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存在溢出效应吗_来自空间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溢出效应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溢出效应研究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区域经济发展溢出效应是指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对邻近地区和整个区域的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它是区域经济中产生的一种重要效应,具有重要的经济学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溢出效应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某种成果或者某种影响因素对整个经济区域内另一地点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影响的现象。
包括正向溢出效应和负向溢出效应两种。
正向溢出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以及整个区域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包括技术溢出、信息溢出、文化溢出、人才溢出等效应。
如从某地区源头技术溢出、科技人才、资本、企业文化、经验等方面影响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就业、增加区域的税收收入、提高经济活力等。
负向溢出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以及整个区域产生消极影响。
如某地区的生态破坏对周边地区的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延伸到其他区域,因而受到其他地区的反感。
1.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是指由于某一企业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而形成的技术成果对其他企业改进产品、发掘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节省生产成本等方面起到的积极的影响。
比如,在某一区域内出现了一个新的产业,该产业相应的技术成果将被同区域内的其他企业运用,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
信息溢出是指一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知名公司、重要机构等,因其在某一领域的领先地位,从而吸引流动性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前来就业和学习。
如“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我国各地的推广,使得各地社区产生了许多新型的智能终端服务企业,从而为各地带来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智慧”发展。
文化溢出是指由某地的文化影响力,进而引起由此产生的文化服务产业、文化旅游等多种经济业态。
比如某一地区的民俗、历史、建筑等文化元素为当地民众、游客带来了独特而新鲜的体验,因而吸引不同地方的游客前来体验,从而促进当地相关经济业态的“文化”发展。
空间溢出效应与空间杜宾的关系
空间溢出效应与空间杜宾的关系一、空间溢出效应的定义空间溢出效应是指某一地区或区域发展的正外部性效应,即一个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或区域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空间溢出效应通常包括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负的空间溢出效应。
正的空间溢出效应指的是某一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或区域产生的积极影响,例如新兴产业的崛起会带动周边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提升整个地区或区域的发展水平。
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则指的是某一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或区域产生的消极影响,例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会对周边地区或区域造成负面影响。
二、空间杜宾的概念空间杜宾是空间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某一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增长对周边地区或区域产生的负外部性效应。
空间杜宾通常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均匀、环境容量限制等原因导致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城市的扩张。
城市的扩张会导致城市周边农田的减少,进而影响农业生产,这就是城市扩张对农田所产生的空间杜宾效应。
三、空间溢出效应与空间杜宾的关系空间溢出效应与空间杜宾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立的。
空间溢出效应通常是指某一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增长对周边地区或区域产生的正外部性效应,而空间杜宾则是指某一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增长对周边地区或区域产生的负外部性效应。
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杜宾效应同时存在。
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可以带动周边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提升整个地区或区域的发展水平,这就是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同时也会对周边地区或区域产生负面影响,造成资源配置不均匀、环境容量限制等问题,这就是空间杜宾效应。
四、如何处理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杜宾效应1. 针对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良好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2)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3)加大对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升整个地区或区域的发展潜力。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区域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
内容摘要
标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区域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 模型的分析
一、引言
一、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 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对生产性服务业 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 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次演示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深 入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区域间溢出效应,旨在为优化我国生产性 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提供参考。
六、政策建议
六、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优化产业政策:制定更加精细的产业政策,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向高技能、 高附加值领域发展,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政策建议
2、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其服务水平, 实现与东部地区的协同发展。
六、政策建议
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行业 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六、政策建议
4、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生产 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六、政策建议
5、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和 优秀人才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三、投入产出模型在生产性服务 业研究中的应用
三、投入产出模型在生产性服务业研究中的应用
投入产出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它可以描述经济系统中各部门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我们可以定量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 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效应,进而揭示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动态分析,观察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关联关系的变化 情况。我们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 的关联关系呈现出动态演进的特征。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其 他产业的关联关系相对较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性服务 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逐渐增强。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以中国工业行业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
产业集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对于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溢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效应之一,对于推动地区创新发挥着关键作用。
