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度运行机制为视角的荀子制度伦理思想探析
荀子治理思想初探
荀子治理思想初探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质地深邃,涵盖广泛。
他的著述概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并在中国政治和社会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治理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我们探讨探讨。
本文将对荀子治理思想进行初步探讨,并且会从五个方面举例证明,以展现其在实践中的成效。
荀子治理思想的特点荀子的真正目标是提供一个在专制和王侯与平民之间实现和解的道德原则。
荀子经常强调,儒家思想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正当关系。
荀子认为,国家的成功取决于治理者能否理解、尊重和贯彻儒家价值观。
因此,他有两个中心思想:教育和智慧。
荀子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个观点几乎被所有儒家思想家所支持。
荀子强调,教育并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它也会影响人的思维和态度,并塑造个人的人性。
荀子认为,通过教育,一个人能够发展出一种对美好和正义的热爱,这对于国家的和谐和治理至关重要。
智慧是荀子治理思想的另一个核心,他认为,治理者必须具备充分的智慧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
荀子反对治理者滥用权力和追求个人利益,认为治理者的智慧应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并通过志向和理想倡导儒家价值观。
五个例子说明荀子治理思想的成效1.关于节约荀子在观察社会中的贫富差异时,发现富人浪费,贫人节俭。
他认为这是富人谦惭油腻,贪恋冒险所导致的。
荀子采用倡导节约和节俭的方法,以教育和影响社会,消除贫富差距,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古代,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用了荀子倡导的节约措施,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农业改革。
这项改革的结果很显然就是为军队的扩展提供了潜在资源,并促进了治理。
2.关于治理道德荀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特别是政治家和领导人的品德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如果领导人理解儒家品德的重要性,那么他们就会以身作则,正直公正。
因为治理者的行为能够给人民带来示范和启示,成为社会的风向标。
在明末清初,一个不伦不类的人才得到了机会,由此改变了他学习和读书的人生轨迹。
荀子的政治哲学与思想体系
荀子的政治哲学与思想体系荀子,古代中国著名哲学家,被誉为“温文尔雅、博学多才、思想深邃、文字华丽”的代表人物。
荀子所代表的学派叫做荀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
荀子以靖国、安邦、定王、宜民为己任,认为统治者应当行善政,而民众应当听从权威,对于政治这个话题,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哲学观点。
1. 人性不足与教化之说荀子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性是“恶”的,也就是人往往会受到自身的欲望驱动,去做出一些“坏”的行为。
他认为,如果不去改造人性,那么社会就会变得非常混乱和难以管理。
因此,他提倡“教化”之说,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来使得人的行为更加正常和优良。
2. 善恶有别与天道之说荀子在人性上的认识让他能够很好的理解人类的行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分为“善”和“恶”两部分。
而事件的发展不强制根据天道,因而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依靠人为的教育。
荀子认为,“不知善恶,无以明君子小人之别”(《荀子·劝学》),寻求治本之策是要使人们正确认识善恶之间的差别,而这也是礼法之书的主题。
3. 科举制与社会选拔荀子认为,统治者应当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去进行执政,而不是依靠家族血统或是其他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他提出了“品学兼备”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统治者不仅要有很高的学问水平,还必须要有品德威望。
荀子认为,如果所有人都去追求并称赞“品学兼备”这一原则,那么最后社会的选拔机制就会不断完善,而科举制度的实施也可以作为对这一学术观念的践行。
4. 革命与合法性荀子采取了保守发展的政治立场,认为要通过渐进的方式稳步发展,而不是大力推行革命。
他在这一方面的主要观点是,“君子努力居其志,小人穷伯知之选;君子固知其不可,小人必道可之”(《荀子·盗跖》),也就是说统治者应该努力保持自己的志向和准则,而小人则会追求自身的利益,往往不会站在整个社会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荀子在革命和合法性方面的思想被后世用作政治智慧讲授。
5. 论权利与力量的关系荀子认为,“近者为贵,权者为尊”(《荀子·劝学》),也就是说权利和力量的关系十分密切。
对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析
对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析论文摘要:荀子是先秦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传统行政伦理思想主要表现表现如下:行政伦理的指导原则——循“道”;行政伦理观——以“礼”治国;行政伦理规范——厉行节约,清正廉洁;忠职敬业;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平政爱民;尚贤使能,知人善任等,探析这些古典行政伦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伦理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文关键词:苟子;行政伦理;以“礼”治国现代行政伦理观是指国家公务员和各级党政机关等行政主体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关于行政伦理之价值追求的总体观念。
它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在行政管理职业活动中的特殊表现,是行政人员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其作为行政人员一种正规的职业道德和行政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虽正式出现于西方,但我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其古典行政伦理思想也不泛有其精华,苟子的行政伦理思想在历史上就曾独树一帜,值得探析。
苟子(约前3l3一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杰出的唯物论者、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行政伦理学说,并对以往伦理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和发挥。
