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行唐县第一中学高三化学调研复习 单元能力测试7
河北省行唐县第一中学高三化学调研复习课件:7-1

• 2.影响因素
• (1)内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⑤ ________,如金属与水反应的速率:Na⑥ ______Mg⑦______Al。
•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一个条件)
• ①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 浓度,化学反应速率⑧________;减小反 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⑨________。
⑦用冰水冷却。
• A.①③⑦
B.②④⑥
• C.②③⑥
D.①⑤⑥
• 答案 B
• 解析 根据影响锌与酸反应速率的外界因
素,如浓度、温度、颗粒大小等,同时考 虑原电池原理,采用粗锌片、0.01 mol·L-1
2.反应 N2+3H2 2NH3 刚开始时,N2 的浓度 为 3 mol/L,H2 的浓度 5 mol/L,3 min 后测得 NH3 的 浓度为 0.6 mol/L,则此时间内,下列反应速率表示 正确的是( )
•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在其他条 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⑩________化学反 应速率,减小压强会⑪________化学反应 速率。
• ③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⑫________ 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⑬________温度 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 ④催化剂:使用催化剂能⑭________化学 反应速率,且正逆反应速率的改变程度相 等。
• ①浓度 ②物质的量浓度 ③Δc ④Δt ⑤mol/(L·s) ⑥mol/(L·min) ⑦物质的量
浓度的 ⑧物质的量 ⑨平均 ⑩正 ⑪ 不用
•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1.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和活化能 • (1)有效碰撞:本身具有①________的分子
之间的碰撞。 • (2)活化分子:能够发生②________的分子。 • (3)活化能:如图:
河北省行唐县第一中学高三化学调研复习 7-2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二十)一、选择题1.在一定温度下的某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建立下列化学平衡:C(s)+H2O(g) CO(g)+H2(g)不能确定上述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B.v正(CO)=v逆(H2O)C.生成n mol CO的同时生成n mol H2D.1 mol H—H键断裂的同时断裂2 mol H—O键答案 C解析因反应是气体体积发生改变的反应,故A正确;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若方向相反,而大小符合化学计量数之比能证明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故B、D正确,C错误。
2.(2010·长沙模拟)H2(g)+I2(g) 2HI(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c(H2)=c(I2)=c(HI)②c(H2)∶c(I2)∶c(HI)=1∶1∶2③c(H2)、c(I2)、c(HI)不再随时间而改变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2n mol HI⑤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I2⑥反应速率v(H2)=v(I2)=1/2v(HI)⑦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⑧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⑨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⑩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⑪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A.②③⑤⑧⑨⑩⑪B.①③⑥⑦⑩C.③④⑦⑨ D.③⑥⑨⑪答案 C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平衡的根本标志:①v(正)=v(逆) ②各组分含量不变(2)该反应的特点:①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②I2为紫色蒸气。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某特定反应的平衡常数仅是温度的函数B.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常数的大小C.平衡常数发生变化,化学平衡必定发生移动达到新的平衡D.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平衡常数发生变化答案 D4.对于可逆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正(NH3)=3v正(H2O)答案 A5.如下图所示,为密闭容器里,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反应M(g) N(g)的图象。
河北省行唐县第一中学高三化学调研复习 7-1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十九)一、选择题1.已知化学反应A(g)+2B(g)3C(g)+2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用不同的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分别如下,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v (A)=0.15 mol·L -1·min -1B .v (B)=0.25 mol·L -1·min -1C .v (C)=0.01 mol·L -1·s -1D .v (D)=12 mol·L -1·h -1 答案 C解析 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需要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才可。
