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水气病辨治规律探讨

合集下载

第一期:《金匮》水气与水气病证辨治规律及特点(陶汉华)

第一期:《金匮》水气与水气病证辨治规律及特点(陶汉华)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 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黄汗病日久不愈伤阳气——桂枝加黄芪汤
治疗水气在表用药规律和特点: ① 善用 附子、白术去肌表湿邪。 ② 祛湿时附子用量大 回阳救逆用量相对较小 ③ 多配合利尿法——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④ 治湿要健脾——黄芪、茯苓、白术、薏苡仁等
冯某某 男 12岁 家住济南市天桥区公安局宿舍。2005年5月31日初诊。
(二)水气停于体内某一局部(饮病)
1.淡饮——治以 “温药和之”
(1)温阳健脾,化饮利小便——苓桂术甘汤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饮停胃肠以眩晕为主——泽泻汤、五苓散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 (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29)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 两。
2.悬饮——攻逐水饮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2)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 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伤寒论》157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

学习经方的体会—《金匮要略·水气...

学习经方的体会—《金匮要略·水气...

学习经方的体会—《金匮要略·水气...单位:北京杏林隆源中医经方工作室近些年来在经方家冯世纶先生身边跟诊,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了重新学习,再一次对胡(希恕)——冯(世纶)学术体系有了更深理解,结合临床,对《伤寒论》中有些条文有了新的体会,与大家分享,有不足之处请同道多多指正。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8条“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

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痛;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29条“气分·······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寸口脉和趺阳脉体现出胃气不足,血不足,又有寒,血达不到四末,所以手足厥冷。

荣卫不足于外,水饮在里,水气相逐,腹满,胁鸣,气在小腹时上时下,这是荣卫虚劳俱竭。

胃气不足,阳气不通,所以身冷。

血液凝滞,阴气不通,所以骨痛。

阳前通,阴没有通,阴失去了阳,则恶寒。

阴前通,阳(胃气)郁而不行,则麻痹不仁。

只有阴阳二气相辅而行,气血、津液才能正常运行,这样,大气回转,寒水之气乃散。

这种病是由于荣卫不利造成内有寒水,所以名曰气分。

这种病就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阳气不足,所以桂枝汤去芍药,能通荣气,麻黄附子细辛汤能通阳气,两方合用,既能通阳解表,又能调和营卫,用了这个药会出现暝眩反应,病实则出虚恭,病虚则排尿。

得这个病的主要原因是胃气虚。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桂枝去芍药汤治上实下虚,气上冲,胸满,脉促,同时治营卫不利。

论水气病之治则

论水气病之治则

论水气病之治则关键词水气病金匮要略中医治则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到两条治疗原则,即18条“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和11条“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前者是为水气病所定的一般治疗原则,而后者则为水气病的特殊治疗原则。

18条中之“诸有水者”,是指一切水肿病,如风水、皮水等,“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是以腰为准,将人体分为上部和下部来论述水气病的治法。

人体的上部即腰以上属阳,属表,人体的下部即腰以下属阴,属里。

水邪在人体的下部,根据《内经》“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旨,当利小便之法;使水湿之邪从下而去。

水邪在人体的上部,宗“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旨,当用汗法,使水湿之邪从表散之。

此为因势利导之法,也是“开鬼门,洁净府”的具体体现。

亦为水气病的一般治疗则。

历代诸家在理解此条原文时观点较为统一,以赵以德、徐中可、尤在泾等的腰之上下分阴阳,病在阴,当泄邪于下,病在阳,当越邪于外的观点为代表,然需注意如下几点。

1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的原则只适用于水气病的阳证、实证水气病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有着密切关系,主要是由于阳气衰微,水停不化,因而泛滥全身,其病之初起,正气尚可之时,可予利小便、发汗之法,以达邪去正安的目的,恢复人体阴阳的平衡。

若病久不愈,水气病属阴证、寒证时,则宜用温补之法,可参考《景岳全书·肿胀》中“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之说,以温运脾肾阳气,化生气血为主。