因此,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产业集聚、知识溢出和地区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将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知识溢出对地区创新的影响。
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将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和计量经济学工具,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还将考虑地区异质性、行业异质性等因素,以揭示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证结果,本文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工业行业的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有益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产业集聚作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马歇尔(Marshall)的外部性理论、波特(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以及克鲁格曼(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马歇尔提出的产业区概念强调了产业集聚中的专业化劳动力池、中间投入品共享和知识溢出效应。
波特则从竞争优势的视角指出,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则进一步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形成和演化机制。
知识溢出理论则主要源自罗默(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和阿罗(Arrow)的干中学模型。
这些理论强调了知识作为一种非排他性的公共品,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在产业集聚背景下知识溢出对地区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创新生态系统、溢出效应与区域创新绩效——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溢出效应与区域创新绩效——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王淑英;常乐;张水娟;王文坡【摘要】以生态学系统理论和新地理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视角、空间杜宾模型为研究模型,利用我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域五年统计数据研究区域创新绩效.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创新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但网络溢出效应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弱,所以区域创新能力辐射的范围是有限的;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创新群落、创新资源和经济环境对区域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提升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创新群落在空间上有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会产生促进作用,而创新资源和创新文化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竞争效应,从而会使区域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减弱.【期刊名称】《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11页(P107-116,128)【关键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绩效;溢出效应;空间杜宾模型【作者】王淑英;常乐;张水娟;王文坡【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郑州450001;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郑州450001;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郑州450001;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引言在今天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与低碳经济时代多重叠加的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创新不仅对生产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在此背景下,打造能够系统化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区域与国家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实施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是增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重塑市场竞争地位、摆脱长期以来对发达国家技术依赖并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推动经济增长的企业创新发展仍然以实用和外观为主,创新能力仍然需要不断提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溢出效应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溢出效应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和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成为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广泛关注的焦点。
溢出效应是指一个地区或产业的经济增长对其他地区或产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而溢出效应的研究对于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溢出效应的概念和特征,探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溢出效应的概念和特征溢出效应是指一个地区或产业的经济增长对其他地区或产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溢出效应主要包括技术溢出、市场溢出和人才溢出。
技术溢出是指一个地区或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对其他地区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产生的积极影响。
市场溢出是指一个地区或产业的市场需求对其他地区或产业的生产和销售产生的积极影响。
人才溢出是指一个地区或产业的人才流动和人才培养对其他地区或产业的人才资源和人才结构产生的积极影响。
溢出效应的特征主要包括外部性、非对称性和时滞性。
外部性是指溢出效应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超出了直接参与者的预期和控制。
非对称性是指溢出效应对不同地区或产业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存在差异。
时滞性是指溢出效应的发生和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不能马上产生和形成。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溢出效应及其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技术溢出、市场溢出和人才溢出方面。
技术溢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为显著的溢出效应之一。
在我国,发达地区和先进产业集聚区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对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产生了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
珠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科研机构不断向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输出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市场溢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另一个重要的溢出效应。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产业化的加快,一些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市场需求对其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产生了显著的市场溢出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 空间溢出与区域创新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创新陈子真;雷振丹;李晶仪【摘要】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的源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路径之一.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空间外部性也逐步显现.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本地区创新,但对邻近地区创新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其中,支持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水平,其空间溢出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步衰减.基础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会对邻近地区创新产生\"虹吸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当空间距离达到750km时,均呈现正向空间溢出.因此,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不仅需要差别化和精细化管理,还需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信息传递速率,推动产业间多样化协同.【期刊名称】《商业研究》【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9页(P52-60)【关键词】协同集聚;空间溢出;区域创新【作者】陈子真;雷振丹;李晶仪【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石河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0;深圳市规划国土房地产信息中心, 广东深圳 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6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逐步向中高速转变,创新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新动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产业协同发展能够通过深化劳动分工和技术变革,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产生诸多新的产品和服务,如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物联等。
