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1)孔子(创始人),反对苛政,在人,对鬼神敬而远之。

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2.道家(1)老子(创始人)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死不相往来(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用。

4.墨家墨子(创始人)(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尚同”“非命”“非乐”“节葬”(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二 汉代儒学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汉武帝采取了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㈡太学的建立1.影响(1)(2)(3)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三 宋明理学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籍贯/。

2.思想主张-------(1)最精彩)(2)3.影响(1) (2)㈡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代表作:《日知录》 先生,江苏人,是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3.思想主张(1)。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2)(3)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

3.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㈢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著作:。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大全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1第一讲百家争鸣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1、儒家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1百家争鸣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1.1百家争鸣

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 析为什么说法家 思想是战国时期 最“有用”的思 想?
47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 的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争的需要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48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的哲学家。著有 《道德经》和《老 子》,充满着哲理 和东方智慧。
(1)简介:春秋 道家创始人 《道德经》
(2)主张
唯心主义
①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本源。永恒不 变;(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朴素辩证法(对立与转化) a“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台 风 来 了 一方面有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
看不到转化需要条件,忽略了人 的主观能动性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b“弱者道之用 ”
③.政治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消极保守 材料:小国寡民。违…背…甘潮其流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
“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的
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同 民 思儒本想学特以色德:治民仁、民德贵治君、轻教君化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治国思 想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孔子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春秋老子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

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庄子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

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解读】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通用版)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通用版)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提此主张,把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学术罢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专制,是儒家思想成为思想主流。

2、新儒学: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

3、君权神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为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诸侯皆应服从,另一方面如果天子无道,天罚之。

4、三纲五常: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6、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7、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顺从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政治主张。

8、焚书坑儒: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坑杀大批儒生,加强思想专制,强化中央集权,但其暴政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9、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以“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而后地方诸侯势力增强。

为加强中央集权,转为积极有为政策。

10、宋明理学:儒学新体系,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4.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编订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成为儒家基本文献。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道家、法家、墨家思想(一)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请正确连线)。

3.庄子的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代表人物及主张(请正确连线)。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背诵第一节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原因)——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1、政治: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根本)2、经济: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社会逐步建立;分裂走向统一。

3、阶级: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思想文化和科技大发展。

二、各家代表人物及思想1、儒家(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成就及贡献:A、政治思想:仁(核心)、为政以德(得治,民本)、敬鬼神而远之,注重政治与人事。

礼:恢复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保守性)B、教育思想: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全面发展C、伦理观:性相近D、文化贡献:言论被总结为《论语》、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

(2)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后人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思想主张:A、政治主张:①仁政”——政在得民②民贵君轻(民本)B、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C、道德观: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四德:仁义礼智(3)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集大成者,时人尊称“荀卿”。

A、哲学(天人关系):“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唯物主义B、政治思想:仁义,君舟民水(民本),礼法并用C、伦理观:性恶论2、道家(1)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A、思想:①哲学:"道"是万物的本源、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都有两个对立面,且相互转换。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②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B、评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

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BC8C---BC3C)“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

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1、代表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2、主张⑴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①子曰:“仁者爱人。

”“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②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方法:遵守社会规范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治 ④子曰:“有教无类。

”⑤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

----务实“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 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⑵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1、 从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升为阶级关系的和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2、重视和善待老百姓,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君舟民水”.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代表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战国庄子2、主张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庄子:“道”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论” 崇尚自然无为 ,追求精神自由1、代表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申不害2、主张奖励耕战、严刑峻法李悝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②以严酷刑法确立集权政治秩序③《法经》,古代第一部完整法典商鞅①废除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②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③重农抑商④加强中央集权⑤燔诗书、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 (16)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 (16)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阅读教材,结合下面出示的《老子》 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荀子1曰、:春“秋今孔人子之-性儒,家饥创而始欲人饱,寒而欲暖,劳
而欲2、休战,国此孟人子之-情继性承也和。发…展… 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3、者战伪国也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继承发展
吸收道家思想
荀子的思想成就 孔子的民本思想
领域
主要内容
吸收法家思哲想学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继承发展政治思想 孔子的“礼”
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 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 感兴趣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古代儒家 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 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C)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 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 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已复礼
B.礼法并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B)
二、代表人物及观点
儒家
道家
孔 子 孟子 荀 子 老 子
庄子
孔子问道于老子
相传一代宗师孔子曾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 才的老子,这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 后世学者感叹羡慕不已,这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 的故事。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百家争鸣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百家争鸣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判断是谁的思想
材料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为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 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是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 材料 二 使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思想;想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 老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孟子
“义利说”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 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 意义,影响深远。
荀子
主要 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 , “君舟民 水”
变法革新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 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 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 本精神。
学习的最高目标在于掌握“礼”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等唯物思想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
孝、仁义、诚信等
维护社会稳定: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个人修养: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二)道家学派
1、代表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历史必修三 知识讲解 一二三单元.doc

历史必修三 知识讲解 一二三单元.doc

(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派 主张或特点代表的思提倡“仁”、“礼”、“德治”、见“仁政”上面%1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 老 的根本子 %1 以因循自然的“无为” “逍遥”为处世方法%1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 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影 庄 响了古代文化子 %1 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 李 刑峻法悝%1 对屮国专制主义政治 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 全国起到重大作用。

商鞅墨 推崇夏朝政治,学习人禹 墨家刻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于和 翟 自我牺牲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见上面%1 “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1 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 转化是无条件的%1 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原则 %1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消极态度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主张逍遥 自得 %1 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 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1 用严酷的刑罚确立新的政治秩序, 以加强君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定爵; 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吸收道家学说,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 耕战 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尙贤、尚同、 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学“察类明 故”①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人变革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1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 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1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1 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牛,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1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经》为基本文献。

(刃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1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概要(必修三)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概要(必修三)

5、历史意义(评价)(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6、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外儒内法,剂之以道(1)法家:“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儒家:“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3)道家:“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时势和民心。

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汉初的黄老之学(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①治身(养生);②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诸侯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加剧、匈奴为患)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①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②主张:a、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b、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王权),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c、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强化等级制度)。

③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④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历史必修三专题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专题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专题知识点历史必修三专题知识1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

(“风”“骚”并称)(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

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历史必修三专题知识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新思潮的萌发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概念阐述】1.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前 770—前 221 年 )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

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

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

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

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
仁政
统治者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孔子在对“仁”的解释中,已有关于“仁政”的思想。孟子发挥孔子学说,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无为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
德治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儒家的德治对于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有教无类
荀子
天行有常
出自《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社会发展有自然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消失。反映了荀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制天命
而用之
原文是“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意为要驾驭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加以利用。“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指出了人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消极无为的,肯定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重要意义。荀子认为不能离开人的努力去思考天的问题,离开人的努力去思考自然界的问题,就失去了万物的真情。荀子还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三种平行的力量并提,提出人要以自己的努力与天、地相配合,参与整个宇宙的变化。荀子这些思想,表现了人对自身力量的觉醒和新兴力量在改造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高度信心。
孟子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发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必修三专题一注释
德清一中高建峰2012年3月
人物
原文
注释
孔子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君舟民水
荀子的民本思想。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意思是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就像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隐含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扶持你做君主,也可以推翻你。
据荀子称,“君舟民水论”是前人提出的,但由于不见于荀子以前的文献著录,所以常被视为荀子首创。
老子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含义有所不同。老子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孔子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民本思想
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等。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存在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却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并发挥了客观的历史作用。其一,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其二,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其三,加强了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意思是指不应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中庸
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找到中间的哪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哪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即为适合,也可以解释为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