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色谱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色谱理论基础

色谱理论基础
(动画)
09:14:25
色谱柱长:L, 虚拟的塔板间距离:H,色谱柱的理论塔 板数:n,则三者的关系为:
n=L/H 色谱峰的方差 与柱长或保留时间的关系为:
H
2 L
L

t2 L
t
2 R
理论塔板数与色谱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tR 2 tR 2 n 5.54( ) 16( ) Y1/ 2 Wb
09:14:25
d2 f
d2 f
2.载气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
载气流速高时: 传质阻力项是影响柱效的主 要因素,流速,柱效。 载气流速低时: 分子扩散项成为影响柱效的 主要因素,流速,柱效 。 H - u曲线与最佳流速: 由于流速对这两项完全相反的作用,流速对柱效的总影 响使得存在着一个最佳流速值,即速率方程式中塔板高度 对流速的一阶导数有一极小值。 以塔板高度H对应载气流速u作图,曲线最低点的流速 即为最佳流速。
区域宽度──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
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如图所示:
09:14:25
讨论:
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
① 柱效较高,△K(分配系数)较大,完全分离。 ② △K不是很大,柱效较高,峰较窄,基本分离。 ③柱效较低,△K较大,但分离的不好。 ④ △K小,柱效低,分离效果更差。
09:14:25
分离度的表达式:
09:14:25
例题2:
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组分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2.2s和 12.8s,计算分离度(柱长 1m,n=3600)。要达到完全 分离,即R=1.5,所需要的柱长。 解: t 4 12.2
Wb1 4
R1
3600 t R 2 4 12.8 Wb 2 4 0.8533 n 3600

色谱基本概念和理论

色谱基本概念和理论

Ⅱ 基本概念和理论一、基本概念和术语1.色谱图和峰参数⊕色谱图(chromatogram)--样品流经色谱柱和检测器,所得到的信号-时间曲线,又称色谱流出曲线(elution profile).⊕基线(base line)--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

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

⊕噪音(noise)――基线信号的波动。

通常因电源接触不良或瞬时过载、检测器不稳定、流动相含有气泡或色谱柱被污染所致。

⊕漂移(drift)基线随时间的缓缓变化。

主要由于操作条件如电压、温度、流动相及流量的不稳定所引起,柱内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断被洗脱下来也会产生漂移。

⊕色谱峰(peak)--组分流经检测器时相应的连续信号产生的曲线。

流出曲线上的突起部分。

正常色谱峰近似于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高斯Gauss曲线)。

不对称色谱峰有两种:前延峰(leading peak)和脱尾峰(tailing peak ).前者少见。

⊕拖尾因子(tailing factor,T)--T=B/A,用以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

也称为对称因子(symmetry factor)或不对称因子(asymmetry factor)《中国药典》规定T应为0.95~1.05。

T<0.95为前延峰,T>1.05为拖尾峰。

⊕峰底――基线上峰的起点至终点的距离。

⊕峰高(Peak height,h)――峰的最高点至峰底的距离。

⊕峰宽(peak width,W)--峰两侧拐点处所作两条切线与基线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W=4σ。

⊕半峰宽(peak width at half-height,Wh/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W h/2=2.355σ。

⊕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 σ)--正态分布曲线x=±1时(拐点)的峰宽之半。

正常峰宽的拐点在峰高的0.607倍处。

标准偏差的大小说明组分在流出色谱柱过程中的分散程度。

色谱分析理论基础演示文稿

色谱分析理论基础演示文稿
等提出,因此又称作范第姆特方程。 • 运用流体分子规律研究色谱过程中产生
色谱峰扩展的因素,导出了理论塔板高 度与流动相线速度的关系,揭示了影响 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
目前三十四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十一点
气相色谱速率方程
• 速率理论讨论的是色谱峰展宽原因,即影响塔 板数n的因素,即影响塔板高度H的因素。
相同的色谱柱对不同物质的柱效不同!!
目前三十一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十一点
塔板理论的贡献
• 塔板理论有助于我们形象的理解色谱的 分离过程。
• 导出色谱流出曲线方程,它符合高斯分 布,与实验现象相吻合。
• 导出理论塔板数的计算公式,作为柱效 的评价指标。
目前三十二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十一点
塔板理论的局限
• 分配比k(容量因子、容量比),是指在一定 温度和压力下,平衡状态时组分在固定相中 的量与在流动相中的质量的比值。是衡量柱子 对组分保留能力的重要参数。
目前二十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十一点
• 相比β
色谱柱内固定相和流动相体积之比
KC CM S m mM S//V VM S kV VM S k固 柱定 内相 孔体 隙 VM K VS k
• 色谱分析是一种分离、分析法。
目前五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十一点
色谱的发展
• 液固色谱 • Tiselius和Claesson,瑞典
科学家,改进色谱方法,
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A.W. K.Tiselius 1902—1971
目前六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十一点
• 分配色谱
• Martin和Synge,英国科学 家,提出分配法,1952年 诺贝尔化学奖
目前二十七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十一点