曾游学与齐,“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是当时学术界的领袖,韩非、李斯都是其弟子;又议兵于赵。
应聘于秦,春申君曾两度用苟子为楚国兰陵令。
他处于诸侯兼并、战火连绵的时代,但全国统一趋势渐成。
荀子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为结束分裂割据状况,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制度提出一些较为合理的行政伦理观点,并在总结前人为政经验和自己的从政实践基础上,阐发了较为丰富的行政伦理思想。
一、行政伦理的指导原则——循“道”苟子行政伦理思想首先体现于对“道”的认识,即对行政管理规律性的认识。
在某些场合苟子虽把“道”看成是贯穿古今、始终如一的东西,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但总体上对“道”还是进行了客观、具体的阐释,并把它奉为国家管理的指导原则。
他认为“道”体现于自然界是天道,体现在社会历史领域就是人道,君子之道。
荀子政治哲学的思想探究
荀子政治哲学的思想探究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一个分支。
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荀子政治哲学的思想探究为主题,从荀子的观点、思想的内在逻辑、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民主社会的启示等方面探究荀子的思想。
一、荀子的政治哲学思想——道德化政治荀子认为,天下之事一切都可归结为道德问题。
他非常注重人的道德品质,认为一切政治制度都有赖于人的道德。
他提出了“性恶论”(人之初,性本恶)、“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性恶性善合一论”(人之初,性既恶又善)等不同的观点,但却一直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建立。
荀子还提出了“王道”与“商道”两种不同的政治模式,王道主张以仁德为核心,重视人性的本质,强调社会公正和协调,而商道则更加强调势利和权力,追求权力的最大化。
他认为,王道政治是社会的最高理想,人民和国家的幸福都建立在仁德的基础之上,将个人的生命理念和个体尊严得到充分的尊重,而商道政治则只考虑个人的私利,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瓦解和社会的混乱。
二、荀子思想的内在逻辑——从本质出发到本质归结荀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本身包含着一定的逻辑,荀子从人的本质出发,认为人性本恶或者本善,人的道德品质决定了政治制度的质量和效用。
在这里,他分析了人的本质,探究了人的道德问题,明确了什么样的人才适合担任政治权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同。
他要求政治制度应当以王道政治为导向,注重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建设和谐、公正、协调和平等的社会。
三、荀子思想的历史背景——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荀子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产物,当时社会变革和矛盾极为尖锐,政治风云变幻莫测。
国内的诸侯之间争霸不休,人民生活疲惫不堪。
当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在探究社会问题,提供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荀子不满于当时的混乱局面,他认为为了建立一个非常规的政治制度,必须大力发扬道德品质,使社会多一些人道、少一些尔虞我诈,政治制度才能得到质量的提高。
论荀子的伦理制度思想
论荀子的伦理制度思想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荀子为整合混乱的人间秩序,在批判继承孔孟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理上构建了以外在强制的礼为标志的伦理制度。
荀子认为要解决道德问题就必须正视人们对功利的追求,必须依靠具有可操作性的外在制度的约束。
荀子的伦理制度思想对儒学和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荀子;孔子;孟子;伦理制度;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面对社会巨变所带来的道德失序问题,我国伦理学界兴起了对伦理制度的研究。
许多伦理学界的学者都认为必须走伦理制度化的道路来解决中国社会的道德问题。
在已有的有关伦理制度的研究中也偶有涉及荀子伦理制度思想的地方,但总的来说缺乏系统的论述。
本文尝试对荀子的伦理制度思想做浅要的分析。
一、荀子构建伦理制度的动因任何一个思想家当他着力从学理上建立一个制度构想时,他必然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荀子作为战国末期一名有着强烈救世情怀的儒家士人,其从实践到理论的努力都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说主张得到实行,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建立一个理想有序的社会。
战国时期是一个伦理秩序荡然无存、人们只知道逐利而行的时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
乃复用为将,客又复至。
廉颇曰:‘客退矣。
’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
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廉颇的门客认为当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按照市场上利益交换的原则进行的。
那时的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根据唯利是图的原则反驳他人的指责。
顾炎武对这个时代的描述是:“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顾炎武的论述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无序状况。
课题研究论文: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159255 哲学其它论文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一、荀子哲学思想小记荀子的生平事迹,其实现在很难见到最正统的文字资料,最多可以应用的就是《荀子传》、刘向《孙卿书录》(因避汉宣帝刘询讳,改“荀卿”为“孙卿”)、应劭《风俗通义》、谢墉《风俗通》等中略知其生平一二。
根据谢墉《荀子序》中所记载,荀子“最为战国老师”。
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诸子传记里,尤其强调“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
” [2],并指出公孙子、尸子、墨子等皆被列于孟荀之下。
究其原因,是其继承了诸子的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题,辅以墨学与道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成为战国末期最著名的哲学大师。
二、从《荀子》看荀子哲学思想(一)从《性恶》一文看荀子的人性论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性”是指人生而就有的“自然之性”和生存本能。
