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实施纲要剖析

合集下载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刚要读书心得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纲要》读书心得“新基础教育”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带领的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形成的研究成果。

其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本书系统的阐述了数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指导思想、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策略选择及实施纲要。

其中,第四章第五节数学教学过程的互动生成策略,让我收获颇多。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收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出科学的教学预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因师生多元互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判断、选择、利用和重组,适时地调整预案,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中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构建高效课堂。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在课前,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设。

只有高水平的预设,才有高质量的互动生成。

教师要能够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定位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

首先,具体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本节内容的学情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

对“对称”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完全重合”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对活动课堂是最为感兴趣的。

然后根据这样的学情,准确定位本节内容的编写意图和育人价值。

本节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

通过“分一分、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看一看、画一画”等实践活动,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继而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分一分、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看一看、画一画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小学数学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上。

一、培养创新意识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是重中之重。

小学生的大脑非常灵活,在数学教育中应该多与他们进行互动和思维游戏,鼓励他们自由思考,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可以通过举行小组讨论和教室演讲等形式来实现。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开展交流和互动,拓宽思维和开阔视野。

二、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数学教育需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讲思维,还必须注重应用能力,逐渐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实用工具。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知识的运用,比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通过测量、比较、推断,调查等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进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受教育者的数学基础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因为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难以理解和掌握更高深的数学知识。

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确保他们能够向他人清晰地传达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诱导,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四、促进个性化的学习在新课改下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适应不同的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因人而异,只有注重个性化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愉悦的学习,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总之,新课改下的数学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实际能力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

这些改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对数学充满热情,更好地为其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浅议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

浅议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

浅议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新课改的推出和实施无疑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核心思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此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过去的教育方式往往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师生关系相对僵硬,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很难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而在新课改下,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不再是唯一掌握知识的人,而是充当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和支持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被充分激发,积极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二)“以质量为导向”——追求教育的高质量新课程改革全面强调实施以质量为导向的教育,这也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往往偏重学科知识的传授,纯理论的课堂内容使得学生难于真正理解和掌握零散的知识点。

而在新课改下,优化、调整数学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变得尤为重要,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追求效率和效果,强调教育的高质量。

新课改推进了数学教师的教育培训以及科研水平的提升,使得教育教学变得更加地精细和专业,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以能力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际上,初中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进而对未来的高中和大学学习打好基础。

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教育不仅仅是要传输数学重点知识点的掌握,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出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条件。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呢?本文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教学目标新课改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具体来说,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热爱数学学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科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课程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世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强化能力训练。

通过优秀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适时进行能力训练。

三、教学方法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探究、总结归纳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发现、理解,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法。

这种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作完成任务,促进学生的交往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3. 情景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情境构建、情境演绎等方式,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在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研究,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以及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其中,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有所突破,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以及___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课程决策的方针是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以及建立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需要对课程类型进行价值厘定,包括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隐性课程、显现课程,以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包括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发现,学科课程和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和选修课程较少,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而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因此,需要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为了优化课程内容,我们需要进行以下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优化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1、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包括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2、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包括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3、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包括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发展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包括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体现学校的特色、反映学校在社区的特色、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包括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课内与课外时间的集合使用、整合校内外课程、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6、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包括整体观、多元化和过程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下面将对其要点进行归纳解读。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那就是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具体目标包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数学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变革。

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从数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一、数学教育内容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发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内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育部提出,小学数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思维、数学学习方法、数学情感以及数学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数学情感和认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方法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注重灌输性教学,忽视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

而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研究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实现共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新课改方案明确了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

新课改要求注重数学教育的实践性。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观察和探究密切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践性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新课改要求加强数学的跨学科性。

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发现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增加数学学科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新课改要求关注数学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任务。

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应该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注重数学教育的实践性和跨学科性,关注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浅析新课标下数学教学改革