否则专事消伐,必然犯“虚虚”之戒。

2 “发汗”与“利小便”两法应配合应用由于人体的表里上下常可相通,相互影响,发汗可使表和,利小便可使里通,若二者参伍使用,则表里之气可内外条达,正气健旺而病愈。

故在临证治疗时,若汗之效不显时配伍适量分利之品常可速效,若用分利之法效不著时配伍适量发散或宣通肺气之品亦常速效。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金匮要略#本部分主要说了水气病的诊断,首先是脉法上,水气病脉法上多是沉脉,根据不同的病机会在趺阳脉、寸口脉、少阴脉等不通的位置出现。

除了沉脉以外,由于病机不同,会出现紧脉、数脉、弦脉等。

当然象风水皮水早期还是会出现浮脉。

为什么水气病多是沉脉呢?一个是水饮内停,病位在里,第二个水为阴邪,阻遏阳气,所以会出现沉脉。

五脏得病后都有可能导致出现水气病,所以有了水气病我们要判断是由于哪个脏腑病变而来。

腹水多来自于肝、脾、肾三脏。

身肿多来自心肺脾三脏,阴肿多来自心肾两脏,小便不利多来自于心肺脾肾四脏。

6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病内有水气的,趺阳脉应该是伏脉,现在变紧了,所以有寒症,会出现一些寒症的疾病,但是医生却用了下法,更伤阳气,从而出现胸满短气,水饮之病加重。

7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

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和上一条相对照,现在胃脉数,应该中焦有热,出现食欲旺盛,小便数,大便干,但是现在小便不利,所以是有水停。

9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本条说的是不同部位水饮的不同脉象,除了寸口脉以外,趺阳脉,少阴脉都是可以来进行进一步诊断的。

尤其是寸口脉候卫气,趺阳脉候胃气,少阴脉候肾气。

寸口脉弦紧,卫气不畅,恶寒疼痛,水行不畅,不能输布周身而走于肠间。

少阴脉沉紧,紧脉是疼痛的表现,沉为水饮,小便不利。

10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水病脉出者死。

水为阴脉,脉象为沉,如果有水饮停聚,脉浮的话不是一个好现象。

这里我们要知道,风水、皮水是有可能是浮脉的,尤其是风水刚开始有外感而来,所以大多是浮脉,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变成沉脉。

水饮内停大多是沉脉,如果由沉转浮,但是症状却没有好转,情况就不太好。

11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水气病】俗称水肿,这水气包括痰饮,甚至于前头讲的痉、湿、喝的那个湿,咱们说痰饮和水气都是一回事,全都是因水致病。

根据它的轻重、形态不一样,古人把他分成这么几种。

最轻的是湿,所以说风湿关节痛等等,组织里头看不出来是有湿,但确实有。

那么痰饮,咱们讲的不是有四个嘛,它主要注重支饮,另外痰饮与咳嗽搁一起是因为它影响到呼吸系统,尤其像悬饮、支饮都会造成喘息。

总之,痰饮是水,湿也是水,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咱们可以看到因水饮造成的病是很多样的,所以水气病是也相当的重要的。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这一节说水气有五种。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什么是风水呢?就是又有水肿,又有外感,骨节疼痛,它就这么一个情形。

因为它有表证,得用发汗来治疗。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因为水在外,所以脉也浮。

它的外证反应是脚肿,你一按一个坑。

它没有表证,所以它不怕风。

里头也没有水,按之像鼓皮,一按,里头是空的,肚子里没有东西。

它也不渴。

得用发汗来治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这个正水就是指上边停水,就是心下部位,相当胃的部份,有停水。

这块有水,它往上压迫横膈,就呼吸困难,所以外证自喘。

凡是里面有水,脉大概都沉迟。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石水也在里,是在下面,既然在里,这个脉自沉,这个沉也是有水的一个脉应。

石水也在里头,它靠下,就是肚脐以下,不影响呼吸,所以它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这个病既是虚也是水气病,所以脉也自沉,同时由于虚,脉也迟。

