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提纲
1由于水平有限,整理时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辨析题1.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必然结果。
答:(1)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人类出现时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也处于相对平衡的稳态,人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的活动又可能是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引起涨落和放大涨落的力量,在人工自然颇为弱小的时候,已有的生态系统能够较快的平息有人的活动造成的涨落和扰动,保持原来的自然平衡,但是在人工自然相当强大的时候,人的活动会急剧改变系统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流向和密度,而系统则无力平息这种扰动,并恢复到原来的稳态,导致生态失调,乃至系统的瓦解。
(3)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打破了神、人、自然的三级结构,却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消费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高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
2. 科学事实是中性还是非中性?答:此观点错误。
所谓“科学的中立性”是指科学作为一种纯学术活动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因而不受科学之外的某种价值选择的干扰。
但现实生活中,完全摆脱价值干扰的“为科学而科学”,实际是不存在的。
在当前,对科学中立性的挑战主要来自政治。
在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以及战后,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几乎都是适应战争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如雷达、原子弹等。
想在科学动机和政治结果之间找到一个明显的边界标志是很困难的。
3. 幻想和猜想(有人说在严密的科学中不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你对此持何看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幻想和猜测都属于想象的范畴.想象具有创造性,概括性和幻想性的特点,想象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功能.首先,它是建立新的概念,形象,发现新的联系,规律的有效且重要的思维途径. 其次,想象可以超越客观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各种限制,通过在头脑中纯化和概括客观对象,是认识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是科学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第三,人类的科学想象还可以转化为激发人们投身科学,献身科学的强大动力。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内容体系?自然辩证法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哲和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有哪些特点?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
(1)重大贡献:它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具有较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在对自然界细节的认识上高于古代,是巨大的进步。
(2)局限性:①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把一起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力。
②形而上学性:与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分析方法(还原分析方法)有密切关系。
③不彻底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4.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基础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发生的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①天体演化的“星云说”1755年,德国科学家康德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体系论》,提出了类似的更趋于完整的星云说,后人称之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自然辩证法提纲
自然辩证法提纲第一章绪论思考题: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内容及学科性质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9世纪70年代由恩格斯创立,Dialetics of Nature。
目的:阐述辩证法的客观性。
1.广义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是突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2.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学科群,研究各门具体科学中出现的一系列哲学问题。
3.狭义的自然辩证法(钱学森)—自然观四大起源:天体起源与演化、地球起源与演化、生物起源与演化、人类起源与演化4.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的思想概念作为人文主义批判,反思的对象科学哲学西方哲学存在主义:萨特尔《存在与虚无》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潜意识逻辑实证主义:卡尔纳普、爱因斯坦、海森堡科学哲学证伪主义:波普尔Popper历史主义:库恩Kuhn5.公认的观点:简述题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四、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实践哲学本体论自然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知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思维知识——辩证逻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作用一、地位:独立层次——介于哲学与具体自然科学之间o二、作用:1.对哲学产生的作用:a.提供理论依据;b.提供丰富营养;c.有利于哲学对科学的指导2.对科学的作用:a.提供认识的原则;b.有利于人们善于利用和创建新的研究方法;c.保证科技研究的连续性;d.逻辑分析工具的作用,消除思维的混乱及不必要的争论第三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自然辩证法前史——自然哲学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背景:1873年5月30 恩给马写了封信,以批判当时错误的哲学派别庸俗唯物主义:当时错误的哲学派别:新康德主义: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怀疑论,不可知论。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提纲一、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前PPT;后课本)一是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四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发展中的重要人物: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具体不知道)P111.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创立自然辩证法2.列宁贡献:总结概括了那一时期的科学成果,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把自然辩证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核心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
3.当代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重点,可能大题)1.观点:(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
(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2.特征:(1)机械性(2)不彻底性(3)形而上学性3.局限性: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4.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2.德谟克里特等人的“原子论”3.阿里斯塔克等人的“地动说”4.亚里士多德的“位移运动说”5.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斯宾诺莎。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纲要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为什么要研究自然辩证法?答:1、研究内容: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体系和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2、研究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互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4、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对中国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史及其他学科关系三、自然界存在论(一)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1、系统的: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特定的结构(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开放性——是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2、动态性——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道衰退、消亡的过程3、整体性——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出于系统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4、层次性——(实质上是自然系统普遍差异性的表现)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1、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自然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相对的稳定性(2)自然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体现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对样的可能性(3)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4)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同时态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即系统诸要素在空间上的联系与组合秩序),历时态的运动演化的时间结构(即系统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呈现的流动性、变动性秩序)2、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自然界物质系统之间及其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形成了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图景。
自然辩证法提纲范文
自然辩证法提纲范文
一、自然辩证法的起源与发展
