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民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燕桃(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面向全民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997年,我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访学。

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丰富的互联网信息,帮助我很快地适应了访学生活。

同时,我有幸参加了该校“因特网侦查”项目的研究工作,该项目旨在研究如何在网上精准地找到特定领域的信息。

生活经历和学术经历让我切身地感受到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此以后,信息素养及其教育也成为我持续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

近年来出现了“魏则西事件”“李文星事件”等负面事件,在我看来,发生这些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当事人及其家人的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假如两个当事人在查找信息的同时能够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核实,或许这两起悲剧就不会发生。

因此提升全民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二、面向全民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创新
2009年,我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信息检索通用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拙作出版后该社编辑多次提议对教材进行修订。

近两年来,我受到上述两起事件的触动,同时深感作为信息素养教育者肩负的重任,于是,我采纳了高教社编辑的建议,在着手编写一部全新的信息素养教材的同时,计划到“爱课程”网开设“信息素养通识教程:数字化生存的必修课”慕课。

该慕课于2016年入选“图书馆(学)在线课程联盟”第一批课程。

我计划开设一门面向普通大众的信息素养课程,学员的年龄、职业、背景各不相同。

以往开设的“信息检索”“文献检索”类信息素养课程,无论是大学图书情报专业课程还是通识课程,面向的受众大多仅限于大学师生。

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面向公众和不同群体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从受众看,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还包括公众、家长等等;有学者将市民信息素养分为基础、通用、专业、研究4种;也有学者将全民信息素养分为工具、资源、社会结构、研究4种。

根据近年来国际相关机构和组织发布的信息素养和核心素养的标准和框架,有学者将其概括为8
种核心素养,其中包括信息素养或数字素养。

我认为,提升全民的信息素养,需要政府、学校、公共图书馆、媒体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合作。

在实践领域有不少老师已经开设了诸如《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信息素养:效率提升与终身学习的新引擎》等与信息素养有关的慕课。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在全国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形式,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这些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材体例,大多采用了陈光祚在1974年出版的《科技文献检索》所开创的以检索工具类型来编排文献检索的体例,或以学科知识和专业进行划分,还有的以主题进行划分。

但是,这些内容体系和教材体例过于学术化,很难引起公众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求、新的信息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及全民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提升公众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慕课首次创新性地提出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三大现实场景下开展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的全新理论框架:(1)生活场景信息获取。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信息,比如天气、交通等等;
(2)学习场景信息获取。

当今是一个倡导终生学习的时代,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学习,如人们需要获取学习环境相关的信息或者学术研究相关的信息;
(3)工作场景信息获取。

从职场菜鸟晋升为职场达人是需要修炼的,比如需要获取职场关系、职场着装等方面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年末如何做报表,如何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都需要运用信息素养。

可以说,每个人无论是处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职场工作甚至是退休之后的各个人生阶段,都需要在生活、工作、学习三大现实场景下获取各类信息。

三、“信息素养通识教程”及其特色
作为生活、学习与工作三大现实场景内容体系的实践探索,我于2017年9月在“爱课程”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设了“信息素养通识教程:数字化生存的必修课”。

该慕课一共分为12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3个模块:一是信息素养基础理论(信息素养的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8年(总第28卷)第2期
“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会议专题
面向全民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概念和类型、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二是信息检索基础知识,三是学习、生活、工作三大场景下各类信息获取方法与途径。

该慕课的最大特色在于创设了学习、生活、工作三大现实信息获取场景。

将生活信息检索、学术信息检索和商用信息检索置于可操作性的、舒适愉悦的特定场景之下,并为每个场景专门创作了年轻的女主角或男主角的卡通形象,由这些主角带领学习者模拟利用各类信息获取的策略与工具完成任务,在轻松有趣的场景下学会各类信息获取方法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该慕课采用了“五好”的教学理念:(1)好看的内容:在呈现方式上采用了VR技术,比如讲到中山大学图书馆时,用VR技术带观众一起走进著名的中山大学图书馆;(2)好学的方法:提供一些好学的方法,迅速帮助学习者提升信息素养;(3)好记的高招:在课程中提供一些怎样有效保护和管理个人信息的高招;(4)好用的资源:微课时长有限,每节课10分钟左右,除了授课视频之外,该慕课还提供课件、阅读材料、拓展资源、案例材料等丰富的课程资源供学习者在课后进行学习;(5)好玩的体验:创设生动有趣的场景,让学习者在轻松有趣的情景下学会各类信息获取方法和技能。