水在外边,老不解除,所以它发热。

有气上冲,所以胸中也疼,也胸满。

四肢头面都肿。

这个病老出汗,黄汗嘛,而热不退,这说明了正不胜邪。

一般出汗都不应该发热,要是发热,全是表虚、正虚,这个邪留那,而正反倒跑出去为汗了。

那么这个热,它久不愈,一定要伤人的血分,而为痈疮之变。

《金匮要略》湿病、痰饮、水气病辨治规律

《金匮要略》湿病、痰饮、水气病辨治规律

《金匮要略》湿病、痰饮、水气病辨治规律展开全文·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金匮要略》湿病、痰饮、水气病辨治规律林姗姗,郝征(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摘要:湿病、痰饮和水气病皆是由于人体或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影响肺、脾、肾、三焦正常功能,而使水液代谢失调所致。

三者性质相近,病变脏腑相关,随病情发展既可相互转化,又可以合并为病,故治则治法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为祛邪之常法。

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前提要素,故扶正是治本之关键,“以温药和之”是扶正之根本。

“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虽是祛邪常法,但有助于阳气得复,祛邪以安正;“以温药和之”虽重在温阳化气,扶助肺脾肾气化功能,但气化功能恢复可利于祛除水湿之邪。

所以,扶正即是祛邪,祛邪亦是为了安正,两者是不可完全割裂的。

三证初期均是因正气虚弱或邪气壅盛所致,若病情迁延,日久不愈,将转变为虚实夹杂之证,“虚虚实实”延误病情,故辨清虚实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湿病、痰饮、水气病由于病程迁延,病情常常复杂多变,故临床上需要学会变通,根据症状表现而随证治之。

关键词:湿病;痰饮;水气病;《金匮要略》;张仲景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津液与气血、脏腑、经络密切相关,一旦水液代谢失调将会产生复杂的病理变化。

《金匮要略》中水液代谢失调导致的病证主要包括湿病、痰饮和水肿。

张仲景分别从理、法、方、药提出三者的诊治思路,对后世医家辨治起指导作用。

笔者将湿病、痰饮和水气病作为一个整体,从个性出发,探讨共性,对其辨治规律进行初步探析。

1 湿病、痰饮、水气病三者异病同因《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认为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紧密相连。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亦说明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机体自身功能受损,不足以抵抗从自然界外来之邪气而发病。

由此可知,湿病、痰饮、水气病的病因病机也无外乎内伤和外邪两大类。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金匮要略》白话版】14水气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4水气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4水气病脉证并治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老师说:水气病可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

风水病的症状是:恶风,周身骨节疼痛,脉浮等;所谓皮水,可以见到肢体浮肿,如果用手指在浮肿的皮肤上轻轻按压,被按的地方就凹陷下去,许久不能还原,不恶风,腹部膨隆如鼓,口不渴,脉也呈浮象;这两种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

正水的症状表现是:气喘、脉沉迟;石水则腹部胀满,但不喘,脉沉;黄汗病可见全身发热,胸中满闷,四肢头面皆肿,脉沉迟,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经久不愈,势必生痈作脓。

二、病人的脉象浮而洪,浮是说明受了风,洪则表示水气盛,风邪和水气两相搏击,若风邪强于水气,那么身上就会发风疹,身痒,痒是风邪向外透达的表现,称为泄风。

病久不愈,便会成为疥疮类的皮肤病;如果水气强于风邪,发展下去,便会发生水肿,身体难以俯仰。

如若风邪与水气纠结不散,那么病人便会全身肿胀,直到发汗才会痊愈。

怕风是说明皮表阳虚,这就是风水病。

如果病人不恶风,小便通利,但上焦有寒,口中涎沫多,这就是黄汗病。

三、寸口脉象沉滑的患者,因为体内有水气,所以面目均肿大,身热,这还叫作风水病。

察看病人两眼泡微肿,象睡眠后刚起来的样子,颈前结喉两旁的脉管有明显的跳动,时常咳嗽,按病人的手脚,皮肤凹陷下去,不能很快还原,这也是风水病。

四、太阳病,脉象浮紧,按理应当有骨节疼痛,现在反而不痛,而是感到身体痠重,口不渴,此时及时发汗即可痊愈,这也叫风水。

如果有恶寒症状,这是由于皮表卫阳极虚所致,属于过度发汗引起。

患者只感觉口渴而不恶寒的,叫做皮水。

如果患者感到身冷并且周身浮肿,病状就象周身麻痹一样,胸中憋闷不能进食,疼痛却局限在一处,傍晚时躁扰不安,久久不能入睡,这叫黄汗病。

如果病人感到关节部位疼痛,咳嗽气喘。

口中不渴,这种病叫脾胀。

病人表现为浮肿,此时用汗法取汗可使疾病痊愈。

可是患了以上各病,如果伴有口渴而且腹泻,小便频数的,就不可用汗法治疗。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一)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一)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一)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我们这一节开始学水气病脉证,水病,就是肿起来了,面大,肚子膨胀,身上积水,有的人全身都是积水,有的人下半身积水,有的人早上起来脸很肿胀很大。