1.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学思想
2.伽利略和牛顿的自然科学革命
3.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与自然辩证法的确立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2.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
3.直观与抽象的统一
三、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1.运动与变化
2.事物的发展规律
四、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1.适应与变异的辩证关系
2.生长与衰老的辩证关系
3.自然界的系统性与复杂性
4.自然辩证法在生态学、天文学等领域的应用
五、自然辩证法的局限性与发展
1.对立统一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2.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
3.自然辩证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六、自然辩证法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
1.促进自然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2.建立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七、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1.天体物理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2.生态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3.分子生物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八、自然辩证法的启示与思考
1.推动科学研究从经验主义向理论探索转变
2.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制度
3.发展自然辩证法的普及教育工作
总结: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于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以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以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绪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的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历史,从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看到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而揭示出科学的社会本质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
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并进人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是一种创造,是深深扎根于客观世界的,是在自然环境里的创造。
所以,科学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都是自然界的。
科学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注意到了科学的本性是客观的。
所以,科学必须遵从和依据的是且只能是事实。
也就是说,科学家的信念应该是科学追求本身,这与意识形态是有区别的。
另外,恩格斯还从发展的角度论述,科学是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
学习自然辨证法的意义:一、时代发展的需要;二、科技工作者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如何理解“知识就是力量”:英国哲学家培根坚信,以掌握自然界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人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相结合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培根的这一观点被后人表达为著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所说的人的知识是指自然知识,他指出科学技术的一切发明是“任何政权、任何教派、任何杰出人物对人类事业的影响都不能比拟的”,因为“发明的利益可以扩及于全人类,而政治的利益只限于特殊的地带.后者经不了几代,前者则永垂无穷。
”哈伯:天使还是恶魔: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两重性的,科学技术也不例外。
科技革命在一定的程度上克服了工业化所造成的人口,环境,能源危机。
自然辨证法复习提纲
1.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2.恩格斯为什么要写《自然辩证法》?(写作背景)1872年底,德国生理学家毕希纳在莱比锡出版《人及其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恩格斯当时正处于“脱毛”阶段;庸俗唯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一批科学家被卷入庸俗唯物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浊流之中。
3.《自然辩证法》概况。
由181个部分组成,在两个阶段内完成:第一时期(1873-1876)从开始写作这一著作到写《反杜林论》而终止;第二时期(1878-1883)从再度写作到马克思逝世为止,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
4.科学的内在旨趣是认知旨趣和好奇取向的综合,简称为“好奇认知旨趣”。
科学的首要旨趣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
科学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的特性:解释性和预见性,精确性,可检验性,可错性或可变性,系统性,主体际性。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
科学精神的内涵可展开为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等方面。
5.技术的基本旨趣是控制自然过程和创造设计人工过程。
3次技术革命: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
6.工程:是按照一定目标和规则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动态整合。
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
工程活动是一个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创新的过程。
工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7.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区别:研究目的和任务的区别:科学-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解决自然界“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利用;解决变革自然“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工程-头脑中的观念形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并以物的形式呈现给人们。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概念题(7选3)1、自然辩证法p18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然界、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各种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学。
它的学科属性属于但又不局限于哲学。
2、机械自然观p8机械唯物主义认为,1,宇宙就是一台宇宙机器。
将“动物是机器”的思想引入人类,整个宇宙,包括动物和人类,就构成一台完整的机器。
2,只要弄清楚自然界一切存在物的力学规律,就可以理解整个世界了(用力去解释一切)。
3,对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只能用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观点去把握。
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被延伸成了认识自然界具体事物的方法论。
3、还原论p16一切植物和动物的运动都能够被解析为简单的机械运动来认识。
用力学的观点说明自然界的一切运动。
4、自然(自然界)p23自然,也叫自然界或物质世界.人的意识之外的所有存在物,包括产生思维的人脑,都属于自然界。
自然实体p24自然首先表现为一些物质的存在。
这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自然,称之为自然实体。
5、简单性(简单性系统)p34第一,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要少,而且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也比较简单且固定;或者,虽然系统的要素比较庞杂,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比较单一。
第二,系统功能表现比较单一。
6、生态系统p41生态系统是生命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集群与其相关的非生命物质环境要素(土壤、空气、水、矿藏)构成的系统。
7、科学范式p76在特定时期内,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原则、理论、定律、规则、方法、信念、价值观的总和。
它既是科学共同体当中每一个成员的行动纲领,又是科学共同体每一个成员共同遵循的思维准则。
简述题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地位?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然界、科学界、技术和工程的各种研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学,它的学科属性属于哲学,但并不局限于哲学。
自然辨证法过去的名称表述是“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哲学”,是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
(性)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学科,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支学科。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1、自然系统演化的循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2、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什么是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有什么影响?4、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核心思想及主要内容是什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
科技方法论部分1、怎样理解科学问题?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
2、什么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应遵循什么原则?科学仪器的引入对观察方法的发展有什么意义?3、科学实验及其作用是什么?模拟实验的特点及类型。
4、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它与观察客观性的关系。
5、什么是科学发现的机遇?怎样才能抓住机遇?6、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以及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7、为什么说逻辑分析和证明是实践检验假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证实与证伪在科研中的作用和关系。
8、发明的含义,发明的判定标准和专利。
9、分析与综合、归纳法与演绎法、类比等逻辑方法的客观基础、作用及局限性。
10、理想实验及其作用和特点。