这里所说的“伪”不是“真伪”之“伪”,而是“人为”之义。
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 [1]荀子说人之性“恶”,是因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1]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孔孟荀比较视野下荀子的治道思想研究
孔孟荀比较视野下荀子的治道思想研究荀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他的治道思想也被广泛关注。
在孔孟荀比较视野下,荀子的治道思想体系得到了更加深入的解析。
本文将从荀子的官场治道、教育治道、政治哲学、人性观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剖析荀子治道思想的独特之处。
一、官场治道荀子认为,君王和父母是人类社会中“王道”的两个重要代表,而太平之世的建立就是在于让王道和父道相互配合,一起治理国家和家庭。
在荀子看来,官场治道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贵在守法和尽职。
守法就是官员必须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自身行为上做出合法的表现。
而尽职则指官员要尽全力为国家服务,为人民办事,让自己的能力和职务相匹配,把自己的才干用在国家需要的地方。
例如,荀子在《荀子·齐物论》中提到:“君子之多忧也,必安其所不能,以助其所能。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完成工作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勇于接受挑战和困难,克服自己的短处,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品质。
这也是官场治道的重要基石。
二、教育治道荀子认为,教育具有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意义。
他强调,教育应该与社会治理相结合,使人们在接受教育时,同时能够了解社会的规章制度,从而更好地行使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例如,荀子在《荀子·劝学》中提到:“教学不严,则学徒不别书必盲,母兄不慈,则子弟不修礼必行乱。
”这句话强调了严格的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应该注重教育学生道德和规矩,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修养、有公德心的人。
这也是教育治道的重要方面。
三、政治哲学荀子的政治哲学注重道德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他认为,政治制度应该遵循道德准则,而且政治制度本身可以对道德进行引导和唤起。
在此基础上,他对政治制度的设立和运作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例如,荀子在《荀子·劝学》中提到:“有功不求伐,有勇不怕死,有仁必施人。
”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的三个重要品质:忠诚、勇气和慷慨。
这种品质应该贯穿于整个政治流程中。
荀子的法家思想探析
荀子的法家思想探析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著作《荀子》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荀子的研究心得主要集中在对他的法家思想进行探析。
本文将从荀子的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以及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荀子的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人性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外在的约束和规范才能使人们遵守道德和法律。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
因此,社会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遵守道德规范。
荀子的这一观点对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明法”、“明主”的治国思想,主张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通过明确的规则和明晰的权力结构来管理社会。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其次,荀子的法家思想对个人修养也有一定的启示。
他主张个人修养应该以道德规范为基础,通过严格的自律和约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应该从内心开始,通过自律和修身来达到道德的境界。
同时,他也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认为个人应该为社会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荀子的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方面。
他的观点使人们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自私自利的倾向,以及社会规范和法律的重要性。
同时,他的思想也提醒人们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然而,荀子的法家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他过于强调人性的恶,忽视了人性的善。
他的思想过于依赖于外在的约束和制度,忽视了内在的道德追求。
此外,他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权力倾向,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专制的产生。
综上所述,荀子的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使人们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自私自利的倾向,以及社会规范和法律的重要性。
同时,他的思想也提醒人们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当代视角下的荀子礼法制度伦理思想
当代视角下的荀子礼法制度伦理思想刘美玲【摘要】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荀子的礼法制度伦理思想可谓是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开辟。