浅析新课标下数学教学改革

新教师教学教学信息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达,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竞争,企业在选人用人上不再局限于知识水平的高低,更关注的是人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从过去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正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

笔者作为多年从事数学教育的教师,更是深入体会到新课标改革给数学教学带来的变化。

下面,笔者将就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改革进行简要分析。

一、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理念针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新课程标准,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对教学理念进行了修改,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转变思想,提升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需要认真贯彻好以下两点:一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即教学过程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贯彻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就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激励学生不断创新。

二是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为此,数学教学选用的数学教材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交流和深入研究。

同时,数学教学的方式应当多样性,学会角色转换,让学生当老师,教师当学生,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和把关,这样才能有效带动课堂教学。

二、新课标下数学教师的角色与理念转换(一)从课堂的演讲者转变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一是当好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经验为基础,教学过程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互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让老师当学生,学生讲,老师听。

二是当好数学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能自己做的,绝不能由老师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做好引导和帮助,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应用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解读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解读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解读《“新基础教育”数学教育改革的策略选择》的解读思北小学庄宇宁新基础驾驭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有两个基本的教学策略:一是开发教材知识关系形态中的育人资源,将点状断裂的"碎片化"的书本知识"修复",使知识呈现出整体的"结构态",形成了教材结构加工的策略。

二是开发教材知识过程形态中的育人资源,将凝固的"符号化"的书本知识"激活",使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态",形成了教材生命激活的策略。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学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策略,数学教学设计的整体综合策略和数学教学过程的互动生成策略。

一:数学教材知识的结构加工策略(一)知识结构的多层次理解(P48页)1:知识结构的表面理解2:知识结构的意义理解(二)知识结构多维关系认识(P50页)1:数与代数2:空间与图形3:描述统计与概率初步(三)知识结构多维加工策略(P53页)1:以"条状重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即把教科书中以纵向的"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

这种结构加工比较强调知识结构间的纵向关联性。

2:以"块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即把教科书中以横向的"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按其内在的类特征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先整体感悟认识再局部地把握知识。

3:以"条块融通"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就是打破条状知识与块状知识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拓展我们对于知识整体的教学视野。

二:数学教材知识的生命激活策略(P55页)(一)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沟通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抽象思维水平的提升,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将非数学的事物转化为"数学化",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实,形成数学概念,归纳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并提炼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过程。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 解读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 解读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育改革的策略选择》的解读思北小学庄宇宁新基础驾驭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有两个基本的教学策略:一是开发教材知识关系形态中的育人资源,将点状断裂的"碎片化"的书本知识"修复",使知识呈现出整体的"结构态",形成了教材结构加工的策略。

二是开发教材知识过程形态中的育人资源,将凝固的"符号化"的书本知识"激活",使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态",形成了教材生命激活的策略。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学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策略,数学教学设计的整体综合策略和数学教学过程的互动生成策略。

一:数学教材知识的结构加工策略(一)知识结构的多层次理解(P48页)1:知识结构的表面理解2:知识结构的意义理解(二)知识结构多维关系认识(P50页)1:数与代数2:空间与图形3:描述统计与概率初步(三)知识结构多维加工策略(P53页)1:以"条状重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即把教科书中以纵向的"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

这种结构加工比较强调知识结构间的纵向关联性。

2:以"块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即把教科书中以横向的"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按其内在的类特征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先整体感悟认识再局部地把握知识。

3:以"条块融通"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就是打破条状知识与块状知识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拓展我们对于知识整体的教学视野。

二:数学教材知识的生命激活策略(P55页)(一)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沟通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抽象思维水平的提升,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将非数学的事物转化为"数学化",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实,形成数学概念,归纳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并提炼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过程。

浅谈数学新教改理念学习与课堂实施经验

浅谈数学新教改理念学习与课堂实施经验

浅谈数学新教改理念学习与课堂实施经验学习教材改革的新理念。

1、首先,学习、了解新教材改革的必要性(背景)。

由于,时代的变迁,旧的传统教育模式不适应现代需要,所以我国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的决策。

