第八章_教学(下)_知识重点及实战演练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主要涉及第1节《力的概念》和第2节《力的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尤其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气球等。
2. 学具:橡皮筋、直尺、铅笔、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推、拉、挤、压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小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7. 小组讨论:讨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例题解析4.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举例说明力与运动的关系。
(3)计算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1)见课本。
(2)见课本。
(3)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分别为F1和F2,夹角为θ。
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合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节内容。
具体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 使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难点: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板、斜面、弹簧测力计。
学具:笔、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小车为什么能继续运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停止运动?2. 例题讲解:(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或大小。
(4)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4. 小组讨论:讨论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减小或利用惯性。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2. 惯性3. 力的作用效果4. 力的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举例说明惯性的概念。
(3)列举三种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2. 答案:(1)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如: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身体会向前倾;抛出的物体在空中继续飞行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安全带、运动场上的跑道等。
围棋教案打劫20230614
围棋教案打劫2023061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围棋入门到精通》教材第八章“实战技巧”中的“打劫”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打劫的概念、打劫的基本原则、实战中打劫的运用方法及常见的打劫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打劫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2. 培养学生在实战中运用打劫技巧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围棋全局观念的认识,增强棋局的应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打劫技巧在实战中的灵活运用。
重点:打劫的概念、基本原则及常见打劫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围棋棋盘、棋子、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围棋棋盘、棋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实战对局,让学生观察棋局中出现打劫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
2. 基本概念与原则(10分钟)讲解打劫的概念,阐述打劫的基本原则,如“先手打劫”、“后手还劫”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经典打劫例题,让学生了解打劫技巧在实际对局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随堂练习,互相讨论打劫的应对策略。
5. 实战演练(2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实战对局,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七、作业设计(1)黑先,如何在实战中形成打劫?(2)白先,如何成功防守黑棋的打劫?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打劫的概念、原则及技巧,让学生掌握了围棋实战中的一种重要战术。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课后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围棋赛事,了解职业棋手在实战中如何运用打劫技巧,提高自己的围棋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进行实战对局,培养自己的全局观念和应变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打劫的概念及基本原则的讲解。
2. 例题讲解中打劫技巧的实际应用。
3. 实战演练中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教师的巡回指导。
4. 作业设计中打劫题目的难度和答案的详细解析。
一、打劫的概念及基本原则的讲解1. 打劫的形成:当双方争夺某个棋子时,如果一方提子后,另一方不能立即反击,而需要先防守其他地方,那么此时就形成了打劫。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八章运动和力本章复习和总结教学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理解什么是惯性,会利用惯性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3.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力及二力平衡条件,能对平衡力进行分析4.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掌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学方法1.实验法: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3.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知识点1 牛顿第一定律例题1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探索过程.(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这一根据生活经验和事物表象得出的错误观点被人们沿用了近2000年.(2)十七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正确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如图所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如下步骤: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上述步骤,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科学推论,将这些事实和推论进行分类排序,以下正确的是()A.事实②→事实①→推论③→推论④B.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③→推论④C.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④→推论③D.事实②→推论③→推论①→推论④规律总结: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3)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惯性:(1)内容: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即运动的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不变.(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3.二力平衡:(1)定义: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条件:等大、反向、共线、同体.4.摩擦力:(1)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具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接触面粗糙;有相对挤压的作用.四个条件缺一不可.(2)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3)分类: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本章总结解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直到伽利略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才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错误观点.在伽利略的实验中,只有②是实验事实,因为小球在任何面上滚动时都不可能没有摩擦,所以①③④都是他在假设没有摩擦的前提下的推论,排序当然是事实在前,假设推论可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排序,依次为②→③→①→④.答案:(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D知识点2 二力平衡例题2如图所示,小刚遛狗时,用力拉住拴狗的绳子,正僵持不动,如果绳子的质量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刚一定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B.绳拉狗的力小于狗拉绳的力C.狗由于静止不动,所以没有惯性D.小刚拉绳的力与狗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解析:小刚用力拉住拴狗的绳子,正僵持不动,小刚、绳子和狗都处于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那么无论是小刚、绳子还是狗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对于小刚来说:水平方向受到绳子对他的拉力与地面对他的摩擦力相平衡;对于绳子来说:受到小刚拉绳的力与狗拉绳的力相平衡;对于狗来说:绳子对狗的拉力和地面对狗的摩擦力相平衡.答案:D例题3体重为490N的某同学用双手握住竖直的木杆匀速上攀,他所受的摩擦力()A.等于490N,方向竖直向下B.等于490N,方向竖直向上C.大于490N,方向竖直向下D.小于490N,方向竖直向上解析:同学双手握住竖直的木杆向上匀速攀登,他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故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B正确.答案:B知识点3 摩擦力例题4 如图所示,车站进站口的水平传送带正将旅客包裹从入口车间运送到停车场.重500N的包裹静止放到传送带上,包裹先在传送带上滑动,稍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向右运动,包裹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重力的0.5倍.包裹在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________,随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__N.本章总结解析:当包裹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时,包裹受到摩擦力,包裹此时相对于传送带是向左运动的,因此,摩擦力方向向右;随后包裹与传送带无相对滑动时(即二者速度相同,一起做匀速运动时),则不受摩擦力作用.答案:右 0例题5 小明用如图甲、乙、丙的步骤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F1<F2,F1<F3)(1)实验中,他应将弹簧测力计沿方向拉动木块,使木块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运动,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比较步骤________与_______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且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比较步骤甲与丙可得: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_______有关,且接触面越,摩擦力越大.(3)小明在实验中还发现:在木块还没有被拉动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仍然有示数,且示数逐渐增大,直到拉动木块为止.该现象表明:物体在静止时也可能受到_______力的作用,且该力的大小与_________力的大小有关.(4)上学路上,小明看见一辆汽车陷进了泥坑里,司机将一些稻草塞进后轮底下,汽车很快就爬上来了,这就是利用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答案:(1)水平匀速直线(2)甲乙粗糙程度粗糙(3)摩擦拉(4)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八年级下册第八章教学解析