形象思维的特征、作用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11、直觉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灵感与机遇有什么区别。
12、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的关系。
科技观部分1、科学和技术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对科学分界有哪些不同的观点?2、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是什么?3、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科学精神?4、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有哪些?它们对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5、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说社会生产是科技发展的基础?6、社会科技能力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其作用。
7、什么是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有哪些类型?科技能力和科技体制的辩证关系。
8、熊比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技术创新的涵义及一般过程是什么?9、为什么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有什么现实意义?10、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特点及其表现?为什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1、如何看待科技的负面效应?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乐观,悲观,马克思主义)12、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不能决定社会的一切?13、两种文化的争论有什么意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关系?。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提纲一、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前PPT;后课本)一是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四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发展中的重要人物: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具体不知道)P111.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创立自然辩证法2.列宁贡献:总结概括了那一时期的科学成果,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把自然辩证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核心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
3.当代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重点,可能大题)1.观点:(1) 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
(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2.特征:(1)机械性(2)不彻底性(3)形而上学性3.局限性: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4.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2.德谟克里特等人的“原子论”3.阿里斯塔克等人的“地动说”4.亚里士多德的“位移运动说”5.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斯宾诺莎。
自然辩证法提纲整理内容版
自然辩证法提纲整理内容版
引言:
1.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概念。
2.引出本文主旨,即对自然辩证法的提纲进行整理,探讨其重要理论要点。
一、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
2.自然辩证法在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地位与阶段性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客观性原理:自然界普遍的客观规律;
2.一分为二原理及对立统一规律;
3.发展性原理:自然界的动态发展与演变;
4.量变到质变原理。
三、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质量:揭示物质变化规律;
2.运动:揭示物质运动的方式和趋势;
3.矛盾及其分析:揭示物质世界的矛盾与统一;
4.世界观及方法论:揭示人们认识自然的方式与规律。
四、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
1.总结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结合科学实践,强调实践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3.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统一
五、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自然辩证法在物理学、生物学、地学等科学领域的应用;
2.自然辩证法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六、自然辩证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
1.自然辩证法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借鉴;
2.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七、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总结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
2.展望自然辩证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
1.总结全文,强调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2.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和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展望。
以上是自然辩证法提纲整理的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细化和扩展,以满足论文的需求。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1.可证伪性: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
为什么判定“伪科学”是要用“可证伪性”来判断,而不是要用“可证实”来判断?因为科学和永恒真理是绝对对立的,已证实就不需要批判的理论也不可能反驳的理论是科学的末路,失去的探索的意义。
.2.科学共同体: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
在同一科学规范的约束和自我认同下,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掌握大体相同的文献和接受大体相同的理论,有着共同的探索目标。
它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之一。
3.判决性实验:判决性实验又叫判决实验。
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一般指能决定性地判决相互对立的两个假说或理论中的一个为“真”而另一个为“假”的实验。
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相互竞争的理论有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判决作用,但是最终的、一劳永逸地宣布证实一个理论而否认另一个理论的判决性实验并不存在。
4.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就是人们在探索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为根据,用已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
这种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它的科学性,减少它的推测性,以达到理论的认识。
5.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使用的术语,表示一种过程,即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或者说,由于人的对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
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如人造森林,人早牧场、农田生态系统、水产养殖场,城市生态系统,村镇生态系统等,②人工自然物,即人利用天然自然物制造的,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各种制成品,包括衣食住行的各种物品,各种各样的机器和工具等等。
6.时间之箭:即时间是否确实具有单向性的问题7演化:指生态的群落或自然群落的逐渐进化。
自然辨证法复习提纲
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观点与特点主要观点:1、物质观2、时空观3、运动观4、因果观5、相互作用观6、人类统治自然特点:1、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3、机械论4、决定论5、还原论机械论自然观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将自然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相当时间中是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早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历史局限: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类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具体建构和不断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这一任务至今仍然没有完结。
当代科学技术的总体特点•追求简单性→探索复杂性;•关注本体和认识问题→联系道德、伦理与法律问题;•研究无机界→研究生命、智能;•兴趣驱动的小科学→任务驱动的大科学;•“认识导向”的科学→“认识导向”和“应用导向”并重的科学;•准确理解现代科学,需要批判机械自然观,建构辩证自然观。
当代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科学彻底变革机械自然观,极大地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在辩证思维方式上提供了可操作的思维方法,在辩证自然观上明晰了自然界联系、发展的具体机制。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真谛:坚持从自然本身解释自然现象的唯物主义精神。
坚持从演化、和整体联系的角度理解自然。
面对科学技术发展而开放的自然观。
系统定义主要强调: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关系 ;2.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整体突现性关系:(1)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自然辩证法提纲(整理内容版)
第一章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
机械论自然观的内容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因果观相互作用观人类统治自然自然科学基础:近代自然科学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随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机械论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础。
