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的二重原理与实践探索
跨学科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跨学科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引言跨学科教育是指以学科之间的融合为基础,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有机结合,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跨领域思维的人才。
在高校教育中,跨学科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被视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实践层面探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开展跨学科教育所做的探索和经验总结。
1. 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1.1 需求分析高校通过对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各个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确定开设哪些跨学科课程。
1.2 设计原则在跨学科课程设计上遵循以下原则:多样性与整合性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驱动、团队合作等。
1.3 实施方法通过项目制、PBL(问题驱动学习)、案例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提供实际场景和跨学科的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
2. 跨学科学术研究与合作2.1 学术研究方向开展跨学科研究,围绕多领域交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互补。
2.2 跨学科合作机制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促进不同领域知识专家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共同关注点上开展研究项目。
2.3 知识共享与创新鼓励研究成果的分享和交流,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并为高校提供有效的指导与支持。
3. 培养环境与资源建设3.1 培养环境构建打破传统院系壁垒,创造一种促进各个学科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激发师生对跨学科教育的兴趣。
3.2 跨学科研究中心设立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汇集各学科教师和研究人员,推动跨学科教育的实施。
3.3 教师培训与交流加强跨学科教师培训与交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跨领域思维能力,为高校实施跨学科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结论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开展跨学科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探索。
通过设计和实施跨学科课程、推动学术研究与合作以及建设良好的培养环境与资源,高校可以培养出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不过,在推进跨学科教育过程中需要面对一些挑战和困难,例如传统院系思维、师资队伍结构等问题需要解决。
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索与实践
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索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跨学科融合教学正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跨学科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超越传统学科界限,采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实现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实施跨学科教学,需要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
在教学理念上,要树立整体意识,认识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开放和融合的教学理念。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综合性的跨学科课程,也可以在传统学科课程中增加其他学科的视角和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通过真实情境中的知识应用来达到跨学科的教学目的。
跨学科教学还需要配备与之匹配的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
要编写具有跨学科视角的教材,建设可以支持项目学习和开放探究的学习环境,并设计能够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机制。
同时,跨学科教学还需要教师团队协作,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界限的教学模式。
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值得探索和实践的教育改革方向。
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
但它也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需要学校、教师不断探索,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传统分科教学向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转变。
这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学科教学二重原理的教师培训研究
学科基础 , 高学科修养 ;3 开展 案例教 学;4 主体参与式教 学设计与实践反思。 提 () () 【 关键词】 教与学对应 ; 教与学科对应 ; 教师培训 ; 案例教 学
不难发现 , 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 的主要 内容大致分为三大块 :教育 的有机统一 , 学科教学中应遵循学科 教学 的二重原理 , 即教与学对应 的原 2 . 教与学科对应的原理 学科教学 , 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 的教学 ,是具有学科特性的教学 , 是 和学科知识 、 学科理论与学科研究方
! 差 塑 ± :! ■ 至 墨 壁 ! 壅!