色谱分析法理论基础.ppt

色谱分析法理论基础.ppt

t R 2 t R2 n 有效 = 5 . 54 ( ) 16 ( ) W b Y 1 / 2
H有效=L / n有效 由于同一色谱柱对不同物质的柱效能不同,故用H、 n、H有效、n有效等指标表示柱效能时应注明被测物质和色 谱条件。
7.2.3 色谱柱的效能-塔板理论(五)
n有效也可以用下式表达:
分配系数Kp和体积保留值VR的关系
VR = VM + KpVs 即:VR = VM(1+ K') 或:K'=(VR-VM)/ VM 当流动相流速一定时有: K'=(tR-tM)/tM = t'R/tM 从上两式可以看到,色谱分析法中各组分保留值 随K' 而变化,而tM 、tR都可以从色谱图上测得,从而 可以求出K'。容量因子K'是描述溶质保留行为的一个 重要参数。
• 有效塔板数(高度):扣除了死体积或死时间 后的塔板数(高度)。色谱柱内的死体积或相 应的死时间实际上并没有参与分配作用。
7.2.4 影响色谱柱效能的因素 ——速率理论(一)
前面已知,用塔板理论来说明色谱柱内各组
分的分离过程并不合理,因为色谱柱内并没有塔
板。当同一试样进入同一色谱柱,当流动相速度
关于R、n有效、r2.1、H有效、L柱长间关系如下:
r 2 .1 1 R= r 2 .1
2
n 有效 16
2
n有效=
16R2
r 2 .1 r 2 .1 1
L=16R2
r 2 .1 H有效 r 2 .1 1
H有效=L / n有效
对于一定的色谱柱和一定的难分离物质对,在一定 的操作条件下,其r2.1和H有效为常数,

色谱基本理论

色谱基本理论

色谱基本理论第一节色谱图及基本参数一、谱图:色谱柱流出物通过检测器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对时间的曲线图,其纵标为信号强度(mv),横坐标为保留时间(min)。

二、关术语:色谱峰(Peak):色谱柱流出组分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响应信号的微分曲线。

峰底(Peak Base):峰的起点与终点之间连接的直线。

峰高h(Peak Height):峰最大值到峰底的距离。

峰(底)宽W(Peak Width):峰两侧拐点处所作切线与峰底相交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从色谱峰两侧的转折点(拐点)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叫峰底宽;简称峰宽;峰高一半处色谱峰的宽度叫半峰宽。

由于色谱峰顶呈圆孤形,色谱峰的半峰宽并不等于峰底宽的一半半(高)峰宽W1/2(Peak Width at Half Height):通过峰高的中点作平行于峰的直线,其与峰两侧相交两点之间的距离。

峰面积(Peak Area):峰与峰底之间的面积,又称响应值。

标准偏差(σ)(Standard Error):峰高的0.607倍处所对应峰宽的一半。

拖尾峰(Tailing Peak):后沿较前沿平缓的不对称峰。

前伸峰(Leading Peak):前沿较后沿平缓的不对称峰。

鬼峰(Ghost Peak):不是试样所产生的峰,亦称假峰。

基线(Baseline):在正常操作条件下,仅由流动相所产生的响应信号的曲线。

基线飘移(Baseline Drift):基线随时间定向的缓慢变化。

基线噪声(N) (Baseline Noise);由各种因素所引起的基线波动。

谱带扩展(Band Broadening):由于纵向扩散,传质阻力等因素的影响,使组分在色谱柱内移动过程中谱带宽度增加的现象。

三、保留值的基本参数保留时间(t R)(Retention time):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

死时间(t M)(Dead time):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调整保留时间(t’R ):t R’= t R-t M,即扣除了死时间的保留时间。

