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中的精英传播及其模式探讨_蒋旭峰

合集下载

政治社会学论文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基于政治文化的视角

政治社会学论文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基于政治文化的视角

政治社会学论文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基于政治文化的视角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基于政治文化的视角引言:乡村治理一直以来是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乡村精英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在政治文化的背景下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从政治文化的视角探讨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

一、政治文化对乡村治理的影响1.1 影响乡村精英角色定位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与思想观念。

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念,注重君臣道德和家庭伦理,在乡村治理中强调尊重权威和等级秩序。

而现代政治文化则倾向于平等、参与和民主,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影响乡村治理模式选择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对乡村治理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集体主义和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在乡村治理中的冲突,体现了政治文化的不同影响因素。

某些地区由于长期的集体主义传统,乡村精英在决策过程中更倾向于集体决策,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使得乡村治理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引入。

二、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与挑战2.1 乡村精英的威望与领导力乡村精英作为乡村中声望和影响力较大的人物,在乡村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自身的威望和领导力,能够协调乡村社会关系,推动乡村治理的有效进行。

然而,乡村精英的作用也面临着挑战,如权力滥用、非理性决策等问题,需要制度与监督来保障其行为的公正性。

2.2 乡村精英的知识与专业能力乡村治理需要乡村精英具备一定的知识与专业能力。

乡村精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影响着他们对乡村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

优秀的乡村精英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背景,能够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为乡村治理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政治文化对乡村精英的塑造3.1 民主政治文化与乡村精英形成民主政治文化的传播和实践,有助于乡村精英的形成与培养。

在民主环境下,乡村居民更容易获得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出理性、有能力的乡村精英。

多元治理视角下的乡村精英治理

多元治理视角下的乡村精英治理

乡村精英治理的参与失衡与利益冲突
参与失衡
在参与过程中,乡村精英与其他社会 力量之间存在参与失衡的现象,如精 英俘获、社会排斥等,影响了治理的 公正性和有效性。
利益冲突
由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存 在差异,容易引发利益冲突和矛盾, 给乡村精英治理带来挑战。
提升乡村精英治理效能的路径与方法
拓展资源渠道
CATALOGUE
多元治理视角下乡村精英治理的挑战与对 策
乡村精英治理的资源瓶颈与动员困境
资源瓶颈
乡村精英治理面临资源短缺的挑 战,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 方面资源匮乏,限制了治理的成 效和范围。
动员困境
在动员和组织过程中,乡村精英 面临着参与度低、动员范围有限 等问题,这使得治理行动缺乏广 泛的社会基础。
02
CATALOGUE
多元治理视角下乡村精英治理的理论框架
乡村精英治理的多元主体与角色
政府
村级组织
负责制定和执行乡村治理政策,提供公共 服务,以及监督和评估乡村精英治理的效 果。
作为村民自治的代表,村级组织在乡村精 英治理中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决策,协调村 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村民个体
乡村精英
作为乡村精英治理的参与者,村民个体需 要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 中来。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治理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单一治理模式已难以 适应乡村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引入多元治理视角,探讨如何有效发挥 乡村精英在治理中的作用。
研究意义
通过对多元治理视角下的乡村精英治理进行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乡村治理 理论体系,为实践提供指导,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乡村 精英进行奖励和激励,同时对不称职或违

3从精英治理到民主治理_村民自治制度演进分析 经典

3从精英治理到民主治理_村民自治制度演进分析  经典
#(% 政权内卷化 ” 。 然而在当前村民自治的实践中,
虽 然 经济 转 型 是 村 民 自 治 制 度诞 生 最 深 刻 的原因, 是经济对政治的要求, 然而在实践中, 一 种新的制度能否被提供, 必须考虑权力、 利益的 平衡及文化的适应性, 并要比较短期及长期的收 益和成本。 崔之元提出的三元结构分析框架, 指 出中国政治权力的总体实际上是三元结构, 这种 结构反映的是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民众三者之 间复杂的博弈关系 # & % 。 在这三者关系中, 隐含着中 央政府的两重需求: 其一为中央政府要通过地方 政府实现对民众的统治或管理; 其二为中央政府 又需要民众的自治以遏制地方政府滥用权力、 胡 作非为, 同时避免国家权力过分下沉导致财政支 出的激增。 显 然, 在 这三 层分 析框 架中 , 中 央政 府的 两 重需求 是村民自治 制度得 以自上 而下嵌入 的最 大动力。 然而这仅仅是一种理想。 三者关系能否 平衡取决于村民自治能否有效实行, 也取决于村 级治理机构和基层政府的关系能否妥善处理。 因 “ 自治 ” 为我国现行的压力型体制和 本身就存在 着深刻的矛盾, 由于矛盾的存在使村民自治的实 践过程处于动态之中, 决不是静态的制度所能一 劳永逸地加以规范的。 在这个过程中, 权力、 利益 和文化 成了影响村 民自治 制度有 效性的最 大变 数。 所以对村民自治制度的演进路径考察不仅要 分析其客观上缘起于经济转型的事实, 更要从微 观上分 析三元变量 在农村 社会发 生作用的 力度 和深度。 因而, 有必要将三层分析及三元变量分 析结合起来。 其中三层分析已经说明了自上而下 供给村民自治制度的原因, 而三元变量分析则力 图定位 村民自治的 逻辑起 点并正 确标示其 发展 路向。 在三元变量中, 权力既是推动村民自治的力 量, 也是扭曲村民自治的力量。 这是因为村民自 治按其定义是要求村民实现自我管理, 但这一含 义并不是指农村社区可以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 农村社会即使是一个十分完善的自组织, 但其自 身不是国家, 不具备国家的职能, 它仍需要国家

