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实验必考超详细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 沉淀.如:加热葡萄糖+ Cu ( OH ) 2葡萄糖酸+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 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四、实验试剂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五、方法步骤: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1)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4)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5)浅蓝色棕色砖红色(6)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7)切片的厚薄不均匀.(8)洗去浮色.(9)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实验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一.实验目的: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分布.二.实验原理: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三.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实验六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必修一P61“探究”) 一、实验目的:1.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2.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实验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因为液泡呈紫色,易于观察.也可用水绵代替.ml 的蔗糖溶液.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剂对细胞无毒害作用.1.如果将上述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答:表皮细胞维持原状,因为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为什么答:不会.因为红细胞不具细胞壁.考点提示:(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1)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2)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3)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4)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6)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8)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9)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10)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11)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13)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实验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必修一P78、P83)一.实验目的:1.探究不同温度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2.培养实验设计能力.二.方法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实例1: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一).实验原理: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经计算,质量分数为%的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①实验时必须用新鲜的、刚从活的动物体中取出的肝脏作实验材料.肝脏如果不新鲜,肝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使组织中酶分子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②实验中使用肝脏的研磨液,可以加大肝细胞内过氧化氢酶与试管中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 考点提示:(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1)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2)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3)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4)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酶的专一性(1)方案一:用同一种酶催化两种不同物质淀粉(非还原糖) 麦芽糖(还原糖) ①蔗糖(非还原糖) 蔗糖 ②用淀粉酶分别作用于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来判断淀粉酶对二者是否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 (2)方案二:用两种不同酶催化同一种物质淀粉(非还原糖) 麦芽糖(还原糖) ①淀粉(非还原糖) 淀粉 ②再用斐林试剂鉴定,从而探究酶的专一性. 疑难点拔:这三个实验为探索类实验.①探索酶的高效性时,应合理设计对照实验,严格控制实验变量.②探索酶的专一性时,设计实验首先要从已知入手,确定何为实验变量(自变量),何为因变量,何为控制变量.淀粉、蒸糖水解的产物,水解的速率等为变化的结果,即因变量,从因变量入手我们将推知自变量(实验变量)即淀粉酶对其的影响程度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淀粉、蔗糖在实验过程中的浓度、用量,淀粉酶的浓度、用量.水解过程的温度等都为控制变量,需遵循同时等量原则,以排除控制变量对2个水解反应的影响.③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通过研究某一因素,如温度(实验变量)对某一特定反应的影响时,要在其他因素(控制变量)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观察不同的实验变量(如不同的温度)对特定反应的影响结果(因变量),以便对实验结果(实验变量与因变量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淀粉酶 淀粉酶淀粉酶淀粉酶实例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方法.2.探索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二)实验原理: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淀粉水解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中间产物遇碘后,会呈现红褐色或红棕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实例3: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97)一.实验目的:1.尝试用过滤方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和用纸层析法分离提取到的色素.2.分析实验结果,探究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以及各自所呈现的颜色.二.实验原理:1.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2.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所以用层析法来分离四种色素.三、实验材料:幼嫩、鲜绿的菠菜叶由上至下分别为: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扩散最快是胡萝卜素,扩散最慢是叶绿素四种色素之所以能被分离,是因为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溶解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五:实验讨论: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答: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答: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疑难点拔:四条色素带的分布与色素扩散速度有关,而扩散速度大小由分子量大小所决定,这四种色素的分子量分别是:胡萝卜素(C40H56)536、叶黄素(C40H56O2)568、叶绿素a (C55H72O5N4Mg)892、叶绿素b(C55H70O6N4Mg)906,所以色素带从上到下,即扩散从快到慢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分子量相差32,叶绿素a 与叶绿素b的分子量相差14,故前二种色素的距离大于后二种色素的距离.色素带的粗细与色素的含量有关.