教育要改革就必须首先提高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新认识水平,转变观念。

认识新课程的必要性,我认为是实现新课改的思想基础。

2、学习教改的新理念。

我初涉新教材,对新教法一片空白,根本不懂新课改的思想、目标与方向。

于是我在教学活动中边学习新理念,边实践,使我才获得了以下五点教改的经验:(1)初步认识了本次教学改革内容、任务和方向。

首先,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真正确立起于新课程相适应的、能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是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

如果我们的观念不变,教学方式就无法改变;如果教学方式不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的意义,失去了落脚点。

所以改革既要重视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转变最终都落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改变。

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真正得到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创的、积极地参与社会责任感的人。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被视为这次教改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再次,要致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教学管理的重建,它能促进教育思想观念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了一个保驾护航的作用,推进课改顺利进行。

(2)新课改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学观是倡导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具有被动性;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师与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创造。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新课改是指中国教育部门在教学内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

教材内容方面,新课改注重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材的编写不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新课改鼓励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中也注重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题目,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方面,新课改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重视知识的灌输。

而新课改中,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中去,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处理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操纵教具、游戏或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

评价方式方面,新课改强调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数学教育中,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强化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

而新课改下的数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

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观察记录、小组合作评价、项目评价等。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造力,强调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材内容更加实用有趣,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多样化。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小学数学教育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也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积极配合新课改的实施。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导读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导读

教学注意点:
1: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帮助学生 对抽象的“成千上万”的数概念建立感性认识和理解它们 的现实意义。
2:注意利用学生已形成的数的知识结构基础,帮助学生 尝试运用结构支撑实现万以内数认识的主动迁移。
3:注意沟通万以内数与百以内数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提炼和掌握万以内数认识的方法结构。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 革指导纲要导读
第五章:小学数与代数知识的教学
第五章:小学数与代数知识的教学
数概念的教学 数运算的教学 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 数和数运算内部规律探索的教学
小学数知识的总结构关系表
内容 整数
数概念
数运算
整数意义,读 写,组成,排 序,分类
整数加减乘除 运算类型 算法结构 运算法则
数运算:五上: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小数加法和 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一)》:小数与整数相乘、小数除以整数。第九单元《小 数乘法和除法(二)》:小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整体感悟”的教学策略重组《认识小数》单元。
第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经历小数形成的过程,整体感 悟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感悟小数的各个 数位及其含义。
数量关 简单数量关系 符合数量关系

特殊数量关系
数规律 因数和倍数的特征 研究和关系研究
运算规 律
加减乘除不变规律 组合运算不变规律 加减乘除共变规律
小数
分数
正负数
整数意义,读写,整数意义,读写,意义,读写,
组成,排序,分 组成,排序,分 组成,排序,
类,性质
类,性质
分类
小数加减乘除 运算类型 算法结构 运算法则
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 1—6年级教学内容一览表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着深刻的转变。

以往注重背诵记忆的学习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传统的数学教学已经被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替代。

针对这一状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浅谈。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程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数学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

数学思维不仅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发展自己能力的必经之路。

而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是天生的,需要在长期的数学学习实践中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感性认识非常重要,了解整个数学体系。

这并不是要把整个数学的理论让初中生甚至中学生学会,而是要传达数学独有的清晰逻辑和严谨性。

2.引导学生从表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从实际到理论层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要教会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和记号把复杂的问题进行抽象,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抽象能力。

二、重视实际问题的应用新课程下,我们更需要关注数学教学的实际应用。

将数学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企业、家长的联系,让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真正受到大家的肯定。

此外,学校也应该积极地与科技、文化等社会领域合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发挥数学在社会中的作用。

1.学校可以在课外拓展课程,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数学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游戏和娱乐中提高数学能力。

最近流行的数学竞赛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学校、家庭等活动,总结归纳相关数据,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做决策的能力。