其中产业升级通过产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融合创新的新动力[1],驱动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
引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基地,工业行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至 关重要。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等优势, 有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知识溢出则是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企业间通过知 识交流和模仿创新,实现了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 对于打造创新型国家具有决定性作用。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集聚、知识溢出和地区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 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工业行业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密切。本次 演示旨在探讨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以中国工业行业为 例进行实证检验。
产业集聚理论阐释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地区高度集中,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 在中国工业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集聚现象尤为明显。由于地理位置、资源条 件、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集聚。例如,以深 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了大量电子、通讯、高新技术产业;以苏州为 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以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为主。
在经济学中,FDI指的是一国企业在其他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以获得持久利 益。产业集聚指的是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内的集中现象,而产业技术进步则指的 是某一产业通过技术变革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在中国制 造行业,这些现象尤为显著。因此,我们选择中国制造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最后,我们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FDI、 产业集聚和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FDI和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 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相互增强效应。此外,我们还发现,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 FDI和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这种 促进作用则相对较弱。
【word】中国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实证分析第13卷第6期2011年11月科技与管理Science—TechnologyandManagementV0I.13No.6Nov.,2011文章编号:1008—7133(2011)06—0007—06中国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实证分析董琨.张德功(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4)摘要:通过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分析空间交互作用对区域生产率的影响,并将研发投入分为内部研发支出和技术引进支出,检验空间交互作用和研发投入2个部分对区域技术进步的作用.采用1996--2009年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区域间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内部研发支出抑制技术效率的提升,而对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存在着正向的影响;技术引进支出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存在正向的影响,对规模效率的影响不显着.关键词:空间溢出;区域劳动生产率;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自相关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志码:A Studyoftechnologyspillovers betweenChina’SRegions: experimeutalanalysisbasedonspaticallagmodelDONGKun,ZHANGDe-gong(SchoolofEconomics,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 na)Abstract:Inthispaper,spatiallagmodelisbuilttoanalyzetheimpactofspacein teractiontoregionalproductivity.R&DinvestmentisdividedintointernalR&Dexpendituresandtec hnologytransferexpenditurestotesttheroleof spaceinteractionandR&Dinvestmentonregionaltechnologyprogress. Thedataofmedium—sizedindustrial enterprisesincludingbetween1996and2009atallregionsofChinaareutilize dtodoempiricaltest.Theresultsshow thattheregionalspacespilloverseffectsoftechnicalefficiencyaswellastechn ologyprogressandscaleefficiencydoexist.TechnicalefficiencyisinhibitedbyinternalR&Dexpenditures,w hileinternalR&Dexpendituresimprove technologyprogressandscaleefficiency.Technologytransferexpenditurespromotetheleveloftechnologyprogress andscaleefficiencyanddonotsignificantlyaffectscaleefficiency. Keywords:regionallaborproductivity;spatialspillovers;spatiallagmodel;s patialautocorrelation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为保证经济增长势必要求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一国家而言,技术进步不仅仅来源于本国的研发,创新活动,他国的技术溢出作用同样影响本国的技术进步,这种跨国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收稿日期:2011-09—15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UT11RW404)作者简介:董琨(198o__),男,讲师,博士;张德功(1987一),男,硕士研究生.由先进国家对本国的技术投资和本国引进他国先进技术等途径进行传播.Caves等对跨国技术溢出的研究奠定了跨国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基础,并且证明正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虽然跨国技术溢出效应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但是杨亚平等对产业间和产业内技术溢出的对比研究表明,产业间和产业内的技术溢出都对技术进步存在积极地推动作用.与之相对,在Keller,ALuigi等捌认为地理距离是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并且发现溢出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延长而衰减.然而,8科技与管理第13卷Glaeser,Kohlhase等b的相关研究中,认为以经纬位置差距衡量的地理距离对技术溢出的影响会随时代的前进而逐渐减小.在对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不仅地理位置差距对技术溢出产生影响,人力资本,公共基础设施,政策差异都对技术溢出存在影响,其中人力资本是一个决定性因素.Schiff和Wang等对跨国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研究中,证明人力资本在吸收技术溢出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徐盈之等_5对产业问技术溢出的研究,同样证明了人力资本的作用.除了以上的影响因素外,以Hansenl为代表的研究者发现社会距离对技术溢出的重要作用,社会距离较近会促进技术溢出.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影响技术溢出的因素的差异都来自于区域之间,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人力资本, 公共设施,地理距离,政策和社会网络表现出不同的差异,而这种空间差距对技术溢出的影响作用却少有人研究,尤其是相邻空间区域间的交互作用更少受到关注.在对不同经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中,这种相邻行政区之间的技术溢出作用不容忽略,他是影响区域间产业集聚的关键因素,对形成产业集群,提升经济区域整体的经济增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在技术溢出过程中, 空间区域间的交互作用.