通常叶绿素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四倍,叶绿素a的含量是叶绿素b的三倍,叶黄素含量是胡萝卜素的二倍,含量越多,色素带就会越浓越粗,故由浓粗到淡细依次是: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考点提示:(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8)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1)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2)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3)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4)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5)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6)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7)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8)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9)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10)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11)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12)胡萝卜素和叶黄素.(13)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一P91)一.实验目的:1.了解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情况2.学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二.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方程式(略)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三.方法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1.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取20g新鲜的食用酵母菌,分成两等份,分别放入锥形瓶A(500mL)和锥形瓶B(500mL)中,再分别向瓶中注入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2.检测CO2的产生用锥形瓶和其他材料用具组装好实验装置(看课本图示),并连通橡皮球(或气泵),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约50min).然后将实验装置放到25-350C的环境中培养8-10h.3.检测洒精的产生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2支干净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分别滴加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97%)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一.实验目的: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3.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二.实验原理: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2.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三.实验材料:洋葱(可用葱、蒜代替).因为根尖生长点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易观察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答: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分散开.提醒(1)先漂洗再染色,这两步不能颠倒,否则影响实验效果.(2)漂洗的目的①防止解离过度,根尖过分酥软.②洗去盐酸,防止与碱性染液发生作用,便于染色.(3)使根尖细胞相互分散的方法①解离时,盐酸可破坏细胞壁的果胶层,使组织细胞分离.②制片时用镊子捣碎.③压片.(4)显微镜下观察的都是死细胞,不能看到细胞分裂动态变化,若视野中找不到某一时期的细胞,可通过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区域中找.(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间期细胞数目最多,原因是间期历时最长.考点提示:(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7)为何要漂洗洗去盐酸便于染色.(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1)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5)压片时用力过大.(6)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7)洗去盐酸便于染色.(8)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9)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10)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11)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12)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13)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14)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实验十一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必修一P110)一.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二.实验原理:用琼脂块模拟细胞.琼脂块越小,其表面积越大,则其与外界效换物质的表面积越大,经交换进来的物质在琼脂块中扩散的速度快;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四.课后讨论题答案:1.当NaOH与含酚酞的琼脂块相遇时,其中的酚酞变成紫红色,这是常用的检测NaOH的方法,从琼脂块的颜色变化就知道NaOH扩散到多远;在相同时间内,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说明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速率是相同的.322.细胞构成的.细胞越大,需要与外界环境交流的物质越多;但是细胞体积越大,其表面积相对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物质交流的面积相对小了,所以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实验十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必修二P21)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二.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三.方法步骤:。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教案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周至四中周国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分析实验原理,观察并得出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结论。
(2)描述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参与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技能目标:(1)制作临时装片,尝试进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2)能使用试剂对材料进行染色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实验原理、显微镜的使用2、教学难点: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液对材料染色。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教学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引言: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又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了脂肪在花生种子中的分布情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DNA?什么是RNA?(学生回答)老师归纳:DNA全称为脱氧核糖核酸,RNA全称为核糖核酸,DNA和RNA都是核酸。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核酸存在于所有细胞中,这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并得出结论。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请同学们先仔细阅读并分析讨论实验原理,以帮助大家理解本实验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有不明白或不懂的地方,请举手向老师提问。
(出示实验原理)㈠、实验原理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 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