导学 科 教学 实践 ,提高 课 堂 教 学 效 乏味 。有关 教育 学 、 理学 的课 程 一 学 生在 学科知 识 的海洋 中邀游 。 心 在职 益 ;3 ( )指导 学科教 师教 育课 程体 系 般难 以深入 各学科 的具 体 问题 , 学 教 师 培 训 需要 加 强 学 科基 础 知 识 的 而 构建 ,指导师 范生试 教 和教育 实 习 ; 科 教 学 法 的课 程 又 常 常 与 教 育 实 习 学 习 , 一步 提高 学科修 养 , 进 这是 “ 教
持学科中心论还是坚持学生 中心论 直存 在着 理 论 上 的 争 议 和 实 践 中
一
的矛盾。 学科教育研究与学科课堂教 学也总是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钟摆 现象 。 为了在学科中心论与学生中心 论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 达到教与学
【 基金项 目1中国教 育学会“ 十一五” 规划重点课 题( 69 7 A)西华师范大学科研 启动基金 项 目(5 3 o ) 020O , 0 10 1 相关成果。
的知识没条件或没时间用 。这正如 提供了思维方式 , 即教学 的规则应该 从学科 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教学而得
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引言:教育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不断完善与创新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教育学科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讨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期为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学科融合教育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理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跨学科的探索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学科整合理论、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
1. 学科整合理论学科整合理论认为,学科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可以相互促进和融合。
例如,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既需要自然科学的知识,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知识。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理念整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学科交叉研究学科交叉研究是指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一个学科的视角,而是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学科交叉研究,可以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探索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时,既需要生物学的知识,也需要地质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
通过学科交叉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个问题,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二、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不仅涉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还需要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评估。
在实践研究中,可以从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和学生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教育学科融合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问题驱动和探究性学习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生态学习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将生物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关系。
科学教学:基于“做思共生”理论视角的实践
有学生猜想,种子发芽可能需要土壤、空气等。 教师顺势提 问:用怎样的实验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 在学生猜想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分组实验,通过以“思”导“做”,促进学 生的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对接,让学生的科学实验更具 有指向性、目标性、实效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控制 变量法”,实施“对比实验”,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 通 过实践,学生深刻地认识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这个结 论,不是教师的机械灌输,而是学生基于“动手做”基础上 产生的一种“实践智慧”。
研 究/探 索 荩 学科教研
YANJIU TANSUO
科学教学:基于“做思共生”理论视角的实践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徐 阳
摘 要:“动手做”科学,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凸显“做思共生”的育人功能,追寻“做思共生”的育人价值。 “具 身 认 知 ” 是“做 思 共 生 ” 的 基 础 , 学 科 特 质 是“做 思 共 生 ” 的 内 核 , 跨 界 融 合 是“做 思 共 生 ” 的 关 键 。 “做 思 共
参考文献: [1] 许家林,蔡传里.中国会计发展与改革研究[M].上海:华中
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5. [2] 赵君. 新课标下小学科学低学段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3]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5.
编辑 / 陆鹤鸣
73 2023 . 7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带领学生进入历史“两次倒转”教学机制的理论意义
带领学生进入历史“两次倒转”教学机制的理论意义一、概述历史,作为记录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重要学科,承载着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培养人文素养等多重使命。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两次倒转”教学机制逐渐在历史教学中崭露头角,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日益凸显。
“两次倒转”教学机制,顾名思义,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两次认知的倒转。
第一次倒转是从教师的知识传授到学生的主动求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第二次倒转则是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表面理解到深入探究,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
这种教学机制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带领学生进入历史“两次倒转”教学机制的理论意义。
通过对“两次倒转”教学机制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对提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增强历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该教学机制对教师角色转变、教学内容更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未来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介绍历史“两次倒转”教学机制的背景与概念在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一种教学困境: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的同时,又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进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者们提出了一种名为“两次倒转”的教学机制。
这种机制源于对人类认识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深入反思,旨在通过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