尤其是在如今信息高速的时代,数学知识的应用已经日益普及和广泛,这也要求小学数学教育要“拨腾”出一些具体的实践课程,搭建好它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在新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研究,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要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XXX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课程决策的方针是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建立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在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中,我们需要对课程类型进行价值厘定,包括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隐性课程、显现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有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较少,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课程结构的调整:为了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均衡的科目结构和完善优化的课程内容,需要进行以下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的课程内容。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以下性质和特点:整体、实践、开放、生成和自主性。

其理念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自我、自然和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谋求三者的和谐发展。

其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实施纲要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实施纲要

2、融合渗透原则。 从整个单元教学的层面来说,既要体现融合渗透的原则,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沟通口算、估 算、笔算和简算之间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说,可以对整个单元进行如下的主次规划:
第一课时:以口算为主,如整十数的加、减、乘、除等,在口算教学中渗透笔算的竖式形式。
第二课时:以估算为主,在估算教学中渗透笔算,落实口算。 以后的课时:以笔算为主,在笔算教学中渗透简算,落实口算和估算。 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注意横式计算和竖式计算的融合与沟通; 二要注意估算与笔算的融合与比较; 三要注意笔算与简算的融合与区别。
2、三至四位数加减法、用一两位数乘除笔算教学建议。 第一,注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过程的方法结构。 第二,注意以日常方式培养估算的意识与能力。 第三,注意养成学生“先估算再比较”的计算习惯。
小数加减法乘除的教学
小数加减乘除运算教学的核心内务是要帮组学生了解小数各种运算基本类型,知道小数运算法则拥护 证书运算之间具有类比关系。所以可以采用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在小数加法可以是教结构阶段,让学生 整体体悟小数加法的各种类型,然后再分化学习整体中的部分知识;同时还要注意沟通小数加法与整数加 法的区别与内在联系,从而提炼小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在用结构阶段,学生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主动学 习小数减法及乘除法。
二要帮助学生根据数概念的基本单位及时组成来理解算理;
三是要帮助学生在理解进位加与退位减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熟练运算的能力。
结合一年级学生数运算的学习困难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给出以下几条要求和建议:
1、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学生的运算技能。 就20以内数的加减法而言,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算出结果其实并不困难,男的是在于怎样理解加减 运算的真实意义,包括如何体会算式中的抽象符号所表示的具体内涵,尤其是等号所表示的丰富含义。 2、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类型结构,形成学生的主动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实施纲要
第五章第二节小学数运算的教学P127—P155
(一)数运算教学的问题存在。
(二)数运算的知识结构和育人价值分析。 (三)数运算教学的基本原则
(四)各年级数运算教学的要求与建议
(一)数运算教学的问题存在。 1.为计算而计算的教学。
所谓为计算而计算的教学,是指教师仅仅为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而教学,使数运算的教学走向 简单操练的极端,学生一位地围绕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型操练,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无误和计 算速度的提高,这是数运算教学育人价值狭窄化的体现,忽视数运算教学中的育人资源的开发和 育人价值的实现。
二要帮助学生根据数概念的基本单位及时组成来理解算理;
三是要帮助学生在理解进位加与退位减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熟练运算的能力。
结合一年级学生数运算的学习困难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给出以下几条要求和建议:
1、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学生的运算技能。 就20以内数的加减法而言,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算出结果其实并不困难,男的是在于怎样理解加减 运算的真实意义,包括如何体会算式中的抽象符号所表示的具体内涵,尤其是等号所表示的丰富含义。 2、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类型结构,形成学生的主动心态。
为了在数运算教学中进一步落实长程目标,大家可以参照《“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实施纲要》 P133页的表格:各年级数运算教学长段递进性目标设计。
(三)数运算教学的基本原则。
1、关系沟通原则。 从整个教学长段的层面来说,教学要体现数运算知识之间关系沟通的原则,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沟通不同数 范围、不同运算之间的联系。 一要注意相同运算内部的沟通。如:要进行20以内数的加减、百以内数的加减及三至四位数加减法之间的沟通; 二要注意不同运算之间的沟通。如:三位、四位数加减与乘除法之间的沟通。 三要注意体现横向联系上的沟通。如:小数运算、分数运算及正负数运算都是建立在整数运算结构体系基础上, 但与整数运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至四位数加减法、用一两位数乘除的教学
三至四位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加减法运算的第三次循环。在这个认识循环中,教学有三大核心任 务:第一,要帮助学生运用方法结构进行主动的学习;第二,能根据具体情境需要进行乘除法的估算;第 三,理解乘除法笔算的算法结构,掌握基本的乘除法笔算方法,养成“先估算再比较”的计算习惯。 1、估算教学的建议。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理解为什么要进行估算、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估算; 其次要帮助学生理解估算的方法意义,理解怎样进行估算、估算的结果是否唯一、怎样估算可以接近实际结果; 第三要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灵活的估算,理解什么时候要把数估大、什么时候要把数估小。
2、三至四位数加减法、用一两位数乘除笔算教学建议。 第一,注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过程的方法结构。 第二,注意以日常方式培养估算的意识与能力。 第三,注意养成学生“先估算再比较”的计算习惯。
小数加减法乘除的教学
小数加减乘除运算教学的核心内务是要帮组学生了解小数各种运算基本类型,知道小数运算法则拥护 证书运算之间具有类比关系。所以可以采用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在小数加法可以是教结构阶段,让学生 整体体悟小数加法的各种类型,然后再分化学习整体中的部分知识;同时还要注意沟通小数加法与整数加 法的区别与内在联系,从而提炼小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在用结构阶段,学生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主动学 习小数减法及乘除法。
(二)数运算的知识结构和育人价值分析。
数运算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内在关系:
首先,从数运算的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数运算之所以简单和高效,是因为它是十进制计 数法,根据数概念的基本单位及其组成,数与数之间可以进行运算并形成运算的定义、算理和基 本法则。因此,数运算知识的发展是伴随数概念的发展而发展的,有了数概念才有数运算的存在。 其次,从数运算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角度来看,人们实际上就是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运 用数运算的原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再次,从数运算知识的纵向角度来看,有三个层次的联系:第一层次是整数范围内数运算的三 次循环性的认识过程。第二层次是整数范围内数运算的三次组合性的认识过程,是数运算结构体 现从一种简单运算发展到多种运算的组合。如:同级运算的组合及不同级运算的组合。第三层次 是整数范围内数运算内部的三次规律性的认识过程,是数运算内部规律不断发展的过程。 最后,我们还可以发现数运算各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数运算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口算、 笔算、估算、简便运算。 所谓口算,主要是依据数的组成或运算的意义来直接获得运算的结果,它是笔算、估算、简算和 其他一切运算的基础。
二年级表内乘法的教学
表内乘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运算的第一认识循环,它是整个乘除法运算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的。现在的学生对于表内乘法并不陌生,铅笔盒盖上、包书纸上等都印有乘法口诀,甚至的有的孩子在父 母的帮助下已经会背诵乘法口诀,因此在教学总教师要承认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表内乘法结论的事实;承认 学生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的事实。因此,我们需要从”根“的层面来重新认识表内乘法对于学生成长发 展的育人价值。 1、表内乘法教学的育人价值。 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的育人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整体进入原则。 从单元起始课教学的层面而言,教学要体现整体进入的原则,注意引导学生整体认识和把握本 单元教学运算内容的各种类型,即“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整体进入的教 学策略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通过组合分类形成类型的进入方式。 如:以百以内数的加法教学为例,由于百以内的数可以分成整十数、一位数和两位数,所以不妨 举其代表:20、61、34、5,先将这些数用加号连接,通过有序组合形成算式。 即:20+20、20+61、20+34、20+5 61+20、61+61、61+34、61+5 34+20、34+61、34+34、34+5 5+20、5+61、5+34、5+5 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就可以形成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整十数与两位数相加、整 十数与一位数相加、两位数与两位数相加、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