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1)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2)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教案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教学设计吴启诗生物科学B班28号1.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1.1本节教材地位:本节课程是高中必修一生物第二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的实验部分,前一节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后一节讲的是糖类和脂质,这三节讲的是四大有机物,而本节讲的是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包括DNA和RNA,其中实验部分就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的分布。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1.2学情分析:《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感性的认识,所以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
学生对遗传物质DNA有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利用这一点,再结合新的科技成果来创设情境,例如课文中的问题探讨:DNA指纹法技术在侦破工作中的用途,来进入新课程的教学。
本节课还要使用高倍镜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试剂的特殊显色反应,感受到遗传物质---核酸的真实存在和分布情况,这样对核酸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
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高倍镜的使用基础,可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如何熟练使用高倍镜。
1.3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学会对DNA和RNA的染色;学会装片的制片;1.4教学重难点: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吡罗红和甲基绿的染色法的运用;2.教学方法:2.1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要通过观察比较法来辨别DNA和RNA,在实验之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实验的设计,最后达成一致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2教师讲授方法:教师在整个课堂中主要通过讲授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在遇到学生有疑问的地方适当地通过演示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特别是在进行染色和使用显微镜时,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法来教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更加具体地明白整个实验的过程以及注意的事项。
3.课型课时:观察验证实验课 1课时4.教学思路:提出问题:使用什么方法才能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的哪个部位?↓问题探讨:通过不同染色法可以在显微镜下可以辨别两者的分布,怎样设计实验?↓实验设计:利用吡罗红和甲基绿对DNA和RNA亲和力不同来染色,甲基绿使DNA 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实施实验↓得出结果:细胞核主要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总结交流5.教学过程:由于在上实验课之前已经上了一节理论课,所以在上该节课时,可以直接对实验课进行讲解不需要再次讲解理论部分,主要探讨在实验课中,应该如何选择材料进行实验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实验二物质鉴定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 苏丹III 橘黄色脂肪+ 苏丹IV 红色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mL的NaOH溶液,乙液: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mL的NaOH溶液,B液: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作业布置
资料
教学反思
我在课堂里,精心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老师充当讨论的领导者,以质疑、反问等方式,引导讨论的方向,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进一步实验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重视科学方法,注意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是怎样实验,怎样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让学生通过这些去学习科学的方法。课堂上通过展开式问题的思考、讨论引导学生选择实验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解离”,再通过染色体的性质引导得出“漂洗”、“染色”等过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在这种过程式学习中,既学到了生物科学知识,学会了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科学求索精神。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分析说明DNA和RNA在结构上的不同点
(2)学生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掌握制作装片的方法
(2)使用试剂对材料进行染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Βιβλιοθήκη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实验原理、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难点
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
教学方法
讲解 操作指导
教学设备
400 mL烧杯,250 mL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
实验仪器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根尖细胞,蛙或蟾蜍的血细胞,果肉细胞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乙酸钠,乙酸,蒸馏水,吡罗红甲基绿混装粉
随堂辅导实验员
周文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教案
观察D N A和R N 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教案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个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的一个验证性实验。
通过该实验的学习,学生可以验证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位置,同时还能了解染色RNA和DNA的方法。
为学习DNA和RNA相关的知识提供直观的信息基础。
一、学习者分析:授课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同时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并且初中阶段已经多次接触过显微镜,对显微镜的操作已经熟练,所以这要经过老师细心讲解DNA和RNA的染色方法与步骤,该实验的进行应该是很顺利的。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DNA和RNA的染色原理和染色方法。
(2)应用显微镜观察DNA和RNA在细胞内的分布。
2、能力目标:(1)掌握制作装片的方法。
(2)使用试剂对材料进行染色。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DNA和RNA染色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实验原理、显微镜的使用2、教学难点: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
五、实验原理(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
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六、实验器材1.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根尖细胞,蛙或蟾蜍的血细胞,果肉细胞。
人教版必修一 第2章第3节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学案
【实验步骤】
②__________能改变细胞膜的_________,加速_______进入细胞,同时使____中的_______与________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材料用具】
实验材料:人的_____________细胞
实验用具: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_________,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__________。
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实验原理】
