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以下题目任选50题作为作业网上提交,其余供复习参考。

《金匮要略》作业
罗彤学号200412013004 中医专升本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

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

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

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①寸口三部法。

②趺阳诊法。

③少阴诊法。

④少阳诊法。

运仲景用的原则是: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

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

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

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

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

如《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

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

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

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

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

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

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

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

”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

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

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

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

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芪的。

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

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⑶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
大小青龙汤;痰饮在下用五苓散。

此外,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及八法的灵活运用,虽是本方剂的特点,同样也是本书的治法特点。

5.简述《金匮要略》一书的方剂特点
答:⑴疗效高、收效快。

⑵药物少。

⑶配伍严。

⑷重视药物剂量⑸体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精神。

⑹体现了八法的灵活运用。

6.什么是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
答: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人体脏腑在生理上互生互长,病理上相互传变。

而病理变化方面主要遵循虚实相传的规律,即:实则传而虚则不传,虚则受传而实则不受。

⑴实则传而虚则不传,这是指已病的脏腑而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就是指肝实证容易传其所胜之脾土,因而“当先实脾。

”⑵虚则受传而实则不受,是指受传的脏腑而言。

如肝实证易传脾,但决定脾是否受病仍看脾本身的功能是否常,若脾虚则易受,肝病传脾,当先实脾;若脾实即“四季脾旺不受邪,”肝病不能传脾,因此也就“即勿补之。


7.试述湿病的主证及治疗原则
答:湿病,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病在肌肉关节。

治以汗解散邪为法。

但湿性濡滞,难以骤泄,故发汗只宜微汗,切忌大汗,这是治疗湿病的一个原则。

8.试述湿病的治禁
答:根据原文14,16,17,20条,治湿有三禁:⑴禁攻下。

若误用攻下,可导致额上汗出、哕、胸满、喘、小便不利等阳上厥、阴下竭之危证。

⑵禁大汗。

治湿宜微汗祛湿,不可用辛温峻汗,使风去湿存,损伤阳气,导致病程缠绵难愈。

⑶禁火攻。

火攻乃强迫发汗法,误用火攻,大汗伤阳,湿难骤驱,病必难愈,若火热内攻,由气及血,亦可致鼻衄或发黄。

9.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
答: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苡甘汤的相同点为:1皆适用于表湿证。

2均有发热身重,身体疼痛,寸脉浮等临床表现。

3两方均有微汗祛湿止痛之功效。

两证的不同点为:从病机来看,麻黄加术汤为寒湿在表;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且有化热的趋势。

从临床症状看,麻黄加术汤证身体疼痛剧烈且固定,发热无朝暮轻重之变化,必无汗,而且无热证的任何表现;麻杏苡甘汤证身疼痛具有游的特点,发热日晡所剧,一般无汗,或少汗,局部可见热象如苔薄黄或咽喉稍红。

从药物功效分析。

前者以散寒除湿为法,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温散之力宏大,适宜蠲除在表之寒湿;后方以轻清宣化,解表祛湿为法,方中轻用麻黄半两,且配甘淡之苡仁,重用甘缓之甘草一两,因此温散之力大而偏于凉散,适用于轻宣在表之风湿,兼清郁热。

10.枝附子汤证、白术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在病机方面:三方均为风湿袭表,表阳虚。

在临床症状上,都可见身体痛重、恶寒等。

功效,三方均有温经助阳,祛风除湿之功。

三方证的不同点有:从病机来看,桂枝附子汤为表阳虚,风湿在表且以风邪偏盛;白术附子汤证为表阳虚,风湿在表且以湿邪偏盛;甘草附子汤证为表里阳虚,风湿俱盛。

在症状方面,桂枝附子汤证以风邪偏盛的症状为特点,如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白术附子汤证则多见湿邪偏盛的表现;甘草附子汤证不但有“骨节疼烦,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等症状,而且还有小便不利,短气,身微肿等里阳虚的表现。

