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1)孔子(创始人),反对苛政,在人,对鬼神敬而远之。
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2.道家(1)老子(创始人)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死不相往来(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用。
4.墨家墨子(创始人)(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尚同”“非命”“非乐”“节葬”(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二 汉代儒学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汉武帝采取了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㈡太学的建立1.影响(1)(2)(3)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三 宋明理学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籍贯/。
2.思想主张-------(1)最精彩)(2)3.影响(1) (2)㈡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代表作:《日知录》 先生,江苏人,是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3.思想主张(1)。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2)(3)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
3.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㈢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著作:。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
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1年12月安徽名校模拟4题)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2.(2011年12月京华市竞赛12题)孔子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克复周礼。
下列言论中,体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是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3.(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6题)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20题)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
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D.“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5.(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24题)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主张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荀子C.韩非子D.老子6.(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8题)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
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2)
关键词二:以礼制欲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 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 制礼义以分之。” 关键词三: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制天命而用之”
早期儒家期望君王修仁德,重礼仪, 百姓安分守己,上下有序,退返前 朝君民共乐之世。
道家: 以弱胜强等
——易中天
法家: 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墨家: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 律己等
现学现用 古为今用
某班级中同学违纪的现象十分严重,迟到, 上课讲话,学习风气不好。请同学们运用 诸子百家的智慧想一想:怎样治理同学的 违纪现象和建立团结奋进的班级氛围。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关键词二:仁政爱民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 十子之服孔子也。”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 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 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 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关键词三:民贵君轻
3、荀子:战国、赵人 关键词一: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 者伪也。”
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中国古代史(2002年版高级中学教科书)
材料三:“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 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像孔子所办的 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 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 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 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 材料四: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 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争霸 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养士之 风蔚然兴起,最典型的就是战国后期的“四公子”, 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 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士的理念是: “合则留不合则去”,因此,人才的流动也空前的频 繁。 ——中国通史
高中物理人教必修三微型专题01 电场力的性质(课件)(共34张)
成的电场,如图甲、乙所示.
新教材 新高考
例2.如图所示,xOy平面是无穷大导体的表面,该导体充满z<0的空间,
z>0的空间为真空.将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置于z轴上z=h处,则在xOy平
面上会产生感应电荷.空间任意一点处的电场皆是由点电荷q和导体表面
究而推导出来的。但是在一些物理题目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实际的、残缺的模型,这些模
型不便于直接运用公式进行分析计算,比如要求有缺口的带电圆环、带电半球面的电场
强度等。
2.方法应用:这类问题,从表面上看无从下手,或者由题设条件很难直接求解。但是,在与
原题条件不相违背的前提下,如果适当地补偿一定的物理模型、物理装置,或者一定的物
荷带正电荷量Q1,B处电荷带负电荷量Q2,且Q2=4Q1,另取一个可以
自由移动的点电荷Q3,放在AB直线上,欲使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则(
A
)
A.Q3为负电荷,且放于A左方
B.Q3为负电荷,且放于B右方
C.Q3为正电荷,且放于A、B之间
D.Q3为正电荷,且放于B右方
新教材 新高考
共线的三个点电荷在静电力作用下平衡的特点
上最小的(但不为0),是中垂线上最大的,故Fd>Fc>Fe,故D错误.