八年级下册第八章教学解析第八章的教学解析主要涉及到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析和讲解。
一、教学目标本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目标:1. 理解和运用动词的时态。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学生将能够准确地使用动词的不同时态表达不同的动作和状态,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
2. 掌握英语中的强调句和被动语态。
学生将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运用英语中的强调句和被动语态,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3. 学会运用状语从句。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状语从句来增加句子的表达力,并能正确使用时间、原因、条件等不同类型的状语从句。
二、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动词的时态首先,我们将引导学生了解动词的时态概念,并帮助他们区分不同时态的用法和特点。
通过例句的解析和练习,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使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
2. 强调句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讲解英语中的强调句。
通过解析和讲解不同类型的强调句结构和用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强调句的构造和运用。
3. 被动语态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引导学生了解和运用英语中的被动语态。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被动语态的构成和用法,并能够正确运用被动语态进行句子转换和写作。
4. 状语从句最后,我们将学习和讲解状语从句的用法。
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状语从句的类型和特点,并能在句子中正确运用时间、原因、条件等不同类型的状语从句。
三、教学方法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进行语言运用和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境适应能力。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合作和交流中互相帮助和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工具,呈现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为:1. 学习运动和力的概念;2. 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3.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4. 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2. 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力的关系,二力平衡的条件;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2. 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车和木块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当小车推动木块时,木块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引出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解释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运动和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通过钩码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若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和力1. 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2. 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 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密切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物体受到的力越大,运动状态改变得越明显。
()(2)物体受到的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得越不明显。
()(3)物体受到的力为零,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2. 选择题:A. 弹簧被拉伸B. 弹簧被压缩C.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A. 弹簧被拉伸B. 弹簧被压缩C.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3. 解答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方向水平向右,另一个力为8N,方向水平向左,求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处于平衡状态,说明理由;如果不处于平衡状态,请说明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中,深入探讨第12节内容。
主要围绕力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和力合成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力概念,掌握力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解力合成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概念,知道力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力合成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概念、作用效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力合成原理。
难点:力合成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小车和绳子、图示等。
2.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绳子、图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拉力作用下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关系。
2. 教学内容展开(1)力概念与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概念,知道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
讲解力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等。
(2)弹簧测力计使用介绍弹簧测力计原理,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
(3)力合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力合成原理。
结合图示,讲解力合成方法,如力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力合成原理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力概念、测量和合成问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概念、作用效果2. 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3. 力合成原理及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概念,并给出三个生活中常见力例子。
(2)简述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
(3)如图,已知力F1=6N,F2=8N,求它们合力F。
答案:(1)见学生解答;(2)见学生解答;(3)合力F=10N。
2. 作业答案:(1)答案见学生解答。
(2)答案见学生解答。
(3)答案:合力F=10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概念、测量和合成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力合成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运动和力复习课。
复习的内容包括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如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重力、摩擦力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现象。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重力、摩擦力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木板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抛物线运动的物体,引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2. 力的作用效果: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实验演示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力与运动的关系:复习力与运动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力的计算和运动规律的应用。
4. 重力:回顾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重力的作用和重力的计算方法。