建构精英主导下的参与式乡村治理模式

建构精英主导下的参与式乡村治理模式

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政 治、经济 、文化 各领域都 发生深刻 变化 , 逐步进 入 “ 有限多元 的后全 能主义历史 阶段 ”。” ’ 经济结 构和经 农村 济利 益不 断分化 ,农 民的 民主价值 诉 求和有序 参与 政治 的渴望 不断 上涨 ,村 民 自治 由此应 运而 生。然 而我 国广 大农村 长期 处于 “ 乡村 精英治 理 ”场域 中 ,乡村治理 长 期依赖 自上 而下 的行政指 令 ,高度 集 中的权 力腐败 、 “ 会资 本” 的失落 、 民间社会 的孱 弱、平 面沟 社 通与参 与的缺 失、社 区 自我管理 能力 的不足等 问题大量 存在 。 加之 我国 建国后 采取赶 超式 经济 发展 战略 ,客观上 决定 了我 国必然 要采 取压 力 型行 政 管理体 制。 这些 内 、外 因素 与村 民 自治 的 “ 自主性 ” 价值诉 求严 重背 离 ,村 民们 难以真 正投 身 乡村 公共 事务 的治理 ,村 民 自治 的制 度效 能被严 重削 弱 ,以村 民 自主参 与为 主的 乡村治理模 式在 我国步 履维艰 。 后 全能 主义 时期 “ 治控 制 的范 围逐 渐减小 ” ,广大 民众基于 政 沟通 、参与 的渴 望而 日益增长 的种 种制度 外 的、 内源性 的民主 自治 需求 急剧扩 大 , “ 非政 治领域 的 自主社 会空 间”开始逐 步 从政治 与 行政 的强控制模 式下外溢 而 出。 政府逐 步还权于 社会 ,社会 力量 日 渐得 以发展 ,创新 政府 治理模 式成 为, 然 的现 实选择 ,这 为我 国乡 必 村治理模 式 的创新 提供 了 良好 契机 。本 文引入 参与式 发展理 论 ,主 张构建精 英 主导下 的参 与式 乡村 治理 模式 。
村 治理模 式。
关键 词 : 乡村 治理模 式 ;参与 式发展 ;乡村 精英

乡村精英流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乡村精英流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乡村精英流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人口流失现象不断加剧,乡村精英流失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乡村精英指的是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村干部、乡土人才、青年企业家等,他们在乡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策扶持不力以及人才缺乏发展机会等原因,乡村精英流失现象日益突出,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巨大影响。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乡村精英流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为乡村治理提出建设性建议。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1.乡村精英流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部分将调研乡村精英流失的现状,重点探究流失原因,如政策扶持不足、发展机会匮乏、薪资待遇低等。

2.乡村精英流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本部分将阐述乡村精英流失给乡村治理带来的影响,如人才流失影响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政策制定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3.应对乡村精英流失的措施。

本部分将提出针对乡村精英流失问题的解决措施,如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乡村企业家和乡土人才的培养等。

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和梳理现有乡村精英流失的研究成果,对当前乡村精英流失的现状及影响进行分析。

2.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乡村精英及其家庭、亲友的流动情况和流动原因,以及他们对乡村发展和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等。

3.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采访,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了解乡村精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及强弱点,探讨应对策略。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深入解决乡村精英流失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加强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分析

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分析

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分析题目: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力量:挑战与机遇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村级治理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分析逐渐受到广泛。

本文将探讨村级治理中精英的存在形式和特点,分析精英在村级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如何培养精英和发挥其在村级治理中的作用的建议。

一、村级治理中精英的存在形式和特点在村级治理中,精英主要指那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较强组织能力、丰富社会资源并能够积极引领村民致富的优秀人才。

这些精英通常包括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农村企业家等。

他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拥有良好的个人素质:村级治理中的精英普遍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优秀的个人品质,他们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市场需求,带领村民共同发展。

2、强大的组织能力:这些精英通常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动员和组织村民参与集体活动,提高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丰富的社会资源:精英们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信息等,这些资源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对市场动态和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能够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二、精英在村级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1、引领村民致富:村级治理中的精英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村民增收。

2、维护社会稳定:精英们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帮助村民解决内部矛盾和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3、推动民主决策:村级治理中的精英在民主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能够充分听取村民意见,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提高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提高农村形象:村级治理中的精英通过参与各种文化、科技、卫生等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的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的。

三、如何培养精英和发挥其在村级治理中的作用1、加强教育培训: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村级治理中精英的培养力度,提供各类教育培训机会,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领导力培训等,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前期的乡村建设中,政府不可缺少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划、拨款、监管等,然而,单纯行政干预存在局限性,因此需寻找一种新的乡村治理模式。

一个更能促使农村本身的发展,增强乡村自治意识和乡村建设的伙伴关系的治理新模式。

传统乡村治理已成为乡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农村精英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正在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论文目的及研究内容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实地调研,解析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探索其适用于现代农村发展的优越性,并结合调研案例,深入剖析其实践效果。

三、研究方法思路本文将采用实证分析的案例研究法,通过考察已经实行乡村精英治理的乡村实践案例,分析其治理模式及其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两个主要方面:(1)甄选案例进行个案分析和比较分析,研究乡村精英治理模式在这些案例中的运作方式、效果和决策制定模式。

(2)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从村民、干部、乡村企业家及专家等多角度了解乡村精英治理模式在村庄建设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乡村发展的影响。