从方药的功效看:桂枝附子汤重用桂枝四两,炮附子三枚,助表阳散风湿,意在力挫邪势,驱风除湿以求速效;白术附子汤轻取炮附子1、5枚,白术二两,走皮中逐水湿,意指湿性粘滞,得之也缓,去之亦微,温阳除湿缓缓图之;甘草附子汤,聚桂枝白术炮附子、甘草于一方,在外能助表阳祛风湿,在里能温阳散里湿,助表里之阳气,祛表里之风湿。

11.试述百合病的病因、病机及脉症
答:病因: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脉症: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阴血不足,影响神明引起,时而出现的神志不定,语言、行为、饮食和感觉失调等症状,这类症状是主观的可变的,是病人的主诉。

二是阴虚内热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症状,这类症状是客观的、不变的、是最具辨证意义的征象。

12.百合病如何辨证论治?
答:①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黄汤。

②如经误汗误下误吐产生变症,分别选用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石汤,百合鸡子黄汤。

③如不经误治,日久变渴,则配用百合洗方或栝蒌牡蛎散;变发热,则用百合滑石散。

总之,应从具体病情出发,随证施治,同时配合精神调摄。

13.肺痈各阶段的主要证候有哪些?为什么?
答:肺痈可分为三期:表证期:由风邪侵犯肺卫所致,表现有恶寒发热,有汗咽喉干燥发痒,咳嗽,脉浮数等。

酿脓期:由风热内壅,肺气不利,痰涎内结,瘀热成痈所致,表现有咳嗽口干,喘满,咽燥不渴,胸痛,咳吐臭痰,振寒,脉滑数或数实。

溃脓期:由邪热壅肺,结而不散,血脉凝滞腐溃所致,表现为咳吐脓血,腥臭异常,形如米粥,胸痛,振寒,脉滑数。

14.肺痈脓成可见哪些症状?怎样治疗?
答:肺痈脓成可见咳嗽口干,喘满,咽燥不渴,胸痛,咳吐臭痰,振寒,脉滑数或数实。

治宜泻肺逐痰。

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溃脓时表现为咳吐脓血,腥臭异常,形如米粥,胸痛,振寒,脉滑数,治宜排脓解毒,用桔梗汤。

15.试述薯蓣丸的适应症和组方意义;
答:薯蓣丸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证。

组方意义:方中用薯蓣专理脾胃,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甘草、麦曲益气调中,当归、芎劳、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胡、桂枝、防风祛风散邪,杏仁、桔梗、白敛理气开郁,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16.何为肺胀?肺胀病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肺胀即肺气胀满。

指以咳嗽上气为主证的病证,多由外寒内饮或饮热相搏所致的病证。

特点有二:⑴就疾病性质而论,皆为实性咳喘,如本篇关于肺胀条文有三处(4、13、14、)皆为实性病证。

⑵就病机而言,同属内饮外邪。

如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热,内有饮热迫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感风热,内有水饮郁热。

17.张仲景论述咳嗽上气病有何特点?
答:仲景论述咳嗽上气病有三个特点:⑴虚实兼论,,以实为主。

如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皂荚丸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厚朴麻黄汤证、泽漆汤证均属实性咳喘,仅麦门冬汤为虚性喘咳。

⑵实喘诸证,独重痰饮。

痰饮为上述实性咳喘六方中的共同病因。

⑶内外合邪,为咳逆上气的多发形式之一。

如上述六方证中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厚朴麻黄汤证、均为内外合邪。

18厚朴麻黄汤证与泽漆汤证均为水饮所致,主症均为咳喘,二者应如何鉴别?
答:不同在于:①病机不同:厚朴麻黄汤证为饮热迫肺,病位近表;泽漆汤证为水饮内结,病位偏里。

②主证不同:厚朴麻黄汤证见咳喘气逆,痰声辘辘,烦躁,头汗出不能平
卧,脉浮苔滑;泽漆汤证见咳喘,二便不利,身肿,脉沉。

③治法不同:厚朴麻黄汤证治宜降肺气,化痰清热;;泽漆汤证治宜逐水通阳,止咳平喘。

19越婢加半夏汤证、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在病机、症状、治则方面有何不同?
答:不同点:病机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病属外风邪内饮热;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病属外寒邪内饮热;射干麻黄汤证病属外寒邪内水饮。

