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振涛— 环艺10—3龙泉窑青瓷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龙泉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品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至今依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唐代龙泉窑青瓷的初现唐代是龙泉窑青瓷的起源时期。
唐代龙泉窑青瓷主要以茶具为主,其特点是线条流畅、造型新颖、釉面莹润,釉色多为绿色、蓝色或灰蓝色。
这些青瓷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青瓷制作技术的初步成熟。
第二阶段: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发展龙泉窑青瓷在五代时期进一步发展,具有更高的质量和艺术性。
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青瓷作品,不仅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样,还在工艺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如胎体更加坚实,釉面更加细腻。
五代时期的龙泉窑青瓷被誉为龙泉窑的鼎盛时期。
第三阶段:南宋时期的繁荣南宋时期是龙泉窑青瓷的全盛时期。
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的特点是胎体轻薄、釉面如凝脂、釉色薄而均匀,成为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瓷器。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以瓷器、花盆、佛像等作品为主,其瓷器的造型优美,釉色素雅,技艺精湛,成为了宋代宫廷和士人品赏的重要物品。
第四阶段:元代至明代的衰落元代以后,由于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经济的变化,龙泉窑青瓷逐渐衰落。
元代的龙泉窑青瓷产量减少,质量也下降。
明代时期,虽然龙泉窑青瓷仍有一定的生产,但无法与以往的品质相比,逐渐失去了以往的辉煌。
现代:龙泉窑青瓷的复兴近年来,龙泉窑青瓷得到了重视和研究,龙泉窑青瓷的制作技艺得到了复兴和传承。
现代龙泉窑青瓷制造商致力于恢复龙泉窑青瓷的品质和艺术价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瓷器设计,使得龙泉窑青瓷重新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经历了唐代的起步、五代至北宋的鼎盛、南宋的巅峰,然后在元代至明代逐渐衰落的过程,最终在现代得到了复兴。
龙泉窑青瓷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美丽的釉色,成为了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是一种在中国江苏省龙泉镇青缸附近发源的特
色烧制技艺,多年来广受世界各地收藏家的青睐。
龙泉青瓷发展源于汉代,俗称“老龙泉李艳青瓷”,其制作过程
复杂,功夫工艺精湛。
在某些地方展示的龙泉青瓷,是以古代制
瓷技术为原型,以宣统年间所制,尊称“宣统青瓷”的。
龙泉青瓷的制瓷技术非常高超,从配青、捏形塑造到成型,每个
工艺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烟色、色温等门类,是我
国四大名瓷中独具特色的烧制技艺。
制作龙泉青瓷,一般要分有烤窑、发色窑和结晶窑三步中。
端窑造准确,料土响,刀工精细,造型精巧,发色砚纹若隐若现,充满立体效果;发色运用醍醐油等调料温度调节,320—1100常温下,可作半透明或不透明效果;结晶烤行窑温度,以烤青和变
色烤为主,春秋秋夏相间以烘焙2次,质地坚冰质,多有布袋状光澜表现,故有“冰碧布袋受钡”之称。
龙泉青瓷因其富有极强表现力与艺术气息,多年来深受国内外收藏家们的极力收藏,历史悠久,艺术传统深远,给人以不一样的风采,也把我国的青瓷艺术特点推向世界,成为文物保护的一大财富。
龙泉窑上赏青瓷
龙泉窑上赏青瓷作者:陈平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3年第04期窑火铸就了“千峰翠色”的龙泉青瓷。
历史上,龙泉青瓷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用复杂的工序烧造出的瓷器釉色青碧,釉面温润,可与翠玉媲美。
窑的深邃长长的龙窑斜卧在龙泉的土坡间,奋力地吐出火舌与灰烟,孕育出如冰似玉的青瓷。
建国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龙泉青瓷在上垟镇恢复生产,上垟镇因此被称为新中国龙泉青瓷的发源地。
龙窑利用热空气往上升的原理设计,依山坡的蜿蜒起伏而建,窑身前缓后陡,取代了烟囱的部分功用,建筑方便、升温快、降温快,容易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
加上产量大,一次可装烧几万件,因此,龙窑烧制石灰釉类瓷器最适合不过。
龙窑每烧五十窑左右需大修一次,主要是窑顶拱背在长期高温下会塌陷,不合格的窑墙也须修补,若按古制修复,一座龙窑可使用好几百年。
烧窑结束后,需等72小时才能取出产品,这时,匣钵内最难降温的圈足处已降至50℃~60℃。
若釉薄,可提前一天出窑。
瓷的精湛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的青瓷历史名窑。
迄今已发现烧制龙泉青瓷的古窑址近400处。
龙泉工匠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婺窑和瓯窑等的制瓷经验烧制青瓷,并逐渐形成了青釉创新、多次施釉、厚釉烧成等独特的烧制技艺,使龙泉青瓷独具如冰似玉的釉色、朱砂般美丽的器足。
龙泉查田下保村出土“永和元年”墓葬品中有8件青瓷,灰胎,釉色调青黄。
宋代五大名窑的官、哥、汝、定钧中的哥窑,指的就是龙泉的青瓷。
龙泉青瓷薪火传承了1600年,在数不清的岁月里,窑场白天烟雾弥漫,夜间窑火辉映,火光熊熊,照亮夜空;它也曾焰火将息,一蹶不振。
这些薪火得以传承,凝聚着一代人的智慧——李怀德等青瓷老艺人,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窑址进行实地考查的陈万里、《龙泉青瓷简史》的作者朱伯谦研究员、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叶宏明等。