四、研究创新点本文主要的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聚焦于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治理,这一治理模式在当前乡村建设中尚未有系统的研究。

(2)本文强调了乡村精英在治理中的重要性,这对于乡村人才引进、乡村建设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

(3)本研究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提炼了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的优点,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

五、论文结构安排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文献综述、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的理论探讨、村民自治导向下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的实证分析、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

乡村精英治理的传承与创新

乡村精英治理的传承与创新

乡村精英治理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卢福营来源: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发布时间:2011年3月15日意大利政治学家莫斯卡曾经指出:“在所有社会中———从那些得以简单发展的、刚刚出现文明曙光的社会,直到最发达、最有实力的社会———都会出现两个阶级———一个是统治阶级,另一个是被统治阶级。

前一个阶级总是人数较少,行使所有社会职能,垄断权力并且享受权力带来的利益。

而另一个阶级,也就是人数更多的阶级,被第一个阶级以多少是合法的、又多少是专断和强暴的方式所领导和控制。

”①或许,莫斯卡的说法有点言过其实。

但是,社会治理时常表现为少数精英或能人的统治,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国乡村治理史上,精英治理具有重要地位。

乡村社会主要地是由各种精英和能人治理的。

所谓精英治理,简单地说就是指个别或少数精英在乡村公共权力结构中居于支配性地位,主导和控制乡村治理的运作过程。

不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精英治理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主要依靠国家自上而下延伸的保甲制和乡村内生权势人物的影响共同治理乡村。

”②特别是实行保甲制以来,皆由本地有能力、有权威的乡绅担任保长等农村乡里组织领袖,协助官府办理乡里事务。

乡绅掌握着村庄的公共权力,操控村庄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由此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乡绅治村现象。

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上千年的传统乡村精英治理模式,乡绅治村具有以下重要特点:第一,村庄领袖———保长、甲长等由乡绅担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担任村庄领袖的乡绅是官化了的族人,一般有以下特点: (1)多为有钱有势有知识有名望者,是乡里社会中的最高阶层。

他们因为具备了财富、势力和知识三个条件,成为了地方上有威望的人。

(2)乡绅往往上与州、县连通,下与平民百姓熟悉,加上了解本地本乡情况,便于上下沟通,充当着联系官民的“中介”角色,是一个介于官府与农民之间的特殊阶层。

正如费正清所说:“他们是平民大众与官方之间的缓冲阶层。

”③第二,乡绅治村是一种地方自治形式。

试论我国乡村精英研究的范式转换

试论我国乡村精英研究的范式转换

由年 长 、 境殷 实 、 学 问者 通 过一 种 自然 选 择 而 家 有 处 于既有 的位置 , 时 间和 能力 处 理 与官 府 有关 、 有 与村 子有关 及 与私人 有关 的三类事 务口 。 ] 在《 中国农 村 : 九世 纪帝 国政权 对 人 民 的控 十
制 》 书 中 , 公 权立 足于 乡村社会 项 目 : 苏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划 重 点 项 目( 目编 号 :8 Z OO1 江 项 0Z A ) 作 者 简 介 : 长 立 (9 3 ) 男 , 国矿 业 大 学 文 法 学 院行 政 管 理 研 究 所 所 长 、 授 , 士 生导 师 ; 张 16 一 , 中 教 硕 刘 胜 国 (9 3 ) 男 , 国矿 业 大 学 文 法 学 院 20 级 行 政 管 理 专 业 硕 士 研 究 生 。 18 一 , 中 08
讨 了传 统农 村社 会 皇权 一绅 权 的二 元 权力 结构 性
质, 明确 了绅权 是 一 种地 方 权 威 , 代表 地 方 上 的一 种 长 老 权 力 , 于 地 方 的 风 俗 习 惯 负 有 指 导 的 对 责任 。
在 《 国 与 中 国 》 , 正 清 指 出 乡 绅 在 中 国 乡 美 中 费
源获取 , 因循 这 一 现 实 , 乡村 精 英人 物 也 不 断 受历 史的 裹 挟 发 生 演 变 分 化 。 学 者们 从 不 同 角度 对 这 一 问题 进 行
了大 量研 究 , 百 多年 来 , 一 乡村 精 英 研 究 的 范 式 经历 了如 下 转 换 : 乡村 精 英 地 位 和 功 能 的研 究 到 乡村精 英 角 色 从
如公益 活动 、 排解 纠纷 、 兴修公共 工程 , 时还 组织 有
团练 和征税 等 ” 以 及 “ 文 化 上 的 领 袖 作 用 ”3。 , 在 [ ]

精英选举与乡村治理

精英选举与乡村治理

精英选举与乡村治理一、精英:乡村治理无以回避的一个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农村改革是一种以下放权力为主要表征的分权式改革。

分权式改革的推进意味着村民获得了日益增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也意味着强行政控制的村治体制面临解体。

与此同时,备受农民群众青睐并且得到国家回应的民主化村庄治理模式迅速发展起来。

其标志就是以村委会选举为核心的村民自治。

当前对村民自治的关注重在于其民主方面,而对治理方面的研究比较弱。

即使已有研究,也多在对其价值和效能的评判。

然而,无论是思考村民自治的价值功效,以推测“草根民主”到底能走多远,还是探索民主化村庄治理模式的选择,都不能置乡村的具体场域不顾。

关注村民自治不能回避对特定乡村社会的性质的思考,因为特定乡村社会的性质不仅型构着乡村的选举风景,而且还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选举后的村治运行和村庄政治。