证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表现为:发热恶风,咳喘,目如脱状,口渴自汗,脉浮而大;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表现为:发热恶寒,咳喘烦躁不安;射干麻黄汤证表现为:恶寒无汗,咳喘气逆,痰声辘辘,脉浮紧。

治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治宜疏风清热,散水化饮;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宜散寒化饮,清热宣肺;射干麻黄汤证治宜散寒化饮,止咳平喘。

20形成奔豚气病的因素有哪些?
答:有从惊恐得之,有从发汗后复感寒邪得之,有从内有水饮误汗伤阳得之。

因“惊恐”等情志刺激,致肝郁化火气逆,循冲脉之逆上冲而发奔豚此其一。

其二,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言汗后再汗阳虚寒入,阴寒之气引动冲之而发病。

若素有水饮,加之“发汗后”损伤心阳,寒饮有逆冲之势者“欲作奔豚”则属其三。

21.奔豚气主要有哪些类型?试述其症状。

答:奔豚气病主要分为二种类型:一为病位在肝,病从热化,证属肝郁化火,气逆上冲;一为病在心、肾,病属寒化,证属心阳不振,下焦阴邪(寒气或水饮)上逆。

前者如奔豚汤证。

后者如桂枝加桂汤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奔豚气病的症状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主。

在此基础上随不同类型其临床表现又有不同,属肝郁化热上冲的,以“腹痛,往来寒热”为特征;因阳虚受寒的,以内外皆寒和“核起而赤”为特征;倘阳虚水饮内动的,则以“脐下悸”气欲上冲而作为特征。

22.肝郁奔豚是怎样发生的,可以出现哪些症状,如何治疗
答:肝郁奔豚是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热,气逆上冲所致。

冲脉起于胞中,循腹上行,至胸中而散,会于咽喉。

肝郁化热,气火随冲气上逆,则见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以及“发作欲死,复还止”的奔豚气主症。

肝气逆冲,血行不畅,可突发少腹部或脘腹部“腹痛”其脘腹痛与肝病侮土有关。

又因肝胆互为表里,其气相通,肝郁化热,少阳失和,故“往来寒热”。

所以“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成为肝郁奔豚特有症状。

针对本证肝郁化热,气冲上逆的病机,治以奔豚汤养血清肝,降逆平冲。

方中重用甘李根白皮清肝泄热,平冲降逆;当归、川芎、白芍养血调肝,行血止痛;生姜、半夏降逆平冲和胃;黄芩、生葛清热;甘草缓急。

便气降火平,肝得血养,诸症自除。

23.阳微阴弦”的含义是什么?
答:原文:“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这里的“阳微阴弦”既指脉象,又概括了胸痹心痛的病机。

关于脉分阴阳,从寸关尺三部而言,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微”指关前寸部脉微。

寸脉微是阳得阴脉,为阳气不足,寸脉又主上焦,故知阳虚当在上焦,为胸阳不振之象。

“阴弦”是指关后尺部脉弦。

尺脉弦是阴得阴脉,为阴邪太过,尺脉又主下焦,故知下焦阴盛,为水饮内停之征。

寸脉微与关尺部弦并见,即是“阳微阴弦”之脉,反映上焦阳气不振,阴邪上乘,邪正相搏的病机。

由于胸膺、心膈间阳气闭阻,于是形成胸痹心痛证。

24栝蒌薤白白酒汤证与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有何不同?
答:栝蒌薤白白酒汤用治胸痹主症,由胸阳被阴邪闭阻而致,振,证临床表现为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其病在胸。

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等证候,其病势已由胸部向下扩展到胃脘两胁,而且胁下之气又逆而上冲,形成阴邪痰浊痞结胃脘,留聚胸中的胸胃合病之证,病变范围较前更广,病证较前为重。

前者治在胸,用栝蒌薤白白酒汤通阳宣痹,豁痰下气,以舒展胸阳,宽畅胸膈;后者病在胸胃,故胸胃同治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以栝蒌薤白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宽胸;枳实厚朴消痞除满降逆;桂枝温阳平冲以降逆气,共奏通阳散结除满降逆之功。