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的礼法思想打破了儒家一贯的心性儒学的瓶颈,开创了外王式的政治制度理论,援法入礼,并且礼为体、法为用,这样的礼法制度伦理思想对当下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荀子的礼法制度伦理思想体现了当代中国对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并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Xunzi is a master of thePre-Qin Confucian .His system of etiquette and law eth-ics is a milepost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Ethic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is philosophy broke the bottleneck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nature of mind , and created a political system theory that law is integrated into rites where etiquette is the foun-dation and law is method .This philosophy provides positive reference for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This idea shows people-oriented value and thus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荀子;礼法制度;伦理思想【作者】刘美玲【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6;B82-09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对礼进行了辩证批判式的继承,同时也吸收了法家关于法的思想,开创出全新意义上的礼法制度。
【推荐下载】关于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析_6
关于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析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关于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析,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现代行政伦理观是指国家公务员和各级党政机关等行政主体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关于行政伦理之价值追求的总体观念。
它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在行政管理职业活动中的特殊表现,是行政人员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其作为行政人员一种正规的职业道德和行政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虽正式出现于西方,但我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其古典行政伦理思想也不泛有其精华,苟子的行政伦理思想在历史上就曾独树一帜,值得探析。
苟子(约前3l3一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杰出的唯物论者、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行政伦理学说,并对以往伦理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和发挥。
曾游学与齐,三为祭酒. 最为老师.是当时学术界的领袖,韩非、李斯都是其弟子;又议兵于赵。
应聘于秦,春申君曾两度用苟子为楚国兰陵令。
他处于诸侯兼并、战火连绵的时代,但全国统一趋势渐成。
荀子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为结束分裂割据状况,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制度提出一些较为合理的行政伦理观点,并在总结前人为政经验和自己的从政实践基础上,阐发了较为丰富的行政伦理思想。
一、行政伦理的指导原则循道 苟子行政伦理思想首先体现于对道的认识,即对行政管理规律性的认识。
在某些场合苟子虽把道看成是贯穿古今、始终如一的东西,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但总体上对道还是进行了客观、具体的阐释,并把它奉为国家管理的指导原则。
他认为道体现于自然界是天道,体现在社会历史领域就是人道,君子之道。
天道、人道都是有规律的,国家管理也不例外。
可见他已经认识到社会历史演变是一个有意识、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国家管理也有其内在的特殊规律,见治乱非天也,从而加深了对国家管理的科学性循道的认识。
因此荀子要求行政管理要遵循道,只能遵循它,运用它而不能违背它,这是国家兴乱的一个重要标志。
【推荐下载】关于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析
关于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析现代行政伦理观是指国家公务员和各级党政机关等行政主体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关于行政伦理之价值追求的总体观念。
它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在行政管理职业活动中的特殊表现,是行政人员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其作为行政人员一种正规的职业道德和行政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虽正式出现于西方,但我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其古典行政伦理思想也不泛有其精华,苟子的行政伦理思想在历史上就曾独树一帜,值得探析。
苟子(约前3l3一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杰出的唯物论者、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行政伦理学说,并对以往伦理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和发挥。
曾游学与齐,三为祭酒. 最为老师.是当时学术界的领袖,韩非、李斯都是其弟子;又议兵于赵。
应聘于秦,春申君曾两度用苟子为楚国兰陵令。
他处于诸侯兼并、战火连绵的时代,但全国统一趋势渐成。
荀子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为结束分裂割据状况,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制度提出一些较为合理的行政伦理观点,并在总结前人为政经验和自己的从政实践基础上,阐发了较为丰富的行政伦理思想。
一、行政伦理的指导原则循道 苟子行政伦理思想首先体现于对道的认识,即对行政管理规律性的认识。
在某些场合苟子虽把道看成是贯穿古今、始终如一的东西,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但总体上对道还是进行了客观、具体的阐释,并把它奉为国家管理的指导原则。
他认为道体现于自然界是天道,体现在社会历史领域就是人道,君子之道。
天道、人道都是有规律的,国家管理也不例外。
可见他已经认识到社会历史演变是一个有意识、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国家管理也有其内在的特殊规律,见治乱非天也,从而加深了对国家管理的科学性循道的认识。
因此荀子要求行政管理要遵循道,只能遵循它,运用它而不能违背它,这是国家兴乱的一个重要标志。
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圆。
荀子还阐释了对于治国循道规律的不同认识,认为不同的把握道会直接促成行政管理的不同效果,影响国家的兴衰存亡。