色谱理论基础知识

色谱理论基础知识
2) 区域扩宽的速度应小于区域分离的速度, 即色谱柱的柱效要高。 3) 在保证快速分离的前提条件下,色谱柱 应足够长。
气相色谱实验技术
气相色谱仪
载气系统
分离系统
检测和 记录系统
进样系统
温控系统
(一)载气系统
载气系统
{
气源 净化干燥管 载气流速控制装臵 检测器
常用载气:氮气、氦气、氢气及氩气 载气选择依据
固体吸附剂应用
吸附剂 活性碳 石墨化炭 黑 硅胶 氧化铝 分子筛 主要成 分 C C Tmax 性质 度 300 500 非极性 非极性 氢键型 弱极性 极性 分离对象 永久气体,非极性烃 永久气体,高沸点化合 物 永久气体,非极性烃, 气体硫化物 烃,有机异构体 永久气体,惰性气体
SiO2· 2 400 XH O Al2O3 硅铝酸 盐 400 400
毛细管柱
毛细管柱又叫空心柱:
涂壁空心柱:将固定液均匀地涂在内径0.10.5毫米的毛细管内壁而成。 多孔层空心柱(PLOT):在管壁涂渍一层多 孔吸附剂颗粒,不涂固定液,实际上毛细 管气固色谱柱。
毛细管柱的优点:
毛细管内没有固体填料,气阻比填充柱小的多, 可以采用较长的柱管和较小的内径,以及较高的 载气流速,既没有涡流扩散,又减小了纵向扩散 造成的谱带展宽。较薄的液膜又在一定程度上抵 消了由于载气流速增大引起的传质阻力增大。
液相传质阻力
固定液粘度及液膜厚度越小 液相传质阻力越小
4) 流动相线速度对板高的影响
四 分离度
定义:
tr2, tr1: 组分2和组分1的保留时间 W2, W1: 组分2和组分1的峰底宽度
R=1.5 完全分离
五 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对于难分离相邻两组分:

色谱分析法基本理论

色谱分析法基本理论

以吸附色谱为例:
过程: 吸附(固定相)→ 解吸(流动相)→再吸附 →再解吸 …… “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吸附能力的微小差异 微小差异积累→较大差异→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
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
5—2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概念 一、色谱过程、分离原理及特点
2、色谱分离特点 1)不同组分通过色谱柱时的迁移速度不等
纸色谱(PC) 薄层色谱(TLC) 薄膜色谱(TFC)
3、按分离机制分
分配色谱:利用组分在固定液中分配系数的不同 吸附色谱:利用组分在吸附剂上吸附能力的差异 离子交换色谱:利用组分在离子交换剂上的亲和力大小差异 尺寸排阻色谱:利用大小不同的分子在多孔固定相中选择渗 透性的不同
5—1 概述
三、分类
色谱法简单分类
色谱分离前提→各组分分配系数不等
t
B R
tM (1 K B
Vs ) Vm
t
A RΒιβλιοθήκη tM(1 KA
Vs Vm
)

t R

t
A R

t
B R
tM
Vs Vm
(K A
KB)
K A K B tR 0
注:应选择合适分离条件使得难分离的组分K 不等
1)组分一定,K 不等的前提 A、固定相和流动相改变 B、T 改变 2)色谱条件(s,m,T)一定时,K一定 → tR一定
2)保留体积(与流速无关)
A、保留体积 VR VR = tR Fc Fc:流动相的流速(mL/min)
B、死体积 VM VM = tM Fc [固定相颗粒间所剩余的空间、色谱仪 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检测器空间]
C、调整保留体积 VR’ VR’ = VR – VM = tR’ Fc

色谱分析法理论基础

色谱分析法理论基础

06
色谱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的 挑战与解决方案
复杂样品处理技巧
样品前处理
通过萃取、浓缩、净化 等步骤,去除干扰物质, 提高目标组分的浓度。
衍生化技术
对样品中的某些组分进 行化学修饰,改善其色 谱行为,提高分离效果。
多维色谱技术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联用, 对复杂样品进行更全面 的分离和分析。
提高分离度和检测灵敏度方法
2. 进样时应避免样品在进样针或进样环中残留,以免影响后续分析结果。
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 在更换流动相或清洗色谱系统时 ,应注意防止气泡进入色谱柱和系统 内部。
4. 对于不同类型的样品和分离要求, 应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检测器类型以 获得最佳的分析结果。
维护保养与故障排除
维护保养 1. 定期清洗进样针、进样阀等部件,以消除残留物和污染物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初发明以来,色谱分析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 历程,现已成为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中重要的分离和分析手段。
原理及特点
原理
色谱分析法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 相之间的分配平衡,使各组分在固定 相上形成不同保留时间的色谱峰,从 而实现分离。
特点
高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选择性、 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
02
色谱法基本理论
吸附与解吸过程
吸附过程
01
溶质在固定相上的吸附作用,与固定相表面性质、溶质性质及
流动相性质有关。
解吸过程
02
被吸附的溶质在一定条件下从固定相上解吸下来,进入流动相
中。
吸附与解吸平衡
03
在一定条件下,吸附和解吸达到动态平衡,此时溶质在固定相
和流动相中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色谱理论基础