必须理解特定乡村社会的性质有两层含义:一是不能忽视乡村社会的性质。

因为村庄内诸多活动是脱离不了乡村社会性质的掌控,受制于乡村社会的性质。

二是不能忽视我国乡村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必须看到我国从来就不存在统一农村的客观实际,注意区分不同地域的乡土性质,分清四种不同类型的村庄[1],及其村庄治理的不同内涵,避免笼统地谈论村民治理的不适宜性。

理解特定乡村社会的性质,并不在于要抓住乡村社会的固态容貌,而是要掌握其线索和构成因素。

掌握这些线索和构成要素,必须思考村庄内部结构。

在村庄内部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无疑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2](P5)然而,“在大多数政治体系中,对政治事务极感兴趣,关心并了解政治,活跃于政治事务的人,一般来说,往往是少数……简言之,大多数人是无政治性的”[2](P131)。

因此,在村庄治理中,对乡村治理产生影响的是有政治性的人。

在这些人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乡村精英。

从理论上讲,民主化村庄治理,是村民通过民主的方法获得村庄秩序。

乡村治理视野下乡村精英扮演的角色反思

乡村治理视野下乡村精英扮演的角色反思

乡村治理视野下乡村精英扮演的角色反思作者:周慧恩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21期摘要: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正在一步步进行,关于如何治理好乡村也引起了广大学者们的关注。

在乡村治理中,作为精英而存在的一部分乡村社会主体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村庄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他们将其特有的资源注入乡村建设中,使乡村治理焕发活力。

但是部分精英因有其特殊职务和地位,在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易产生“精英俘获”现象。

是否能够解决好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负面效应问题,是乡村治理取得成败的关键。

因此,需要构建乡村各领域精英发挥相应功能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让乡村精英带领村庄走新时代乡村发展之路。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精英;精英俘获;乡村治理新格局一、问题的提出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乡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这就给乡村治理提出了比较大的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传统的自治体系下,我国乡村治理存在许多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如何带动本村经济发展,让农民收投入有实质性的突破,或者如何发掘并建设基层公共文化等。

我国乡村治理的模式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路径依赖,对于不同类型的乡村治理缺乏针对性的方案,难有创新,往往都是依样画葫芦,照搬照用,可是由于不同乡村的现实情况和历史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路径依赖带来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在乡村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精英群体,可以把他们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文化精英等,他们在这些领域有一定的地位和声望,但是在乡村中这些人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乡村人才的浪费。

如果想解决上述问题,把乡村治理好,就必须依靠乡村自身力量,发挥各种乡村精英的作用。

乡村是一个“小锅利己型”组织,讲究的是一村吃饱,怎样把本村的锅中的饭菜数量增加,质量变好,乡村本身才是其力量之源。

二、乡村精英的角色扮演(一)乡村精英的界定对于乡村精英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些学者简单将其定义为“在乡村经济领域有影响力的人”或“在乡村政治领域有影响力的人”,显而易见,这些定义都过于片面。

精英转化机制:对村庄精英权力结构与治理秩序问题的研究

精英转化机制:对村庄精英权力结构与治理秩序问题的研究
社 会 关 联 视 角 下村 庄 专 业 合 作 组 织 生命 周 期 问 题 研 本 文系2 0 1 4年度浙江工商大学研 究生科研创新基金 项 目 《
究》 ( 编 号 :3 1 0 0 X , I 1 5 1 4 2 0 2 ) 的 阶段 性研 究成 果之 一 。

5O ・
《 跨 南学 》 捌 5年 第 4期
会关系广 ,对资源占有优势明显 ,具有在不 同 自然村号召和领导村 民的能力 ,因而可对村级事务 发挥 较大 的影 响力 ; 自然 村精 英 ( 局部 )则 是一 些 只 在其 居 住 地 附近 享 有影 响力 的精 英 ,他们 在 全村 事务 的决 策 和运作 中 ,可 以代 表一 部分 村 民的意 见 。 [ 1 ] 1 1 3 - 1 2 6
[ 中图分类号 ]D 0 3 5 . 5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3 - 7 4 6 2( 2 0 1 5 )0 4 — 0 0 5 0 ~ 0 8
Do I : 1 0 . 1 3 9 7 7 / j . e n k i . 1 n x k . 2 0 1 5 . 0 4 . 0 0 8
精 英权 力结 构是 村庄 政治 社会 主 要 的层 面 ,是 体 现 村庄 基 础 的关 键 和 衡 量村 庄 治 理水 平 的重
要 标 尺 。本 文试 通过对 不 同时段 的 四种 理 想 类 型村 庄 的 精英 权 力 结 构分 别 进 行 二元 分 析 与 三层 分
析 ,在 洞悉 村庄 权力运 行 实态 的基础 上 ,利用 精英 转化 机制 这一 概念 ,探究 其 与 精英 角 色及 地 位 、 精 英权 力结 构 、村庄 治理 秩序 及 村庄 基 础 问 的关 系 ,以解 释 处 于 同一/ 不 同 时段 、相 同/ 不 同性 质 村庄 在 精英 角色 与地位 、精 英权 力结 构及 村庄 治理 秩序 方面 表现 各异 的原 因 。