2009年9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唯一入选“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一类,在中国南方浙江省的龙泉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
深厚的文化底蕴。
龙泉青瓷以其色泽柔和,釉面清透,质地细腻,造型简洁,装饰简约为
特点,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五大名瓷”之一。
龙泉窑青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时期,龙泉窑的制瓷工艺已经发展到相当高
的水平,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瓷器生产地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泉青瓷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宋代,成为了中国青瓷制作的代表和典范。
宋代龙泉青瓷的产量和品质达到了一个
新的高峰,成为了当时交流和贸易中的中心,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龙泉青瓷的产量也开始逐渐减少,并在明清时期
达到了最低谷。
直到现代,随着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龙泉青瓷开始得到了重视和
保护,并逐渐走向复兴。
现代龙泉青瓷的制作技艺在传承和拓展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入
了现代科技和设计的元素,使得龙泉青瓷在艺术和工艺上都更加精湛和多元化。
今天,龙泉青瓷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宝库。
其千年发展史
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现代青瓷制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龙泉青瓷的发展也
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和历史档案。
因此,保护和传承龙泉
青瓷文化,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龙泉窑瓷器鉴定方法
龙泉窑瓷器鉴定方法摘要:一、龙泉窑瓷器概述二、龙泉窑瓷器的特征与鉴别方法1.胎体2.釉色3.纹饰4.器型5.工艺三、龙泉窑瓷器真伪辨别四、收藏与保养建议正文:龙泉窑是我国著名的瓷器窑场之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市。
其烧制的青瓷独具特色,闻名于世。
龙泉窑瓷器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龙泉窑瓷器概述龙泉窑起源于唐代,盛于南宋,主要烧制青瓷。
其制品工艺精湛,釉色青翠,纹饰优美,器型典雅。
龙泉窑瓷器在我国瓷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龙泉窑瓷器的特征与鉴别方法1.胎体:龙泉窑瓷器的胎体以细腻、坚硬、薄厚适中为特点。
胎色多为灰白或浅灰色,烧制工艺成熟时,胎体密度较高。
2.釉色:龙泉窑瓷器的釉色以青翠、光泽、透明为特点。
釉面均匀,光泽感强,透明度较高。
釉色主要有青色、翠绿色、蓝绿色等,其中以翠绿色最为珍贵。
3.纹饰:龙泉窑瓷器的纹饰题材丰富,有线刻、划花、贴花等多种技法。
纹饰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器型:龙泉窑瓷器的器型多样,有瓶、罐、盘、碗、杯等。
器型典雅优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
5.工艺:龙泉窑瓷器采用先进的釉料和烧制技术,工艺精湛。
瓷器内外施釉,釉面光滑,釉层均匀。
底部露胎处无釉或呈浅黄色,俗称“黄胎”。
三、龙泉窑瓷器真伪辨别在收藏龙泉窑瓷器时,要辨别真伪。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1.胎体:上手触摸,真品胎体细腻光滑,伪品则粗糙。
2.釉色:真品釉色鲜艳、光泽度高,伪品则色泽暗淡、光泽度差。
3.纹饰:真品纹饰清晰、线条流畅,伪品则模糊、生硬。
4.器型:真品器型典雅、比例协调,伪品则造型不规整、线条生硬。
5.工艺:真品工艺精湛,伪品工艺粗糙,容易出现涂抹、刮痕等问题。
四、收藏与保养建议1.收藏时,注意将龙泉窑瓷器放置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
2.清洗时,使用柔软的刷子或布擦拭,避免使用硬物刮伤瓷器。
3.避免将龙泉窑瓷器置于高温、强光、酸性或碱性环境中,以免损害釉面。
浅议龙泉青瓷龙窑柴烧工艺及其作品的特色
浅议龙泉青瓷龙窑柴烧 工艺及其作品的特色叶梓龙泉金泥青瓷文化有限公司【摘要】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是龙窑柴烧。
在完成器 型、素烧、施釉等系列步骤后,装匣入窑烧制。
其中装窑 讲究科学,烧窑讲究技巧。
龙窑烧制的青瓷作品各具特 色,古韵天然类高古,独一无二有层次,瓷釉天然若古 玉,成品率低,精品少。
该文结合龙窑柴烧工艺的实践,阐述工艺技术及柴烧特色,对青瓷龙窑烧制工艺的研究有 较大参考价值。
【关键词】龙泉青瓷:龙窑;柴烧;工艺;特色龙泉窑幵创于三国两晋,是中国制瓷历史上烧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龙泉境内有窑址392处,作为烧制龙泉青瓷的重要载体的龙窑,其 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升温快、降温也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其热利用率比馒头窑高得多,火焰流通比直焰窑均匀,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黏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龙窑是青瓷的摇篮。
龙泉保存了近现代龙窑36条,在 宝溪乡就有7条。
龙窑出现于商代,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就是龙窑柴烧,主要以各种杂柴和松树为燃料。
从点火到熄火往往持续3天以上,需要72小 时不眠不休地投柴烧窑。
一、龙泉青瓷龙窑柴烧工序及其核心环节龙窑柴烧龙泉青瓷的大多瓷器是模仿青铜器和南宋器型,种类以壶、尊、洗、盘、碗、炉、瓶、罐等为主。