色谱理论基础
塔板数:
tR 2 tR 2 n 5.54( ) 16( ) W1 / 2 Wb
上式中, tR 为保留时间; W1/2 为半峰宽(以时间
为单位);Wb 为峰底宽度(以时间为单位)。可
见,理论塔板数n由组分保留值和峰宽决定。
若柱长为L,则每块理论塔板高度H为:
L H n
由上述两式知道,理论塔板数 n 越多、理论塔 板高度H越小、色谱峰越窄,则柱效越高。 上述两式包含死时间 t0 ,它与组分在柱内的分
§15-3
色谱理论基础
色谱分析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 离。色谱分离的首要条件是相邻两组分的保留值存在 一定差别,两组分的色谱峰间距足够远。由各组分在 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即由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 决定。另一条件是每个组分色谱峰区域宽度足够窄。 由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传质和扩散决定,即由色谱过程 动力学性质决定。 因此,研究、解释色谱分离行为应从热力学和动 力学两方面进行。
散,使谱峰展宽。其大小 B = 2 Dm
— 弯曲因子,表示固定相几何形状对自由分子扩 散的阻碍情况;
Dm—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
B = 2Dm
讨论
流动相分子量大,Dg小,即B小 ( Dg 1 / M 流动相 ) Dg 随柱温升高而增加,随柱压降低而减小; u 增加,组分停留时间短,纵向扩散小;(B/u)
4.流速u
③塔板理论描述了组分在柱内的分配平衡和分离过
程,导出流出曲线的数学模型,解释了流出曲线形 状和位置,提出了计算和评价柱效的参数。
但该理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导出的,未考虑分子扩
散因素、其它动力学因素对柱内传质的影响。因此它 不能解释: 峰形为什么会扩张? 影响柱效的动力学因素是什么?

色谱理论基础

色谱理论基础

注意
● 色谱动力学侧重研究溶质在柱内的扩散 与传质问题
●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速度问题
平衡色谱理论
Wilson等人提出的平衡色谱理论的三个基本 假设: l 溶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平衡在整 个色谱过程中都能瞬间实现; l 传质阻力,纵向扩散对平衡的影响可以忽略; l 溶质在色谱柱迁移过程中,在一定时间内, 色谱柱每一小段溶质量的变化符合物料平衡原 理。
k = ws /wm = K·Vs/ Vm = K / 可见,k与组分的分配系数K和相比有关,但与流动相流速
无关。k值大小可直接从色谱图上测量。有关计算式如下:
k tr t0 Vr V0
t0
V0
恒流速 t0 的测定
基本保留方程 分离因子
tr = t0 (1+k) Vr = F tr
分配 系数
K

K e RT
化学 势μ
F ( ni )T,V,nj
等温
等容自 由能F
F RTlnZ
配分 函数
Z
k' K / 容量因子 k’
t R t 0 (1 k ' )
Z

(
2mKT h2
)3/
2

j
j 构型分配函数
j 内 配 分函 数
保留时间 tR 色谱宏观可测量和微观量的关系示意图
张。若分布等温线为非线性,则K随Cm变化溶质迁移
速度亦变化,引起色谱峰扩张,形成不对称色谱峰。
从平衡色谱理论导出的溶质谱带迁移速率方程及相 应的保留时间、保留体积表达式,初步揭示了物质在 色谱柱的差速迁移过程。非线性等温线比较好地解释 了不对称色谱峰,特别是拖尾峰的成因。但它未能阐 明色谱流出曲线,实际应用比较有限。

色谱分析基本理论

色谱分析基本理论

色谱分析基本理论一、色谱分析基本理论二、气相色谱仪相关配置及问题解决三、气相色谱安装和调试四、气相色谱柱的安装五、毛细管分析常见问题的解决六、液相色谱仪相关配置及问题解决七、色谱分析常见问题解决八、相关气相色谱仪的使用经验九、常见色配件及消耗品价目表色谱基本理论一、色谱法原理:又称层析法。

根据其分离原理,有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与排阻色谱等方法。

1、吸附色谱是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以使组分离。

常用的吸附剂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

2、分配色谱是利用溶液中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以使组分分离。

其中一相为液体,涂布或使之键全在固体载体上,称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流动相。

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

3、离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势不同而使组分分离。

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一般为水或含有有机溶剂的缓冲液。

4、排阻色谱又称凝胶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大小的不同和在填料上渗透程度的不同,以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填料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或玻璃珠等到,可根据载体和试样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为流动相。

二、色谱法的分离方法:通常色谱的分离方法有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色谱所用溶剂(流动相)应与试样不起化学反应,并应用纯度较高的溶剂。