所谓笔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复合运算,笔算的过程结果主要由分步运算的顺序确定、分布运算 的结果对位、运算最终结果的形成等步骤合成。也就是笔算的分步运算过程和步骤可以讲笔算一一 分解为基本的口算。
所谓估算,是对笔算近似结果的估计。估算和笔算的对象是相同的,知识获得的结果不同而以。 笔算获得的是精确结果,估算获得的是近似的结果。 所谓简便运算,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利用“凑整”的方法进行简便运算;另一类是根据数运算 的规律或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2.为方法而方法的教学。
所谓为方法而方法的教学,是指教师教师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追求,使数运算的教学走向 表面热闹的极端,教学中难以有学生思维水平的真实提升。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有以下几种现象: 一是 教学中呈现的算法表面上看是算法多样化,实际算法单一;二 是黑板上呈现的算法表面看归 类整齐,实际缺乏“类方法”的意识;三是教学中学生交流表面上看热闹非凡,实际教师采用串 联的呈现方式,不仅低效而且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四是教学过程表面看层次清晰、层层递 进,实际是一种从高级到低级、从抽象的具体的过程;五是教师对“算法多样化”的认识偏差和 片面追求,导致学生逻辑推理和思维水平难以获得真实的发展。
为了在数运算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其特有的育人价值,我们要确定数运算教学的长程目标: 1、通过数运算知识的学习,学生应知道各种运算的意义、基本法则及各种运算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具体情境判断和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
3、能根据情境灵活运用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范围进行准确判断; 4、能有序地排列算式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存在; 5、建立基本的数学敏感。
尽管一年级的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感悟整体背景、感悟结构关系的能力还比较弱,但我们不能低 估学生的潜能存在,更不能忽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在教学中要注意交给学生知识的框架性结构和知识的 方发现结构。
3、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算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多种算法的基础上,着力使学生能够对百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三 类算法建立基本的敏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情境的需要作出准确快速的判断,学会在众多方法中作出恰当 的合理选择,以提高学生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这些类型中将已经学过的类型排除,剩余的类型就是本单元需要学习的内容,可引导学生 将这些内容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第二种:通过类比迁移形成类型。
如:以百以内数的减法为例,由于学生已有百以内数加法类型认识的经验,教师可以引导想象百以 内数减法的类型,鼓励学生通过类比加法直接进行迁移。
4、灵活运用原则。 从日常教学的层面而言,教学要注意体现灵活运用的原则,注意提供学生恰当判断与灵活选择算法的 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唤醒学生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 一方面,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作出判断与选择。 另一方面,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状况作出判断与选择。
因此,教师既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前在状态和潜在状态,了解他们的生活 经验和发展的需要,又要关注课堂中学生当下的状态,及时利用动态生成 的”活情境“,才有可能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出既有针 对性又有弹性的问题和要求,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作出判断和选择。
(四)各年级数运算教学的要求与建议
一年级20以内加减法与百以内加减法的教学 2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的核心任务: 一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为估算而估算的教学。
所谓为估算而估算的教学,是指教师围绕估算的知识点,一味地采取“将估算进行到底”的教 学方式,使数运算的教学走向机械单一的极端,忽视通过数运算的教学来促进学生主动意识的形 成。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什么时候估算?什么时候笔算?什么时候简便计算?一切都不需要学 生“担心”和“费心”,教师自然有一套应对方法:列竖式计算自然提醒学生要笔算;看见题目 中有“大约”二字就进行估算;“能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就意味着学生要加强判断并进行简 便计算。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容易割裂口算、估算、笔算和简便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学 生不能自主地根据情境去选择桥党的算法,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学生一切按指令做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