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血液学检验

第一血液学检验
第一血液学检验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目录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第二节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简介 第一节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 第二节血液分析仪基本检测原理 第三节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检测原理 第四节液体定量方法 第五节血液分析各参数的结果来源 第六节血液分析仪的技术发展 第七节选择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则 本部分要点: 主要论述了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功能,血液常规分析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技术发展。 本部分为血液学及血液检测最基本的知识,除非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建议各业务人员应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通读,并能掌握有关英语缩写、基本术语的含义以及血液分析仪各检测参数的产生过程。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1.血液的功能 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 血浆血清 血小板 白细胞血饼 红细胞 加入抗凝剂,离心,血液自然凝固 静置30分钟后的情况 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除血清所含成分外,还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 血浆蛋白质 血液凝固因子 红细胞血饼 有形成分白细胞 血小板 其他有形成分 3.血液细胞构成 红细胞 血液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1). 红细胞: 形态和功能: 7~8um ~ ~ 红细胞模型图 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内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内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 红系原红细胞早幼中幼晚幼网织成熟祖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 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群: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将白细胞的种类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分析才被认可为白细胞分类。除此之外的只能算作白细胞分群。但在国内,白细胞分类和分群的界定并不十分严格。以下是白细胞的分类或分群: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二分类 大型白细胞(其他白细胞)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三分类中型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大型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五分类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练习题(1)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练习题(1) 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单选题): 1、下列哪种细胞常呈蝌蚪形或棱形,瑞氏染色下胞质中的颗粒常呈深紫红色,颗粒粗大,大小均匀,排列紧密。() A.淋巴细胞B.组织细胞C.内皮细胞D.纤维细胞E.组织嗜碱细胞 2、正常成人的骨髓中,粒细胞系统所占的比例是:() A.60%~70%B.50%~70%C.40%~60%D.30%~50%E.20%~25% 3、某细胞胞体为椭圆形,成堆分布,胞体边缘清楚。胞核椭圆形,偏于一侧,染色体呈粗网状,有1~3个较清晰的蓝色核仁。胞质丰富,蓝色,有空泡,离核校远处有一个椭圆形的淡染区。你初步认为是什么细胞。()A.浆细胞B.成骨细胞C.破骨细胞D.组织细胞E.内皮细胞4、下列哪项符合血细胞发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描述。() A.细胞体积由小到大 B.核浆比例由大到小 C.核染色质结构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核仁从无到有 E.颗粒从有到无 5、正常人骨髓中,粒红比值为多少() A.1:1B.1~2:1C.2~3:1D.2~4:1E.2~5:1 6、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异常的,见于以下哪种疾病()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多发性骨髓瘤 C.缺铁性贫血 D.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 7、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是,通常根据骨髓中什么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值来判断

() A.粒系细胞B.有核细胞C.巨核细胞D.淋巴系细胞E.有核细胞 8、某细胞,核染色质密集,核分两叶,其胞质中颗粒粗大,大小一致,呈圆形,不覆盖胞核,该细胞最可能是() A.早幼细胞 B.中性中幼粒细胞 C.巨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9、下列哪种细胞化学染色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鉴别意义最大() A.PAS B.ACP C.NAS-DCE D.NAP E.POX 10、临床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固定方法是() A.冷冻固定法 B.干燥固定法 C.化学固定法 D.火焰固定法 E.无需固定 11、为了鉴别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红白血病,首选下列哪项细胞化学染色()A.PAS B.α-NAE C.NAS-DCE D.NAP E.POX 12、下列哪种疾病NAP积分表现为降低()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慢粒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C.急性化脓必感染 D.类白血病反应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3、铁染色的原理是() A.氧化酶法B.普鲁士蓝法C.钙-钴法D.偶氮偶联法E.Gomori硫化铅法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实验指导 (供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组编 2005年12月 第一章血细胞形态(示教) 概念:是指血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多媒体示教2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点。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显微镜下示教)4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一)粒细胞系统 1.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 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检验本科用) 医学检验系《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组 2007-01-01 前言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理学、化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以及现代自动化仪器的方法,采用病人血液及骨髓标本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协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 实验课是以《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谭齐贤主编)与《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潘恩潭主编)为参考教材,面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安排共75学时,理论课35学时,实验课40学时。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学特征、临床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和临床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了解溶血、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实验方法。 实验教学内容安排表

