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将相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6课《将相和》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6课《将相和》重点知识归纳引言:在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之旅中,《将相和》这篇课文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展现了历史的波澜与人物的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故事,领略古人的风采。
一、课文基本信息1.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
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在国家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主题:通过讲述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团结协作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3.文学体裁:历史故事。
4.作者信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所著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主要内容: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讲述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展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和高尚品质。
6.中心思想: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爱国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团结协作,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二、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写法和词义:1.璧(bì):写法为“璧”,上下结构,部首是“玉”。
词义是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孔。
2.臣(chén):写法为“臣”,独体字,部首是“臣”。
词义是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
3.蔺(lìn):写法为“蔺”,上下结构,部首是“艹”。
词义是一种姓氏。
4.廉(lián):写法为“廉”,半包围结构,部首是“广”。
词义是不贪污。
5.颇(pō):写法为“颇”,左右结构,部首是“页”。
词义是偏,不正。
2.多音字:1.将(jiāng):将来。
(jiàng)将领。
2.相(xiāng):相互。
(xiàng)丞相。
3.近义词:1.商议—商量2.勇敢—英勇3.抵御—抵抗4.反义词:1.进攻—撤退2.勇敢—懦弱3.拒绝—接受三、经典语句和段落分析1.“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
第6课《将相和》知识点1.生字组词:召:召唤召集召见召开号召征召臣:君臣忠臣臣服臣子大臣使臣议:议论会议建议提议无可非议宫:宫殿故宫东宫天宫少年宫献:献花献礼献血贡献借花献佛诺:诺言允诺许诺应诺唯唯诺诺典:典礼盛典经典典籍引经据典抄:包抄抄写摘抄抄袭抄近道怯:胆怯羞怯怯场怯弱怯懦露怯拒:拒绝拒聘抗拒拒捕拒之门外荆:荊条荆棘负荆请罪披荆斩棘罪:犯罪罪恶判罪受罪罪有应得2.多音字:将:jiàng(将帅)jiāng(将来)强:qiǎng(强迫)qiáng(强大jiàng(倔强)划:huà(策划)huá(划船)3.形近字:臣(君臣)巨(巨大)议(会议)仪(仪表)典(典礼)曲(歌曲)4.词语解释: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绝口不提:闭口不言及某人某事。
造句:对于昨天的争吵,他们俩都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强逼:强迫。
允诺:应许。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完璧归赵: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
瑟:古代弦乐器,像琴。
鼓瑟,就是弹瑟。
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形容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也比喻能力高强,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负荆请罪: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负,背着。
同心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5.反义词:进攻——撤退胆怯——勇敢拒绝——接受热情——冷淡6.近义词:着急——焦急商议——商讨勇敢——英勇理由——借口称赞——称颂允诺——许诺举行——举办隆重——盛大胆怯——胆小抵御——抵抗侮辱——羞辱必然——必定7.课文主题思想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在战场上的表现,揭示了“将相和,国家兴;将相不和,国家亡”的道理。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含义,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故事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多来源于课本和影视作品,对于历史文化的了解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掌握“将相和”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将相和”的意思。
2.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成语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将相和”的含义,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4.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5.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将相和”的理解和体会。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7.拓展延伸: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历史文化的资料,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成为赵国大将,并在长平之战中因指挥失误导致赵国军队惨败的故事。
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从中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战争策略和军事知识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2.难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战国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对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形成初步的认识;3.讲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解释战争策略和军事知识;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廉颇和赵括的性格特点,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情怀;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生字组词召:召唤召集召见召开号召征召臣:君臣忠臣臣服臣子大臣使臣议:议论会议建议提议无可非议宫:宫殿故宫东宫天宫少年宫献:献花献礼献血贡献借花献佛诺:诺言允诺许诺应诺唯唯诺诺典:典礼盛典经典典籍引经据典抄:包抄抄写摘抄抄袭抄近道怯:胆怯羞怯怯场怯弱怯懦露怯拒:拒绝拒聘抗拒拒捕拒之门外荆:荊条荆棘负荆请罪披荆斩棘罪:犯罪罪恶判罪受罪罪有应得二、多音字将:jiàng(将帅)jiāng(将来)强:qiǎng(强迫)qiáng(强大)jiàng(倔强)划:huà(策划)huá(划船)三、形近字臣(君臣)巨(巨大)议(会议)仪(仪表)典(典礼)曲(歌曲)四、词语解释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绝口不提:闭口不言及某人某事。
造句:对于昨天的争吵,他们俩都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强逼:强迫。
允诺:应许。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完璧归赵: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
瑟:古代弦乐器,像琴。
鼓瑟,就是弹瑟。
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形容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也比喻能力高强,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负荆请罪: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负,背着。
同心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五、反义词进攻——撤退胆怯——勇敢拒绝——接受热情——冷淡六、近义词着急——焦急商议——商讨勇敢——英勇理由——借口称赞——称颂允诺——许诺举行——举办隆重——盛大胆怯——胆小抵御——抵抗侮辱——羞辱必然——必定七、课文主题思想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6 将相和
第二单元第六课将相和内容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16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无价之宝、绝口不提、理直气壮”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思考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以及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搜集《史记》的相关知识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片段。