色谱时的温度,除气相色谱法或另有规定外,一般指在室温下操作。

分离后各成分的检出,应采用各单体中规定的方法。

通常用柱色谱、绝色谱或薄层色谱分离有色物质时,可根据其色带进行区分,对有些无色物质,可在245-365nm 的紫外灯下检视。

纸色谱或薄层色谱也可喷显色剂使之显色。

薄层色谱还可用加有荧光物质的薄层硅胶,采用荧光熄灭法检视。

用纸色谱进行定量测定时,可将色谱斑点部分剪下或挖取,用溶剂溶出该成分,再用分光光度法或比色法测定,也可用色谱扫描仪直接在纸或薄层板上测出,也可用色谱扫描仪直接以纸或薄层板测出。

色谱理论基础ppt课件

色谱理论基础ppt课件

色谱基本理论
传质阻力项Cu 对于气液色谱,传质阻力系数C包括气相传质阻 力系数Cg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l两项, 即 C=Cg+Cl 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气相移动到固定相表 面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行 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有的分子还来不及 进入两相界面,就被气相带走;有的则进入两相 界面又来不及返回气相。这样,使得试样在两相 界面上不能瞬间达到分配平衡,引起滞后现象, 从而使色谱峰变宽。对于填充柱,气相传质阻力 系数Cg为
色谱基本理论
它是衡量色谱柱对被分离组分保留能力的重要 参数。k值也决定于组分及固定相热力学性 质。它不仅随柱温、柱压变化而变化,而且 还与流动相及固定相的体积有关。 tr tm tr Vr k 分配系数K与 tm tm Vm 分配比k的关系
β称为相比率,它是 反映各种色谱柱型特 点的又一个参数。
分离度、柱效、理论塔板数、有效 塔板数的概念在“色谱基本理论”介绍。
色谱有关术语
选择因子 在定性中,通常固定一个色谱峰作为 标准(s),然后再求其它峰(i)对这 个峰的相对保留值。将它们的相对保留 值作为重要参数,可用符号α 表示: tR2′为后出峰的 t R2 调整保留时间, 所以这时α总是 t R1 大于1的
色谱法的历史
1944年,Martin发展了纸色谱 1952年,Martin和 James发展了气-液分配色 谱,气相色谱问世。 1956年,Van Deemter等发表了速率理论。 1957年,制作了离子色谱交换氨基酸分析仪。 1959年,凝胶过滤色谱。 Giddings 于1963年奠定色谱理论。 1969年,现代液相色谱,1975年,离子色谱法。 1981年,毛细管电泳。
从色谱流出曲线上,可以得到许多重要信息: (l)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以判断样品中所含组 分的最少个数。 (2)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进行定性分析。 (3) 根据色谱峰的峰面积或峰高,进行定量分析。 (4)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峰高、峰 面积),是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的依据。 (5)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是评价固定相(和流 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色谱基础理论

色谱基础理论

色谱基础课程第一课色谱法概述色谱法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方法,它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或吸附系数、渗透性),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物质在两相中进行多次反复分配而实现分离。

在色谱技术中,流动相为气体的叫气相色谱,流动相为液体的叫液相色谱。

固定相可以装在柱内也可以做成薄层。

前者叫柱色谱,后者叫薄层色谱。

根据色谱法原理制成的仪器叫色谱仪,目前,主要有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

色谱法的创始人是俄国的植物学家茨维特。

1905年,他将从植物色素提取的石油醚提取液倒人一根装有碳酸钙的玻璃管顶端,然后用石油醚淋洗,结果使不同色素得到分离,在管内显示出不同的色带,色谱一词也由此得名。

这就是最初的色谱法。

后来,用色谱法分析的物质已极少为有色物质,但色谱一词仍沿用至今,在50年代,色谱法有了很大的发展。

1952年,詹姆斯和马丁以气体作为流动相分析了脂肪酸同系物并提出了塔板理论。

1956年范第姆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反映载气流速和柱效关系的范笨姆特方程,建立了初步的色谱理论。

同年,高莱(Golay)发明了毛细管拄,以后又相继发明了各种检测器,使色谱技术更加完善。

50年代末期,出现了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的仪器,克服了气相色谱不适于定性的缺点。

则年代,由于检测技术的提高和高压泵的出现,高效液相色谱迅远发展,使得色谱法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

目前,由于高效能的色谱往、高灵敏的检测器及微处理机的使用,使得色谱法已成为一种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的分析仪器。