5. 摩擦力:复习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和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重力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计算方法:G = mg摩擦力概念: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计算方法:f = μN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下列生活中的力学现象:a. 踢足球时,为什么需要用力踢?b. 为什么在滑梯上滑下时会感到热?答案:a. 需要用力踢足球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加力,使足球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
b. 在滑梯上滑下时会感到热是因为摩擦力的作用,滑梯和皮肤之间的摩擦力使皮肤表面的分子运动加快,产生热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作用效果;2. 惯性;3. 重力;4.摩擦力;5. 二力平衡;6. 压强。
具体到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说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能通过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 能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难点:如何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如弹簧被拉伸、乒乓球被击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知识讲解:(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弹簧、挤压海绵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足球等。
(2)实例说明: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如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用力踢足球,足球飞出去等。
3. 随堂练习:(1)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出一道例题,如:一个足球被踢出去,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力作用的什么效果?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请分析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学生是否能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否能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等。
对于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力的作用效果,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如重力、摩擦力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操作步骤:
a.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b.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c.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本章的基础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实践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物体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并记录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
3.生活中的物理:观察并记录生活中与运动和力相关的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注意事项:
1.作业布置要具有针对性,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难度要适中,避免过难过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5.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展示运动员百米赛跑、跳远等比赛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状态和力的作用。
2.知识梳理,构建体系:通过问题导学、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本章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活动: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回顾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并进行小组讨论。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8下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教案
教案:人教版8下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一、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参照物的选择、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速度的计算。
2.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牛顿第一定律。
3.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
4. 动能和势能:动能、势能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5.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简单机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1. 参照物的选择及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判断。
2. 力的概念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3. 杠杆、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应用。
4.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及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杠杆、滑轮、斜面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有关运动和力的视频,如运动员跑步、跳高、举重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 知识回顾:复习本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包括机械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简单机械、动能和势能等。
3. 课堂讲解:针对本章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参照物的选择、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力的概念、二力平衡、杠杆、滑轮、斜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等。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本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重点题型解题思路和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选择题:(1)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参照物?A. 地面B. 树木C. 建筑物D. 自己(2)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受到的力不平衡B. 受到的力平衡C. 没有受到力D. 无法判断2. 计算题: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滑动,已知斜面长度为10m,倾斜角为30°,物体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10m/s。
八年级下册第八章(中考真题演练)-【知识速记】备战2023年中考地理核心知识背记与真题演练(湘教版)
中考实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考点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21·菏泽)家住河北的棉农小张去新疆参观棉花收摘。结合所学知 识,完成1~2题。
1.在新疆小张发现棉农出工和收工时间都比家乡晚2个小时左右,
从地理的视角看其主要原因是( B)
A.新疆地处内陆,白天比家乡更为炎热 B.地球自转,导致的时间差异 C.两地距离遥远,生活习惯存在差异 D.海拔较高,日落较晚
16.关于“地窖式”民居(上图)特点的叙述,正确 的是( A ) A.利于防御台风 B.利于通风散热 C.利于抵御风沙 D.利于抵御严寒
17.(2022·聊城)读我国两大岛 屿简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两岛屿均跨南、北半球 B.台湾岛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 C.两岛屿水能资源丰富 D.两岛屿均为热带季风气候
系,有利于台湾( D)
①输出大量的水果 ②输出大量的煤炭 ③输出大量的小麦 ④发
展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1·济南)台湾兴建大量水库用来蓄水和发电。下图是台 湾岛水库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关于台湾岛说法正确的是(C )
A.东临太平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北部 B.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D.河流多自西向东流,短小流急,水能丰富
材料三 下表为北京和张家口相关资来自。气象站名称 纬度 海拔 1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北京 张家口
39°48 ′N
33米
40°48 ′N
726米
-5 ℃ -8 ℃
572毫米 404毫米
(1)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体现北京(C )
跆拳道课—横踢技术教案
跆拳道课—横踢技术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跆拳道横踢技术的要领和运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跆拳道技能水平。
1.2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跆拳道初学者和希望提高横踢技术水平的学生。
1.3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教授横踢技术的动作要领、训练方法和实战应用。
第二章:横踢技术动作要领2.1 基本姿势:双脚前后站立,前脚脚尖正直对前方,后脚脚尖略微向外侧,膝盖微曲,身体重心下沉。
2.2 踢腿动作:以支撑脚为轴,转动身体,将非支撑脚向侧面踢出,踢腿时膝盖保持直立,脚尖向下。
2.3 落腿动作:踢腿后,非支撑脚迅速落地,恢复基本姿势。
第三章:横踢技术训练方法3.1 分解训练:将横踢动作分解为基本姿势、踢腿动作和落腿动作,分别进行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每个环节。
3.2 对靶训练:学生面对靶子进行横踢练习,提高踢腿的准确性和力量。
3.3 组合训练:将横踢技术与步法和防守动作组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第四章:横踢技术实战应用4.1 进攻应用:在实战中,横踢技术可以用于对抗对手的防守,快速击打对手的头部、躯干或关节部位。
4.2 防守应用:横踢技术也可以作为一种防守手段,迅速躲避对手的攻击并反击。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课程回顾: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生在横踢技术方面的进步。
5.2 问题与改进: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热身活动:进行1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慢跑、跳绳等,以提高学生的身体温度和灵活性。