制作时从选料、取土、淘洗、捣 练到瓷泥瓷釉配方,都经过针对性的严格筛选和控制,制作成型后经过晾坯、修坯、刻花,其后晾干时间稍长以保证器型完整和美观。
完成系列步骤后,进行素烧,素烧温度稍高,然后予以多次施釉,一般施釉5—7次,保证烧成后的符合厚釉要求。
在完成坯体的制作后对支烧、垫烧产品进行分类,分幵装窑。
装窑,采用特制厘钵,一般以一钵一器的形式,采用耐火泥条密封。
用厘钵装烧,将青瓷罩住在厘钵中,可将木灰和火焰隔绝,并利于还原发色。
这样,烧窑产生的木灰就不会直接落在青瓷作品上,火焰也不会直接熏黑青瓷。
龙泉青瓷茶壶介绍
龙泉青瓷茶壶介绍1. 引言龙泉青瓷茶壶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全面介绍龙泉青瓷茶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特点和收藏价值。
2. 历史渊源2.1 起源龙泉青瓷茶壶起源于中国浙江省龙泉市,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宋代,龙泉窑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窑场之一,生产出了大量的青瓷茶壶。
2.2 发展龙泉青瓷茶壶在元代达到了巅峰,成为贵族和文人雅士所钟爱的物品。
明代时期,龙泉青瓷茶壶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升,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清代时,由于各种原因,龙泉窑的生产逐渐衰落,但传统的制作工艺仍得以保留。
3. 制作工艺3.1 材料选择龙泉青瓷茶壶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瓷土和釉料。
瓷土选自当地的特殊矿石,经过多道工序的精选和研磨,以保证质地细腻。
釉料则是由多种矿石和化合物经过高温熔融后制成,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和光泽度。
3.2 制作工艺步骤1.淘洗瓷土:将瓷土放入水中浸泡,去除杂质并使其变软。
2.筛选瓷土:将湿润的瓷土通过细石网进行筛选,去除粗颗粒。
3.捏制茶壶:将筛选后的瓷土进行捏制,按照设计师的要求塑造出茶壶的形状。
4.雕刻纹饰:使用各种雕刻工具在茶壶上雕刻出纹饰,如花卉、动物等。
5.烘干:将雕刻完成的茶壶放入干燥室,进行自然风干,以去除水分。
6.上釉:将烘干后的茶壶进行上釉,以增加光泽度和保护茶壶表面。
7.烧制:将上釉的茶壶放入窑中进行高温烧制,使其变得坚硬且不易破损。
8.鉴定修整:经过烧制后的茶壶需要经过专业鉴定师的检验,修整表面的瑕疵。
9.打磨抛光:经过鉴定修整后的茶壶需要进行打磨和抛光,使其表面更加光滑。
10.完工包装:经过打磨抛光后的茶壶进行最后的包装和装箱,准备出售。
4. 特点4.1 青瓷色泽龙泉青瓷茶壶的最大特点就是其青瓷色泽。
青瓷是一种特殊的釉色,它融合了青色、蓝色和灰色的特点,色泽沉稳、宛如玉石般的光泽。
中国名窑龙泉窑青瓷
中国名窑龙泉窑青瓷
老桩
【期刊名称】《中国经贸》
【年(卷),期】2009(000)013
【摘要】@@ 第一辉煌期--五代到北宋早期rn浙江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土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不仅具备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还有便利的水路运输,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总页数】3页(P93-95)
【作者】老桩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青瓷史上的最后一个亮点——大窑枫洞岩明代龙泉窑址考古新发现 [J], 沈岳明;;
2.类冰似玉的青瓷之美——以龙泉窑青瓷碗为例论龙泉窑的流变 [J], 赵新
3.龙泉青瓷博物馆馆藏两宋龙泉窑青瓷艺术风格浅析 [J], 王碧琳
4.宋代龙泉窑青瓷的工艺创新和历史文化价值 [J], 张思桐
5.古代龙泉窑青瓷垫烧方式演变的探讨 [J], 林凯;聂花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
龙泉窑青瓷发展的简述龙泉窑青瓷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瓷器,起源于浙江省龙泉市,因而得名。
龙泉窑青瓷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瓷器中的“国宝”,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在中国的瓷器文化史上,龙泉窑青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瓷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青瓷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瓷器产地之一。
直到宋代,龙泉窑青瓷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当时宫廷和文人雅士的最爱。
宋代龙泉窑青瓷以其“火碱釉”和“化石青釉”两大特色而著称,成为宋代青瓷中的代表作品。
元代时期,龙泉窑青瓷更是风靡一时,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对外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明清两代的到来,龙泉窑青瓷在工艺和造型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明代龙泉窑青瓷和清代龙泉窑青瓷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明代龙泉窑青瓷注重器物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器物造型丰富多样,釉色明亮、厚重,工艺精湛,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清代龙泉窑青瓷则更加注重釉色和造型的创新,瓷器更显得洁白通透,釉色柔和细腻,成为当时宫廷用瓷器的首选。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离不开龙泉地区丰富的瓷土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龙泉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是制作青瓷的理想之地。