水病与前面学的饮病的差异在哪里呢?因为饮病是内发的,自己平常生活习惯不好,有的躺着喝水,这样的坏习惯造成的。

水病是外来的,就是表证失治。

本来这个人是桂枝汤证,或者是葛根汤证,结果医生不没有用桂枝汤或者葛根汤,用一些连翘,银花,板蓝根之类的药,没有办法把表证去掉。

表证没去掉,水就会慢慢累积在身体里面。

这就是失治,表证失去治疗的时机以后,才会造成水病。

【原文】“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这个风水在外表,最浅的病,这个水病区分成了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

基本上的观念是:因为先有风水,结果碰到医生水平太差,不知道如何来治疗,结果水跑到三焦里面就变成了皮水,皮水在失去治疗的时机,才会跑到里面去,正水,石水,黄汗,成为这些里水。

这就是水病的源头。

如果是一开始得了伤寒表证,或者是中风,或者是温病的表证,我们用葛根汤来发掉,根本就不会有水病出现。

【原文】“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风水的脉是浮脉,这里并没有特别指出寸关尺,脉浮就是表,这个病人表现出来的外证看起来是骨节疼痛,怕风。

一个骨节关节疼痛,怕风吹,看起来好像是麻黄汤证或者是桂枝汤证,这是风水。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皮水,脉也是浮的,但是表现出来的外证脚踝肿起来,一按就凹下去一块,不怕风,肚子肿大,没有口渴,张仲景告诉我们遇到这种病应该用发汗来治疗。

不管是风水还是皮水,都是汗解。

中医,老祖先几千年相传下来治疗的方法,如果遇到病人有水肿,积水的时候,中医与西医不一样。

小议《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小议《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再治水肿病 , 这水 肿病就是痼疾 。在《 金匮要 略 ・ 藏府经 络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9 7 3计划 )
( 2 0 1 3 C B 5 3 2 0 0 1 )
上 冲咽” 同属水 气 为患。水气 本 属人体 内水 液运 化失 常所
致 之邪 。 通 常 停 留或 泛 溢 于不 同部 位 而 为患 。在 《 金 匮要 略》 中, 仲景将 留于 内而 为患者 归属 于《 痰饮 病篇》, 将 溢于 外 为患者则归属 于《 水气病 篇》 E T ] 。从 邪气 角度 而言 , 二者 本 属同类。而水 气属阴 , 当乘上 焦阳气虚 弱之 时 , 则 逆于上
在后” 是 针 对 该 条 文 所 论 复 杂 病 机 的治 疗 总结 , 本 文 就 此 进 行 专 门 的探 讨 。 提 出 其 意 义 在 于 治 疗 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 当始终以人为本 , 在疾病 的具体变化过程 中来判 断证候所反映之病机 , 并采取相应 的治疗 方案 。
【 关键词 】 金 匮要 略 ; 水气病 ; 先治新病 ; 病 当在后
2 水气病与气上冲
在《 伤寒论》 第6 4条所论苓桂术甘汤证及第 1 1 7条所论
桂枝加桂 汤证中 . 分别论述 了在伤寒病过程 中由于误治所引 发之“ 心下逆满 。 气上冲胸” 及“ 气从 少腹 上冲心 ” 之 奔豚发 作, 皆因心 阳虚衰 , 而使水 气上犯 , 与《 水气病篇 》 所论之 “ 气
1 4 9 7

学术 论 坛 ・
小议 《 金 匮要 略 ・ 水 气病篇 》 “ 先 治新病 , 病 当在 后 "
蔡 鸿泰 姜元 安 郭华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水气病,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症的疾病,亦即水肿病。