6.2 技术训练:进行30分钟的横踢技术训练,包括分解训练、对靶训练和组合训练,让学生充分掌握横踢技术的要领。
6.3 实战演练:进行10分钟的实战演练,让学生将横踢技术与步法和防守动作结合起来,提高实战能力。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技术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执行情况,对学生在横踢技术方面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八下人教版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教案:八下人教版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复习课。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机械运动:参照物、相对运动、绝对运动;2. 速度: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3. 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加速、减速;4. 力和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5. 重力: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重心;6. 压强: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运动、速度、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定律的应用;3. 掌握重力和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运动中参照物的选择,速度公式的应用,摩擦力的计算;2. 教学重点:牛顿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重力和压强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机械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知识点讲解:(1) 机械运动:介绍参照物、相对运动、绝对运动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特点;(2) 速度: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v=s/t)、单位(m/s),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3) 变速直线运动:讲解匀速、加速、减速的概念,让学生通过示例分析实际运动情况;(4) 力和运动: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F=ma),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5) 重力:讲解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G=mg)、重心,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6) 压强:讲解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P=F/S)、单位(Pa),并通过示例进行计算。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机械运动:参照物、相对运动、绝对运动;2. 速度:概念、计算公式、单位;3. 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加速、减速;4. 力和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5. 重力:概念、计算公式、重心;6. 压强:概念、计算公式、单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复习课。
复习的内容包括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如: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重力、摩擦力等。
二、教学目标1. 回忆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二定律,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掌握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运用,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计算。
2. 重点:力的三要素,牛顿三定律,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传感器、小车等。
2. 学具:物理课本、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抛掷物体、拉扯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 知识回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引导学生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牛顿运动定律:复习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引导学生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
4. 重力和摩擦力:复习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和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如:力的作用效果的运用,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析,重力和摩擦力的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包括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重力和摩擦力等关键知识点。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重力和摩擦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重力和摩擦力等知识点?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力的更多作用效果,如:力的作用能否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作用是否会影响物体的速度?如何计算复杂情况下的力?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三个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解释力的作用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本章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4.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物理知识,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具备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态度。
4. 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品质,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5. 教育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资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本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够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还能在道德、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4. 教师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化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2. 问题导向,培养探究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本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反思:
1. 对本章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2. 分析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找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3. 反思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008新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八章力 教案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及设计表格的能力。
(4)了解X性形变。
2.过程与方法:(1)动手实验操作、探究(2)体验(3)交流与合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手实验和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弹力的概念。
(2)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
2.教学难点(1)弹力概念的引入。
(2)通过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两个等高的木块,重物,塑料板,钩码,铁架台(含铁夹)。
2.教师演示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电视片断。
四、教学设计五课后反思弹力和弹簧测力计(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
(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1)动手实验操作、探究(2)观察和对比(3)体验、交流与合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和设计,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制作的能力。
(2)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1)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 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三、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四、教学设计五课后反思重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力势能。
(2)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引出重力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教学(下)一、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组织形式2.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分组教学B.个别教学C.道尔顿制D.班级上课制3.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道尔顿制4.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度进行阐述是()。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画》D.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7.我国的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
A.唐代B.宋代C.清末D.新中国成立后9.我国学校的教学以()为基本组织形式。
A.个别授课B.个别辅导C.班级授课D.讲座10.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教,属于()。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D.道尔顿制11.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是()。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D.道尔顿制12.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属于()。