伦理的政治化定位―荀子思想主旨阐释
伦理的政治化定位―荀子思想主旨阐释摘要:在儒家“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伦理政治理论建构中,荀子以其对伦理的政治化定位,而占据着这一理论建构的重要地位、荀子的思想主旨不是要建构形上的宇宙论、他理论的意图是,通过对人性的诘问,为政治控制提供人性根据;通过隆礼重法的安排,把人伦关系格式化为政治关系,通过维齐非齐的叙说,证立平等的伦理目标只有借助于不平等的政治安排才能够达到、从而,使儒家伦理政治理论的政治意涵凸显出来。
早期儒家以对中国历史的透视,揭示了伦理政治双向同化的历史秘密。
其思想的进程是:孔子奠其基,孟子以心性之学为突破口,使伦理政治的伦理意涵鲜明地凸出出来。
但是,孟子以伦理解政治,势必使伦理政治只能得到哲学伦理学式的玄解,而无法使之问时获得政治社会学的爬梳。
这给荀子从政治视角切入,以给伦理以政治化定位来进一步透显伦理政治的政治内蕴,使伦理政治的政治意涵获得揭示提供了可能性。
论者所谓孟子由内而苟于向外转的评论[1]在此一角度看,就较为有理。
孟子自信善处说人论政,将政治伦理化,按荀子的相关理解,就只有从性恶处说人论政,才能使伦理政治化[2]一、性恶善伪:为政治控制必要性提供人性根据孟子道性善,油然论仁政。
人皆性善,就勿需政治强控,政治变成一种伦理共鸣和道德激荡。
因此,荀子试图重新理解二者关系,势必需要以重新认识或确定人性为起点。
断定人性善或性恶,都有一个前提假设,那就是人有其先天的或与生俱来的共性。
这种假设的预期解答,也可以有二,一是善的,一是恶的。
这种二分的解答,是基于一种整体意义的归类判断。
因此,由性善而仁政而天下无敌,在此就不成其为违背推导逻辑的断定。
因为从人的心理构成层次来看,人之可善与人体现而出的善性,带有先天性的特性。
而由此影响着的政治活动,也相应地打上了仁慈的烙印。
之间,并无无法逾越的推断障碍。
但另一方面,人的生理欲求与心理表现,又免不了利益欲求的一面。
相于先天善性而言,个体生存的起码条件,使人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始终而临一个“我富足你匮缺”的相悖状况。
对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析
对荀子行政伦理思想探析《荀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思想内容涉及至政治、伦理、哲学等多个领域。
而荀子的行政伦理思想则是其中一重要部分,本文将从荀子的政治哲学和德治思想两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荀子行政伦理思想。
一、荀子的政治哲学荀子的政治哲学主要体现在对君主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考中。
荀子认为,君主应当以“非命之民,非特之地”为基本准则,即不仅要治理好本国民众,也应该把握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这反映了荀子对外交问题的重视。
此外,荀子还提出了“兼爱”“全规”等观念。
兼爱强调君主应当给予民众相同的爱,不分等级地实施仁政;而全规则是劝导君主要根据公平的规则来行事,不因私欲而偏袒某些人。
荀子的政治哲学也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统御力。
荀子主张君主应该警惕豪强,防止他们成为君主统治的威胁。
因此,荀子提出君主应该通过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监察机构等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威。
在荀子看来,只有君主能够行使统治权,才能够保证社会秩序和公正。
二、荀子的德治思想荀子重视人类大众的精神内在财富,主张通过强调教育和道德塑造来实现德治。
荀子认为,政治权力是建立在德治之上的。
荀子认为,政府应尽可能地保持德治,以此来控制国家和社会的各种问题。
荀子的德治思想与儒家的思想有很大的一致性。
荀子认为,君主应该有德行,所以必须先修身。
荀子主张君主要通过自我学习、修行和道德指导来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并将这种品德水平传递给他们的子民。
这种德行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并使得君主能够高效地执掌政治大权。
为了实现德治,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类精神内在财富的有效手段。
荀子主张教育应该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也包括道德上的。
荀子认为,教育应该让人们明白责任和义务,学会无私的守护公共利益,并了解公正和妥协概念。
总体来看,荀子的行政伦理思想旨在实现一个富有宽容、道德高尚、有序稳定、开放和创新的政治社会。
荀子的思想往往涉及政治、道德和哲学等方面,不同点往往需要细致分析,同时也需要阐述与其它当时思想进行对比,深入探析其中精华和实用性。
《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虽然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其影响力至今仍被广泛认同。
通过对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探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历史上过去的思想文化,评价其道德价值观,以及深刻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今天维护社会民生秩序上。
首先,荀子在“政治”方面对仁义礼智这四大政治伦理道德的认识显示着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仁”是一种旨义,是政治上最高境界的人道,“智”则是人类的思维精通,“礼”则是一种文明,能够使社会协调秩序,“义”则是保护正义,自治、安定的准则。
其次,荀子政治伦理思想从总体上体现出了仁德必行、人尽其能的永恒准则。
“知仁”,即在权力行使中判断法“仁”,这是规范政治行为的基本原则;“勤苦而无怠”,即人人应有社会义务,勤奋的作为是当然的义务;“必有饮食”,即在物质上满足民众需求,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权利;“不敢隐而拒人”,指的是在时下的公共管理中,对每个公民都应该保护着厚实的人权。
最后,荀子政治伦理思想也帮助人们认识到政治仁爱常德,赋有能力者非要有所作为的思想原则,作为一个有重要责任使命的政治家,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廉洁办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着政治规范与普遍仁义的实施与发展。
总之,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能够为今天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管理复兴典籍中的追求,为了更有效的执行政治责任的制度,发挥其示范引领的作用。
荀子与伦理的思考
荀子与伦理的思考荀子,战国时期的伦理学家,以其对人性、道德和政治等领域的独到见解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时代感,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以荀子的伦理思想为中心,探讨他对人性、人伦关系以及道德行为的思考,并分析其对当代伦理学的启示。
一、人性的本质与人伦关系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了人性中贪婪、怠惰、傲慢等负面因素的存在。
他认为人的本性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自私自利是人性的基本特点。