B 项v (A)=v B2=0.125 mo l·L -1·min -1,C 项v (A)=v C3=13×0.01 mol·L -1·s -1×60 s·min -1=0.2 mol·L -1·min -1,D 项,v (A)=v D2=12×12 mol·L -1·h -1÷60 min·h -1=0.1 mol·L -1·min -1。
2.设C +CO 22CO ΔH >0,反应速率为v 1;N 2+3H 22NH 3 ΔH <0,反应速率为v 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v 1和v 2的变化情况为( )A .同时减小B .同时增大C .v 1增大,v 2减小D .v 1减小,v 2增大答案 B3.(2010·滨州模拟)在A(g)+p B(g)===q C(g)的反应中,经t 秒后C 的浓度增加m mol·L-1,则用B 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是( ) A.pq mtmol·L -1·s -1B.mt pqmol·L -1·s -1C.mp qtmol·L -1·s -1D.tp mqmol·L -1·s -1答案 C解析 生成物C 的反应速率为:mtmol·L -1·s -1,而v (B)=p qv (C)。
河北省行唐县第一中学高三化学调研复习 32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七)一、选择题1.元素的性质包含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其强弱可以通过该元素对应的某些化学性质体现出来。
某同学认为铝元素是金属元素,但是有一定的非金属性。
下列化学反应中,你认为能支持该同学观点的是( )A.铝片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B.氢氧化铝溶于强碱溶液C.氢氧化铝溶于强酸溶液D.铝热反应答案 B2.双羟基铝碳酸钠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抑酸剂,其化学式是NaAl(OH)2CO3。
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属于两性氢氧化物B.该物质是Al(OH)3和Na2CO3的混合物C.1 mol NaAl(OH)2CO3最多可消耗3 mol H+D.该药剂不适合于胃溃疡患者服用答案 D解析双羟基铝碳酸钠属于盐类,A错误;它是一种化合物,属于纯净物,不是混合物,B错误;1 mol NaAl(OH)2CO3最多可消耗4 mol H+,C错误;由于能与胃酸反应放出CO2气体,故不适合于胃溃疡患者服用。
3.下列操作所得物质为纯净物的是( )A.将一块带有氧化膜的铝片与过量的浓NaOH溶液完全反应后,取澄清溶液将其蒸干,得纯净的NaAlO2固体B.向NaAlO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lCl3溶液,将所得沉淀过滤洗涤,加热灼烧去掉水分,可得纯净的Al(OH)3固体C.把铝块与适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将所得溶液蒸干,可得AlCl3固体D.把AlCl3溶液与足量氨水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去掉水分可得Al2O3固体答案 D4.下列各组试剂,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 A.KOH和Al2(SO4)3B.稀HCl和Na2CO3C.CaCl2和Na2CO3溶液D.Ba(OH)2和NaHSO4溶液答案AB5.向含有1 mol 明矾的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充分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Al3+恰好完全沉淀时,消耗Ba(OH)2 1.5 molB.当SO42-恰好完全沉淀时,Al3+全部转化为AlO2-C.当向溶液中加入1.5 mol Ba(OH)2时,反应可用下列离子方程式表示: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D.随着加入的Ba(OH)2的物质的量不断增大,沉淀的物质的量不断增大答案 D6.把铝粉和氧化亚铁配成铝热剂,分成两等份,一份在高温下恰好完全反应后,再与足量盐酸反应,另一份直接放入到足量的烧碱溶液中充分反应;前后两种情况下生成的气体质量比是( )A.3∶2B.2∶3C.1∶1 D.28∶9答案 C7.有100 mL MgCl2和AlCl3的混合溶液,其中c(Mg2+)=0.2 mol·L-1,c(Cl-)=1.3 mol·L -1,某同学想分离MgCl-1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 )2和AlCl3,需要加入2 mol·LA .80 mLB .100 mLC .120 mLD .140 mL答案 A解析 据电荷守恒原理:3c (Al 3+)+2c (Mg 2+)=c (Cl -)c (Al 3+)=1.3 mol·L -1-2×0.2 mol·L -13=0.3 mol·L -1,即溶液中含n (Al 3+)=0.3 mol·L -1×0.1 L=0.03 moln (Mg 2+)=0.2 mol·L -1×0.1 L=0.02 mol要把Mg 2+转化为Mg(OH)2需要n (NaOH)=0.02×2 mol=0.04 mol同时将Al 3+转化为AlO 2-需要n (NaOH)=0.03 mol×4=0.12 molV [NaOH(aq)]=n c =0.04 mol +0.12 mol 2 mol·L-1=0.08 L 8.将100 mL 3 mol·L -1的NaOH 溶液与100 mL 3 mol·L -1的AlCl 3溶液按下列两种方法混合:(1)将NaOH 溶液逐滴滴入AlCl 3溶液中 (2)将AlCl 3溶液逐滴滴入NaOH 溶液中,对上述实验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A .现象相同,沉淀量相等B .现象相同,沉淀量不等C .现象不同,沉淀量相等D .现象不同,沉淀量不等答案 C解析 将NaOH 溶液与AlCl 3溶液混合时,混合的方式不同、产生的现象不同。
河北省行唐县第一中学高三化学调研复习 单元能力测试1