“水气”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将水气病专篇论述,并创立了一套相应的方剂。

仲景对水气病有三种分类方法,一种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类型,第二种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和肾水五种,还有一种分为水分、气分、血分三类。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仲景讨论了水气病的发病机理,论述了水气病的辨证论治,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仅从治法角度,对《金匮要略》水气病的治法特点探析如下:1利小便《水气病篇》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一般水气病患者,若见腰以下肿,因腰以下为阴,属里,水湿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湿通过小便而排出。

利小便虽然是治疗水气病的很重要的方法,但是《水气病篇》中却没有使用单纯利小便的方剂,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辩证,利小便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水气病篇》27条指出:“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此乃水湿停聚,湿热内壅,阳气阻隔,不达四肢所致的手足厥冷,故治疗用蒲灰散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小便通利,水肿消除,厥冷之症得以解除。

体现了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

2 发汗《水气病篇》有“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若见腰以上肿,因腰以上为阳,属表,水湿之邪在表在上,故用发汗法,使水湿通过汗液而散除。

发汗所治之水气病,是由外感邪气侵袭上焦肺卫,肺卫郁闭,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气不行,留滞而泛溢肌肤所致,故主要用于治疗风水,皮水也可用之。

发汗能宣通肺气,肺气得以宣通,则水道通调,小便也就会由此而通畅,这就是“提壶揭盖”法的集中体现。

《水气病篇》22条指出:“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加芍药。

”此处为水泛肌表,表卫气虚不固所致的风水病,故治疗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除湿,本方仍属发汗之剂,是在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使卫阳振奋、风水顺势得以解除。

学金匮要略讲义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感

学金匮要略讲义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感

学《金匮要略讲义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感内容摘要:《金匮要略》既是一门基础医学科又是一门临床学科,其“水气病”理疗至今仍指导着肾脏病的临床实践。

篇中所提出的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的三大治疗原则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温通阳气以行水的精神,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并有效地指导着水气病的治疗。

关键词:金匮要略水气病《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其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脏腑经络。

金匮要略采取以病分篇,每篇内容以条文形式编排。

在《金匮要略讲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里专论水气病,该病是以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身体浮肿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根据病因和症状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又根据水气病与五脏的关系可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统称“五脏水”,还可根据水与气、血的关系分为气分、血分、水分三类。

在学了本篇之后,我感悟到医圣张仲景治病的一些原则,其中主要有:突出望、闻、问、切的治疗原则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医生在诊治病人的水肿时,首先可望其症状,闻其主诉,问其病史,切其脉方可大致了解患者为何类水肿,究其病因,发病机制,方可拟出治疗水肿的方法。

在本篇中,风水、皮水,病位偏表,一般采取发汗为宜;而正水、石水病位偏里,采取利小便的原则,通过四诊合参,能较快地拟出治法,解决患者的痛苦。

学会变通在原文第一条里写:“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而在第三条里写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此指的脉沉滑,并非里证,风水初起,人体正气强盛,与风邪抗争于表,故脉浮,第三条论述风水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脉证,因此在诊断病人时,切勿以沉滑脉来否认这一类水肿,应结合其他症状,警示后人诊病时不可拘泥,要学会变通。

《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

《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

《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孙伟魏明刚《金匮要略》对于“水气病”的认识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中的有关条文。

《金匮要略》中所述之“水邪”之所以称为“水气”,而不是以“水饮”代之,是仲景用来强调水气的产生与气机受阻或气不化水有关。

一方面,水在体内的运行输布,有赖于肾阳的气化,脾气的转输,肺气的宣降以及三焦的道调气化,另一方面,水可以化为气,气亦可化为水,水与气之间关系密切,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水气”是一种病理产物,研读《金匮要略》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对于水气来源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误治后损伤脾胃阳气,致中阳虚而水气内停,如茯苓甘草汤证,汗出过多,伤及心肾阳气,如伤及少阴肾之阳气,气不化水,水不化津而泛滥的真武汤证。