在他看来,没有了个人自私的追求,就无法激发人们进取、奋斗的动力。
然而,荀子并不认为人性完全不可救药,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意识,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荀子对人伦关系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他的“性恶说”和“性善说”之间的辩证关系上。
他认为人性本恶,但也承认人性天生具备了善的种子,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来激发和培养这种善的本能。
因此,在人伦关系中,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制约,让人们追求善治,而不是被负面的人性特点所左右。
二、道德行为与仁爱之道荀子的伦理思想中,道德行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主张人们应当追求道德行为,通过自我修养和努力实践仁爱之道。
对于荀子来说,仁爱是一种基于关怀他人,尊重人性的道德情感,是人们追求和谐社会、和谐人伦关系的关键。
荀子提出了“敬”与“爱”的观点,他认为通过敬和爱,人们可以实现自己在社会中更高级别的存在。
敬的核心在于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需求和价值。
而爱则是通过关心和体贴他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敬和爱的实践,人们才能培养出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荀子思想的当代启示荀子的思想对当代伦理学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荀子的性恶说提醒我们,人性中存在负面因素,而这也是我们需要正视和克服的。
其次,荀子的性善说启示我们,人性中也蕴藏着善的种子,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可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此外,荀子的“敬爱”观念提醒我们,关怀他人、尊重他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荀子伦理思想研究
荀子伦理思想研究荀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性、道德教育以及政治治理方面的研究。
首先,荀子对人性的看法与孟子有所不同。
他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来修正人性的恶。
荀子认为人性有不可避免的自私之心,只有通过良好的道德教育,才能使人们的行为与道德规范相符合。
他提出了“性恶论”,并将人性分为四种不同的倾向:好恶、喜怒、哀乐和欲利。
荀子认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决定了他们的品性,而这种品性又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和塑造。
其次,荀子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非常强调。
他认为,人的性情可以通过教育的力量得到改变和养成,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摆脱自私自利的本性,培养出高尚的道德品质。
荀子提出了“教化论”,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使其符合道德规范。
他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最后,荀子的伦理思想还涉及政治治理方面的研究。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德行和道德榜样来影响和引导人民。
荀子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引导人民向善。
他也主张在治理国家时要坚持严明的法制,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正义的实现。
荀子的伦理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道德建设和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性恶论”和“教化论”为后世的伦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同时,他对于君主治理和政治的思考也为后来的政治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荀子的伦理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荀子历史哲学思想透析
荀子历史哲学思想透析作为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历史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人性论、天人关系、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发展动力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但是尚缺乏系统的阐释。
本文以历史哲学的三个问题为理论框架,试图发掘荀子思想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思想。
这三个问题是:第一,历史的意义与价值;第二,历史规律与模式;第三,历史评价。
一、制度的世界荀子注重于对社会和自然的知性[1]127认识,体察人类社会的秩序规则,以礼为核心,构建了理想的制度世界,历史因此化为制度的损益传承。
这里所使用的“制度”一词,含义可以用诺思的话来说明:“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2]1制度是社会当中人为制定的规则。
《荀子》中有很多说明人类社会秩序规则的概念,如“礼”“仪”“法”“刑”“制度”“法度”“法则”等等。
这些词依其涵义,所指范围有大有小,都是描述一种秩序规则,但都不足以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秩序规则”。
荀子重礼,蔡仁厚先生认为:“荀子所说之礼,是一切规范之总称。
”[3]112此说值得商榷。
荀子没有赋予礼明确的范围,这可能是因为在战国时代,礼的内容不言而喻。
荀子谈礼,很多时候都与典籍联系在一起,狭义来说,指《礼》的内容,“《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4]12。
广义来说,包括《诗》《书》《礼》《乐》《春秋》等,“《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4]12。
无论广义狭义,“礼”的所指范围都有所限制,不能等同于一切规范。
《荀子•王制》说“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4]149,把礼与刑区别开来;又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4]317,把礼与法区别开来;又说“故法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4]151,承认在人类社会中法有不达之处,需要人进行推论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荀子哲学思想研究