龙泉窑青瓷的生产以水、泥、木、火等天然资源为材料,依托当地丰富的瓷土资源,经过数十道工序,经历上千度高温烧制而成,工艺复杂繁琐,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窑炉的设计和釉色的控制更是制作青瓷中的重中之重,这也是龙泉窑青瓷能够保持独特风采的重要原因之一。
龙泉窑青瓷的发展还离不开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龙泉地区的瓷器制作历史悠久,世代瓷匠们传承着古法制瓷技艺,将经验和技能一代代传承下来。
他们对青瓷工艺的执着追求和创新活动,使得龙泉窑青瓷的品质逐步提升,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龙泉地区还建立了一系列以传统瓷器制作为主题的文化机构和博物馆,将青瓷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传承,为龙泉窑青瓷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一、简介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与江西、福建两省接壤,以出产青瓷著称。
文物普查发现,这里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五百多处,仅龙泉市境内就有三百六十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
二、溯源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
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
龙泉青瓷在宋元时达到高峰,明代生产规模不减,但质量下降,至清代逐渐衰落,晚清后曾一度停烧,仅有少数窑口从事仿古生产。
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
1、五代到北宋早期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
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
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
当时,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
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
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
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
龙泉青瓷和影青瓷
龙泉青瓷和影青瓷龙泉青瓷和影青瓷1.龙泉青瓷浙江龙泉县境内的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进入鼎盛时期,明中叶后逐渐衰落,直到清初才停止生产。
北宋龙泉青瓷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
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
这一时期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
北宋早期器物用托珠垫烧,器底有托珠痕,中期后至南宋中期采用圈内足放垫饼垫烧,器物外底无釉。
南宋龙泉青瓷有白胎和黑胎两种。
黑胎产品见于南宋晚期。
白胎的龙泉青瓷有粉青和梅子青两种釉色。
粉青釉亦称虾青釉。
釉层肥厚,釉表光泽柔和。
梅子青釉可以说是青釉的登峰之作,釉层厚而透明,和青玉相似。
黑胎龙泉青瓷有棕黑色和青灰色两种釉,都有纹片,底足口沿等露胎处呈棕褐色,即紫口铁足。
黑胎青瓷的造型、釉色、纹片及底足的切削形式都和南宋官窑器相同,唯龙泉青瓷不用支钉而用托具烧制。
元代龙泉青瓷的体型硕大,胎骨厚重,白中带灰或淡黄。
釉层较南宋制品透明。
粉青带黄绿,有很多气泡。
有的器物用褐色点彩或红色点彩的装饰方法。
印花、贴花是元龙泉新的装饰手段。
器物底足全部上釉,底部中心往往有不规整的釉痕。
元代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樽、荷叶盖罐等等。
明代前期,龙泉青瓷还承烧一部分宫廷用瓷。
明后期的龙泉青瓷均制作粗糙,足底厚重,挖足马虎,底部有挖足刀痕。
胎体厚重,胎色灰黄,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很强。
釉色有青灰、茶叶末、灰黄等几种。
这时器物造型都呆板僵硬,装饰以釉下划花为主。
传世的明龙泉青瓷炉有不少是仿宋的。
明龙泉青瓷香炉胎骨厚,花纹平雕而成。
明清景德镇的豆青釉与龙泉青瓷相类似,但豆青釉的器里和底面是白釉;而龙泉青瓷则周身是青釉。
从胎骨讲景德镇制品胎质坚白,造型也较精巧端正。
3.影青瓷影青瓷又称青白瓷,产生于宋代,釉色介于青与白之间,少数釉色偏糙米黄色。
这种青和越窑青瓷的黄绿色不同,偏向于蓝天的青色,看上去如冰似玉,洁净高雅。
青瓷美器承清雅(上)
青瓷美器承清雅(上)作者:***来源:《食品与生活》2021年第08期7 月底,笔者终于拿到了出版社刚印好的新书《我在龙泉烧柴窑》,从委托方的一个念头到总体策划、实地走访、人物访谈、码字的整个过程,一共历经了两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母亲的生病和离去,也经历着新冠疫情带来的各种不确定。
现在想来,过往像风一样逝去,留下的是无可言说、五味杂陈的感受和实实在在放在眼前的一本书。
第一次完整的经历龙泉柴窑的入窑和开窑就是在三伏天,36℃以上的高温,满眼都是汗流浃背、赤膊上阵的烧窑人,热得受不了了,就“噗通”一声跳到宝溪的山泉中。
我这个旁观者也被他们感染,不忍错过每一次真切的体验,任凭汗水像小溪一样流淌,却也如夜晚繁星般透彻明亮,真是“天大热,人大干”。
喝茶的朋友应该对“龙泉青瓷”这一名字耳熟能详。
然而龙窑柴烧的魅力究竟何在?为何能被评为“非遗”?笔者在去年的杂志专栏中已经写文介绍过,今天想说说这些烧制出来的美器承载了怎样的文化与思考。
古人云“制器尚用”,这个“用” 不仅仅是实用,也包含对器物的赏玩,而赏玩美器是一项重要的精神活动,也就是道家说的“无用之大用”。
说起赏玩器物,可能人们会联想到老祖宗的两个告诫,一是“君子不器”,另一便是“玩物丧志”。
不过,老祖宗同样也说过“无其器则无其道”(王夫之),乃至“玩物养志”(王世襄)。
是啊,器是道的载体,器物上渗透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永恒探索;玩物不一定丧志,玩得好还能博学广智、怡情养性,这就是由器达道,制器的大用。