下焦素有水饮,发汗过多伤及心阳,心火衰不能下制肾永则肾水上泛,如茯桂棱甘草大枣扬证,邪入三焦,决滨失职,邪入少阳,影响三焦调畅可致水结火郁,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失治而致外邪入里,膀胱气化不行,水道失调,水蓄予内,如五苓散证,素有水饮内停,感邪后引动水饮,致饮与邪互结为病,如十枣汤证。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中的内容属于现代中医“水肿”的范畴。

结合原文和笔者体会,仲景对于“水气病”的相关论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 对于水肿病因病机的内容丰富感受外邪,水为风激。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水相搏,风强则为,此为黄汗。

”论述了风水的发病机理以及风水与黄汗的鉴别。

肺失通调与肾虚水犯。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小便即难。

以脉论病,强调肺肾两脏与水气病的关系。

脾肾阳虚。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心便不利,自当愈。

”论述下利后由于脾肾虚弱导致的水肿及阳气通利则病愈的内容。

肺脾肾和三焦功能失司。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名曰:血分。

”以脉论病,强调肺脾肾和三焦与水气病之间的关系以及血病及水的病机。

2 辨证证型与临床特点论述“水气病”的临床分型。

《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十)

《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十)

第 1 页 共 4 页《金匮要略》对“水气病”的辨证思路及研究《金匮要略》对护理学的影响《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论治理论的代表作,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著作,《金匮要略》所载的方剂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且有着非常高的疗效。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然而该书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护理学思想,为中医护理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使我体会到张仲景不仅对中医学的开展作出了重大奉献,对护理学也有着重大的奉献。

《金匮要略》对辨证施护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服药方法护理的探讨上。

整篇著作中在辨证施治施治的根底上、对服药方法辨证施护随处可见。

在临床护理上不仅熟练运用方药,也要熟练掌握服药方法。

所谓但只知其方药而不知其服法者亦非善治也。

所以服药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其疗效。

《医学源流论》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那么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

”《金匮要略》对服药方法十分讲究,因病证不同,那么用药亦异,故而服药的温度亦有不同,在《金匮要略》中,服药温度大致可分为温服、小冷服、和适寒温服三种情况,温服最常见,又称为常规服用方法。

一般在病情稳定,无急、甚、特的情况下,多采用温服的方法。

第 2 页 共 4 页《金匮要略》中明文记载温服的方剂总计118方。

如栝蒌桂枝汤、甘草泻心汤、栝蒌薤白白酒汤等。

记载小冷服者一处,为生姜半夏汤。

生姜半夏汤治疗寒饮结于胸中,阻碍气机,恐寒饮固结于胸中,格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是从治之法。

适寒温服为药性平和、无特殊偏颇者适用,太凉服对内有虚寒者不利,故须适寒温服。

如桂枝汤为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使外邪解。

桂枝汤适寒温服为治疗表里俱病,内有脾胃虚寒,外有风寒固束之,以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以防风寒与内寒照应。

《金匮要略》在服药时间与次数上分为顿服﹑昼日服﹑昼夜服﹑二次服(未定时)﹑三次服(未定时)﹑再服﹑先食服(饭后服)﹑食前﹑常服等。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金匮要略》水气病用药规律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金匮要略》水气病用药规律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金匮要略》水气病用药规律胡淼;战丽彬;朱博冉;白长川【摘要】目的:研究《金匮要略》中治疗水气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水气病选方和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华医典》中治疗水气病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结果:共筛选治疗水气病处方101首,涉及107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三位药物为甘草、茯苓、桂枝;选择相关度为7、惩罚度为2,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12个,新处方6首.结论:《金匮要略》中治疗水气病以宣肺发汗,健脾利水,温阳散寒为主,反映了“发汗利水、温阳健脾”的祛邪与扶正兼顾之治则治法.【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9(021)003【总页数】6页(P482-487)【关键词】水气病;《金匮要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用药规律【作者】胡淼;战丽彬;朱博冉;白长川【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210023;大连市中医院大连1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7水气病是由于机体气机紊乱,导致水气互化功能失常而形成的水气搏结逆乱于体内或肌肤的一类疾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次对水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作了详备的论述。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水气病论述内容丰富,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于本病的总结,提出诸多经典方剂,形成其独特的治疗理论,就水气病治法而言,这部著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医者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气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各类肾脏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水肿[1]。