①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_________不同,_______使DNA呈_______色,________使RNA呈___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_____色。从而根据显色情况,显示DNA和RNA的分布情况。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2.水解 ① 解: 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 行材料的水解;
② 保: 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使受热均匀)
保温时间过短:水解不彻底,染色不充分;过长则水解过度,不易制片观察。 3.冲洗涂片 ① 冲: 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 ② 吸: 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① 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② 吸: 吸去多余染色剂;
③ 盖: 盖上盖玻片。
(四)、实验现象及结论:
少量存在于细胞质的叶绿体、线粒体中
现象
结论
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 DNA主要分布于细胞
央
核中
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广
RNA广泛分布于细胞 质中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肇庆市第六中学 杨静文
(一)实验原理
(1)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 (2)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 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二)材料用具
注意事项:
1.材料的选择 ① 选用的实验材料既要容易获得,又要便于观察; ② 常用的观察材料选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为避免原有颜色的干扰,不可使用紫色表皮细胞) 2.取材要点 ① 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 ② 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
(三)主要步骤(以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为例)
Hale Waihona Puke 课本P271.取材
① 滴: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 刮: 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说课演示文稿
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反思评价
低倍镜视野
高倍镜视野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显微镜下只能看到一片染成红色的 细胞质,而不能看到染成绿色的细胞核。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三、提出问题,设计改进方案
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改进方案一:调整吡罗红/甲基绿的比例
反思评价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反思评价
三、提出问题,设计改进方案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反思评价
注重对实验的挖掘 一
1 从教材中观察实验延伸出探究实验
2 培养了研究性学习小组
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科学分析能力为导向 二
1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辅助
运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 2 果,得出结论”的实验思想
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吡罗红/甲基绿=1:5 根尖伸长区细胞
反思评价
No
No
Image Image
低倍镜视野
高倍镜视野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四、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反思评价
结论:在已做的实验改进方案中,选择吡罗红/甲基 绿=1:5来配制A液,选择洋葱根尖作为实验材料可以 得到明显的实验效果,从而落实DNA主要分布在细胞 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这样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这个实验方案可以在全校学生实验中推广。
改进方案一:调整吡罗红/甲基绿的比例
吡罗红/甲基绿
1:1
吡罗红的质量
0.1g
甲基绿的质量
0.1g
配制A液蒸馏水的量 20ml
1:2 0.1g 0.2g 30ml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1引言:我们能否通过实验来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呢?一、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观察12种材料,通过归纳总结,得出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特点。
⑴实验目的分析本实验是利用特殊的染色剂对DNA、RNA的不同着色反应来探究DNA、RNA 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位置。
⑵实验原理分析甲基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RNA呈现红色两种染色剂不是单独使用,而是混合使用。
⑶几种液体在实验中的作用0.9%NaCl溶液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8%盐酸①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②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解蒸馏水①配制染色剂;②冲洗载玻片⑷实验现象及相关结论现象结论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DNA主要集中分布于细胞核中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广RNA广泛分布于细胞质中二、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教材P2829相关问题。
⑴核酸的组成元素有哪些?⑵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⑶核苷酸又是由什么组成的?⑷核苷酸分为几类?⑸DNA和RNA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⑹DNA和RNA有何不同?⑺什么是遗传信息?⑻核酸分子的多样性是如何体现的?教师归纳:⑴核酸的分子结构层次。
⑵核苷酸组成示意图。
⑶DNA和RNA的比较。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观看核酸相关动画和教材内容,结合实验观察,能够说出核酸种类、结构和功能,并能够完成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实验操作。
2.通过小组合作,大胆质疑,能够对比分析DNA、RNA的异同。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核酸的种类、结构和功能);2、基本技能(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及过程,注意染色剂的使用);3、基本思想(由核酸学习以及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对核酸的认识,培养生命观念);4、基本活动经验(学会观察、分析图片,总结DNA的结构、功能)。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教案
观察和在细胞中的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观察和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个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的一个验证性实验。
通过该实验的学习,学生可以验证和在细胞中的分布位置,同时还能了解染色和的方法。
为学习和相关的知识提供直观的信息基础。
一、学习者分析:授课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同时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并且初中阶段已经多次接触过显微镜,对显微镜的操作已经熟练,所以这要经过老师细心讲解和的染色方法与步骤,该实验的进行应该是很顺利的。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和的染色原理和染色方法。
(2)应用显微镜观察和在细胞内的分布。
2、能力目标:(1)掌握制作装片的方法。
(2)使用试剂对材料进行染色。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和染色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实验原理、显微镜的使用2、教学难点:甲基绿使呈绿色,吡罗红使呈红色。
五、实验原理(1)真核细胞的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和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亲和力强,使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的亲和力强,使呈现出红色。