在这里主要介绍气相色谱分析法。

同时也适当介绍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和定性定量方法也适用于液相色谱法。

其不同之处在液相色谱法中介绍。

第二课气相色谱仪典型的气相色谱仪具有稳定流量的载气,将汽化的样品由汽化室带入色谱柱,在色谱柱中不同组分得到分离,并先后从色谱柱中流出,经过检测器和记录器,这些被分开的组分成为一个一个的色谱峰。

色谱仪通常由下列五个部分组成:载气系统(包括气源和流量的调节与测量元件等)1.进样系统(包括进样装置和汽化室两部分)2.分离系统(主要是色谱柱)3.检测、记录系统(包括检测器和记录器)4.辅助系统(包括温控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等)第三课气相色谱仪-载气系统载气通常为氮、氢和氢气,由高压气瓶供给。

色谱法基本理论PPT课件

色谱法基本理论PPT课件

分离度(2)
响应信号
R=0.75 不能分离 R=1.0 互含4%
第28页/共47页
R=1.5 互含0.3% 完全分离之标准 保留时间 t/min
4-3 分离度及色谱分离方程(2)
R的定义并未反映影响分离度的各种因素,既未与影响 其大小的因素:柱效n、选择因子和保留因子k联系起 来.
第29页/共47页
2g
8g
塔1板2g序号 8g
2g
第13页/共47页
k=0.33and3.00的二组经多次分配后的结果
K 3.00
K 0.33
17次基本分离
5次
9次
第14页/共47页
17次
塔板数n
理论塔板数
H板高
n 5.54 t R
2
16
tR
2
W1/ 2
W
H L / n 理论板高
L
有效塔板数
n ef f
k=1.0的样品经数次平衡后的结果
溶质/µg 阶段1
小室1
32g 32g
16g
阶段2
16g
小室2
16g 16g
小室3 小室4 小室5
n m
n V 2
c
exp 1
2 Vr
2 Vr
8g
16g
8g
阶段3
8g
16g
8g
4g
12g
12g
4g
阶段4
4g
12g
12g
4g
阶段5
0 12g2 3 4 85g 6 7 8 129g 10 11 182g13 14 1521g6 17
15.4
43.1min
第36页/共47页

色谱分析法色谱基本理论PPT教案

色谱分析法色谱基本理论PPT教案
3
(13)基线漂移Baseline drift (14)基线噪声(N)Baseline noise (15)谱带扩张Band broadening (16)峰容量Peak capacity 2.1.2色谱基本参数 1)死时间(tM)Dead time 2)保留时间(tR)Retention time (1)调整保留时间(t′R)Adjusted retention time它是减去死时间 的保留时间(见图2.1中t′R标)。
9
在液相分配过程中构成了“无限稀释”的理想稀溶液,所以在正常 情况下能符合线性等温线的条件,色谱峰呈对称分布。但由于在液 相中分配的许多复杂原因,本来应对称的峰形也会引起某种程度的 偏差。 (1)拉乌尔(Rault)定律
图2.4 Rault定律双组分溶液蒸气压图
10
图2.5 非理想溶液蒸气压
11
13
谱工作者不得不采用较简便的模拟方法作为研究色谱动力学过程的 手段。Martin和Synge在平衡色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是以色谱柱与蒸馏塔相比拟为出发点的半经验理论,该 理论为广大色谱工作者所承认和采用。 2.3.1关于塔板理论的假设条件
衡。每个小段假定为一块塔板,每一小段的高度(H)称为理论塔板 高度,简称板高。整个色谱柱是由按顺序排列的塔板所组成的。 ②在柱中每个理论塔板区域内,一部分空间为涂在载体上的液相占 据,另一部分空间为载气所占据,称此空间为板体积。假定载气进 入色谱柱冲洗组分时,不是连续的充满板体积,而是脉冲式的瞬间 占领整个板体积。 ③假定柱中所有组分分子开始时都处于第一块塔板(即0号塔板)上 ,此时组分的纵(轴)向扩散可以不计。
描述速率理论诸因素同塔板高度之间关系的方程式,称为速率 理论方程式,因由荷兰学者Van Deemter等人提出来(1956年),故 又称范氏方程。该方程主要讨论组分在色谱柱内四种输运过程所引 起理论塔板高度(H)增加(即柱效能n降低),从而导致峰形扩张,使 柱选择性、分离度等变差。 1)涡流扩散项(A)

色谱基础知识及原理

色谱基础知识及原理

评价液相色谱方法的标准
问题:什么样的分离结果是好的?分离度?
什么是色谱的分离度
分离度的公式:
R
V2 V1 1 (W2 W1 ) 2
R:分离程度的量度
影响分离度的因素:K’、α及N
分离度方程:
N k ' 1 R k ' 1 4
改变色谱柱
分离度方程解析:容量因子项
1 1 R 4
1
N