赏玩美器,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娱乐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和创造的过程。
正如对于美食家而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赏玩美器若始终以追求精良为乐,通过对美器深入地观察、了解,而不断增加自己的见识和鉴赏力,同样也能提升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
更深入一层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与器物交接,还是一种生活仪式感的操练,甚至是修行的重要法门。
古代文士制器毫不苟且,乃至不惜工本,并不像今天的人们用奢侈品来显示自己身份,因为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待物需珍惜。
龙泉青瓷阅读理解
龙泉青瓷阅读理解
龙泉青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陶瓷之一,起源于宋代,并在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龙泉青瓷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它的釉色以浅绿色为主,带有一丝青气,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而这种釉色正是由于龙泉青瓷在制作过程中特殊的窑炉环境和烧制技术所造成的。
龙泉青瓷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和烧制参数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和控制,使得瓷器在高温下呈现出独特的釉色。
除了釉色,龙泉青瓷的工艺也非常精湛。
它的造型多样,既有器形庄重大气的大型器物,也有形态优美小巧的文房用具。
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制作工艺上的细节处理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如纹饰的刻画精细、釉面的光洁平滑等,都展现了制作者的高超技艺和严谨态度。
龙泉青瓷在历史上曾广泛流传于各地,并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有所珍藏。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龙泉青瓷的基础上,还有许多现代陶瓷艺术家致力于创新和发展,使得龙泉青瓷在当代艺术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体而言,龙泉青瓷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国粹】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非遗国粹】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以中国浙江龙泉一带的瓷土、紫金土、石灰石和石英等为原料,以手工拉坯成型技术、家传配料方法,用窑炉高温(1310℃左右)烧制青瓷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青瓷缠枝牡丹纹平铁胎盖罐在中国制瓷史上,青瓷技艺最早形成。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始于公元3世纪,流传至今有1700多年,发现的龙泉青瓷古窑址600多处。
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器的代表,随着商贸和文化交流,流布于世界许多国家。
手拉坯龙泉青瓷烧制工序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具体工艺流程有粉碎、淘洗、陈腐、练泥、拉坯、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烧成等多道工序。
具有特色的传统技术是:1.青釉配制技术。
制釉的主要原料为紫金土、瓷土、石英、石灰石、植物灰。
配制过程是将上述原料分别焙烧、粉粹、淘洗后按比例混合制成釉浆。
好的釉配方需要数百次试验才能成功,多以师徒或家族相传,秘而不宣。
2.厚釉装饰技术。
即采用多次施釉的方法,将坯体晾干、素烧、施釉,然后再晾干、素烧、施釉,如此反复三至四次,最后烧制成温润如玉的厚釉青瓷。
青瓷装饰技法还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镂空、捏塑、堆塑、点彩、露胎等。
刻花3.青瓷烧成技术。
龙泉青瓷烧成过程分烘干、氧化、恒温、还原、高火氧化、降温六个阶段。
厚釉青瓷烧成难度大,温度偏高或偏低,都达不到如玉的效果。
艺人们借助温度计,结合观察火焰颜色及其它长年积累的经验控制烧成温度、时间与气氛。
装钵烧制剖面图龙泉青瓷的特征龙泉青瓷以铁作主要呈色剂,釉面基本色调呈青绿色,发色纯正、釉面类玉为目标。
龙泉青瓷分哥窑和弟窑两大类,哥窑青瓷以黑胎开片,弟窑青瓷以白胎不开片,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显著特征,独具“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
龙泉青瓷技艺从业者特征技艺从业者以家庭作坊式生产、家族式传承为主,家庭成员为技术骨干。
龙泉青瓷技艺传承的角色龙泉青瓷行业协会负责青瓷原料和传统烧制技艺的保护;青瓷博物馆是青瓷收藏和技艺展示的中心;上垟镇“曾芹记古窑坊”为龙窑烧成传承基地,曾世平为第七代传人;青瓷大师徐朝兴、毛正聪为代表性传承人,在传艺授徒、窑炉改革、青釉研制、烧成技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对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炉的修复
对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炉的修复作者:李华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5期在这次“国魂——中国古代名窑陶瓷展”上,有一件修复的展品——南宋龙泉窑八卦纹青釉三足炉(见图1),是我在2014年上半年修复的。
这件残器早年出自合肥市蒙城路改造的建筑工地(见图2、图3),造型别致,釉色精美。