例如: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提出近代实验科学;牛顿提出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哈维提出血液循环学说;波义尔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特征:(1)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2)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 能说明自然界存在但无法解释演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自然科学领域里新理论不断涌现:1、星云假说2、地质渐变论3、生物进化论4、细胞学说5、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尿素的合成6、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主要观点:包括运动形式学说和自然图景两个方面:运动形式学说以运动形式为基本范畴来把握自然界的普遍联系以运动形式的逻辑展开来揭示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演化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自然图景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特征: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类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2、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系统的四要素:系统的组成结构环境功能。
系统与环境的关系:①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②特定的环境会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1、加和性关系: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2.非加和性关系(整体突现性关系)由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并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7.简单枚举法: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18.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19.形象思维:具体反映事物形态形式的基础,通过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方法。
可分为: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
20.形象联想:不改变头脑中已有形象,由已有形象推知研究对象的形象。
21.形象想像:对头脑中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组形成新的形象。
22.直觉思维:不经过一定逻辑规定和思维程序,而直接把握事物本质。
具有如下特征:a、认识产生突发性,无过多生理、心理准备。
b、认识过程的突变性。
C、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23.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24.创造性思维:思维对感性材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约束,而是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
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想像、猜想、联想、幻想、灵感等。
25.科学概念:表达同类事物共同属性的认识形式。
26.科学定律: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
27.科学假说: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
28.科学理论: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48.科学:就是正确的反映自然对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49.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历史劳动手段、工艺方法、技能体系的总称。
50.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所有的经济行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和知识的创新的新经济。
51.知识体系:完整反映人类科学认识的知识体系。
52.格式塔转化理论:同一事物形态的观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53.线性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是一种单值单向对应性关系。
54.科学事实:就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而获取的经验事实。
55.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前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56.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57.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59、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研究目的,完成特定研究任务而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实行的各种主观手段的组合。
60、格式塔转换理论:同一事物形状的观察,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
61、环境:对一个系统产生影响,又不是系统构成部分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62、功能: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能力。
63、平衡系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面临的条件,状态是相同的均衡的,无宏观的交换和交流关系。
64、近平衡系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差异,这些差异的相互作用是按线性关系表现出来的。
65、远离平衡系统:系统内部所具有的条件、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交流、交换,是系统进化的条件。
1、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2、创造性原则: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3、可行性原则:指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4、科学性原则:指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7、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
12、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失望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结构的基本单位。
13、科学: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是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14、技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是反映现代技术形象的科学界说。
15、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1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P52 1、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P219)2、高技术: 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P245)3、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P256)4、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
(P268)5、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P97)6、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P115)7、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P115)8、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P138)9、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二、简答题:33个4.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答: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与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
(2)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观决定科学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
(3)科学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
(4)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
(5)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5.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答:(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
(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
(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
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
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一切僵化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是发展的、变化的。
8.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答:二者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工物为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的不同:自然辩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世界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科学技术究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发生了什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的价值。
自然科学则通过抽象揭示研究对象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它们进行理论解释和行为预测。
二者的联系: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13.科学思维的方式有哪几种答:科学思维的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方式。
前者又可分为分析与综合和归纳与演绎,后者又可分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16.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⑴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⑵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
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
⑶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
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
⑷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
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