(2)初读课文,默读浏览,了解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回读课文,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5)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多媒体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
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6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无价之宝、绝口不提、理直气壮”等词语的意思。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与文臣蔺相如的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展示了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化解和团结,体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6课,学生在学习了其他课文后,对于成语故事和人物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言文的解释和翻译。
此外,学生对于团结合作的意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需要通过课文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体会团结合作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将相和》。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遇到问题可以与同桌交流。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化解和团结的过程。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文言文,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合作的意义。
5.课堂练习:学生朗读课文,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全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完璧归赵矛盾–化解–团结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朗读课文、参与讨论。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单元6《将相和》(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6《将相和》(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与相国蔺相如之间的故事。
故事分为三个部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廉颇与蔺相如的英勇智慧,以及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生字词卡片、课文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论最喜欢的角色,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出示课题:将相和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勾画出生字词。
2. 学生分享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廉颇与蔺相如是怎样的人物?(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将相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关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3. 收集有关廉颇与蔺相如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韵味。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在课程开始时,我通过提问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引导他们谈论最喜欢的角色,以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揭示了“将相和”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成语故事和文化背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成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将、相、和”等10个生词,理解成语“将相和”的含义,会用“将相和”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将相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的正确认读和理解。
2.成语“将相和”的含义和运用。
3.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故事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生词卡片:制作生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成语“将相和”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成语的含义。
然后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赵奢与赵括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敋学设计及反思(敋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教材为《将相和》。
该课文讲述了古代将军和相国相处融洽、互相尊重的故事,体现了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官职制度,理解将军和相国的职责和地位;–理解教材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朗读流畅。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官职制度,体会将军和相国的互相尊重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讲解“将相和”这个词组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有关这个词组的内容。
2.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将军和相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活动设计(15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按小组分工讨论将军和相国的不同责任和地位,形成小结论;•小组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进行讨论。
4. 拓展(10分钟)•联想拓展:请学生联想并讨论现代社会中需要团队合作的场景,并分享经验。
5.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将相和》为教材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但在对古代官职制度的理解上仍有不少困惑。
下次教学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更多拓展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能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理解古代官职制度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课文原文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将军和士兵的关系。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能够理解作者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想表达的道理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把握故事情节。
2.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将军和士兵之间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2.分析作者表达的深层含义和寓意。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通过谈论“将相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导入新课(15分钟)•教师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将军和士兵的故事情节。
3. 集体阅读(20分钟)•全班齐读课文,老师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式和语音语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将相和”,“善待部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5. 总结提问(10分钟)•整合各组讨论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读课文,写一篇心得体会或小结。
五、板书设计•《将相和》•文言文•“将相和,将相和,不避人,奉明君。
”六、教学反思•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以上就是《将相和》第1课时的集体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将相和
将 相 和
作者介绍
公为史 ”史籍 “迁, 历”被 史“后 之太世 父史尊 ”称
发刑 奋, 继后 续任 完中 成书 所令 著。
降 之 事 辩 解 而 受 宫
史司 令马 。谈 因之 替子 李, 陵任 败太
文汉 学伟 家大 、的 思史 想学 家家 。、
司 马 迁 是 我 国 西
。
•
拓展延伸
•
高“ 的实 文录 学” 价, 值同 。时
。秦怕罪颇忍而、会国常有起个 然
国将也能让蔺渑有家常秦因故段
有相是够廉相池完,进国,事是
第二课时
人 物 的 特 点 。
们 进 入 故 事 去 体 会
关 系 , 接 下 来 , 我
了 三 个 故 事 之 间 的
上 节 课 我 们 了 解
•
句段导读
• !”