其残高6.2厘米,口径6.8厘米,腹径10.2厘米,腹部饰八卦纹,其中(山)、(火)、(泽)全缺,(地)、(天)各缺一半,缺一足,双耳均残缺,口沿上仅残留有一只耳根。
修复时的使用的主要工具:调刀、手术刀、刀片、瓷板、橡皮碗、酒精灯、气泵、喷笔、羊毫笔、小瓷杯等。
主要的修复材料:“AAA超能胶”(简称AAA胶)、瓷粉、凡士林、热熔胶、医用石膏、乙酸乙酯(或乙酸丁酯)、硝基清漆、矿物颜料等。
修复主要分两个步骤:先是补,把残缺的部分修复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整器;然后是上色。
第一步是补。
根据该炉口小腹大的造型特点,我采取从下往上、从里往外的修补方法。
首先是调和石膏在炉腹部和底部取模。
为防止填充胶与石膏相粘,在模的内部涂一层起分离作用的凡士林。
然后把取下的模放在对应的残缺部位上,用酒精灯加热,热熔胶将其固定住。
在白色的瓷板上调胶。
我用的是浙江黄岩生产的“合众AAA超能胶”,其属双管胶,分A胶和B胶两种。
调用时A胶和B胶的比例掌握在1:0.55~0.8,主要视室内温度而定,温度低B胶比例增大。
胶调和均匀后,把瓷粉加进去同时再加少量起增白作用的钛白粉,反复调和做成修复瓷器的坯料。
将软的坯料放入石膏模中按压成型。
约十个小时后,坯体凝固定型,拆除石膏模。
修整坯体内外不平整的地方:在酒精灯上把手术刀片加热,削除多余部分;有凹缺的地方,再用胶调和少量瓷粉和钛白粉做局部修补,干后再用刀片刮平,然后用粗细砂纸先后打磨平整。
由于口小腹部大,腹部修复时先修补下半部,把内里做好刮平,再做上腹部的修复工作,直到将口沿部分修复齐全。
做时注意将腰部上的一道线与原存线一致,口沿要有圆滑感。
历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鉴定(图)
历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鉴定(图)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系统,早在公元二、三世纪,今浙江东部宁绍地区形成早期越窑青瓷体系。
除越窑外,烧制青瓷的还有婺州窑、瓯窑及德清窑。
据朱伯谦《龙泉窑青瓷》所述,龙泉及周围地区陆续发现的一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墓,墓内出土的瓷器与越窑、婺州窑、瓯窑及德清窑的产品有些差别,具有自己的特色,可能属于龙泉窑早期产品,由此推测龙泉窑可能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现有考古发现表明,龙泉及周围地区有几处唐代的青瓷窑业遗迹,如现今庆元县竹口镇黄坛村、松阳县赤寿乡界首村、青田县腊口镇石帆村、莲都区吕步坑村,其中庆元在当时属于龙泉管辖范围。
这一时期龙泉窑青瓷产业规模不大,属于就近销售模式。
五代时期,龙泉窑青瓷得到了快速发展,博得了世人的关注。
据宋?庄绰《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龙泉窑青瓷的文献。
由此可见,早在吴越国时期,龙泉窑已经从众多窑场脱颖而出,成为吴越钱王纳贡所需秘色瓷的生产地。
从龙泉东区安福等五代时期窑址产品来看,釉色淡青,青中泛黄,基本形成龙泉早期产品淡清釉的特征。
东晋龙泉窑青瓷四系壶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南朝龙泉窑青瓷平底碗高4.8cm,口径10.8cm,底径6.2cm唐代龙泉窑青瓷撇口碗高4.8cm,口径13.6cm,底径6.4cm唐代龙泉窑青瓷四系罐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五代龙泉窑青瓷双系瓶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宋代龙泉窑北宋时期是龙泉窑青瓷逐步实现釉层加厚,色泽更青,在制瓷工艺和文化审美上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这方面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基本保持一致。
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常见产品有碗、盏、盘、梅瓶、执壶、罐、盒、多管瓶、盘口壶等,胎质较白,釉色淡青,装饰以刻划花为主要手法,线条娴熟纤细,花纹有莲瓣、牡丹、菊花、梅花、水草、蕉叶、鱼、龙、弦纹等,具有独特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
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青瓷的区别
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青瓷的区别龙泉窑是我古代一座重要的青瓷窑厂,而龙泉青瓷作为一类颇具特色的青瓷器,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关于龙泉窑及其产品的地位,根据以往在文献中的记载可知,龙泉窑在北宋时期就与官方产生了联系。
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供,盖取于此。
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鸡肋编》卷上南宋时期,龙泉青瓷是宫廷用瓷的主要产地之一,这不仅包括一般民窑场烧造的瓷器,也包括仿官窑釉色的黑胎龙泉青瓷。
元代,龙泉青瓷窑场已成为皇家用瓷的四大产地之一。
自2006年以来,随着对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的发掘,从考古的角度证实了龙泉窑在明代仍与官方存在密切关系。
出土的洪武、永乐时期的瓷器,和清宫旧藏的洪武永乐官窑器相同,表明了至少在那一时期龙泉窑会为皇宫烧制瓷器。
时至明成化以后,龙泉窑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景德镇此时已经成为了专为宫廷烧制瓷器唯一的窑场。
自明初于景德镇设立御器厂起,其在与官方的联系上相比龙泉窑已经不在同一级别。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景德镇官窑瓷器的地位与价值自然远胜过龙泉青瓷。
从2002年景德镇御窑遗址发掘起,就出土有景德镇仿龙泉青瓷。
在2014年的发掘中又见有一批这类器物。
器物年代集中于明代早期,即从永乐、宣德到正统时期。
通过观察出土器物不难发现,至少在明永乐时期,景德镇烧造与龙泉青瓷相似度极高的仿龙泉青瓷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
至宣德时期延续了这一做法,并于正统时期已经达到了非常好的仿烧效果,以致在垫烧方式上都有所仿效。
景德镇窑址的青釉瓷器,无论在釉色上,还是在装烧工艺上都是与大家熟知的龙泉青瓷类同。