乡村精英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影响途径

乡村精英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影响途径
层社会 治理 中的创新路径 , 从 而促进新农村建设和 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 的良性发展 。 【 关键 词】 乡村精英 ; 基 层社会 治理 ; 作用 ; 制约 因素 ; 创新路径
新 时期 党的十 八 大顺利 召开 , 党 中央构 建 了治 国理 政的新 的重 要战 略布局 。习近平 总书 记提 出了 四个 全面 的伟大 构 想 , 四个 全 面 是指 : 全面 建成 小康 社会 、 全面 深化 改革 、 全面 依法 治 国和全 面从严 治 党 。四者 之 间相 辅相 成 , 互相 推 进 。我 国拥 有 广大 的农 村 地 区 , 虽然 随着 城镇 化建 设的不 断 推进我 国 的城镇 化率 有 了显著 的提 升 , 但 是农 村地 区 的经 济 建设 发展 依 然是 我 国 目前面 临 的重 大 战略 课 题 。建设 社会 主义 新农 村是 四个 全面 的重要 战略 要求 , 是 我国经 济 社 会发展 的 持续健 康动 力 , 所以在 农村 基层 社会 自治 中亟 需一批 具 有 改革 和创 新 精神 的 群体 即 乡村 精 英去 带领 我 国广 大农 民建设 自 己 的家 园 , 但 是在 实践 的过 程中 乡村精 英 由于 自身和外 部 因素导 致 其 对基层 社会 建设 的积 极作 用 的发挥 形成 了阻碍 , 故创 新 和开拓 乡 村 精英 作 用最 大 化新 模 式在 我 国身 处于 改革 时代 的 当下 具有 现 实
【 摘 要 】 学术界对 乡村精英的分 类有 体制 内和体制 外两种。现令我 国 乡村精 英 由于 自身和 外部原 因导致其发展遇到 了 瓶 颈。本文 从农村 法制建设、 政府监 管定位、 g {  ̄ - r v  ̄参 与、 农 民群体和 乡 村 精英素质建设 、 非体 制 内精英 治理参 与度 等方面论述 了拓展 乡 村精 英在基

试论“精英治村”如何向“制度治村”转变

试论“精英治村”如何向“制度治村”转变

思维方式 和价值观念 的现代 化。而这关键 “ 四点” 的实 村” 换了新 的村委领导班子后 , 由于缺乏管理知识 和经验 , 不仅未能 生活方式 、 现 , 要求与时俱进 的加大对新型农 民的培养 。培养新 型农 民不 仅 延续上届村委班子所制定 的科学决策 , 而且新制定 的发展规划也未 可 以整 体提升 农村人 口的知 识文化 素养 , 而且 可 以为实现 “ 制 度 能得到村 民的认可 , 新领 导班子的影响力 大大下降 。 治村” 提供智力支 持和文化保障。通过建立乡村学院 , 加 大对农 民 这 表明在村委班 子换 届后 , 新任村官缺 乏调研 、 务实 态度 , 随 的知识和技 能培训 ,让适龄农 民在农 闲时问学 习科 学文化 知识 , 意 中断或废止一些 既定的科学决策 , 形成 “ 一任 干部一种思路 , 一
“ 精英 治村 ” 向“ 制度治村” 的转变提供 建议 参考。
【 关键词 】 治理能力 精 英 制度治村
( 三) 村务管理失范 , 治理未能实现制度化。 综 合“ 兴王庄村 ” 和“ 华 西村” 两村 治理的现状 , 可 以发现两村
都是传统 型“ 精英治村 ” 的典 型 , 两村公共 事务的决策 和管理权力
“ 兴王庄村” 和” 华西村“ 的发展概况 少数精英人物直接掌握村里 的公共权力 , 农村经 兴王庄村位 于山西省泽州 县巴公镇境 内 , 8 0年代 初 ,利用 国 庄发展 的阶段 。“ 济社会 的发展主要依靠 精英个人 的能力 和品质 , 突出精英 的个人 家政策 导向开发煤炭资 源 , 顺利 将资源优势转化 为实体 经济 。煤 意 志和权威 ,这种 精英治 理模式 极易产 生偏离 法律 和制度 的行 炭企业关 闭后 , 在“ 治村精英 ” … 村 党支部 书记 郭光发 的正确带 为 ” 。 领下 , 兴 王庄村加速转型 。发展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 , 找到 了经济 二、 ” 精英治村 “ 向” 制度 治村 “ 的 转 变 途 径 发 展的新 引擎 。在村委换届后 , 由于新 干部缺少创新 数农村精英之 手 , 未 能很好实 现村务治理 的制 度化或法制化 , 仍处 于“ 传统 型权威 ” 和“ 魅力型权威 ” 主导村

从“精英治村”到“制度治村”

从“精英治村”到“制度治村”
实 现 了共 同富裕并 被 誉 为 “ 天下第一村”. 老 书记 吴仁 宝 的离世 却使 人 们 然 是一 个相 对 的概念 。 精英 的能力 与 素
是“ 精选出来的少数 ” 或者“ 优秀人物 ” 。精英人物 具有一定 的相对性 , 在一定 的时间与空 间内, 表现
e n h a n c e d s u p e r v i s i o n .
Ke y wor ds: e l i t e;g o v e r n a n c e v i l l a g e;s y s t e m
农 村 精英 为农 村 经 济 发 展 做 出 了不 可 磨 灭 的 贡献 , 改 变 了农 村 落 后 的面 貌 . 使 农 民过 上 富裕 的 生活 , 但是 , 由于缺 乏约 束机 制 , 使 得 精英 在为 农村 中做 贡献 的 同时 为 了获 取利 益 或政 治资本 。 出现 了
关键 词 : 精英 ; 治村 ; 制度 中图分类号 i D 4 2 2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9 6 5 4 ( 2 0 1 6 ) 0 4— 0 7 2— 0 3
Fr o m ” El i t e Gov e r n an c e Vi l l a g e” t o ”I n s it t ut i o n a l Go v e r nan c e Vi l l a g e” HE Ch u a n,HE Wa n wa n
要性。