将相失和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原因台是定什要么爬?就 多 “
负荆请罪
归纳总结
•
发 达 。
就 不 能 兴 旺
会 没 有 和 谐 ,
我 们 整 个 社
是 需 要 团 结 ,
繁 荣 发 展 都
个 学 校 要 想
个 家 庭 、 一
的 团 结 ; 一
荣 需 要 人 们
家 的 兴 旺 繁
我 们 知 道 国
这 个 故 事 里
从 “ 将 相 和 ”
兴 旺 繁 荣 ,
和 使 得 赵 国
传十
传体通史。全书 《史记》是我国 第
篇, 一部纪
5
• 130
第一课时
将相和
根据《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
221 ,
475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六課《將相和》課文原文戰國時候,秦國,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寫封信給趙王,說是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信後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
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叫藺相如的人,勇敢機智,也許他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
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壁。
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聽他這麼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
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
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能交出來。
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
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
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壁送來,決不失信。
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前几天小学生们去了怀庆博物馆参观展览,正巧发现那里正在开展的展览是有关将军的,于是老师就让大家研究一下这篇课文《将相和》。
将军和相国一见面,必定有一番对话。
他们谈话的时候,常常互相批评,也会互相赞扬一下。
这时,将军会把长处告诉相国,相国也会说出将军的短处。
一天,将军来到相国府中,望见相国正在散步。
他急忙上前,向相国行了个礼,说:“献大将军身外之物,望相国斧正顾问。
”相国看了看他手中的礼物,低头冷笑了一声,什么话也没有说。
将军心里想:“也许这礼物太少了,下次再送多点好了。
”几天后,他又推门来到相国府中,向相国献上一件画像。
相国接过,看了一下,对将军说:“这画像是谁画的?”将军说:“是我的亲戚画的。
”相国笑了笑说:“可以看出来,他的画画得很好,就是他画的石头像,一定要四角朝上,然后画画才不会歪。
”将军大喜,赞叹不已。
教学内容及目标课文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将军和相国的一次互动,讲述了两个人之间如何相互批评和赞赏的过程。
同时也告诫学生们,不要因为别人的批评而灰心丧气,而应该从批评中得到启示,进而做出更好的表现。
教学目标1.了解将军和相国的故事,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理论;2.学会如何懂得批评和赞赏,学会批评和赞赏别人,也学会如何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赞赏;3.引导学生们在学习中体现出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4.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背景介绍通过对将军和相国的故事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本课程的背景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阅读讨论分组进行阅读和讨论,组员之间可以相互批评和赞赏,共同探讨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步:角色扮演模拟将军和相国的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以互相批评和赞赏,共同处理各自的不足和缺陷。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所要传达的积极信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学课件)6 《将相和》
小结: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 冲突;廉颇之所以负荆请罪,也是认识到自己 不应该不顾国家利益。这是“将相和”的真正 原因,也是他们共有的可贵品质。
结构梳理
6. 将相和
主题概括
课文以 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 “_完__璧__归__赵__”“__渑__池__会__面_”“负__荆__请__罪__”三个故事,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 顾大局、 识大体的 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 勇于改过 的精神。
遇到不懂的词语我就暂时忽略,不 回读。比如我只知道“渑池”是地名, “缶”“瑟”是两种乐器,虽然不明白 词语的具体意思,但是不影响理解课文, 所以我就没管它们,继续读下去。
边阅读边思考,也能提高阅读速度 。比如读到“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 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 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 回来”这一句时,我就明白了蔺相如已 经作好了两手准备来对付秦王。
怎样才能一眼多看一些内容呢?