尤其是外底刮釉托烧的小碟,如果不是批量出自景德镇御窑遗址,我们很难能认出它们不是浙江龙泉窑场的瓷器。
我是小小解说员介绍青瓷的制作。
我是小小解说员介绍青瓷的制作。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小小讲解员。
龙泉窑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施釉往往多次,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
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
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赭红色,俗称“朱砂底”。
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的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中国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
龙泉青瓷工艺流程由配料、成型、修坯、装饰、施釉和素烧、装匣、装窑、烧成九个环节组成,其中施釉和素烧两个环节极富特色。
施釉:可分为荡釉、浸釉、涂釉、喷釉等几个步骤。
厚釉类产品通常要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如此反复四五次方可,最多者要施釉十层以上,然后才进入正烧。
素烧:素烧温度比较低,一般在摄氏800度左右。
而釉烧则在摄氏1200度左右,按要求逐步升温、控温,控制窑内气氛,最后烧成成品。
南宋至元代前期,龙泉窑曾烧制薄胎原釉器物,施一层釉烧一次,最厚可达十余层。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
青瓷烧制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也
是一种艺术。
上乘青瓷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于韵味,有“类玉”之美,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赏
第一辉煌期——五代到北宋早期 五代到北宋早期 第一辉煌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这种淡青 釉瓷器,器形规整,釉面均匀光洁,透着淡淡的青色, 有些还经过刻划修饰,与粗糙的早期龙泉青瓷相比似乎 缺少过渡,与后来著名的梅子青、粉青相比似乎也不存 在承启关系,这在整个龙泉青瓷发展史上未免显得有些 突兀,因而也成了一个“迷惑”。从北宋开始,龙泉窑 逐渐取代越窑,一跃而为江南第一名窑。
北宋龙泉窑青瓷盘口瓶
第二辉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北宋后期到南宋 第二辉煌期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 盛时期。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 凋凌,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 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 色之美推到顶峰。从窑址的瓷片来看产品有白胎(灰白 )和黑胎厚釉两大类。其中白胎青瓷约百分至九十几, 黑胎青瓷只是少量的,但质量很好,胎簿釉厚有紫口铁 足的特征。南宋龙泉窑器型有碗、盘、盆、碟、盏、壶 、罐、渣斗、水注、水盂、笔筒、炉、琮、投壶、瓶等 应有尽有。
直口、丰肩,鼓腹,颈部下 收,圈足,口下饰叠三角纹, 肩部饰花瓣纹,如意纹,腹部 饰缠枝牡丹,颈部饰莲瓣纹。 厚青釉,足圈露胎。此器纹饰 精细生动,釉色明澈莹洁,清 新雅致
明龙泉窑青瓷刻花梅瓶
总结
龙泉窑的发展归纳为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四个阶段:魏晋和五代 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处于就地销售断断续续的生产 阶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瓷窑发展快,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 体系;南末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窑迅速发展,青瓷质量大大提高,产 品畅销国内外广大市场;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处境 艰难,瓷窑不断地倒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如果说这四个阶段勾勒出 了龙泉窑发展历史的整个脉络,那么,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三次辉煌期则是 连贯发展脉络的重点和要点。
青瓷
—龙泉窑
环艺10-3班 苗振涛
龙泉窑青瓷
• • • • • 基本概述 第一辉煌期——五代到北宋早期 第二辉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第三辉煌期——元代到明早期 总结
基本概述
龙泉窑早期烧造的青瓷,胎体厚重,原料淘炼不纯 ,釉层很薄,釉色多青中泛黄。在造型和纹饰方面,受 越窑的影响较深。器物造型多模拟自然界物象,如瓜棱 壶。尤其是在胎面上的刻划花装饰,变化多端,生动自 然。进入南宋,以釉色取胜,釉层肥厚如凝脂,纯如美 玉,以无纹片者为贵。龙泉窑属青瓷系统,颜色有豆青 、淡蓝、胎青灰、灰黄、炒米、蟹壳青等,其中以粉青 和梅子青最具魅力,亦最为名贵。北宋时以碗、盘、壶 器为大宗,有少量的钵、盆、罐、瓶等器物。青瓷制作 规整,器底旋削平滑。这时期纹饰也发生了变化,早期 那种刻划花装饰已消失,代之而起为堆点、浮雕装饰。
第二辉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北宋后期到南宋 第二辉煌期
小口圆腹,饼足,腹部 饰四层莲瓣纹,凸纹明显, 富立体感,肩部贴一耳,烧 制过程中已滑落下部。里外 施青釉,底足无釉。由于釉 层下流,莲瓣尖露出胎的火 石红色,如一朵含苞欲放的 花朵。
南宋龙泉窑青瓷莲花纹鸟盏
第二辉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北宋后期到南宋 第二辉煌期
钵敛口,折颈, 斜直腹。通体施青釉 ,腹部刻复仰莲纹, 上划篦纹,颈部二道 弦纹,平底
北宋龙泉窑青瓷洗