A.个别教学法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法D.道尔顿制13.把课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的依据是()。
A.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C.教学规律D.教学原则1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以及()。
A.课外辅导B.钻研教材C.了解学生D.考试1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16.备课包括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和()。
A.了解学生B.阅读参考书C.上网D.制订教学计划17.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是()。
A.教师B.教学内容C.学生D.教学方法18.教师在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
A.知识的传授者B.学者和学习者C.集体的领导者D.学生的榜样19.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布置作业B.检查作业C.课外辅导D.课后练习20.()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A.教学大纲B.教科书C.参考书D.教学进度计划21.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22.一节综合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A.组织教学B.讲授新教材C.巩固新教材D.检查复习23.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A.信度B.难度C.区分度D.效度24.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称为测验的()。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25.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来编班。
A.年龄B.发展水平C.知识经验D.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26.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A.效度B.信度C.难度D.区分度27.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A.考查和考试B.考核和考试C.考查和考核D.检查和评价28.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
A.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用百分制较方便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29.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个体内差异评价D.形成性评价30.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31.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45.实施“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哪些学生得到发展?()。
A.特长学生B.优秀生C.后进学生D.每个学生46.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A.理解B.巩固C.应用D.迁移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_______。
2.在古代的东西方,个别教学制是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但到19世纪中叶,_______制已成为西方各国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3.苏格拉底善于运用启发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形成了著名的“_______”。
4.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l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
5._______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11.调动学生学习的_______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12._______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
13._______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4.上好一堂课首先要_______。
15.一般来说,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_______等。
16.课的_______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17.课的结构受学科特点、教材内容、_______和教学对象的制约。
18.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任务的多少,可以把课分为_______课和综合课。
2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包括_______、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2.钻研教材包括钻研_______、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3.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和_______。
24._______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
26.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_______。
3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主要有_______和考试。
33.考核和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
37.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_______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
42.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_。
45.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_______。
三、简答题。
2.教师应如何备课?4.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8.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9.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0.某校实行分层次教学,即将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四科分别分为A、B、C三个水平层次,学生从高二开始按高一的学业成绩、自己的兴趣、教师的建议等分别选择不同水平的科目内容进行学习。
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理论评析该学校的这一举措。
11.某大学化学系的高才生,分配到一中学教初中化学,他每节课尽心讲授,渴望将其化学才智传给学生。
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埋怨教师讲的东西他们无法理解;老师责备学生太笨,自己的苦心得不到回报。
试以教学原理分析这一现象。
12.在一年级的一次音乐课上,一位老师满怀信心地要上好这节课。
她动情地对同学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大家一定非常喜欢的歌”,接着她就轻快地弹起《小鸭子》来。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琴声刚起,教室里有一多半的学生高声地唱了起来。
老师一下慌了手脚,没想到这么多孩子已经学过,勉强再教下去,没有新鲜感;不教下去,还有一些孩子根本不会唱。
你认为这个课例反映了教学中怎样的现实情况?请作具体分析。
13.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四、论述题。
4.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1)谈谈你对什么是教学方法以及如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理解。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可以如何得“法”。
6.一项旨在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实验研究,开出了一节名为“找圆心”的数学观摩课。
执教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见到过哪些圆的图形,然后引导他们利用圆形物在纸上画圆,并让每个学生把画好的圆剪切下来,这样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了一个不知道圆心的圆纸片。
怎样找到圆心呢?老师用投影仪提示。
“将手中的圆对折、展开;换个方向,再对折,两条褶痕的交叉点就是圆心。
”学生按提示操作,果然找到了圆心。
问题:试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角度评析这节数学课。
7.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级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
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问题: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了吗?8.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
”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
材料二,“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
”——叶圣陶(1)分析材料一,你认为“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2)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材料二,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什么样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一先进的教师观?一、选择题1.D2.B3.B4.B5.C6.C7.C8.D9.C10.A11.B1ZD13.A14.A15.B16.A17.C18.A19.C20.B 21.C22.B23.D24.A25.D26.D27.A28.A29.A30.D31.C32.B33.C34.D35.B36.D37.A38.B39.B40.D41.A42.C43.D44.A45.D46.A二、填空题1.教学组织形式2.班级授课3.产婆术4.京师同文馆5.个别教学6.分组教学7.内部分组8.跨学科能力分组9.道尔顿制10.复式教学11.主动性12.理解13.备课14.备好课15.布置课外作业16.结构17.教学方法18.单一19.复习课20.检查21.钻研教材2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23.课时计划24.备课25.上课26.各种类型练习27.选答题28.难易程度29.效度30.等级制31.自我评价法32.考查33.测验34.陈述式试题35.填充题36.综合型37.学习内容38.问题化策略39.综合40.班级授课制41.作业42.班级教学43.个别44.思想教育工作45.上好课三、简答题2.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教师备课的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