第一章单元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2010·河南许昌一次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B.1 mol气体的体积就是气体摩尔体积C.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D.1 mol HCl溶于1L水中,所得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答案 C2.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甲、乙两种气体的质量比是17 14。
若乙气体是CO,则甲气体可能是 ( )A.H2S B.HClC.NH3D.Cl2答案 A3.(2010·汕头二模)只给出下列甲和乙中对应的量,不.能求出物质的量的是( )解析根据n=NN A、n=VV m、n B=c B V可知,A、B、D中都能求出物质的量。
4.O2、SO2、SO3三者的质量比为2∶4∶5时,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4∶5 B.1∶2∶3 C.1∶1∶1 D.2∶2∶3答案 C5.300 mL Al2(SO4)3溶液中,含Al3+为1.62 g,在该溶液中加入0.1 mol/L Ba(OH)2溶液300 mL,反应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 ( )A.0.4 mol/L B.0.3 mol/LC.0. 2 mol/L D.0.1 mol/L答案 D解析n(Al3+)=1.62 g/27 g·mol-1=0.06 mol,n(SO42-)=0.09 mol。
加入Ba(OH)2溶液中含Ba2+0.03 mol,剩余SO42- 0.06 mol,此时溶液的体积为600 mL,c(SO42-)=0.1 mol/L。
6.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 NH3和CH4的混合气体,所含分子总数为0.1 N AB.在常温常压下,含N A个氧分子的氧气的体积是22.4 LC.Na2O2与H2O反应制O2,每生成1 mol O2转移4N A个电子D.1 L 0.1 mol/L Na2CO3溶液中含CO32-数为0.1 NA答案 A解析B项未指出标况条件,不能利用22.4 L·mol-1计算,错误;C项,2Na2O2+2H2O=4NaOH+O2↑,2Na2O2-O2,每生成1 mol O2转移2N A个电子,错误;D项CO32-因水解而使溶液中含CO32-数小于0.1NA,错误。
河北省行唐县第一中学高三化学调研复习单元能力测试12Word版含答案

第十二章单元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下列实验或叙述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A.研制乙醇汽油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B.采用银作催化剂,利用乙烯和氧气制取环氧乙烷()C.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将CCl4萃取溴水改为CCl4萃取碘水D.用铜和稀HNO3反应制取Cu(NO3)2答案 D解析乙醇汽油代替汽油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采用银作催化剂,利用乙烯和氧气制取环氧乙烷,原子利用率达100%,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溴易挥发且有毒,因此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将CCl4萃取溴水改为CCl4萃取碘水,减少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用铜和稀HNO3反应制取Cu(NO3)2时生成大气污染物NO,故答案为D。
2.(2010·上海卷)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答案 D解析此题考查了化学实验知识: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中往往含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杂质,除去水蒸气一般选用浓硫酸,除去氯化氢一般选用饱和食盐水,在装置连接时一定要注意导管的连接方式。
分析所给操作,A、B、C项均正确;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时,选取饱和食盐水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但是气体进入洗气瓶时应该是长进短出,否则气体会将洗气瓶中的食盐水赶出来,D项错。
3.(2010名校冲刺卷)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A.检验Na2O2试样是否变质为Na2CO3:向试样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B.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氧化性比I2强:将KI淀粉溶液用稀硝酸酸化,然后加入30%双氧水,溶液变蓝色C.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在混合液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振荡、分液D.鉴定盐A的成分是FeBr2:取适量盐A溶于水,加入适量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出现浅黄色沉淀;在上层清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答案 C解析A项中Na2O2自身与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无味气体,B项中KI可被稀HNO3氧化;D中存在Fe3+的干扰。
河北省行唐县第一中学高三化学调研复习单元能力测试