第二辉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北宋后期到南宋 第二辉煌期
龙泉窑在南宋的发展是跟大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这时的龙泉窑结合 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 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 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 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 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 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第三辉煌期——元代到明早期 元代到明早期 第三辉煌期
元代龙泉窑的繁荣为明初龙泉官窑的设立奠定了 重要的基础。明龙泉官窑器延续了元代的大器风范, 将厚实雄浑的审美理念发挥到极致,之前往往将明初 龙泉窑青瓷与元代龙泉青瓷混为一谈,或笼而统之断 为“元末明初”,明龙泉官窑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达到 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无疑代表着龙泉窑瓷器烧造 史上的最高水准。以刻花为例,明龙泉官窑青瓷主要 以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如翡翠的釉色融为 —体的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
盖面隆起,刻细长S纹,盖沿 微上卷,花苞状钮,钮顶内空。 瓶为直口,肩与上腹分四层刻斜 直条纹,下腹刻重瓣仰莲,内填 蓖纹,在第二层上装圆形五管, 平管口,圈足微外撇,灰胎,胎 体厚重,外底无釉,呈灰红色。
北宋龙泉窑青瓷五管瓶
第二辉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北宋后期到南宋 第二辉煌期
盘口,粗短颈,溜肩, 弧腹,平底,外侈圈足。盖 圆隆,顶贴象鼻纽。盖面刻 划覆莲瓣。器肩刻一道弦线 。腹部用双线弦纹分为六区 间,每区间内刻划“ ”状花 草纹。通体施青灰色薄釉, 透明度高,局部冰裂纹,器 身口颈部大部呈青黄色。
第一辉煌期——五代到北宋早期 五代到北宋早期 第一辉煌期
直颈,扁圆腹,平底。通体施 青釉,玻 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 纹水丞图璃相强,光泽莹润。腹部 刻单页莲瓣纹,为典型北宋龙泉窑 早期物。北宋时越窑逐渐衰落,浙 江制瓷工业中心南移至龙泉。早期 龙泉窑制品还带有明显的越窑风格, 但细节部分仍有相当大的区别,主 要为胎质更加细腻,釉面肥厚,玻 璃相强,釉色泛青
直口,浅筒腹,矮圈足,胎黑 色,外施青中泛灰釉,有开片。口 沿与上腹部置一耳。
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把杯
第二辉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北宋后期到南宋 第二辉煌期
口微侈,口沿上置有两 对称竖耳,短颈,腹近球, 底具三乳足,足底露赭红色 胎,内底有三小孔,釉色粉 青,精光内蕴,造型端庄而 浑厚。
南宋龙泉窑青瓷三足炉
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
第一辉煌期——五代到北宋早期 五代到北宋早期 第一辉煌期
为夹层碗,上层为敞口 ,浅腹。外壁腹弧收,平底 正中有一圆孔。除底圆孔的 宽边端沿外,通体施釉,釉 色青灰,釉质玻质感强,上 层底内刻划有荷花莲叶一组 ,外壁刻划莲瓣纹。 北宋龙泉窑青瓷暖碗
第一辉煌期——五代到北宋早期 五代到北宋早期 第一辉煌期
第二辉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北宋后期到南宋 第二辉煌期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 ,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胎体较为厚 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 ,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 、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 、划花和蓖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 虫和婴戏纹等。
第二辉煌期——北宋后期到南宋 北宋后期到南宋 第二辉煌期
第三辉煌期——元代到明早期 元代到明早期 第三辉煌期
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元代龙泉窑瓷器的 特点是造型大多胎体厚重,除继续生产宋时的器型外,创 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樽等。 质量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 装饰技法上有划花、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 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八吉 祥、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
第三辉煌期——元代到明早期 元代到明早期 第三辉煌期
该器物鋬沿,弧壁,浅圈足内敛,形制 硕大,釉色青绿喜人,以露 元 龙泉窑青釉 露胎贴云龙纹大盘胎贴花技法在口沿和内底 分别装饰朵花和云龙戏珠纹,内壁则在釉下 满刻波涛纹。 “露胎贴花”是以模印技法用瓷泥制成 浮雕状的图案花纹,贴在已经施釉的坯体上, 花纹部分露胎不上釉,经烧成後花纹因氧化 呈红褐色,具有极为独特的装饰风格,是元 代龙泉窑新创烧的一个品种。这件大盘制作 规整精美,龙纹生动青釉露胎贴云龙纹大盘
第三辉煌期——元代到明早期 元代到明早期 第三辉煌期
该器皿敞口,深腹,圈足。盏制成 上下两层菊花形,上层与口沿制成二十 八瓣菊 元代 龙泉窑青釉菊花盏瓣,内 壁菊瓣用刀刮成凹楞形,外壁刮成直条 形,内外风格不同。施青灰色釉,足底 无釉处呈朱红色。 龙泉窑青釉菊花盏
第三辉煌期——元代到明早期 元代到明早期 第三辉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