比如在讲到如何搜寻美食信息时,模拟生活场景中的男主小帅准备举办一个毕业派对,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查找美食相关信息。

在课程设计上,该慕课采用了人物设定、情境代入、任务驱动、模拟教学4种教学方法:(1)人物设定。

在生活、学习、工作三个场景中,分别设定暖男小帅、学霸小云和职场菜鸟小伟三个人物,不仅为他们创作了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而且还根据场景需要为他们设计了相关背景与信息需求等。

(2)情境代入。

为了增加趣味性,在课程中给男女主角设计不同的检索情景,以情景代入的方式引导学习者进入这个特定情景,比如在讲统计信息检索的时候,不是直接演示如何做,而是设计了一个个情景,如在工作场景,小伟在年终做报表时需要检索统计信息等。

(3)任务驱动。

有了人物和情景之后,将知识点变身为男主和女主一个个接地气的具体任务,小云的老师要求她找编程方面的书,她要怎么去找,才能完成作业,小伟需要注册商标,要去哪里寻找信息等等。

(4)模拟教学。

利用教育技术,采用录屏的方式,对信息检索过程进行模拟操作,让学习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和熟悉检索的整个过程。

比如小帅要去毕业旅行,他首先选择去哪里,然后选择怎么去,课程中还设计了一个“旅行计划表”,模拟了整个毕业旅行的行程安排。

提问环节
Q1:我是一名中学老师,听了您的报告我觉得信息素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都越来越重要。

我想问的是,您刚刚对慕课这门课的讲述,是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它需要一些实证的集合吗?就像我们学校,这几年增加了一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现在觉得仅仅是给学生讲理论好像不够,今年打算让他们出去,去工厂、学校等地方,我不知道这样的实践会收到很大的效果吗?
潘燕桃:中小学是我下面想要做的一个群体。

我在建这个慕课的时候,同时也在编写一本新的教材。

我上一本教材是按照学科体系做的,但是现在看不太适合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也不适用于不同群体。

我实践的第一步就是慕课,我把我的理论框架放到了慕课的课程设计当中。

另外,我在开慕课的时候也会考虑实践的问题,比如模拟教学。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就是向学生们演示文献检索每一步是怎么样的,学生们现在已经厌倦了这样一种方式,所以我就会做一个录屏,有配音,把整个检索的过程展示出来,这可能也是一种实践。

对于你刚刚说的职业生涯规划,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做法,实际上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已经不是被动地学习,他们自己也希望去主动地学习,参与式的学习。

现在教、学的过程已经转换了,以前是以教师为中心,现在百分之百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来主导、选择自己如何学。

所以你刚刚说的非常好,你们可以和学生们之后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去设计和联系几个行业,让他们去体验。

Q2:我来自国防大学,我也听了您在线的课程,现在有一个问题,在设计这个课程的时候,几乎一半以上的内容都和信息检索有关系。

刚刚您也讲了,其实信息素养是一个比较丰富的体系,但是为什么现在开的信息素养课程主要聚焦在信息检索这一块呢?就像您刚才说的那两个事件,其实他们信息检索能力是可以的,但是是不是其他方面的能力需要提升一下?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潘燕桃:其实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我把我的课程也包括之后要出版的教材都改了名字,不再叫“信息检索”,你讲得非常对,我们之前开设的文检课或者公共选修课,只是强调怎么去找信息,但是在今天已经远远不够了。

所以我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把它分成了三块:前面的第2到第4讲就是信息素养,这是第一块,关于什么是信息素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信息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伦理等多个方面的总和。

我主要集中在前两个,信息知识没办法囊括,太多了。

第二块就是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就是告诉大家怎么去检索,之前大家都很重视,告诉大家用什么工具去检索。