同时,为避免相关研究方法中的缺陷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 以得到更加可靠的结论.1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1.1理论基础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以Arrow和Romer等为首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者发现创新,研发活动的溢出效应,并且说明了由于创新,研发活动的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国际间产业转移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Coe和Helpman等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发现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间的技术溢出作用.对国际间技术溢出的深入研究中发现,空间距离在技术溢出的过程中也会影响到技术溢出水平,但是空间距离对技术溢出水平的影响在逐渐减小.研究者们认为由于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得知识的交流速度加快,距离等的影响会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减小.虽然距离对国际间的技术溢出的影响在逐渐减小,但是对于一国内部各个区域间的技术溢出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对一国内部各个地区而言,地理距离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可以忽略,但是由于区域的行政管理的影响,地理边界代表着政策制度,人文社会因素,社交网络和人力资本等的不同,由于大多数对技术溢出的研究中指出人力资本在技术溢出中的重要作用,地理距离因素包含了人力资本因素,所以地理相邻性对技术溢出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样,由于各个地区政策, 人力资本等因素的不同,技术水平同样存在差异,根据技术水平的差异和技术扩散的相关理论,地理相邻区域间存在着交互影响作用,这种交互影响作用就是技术的空间溢出.1.2空间溢出模型设定首先,对任意地区i构建研发溢出效应模型,借鉴Coe和Helpman对跨国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并且将研发投入分为国内各地区研发投入和国外对我国各地区的研发投入2个部分,通过国外对我国各地区的研发投入系数衡量国外对我国各地区的技术溢出的程度,所以i地区的技术溢出模型设定为ln7~o+13lInSC~+fl21n.s+u,(1)其中,ln为i地区t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对数,lnS为i地区t时期的国内研发投入的研发资本存量的对数,lns为i地区t时期的国外对我国i 地区研发投入的资本存量的对数,‰为随机影响因素,卢表示地区的研发投入对生产率的影响程度,表示国外投资对i地区生产率的溢出程度.接下来,将空间交互作用引进模型,那么第i地区的含有空间溢出效应的模型为It,InTFP~=I3o+p~wo.1nlInSCa+/321nJs+,(2)』=】其中,P表示.地区对i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的系数,n表示地区总数,ln为地区t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对数,11)是反映地区是否相邻的系数,如果i地区和.地区相邻,则为1,不相邻为0,当时=0.由于地区相邻性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则时期t的n个地区回归方程构成一个线性方程组,由线性代数的相关知识将方程组改写为矩阵形式,时期t 系数W构成一个n×n的系数矩阵,由于线性方程组中待估参数太多,损失了模型的自由度,对参数的估计精确度产生不良影响,应用Ord提出的变换方式, 对由W构成的系数矩阵进行标准化后用w表示,将线性方程组表示为-~0+p’W?1sc,删+岛,(3)其中,7=(1n”,lnZ,…,ln,…,ln研),卢.,卢.,卢为系数,由于采用标准化后的权重矩阵W,P代表了地区间空间溢出效应的平均水平,5G=(InSCInS,…,InSC,…,lnS),sE=(InSFt,In.s,…,InS,…,ln5),(8”,,…,,…,).人力资本在吸收溢出效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第6期董琨等:中国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实证分析9用,Borensztein,Keller等的研究认为人力资本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从国际技术溢出中吸收和消化技术溢出,并且随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吸收技术溢出的能力逐渐增强.由于以上原因,将人力资本的影响引入模型,以人力资本结构的相似程度来衡量人力资本对区域问技术溢出的影响.胁(,)表示t时期i地区与i地区的人力资本相似系数,将人力资本结构相似系数加入式(3),则方程转换为如下形式=;0+19l?W胁.V.+1SC++,(4)其中,胁.w为矩阵的Hadamard乘积,表示胁和W对应元素的乘积构成的矩阵,P表示加入人力资本相似系数后空间溢出效应的平均水平.实际上,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为了检验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将检验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分解为如下形式TE,=flo’WⅣ.W.lSC,+~2SE+E(模型1)TP,3o?W..lSC,+13~SE+e,(模型2)SE3o+p.W日oW.阳lSC,+/3:SE+e(模型3)其中,TE,表示所有地区t时期的技术效率指数构成的列向量,表示所有地区t时期的技术进步指数构成的列向量,SE表示所有地区t时期的规模效率指数构成的列向量.1.3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解模型目前,大多数研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计全要素生产率,忽略了规模报酬变化对生产率的影响,Aigner等提出技术非效率的理论,说明生产不完全处在可能性边界上,所以当技术非效率存在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存在偏差,他们提出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解决技术非效率问题.ACharnes,WWCooper提出DEA方法估计全要素生产率,然而DEA方法无法设定生产函数的形式,生产函数的随意性使得研究的结论缺乏准确性, 同时忽略了随机因素对生产函数的影响.由于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计全要素生产率,会忽略规模效率和技术非效率的影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存在偏差.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来估计全要素生产率,以达到更为准确的目的.沿用Baten等对前沿生产函数的设定方法,采用包含技术进步的超越对数生产前沿面函数,设定超越对数生产前沿面的函数形式如下NNN/t=一n+1InY30+22∑∑nXInX+n+卢咖In+n=l厶n=lm=l12fl#lnX础+—+☆一”,n=l厶其中,lnl,表示i地区t时期的总产出,ln是第i地区t时期第n种要素投入的对数值,Ⅳ表示投入要素的类别总数,表示随机因素的影响,exp(~u)表示技术非效率水平.由于Battese和Coelli将技术非效率的形式设为截断式正态分布的形式,忽略了学习效应及技术引进对生产状态的影响,并且,由于不同地区的技术非效率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年份技术非效率程度可能不同,为了保证估计结果更可靠,本文采用Cuesta对技术非效率形式的设定,将技术非效率设定为如下形式uu=expC~(f—T/)J.对技术非效率形式进行上述设定后,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以便深入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相关性.由于本文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采用Orea的分解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具体形式如下E=Elexp(一M)/eJ,一p+)],fN1SEa=exp{∑[E(E一1)/E+E(一1)/既]ln(面)},一,.其中咂表示第i地区t时期的技术效率指数,表示第i地区t时期的技术进步指数,阳表示第i地区t时期的规模效率指数,和t分别代表2个相邻的时期.2实证检验及结论2.1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选用1996--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构成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总产出数据选择各个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产出数据,由于产出数据以当年价格计算,包含价格波动,采取赖明勇等对技术溢出研究的方法,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各地区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进行平减,以获取各地区总产出以1996年为基期的实际产出.投入要素中,选择1995--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由于各地区数据是当年年末的劳动力人数,不能反映整个时期的劳动力状况,沿用刘秉镰等对劳动力选取的方法,用1995--1996年的平均劳动力人数来表示劳动力的投入.由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给出了各个地区以当年价的计算的资本存量值,所以不用通过永续盘存法计算资本存量实际值.由于以当年价计算的数值包含价格波动,采用《中国10科技与管理第13卷城市统计年鉴》中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进行平减,为了保证产出和投入的一致性,同样平减为1996年为基期的实际值.统计年鉴中没有给出国外对我国的各地区的研发投人数据,采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各地区技术引进支出的数据来代替,同时用内部研发经费支出表示国内各地区研发投入.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给出研发资本存量的数据,采用1996--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内部研发经费支出和技术引进支出的数据,沿用Griliches的方法,计算内部研发经费支出和技术引进支出形成的研发资本存量.Griliches提出的关于基年研发资本存量的计算公式为SI~=R().其中S.为1996年的研发资本存量,为1996年的研发经费支出额,g为1996--2009年每年研发经费支出对数形式增长率的对数平均数,6为研发资本的折旧率,这里借鉴黄先海等的研究,将折旧率定为5%.其他年份的研发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计算公式为S=(1)5l+其中s为第£年的研发资本存量,S”为第t-1期的研发资本存量,R为第t年的研发投资,6为折旧率.空间权重分为2个部分,其中衡量地区相邻性的权重矩阵定义为地区权重矩阵,其对应元素的取值, 采用Lesage的方法构建,相邻的地区权重取值为1, 不相邻地区为0,地区权重矩阵对角线上的元素取值为0.