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和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与蛋白质分离,便于与染色剂的结合。
六、实验器材1.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根尖细胞,蛙或蟾蜍的血细胞,果肉细胞。
2.用具400 烧杯,250 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
七、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2)简要介绍核酸的种类及其在细胞中的分布的相关知识。
关于和在细胞内到底回忆理论课上的知识,并做好实验前期准备。
是什么样的分布情况,是不是像课本上介绍的那样,还需要同学们亲自做实验来验证。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部分细胞中的DNA也存在于线粒体与叶绿体内,这 些细胞器内的DNA含量相对较少。
染色体形态
在细胞分裂期,DNA会形成明显的染色体形态,方 便进行复制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RNA分布观察结果
细胞核内分布
RNA主要在细胞核内合成,因此细胞核是RNA 的主要分布区域。
核糖体结合
RNA与核糖体结合,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并定位在核糖体上。
实验原理
02
01
03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 细胞周期、基因表达等。
通过染色技术,可以将DNA和RNA染上不同的颜色, 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分布情况。
常用的染色技术包括荧光染色、格莫瑞染色等。
02
实验材料和步骤
实验材料
01
02
03
04
细胞样本
选择适当的细胞样本,如人类 白细胞或癌细胞。
这表明细胞内的基因表达具有高度区域化特征,有助于理解细胞的功能和分化。
核仁区域是DNA和RNA转录的主要场所
这表明核仁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可能与细胞的代谢和生长调控有关。
胞质中RNA的分布可能与蛋白质合成有关
这表明蛋白质合成主要在胞质中进行,对理解蛋白质合成机制和细胞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 。
02
染色处理
使用Hoechst染料染色 DNA,使用吡罗红染料染 色RNA。在染色过程中, 确保细胞保持湿润状片
用缓冲液洗涤细胞,以去 除未结合的染料。然后使 用封片剂覆盖细胞,以保 护其不受损坏。
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并 记录DNA和RNA在细胞 中的分布情况。通过调整 显微镜的光源和滤光片, 可以观察到DNA和RNA 的荧光信号。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方案
观察D N A和R N 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方案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方案第二组目录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一、实验前的思考二、背景资料1.核酸是什么2.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DNA和RNA都是由一个一个核苷酸(nucleotide)头尾相连而形成的。
单个核苷酸是由含氮有机碱(称碱基)、戊糖(即五碳糖)和磷酸三部分构成的。
根据化学组成不同,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核酸是相邻二个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即:3’,5’-磷酸二酯键。
这种连接可理解为核糖核酸基上的3'位羟基与相邻5'核苷酸的磷酸残基之间,以及核苷酸糖基上的5'位羟基与相邻3'核苷酸的磷酸残基之间形成的两个酯键。
3.DNA是什么?DNA是由数量庞大的四种按一定碱基顺序彼此用3’,5’-相连构成的长链。
4.RNA是什么?RNA由经磷酯键缩合而成长链状分子。
一个核糖核苷酸分子由磷酸,核糖和碱基构成。
RNA的碱基主要有4种,即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U尿嘧啶。
其中,U尿嘧啶取代了DNA中的T胸腺嘧啶而成为RNA的特征碱基。
5.DNA的种类和分布的是一个长DNA分子,但是原核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核中有不止一个,每个染色体也只含一个DNA分子。
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DN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的所有蛋白质和RNA结构的全部;策划生物有次序地合成细胞和组织组分的时间和空间;确定生物生命周期自始至终的活性和确定生物的个性。
除染色体DNA外,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和中。
DNA病毒的也是DNA。
6.RNA的种类和分布信使RNA。
mRNA的功能就是把DNA上的遗传信息精确无误地转录下来,然后再由mRNA的碱基顺序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完成基因表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2.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 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2 . 甲基绿 + DNA 吡罗红 + RNA 绿色 红色
1.能改变细胞膜的的通透性, 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3.盐酸的作用
2.使DNA与蛋白质分离, 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二、目的要求
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一、制片:滴、漱、刮、涂、烘 二、水解:解、保 三、冲洗:冲 四、染色:吸、染、吸、盖 五、观察:低、高
1.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的作用是( C )
A.仅使DNA呈现绿色 B.仅使RNA呈现红色 C.使DNA呈现绿色,也可以使RNA呈现红色 D.只能使一种物质呈现特定的颜色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的分布”实验中,将口腔上皮 细胞置入8%的盐酸溶液中水解的主要目的是( ) C A.使细胞中的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 B.使细胞中物质全部水解; C.利用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D.使细胞中的RNA水解成核糖核苷酸
三.冲洗涂片
蒸馏水缓流冲洗载玻片 10秒钟 口腔上皮细胞位置 (注:冲洗时一定要用缓流,以免将细 胞冲掉) 吸水纸吸去载片上水 分 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2滴,染色 5min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色剂
四.染色
加一滴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
五.观察
1.低倍镜: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 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2.高倍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 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正确的实 验步骤是( B ) A.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冲洗→水解→染色→观察 B.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C.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染色→冲洗→水解→观察 D.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 4.在鉴定蛋白质、糖类的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中,与吡罗红甲基 绿染色剂用法相似的是( C ) A.碘液 B.双缩脲试剂 C.斐林试剂 D.苏丹Ⅲ 5.实验材料也可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来做,但要选择 紫色洋葱鳞片叶的 内 (填“外”或“内”)表皮细胞,原 因避免紫色细胞中原有颜色的干扰 是 。
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 苏丹III 橘黄色脂肪+ 苏丹IV 红色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1、还原糖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
1g/mL的NaOH溶液,乙液:0。
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
1g/mL的NaOH溶液,B液:0。
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考点提示:(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2.3实验设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方法步骤:
(一)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取口腔上皮细胞放入滴有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用酒精灯烘干玻片。
(二)水解——将固定口腔上皮细胞的玻片放入8%的盐酸中,30℃水浴5min。
(三)冲洗玻片
(四)染色——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5min。