“两次倒转”教学机制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倒过来”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从摸索、试误开始,通过实践来逐渐积累知识和经验。
“两次倒转”机制则主张直接从认识开始,有目的地指向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进行学习。
这意味着学生不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探索。
教学实践创新探索(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实践创新探索。
一、创新教学理念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强化课程改革意识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教师应关注课程改革动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践,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新教学方法1.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教学,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互动。
2. 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创新教学评价1. 多元化评价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等方面。
教师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 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 自主评价自主评价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成果的评价。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创新教学管理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王菁华年终述职
王菁华述职报告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特别的机会向大家汇报我三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非常感谢大家在过去岁月里给予我的关心和支持,真诚期盼在未来的日子里依然能够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我叫王菁华,196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管理学教授。
现任吉林工商学院纪委委员、工商管理分院院长。
兼任中国商品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沃尔玛公司管理咨询顾问。
在学院“博学善思,厚德自强”校训引领下,我和学院一同走过了升本后的四个年头。
作为学院的一份子,我深深地为全院师生高昂的工作、学习热情所打动,和大家一道全身心投入到学院工作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下面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一、政治素质及品德修养作为一名在大学期间入党,有着二十四年党龄的党员干部,我始终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内涵,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特别是认真研读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及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对新的历史时期党所面临的任务和党员干部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升国际竞争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理想信念坚定,品行端正,作风正派,为人坦诚、豁达,处事公平、公正,各项工作中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工作能力及工作业绩(一)以人为本,构建团结班子,打造和谐团队作为分院的主要领导,我能够把抓班子、促和谐、带队伍作为首要工作,注意发挥女性特质,刚柔并济开展工作。
认真履行引领、指导职责,工作民主不放纵,集权不专权;敢于负总责、负全责。
三年时间里,工商分院领导班子做过四次大的调整,我先后与三位总支书记,六位分院副职搭班子工作过,不仅能够做到精诚团结、和谐共事,而且能够互相激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我和班子成员将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的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分院的建设之中,努力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开心工作、舒心学习、健康发展,在较短时间里形成了全员上下讲团结,讲奉献,和谐稳定,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索1. 引言跨学科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种新兴模式,其旨在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概念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日益累积,学科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单一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2. 现状分析2.1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定义与特点跨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概念和技能进行整合和融合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学科之间的互补和相互渗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关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跨学科探究和创新实践。
2.2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目前,跨学科教学模式已经在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中得到了应用。
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教师能够提供更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许多研究表明,跨学科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3. 存在问题尽管跨学科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 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的不足跨学科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但目前许多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些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方法论,难以有效地设计和实施跨学科教学活动。
3.2 学科评价体系的局限性传统的学科评价体系往往偏重于对学科知识的量化评估,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使得跨学科教学模式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3 学科界限与课程安排的约束学科界限和课程安排的约束也是实施跨学科教学模式的障碍。
由于学校教育体系的传统设置,许多教师和学生习惯于固定的学科划分和课程安排,对跨学科教学模式的接受和实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4. 对策建议为了促进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4.1 加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支持,提供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相关培训和资源。
跨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跨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简介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于一个综合性的课程中进行教学的方法。
它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的局限,鼓励学生通过连接多个领域来深入探索问题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方法和效果。
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1.综合性思维:跨学科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在多个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促进他们发展综合性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并提供创新和全面解决方案。