新教材 新高考
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为两个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点电荷,距离为d,电荷量
分别为+Q和-Q.在它们连线的竖直中垂线上固定一根长为L、内壁光滑的绝
缘细管,有一电荷量为+q的小球以初速度v0从管口射入,则小球
A.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在圆环的最高点用绝缘丝线悬挂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球(大小不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包(含答案)
专题一一百家争鸣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答案:C2.生活在春秋后期的孔子,为了匡救人欲横流、秩序紊乱的末世,在创建儒学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②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④在当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3.古代某思想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答案:C4.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
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的观点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兼相爱、交相利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弱者道之用答案:A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材料二2015年9月27-29日在曲阜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局面?(2)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所反映的思想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但却备受冷落?其原因是什么?(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有哪些思想具有普世价值?解析:(1)仔细分析三人所说的话,可以看出观点不一,由此联系所学即可整合出百家争鸣。
(2)根据图片中的文字,联系所学可知,图1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图2为道家思想,图3为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影响较大,但备受冷落,其原因需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
人民版 必修三 专题一 百家争鸣
三、法家思想
1、法家的变法运动 (1)魏国李悝
a、推行“尽地力之教”,提 高农业产量,…… b、主张用严酷的刑罚……加 强君权 c、《法经》是中国古代…… a、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b、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 c、加强中央集权
(2)秦国商鞅
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 ,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他 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 以此来取信于民。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 子虔、公孙贾。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 动颇大,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商鞅 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秦 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 ,派官吏逮捕他。遭车裂,族灭。
形成原因
经济: 为之奠定了物质基础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
开争霸兼并战争,造成思想界的相对宽松和 自由
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
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 术繁荣发展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38,)名况,字卿,著名 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因避西汉 宣帝刘询讳,因“荀”与 “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 称孙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 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 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 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 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
荀子的思想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 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 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 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 抨击。
2、庄子的思想
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复习)
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 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 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 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 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 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问题二: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
问题三:如何“争鸣”(自然、社会、人生 ) “道”:超越时空的绝对存在,永远 我无为,而民自化; 学派 人物 时 主要思想 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永远依照自然 我好静,而民自正; 孔子 春 仁、礼,以德治民(内贤外王),有教无类 的法则在那里循环运转。统领支配天 我无事,而民自富; 孟子 儒家 仁政、民本;性善说; 战 、地、人的总规律和总法则。 我无欲,而民自朴。 仁义王道、舟水,性恶、礼乐,制天命用之 荀子
儒家
战 国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主张调和阶级 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的观点
派别
主张内涵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要求 墨家 分享利益、希望社会安定。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结束诸侯割 法家 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 主张,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问题五:如何评价“百家争鸣”?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②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奠定 了中国思想文化基础; ④诸子“百家”的 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 “仁”、“仁政” ——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1、韩非子主张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他的这种思想 ①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②与当今的“依法治国”有本质区别 ③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④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实质上是维护君 主统治的工具,本质上仍是一种“人治”,因而 不能说法是至高无上的,排除④,选C项。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一)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必修三专题一: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选择题1.(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33题)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下列观点出自顾炎武的是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B.“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D.“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2.(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32题)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5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4.(2011年11月广东六校联考5题)“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2011年11月沂源县期中23题)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民主科学D.重农抑商6.(2011年12月衡阳市六校联考22题)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 专题一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黄宗羲
呼吁君臣平等
黄宗羲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 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 其非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
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 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 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 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生平简介
思想及其影响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三、明清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 宁波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 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 宗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 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 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 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 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
•(2019.4·浙江高考·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 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 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 (2020·广东广州二模·27)古代有学者认为, 周孔与宋儒的根本区别在于:宋儒“只教人 明理”,而“孔子则教习事”;他还认为只 有“能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方是圣贤”。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主张重建儒家伦理规范 • B.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 C.力图冲破周孔儒学束缚 • D.推崇重利轻义价值观
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反对“存天理, 灭人欲”的理论,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材料2:“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 低”(《焚书》)”;
高一语文必修三专题一:祖国土(第一板块:江山多娇)
C.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
D.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荒诞不经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⑷鉴赏文学语言
回答此类题目,应切记不能把它孤立起来分析,而要做到联系作品主题,联系形象特征,联系上下文,有的联系标题或文末注释、说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同步训练】
一、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厩(jiù) 夙(sù)愿 通衢(qú)大道 养尊处(chù)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伊瓦什凯维奇曾担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20年获列宁奖金。
2.关于肖邦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其父为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登台演出。12-19岁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5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在此期间染上肺病,1849年赴伦敦演出时,病情恶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岁。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
B.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4.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编订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成为儒家基本文献。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道家、法家、墨家思想(一)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请正确连线)。