第十一章 单元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下列说法摘自一些科普杂志或广告用语,你认为没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A .化学家采用玛瑙研钵磨擦固体反应物进行无溶剂合成,玛瑙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B .夏天到了,游客佩戴由添加氧化亚铜的二氧化硅玻璃制作的变色眼镜来保护眼睛C .“白雪牌”漂粉精,令所有化学物质黯然失“色”,没有了白,只有更白D .硅的提纯与应用,促进了半导体元件与集成芯片业的发展,可以说“硅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催化剂”答案 D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活中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消毒液是利用了盐的水解的原理 ②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资源,所以应大力全面推广使用乙醇汽油 ③SO 2、NO 2和CO 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④CO 2和氟氯烃等物质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 ⑤太阳能电池可采用硅材料制作,其应用有利于环保、节能 ⑥自然界中“滴水穿石”的化学现象涉及的反应中无氧化还原过程A .①②③B .①②⑤C .③④⑥D .④⑤⑥ 答案 D3.如图是我国古代冶铁图,你认为下列反应原理正确的是( )A .Fe 3O 4+4H 2=====高温3Fe +4H 2OB .Fe 2O 3+3C=====高温2Fe +3CO↑C .Fe 2O 3+3CO=====高温2Fe +3CO 2D .Fe 2O 3+2Al=====高温2Fe +Al 2O 3答案 B4.氯、溴、碘等卤族元素主要来自海水,很多海洋植物中都含有大量的碘,反应①是从海藻灰中提取碘的主要反应,反应②是从智利硝石中提取碘的主要反应:2NaI +MnO 2+3H 2SO 4===2NaHSO 4+MnSO 4+2H 2O +I 2①2NaIO 3+5NaHSO 3===2Na 2SO 4+3NaHSO 4+H 2O +I 2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NaI 和NaIO 3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I 2B. I 2在反应①中是还原产物,在反应②中是氧化产物C .两个反应中生成等量的I 2时转移电子数相等D .氧化性:MnO 2>IO 3->I 2>SO 42->Mn 2+答案 A5.盘点20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8年10月以后,北京小汽车仍将按车牌号限时行驶,提倡公民坐公交车,这体现了世界能源危机,符合节约型社会的需要B .08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和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三人,这体现了科学无国界,国际间也要注重科技合作、科技继承与创新C .08年6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限塑令”,在商场购物,顾客所要塑料袋需付费使用,目的是拉动内需,应对08年世界金融危机D .三聚氰胺(C 3N 6H 6)俗称“伪蛋白”、“蛋白精”,加入到奶粉中,目的是提高含氮量,即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口感舒适,便于饮用答案 B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炼铁时,还原剂CO 将铁从铁矿中还原出来B .活泼金属Na 只能用电解法冶炼制出C .汞的冶炼只能用还原剂法D .铝的冶炼用还原剂法答案 C 、D7.“绿色化学”是指从技术、经济上设计可行的化学反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副作用。
河北省行唐县第一中学高三化学调研复习 单元能力测试

第十章单元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下列有关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淀粉为纯净物,而纤维素为混合物B.苯分子中的化学键为C—C键和C=C键,并且交替出现C.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不能区别纯棉织物和纯毛织物D.表面变黑的铜丝烧热后插入乙醇中,表面可以重新变红答案 D解析淀粉和纤维素都是混合物;苯分子中C原子之间的键为介于C—C键和C=C键之间一种特殊的键;纯棉织物灼烧后没有特殊气味,而纯毛织物灼烧后有特殊焦臭气味,所以用该方法能区分纯棉织物和纯毛织物,该选项不正确;氧化铜可以被乙醇还原为单质铜。
2.下列关于常见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烯和苯都能与溴水反应B.乙酸和油脂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糖类和蛋白质都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D.乙烯和甲烷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意在考查考生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苯分子中的碳碳不饱和键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化学键,不能像碳碳双键那样与溴水发生反应,故选项A错误;乙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而油脂则可以与氢氧化钠发生水解反应(皂化反应);乙烯能够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而甲烷不能。
3.(2010·广东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和乙烷都能发生加聚反应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肽C.米酒变酸的过程涉及了氧化反应D.石油裂解和油脂皂化都是由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过程答案 C解析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聚反应,而乙烷分子中不含不饱和键,不能发生加聚反应,A项错误;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B项错误;米酒变酸的过程为米酒中的乙醇氧化为乙酸,发生氧化反应,C项正确;石油裂解是在高温条件下,把长链分子的烃断裂为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液态烃,油脂皂化是在碱性条件下,油脂水解为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是由大分子(但不是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过程,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单元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在一定温度下,在固定容积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2X(g)+2Y(s) 3Z(g)达到平衡后,若将容器中X 、Y 、Z 的物质的量均减少一半,对该反应产生的影响是( )A .