我们可以从单个字、单个词的 阅读逐渐扩大视域,变成一眼能看 清几个词甚至整句话的阅读,这就 叫“连词成句地读”。
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并记下所用的时间。尽量连词成句地 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检测阅读效果
(1)速读课文用时( )分( )秒。 (2)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分享你 的收获。
考虑问题周全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 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 ,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
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 起来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 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 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 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金坛区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
金坛区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通过将相之间的争论和互动,揭示了人才的重要性以及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正确方法。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分析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才的重要性,明白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正确方法。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朗读、人物形象分析、课文内容理解;2.教学难点: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分析,以及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引导讲解相结合的方法;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故事的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4.引导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5.课文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语气、情感,提高朗读能力;6.总结提升:概括课文内容,强调人才重要性,讲解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正确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才的重要性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2.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3.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
金坛区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教案
金坛区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敩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内容。
2.能够理解赵老爷和将相为何常常打架。
3.能够理解“将相和”比喻的意义。
4.能够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诗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长辈、和睦相处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赵老爷和将相为何常常打架。
2.理解“将相和”比喻的意义。
难点1.领会“将相和”比喻的深层含义。
三、课前准备1.准备教材:金坛区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准备黑板、彩色粉笔。
3.复印小黑板上的练习题目,备课本。
四、教学过程一、学习新课1.师生互动,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2.引入新课《将相和》,让学生先读课文。
3.阅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思考。
4.分组合作,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二、课堂讨论1.老师与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2.了解赵老爷和将相为什么常常打架。
三、课文赏析1.老师讲解课文中的优美诗句。
2.学生跟读、背诵、模仿赏析。
四、拓展阅读1.介绍传统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将相和”比喻的意义。
2.学生学习拟写自己的小故事。
五、课堂练习1.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题目。
2.学生互相交流,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
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诗句。
2.完成课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将相和》•赵老爷和将相为何常常打架?•“将相和”比喻的意义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将相和》这篇课文展开,通过课堂讨论、课文赏析和拓展阅读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拓展思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本节课学生的表现积极,大部分同学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和比喻意义,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理解较为困难的情况。
在下一次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引导并加强对比喻意义的理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七、教学反馈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将相和》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理解赵老爷和将相为何常常打架以及“将相和”比喻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因 经过 结果
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与秦王斗智斗勇。 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找出并归纳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想一想:这些 句子反映了蔺相如的哪些性格特点?
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 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 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 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6 将相和
第二课时
司马迁
约前145年出生,夏阳(今陕西韩 城南)人。司马谈之子。
称号: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 想家。 代表作:《史记》是中国最早的通 史。
我会写
zhào chén yì gōng xiàn
召 臣 议宫献
nuò diǎn
诺典
chāo qiè
抄怯
jù jīng ì
拒 荆罪
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 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 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这个故事发生在_战__国__时期,主要 由 完__璧__归__赵___,渑__池__之__会___,_负__荆__请__罪__ 三个小故事组成。
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各自有什么特点呢?他 们又是怎么和好的呢?下面我们继续研究课文。
一、默读《完璧归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 起因、经过、结果。
主题概括
这个故事发生在_战__国__时候,主要 讲 _完__璧__归__赵__,_渑__池__之__会__,_负__荆__请__罪__ 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 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贵 品质和爱国情怀。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 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 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大义凛然 不顾个人安危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蔺 相如什么性格特点?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 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 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 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 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 抵御秦兵的准备。
三、分角色朗读《负荆请罪》,用自己的话说一 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经过
结果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找出并归纳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
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 相如挺身而出。
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 让我指给您看。”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
机智
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
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 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 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
说一说: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 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 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想一想:这段话包含几层意思?有什么作用?
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 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 重大影响: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 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二、默读《渑池之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 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
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 封为上卿。
找出并归纳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想一想:这 些句子反映了蔺相如的哪些性格特点?
找出并归纳描写廉颇言行的句子,想一想:这些 句子反映了廉颇的哪些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 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 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 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
给他个下不了台!”
居功自傲 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
蔺相如门上请罪。
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子反映了蔺相如的哪些性格特点?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
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以国家利益为重、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
顾大局、识大体。
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
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 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 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③语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 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 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 柱子上!”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 向柱子上撞。
不畏强暴 机智勇敢
别,有话好 商量!
说一说:看图复述这个故事。
您要强逼我, 我就和玉同 归于尽。
提示:要讲清 楚这个故事的起因, 经过,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