从 兴 王庄村 和华 西村 看“ 精 英治 村 ”
“ 精英 ” 一 词 最早 出现 于 l 7世 纪 的法 国 , 指 的
下, 从一个穷山恶水 、 经济落后 的地方变成一个注 重生态建设 、 产业转型、 民生改善 、 文化多元和民主 自治相结合的先进村 。 但是换 了村领导人后 , 发展 形势却不容乐观。江西华西村在吴仁宝的带领下

乡村治理要想方设法留住精英

乡村治理要想方设法留住精英

乡村治理要想方设法留住精英作者:翟宇婷杨燕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29期【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精英的流失日益呈现出一种单向度流失,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仍旧在一定程度上对城镇一体化及人的城镇化发展设置了藩篱,对乡村治理的推进和完善产生了不利影响。

【关键词】精英流失乡村治理对策【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乡村精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治理的成效离不开对乡村精英作用的有效引导和发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精英流失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对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乡村治理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基于此,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乡村精英的现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西古交市岔口乡乡村精英流失现状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山西省古交市岔口乡乡村精英流失的现状。

山西省古交市岔口乡基本情况。

岔口乡位于古交市西南端,是距离市中心最远的乡,乡政府驻下阳坡村。

总面积176.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528亩,总人口9010人,非农业人口242人,辖20个村委会,34个自然村,本文主要调查的是关头村和寨底村。

山西省古交市岔口乡精英流失基本情况。

第一,关头村精英流失概况。

近年来,关头村流出人口大多为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技能和资本、勇于开拓事业的青壮年,或因婚姻关系流出的人口,因受教育限制流出的人口,这些都是拥有经济、政治、文化优势的乡村精英。

近年来虽有一定数量的精英回流,或者在村民的推选下成为村干部,但是总的来说,精英外流现象仍旧不容忽视。

第二,寨底村精英流失概况。

寨底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精英流失现象一直存在,青壮年几乎没有在家务农,都因接受高等教育、工作等缘由外出,使得该村的精英流失更加严重。

山西省古交市岔口乡乡村精英流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一是优秀乡村干部资源匮乏。

最近几年村干部选举的参加者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且年龄大多在40~50岁之间,连任的居多。

“后乡村精英”时代的乡村如何治理?———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反思

“后乡村精英”时代的乡村如何治理?———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反思

的难度。在 乡 村 精 英 大 量 流 失 的 “后 乡 村 精 英 ”时 代 ,乡 村 社 会 如 何 治 理 ,已 成 为 摆 在 国 家 与 政 府 面 前 的一个现实问题。
乡村社会治理一般由乡村社会秩序和乡村社会 发展两个基本内涵 构 成,在 当 前 国 家 推 进 社 会 治 理 现 代 化 的 背 景 下 ,要 想 在 这 两 个 方 面 实 现 创 新 ,就 必 须重点关注城乡二 元 框 架 下 的 乡 村 治 理 体 制,同 时 应该认识到乡村文 化 与 城 市 文 化 的 差 异,避 免 一 元 化的治理结构。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并不能简单地等 同于技术创新和制 度 创 新,也 不 是 提 供 理 想 化 的 治 理 模 式 ,而 是 在 做 好 顶 层 设 计 的 同 时 ,为 基 层 社 会 开 放更大的实 践 空 间 。 [2] 当 前,中 国 乡 村 的 治 理 格 局 主要受到土地制度、现 代 化 和 基 层 自 主 性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面 临 乡 村 精 英 外 流 、公 共 产 品 供 给 不 足 等 诸 多 挑战。而在国家推 进 治 理 能 力 现 代 化 的 进 程 中,实 现 从 “乡 村 政 治 ”向 政 府 主 导 的 “多 元 主 体 共 治 ”模 式 的转换,将会成为 未 来 中 国 乡 村 社 会 推 进 治 理 现 代 化的发展 趋 势[3]。“后 乡 村 精 英”时 代 的 乡 村 治 理, 应该抓住国家推进 治 理 能 力 现 代 化 的 历 史 机 遇,给
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 键 词 :乡 村 精 英 ;乡 村 治 理 ;“后 乡 村 精 英 ”时 代 ;人 口 流 动
中 图 分 类 号 :F325.2 文 献 标 识 码7)05-0148-07

检视与重构:多元竞合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探析

检视与重构:多元竞合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探析

检视与重构:多元竞合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探析
姚莉;刘燕
【期刊名称】《兰州学刊》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我国乡村精英治理格局因社会务件、制度基础和精英替代已经由一元转向多元,文章通过华共村个案的研究,提出多元竞合的乡村精英治理模式能够弥补一元治理的缺位,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推进基层民主,同时也分析了制度建构多元竞合治理模式存在合法性、协调性和稳定性的困难,并提出政府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此种治理模式的建设.
【总页数】6页(P51-56)
【作者】姚莉;刘燕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善治视域下多元合作乡村治理模式探析 [J], 吉青
2.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析: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r——基于长沙市岳麓区社区多元共治个案观察 [J], 彭彬
3.平台"炒信"治理模式的转型重构:走向多元共治 [J], 陈兆誉;余军
4.对城市雾霾的多元治理模式探析 [J], 胡蕊婕
5.南充市顺庆区无欠薪多元联动治理模式探析 [J], 刘长江;郭亚梅;凌镘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精英治村”到“制度治村”