荀子哲学思想研究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其思想深刻,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性恶论”、“天人合一”等观点,不仅为后来的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启发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制度和思想。
一、荀子的“性恶论”观点及其影响荀子认为,人类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社会的教化和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控制恶性的发展。
在他看来,天下之事无非是为利,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
只有通过法律的严格制约,才能让人们遵守道德规范,从而有序地生活和工作。
这一观点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朝的统治时期,秦始皇采用了荀子的思想,实行严格的法家政治,对整个国家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治理。
这种治理方式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虽然也存在一些缺陷,但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到了汉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得到了发展和普及,荀子的观点被逐渐淘汰,但荀子的思想却为后来的法家学派和道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荀子的“天人合一”观点及其影响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有天的一面和人的一面。
如果人能够与天地自然合一,其思想就能够得到解放,而不受世俗的局限。
他把这种思想称之为“天人合一”。
荀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是为了提倡人们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保持与自然环境的真正联系和平衡。
三、荀子的“仁义道德”观点及其影响荀子认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之道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是实现天下大同的关键。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义道德为宗旨,才能建立一个和睦、稳定、公正的民族社会。
荀子的观点在汉朝儒家学派的发展中得到了发扬。
在《论语》、《孟子》等著作中,都有对荀子思想的吸收和整合,从而形成了儒家的“仁义道德”观点。
这种观点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为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还为后来的思想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四、荀子的“专制观点”及其影响荀子认为,君主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力,通过极端的手段来管理整个国家,促进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674-5566(2010)05-0716-05基于制度运行机制为视角的荀子制度伦理思想探析收稿日期:2010 02 07基金项目:上海海洋大学人文社科项目(A -0211-08-0346)作者简介:李强华(1975-),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行政伦理方面的研究。
E m ai:l qhl@i shou 李强华(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1306)摘 要:制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伴随制度的产生就有了制度伦理的存在。
中国传统的制度伦理在先秦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脉络与特质。
荀子由性恶论出发最终落脚于社会的政治控制及制度安排上,荀子性恶论是其制度运行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石。
义 作为荀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其礼、法制度设计与运行的伦理价值导向。
荀子隆礼重法的制度运行机制化约为礼的社会组织功能、法的人群整治效用、礼法的双重控制目标等三个问题。
荀子设计了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石、以贵义为价值诉求、以隆礼重法为最高准则的制度运行机制,彰显了对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双重价值诉求。
作为儒家的荀子对德性伦理的过分强调使得荀子最终以义统礼法,表征了德性伦理相对于制度伦理的优先性,这种重德性轻制度的思想理路,使得客观化制度付诸阙如,对中国后世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荀子;制度运行机制;礼;法;制度伦理中图分类号:B 222.6 文献标识码:AAn exa m i nation on Xunzi s i nstitutional ethics fro m t heperspecti ve of t he syste m operati ng m echanis mLI Q iang hua(Co llege of H umanities ,Shangha iO 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A bstract :Syste m is a product of hum an soc i a l practice and then the ethical syste m ex ists .Chinese trad itionalsyste m of ethics in t h e pre Q i n peri o d sho w ed d ifferent context and character i s tics of ideas .Fro m the ev il nature of hum ans ,Xunzi fi n all y settled i n t h e co mmun ity ,po litica l contr o l and the i n stit u ti o na l arrange m ents .The ev il nature of hum ans w as his theory cornerstone o f t h e m echan is m desi g n . R i g hteousness as the ideology o f Xunzi s core values w as its pr opriety ,la w syste m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t h e eth i c al va l u eorientation .Xunzi s operating m echan is m of the syste m w as abou t three proble m s :rit u al function of social organ izati o n ,la w o f regulati o n e ffecti v eness of the cr owd ,and dual control l a w targets o f courtesy and la w.Xunzi desi g ned the syste m operation m echanis m,wh