2.联系主义理论:跨学科教学体现了联系主义理论,即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和交叉运用,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建构主义理论:跨学科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参与和建构知识来促进学习。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体验,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方法1.选取合适的主题:选择一个具有广泛关联性的主题作为跨学科教学的中心,可以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深入探索的兴趣。
2.整合不同领域知识:将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概念结合起来,在一个综合性项目或任务中应用。
例如,通过在数学、艺术和历史领域之间建立联系,设计一个相关艺术品或展示作品。
3.合作与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这可以培养他们的沟通技巧、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实际情境应用:将跨学科教学置于实际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地考察、采集数据等方式获取真实经验,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跨学科教学的效果1.增强学习动机:跨学科教学给予学生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学生能够意识到知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和挑战性。
2.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跨学科教学培养了学生在多个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和进行综合思考的能力。
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并尝试提供复杂而全面的解决方案。
3.提高迁移能力:通过应用不同领域的知识,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
学科教学的实践范式(3篇)
第1篇一、引言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基本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学科教学的实践范式,以期为我国学科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学科教学的实践范式概述1. 教学目标明确化学科教学的实践范式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系统化学科教学的实践范式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处理,使之成为有机整体。
教师应把握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科教学的实践范式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多元化学科教学的实践范式要求教学评价多元化,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
5. 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的实践范式强调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应积极参加培训、研讨等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学科教学实践范式的具体实施1. 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处理(1)梳理教材内容:教师应熟悉教材,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2)设计教学环节: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3)创新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方法与实践
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方法与实践跨学科教学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体验。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跨学科教学的方法与实践,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为什么选择跨学科教学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过于单一,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学习往往是孤立的,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跨学科教学可以打破这种学科壁垒,使学生能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更为全面的学习成果。
另外,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跨学科教学可以模拟出这种复杂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考虑问题,综合运用各类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跨学科教学的方法1.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团队合作解决现实问题。
在项目中,学生需要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项目式学习不仅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 研究型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研究型学习鼓励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实施实验、分析数据等步骤,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并提出解决方案。
研究型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讨论式学习(Discussion-based Learning)讨论式学习是一种通过讨论来推动学习的方法。
在跨学科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观点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互相交流和思考,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问题,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新的启发。
三、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案例1. 小学语文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通过选取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科学知识,并进行实验和观察,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探索跨学科教学实践(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跨学科教学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探索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在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的。
跨学科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跨学科教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可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智能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跨学科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1.课程整合跨学科教学的核心是课程整合。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融入历史、地理、音乐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拓展知识面。
2.教学方法创新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
3.教学评价改革跨学科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
4.教师专业发展跨学科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应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跨学科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适应跨学科教学的需要。
三、跨学科教学面临的挑战1.学科界限模糊跨学科教学要求打破学科界限,这可能导致部分教师对跨学科教学的理解和实施存在困惑。
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3篇)