[目的要求] 掌握红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1.认真辩认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用红蓝铅笔描绘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 3.书写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1.红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 2.正常骨髓片中原始红细胞与早幼红细胞的形态鉴别; 3.中幼红细胞与晚幼红细胞的区别 [学时] 3 实验二血细胞形态 [目的要求] 掌握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1.认真辩认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用红蓝铅笔描绘粒细胞系细胞; 3.巩固练习:继续辩认红系细胞,同时注意与粒细胞的区别要点; 4.书写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1.粒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 2.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要点。 [学时] 3 实验三血细胞形态 [目的要求] 1.掌握淋巴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2.掌握单核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3.熟悉骨髓非造血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等)的形态特征。[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1.淋巴细胞系统与单核细胞系统中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的形态鉴别;

血液学检验试题精修订

血液学检验试题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第三章血液学检验试题 一选择题: 1人体最早的造血器官是 A.肝脏 B.脾脏 C.卵黄囊 D.骨髓 2下列物质中对骨髓所有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都有调控作用的是 A. IL-2 B. IL-5 D. IL-6 3血友病A、B分别缺乏以下凝血因子 A. Ⅳ、Ⅷ B. Ⅲ、Ⅴ C.Ⅷ、Ⅺ D.Ⅷ、Ⅸ 4下列各项中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是 A. APTT B. SCT C. PT D. CT 5下列哪项不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 A.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B.粒红比例2~5: 1 C.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和肥大细胞 D.原始淋巴细胞占8% 6下列哪项不符合DIC A.血小板减少延长含量减少减少7绿色瘤常伴随于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8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109/L,网织红细胞15%,可能是下列哪种疾病 A.溶血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急性型ITP 9血清铁降低,骨髓细胞外铁增高、内铁减少,可能是以下哪种疾病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铁粒幼细胞贫血 10为区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常用 染色染色染色 D.α-NAE染色 11POX 染色多呈阴性,PAS反应阳性产物为红色粗颗粒状或块状,底色不红,可能是

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B. 红白血病 C.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2下列出现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是RARA融合基因 ABL融合基因 C. t(9;11) D. t(15;17) 13下列哪项组合是错的 A.血友病时,APTT延长 B.严重肝病时,PT 延长 C.继发性DIC早期,3P试验阳性 D.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凝血酶消耗试验正常 14有关APC 的作用,下列错误的是 A.灭活因子Ⅴa、Ⅷa B.抑制因子Ⅹa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 C.激活纤溶系统 D..灭活凝血酶和纤溶酶 15下列不属检测血友病的筛选试验的是 A..STGT APTT (涂硅试管法) (普通试管法) 16胞核偏位,核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有浑浊泡沫感,可见核旁淡染区,可能是 A.中幼红细胞 B.原始红细胞 C.浆细胞 D.原始单核细胞 17下列概念错误的是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OX染色阴性 B.红白血病——幼红细胞PAS染色阴性 C.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片分类计数中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 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粒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 18健康成人骨髓象中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不应超过 % % % % 19下列疾病中除哪项外,均可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恶性组织细胞病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0因子Ⅷ又称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考试过关必做2000题(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十七章 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诊断)【圣

第十七章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诊断 A1/A2型题 1.属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的突出变化的是()。 A.白细胞正常伴异形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增多伴异形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增多伴异形淋巴细胞 D.粒细胞增多伴异形淋巴细胞 E.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B 2.下列不符合类白血病反应的是()。 A.血红蛋白量和血小板数常正常 B.常需要做骨髓检查,以排除白血病 C.巨系、红系无明显异常 D.骨髓象变化不大 E.血象中以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为主,并见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答案】E 3.下列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是()。 A.属慢性疾病 B.白细胞数正常或增多,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多属正常 C.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 D.主要经过消化道传播