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不移动B .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 .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 B2.一定温度下,在一个1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H 2(g)和1 mol I 2(g),发生反应H 2(g)+I 2(g) 2HI(g),经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生成的HI(g)占气体总体积的50%,在该温度下,在另一个2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HI 发生反应HI(g) 12H 2(g)+122(g),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后一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B .后一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5C .后一反应达到平衡时H 2的平衡浓度为0.25 mol/LD .后一反应达到平衡时HI 的平衡浓度为0.5 mol/L 答案 B解析 由H 2(g)+I 2(g) 2HI(g)反应平衡后生成的HI 占气体总体积的50%,可得反应掉H 2、I 2各0.5 mol ,同时生成HI 为1 mol ,所以可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12/(0.5×0.5)=4,则可得同温下的HI(g) 12H 2(g)+12I 2(g)的平衡常数K ′=1K 12=0.5,则根据K ′可得在后一反应中生成H 2为0.25 mol ,所以平衡时H 2的浓度为0.125 mol/L ,而HI 的平衡浓度为0.25 mol/L 。
3.工业制硝酸的其中一步反应为氨的氧化,反应方程式为:4NH 3(g)+5O 2(g)催化剂△4NO(g)+6H 2O(g) ΔH =-1025 kJ/mol 。
氧化过程中还伴随有N 2O 、N 2等物质生成。
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c (NH 3)·c (NO)=c (NO)·c (H 2O)B .反应达到平衡后,2v 正(H 2O)=3v 逆(NH 3)C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越高,氨的转化率越高D .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是加快反应速率并提高NO 产率的有效措施 答案 B解析 反应体系中,当反应达平衡时,不一定存在c (NH 3)·c (O 2)=c (NO)·c (H 2O),与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无关,其他条件不变,温度越高,越利于反应逆向进行,NH 3的转化率越低。
4.(2010·东北名校二次联考)将2 mol X 和2 mol Y 充入2 L 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3Y(g) 2Z(g)+a Q(g)。
2 min 达到 平衡时生成0.8 mol Z ,测得Q 的浓度为0.4 mol/L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 的值为2B .平衡时X 的浓度为0.8 mol/LC .Y 的转化率为60%D .反应速率v (Y)=0.6 mol/(L·min) 答案 D解析 2 min 达到平衡时,Q 的物质的量为0.4 mol/L×2 L=0.8 mol ,a 的值为2,A 正确;X(g)+3Y(g) 2Z(g)+2Q(g)n 始(mol) 2 2 0 0 Δn (mol)0.4 1.2 0.8 0.8 n 平(mol)1.6 0.8 0.8 0.8平衡时X 的浓度为1.6 mol 2L =0.8 mol/L ,B 正确;Y 的转化率为1.2 mol2 mol ×100%=60%,C正确;反应速率v (Y)=1.2 mol/2 L2 min=0.3 mol/(L·min),D 不正确。
5.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 和2 mol H 2O(g),发生反应:CO +H 2O(g)催化剂高温CO 2+H 2。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CO 的体积分数为x 。
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起始物质按下列四种配比充入该容器中,达到平衡时CO 的体积分数大于x 的是( )A .0.5 mol CO +2 mol H 2O(g)+1 mol CO 2+1 mol H 2B .1 mol CO +1 mol H 2O(g)+1 mol CO 2+1 mol H 2C .0.5 mol CO +1.5 mol H 2O(g)+0.4 mol CO 2+0.4 mol H 2D .0.5 mol CO +1.5 mol H 2O(g)+0.5 mol CO 2+0.5 mol H 2 答案 B解析 A 项,相当于向容器中充入1.5 molCO 和3 mol H 2O ,与原始比例1∶2相同,与原平衡等效,CO 体积分数不变;B 项,相当于向容器中充入1 molCO 和2 mol H 2O(g),再充入1 mol CO ,故前一步旨在建立等效平衡,再充入1 mol CO ,虽使平衡向正向移动,但移动是由CO 的浓度增加引起的,CO 的体积分数增大;C 项,相当于向容器中充入0.9 mol CO 和1.8 mol H 2O(两者比值1∶2),再充入0.1 mol H 2O ,故加入H 2O 而使平衡向正向移动,CO 体积分数减小;D 项,相当于向容器中充入1 mol CO 和2 mol H 2O ,与原平衡等效,CO 的体积分数不变,仍为x 。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能自发进行的反应,而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进行的反应B .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的反应,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的反应C .熵增加且放热的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D .非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 答案 C解析 焓判据和熵判据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不能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和过程发生的速率。