ich w as based on the ev il nature of hum ans ,appeali n g to justice and the supre m e cr iterion o f the syste m of la w and cere m ony .It high li g hted the double value o f et h ics and v irtue ethics de m ands .A s a Confucian ,Xunzi e m phasized on v irt u e eth ics and ulti m ately used j u stice to integ rate the la w and cere mony ,w h i c h sho w ed the syste m virtue ethics prior to eth i c s .The idea of attach i n g im portance to syste m bu t despisi n g eth i c s led to the absence o f objective syste m in Chinese histo r y .It5期李强华:基于制度运行机制为视角的荀子制度伦理思想探析produced far reach i n g i m plicati o ns on Ch i n ese subsequent soc ial and po litica l thought and ethical concepts. K ey words:Xunz;i syste m operating m echan is m;cere m ony;la w;instituti o na l eth ics制度伦理问题是当前伦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热点,也是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过程中克服道德 失范 迫切需要重视的伦理现实问题[1]。
中国传统的制度伦理在先秦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脉络与特质。
荀子生活于战国末期,政治统一与社会秩序重建超过了对人心秩序的探讨,这从客观上促成了荀子从孟子的心性要求转移到制度运行机制的设计上。
荀子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石、以贵义为价值诉求、以隆礼重法为最高准则,构建了对中国后世政治理念和制度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制度运行机制。
1 人性本恶是制度运行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石先秦时期,由于传统天命价值系统的衰落不再能够为人间秩序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这就要求寻求新的理论为人间秩序的构建提供依据,而这种人间政治秩序的构建往往以思想家的人性论为理论前提, 对人性的不同信念,通常反映在各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之中 [2]。
性善论的人性假设,往往会导致对外在制度和规范对人性的制约的忽视而转向求诸对先验善性的扩充,比如孟子;性恶论的人性假设通常会导致对外在制度规范在社会整合作用的强调,比如荀子。
1.1 荀子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人性的问题在春秋时期已经提出来了。
孔子认为性相近而习相远,人性的差别主要产生于后天的环境习染。
孟子认为人性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以性善论为依据构建了仁政的社会国家治理模式。
人人皆性善就毋需政治强控,政治变成一种伦理共鸣和道德激荡。
对此,荀子提出批判: 今孟子曰:人之性善。
无辨合符验。
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
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
性恶则兴圣王,贵礼义矣。
( 荀子 性恶 ,下引 荀子 只注篇名),与孟子相反,荀子一开始就否认了人性善的品格,指明了人性本恶。
本恶的天性从两个层面展现:一是生理层面,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 性恶 )。
这些生理欲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表现为人的五种欲求: 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
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 王霸 );二是生理层面的欲求投射到人的心理反应上: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 性恶 )无论是生理层面上的耳目口鼻之欲,还是心理层面上的荣辱利害计较,无不体现出人本性上的趋利避害。
因此,荀子认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 性恶 )基于这种经验事实,荀子得出结论: 人之性恶,明矣。
( 性恶 )如果顺着人的欲望而纵之,则必有争夺之暴行,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失序状态。
荀子的人性论具有自然人性论的特点,它与告子人性论一脉相承,同时也受了法家人性论的影响[3]。
由此可见, 性善 与 性恶 之争,源自于对社会秩序规范的根源的不同理解:孟子的贡献在于彻底显发了人类道德之心,因而着重于主观意义的内省修养;而荀子的贡献是使儒家的伦理道德得到了客观化的意义[4],荀子将人性归结于现实的历史,因而着重于外在秩序规范对自我的改造。
1.2 性恶论是产生礼法制度的缘由基于人性本恶,荀子强调通过社会制度规范对人的恶性加以约束控制以避免社会的无序与混乱,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 性恶 )。
听任这类本性发展则为小人,则为恶;得师法之化,遵循道德礼义则为君子,则为善。
担当起克除人的恶性使社会臻于善境的是圣人,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 性恶 )。
在西方启蒙思想家看来,人性的恶是无法改变的,只能依靠法律制度的限制与规范,较少求助于个人的德性,作为儒家的荀子是希望通过圣人的化性起伪来实现复兴道德的理想[5]。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有改变的可能,矫正人之性恶只有圣人才能为之,矫正的手段则是依靠礼义法度的规范制约。
伪即后天的人为,化性起伪就是通717上海海洋大学学报19卷过外在社会制度的规范约束和自身努力学习以整治恶之人性,使之合乎礼义及社会秩序。
人性的善与恶最终化约为于社会秩序的治与乱, 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
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 ( 性恶 )。
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对人性恶的制约,这种制约依靠的是礼义法度,因此可以说人性恶是礼法制度产生的缘由。
荀子有右也有左:右就右在强调社会控制 [6]。
社会控制需要制度运行机制的设计,荀子的性恶论是其制度运行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石。
荀子由性恶论出发,最终落脚于社会的政治控制及制度安排上。
人性的善与恶不是其关注的焦点,其所关注的是依照人性所建立的包括礼义法度的制度运行机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制度作为人的本质对象化形式,它与人性之间必然具有联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