E.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型 【答案】B 4.白细胞减少症指的是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 A.4.0×109/L B.(0.5~1.0)×109/L C.(1.5~2.0)×109/L D.(2.0~3.0)×109/L E.(3.0~4.0)×l09/L 【答案】A 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属于()。 A.IgA B.IgD C.IgE D.IgG E.IgM 【答案】E 6.下列符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是()。 A.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以成熟型为主 B.骨髓中红系、巨系常减少 C.通过骨髓检查通常可确定本病的病因 D.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骨髓检查 E.骨髓中以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且有形态异常

【答案】A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的是()。 A.中性粒细胞型:白细胞总数>50×109/L B.淋巴细胞型:白细胞增多常在(20~30)×109/L,分类淋巴细胞>40%C.嗜酸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20%,均为成熟细胞 D.单核细胞型:白细胞总数>30×109/L,其中单核细胞>20% E.白细胞不增多症:白细胞总数<10×109/L 【答案】A 8.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常大于()。 A.41%~50% B.31%~40% C.21%~30% D.10%~20% E.5%~9% 【答案】B 9.Ⅰ型异形淋巴细胞指的是()。 A.原淋巴细胞样型 B.幼淋巴细胞样型 C.单核细胞样型 D.浆细胞型 E.不能分类型 【答案】D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英文名称:clinical hematology and inspection 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122 学分:6.5 理论课学时:58 实验课学时:64 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性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验技术促进了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不断前进。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应用血细胞生理学、血液生化学、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血液流变学、实验血液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检查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骨髓细胞及血栓与止血的各种凝血因子等。因此,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造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是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 通过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弄清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类造血细胞的生理、病理形态与各类常见血液病的临床基础及检验技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培养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检验医师。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重点讲授造血检验、细胞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各类贫血、白血病、出凝血疾病等疾病的检查原理、操作方法、评价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血液学检验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细胞形态的图示以启发式方法教学。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标本、挂图、图谱等,并结合电化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细胞绘图等手段,强化记忆,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早到医学检验室轮流进行实习,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绪论

临床医学检验高级职称题-临床血液学

临床医学检验高级职称题-临床血液学 1、不符合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征是() A.贫血 B.黄疸 C.脾肿大 D.完全性抗体 E.抗体为IgG型 2、不符合恶性肿瘤所致贫血的是() A.肿瘤未侵犯骨髓时,不会发生溶血 B.主要与出血有关 C.营养不良 D.造血功能减低 E.除贫血外,血象和骨髓象无特殊改变 3、最适宜用来鉴别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色是() A.过氧化物酶 B.糖原 C.碱性磷酸酶 D.α–丁酸萘酚酯酶和氟化钠抑制试验

E.酸性磷酸酶 4、有关含铁血黄素尿的说法,下列不正确的是() A.慢性血管内溶血时少见 B.Rous试验可检出 C.急性溶血初期可阴性 D.Hb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分解而成 E.阴性不能排除血管内溶血 5、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下列不正确的是() A.电泳法 B.酶联免疫法 C.比色法 D.免疫电泳法 E.以上都是 6、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复合物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A.黏附功能 B.聚集功能 C.分泌功能 D.凝血功能

E.血块收缩功能 7、患者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应选下列哪一组筛选试验() A.血小板计数,束臂试验,出血时间测定 B.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出血时间测定 C.部分活化凝血活酶,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及凝血酶时间测定 D.纤维蛋白原,血块收缩,血小板计数 E.血小板计数,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出血时间测定 8、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检查是() A.骨髓穿刺涂片形态学检查 B.外周血涂片检查 C.血沉测定 D.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测定 E.血清免疫电泳 9、不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是() A.造血干细胞损伤 B.造血微环境损伤 C.免疫性造血抑制 D.DNA合成障碍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最新整理)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小体 B.Cabot环 C.Howell-Jolly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考试过关必做2000题(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六章 常见血液病的检验)【圣才出品】