若 = 1, 2, 10 or 20, R会如何变化?
K = 容量因子:保留能力的量度
V1 V2 V3
V0
时间
0.5
1
2
5
k'1
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医药 / 环保 / 石化 / 生命科学 / 食品及农业……
在技术,理论及应用上仍处于发展阶段
HPLC的仪器配置及流程
HPLC色谱柱 溶剂 自动进样器 色谱泵
数据处理系统
检测器 废液
HPLC的仪器配置及流程
溶剂 数据处理系统 色谱泵 自动进样器 色谱柱及柱温箱 检测器
色谱图:HPLC图形结果(Chromatogram)
使用反相柱
离子抑制色谱法:通过改变流动相的pH值,使 样品成中性 离子对色谱法:加入“对离子”,使样品呈中 性
离子抑制色谱
离子型化合物在反相色谱柱上不保留 改变流动相的pH值,抑制样品离子的电离 主要适用于弱酸性化合物的分离 降低流动相的pH值,使样品降低离子化
使用硅胶基质C18填料
使用条件应在填料基质的范围内
分离因子:α
t R 2 t0 k ' 2 定义: t R1 t0 k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41:10
C · —传质阻力项 u
传质阻力包括气相传质阻力Cg和液相传质阻力
CL即:
C =(Cg + CL)
0.01k C g= 2 ( 1 k ) Dg
2 dp
d2 2 k f C L= 2 3 ( 1 k ) DL
k为容量因子; Dg 、DL为扩散系数。
20:41:10
n=L/H
20:41:10
塔板理论推导出n 的计算方法为:
tR 2 tR 2 n 5.54( ) 16( ) Y1 / 2 Wb
tR和 Y1/2或 Wb 用同一单位
单位柱长的塔板数越多(n→大 , H→小),色
谱峰就越窄,表明柱效越高。
用不同物质计算可得到不同的理论塔板数。
组分在tM时间内不参与柱内分配。
A—分别表示涡流扩散项;
B—分子扩散系数;
C—传质阻力系数。 在 u 一定时,只有A 、B、 C 较小时,H 才能 较小,n较大,柱效能高。
20:41:10
A─涡流扩散项
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而使
色谱峰扩展。 A = 2λdp dp: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 λ:固定相的填充不均匀因子 dp↓,填充的越均匀, A↓,H↓,柱效n↑。涡流扩 散所引起的色谱峰变宽现 象减轻,色谱峰较窄。
固定相颗粒dp越大,组分在气相中受到传质阻 力越大,减小担体粒度,选择小分子量的气体 作载气,可降低传质阻力。 液膜厚度df小,传质阻力就小 扩散系数Dg,DL越大,传质就越易,传质阻力 就越小。
传质阻力传受载气线速影响,u越大,传质阻力
越大,引起的峰扩散越严重。
20:41:10
对于填充柱,塔板高度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液相 传质相。但随色谱发展固定液含量降低,高载速的 快速分析,Cg对H的影响不可忽略,甚至成为主要
(1)柱效 n 对 R 的影响
R2∝n,当固定相确定后,即α一定,R取决于 柱效能。增加n的方法:增加L或减小H:选择优良 的柱子和确定最佳条件。 (2)α对R的影响 增大α是提高分离度的最有效方法,在相同分 离度下,当α增加一倍,需要的n有效减小10000倍。
增大α的最有效方法是选择合适的固定液。
散↑。
• B与Dg成正比,Dg ↑,扩散越容易,扩散↑。 Dg ∝(M载气)-1/2 ; M载气↑,B值↓。 Dg ∝ Tc ; Tc↓,B值↓。 应选 用大分子量的载气,应在较低的柱温。 • r 与填充的固定相有关,r表明固定相对分子扩散 的阻碍程度。 空心柱r=1,硅藻土担体r=0.5-0.7。
以塔板高度H对应载气流速u作图,曲线最低
点的流速即为最佳流速,即速率方程式中塔板高度 对流速的一阶导数极小值。 载气流速高时:传质阻力项是影响柱效的主要 因素,流速,柱效。 载气流速低时:分子扩散项成为影响柱效的主 要因素,流速,柱效 。
20:41:10
组分分子在柱内的涡流扩散、分子 扩散及传质阻力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 下降的主要原因。 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选 择提供了理论指导,以提高柱效。
2
对多组分,如果其分配系数K不同,出现浓度
极大点所需载气的体积不同,即保留值不同,当n 相当多时,就能达到完全分离。 塔板数越多,分离就越好,柱的分离效能(柱 效能)就愈高,所以塔板数的大小可以衡量柱的分 离效能的高低。 色谱柱长:L,虚拟的塔板间距离:H,色谱 柱的理论塔板数:n,
则三者的关系为:
20:41:10
三、 分离度
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都难以描述难分离物质对 的实际分离程度。
柱效多大时,相邻两组份能够完全分离?
两组分完全分离的条件: ①两组分峰必须足够远, ②峰必须窄。
20:4两相邻组分的保留值之差与两 组分色谱峰底宽度总和一半的比值。 即 t t
0.031 0.031
以此类推进行计算,以进入塔板体积数为横坐 标,以流出组分的浓度为纵坐标画出流出曲线。 可见,峰形不对称,
c
当n>50时,可以得到对
称峰,当n=103-106 趋于 正态分布。
V
流出曲线上浓度c与时间t 的关系可由下式表示
c0 c e 2
20:41:10
(t t R )2 2
20:41:10
设某柱有5块塔板(n=5),塔板号0、1、2、3、 4,某组分的k=1,若组分的质量为单位质量。
载气进入1 塔板体积 载气进入2 塔板体积 载气进入3 塔板体积 载气进入4 塔板体积 载气进入5 塔板体积
20:41:10
0.5
0.5 0.25 0.25 0.125 0.125 0.063 0.063 0.031 0.031 0.25 0.25
第八章 色谱分析基础
fundamental of chromatograph analysis
一、塔板理论
plate theory
二、速率理论
rate theory
第五节 色谱理论基础
fundamental of chromatograph theory
三、分离度
resolution
20:41:10
因素。
0.01k 2 k H 2dp 2Dg / u u u 2 2 (1 k ) Dg 3 (1 k ) Dl
2
d2 p
d2 f
Van Deemter方程对分离条件的选择具有指导 意义。
20:41:10
2.载气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
H - u曲线与最佳流速:
2.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tR 2 tR 2 n有 效=5.54( ) 16( ) Y1 / 2 Wb
20:41:10
H有 效=
L n有 效
3.塔板理论的特点和不足
(1)不应把 n 看作有无实现分离可能的标志, 只能把它看作是在一定条件下柱分离能力发挥的程 度的标志。 (2)板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浓
R
R( 2 ) R( 1 )
1 ( Wb ( 2 ) Wb ( 1 ) ) 2 2( t R ( 2 ) t R ( 1 ) ) 1.699( Y1 / 2 ( 2 ) Y1 / 2 ( 1 ) )
R值越大,相邻组分分离得越好,分离度R是柱 效能和操作条件、选择性影响的总和,完全可作为 色谱柱的总的分离效指标。
0.125+0.125 0.125+0.125 0.063+0.125 0.063+0.125 0.031+0.094 0.031+0.094
0.125 0.125
0.125+0.063 0.125+0.063 0.188 0.188
0.063 0.063
0.094+0.031 0.094+0.031
四、塔板理论-柱分离效能指标
1.塔板理论
将色谱分离过程比 拟作蒸馏过程,将连续 的色谱分离过程分割成 多次的平衡过程的重复