第1篇摘要: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从跨学科教学的背景、意义、实践探索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跨学科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一、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跨学科教学应运而生。
跨学科教学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意义1.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跨学科教学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在多个领域的综合素养。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全局观念,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跨学科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创新潜能。
3.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这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4.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跨学科教学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实践探索1. 教学内容整合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具有综合性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可以将地理、生物、化学、政治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全面了解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2. 教学方法创新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3. 课程设置改革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设跨学科课程,如“科技与人文”、“艺术与科学”等,为学生提供更多跨学科学习的机会。
跨学科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跨学科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积累,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跨学科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定义、特点以及实践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定义跨学科教学模式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跨越学科边界的方式进行教学。
它强调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跨学科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特点综合性:跨学科教学模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创新性:跨学科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跨学科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跨学科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实践挑战学科壁垒: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关注自己所学的学科,难以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和交叉。
教师素养:跨学科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但目前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跨学科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为主,难以评价学生在跨学科教学中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实践解决方案跨学科课程设计:通过设计跨学科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培训与交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高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
评价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评价,鼓励学生在跨学科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通过将科学知识与艺术表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数学与音乐的融合:通过数学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音乐感知能力。
历史与地理的交叉: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跨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让科学课堂更生动有趣
跨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让科学课堂更生动有趣在教育领域中,跨学科教学融合是当前热门的教学方法之一。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跨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可以让科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会将知识点分散地教授给学生。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分层次的学习难度,因此,应用跨学科教学融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更加有条理的框架下学习科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实践探索一:使用跨学科教学融合的方法带来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堂在跨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中,数学、物理和化学的知识都可以应用到科学课堂中。
例如,在学习浮力和重量的时候,学生可以首先学习物理力的知识,了解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掌握浮力和重量的计算方法。
然后,学生可以学习化学知识,了解如何测量体积和密度。
最后,学生还可以学习数学技能,计算沉浮体的体积和浮力。
通过跨学科教学融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将不仅仅是学习物理和化学知识,还需要多种技能,包括实验技巧、计算方法以及元素识别技能等。
此外,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应用这些知识,学生将容易理解这些复杂科学知识。
实践探索二:跨学科教学融合促进了综合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运用通过跨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学生可以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
例如,在学习科学和技术(S&T)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需要了解土壤的特性,植物的生长与繁殖,不同物种的特性和生态系统的特征。
通过跨学科教学融合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运用他们进行实验和调查。
实践探索三:跨学科教学融合促进了创新和创造性思维应用跨学科教学融合的方法,学生将会不断产生更好的想法和运用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生态学的时候,学生可以结合语言艺术组织讨论和辩论,来研究和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问题,吸引跨学科的注意力,从而推动跨学科的合作。
030一部研究数学教学的创新力著——读涂荣豹教授新作《数学教学认识论》