在各种程度上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于水肿治疗的研究层出不穷。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气分”探析及临床辨治,原来气分证的两首方子对应这些现代疾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气分”探析及临床辨治,原来气分证的两首方子对应这些现代疾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气分”探析及临床辨治,原来气分证的两首方子对应这些现代疾病!《金匮要略》水气篇第31条言:“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第32条言:“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术汤主之”。

同为“心下坚”,其“边如旋杯”前言明气分,“边如旋盘”则无。

历代医家们对此处气分病证及辨治意见不一,本文经文献梳理结合临床证治探讨如下。

《金匮要略》与《诸病源候论》的气分内涵对于气分的释义,《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30条有言:“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其文意指寒邪侵袭时遇正气不足,致阴阳之气不通,阴阳失和而为病。

其病在气分,治当使阴阳和合,气机得复,邪气乃去。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十三云:“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

气之流行,常无壅滞。

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认为气停水聚者为气分。

这一说法是在《金匮要略》气分病的范围上加以延伸形成。

《金匮要略》所载的气分病仅指阳虚寒凝致使气滞水停、气与水结的疾病,其病因根源在于正气不足、寒邪外侵。

而《诸病源候论》中的气分病则是因为先有气滞后导致水停的水气互结病证,其气滞原因包含但不限于阳虚寒凝,故当与《金匮要略》气分病鉴别。

《金匮要略》气分与水气的关系查阅《金匮要略》统计发现“气分”之词在全书中共出现了3次,皆在上述《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30条与第31条。

而“水气”之词在全书共出现了11次。

除去篇名与煎服法所含者,余列如下:(1)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3条:“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2)痰饮咳嗽病篇第29条:“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3)消渴小便利淋病篇第10条:“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从水与气的关系探析《金匮要略》水气病

从水与气的关系探析《金匮要略》水气病

从水与气的关系探析《金匮要略》水气病从水与气的关系探析《金匮要略》水气病黄秋霞,桑红灵水气病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中的定义是由于人体脏腑气化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犯溢肌肤,或留聚腹中,出现水肿或腹部胀大的一种疾病[1]。

把“脏腑气化功能失调”作为水气病病机,笔者自觉不全面,以“水与气的关系”为主线解读水气病更有利于把握病机,领会仲师原意。

1 水与气的关系水、气可互相转化。

由《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云: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可知气、水本是同类物质,可相互转化,只是存在的形态不同。

所谓水即是气,气即是水; 水散则水化为气,气聚则气凝为水; 水为阴,气为阳,水不自行,得气乃行,水不自化,得阳乃化。

在水与气的转化关系中,气占主导地位。

在疾病状态下,水、气依然可以互相转化,水与气的病理关系可通过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体现。

人体水液代谢的顺畅依赖于脏腑之气的正常运行,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则影响水液代谢,形成疾病,由“气”累及“水。

” 反之,水液代谢有障碍,产生水、湿、痰、饮等病邪又会阻碍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由“水”累及“气。

”由上可知,气对水的影响表现在气化与气机,而水对气的影响只表现在气机。

2 “水气”于水气病的意义2. 1 “水气病”病名体现病机水气之名,首见于《素问· 评热病论篇》: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 气,《说文》载: “云气也,象形。

如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

” 可知“水气”为众水并流而蒸腾上升之意,蒸腾之动力来源于其在内之阳[2]。

若水之蒸腾气化功能失常,则变为“客气”“病气”,形成水气病。

可见,“水气”二字,在病名上更突出气化功能的异常。

2. 2 “水气”体现水气病发病成因考《素问· 水热穴论篇》云: “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所论水病发生之根本在肾,又肺为水之上源,故末在肺,可见肺肾为水气病发病之重要脏腑。