20:41:10
塔板理论的假设:
(1) 在每一个平衡过程间隔内,平衡可以迅速
达到;
(2) 将载气看作成脉动(间歇)过程;
(3) 试样沿色谱柱方向的扩散可忽略;
(4) 每次分配的分配系数相同。
20:41:10
R=0.8:两峰的分离程度可达89%;
R=1:分离程度98%;
R=1.5:达99.7%(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准)
1 1 R n有 ( ) 4
色谱分离基本方程
1 1 k R n ( )( ) 4 1 k
20:41:10
影响分离度的主要因素:
度极大点的位置及计算和评价柱效能。
(3)塔板理论无法解释同一色谱柱在不同的载 气流速下柱效不同的实验结果,也无法指出影响柱 效的因素及提高柱效的途径。
20:41:10
二、速率理论-影响柱效的因素
1. 速率方程(范.弟姆特方程式)
H = A + B/u + C· u
式中:u:载气的线速度(cm/s);
20:41:10
影响分离度的主要因素:
(3)k 对 R 的影响 k 大对分离是有利的,当k >10时,增加k ,对 R改善不明显,反而使tR增加,因此k 值最佳范围1
<k <10。
k 改变有两种方法:
改变TC,选择适宜分析条件;
降低β,最好降低VM,需填充均匀紧密。
20:41:10
20:41:10
B/u —分子扩散项
产生原因:存在着浓度差,产生纵向扩散; 结果:导致色谱峰变宽,H↑(n↓),分离变差。 B = 2 rDg r :弯曲因子,填充柱色谱,r < 1。 Dg: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2·-1) ; s
20:41:10
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因素
• 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有关,流速↓,滞留时间↑,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