第六章常见血液病的检验 A1/A2型题 1.慢性感染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要点是()。 A.血清铁测定 B.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测定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骨髓细胞外铁 E.骨髓红细胞内铁 【答案】D 2.下列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 A.MCV105fL,MCH36pg,MCHC410g/L B.MCV100fL,MCH34pg,MCHC380g/L C.MCV82fL,MCH29pg,MCHC350g/L D.MCV71fL,MCH27pg,MCHC340g/L E.MCV31fL,MCH22pg,MCHC300g/L 【答案】E 3.血清铁降低,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蛋白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铁剂治疗过量 【答案】A 4.缺铁性贫血与铁粒幼细胞贫血鉴别主要选择的检查是()。 A.MCV、MCH、MCHC测定 B.血清铁饱和度 C.骨髓铁染色 D.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测定 E.血清总铁结合力 【答案】C 5.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含量为()。 A.100~120g/L B.80~100g/L C.60~120g/L D.60~90g/L E.30~60g/L 【答案】E 6.不属于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的是()。 A.血常规 B.网织红细胞数量 C.红细胞形态检查 D.骨髓细胞形态检查 E.珠蛋白变性检查

【答案】E 7.贫血患者血片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血清铁饱和度16%。最可能的诊断是()。 A.铁幼粒细胞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答案】B 8.下列属大细胞性贫血的疾病是()。 A.缺铁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PNH 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答案】B 9.红细胞形态偏小,中心淡染区扩大,受色浅淡,骨髓铁染色又能发现细胞内、外铁均消失,为进一步确定贫血的病因,宜首选的检查为()。 A.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测定 B.Coombs试验 C.Ham试验 D.铁代谢检查 E.红细胞寿命测定

血液学检验试题及答案

血液学检验试题及答案 1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0分一.单选题(共 733题,每题 0分) 1.下列哪项不符合髓外造血 ( C ) A.多见于儿童 B.是机体对血细胞的需求明显增高的一种代偿C.是机体正常反应,不属于病理改变 D.造血部位可以累及到胸腺 E.可导致相应器官的肿大 2.下列哪种疾病不是造血干细胞异常疾病 ( D ) A.CML B.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男,58岁,诊断为M2型白血病,化疗后缓解。近日来感两下肢无力,逐渐发展成截瘫。检查血象及骨髓象仍处部分缓解状态,CSF 中蛋白(++),白细胞0.025×109/L。患者截瘫原因可能是( E ) A.第二肿瘤转移 B.中枢神经系统出血 C.细菌性脑膜炎 D.化疗药物损害 E.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4.下列哪种说法符合恶性组织细胞病 ( D ) A.是一种淋巴细胞系统的恶性疾病 B.女性多于男性 C.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黄疸 D.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E.病程常大于一年 5.临床上患者尿检查中,检出哪一项异常对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意义最大 ( E )

A.蛋白尿(++++) B.血尿 C.蛋白管型尿 D.原始细胞 E.本周蛋白 6.红细胞膜的蛋白质与脂质的比值约为 ( A ) A.1:1 B.1:2 C.1:3 D.1:4 E.1:5 7.肝硬化病人易发生凝血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 A ) A.某些因子缺乏 B.血小板减少 C.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 D.维生素K缺乏 E.组织因子缺乏 8.下列哪项不符合凝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 B ) A.严重肝病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B.血友病A时出血时间延长 C.DIC时凝血酶时间延长 D.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时ELT延长E.Ⅻ因子缺乏症APTT延长 9.最适宜用来识别T细胞的白细胞分化抗原(CD)是( B ) A.CD33 B.CD7 C.CD19 D.CD41 E.CD34 10.凝血过程中起加速作用和自我催化作用的凝血因子是( A ) A.凝血酶 B.组织因子 C.Ca2+ D.接触因子 E.因子Ⅺ11.血小板粘附率减低见于 ( D ) A.血栓性疾病 B.糖尿病 C.妊娠高血压 D.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E.肾小球肾炎 1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致病因素中,正确的是 ( C )