淘宝专业学术杂志店第14 卷第3 期数学教育学报Vol.14, No.3一部研究数学教学的创新力著——读涂荣豹教授新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乔健近年来,人们对数学教学的成效愈益关注,教学改革被这部由南师大出版社2003 年12 月出版的学术著作约32 万字,全书4 个部分,是迄今第一部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探讨数学教育的专著.认识论是研究人类如何认识事物的一种哲学理论,随着哲学的新发展,哲学家们越来越注意教学中的认识论问题.因为教学认识从来就是人类认识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在人类认识中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作用.涂先生在前言中详细阐述了本书撰写的指导思想,即试图沿着“双向建构”和“二重原理”的思想来展开(见《数学教学认识论》第5 页).这种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数学科学理论“双向建构”的方法研究和阐释数学教育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意在强调进行数学教育理论探索,必须紧紧抓住“数学”教育来进行研究,力图使之区别于一般的教育理论,同时这种研究又是以一种“教育”的话语而不是以数学的话语来阐述(见《数学教学认识论》第3 页).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数学教学问题的研究就得以沿着“教与学对应的原理”和“教与数学对应的原理”双重轨道进行(见《数学教学认识论》第4 页).这里涉及了数学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问题.逻辑起点是指一门科学与学科理论体系中思维的起点,是一门科学或学科的起始范畴.每一门科学都有特定的理论体系,每一种体系都有各自的逻辑结构.而要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或体系,必须要有一个逻辑起点.作为逻辑起点应具备下列 3 个特征:第一,有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的规定;第二,是构成该学科研究对象的最基本单位;第三,内含贯穿发展全过程的核心矛盾.长期以来,数学教育理论以什么为逻辑起点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数学教育的研究.而逻辑起点科学与否,制约着学科理论体系的展开,而且直接关系实践的成败.涂先生采用“双向建构”的研究方法,以“教育学”与“数学”作为数学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这种定位符合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所必备的属性,因而是科学的.学教学实践这个坚实的根基,以一种超越的视角来审视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书中较少空泛的理论演绎与纯学术的名词堆砌.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师教学仍偏重于传道、授业、解惑.知识的传授仍是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概念、规则、原理和解题模式正主宰着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探究这种教学的实质,它只是一种继承式的求同教育,这样的教育必然是老师在前面不停地讲,学生只是被动地、不断地接受现成的结论.而自己对问题的分析、见解以及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则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求知欲也会随之被消磨在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中.目前的数学教学,学生能力培养不足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尤其是对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显然,能力培养不足会降低学生对未来发展的应对能力,也必然会使我们的学生缺乏应对未来挑战的充分准备.(第8 章),探讨了数学学习所特有的基本心理活动(第9 章),探讨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的数学建构学习(第14 章);强调学生解题能力的形成取决于教师设计和选编习题的目的性,即习题的质量而非数量和难度(第16 章);强调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是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其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第17 章),等等.[责任编校:周学智]收稿日期:2005–05–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科教学的二重原理概述
1 与学对应的原理 . 教
I 候也可能是毫不相干的 “ 两张皮”。教本身保证不 了 f 学的必然或全然发生 , 有时候教师 的教不仅无 助于学
由皮亚杰提出的 “ 教与学对应的原理” 源于夸美 l 生的学 , 至会 阻碍学生的学。为 了提高课堂教学质 甚 纽斯的 “ 教育适应 自 然” 的思想【。这个思想为教学 l , J ] 为了使 “ 量 教师的教 ” “ 的学” 到一种和谐 和 学生 达
学生 的心理 发展特 点 、 认知发展水平 、 学科知识掌握 I 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并 且 , “ 在 不让一个 学生掉
情况等相适应 , 并应兼顾学生发展 的个体差异等等。 J 的教育理念下 , 队” 教师的教必须与全体 学生 的学 习 2 与学科对应的原
教与学科 的思维方式和研究 方法发生偏 离甚至背 道 ‘ 要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 的情境 , 通过 由远及 近的
而驰, 成为 “ 去学科化” 甚至 “ 伪学科化” 的教学。 三、 学科教学二重原理的实践探索
必 然 要 求
l 启发性提示语 , 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思维活动 。引导 I 学生经历发现 问题 、 实验操作 、 调查研究 、 搜集 与处理
《 教学与管理》
21 年 2 2 00 月 O日
学 教 的重理实探冰 学二原与践索 科
◎南京 师范大学课程-教 学论研 究所 9 杨孝斌 涂荣豹
◎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数 学 与 财 经 系 李 玲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长期 以来 , 人们 l
二、 二重原理是 学科教学的应然选择 1 与学对应是教学的基本准则 . 教
当把 “ 教与学对应的原理” 用于学科教学中时, l 与学对应 ” 如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问题 。 这就要求
很 自然地就提 出了 “ 教与学科对应 的原理 ”, 这是从 ・ 教师在教学 中应根据学生 的实际情况 、 结合具 体内容
学科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教学而得出的学科教学基本 l 开展教学。总之 , 在教学 中必须坚持 “ 教与学对应 的 规律。 教与学科对应的原理, 就是要求在学科教学中, l 原理”, 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 准则 。 教师的教要与学科的知识、理论与研究方法相一致 , l
与学生的学相适应 。 教师 的教学 内容、 教学语 言 、 课堂 : , 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 的 目的 , 素 教师 的教 只是达到
组织方式、 提问启发策略、 暗示引导方法等等, 都要与 l 学生的学的手段而 已。 再次, 不同的学应有不同的教 ; 学生的学习相适应。而与学生的学习相适应, 包括与 I 应为不同的学 习内容和学习结果提供不同的教 , 为不
对学科教学是坚持学科中心论还是坚持学生中心论 I 直存在着理论上的争议和实践中的矛盾。那么, I 在
一
一
曾经不少人认为 , 教与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 的
学科教学中 , 如何才能达到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有机统 正 比例的关系 。也就是说 , 有教必有学 , 教师教多少 ,
? 在这里, 提倡在学科教学中要遵循学科教学的二重 l 学生就学多少 。然而事实上 , 与学之间的逻辑关 系 教 原理, 教与学对应的原理、 即: 教与学科对应的原理。 I 远非如此简单 , 教与学的关系可能是皮 肉相连 , 有时
2 与学科对应是 学科特性的体现 . 教
以学科的大观点、 大方法引领教学。 : 学科教学, 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的教学 , 是具有 有的人就会问了, 教师们难道连这么简单的道理 I 学科特性的教学。 因此, 学科教学要突出学科本质、 体 都不懂么? 是的, 道理虽然简单, 但施行起来却未必尽 l 现学科特性, 教师的教要与学科的知识、 理论与研究 然。 笔者听过不少的公开课、 观摩课, 发现数学教学中 ! 方法相对应、 相一致。 学科特性的体现, 要求在学科教
存 在着 不少 的 “ 去数学 化”、 伪数学化” “ 的现象 , l 中坚持 “ 数 学 教与学科对应的原 理” 。
学教学与数学偏离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么, 为防止学 l 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内容的抽象性、 演绎性与逻 科教学中教学与学科偏离甚至背离的现象发生 , 必须 I , 辑性 历史学科要体现历史知识的叙事性、 思辨性与
坚持 “ 与学科对应的原理 ” 教 。
— —
: 借鉴性 ; 如此等等 。 学科教学 中, 如果不坚持 “ 教与学
l
该 文为 西华 师 范 大 学科 研 启 动 基 金 项 目 ( 5 30 ) 0 10 1 ,四 川省 教 育发 展 研 究 中心2 0 年 课 题 07
( J0 0 7) 究成 果之 一 C F 76 研
・
8 ・
杨孝斌 涂荣豹 李 玲: 学科教学的二重原理与实践探索
科对应的原理” 不注意学科特性的体现, , 教师的教 I ( 学 包括 目标引导 的探究 教学和寻找 目标 的探究 教 学 智力 的、 非智力的 学就有可能偏离具体的学科内容, 没有紧紧抓住 “ I )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 学 。 科” 教育来进行 , 成为言之无物的泛泛而谈; 教师的 l 情况 )结合具体学科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教师 ,
理性化提供了思维方式 , 即教学的规则应该根据 自然 : 统一 的关 系, 这就要 求在教学 中坚持 “ 教与学对应的
的运行而制定。 “ 教与学对应的原理” 是从教学的角 l ”。 原理 度来理解学科教学而得出其具有的一般教学的性质 I 首先 , 教离不开学 ; 没有学的教, 是没有实 际意义 和规律。 简单地说, 教与学对应” “ 即是指教师的教要 I 。其 次 , 的教 教是为 了学 ; 学生是教学活 动的根本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