衡量人力资本相似程度的权重矩阵定义为人力资本相似系数矩阵,对权重矩阵中任意元素W等于i 地区人力资本结构与地区人力资本结构的比值.其中,人力资本结构为某一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与劳动力总人数的比值,如i地区人力资本结构等于i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员数除以i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就业人员总数.2.2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指数的估计运用平减后的总产出,资本存量数据和劳动力人数的数据,应用前文设定的超越对数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使用Stata11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1给出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包含所有变量的回归结果, 其中劳动力的系数的检验统计量不能拒绝原假设,其系数为0,故去掉一个变量的回归结果中,选取似然函数值最大的回归结果如表l中的结果2.其中,由的统计量对应的P值远远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说明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有效.运用表1中结果2的结论得到随机前沿面的回归结果,采用前文的分解方式得到相应的技术进步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由于数据量较大, 在文中不予以列出.表1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回归结果2.3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空间的相关性,MoranI是检验空问自相关较为常见的方法.我们通过计算MoranI检验,wald检验,LM检验和lrmios检验的统计量分别检验3个模型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运用空间计量Matlab软件包计算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其中,3个模型的MoranI值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并且wald检验,LM检验和lratios检验的统计量值都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所以3个模型都存在空间自相关.LMe~or是检验空间滞后模型的统计量,LMlag是检验空间滞后模型的统计量,由于LMlag大于LMe~or的统计量值,所以选择空间滞后模型是准确的.表2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检验方法LMlag236.89O.0OO35.560.000187.980.000LMe.or96.96O.00028.22O.00047.370.000 Walds】.9230.0031O2.320.O00106.23O.000lratios77.480.0o021.54O.0oO3ll35O.00OMoranI检验结果表明相邻地区间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存在空间关联作用,并且,由Wald检验,LM检验和lratios检验的结论同样支持相邻地区间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存在空间关联作用的存在,即区域劳动生产率存在空间自相关.2.4空间滞后模型回归结果由于采用面板数据,空间滞后模型也存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区别.运用Anselin构建的空间计量模型的Hausman检验统计量,检验模型随机效应是否适用.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为存在空间的随机效第6期董琨等:中国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实证分析11应,如果得出的统计量大于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认为空间的随机效应模型不适用,而采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通过空间计量Matlab软件包分别对3个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得到相应的统计量值和P值,如表3所示.表3Hausman检验结果变量模型1模型2模型3W统计量40.0920.67720.667p值O.ooo0.879O.000其中模型1和模型3的Hausman检验统计量值都大于临界值,相应的P值小于0.05,则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模型2的Hausman检验统计量值小于临界值,相应的P值大于0.05,则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设,选择随机效应模型.由于模型1和模型3存在固定效应,而这种固定效应可能来IlF.问和时间两个方面,表现为空间和时间与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所以空间滞后模型有3种形式,即包含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包含空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包含空间和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利用分地区面板数据,分别进行空间滞后模型的四种形式进行回归,通过最大似然比进行检验,得到模型1和模型3和包含随机效应的模型2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4空间滞后模型回归结果InSC一0.0540.000InSC0.0370.005InSC0.1450.022 InS0.0140.000InS0.014O.048lnS0.1620.265P0.178O.000PO.0810.003PO.3510.000依据表4,模型1带有空间和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各个系数在5%的显着性水平通过检验; 模型2包含随机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各个系数同样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而模型3中,lns的系数没有通过检验,其他系数均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通过以上检验结果可以发现,模型1与模型3中均包含固定效应,模型2包含随机效应.模型中的空间固定效应表示由于经济因素的空间分布不同,各个省份对其他省份的溢出与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存在关联.通过前文的计量回归结果可以得到,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空间滞后模型中存在空间固定效应,说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省际差异,主要原因是各个省份间的人力资本构成的比例不同,不同的人力资本结构使得各个省份对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所以不同省份对其他省份的空间溢出表现出各个省份地理空间分布与空间溢出差异的相互关联.同时,各个省份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差异,使得各个省份对其相邻省份的空问溢出存在差异;各个省份的政策直接影响到资本的不同行业取得资本的难易程度,不同省份相同行业的资本流动存在差异,也是产生空间固定效应的原因.由于政策变量, 公共基础设施数据获取困难,所以本文的计量检验没有加人这些因素.而技术进步的空间滞后模型的回归结果不存在空间固定效应,说明各个省份对其他省份的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差异与各个省份的空间分布之间不存在关联作用,技术进步主要由研发活动而产生,知识资本存量是影响研发活动产出的主要因素, 由于知识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所以空间知识溢出受到空间地理位置的影响较小,进而使得技术的空间溢出差异与空间地理位置不存在相关性,表现为随机效应.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模型存在时间固定效应,说明时期变化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对于企业来说,对一项新技术的利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熟练,新技术的使用效率提升就会促进生产向技术的前沿效率趋近,从而表现出技术效率的逐渐进步与时间呈现相关关系.与之类似,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劳动,资本等投入要素逐渐增加,使得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而由此产生的规模效应会逐渐扩大,从而表现出时间与规模效率变化的相关关系.内部研发经费支出对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存在正向的影响,而对技术效率存在负向的影响;技术引进支出对我国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正向的影响,对规模效率的影响不显着.内部研发经费支出增加了企业研发资本存量,研发资本存量的增加提高了创新研发活动的产出率,生产工艺的创新产出率提高,使得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快,从而内部研发经费支出对技术水平存在正向影响.由于企业为了持续生存而采取新产品策略,使得企业不断地生产新产品,而由于生产新产品需要新技术,对新技术的完全掌握需要时间,新产品种类越多适应生产新产品的时间越短,使得新的生产技术利用效率降低,技术效率会随着新技术的逐渐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产生内部研发经费支出与技术效率的负向关联.同时,更多新产品的生产活动使得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进而产生规模效应,内部研发经费支出促进了规模效率.而技术进步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需要研发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积累,内部研发经费支出与技术引进支出都使得研发资本存量增加,故技术创新的水平会提升,存在对技术进步的正向的影响.引进他国的先进技术可以提高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由于引进技术的12科技与管理第13卷同时对于技术的运用方式一并引进,从而使得对技术的利用效率提高,同时对引进技术的模仿学习和对其他国家生产模式的模仿学习,对新技术的掌握水平也随之提高,从而技术利用效率提高表现为技术引进支出对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由于引进的先进技术的支出份额在研发投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对企业生产规模的影响较小,所以表现为技术引进支出对规模效率的影响不显着.以上计量检验是利用人力资本相似系数矩阵和地区权重矩阵的Hadamard乘积计算的,然而为了考察人力资本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接下来只用地区权重矩阵进行计量检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表5地区权重的回归结果lnSG一0.0010.000InSC0.0280.007lnSC0.1380.025 lnSF,0.0040.000In50.0140.040ln50.1580.261P0.149O.019P0.1150.001P0.3750.000依据表5,模型1带有空间和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各个系数在5%的显着性水平通过检验; 模型2包含随机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各个系数同样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而模型3中,Ins的系数没有通过检验,其他系数均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通过包含和不包含人力资本相似系数矩阵的两种权重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引入人力资本相似系数使得内部研发支出和技术引进指出的系数都变大,所以人力资本促进了研发投入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得研发投入的溢出效应扩大化,国外对我国的技术溢出会由于空间溢出的影响而扩大,对我国区域的技术水平的提升。