3.庄子的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代表人物及主张(请正确连线)。
必修必修三专题一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试说明: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一)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1、诸子百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春秋)、庄子(战国) 老子思想观点:①以“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③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学说中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对人类社会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庄子思想观点:①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齐万物,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
③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这部书中。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战国)、韩非子(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基本主张——主张变法、奖励耕战、实施法治(严刑峻法)、君主集权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战国)基本主张——主旨“兼爱、非攻”、提倡实践精神、主要贡献在逻辑学上。
2、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春秋晚期)——至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称为“圣人”。
主要贡献:⑴思想:①核心思想:提出“仁”与“礼”学说,主张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体现民本思想。
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克己复礼”、“贵贱有序”、主张恢复周礼(宗法等级),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没有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政治思想:主张德治(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包含了民本思想。
人民版 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练习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练习一、选择题1.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A.《春秋》B.《书》C.《论语》D.《诗》4.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5.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6.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8. (2010·海南)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9.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始皇治国所用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0.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11.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1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13.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
汉初黄老之学实行的背景
背景:①客观上: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②主观上: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
影响:积极:黄老思想适应汉初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一直是政治
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有利于汉初社会经 济迅速恢复,促进了西汉社会稳定,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 治”。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消极: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土地兼并激 烈,匈奴为患,时刻威胁西汉稳定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时间里,
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黄老之学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
想又有所改造,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
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探究一: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动活跃; 秦朝时期: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 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 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汉武帝时期的“儒术”完全是孔孟学说吗?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1、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2、汉初黄老学说下的发展概况 3、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梳理】趋势: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舞台的历史演变。
“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具体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1)政治(社会环境):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诸候并立、争霸的局面,社会动荡,没有统一的力量钳制思想争鸣;各国统治者对学术思想活动的赞助和支持——重要原因。
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导致各阶级知识分子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发表自己的主张,抨击对方以确立自己的学说,以指导社会发展。
(2)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们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促进了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形成;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知识分子从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文化活动,为其奠定物质基础。
(3)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讲学之风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和身份自由的思想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急剧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关系的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二.儒家学派——以仁爱著称㈠.孔子:——创始人(春秋时期)——代表着奴隶主的利益。
1.政治方面.提出“仁”的思想(哲学思想)——(着力把各种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到最佳状态即和谐、中庸)用自我的道德约束维护社会秩序;对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地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内涵:“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等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方法论: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地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即礼或用自我的道德约束维护社会秩序;影响: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处理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提出“礼”(政治思想)(礼有两个含义:礼仪和社会规范)的学说——用外在的礼维护社会秩序,主张:尊尊、亲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贵贱有序、克己复礼、正名影响: “礼”实质上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一定的保守性。
③.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未知生,焉知死?”)④.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缓和矛盾,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⑤. 政治主张:逐步改良,“损益”旧章法,对康有为的改良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教育方面:①.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②.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孔子弟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
③..教育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⑤.(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今天的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⑥..(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⑦.(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中庸的思想。
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克,互相限制。
强调“过犹不及”和“恰到好处”,达到“中庸”的方法是和而不同”。
4.文化贡献:①.弟子编纂的《论语》收集了孔子的主要言论。
.开创儒家学派。
③. 编订和整理六经“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和《乐》⑸.历史地位:.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
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㈡.孟子——继承发展(战国时期)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⑵.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反对苛政,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省刑罚、薄税敛”);⑶.民本: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⑷.伦理观:主张“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孟子生平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
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㈢.荀子——丰富完善1.思想特点: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2.主张:⑴.天人关系(哲学):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⑵.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主张“仁义”和“王道”,重“礼”,“君舟民水”(荀子主张礼法并举,认为“礼”是制定法律的根据,“法”是为了维护“礼”而制订的。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强调民众的作用。
) 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知识链接: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5.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6.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7.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8.遭到彻底的批判——新文化运动时期。
二.道家:老庄之学——有超脱之风。
㈠.道家学派思想的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事方法;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㈡. 老子和《老子》——创始人(春秋时期)1.哲学思想:⑴.核心是“道”。
是万物的本源,是唯心主义思想,是永恒不变的。
(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⑵.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思想:①. 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转化都是无条件的;②.他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2.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好大喜功,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顺应民心,才能天下大治,秦汉以后,每逢大乱,经济调弊,社会需要休养生息,安定秩序,这种思想便受到重视,汉唐明初休养生息政策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运用。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
《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
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对人类社会发展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生平老聃简称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