吸热反应不一定都是非自发进行的反应,例如Ba(OH)2和NH 4Cl 常温即可发生反应,A 错;熵减小的反应不一定都是非自发反应,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B 错;当ΔH -T ·ΔS 恒小于0,即ΔH <0,ΔS>0(熵增且放热)时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C 对;过程的自发性不能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某些非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发生,D 错。
7.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A 2(g)+3B 2(g) 2AB 3(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变化规律(图中T 表示温度,n 表示物质的是),据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达到平衡时A 2的转化率大小为:b>aB .a 、b 、c 三点的平衡常数相同C .若T 2>T 1,则正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 .b 点时,平衡体系中A 、B 原子数之比一定是1∶1 答案 D解析 由于b 点AB 3的平衡体积分数大于a 点AB 3的平衡体积分数,因此b 点A 2的转化率大于a 点A 2的转化率,A 对;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a 、b 、c 三点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B 对;T 2时AB 3的平衡体积分数大于T 1时AB 3的平衡体积分数,若T 2>T 1,则温度升高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正反应的吸热反应,C 对;由于起始时A 2、B 2的浓度不确定,因此b 点时A 、B 的原子数不能确定,D 错。
8.(2010·江苏四市调研)T 0℃时,在2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Y(g) Z(g)(未配平),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a 所示。
其他条件相同,温度分别为T 1℃、T 2℃时发生反应,X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b 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B .T 0℃,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v (X)=0.083 mol·L -1·min -1C .图a 中反应达到平衡时,Y 的转化率为37.5%D .T 1℃时,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50,则T 1<T 0 答案 D解析 根据图b ,反应在T 1时先达平衡,则T 1>T 2,T 1→T 2,温度降低,n (X)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 错;根据图a ,反应在 3 min 达平衡,v (X)=0.3-0.05mol/2L 3 min =0.042 mol·L -1·min -1,B 错,图a 中反应达到平衡时,Y 的转化率为0.4-0.150.4×100%=62.5%,C 错;根据图a ,平衡建立过程中X 、Y 、Z 分别转化的物质的量为0.3-0.05=0.25(mol)、0.4-0.15=0.25(mol)、0.5-0=0.5(mol),则X 、Y 、Z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2,故该反应为X(g)+Y(g) 2Z(g),平衡时X 、Y 、Z 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025 mol/L 、0.075 mol/L 、0.25 mol/L ,则T 0时平衡常数K =0.2520.025×0.075=33.33,由于T 1℃时K =50,说明T 0→T 1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而温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T 1<T 0,D 对。
9.(2010·江苏四市教学情况调查)T ℃时在2 L 刚性密闭容器中使X(g)与Y(g)发生反应生成Z(g)。
反应过程中X 、Y 、Z 的浓度变化如图1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 1和T 2时,Y 的体积百分含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3X(g)+Y(g) 2Z(g)B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减小C .反应进行的前4 min 内,用X 表示的反应速率v (X)=0.075 mol·(L·min)-1D .若改变反应条件,使反应进程如图3所示,则改变的条件是使用催化剂 答案 B解析 由图1可知,该反应3 min 时达到平衡,反应时X 、Y 的物质的量减少,Z 的物质的量增加,所以X 、Y 是反应物,Z 是生成物;X 、Y 、Z 的物质的量分别变化了0.6 mol 、0.2 mol 、0.4 mol ,比值为3∶1∶2,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g)+Y(g) 2Z(g),A 项正确。
由图2可知,T 2时反应先达到平衡,所以温度T 2>T 1;温度升高φ(Y)减小,则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 增大,B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