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
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以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为研究对象,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制造业集聚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制造业集聚的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然后,文章结合马歇尔外部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构建了一个制造业集聚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上分析了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
接着,文章利用相关数据和实证方法,对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文章提出了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制造业集聚现象的认识,还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可以为其他领域的产业集聚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马歇尔外部性与制造业集聚马歇尔外部性理论是理解产业集聚现象的重要工具。
马歇尔认为,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投入品共享和知识溢出。
这些外部性对于制造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劳动力市场共享可以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在制造业集聚的区域,企业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具备相关技能和经验的劳动力,从而减少招聘和培训的成本。
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共享效应有助于吸引更多企业加入集聚区,形成正反馈循环。
中间投入品共享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在制造业集聚区,企业可以更容易地获得高质量的中间投入品,并通过供应链的优化和协同作用实现成本降低。
这种中间投入品的共享效应有助于提升整个集聚区的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加入。
知识溢出是马歇尔外部性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在制造业集聚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更加迅速。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级制造业空间杜宾模型
缘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集聚明显,且中心度自 东向西、由沿海至内陆逐渐降低。因此,研究制造业 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影响机制及其存在 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未来制造业空间布局的调 整优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Marshall是 研 究 工 业 集 聚 现 象 的 新 古 典 经 济 学 派 先 驱 ,他 从 外 部 规 模 经 济 的 角 度 阐 述 了 “产 业 区”的形成,产 业 集 聚 主 要 通 过 共 享 劳 动 力 市 场、 知 识 溢 出 、节 省 运 输 成 本 促 进 效 率 提 升 ,为 后 人 的 研 究 奠 定 了 思 想 基 础 [1]。Hoover提 出 了 产 业 集 聚 的最佳规模 理 论,认 为 产 业 集 聚 与 经 济 增 长 存 在 自我强化机 制,产 业 集 聚 产 生 的 外 部 性 会 吸 引 同 类 经 济 体 加 入 集 聚 区 ,使 集 聚 体 进 一 步 强 化 ,从 而 促进区域 经 济 增 长[2]。20 世 纪 90 年 代 以 来,以 Krugman、Fujita等 人 为 代 表 的 新 经 济 地 理 学 派 ,在 规模报酬递 增 和 不 完 全 竞 争 理 论 的 基 础 上,将 空 间区位因素 纳 入 一 般 均 衡 的 分 析 框 架 中,实 现 了
关键词:制造业集聚;要素流动;经济增长;空间杜宾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18)10-0056-10
一、引 言
产业集聚是经济活动在空间集聚的重要地理特 征,其实质是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合理流动并逐 渐归集的过程。长久以来,制造业被普遍认为是国 民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而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和 发展程度对于衡量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及现代化 程度至关重要。近十年来,中国制造业不断繁荣发 展,整体规模 不 断 扩 大,2016 年 中 国 规 模 以 上 制 造 业企业实现利润62398亿元,同比增长12.3%,制 造业已 经 成 为 促 进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的 重 要 源 动 力。 “十三五”时 期,中 国 正 式 印 发 了 《中 国 制 造 2025》, 该纲要明确了制造业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并提出 要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和质量,培育一批国际化的 特色制造业集群,以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推 动中国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然而,中国制造业区域 发展差异较大,制造业集聚呈现出明显的中心-边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城镇化发展吗_来自空间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_徐敏
效应,此时模型 ( 1 ) 为空间和时间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 当模型 ( 1 ) 去掉 λ i 时 表示空间效应面板模型; 当去掉 μ i 时表示时间效应面板模型; 当 λ i 和 μ i 都去掉 时为混合面板模型。 ( 二) 空间误差面板模型 如果被解释变量决定于观察到的一组局域特征及忽略的在空间上相关的一些重 要变量 ( 误差项) ,则采用空间误差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 ( spatial error panel data model,SEPDM) : y it = βx it + μ i + λ i + φ it ,φ it = v ∑W it φ it + ε it
[9 ] [8 ] [7 ]
运用面板模型分析得出经
济发展水平和非农就业比重、对外贸易规模、教育水平对各省城镇化水平有显著影 对城镇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认为目前城镇化与
[10 ]
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协调,服务业的驱动作用已超过第二产业 ,工业仍是中西部省区 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苏素和贺娅萍 使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经济规模、 产业 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 。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所有的事务都是存在
一、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 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数据显 示,2013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 53. 73% ,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同比 1978 年提高了 35. 81 个百分点,年均增长 1. 15 个百分点。 那么是什么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呢?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 ,由一元或 二元形式为主的城镇化动力形式逐步向多元城镇化动力形式转变 ,
制造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制造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基
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陈刘颖;高佳琳;李坤浩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
【年(卷),期】2024()9
【摘要】在产业集聚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2006—2019年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并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制造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不仅可以显著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而且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