血液学检验习题集

第一章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标准型) 1.肯定红细胞寿命在120天于公元哪一年: A.1934年 B.1937年 C.1940年 D.1941年 E.1946年 2.人体输血能较安全开展是在公元哪年:A.1900年 B.1910年 C.1920年 D.1921年 E.1922年 3.已知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杀菌作用于公元哪年至哪年: A.1891~1932年 B.1892~1931年 C.1893~1932年 D.1894~1933年 E.1892~1930年 4.提出造血干细胞概念于哪世纪:A.18世纪末 B.19世纪中 C.19世纪初 D.20世纪初 E.21世纪末 5.造血细胞体外长期培养体系建立于:A.1966年 B.1962年 C.1968年 D.1970年 E.1973年 6.已知血小板有聚集功能和粘附功能是公元哪一年: A.1930年B.1923年 C.1924年 D.1934年 E.1940年 7.已知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是在哪年后:A.1920年后 B.1930年后 C.1937年后 D.1940年后 E.1910年后 (二)、A1型题(否定型) 1.细胞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946年肯定红细胞寿命120天B.1900年发现红细胞ABO血型 C.20世纪20年代已知红细胞在体外保存需要葡萄糖 D.40年代血库才开始逐渐建立 E.近20年来红细胞结构是红细胞膜与蛋白质组成 2.对粒细胞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892~1930年,已知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和杀灭细菌作用 B.1986年,知道杀灭细菌的作用,依赖细胞内存在过氧化物酶,使自身体内的H2O2起氧化作用 C.1949年,知道嗜酸性粒细胞嗜酸颗粒会转变成夏科—莱登结晶 D.40年代,已知嗜酸性粒细胞内有阳离子蛋白,具有杀死微生物作用 E.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颗粒中嗜碱性颗粒只有一种化学成分,如组织胺,不参与过敏反应 3.对血小板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842年发现血小板 B.1882年才知道血小板有止血功能和修补血管壁的功能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第十章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二、名词解释 1. 白血病: 2. 急性白血病: 3..急性白血病复发: 4. 部分缓解: 5. 微量残留白血病: 6. 柴捆细胞: 7. 非红系计数:。 8. 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9. MICM分型: 10. FAB分型: 11.Ph染色体 12.全髓白血病 13.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14.尿本-周蛋白 15.类白血病反应 16.R-S细胞 17.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18、M蛋白 19、重链病 20、类脂质沉积病 21、血清β2-微球蛋白 三、问答题 1. FAB分型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种亚型的形态特点各如何?