(五)观察
绿色部分集中在细胞核部分,红色部分分散在细胞质中。
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而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注意事项:
1.用酒精灯烘干玻片时要均匀加热,并且不要把玻片太靠近火焰,防止载玻片破裂或把手烫伤。
2.在盖盖玻片时要防止产生气泡。
3.准确把握水解、冲洗及染色时间。
2022届 新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实验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教案
考点三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实验原理(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
显示DNA和RNA(2)盐酸2.实验步骤图1-4-83.实验成功关键点(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上述细胞均无色,便于DNA和RNA着色)。
(2)缓水流冲洗的目的:防止载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试剂作用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①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②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蒸馏水①配制染色剂;②冲洗载玻片1.下列有关“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宜作为本实验的材料B.将装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接着用染色剂染色C.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细胞,可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吡罗红与DNA结合D.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必须用生理盐水配制,目的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2.图1-4-9表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基本实验步骤,对该实验基本步骤的叙述,错误的是( )图1-4-9A.①表示制片,首先应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B.②表示水解,需要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烘干后的装片C.③表示用缓水流冲洗,以免影响染色D.④表示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标本先后进行染色◉易错提醒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易错点(1)应选择口腔上皮细胞或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以防止颜色对观察的干扰。
(2)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3)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只是量不同,故在结构中需强调“主要”存在,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经典真题·高考预测1.[2020·天津卷] 组成下列多聚体的单体的种类最多的是( )A.血红蛋白B.DNAC.淀粉D.纤维素2.[2020·江苏卷] 下列关于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链是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基础B.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物都是生物大分子C.细胞利用种类较少的小分子脱水合成种类繁多的生物大分子D.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合成需要酶来催化3.[2019·江苏卷] 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B.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C.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D.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4.[2019·海南卷] 下列关于淀粉和纤维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淀粉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B.淀粉与纤维素中所含的元素不同C.分解淀粉与纤维素所需的酶不同D.纤维素是由果糖聚合而成的多糖5.[海南卷] 下列与真核生物中核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分子B.合成核酸的酶促反应过程中不消耗能量C.DNA和RNA分子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D.转录时有DNA双链解开和恢复的过程6.[2020·北海一模] 下列关于真核生物中糖类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糖类可以调节某些激素分子的分泌B.脂肪细胞的细胞膜主要由脂肪组成C.脂质都具有储存能量的生物学功能D.糖类能为脂质的合成直接提供能量7.[2020·山东淄博三模] 葡萄糖、氨基酸及核苷酸等小分子单体可聚合成大分子的多聚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D N A和R N 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教案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个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的一个验证性实验。
通过该实验的学习,学生可以验证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位置,同时还能了解染色RNA和DNA的方法。
为学习DNA和
RNA相关的知识提供直观的信息基础。
一、学习者分析:授课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同时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并且初中阶段已经多次接触过显微镜,对显微镜的操作已经熟练,所以这要经过老师细心讲解DNA和RNA的染色方法与步骤,该实验的进行应该是很顺利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DNA和RNA的染色原理和染色方法。
(2)应用显微镜观察DNA和RNA在细胞内的分布。
2、能力目标:
(1)掌握制作装片的方法。
(2)使用试剂对材料进行染色。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DNA和RNA染色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实验原理、显微镜的使用
2、教学难点: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
五、实验原理
(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
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
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六、实验器材
1.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根尖细胞,蛙或蟾蜍的血细胞,果肉细胞。
2.用具400mL烧杯,250mL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
七、教学过程
八、注意事项
1.材料的选择
①选用的实验材料既要容易获得,又要便于观察;
②常用的观察材料由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避免原有颜色的干扰,不可使用紫色表皮细胞)
2.取材要点
①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
②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
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
4.安全要点
①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
②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
5.换用高倍镜观察材料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切不可动粗准焦螺旋。
九、教学反思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课只是这一节课的一个实验部分,学生已经在初中时代就已经接触过实验,高中课程也在前面一章中也接触过了,
但是对细胞的染色是个难点也是重点,学生必须要掌握。
学生对于核酸的组成单位核苷酸的分子结构理解不够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了解到DNA和RNA的分布位置,所以在之前的理论课中要强调核苷酸的分子结构以便在实验课可以节约时间去讲解。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还需要监督和指导学生的操作,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操作过程遇到问题是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纠正错误的操作方式,同时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