从中间投入品效应、共享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知识溢出、专业化生产以及竞争效应的视角探讨可能的路径机制。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因地制宜布局制造业集群、优化资源配置以破除产业同构化、减少低水平竞争问题,同时完善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速知识技术在地区间扩散的政策建议。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陈刘颖;高佳琳;李坤浩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9
【相关文献】
1.人力资本集聚及空间溢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2.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r——基于中国省级制造
业空间杜宾模型3.空间接近是否会影响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趋同——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4.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对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5.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China Productive Servic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ased on
Spatial Durbin Model
作者: 林春艳[1];李建苹[1]
作者机构: [1]山东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36-4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主成分分析;空间杜宾模型
摘要: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着总量规模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快生产性服
务业转型升级,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对2004-2016年中国东、中、西部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生产性服
务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评价体系,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测算。
在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
升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总量、消费水平、教育水平、交通设施和信息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起到了促
进作用,人均收入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呈现负影响,而政府和科技创新未发挥有效作用。
产业集聚、人力资本积累及空间溢出效应
产业集聚、人力资本积累及空间溢出效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人力资本对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和经济竞争力意义重大。
2021年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客观上要求经济发展从劳动力数量驱动转变为劳动力质量驱动。
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实现由劳动力数量向质量的比较优势转型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力资本的积累途径包括教育、职业训练、医疗保健及“干中学”等。
加大教育医疗、职业训练投入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积累[2-4]。
而“干中学”强调的核心是在生产活动中的学习效应和知识积累的外部性,体现着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这正是产业集聚效应的本质特征。
由于产业集聚相伴生的产业内分工深化和产业间互补性知识溢出[5-6]、人力资本投资的竞争激励及信息成本下降等原因,产业集聚会强化知识外部性。
如果“干中学”是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之一,则可以推断产业集聚也很有可能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影响。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产业集聚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微观机制分析是在Berliant(2006)、Fujita(2007)和Mukoyama(2009)的研究基础上展开的。
卢卡斯(1988)认为新知识可以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互相学习、交流而被创造并传播,但人力资本积累受到个人和互动群体的技能水平影响。
2021年Fujita建立TP模型描述了这种知识创造及转移的微观过程。
如图1所示,Ki=Dij+Cij,Kj=Dji+Cij。
其中,Ki和Kj分別为劳动者i和j的现有知识总量,Dij为i拥有而j没有的知识,Dji为j拥有而i没有的知识,Cij为两人间有效交流与学习所必需的共同知识。
新知识的创造可以被描述为两人通过共同知识、异质性知识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并创新的过程。
知识创造及转移效率受Dij、Dji和Cij大小及比例的影响①。
Cij不足意味着合作者缺乏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基础,Dij、Dji 过少意味着合作中几乎没有异质性或独创性,因而无法产生足够的协同效应。
中国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实证
分析
董琨;张德功
【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
【年(卷),期】2011(013)006
【摘要】通过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分析空间交互作用对区域生产率的影响,并将研发投入分为内部研发支出和技术引进支出,检验空间交互作用和研发投入2个部分对区域技术进步的作用。
采用1996—2009年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区域间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内部研发支出抑制技术效率的提升,而对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存在着正向的影响;技术引进支出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存在正向的影响,对规模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总页数】6页(P7-12)
【作者】董琨;张德功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9
【相关文献】
1.我国沿海港口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实证分析 [J], 胡小渝
2.中国地方政府间的企业所得税竞争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空间滞后模型的实证分
析 [J], 潘孝珍;庞凤喜
3.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J], 金俐;陈群锋
4.政府公共投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动态分布滞后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分析 [J], 顾剑华
5.中国省域知识空间相关性研究——基于半参数计量空间滞后模型 [J], 黄林甫;叶阿忠;熊开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特定效应和时间特定效应。 Elhorst ( 2010b ) 认为空间特定效应和时间 特定效应是可选而非必需的,若空间效应 μ i 和时间效应 λ t 均被视为固定效 应而不是随机效应,截距项 c 仅在 ∑ i μ i = 0 且 ∑ t λ t = 0 的约束条件下方 可被估计出。另一种等价的方程是去掉截距项 ,并放弃对空间和时间固定效 应所施加的约束 ( Hsaio,2003 ) 。
4 空间误差模型基本形式为
N
企业
产业经济
515
y it = c + X it β + μ i + λ t + φ it , φ it = ρ∑ W ij φ jt + ε it
j =1
( 2)
空间误差模型假定残差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空间相关性 ,如公式 ( 2 ) 所示, 空间单 元 i 的 φ it 残差被假定依赖于空间相邻单元的残差 φ jt 和一个白噪声过程 ε it ; ρ 为残差项的空间自回归系数, 其取值范围与 δ 相同。 Anselin 等 ( 2006 ) 认 为空间误差模型并未要求一个空间相互影响的理论模型 ,而是非球形残差协 方差矩阵的一个特例。 为检验空间面板模型与非空间面板模型相比是否更适合于数据的建模 , 需要进行基于非空间面板模型残差的 LM ( Lagrange Multiplier) 检验,LM 统
Robust LM δ = Robust LM ρ =
LM δ =
2 2 ^ -2] ^ -2] [ e T ( I T W ) yσ [ e T ( I T W ) eσ ,LM ρ = J TT W
^ 为 e = y - Xβ 其中 y 为 NT ˑ 1 维被解释变量向量; I T 为 T 阶单位矩阵, ^2 = X 为 NT ˑ K 维解释变量矩阵。 非空间面板模型的 NT ˑ 1 维残差向量, σ e T e / NT 表示非空间面板残差项方差估计值; 空间和时间特定效应不同组合 下非空间面板模型 LM 检验统计量形式一致,仅存数值差别。LM 统计量中 J 和 T W 的形式为
4. 8. 2. 1
空间面板模型设定及选择
空间滞后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N
y it = δ∑ W ij y jt + c + X it β + μ i + λ t + ε it
j =1
( 1)
公式 ( 1 ) 中 y it 为空间单元 i 在时刻 t 的被解释变量;
∑ j W ij y jt 为被解释
变量的空间交互效应; W ij 为 N ˑ N 维标准化的非负空间权重矩阵 W 的 i 行 j 列元素,初始空间权重矩阵依据地区间是否相邻确定 ; δ 为空间自回归系数, 反映被解释变量空间交互效应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强度 ,其取值范围被假定 1 ) ,其中 r min 为标准化空间权重矩阵 W 的最小负特征实根; 限制在 ( 1 / r min , c 为常数项参数; X it 为 1 ˑ K 维外生变量, β 为外生变量相对应的 K ˑ 1 维系数
4
企业
产业经济
511
4. 8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 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吗 ?