金匮要略---水气之研究

金匮要略---水气之研究

金匮要略---水气之研究自从一门心思研究《金匮要略》一来,对"湿"病也专门进行了研究并写下心得,接下来就是水气及水饮了。

今天先把水气的研究心得录下来。

为一总结。

水气在金匮要略书本里,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多种。

但是,接下来的论中并没有进行定义,治疗也没有按照分类给予处方。

所以,我认为暂时不研究前面的“论”。

直接研究脉证条,于是就录下来,个人认为:如果“疼痛”是“湿”病的关键,那么“肿”就是“水气”病的主证。

下面先看看原书是怎么说的:1、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主之。

条文中加红色的字,我认为,这些文字应该不是原文,而是在传抄的过程中,把一些解释、讲解的文字掺到了正文里了。

——呵呵,一家之言。

这还是在读费微光老师的书里一个日本研究者的见解,我给拿过来了。

下同。

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者加芍药。

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麻黄6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大枣15枚,甘草2两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3两,黄芪3两,桂枝3两,茯苓6两,甘草2两。

5、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

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甘草2两,麻黄4两。

6、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麻黄3两,甘草2两,附子1枚,炮。

浮者宜杏子汤。

7、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方见消渴中)8、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芪5两,芍药3两桂枝3两。

9、黄汗之病,两胫自冷。

(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知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轻者,久久必身膶,膶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水气病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匮要略》水气病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匮要略》水气病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金匮要略》水气病研究
一、研究背景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其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尤其是在病证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水气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潮湿季
节或湿度大的地区更为常见。

目前,现代医学对水气病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金匮要略》中对于水气病的论述深入浅出,是我们认识水气病病因、病机以
及治疗方法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对《金匮要略》中关于水气病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解析中医学对水气病的认识,探讨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案,以期推广中医药在水气病治疗中的应用。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文献综述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收集和整理《金匮要略》中关于水气病的相关论述,从中提取与水气病相关的理论和治疗方案,并通过对实际
治疗案例的分析,验证中医药治疗水气病的有效性。

四、研究内容
1. 水气病的概述和病因病机探讨
根据《金匮要略》中对水气病的论述,探究水气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中医药治疗水气病
据中医药理论,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探究中药材的选择和配伍,适宜的针灸手法以及其它有效的治疗手段。

3. 实证研究
通过对实际治疗案例的观察和分析,验证中医药治疗水气病的有效性,并对治疗手段进行改进和完善。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医药在水气病治疗中的应用,为中医药学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对《金匮要略》中关于水气病的论述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传统医学
经典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可以为现代医学对水气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方为纲之“水气病篇”~重审《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治法

以方为纲之“水气病篇”~重审《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治法

以方为纲之“水气病篇”~重审《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治法以方为纲之“水气病篇” ~重审《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治法朱丽颖贾春华水气病篇是《金匮要略》的重要章节,其所论及的辨证方法及治法为后世治疗水肿病奠定了基础,在论述四水时,篇中以病名为纲,系统论述了四水的症状,病因,病机以及治法,并提出了治疗水气病的法则:发汗、利小便、峻下逐水。

通过对《金匮要略亡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按四水分类外,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相似性原理,以存在另外的分类方法,以方为纲的水气病辨证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于传统的治水法则有一个新的认识。

1以方为纲,统领四水篇中第一条即对水气病进行了分类,说明了水气病的形成不外肺失宣降,通调失职;脾失健运,转输不能;肾失开合,蒸化失职。

并提出了水气病临证时要注意分辨水的在上,在下,在表,在里。

其后,篇中以四水为纲,分别提出其症状表现及治疗方剂,结合对四水的症状分类,兹总结如下:风水,其主要症状有:面目肿大、腰以下肿或一身悉肿,汗出恶风或有热,骨节疼痛或身体重而酸,脉浮或沉滑。

方用防己黄芪汤、越婢汤或杏子汤。

皮水,其主要症状有:Jjl寸肿按之没指、四肢肿或聂聂动或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不恶风寒,其腹如鼓,不渴,脉浮或沉。

方用防己茯苓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或蒲灰散。

正水,其主要症状有:身肿或胸膈有水,喘,脉沉迟。

方用麻黄附子汤。

石水,腹满不喘,脉沉。

方药无。

由上可以看出,除蒲灰散之外,其余方剂基本可以概括为两大阵营,一是以防己黄芪汤为代表,包括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一是以越婢汤为代表,包括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杏子汤,麻黄附子汤。

以下将对两个以方剂为代表的体系做一说明。

1.1防己黄芪汤系统1.1.1防己黄芪汤此方在《金匮要略》原文中出现了3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本篇)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