从“精英治村”到“制度治村”

从“精英治村”到“制度治村”
何川;何湾湾
【期刊名称】《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6)004
【摘要】以兴王庄村和华西村的“精英治村”为切人点,探讨了当下“精英治村”与村民自治制度中相悖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从“精英治村”向“制度治村”转化的措施:公正选举、民主决策、规范管理、加强监督.
【总页数】4页(P72-75)
【作者】何川;何湾湾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1;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22.6
【相关文献】
1.富人治村的社会吸纳机制及其政治排斥功能——对浙东先锋村青年农民精英治村实践的考察 [J], 赵晓峰;林辉煌
2.试论精英治村如何向制度治村转变 [J], 丁婧
3.声誉机制视角下经济精英治村研究——基于D村实证考察 [J], 米文杰
4.试论“精英治村”如何向“制度治村”转变 [J], 陈朋举
5.乡贤治村:主体角色、制度契合与实践机制--基于赣南农村乡贤治村实践的考察[J], 朱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02-10作者简介:蒋旭峰(1966-),男,江苏淮安人,副教授,融合应用传播实验室主任,社会学博士,从事应用传播研究。

2012年第4期(总第167期)理 论 探 讨T HEO RET ICA L I NV EST IGA T IO N N o .4,2012General .No .167乡村治理中的精英传播及其模式探讨蒋 旭 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210093) 摘 要:传播学视野下的乡村治理,除了宏观层面上的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的探讨外,乡村社会中特有的底层干群关系及其人际沟通是经常被忽略的一种治理方式与沟通途径。

本文从微观角度对乡村治理中体制内外的精英与农民之间沟通博弈与互动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正确理解和解释乡村精英在此互动过程中的角色、机制、规则与意义,将有利于突出和发挥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乡村治理;体制精英;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2)04-0159-05 乡村治理一直是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课题。

以往的乡村治理研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从上往下看”,通过国家的视角来考察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过程;二是“从下往上看”,站在社会生活本身,通过社会的视角来看在“官语”以及“译语”指导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实际变化过程[1]。

这两种路径的研究得出的有关乡村治理的改革观点也体现了两种思路:一是对于乡镇基层政府改革及其职能转换的探索,另一是通过对村民自治及其现存问题的研究来提升村民自治的有效性。

显然这两种视角和两种思路都存在一定的理论限度。

而从传播学视角研究乡村治理,则是将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力量整合起来对乡村问题进行沟通探讨的一个尝试。

一方面透过国家与乡村社会双方互动和关系形成的过程,可以动态地剖析乡村治理的过程,避免偏于一方提出解决之道;另一方面,传播本身就是乡村治理的一种主要手段,例如孙立平在研究中发现,正式权力往往通过非正式运作达到目的[2],而这种非正式运作(“软硬兼施”、“情境的扩大与缩小”、“以虚拟关系形成紧迫”、“将无理推向极端”等)基本上都是传播手段的运用。

另外,国家对农民的影响则主要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政府传播既是一种传播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行为,传播行为是管理行为的延伸,是管理行为落到实处的必要步骤”[3]。

所以,以传播为视角研究乡村治理,有助于直接进入治理的本源,从而在更本质和实用的层次上深刻把握当前乡村治理的精髓。

一、传播学视角下的乡村治理及其演变实际上,我国乡村治理中传播形式不断发生着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950年以合作化运动为始的人民公社治理体系、1980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始的“乡政村治”治理体系等两次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政治传播的传播通道类型分为四种类型。

A 类是制度化压力型的政治传播通道,会议系统就可以归于这一类;B 类是制度化非压力型的政治传播通道,文件系统可归于此类;C 类是非制度化压力型的政治传播通道,基层干部对于农民的人际传播可归于此类;D 类是非制度化非压力型的政治传播通道,大众传媒可归于此类。

在合作化运动中,乡村社会的政治传播通道,主要是“会议—文件”系统,即制度化压力型的传播通道,当时的政治信息一般是通过“会议—文件”系统传达到各级党委政府,到达基层政府后,再由基层干部、工作队以及村中的积极分子通过群众大会和社员会议向群众宣传和动员。

群众大会这一传播通道,本身可以产生一种压力氛围,给予农民一种心理压力,可以促使受众对于传播信息的接收。

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政村治”建设中,乡村社会的政治传播通道多是非制度化非压力型的传播通道,传播效率较低,传播效果也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

虽然从中央到基层干部的政治传播通道仍然是制度化的会议—文件系统,但对于农民的传播通道却主要是村干部对农民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媒介。

这样的传播通道是非制度化的,弱指向性的,是非压力型的传播通道。

[4]其中,文件政治是当今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的新视角,文件政治研究方法是国家视角的回归,而国家在当代乡村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无可替代的,它有着天然的关注159国家宏观政治的特点。

从文件政治角度研究乡村治理可以采用政治系统分析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政治过程分析方法、新制度主义分析方法、文本分析方法和符号象征方法[5]。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到来,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对乡村治理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资源的治理角度,还应从信息化的视角作出新的探索。

而大众传播则在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学者指出,传媒具有监测社会、社会教育、娱乐休闲等社会功能,同时也具有包括议程设置、舆论监督、政治沟通、政治参与、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等治理功能[6]。

在风险社会中,传媒的治理机制有传媒吸纳、传媒评论和传媒动员三种,传媒吸纳就是通过媒介渠道,汇聚社会各种利益要求和利益表达,共同对社会事务进行预解决的过程,具体包括观念吸纳、精英吸纳、组织吸纳等方式,传媒评论指传媒作为社会论坛,对社会事务、现象、问题进行真假是非判断,传媒动员则是传媒通过传播行动,对某一现象或社会事务形成社会共鸣、社会认同或整体归属感,从而具有舆论动员、促进社会行动的过程[7]。