但是之前有一个方面做得不够的,就是网络信息的检索,所以
(下转第21页)
可能不需要到图书馆里面参加活动,通过社交媒体便可获得服务信息等等。

关于提高媒体宣传影响力,美国《图书馆杂志》曾经举办的一期在线培训课程中涉及到这个问题。

该课程主讲人指出,社交媒体的营销其实就是内容营销。

内容营销有三个关键因素:时间点、故事和吸引力。

国内的浙江大学图书馆和江苏独墅湖图书馆就提供了两个很好的“讲故事”样本。

4 怎样写案例?
如何给同行“讲故事”,即写案例,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重要。

首先,哪些素材可以成为案例?比如,一个举办了很多年的活动,图书馆自认为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举办了很有意义活动等等,这些都不能成为被选作案例的依据。

真正案例的写作要抓住两个要点:一个是在策划这个案例的时候有所创新,另一个要素是整个活动构成了一个故事。

其次,故事是哪里来的呢?故事是做出来的。

图书馆有大故事也有小故事,大故事大做,小故事小做。

另外,在案例的写作上,应注意结构要简单,要包含背景介绍、具体做法、取得的效果以及经验总结等内容。

不好的案例往往在标题、文风、内容上存在问题。

比如标题,很多案例的标题不是公文式就是新闻报道式,还有的包含了这两种形式;文风存在同样的问题,使用公文式文风是案例写作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它们用于同行交流或者期刊发表是不合适的。

在内容描述方面,来自定性描述的结论不具备权威性,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好的故事不仅是讲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

要有包装意识,案例写作也是一个包装的过程。

包装对于做与讲都很重要,好的包装有利于活动的宣传推广,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同时,案例是讲给同行听的,有包装的故事才有可能成为好案例。

包装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常规活动品牌化,要有整体意识。

对于形式上无新意的活动,通过赋予一个好的活动主题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用营销的思维讲故事。

IFLA(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国际营销大奖赛的申报书非常规范,包含项目概述、营销内容、实际或潜在用户(群)的构成、营销目标、营销组合、评估营销项目的方法以及营销分配。

我们在写案例的时候不妨按照申报书的格式来构思自己的策划。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一个活动如果一开始就有一个好的文案,可能取得的效果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唐晓艳 整理)
(上接第19页)
我把它贯穿到第6至第12讲当中了,这是第三块,生活信息的检索也是非常重要的。

你讲的我非常认同,之前只是讲如何检索信息,现在还要考虑到如何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因为现在我们身边的骗子太多了。

在国外或者港澳台地区高校,他们所开的“文检课”,很早就叫信息素养课程。

所以现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非常有必要,而且还要面向不同的群体来做。

谢谢!
Q3: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有老师或者同学对信息素养感兴趣,他们是否需要理科的背景,或者说计算机专业的背景?第二个问题是,您说这个素养是公众都需要具备的,我们除了通过互联网去了解信息之外,口头上的经验交流也是非常常见的一个获取信息的方式,您觉得还有哪个群体还没有关注到“信息素养”?
潘燕桃: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我大学所学的专业不是图书馆学,而是日语。

那为什么我今天站在这里,其中有一个小故事,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中山大学图书馆工作,做日文编目。

做了之后发现,图书馆专业有点意思,后来读了硕士,又读了博士,然后调到学院当老师。

我的例子就可以说明,拥有信息素养其实并不需要一定是理工科背景,但是讲到数字素养、计算机素养的时候需要一些相关的理科知识,这是必须的,但这些相关知识是完全可以学得会的。

第二个问题,哪一个群体还没有关注到信息素养?我认为现在很多群体都还没有关注到信息素养。

哪一个群体会不需要信息素养?我觉得所有人都需要,只是他没有意识到,其实生活的每时每刻都需要信息素养。

一个人有没有信息素养,整个生活都会不一样,信息素养真的能改变生活,我个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就像我刚刚讲到的自己的访学经历,之后我就对网上信息搜索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我真的觉得没有人不需要,人人都需要。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崔卓缘 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