2.我国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1986年天津会议)是什么? 3.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是什么? 4.根据细胞系列将急性白血病分为哪两大类?细胞免疫分型时所用的一线单抗和二线单抗各有哪些? 5.M3的实验室检查主要特点有哪些? 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诊断要点。 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期及其标准。 8.简述霍奇金氏淋巴瘤诊断时需要进行的检查及其鉴别诊断。 9.试述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10.试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要点。 11.什么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程度如何区分?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骨髓中有不能控制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分化成 熟障碍、调亡减少,同时浸润其他组织和脏器,并进入外周血中。主要临床表现有四大症状即贫血、发烧、出血及浸润。 2.指起病急、病程短,未经治疗其自然病程一般少于6个月的白血病,其骨髓髓中以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细胞增生为主。 3.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即为复发,①骨髓中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5%且<20%,经过有效的抗白血病治疗一个疗程后仍为达到骨髓完全缓解;②骨髓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20%;③骨髓外有白血病细胞浸润者。 4.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20%或临床、血象中有一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者。 5.是指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但体内仍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估计约106~8个)的状态。 6.细胞胞浆中有多条棒状小体,从形态上似柴捆,呈束状交叉排列,因而得名,柴捆细胞主要见于M3。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资料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目录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第二节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简介 第一节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 第二节血液分析仪基本检测原理 第三节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检测原理 第四节液体定量方法 第五节血液分析各参数的结果来源 第六节血液分析仪的技术发展 第七节选择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则 本部分要点: 主要论述了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功能,血液常规分析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技术发展。 本部分为血液学及血液检测最基本的知识,除非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建议各业务人员应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通读,并能掌握有关英语缩写、基本术语的含义以及血液分析仪各检测参数的产生过程。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1.血液的功能 ?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 静置30分钟后的情况 ?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除血清所含成分外,还 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 血浆蛋白质 血液凝固因子 红细胞血饼 有形成分白细胞 血小板 其他有形成分3.血液细胞构成 红细胞 血液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1). 红细胞: ?形态和功能: 7~8um ~2.2um 红细胞模型图 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内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内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 细胞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 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群: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将白细胞的种类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分析才被认可为白细胞分类。除此之外的只能算作白细胞分群。但在国内,白细胞分类和分群的界定并不十分严格。以下是白细胞的分类或分群: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二分类 大型白细胞(其他白细胞)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三分类中型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资格考试精要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资格考试》考点精要 【临床检验基础】 1. RBC稀释液(Hayem液)中:硫酸钠用于提高相对比密防止粘连,氯化高汞是防腐剂。 2. HiCN 法的缺点:KCN 有毒,HbCO 转化慢,高白血球和高球蛋白易混浊。 3. 试验后废液处理:应先用水稀释,再用次氯酸钠混匀敞开放置15h使CN —氧化为N2和CO2,或水解成CO32—禾口NH4 +。 4.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小细胞中生理性中心淡染区消失。碱性点彩红细胞多见于铅铋汞中毒,是铅中毒的筛选指标。 卡波氏环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体小体同在,见于巨幼红和铅中毒。 5. LFR、MFR、HMR 分别是:低、中、高荧光率。 6. 良性肿瘤ESR 多正常,恶性肿瘤ESR 多增加,低色素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状贫血时ESR 减低。 7. 杆状核超过5%或有幼稚细胞为“核左移”,中性粒分叶5叶以上超3%为“核右移”。 8. 钩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以上,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时亦可,但以幼稚为主。 9. 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中乙醇或丙酮是保护Eos而破坏其它,伊红或石楠红是使Eos着色,1h内计数。 10.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有:中毒颗粒,空泡,Dohle 小体,退行性变。独门大炮踢腿 11. 异形淋巴细胞多为T淋,分空泡,不规则,幼稚三型。 12. 淋巴细胞有卫星核,即微核,是射线损伤后较为特殊的形态。 13. 白血病时血小板MPV 增高是骨髓恢复的第一征兆。 14. ABO 遗传基因位于第9 号染色体长臂三区四带 15. 