同时,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促进了行政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公众参与的渠道,重塑了公共行政的理念,有利于产生新的政府治理形式(如服务行政、虚拟行政、大众行政)[8]。

除大众传媒外,主体间的相互沟通也是治理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这一政治系统内部,正在经常地、大量地发生着政治主体之间的接触、谈判、交易、博弈等过程,这些形成农村基层政治中的政治沟通,并借此途径最终实现农村基层政治的现实功能与体制创新[9]。

在传统乡村,以士绅为主的精英阶层在沟通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实施社会教化,维持官民良性互动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到20世纪前期,现代传媒对乡村地区几乎不产生直接影响,由于民间精英的城市化和劣质化,国家权力组织也未能有效地渗入基层,从而导致了乡村治理的困局[10]。

由此看来,如何通过传播的介入解决三农问题?有学者认为,公共政策的干预应该有可能改变农民群体在传播体系中的边缘现状[11]。

也有学者指出,解决“三农”的问题的传播学路径是渐进式改革,即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激活农村传播容器;积极推进自然村落的分界与重组,合理规划农村传播路径,从空间角度降低社会信息交易成本;加强农村媒介系统、农村教育文化建设,实现农村传播主体的创造性转化。

这三个方面应齐头并进、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不可偏重任何一方[12]。

遗憾的是,当前透过传播学视角对乡村治理的研究或探讨,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性传播,忽略了治理过程中“社会”内部的精英对农民的传播关系。

事实上,治理是一个相互主体间的管理活动[13]。

在治理理论中,并非只存在着唯一的管理主体,而是多个管理主体并存。

政府、公民团体甚至个人都可以有效地参与对涉及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因此,治理不存在唯一的有效权力或权威。

人类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越来越较少地借助于国家权力机构,而是更多地运用社会自身的结构和力量。

在乡村治理中,治理主体既包括国家也包括乡村精英。

由于增加了精英这个变量,“国家—社会”的传播关系和治理过程则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二、乡村治理中的精英角色及其传播缺位现代精英理论的先驱者帕雷托认为:“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一个社会只是把那些最有能力的人(往往未必是最廉洁、最高尚的人)称作精英”[14]。

根据帕累托的理论,贺雪峰等乡村研究学者将乡村精英界定为“那些在村庄中拥有相对资源优势,其社会影响力超过一般村民平均社会影响力的那类村民”[15],并以体制精英和非体制精英来概括乡村精英的类型。

体制精英指掌握着村庄正式权力资源的村组干部,其社会影响力来源于正式授权,获得国家政权体系的认可。

而非体制精英指的是在村庄中有一定经济、文化、社会影响力的村民,如宗族头人、经济能人、乡村教师、民间文化人、乡村医生等,其社会影响力主要源于村庄社会中的文化认同和利益联系,如个人魅力、血缘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经济互利关系等;也可能源于非体制精英村庄外部的个人关系网络,如有官方资源背景、与村外某强势人物的关系密切等。

乡村治理根本上是一种公共权力的分配和秩序的建构,因而就必须对村庄权力结构这一理解村庄社会政治的基础进行分析。

所谓村庄权力结构,是指村庄各主要权力主体之间模式化的互动关系[16]。

乡村精英在这个权力结构中处于国家和农民之间的中介地位,在这一场域中,乡村精英展开博弈、合作、冲突与协调。

乡村精英在乡村社区中起着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对乡村社会中意见的表达、政策的执行、政策的评估以及各种信息的反馈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乡村社区中的“守门员”角色。

在此,我们不关注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而是聚焦于乡村精英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互动模式。

我们力图通过捕捉乡村治理中各传播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从微观角度对乡村治理的若干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理解和解释乡村精英在此互动过程中的角色、机制、规则与意义。

在此语境下,我们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在乡村场域中,体制内外的精英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怎样通过传播与农民进行互动,从而达到相应的乡村治理效果的[17]。

然而,当前乡村治理场域中无论是体制内精英还是体制外精英,都日益与农民之间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弱传播网络,这构成了乡村治理中的关系互动的基础。

实际上,乡村精英与农民之间互动模式的重构还未能适应乡村治理中传播格局的新需要,这主要是由于在传者、渠道、受者等方面产生的传播缺位。

一是传者的缺位。

我们把乡村干部视为国家面对农民传播的“代理者”,而这个代理者身处科层化160色彩浓厚的传播体制内。

在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和数目字管理的政绩考核模式下,村干部在乡村治理中履行的角色是一个既非“经纪型”亦非“保护型”的代理人,他们工作的重点并非旨在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和乡村共同体,而主要是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政治任务”。

国家原本希望通过税费改革使国家—农民的“汲取型”关系转变为“服务型”关系,从而促进基层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角色转型,将“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本村的公共事务,使其更好地发挥维护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职能”[18]。

然而,实际中却使得乡村干部与农民的联系日渐疏远,乡村干部与农民的沟通并没有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而构建出服务型的机制。

二是渠道的缺位。

在农村社区内部,信息传播渠道并非不存在,而是存在但并未起到多大的传播效果。

作为一种空间存在的传播平台,在农民看来不过是形式的需要。

在地方乃至国家的层面上,对农民传播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

然而,大众传媒总体上是城市、市场导向的,对于农民仍然不是最直接切身的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