①
— — —来自空间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 金春雨 程 浩②
摘
要: 本文利用制造业两位数行业数据测定了我国制造业平
均集中率和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 ,识别和分析我国制造业产业分布 状态变化与各区域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 将制造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引入空间面板模型 ,并通过空间自相关 性检验、Wald 统计量检验和 LR 统计量检验选定空间杜宾模型实证 检验制造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对我国制造业产出的影响 。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资本要素投入、劳动要素投入、制造业集聚和地区专业 化对我国制造业产出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的方向和显著性水 平存在差异。资本要素投入存在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和显著为负的 溢出效应。劳动要素存在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 。制造业 集聚存在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而溢出效应不显著。地区专业化存 在显著为正的溢出效应,而直接效应不显著。从总效应看,产业集 聚和地区专业化对制造业产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是制造业产出 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4
企业
产业经济
513
的推进美国 制 造 业 向 东 部 地 区 和 南 部 地 区 扩 散, 产 业 集 中 率 下 降。 Amiti ( 1999) 利用 27 个制造业部门数据对欧洲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的研究发现, 在 1968 1990 年间比利时、丹麦、德国、希腊、意大利和荷兰地区专业化程 度明显提高,在 27 个制造业部门中有 17 个制造业部门产业地理集中度上升而 仅有 6 个部门集中度下降。近年来对中国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的研究成果不 断涌现,Young ( 2000) 的研究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严重的地方 保护造成市场分割,致使地区专业化水平下降。罗勇、曹丽莉 ( 2005 ) 利用 EG 指数对中国 20 个制造行业集中度进行测算,发现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主要 呈现上升的变动趋势。范剑勇 ( 2004a ) 利用两位数水平制造业数据测算了 1980 年和 2001 年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中率,发现中国地区专业化水平已有明 显提高,产业布局状态也发生根本改变。黄玖立和李坤望 ( 2006 ) 的研究认 为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了市场分割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不利于地区专业化水 平的提高。王业强、魏后凯和蒋媛媛 ( 2009 ) 采用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将中国 地区制造业增长分解为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用于反映中国地区专业化和产 业地理集聚,阐述了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制造业区位变迁的内在规律。 产业集聚和专业化已经成为各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 ,制造 业价值链空间分布的离散化和网络化 ,促使产业集聚的重新组合和地区专业 分工的加强,因此,各区域制造业发展不仅受本地区要素投入 、 资源禀赋、 产业集聚程度、专业化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受相邻区域制造业发展状况的影 响,即制造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 。尤其是多地区间协同生产新的分 工形式加快了要素流动和信息传递的速度 ,更加有利于技术和资本外部性的 充分利用。因此,研究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对制造业产出的影响效 应,不仅要考查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对本区域的直接影响效应 ,也应考虑 其区域外的空间溢出效应。近年来空间面板模型的发展,恰好为我们进一步 的分析提供了有用的工具。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用于处理经济单元间的空间依 赖性,自 Cliff 和 Ord ( 1973 ) 针对截面数据提出空间滞后模型以来, 空间 计量模型在学术界受到广泛的关注。 Anselin ( 1988 ) 和 Elhorst ( 2003 ) 将 截面形式下的空间计量模型扩展为空间面板模型。 Elhorst ( 2010a ) 对空间 相关性检验、固定和随机效应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参数估计、 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选择、 模型预测等做出系统研究。 Elhorst ( 2010b ) 针对 Lee 和 Yu ( 2010) 提出的空间面板模型在固定效应影响下参数极大似然 估计 ( MLE) 存在偏误的问题进行纠偏,改进了空间面板模型的极大似然估
514 21 世纪 数量经济学
第 13 卷
计方法,将 LeSage 和 Pace ( 2009) 提出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估计扩展至空 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并给出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 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间选择的方法。下面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制造业要素 投入、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对制造业产出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 ( 项目编号: 10BJL041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 基金项目资助 ( 项目编号: 08JA790054 ) 。 ) ,女,吉林梨树人,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数量经 金春雨 ( 1965 ) ,男,河 济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 产业经济计量与金融计量; 程浩 ( 1987 南汝南人,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2 计量服从 χ ( 1 ) 分布。 Anselin ( 1996 ) 发展了基于横截面数据的空间滞后
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 LM 检验及稳健 ( Robust) LM 检验; Anselin ( 2006 ) 进一步将 LM 检验扩展至空间面板模型框架下, Elhorst ( 2010a ) 给出的空 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 LM 检验统计量为
J =
1 { ( ( I W ) Xβ ^ ) T[ I NT - X( X T X) T ^2 σ
-1
^ + TT W σ ^ 2} XT ] ( I T W ) Xβ
T W = trace( WW + W T W)
其中,trace 表示矩阵的迹。 Elhorst ( 2010a ) 进一步列出空间滞后模型 和空间误差模型的稳健 ( Robust) LM 检验统计量:
4.8.2
模型原理
面板数据既包含空间单元也包含时间序列,它能反映出更多样本信息,使 得变量拥有更多的变异性和更少的共线性,并提供空间计量模型扩展的可能性, 其模型设定和估计越来越引发学者们的关注。Hsiao ( 2005) 认为面板数据允许 更多复杂行为假设的模型设定,这是单纯的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所不能处 理的。Elhorst ( 2010a) 指出空间面板相对截面形式的空间模型拥有更多自由度, 能够提高估计的有效性。因此,空间滞后模型 ( SAR 模型) 、空间误差模型 ( SEM 模型) 和空间杜宾模型 ( SDM 模型) 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实证研究中。
①
②
512 21 世纪 数量经济学
关键词: 产业集聚 模型 地区专业化 空间溢出效应
第 1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