脑脊液中无血型物质 16. 抗A与抗B主要是IgM, O型血中以IgG为主。 17. 新生儿不宜做反向定型。 18. 新生儿溶血的直接实验依据: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Coobms)试验阳性。 19. HLA分型的方法主要有:1.补体依赖的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CDC),I类抗原用T或外周淋,n类抗原用B; 2.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3. HLA 基因分析。 20. 强直性脊椎炎有91%带有B27 抗原而正常人只有6%。免检书P211 21. 血液保存液有:1. ACD(A 枸橼酸C 枸橼酸三钠D 葡萄糖)2. CPD(C 枸橼酸三钠P 磷酸盐D 葡萄糖腺嘌呤枸橼酸)。枸 橼酸是防止葡萄糖在消毒时焦化,腺嘌吟促进ATP合成延长红细胞寿命,磷酸盐提高pH。 22. 输粒细胞时用ABO和Rh血型相同的血液,一般BPC小于20X109/L时可输血。 23. 糖尿病酮症:烂苹果味;泌尿系感染和膀胱癌:腐败臭味;苯丙酮尿症:老鼠尿味。 24. 尿液渗透浓度(Osm)是检查尿中可渗透溶质各质点实际浓度的一种指标,与粒子大小及电荷无关,主要取决于小分子物质的浓度,是评价肾浓缩功能的良好指标。 25. 晨尿比密不过1.018,或差值在0.001?0.002间,或恒定在1.010时说明肾浓缩功能已完丧失。 26. 低血钾碱中毒尿酸性高,高血钾酸中毒呈碱性尿,变形杆菌感染呈碱性,肾小管性酸中毒时尿pH 值不低于6。 27. 本—周氏蛋白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尿肌红蛋白多见于骨骼肌严重创伤、大面积心梗。 28. 选择性蛋白尿指数(SPI)即测定尿及血中IgG或白蛋白的比值来求得,大于0.2为选择性差,小于0.1为选择性好,尿中白蛋白/球蛋白大于 5 时为选择性蛋白尿。 29. 80%饱和硫酸铵可沉淀其它蛋白而不能沉淀肌红蛋白可用来鉴别。 30. 管型的基质蛋白为Tamm-Horsfall 蛋白。 31. 肾静脉血栓形成时红细胞管型可能是唯一的表现。 32. 尿pH (甲基红或溴麝香草酚),尿比密(多聚电解质:甲乙烯酸马来酐),尿蛋白(溴酚蓝),尿糖(色原:碘化钾,邻甲联 苯胺),尿酮体(亚硝基铁氰化钠),尿胆红素(2,4二氯苯胺重氮盐),尿胆原(二甲氨基甲醛)尿亚硝酸盐(对氨基苯砷酸和 1,2,3,4-四羟基对苯喹啉-3-酚)尿白细胞(吲哚酚酯)尿血红蛋白(过氧化氢茴香素或过氧化氢烯钻和色原)尿VitC (中性红,缓冲剂,二氯酚靛酚钠)。 33. 产后9天或人流25天后HCG恢复正常,产后4天、人流13天后HCG应小于1000,男性尿中HCG增高要考虑睾丸肿瘤。 34. 镜检粪便中脂肪小滴大于6 个/HP 视为脂肪排泄过多。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知识讲解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 题和答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 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 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 小体 B.Cabot 环 C.Howell-Jolly 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B.TGF-β C.IL-11 D.IL-3 E.TPO 答案:B 11.在人类产生血细胞的过程中,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是 A.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B.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C.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 D.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答案:B 12.关于红细胞系统的发育特点,以下正确的是 A.原始红细胞胞浆内有特异性颗粒 B.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密集、结块 C.早幼红细胞胞浆量一般较少,染色呈嗜酸性 D.中幼红细胞胞浆含量丰富,染色呈嗜多色性 E.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呈网状 答案:D 13.临床上骨髓增生程度,通常的表示方式为 A.粒细胞:成熟红细胞 B.有核细胞:全部血细胞 C.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D.粒细胞:有核红细胞 E.有核红细胞:全部血细胞 答案:C 14.T 和B 淋巴细胞接触抗原后再繁殖的场所是 A.肝和淋巴结 B.脾和淋巴结 C.骨髓 D.淋巴结 E.胸腺 答案:B 15.CFU-GM 增加见于下列何种疾病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C.急性白血病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答案:E 16.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的造血活动始于 A.胚胎第12周 B.胚胎第10周 C.胚胎第8周 D.胚胎第6周 E.胚胎第3~4周 答案:E 17.红细胞破坏后,受何者吞噬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脾 E.肝 答案:A 18.红细胞起源于 A.原始红细胞 B.肝脏 C.骨髓造血干细胞 D.巨噬细胞 E.早幼红细胞 答案:C 19.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巨幼细胞贫血 答案:E 20.一般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 A.正常色素性贫血 B.低色素性贫血 C.高色素性贫血 D.嗜多色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答案:A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一、选择题 A 型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带3蛋白是红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一种 (D ) A 、 锚蛋白 B 、 收缩蛋白 C 、肌动蛋白 D 、 跨膜糖蛋白 E 肌球蛋白 2、影响DNA 合成的常见因素 ( E ) A 、丙酮酸激酶缺乏 B 、铁缺乏 C 、维生素C 缺乏

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核心考点

血液检验 红细胞检验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AA) 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分型】 国内根据其病程及临床表现和血象、骨髓象特征将AA分为急性和慢性。国外主要注重实验室特征,将AA依据严重程度分为重型(I 型、II 型)和轻型(I 型、II 型) ①急性AA: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出血,出血部位广泛并常有内脏出血;半数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常在一年内死亡。此型又称重型再障- I 型。 ②慢性AA:起病缓慢、病程进展慢、病程较长(一般在4年以上)。以贫血为主,出血和感染较轻,经恰当的治疗,病情可缓解或治愈,预后较好。此型又称轻型再障。慢性AA病情恶化,血象和骨髓象转变为急性AA的表现,称为重型AA- II 型。 【检验】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 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如穿刺到增生灶,骨髓可表现为增生良好,红系代偿性增生,以核高度固缩的“炭核”样晚幼红细胞多见,粒系减少,主要为晚期及成熟粒细胞。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加,以脂肪细胞较多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