25分析比较枳实薤白桂枝汤与人参汤
答:枳实薤白桂枝汤与人参汤治疗胸痹共具“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的症状。

但二者在病机、性质、病势及方药等方面截然不同。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为饮阻气逆,胸阳不振,证属实;人参汤证属中焦阳虚,虚寒气逆,证属虚。

前者病势由上及下,即由胸膺部扩展及胃脘、胁下;后者病势由下及上,即从胃脘向胸部冲逆。

前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化饮降逆,通阳散结“祛邪之实,即以安正”;后者以人参汤温中散寒,益气降逆,旨在“养阳之虚,即以逐阴”。

总之二证虚实有别,证治各异。

26茯苓杏仁甘草汤与橘枳姜汤有何区别?
答:茯苓杏仁甘草汤以茯苓利水化饮,杏仁宣利肺气,俾气行而饮化;甘草调中和脾。

全方使水行气通,收宣肺利水之功。

橘枳姜汤以橘皮、枳实理气和胃,下气消痰,行气以散饮,生姜辛温,宣通肺胃阳气,降逆散饮,三药合用,宣通中上焦气机,行气化饮。

由此可见,二方均属平和之剂,前者作用重在宣肺化饮、后者重在理气和胃。

27枳实薤白桂枝汤与桂枝生姜枳实汤如何区别运用?
答:枳实薤白桂枝汤与桂枝生姜枳实汤都有心中痞,气逆症状,二方均有桂枝、枳实温化水饮,下气降逆。

但前者以“胸痹”冠首,说明是胸痹兼心下痞,以喘息咳唾、胸满、短气为主;后者病属心痛,以心中痞心悬痛为主,原文中并无“胸痹”二字。

前者,病势由胸部向下影响及胃,并涉及胁而有“胁下逆抢心”形成胸胃合并症;后者是胃气挟寒饮逆行,只牵引心窝部作痛,尚未影响胸膈气机,亦没涉及胁下,故未成胸胃合并症。

前方既用桂枝、枳实加厚朴,通阳泄满,和胃降逆,亦用栝蒌、薤白通阳开其胸痹,胸胃同治;后方仅用桂枝枳实合生姜温胃化饮,下气降逆,重点在于治胃。

由以上比较可知枳实薤白桂枝汤与桂枝生姜枳实汤从方剂组成、功用及主治症方面来说都属同中有异,临床要区别应用。

28试析乌头赤石脂丸的治疗作用
答:乌头赤石脂丸是治疗阴寒痼结心痛急痞之方,以“心痛及背,背痛及心”为证候特点。

本方的药味组成及作用有二:其一以乌头为代表,集中了蜀椒、附子、干姜等大辛中,伍以一味赤石脂,固涩心阳,收敛阳气,防止辛热之品耗散虚阳,使攻中有守,散中有敛,全方共奏温阳散寒,峻逐阴邪之效。

如此则阴寒逐、阳气复,前后牵引作痛自止。

发蜜为丸,既可缓药力峻猛之性,延长药效,又解乌头、附子之毒。

29.试述痰饮病的分类及四饮的特征
答:痰饮病分为:狭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痰饮特征为饮停肠胃,以肠间沥沥有声,身体消瘦为主症;悬殊饮以饮悬殊胁下,以咳嗽牵及胁下疼痛为主症;溢饮以饮溢四肢肌表,以四肢沉重关节疼痛为主症;支饮为支胸膈,以咳嗽气喘、倚床呼吸而不能平卧为主症。

30痰饮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答:痰饮病的治疗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从痰饮的成因、性质和治疗要求:痰饮是由肺脾肾三脏阳虚,气化失常,水液运化输布障碍,停积身体某些部位所致;饮为阴邪,易伤阳气,易阻阳气;痰饮性质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饮为阴邪,非阳不运,非温不化。

”二是从温药的作用:温药既能振奋阳气以扶正助阳,又能开发腠理,通调水道以治标祛饮。

三是从“和之”的含义:“和之”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扶正祛邪兼顾;二是指用药平和;三是指调和阴阳。

总之,痰饮为病,治疗应温以振奋阳气,祛除饮邪,用药平和,使阳复饮消,则阴阳调和。

31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有何异同?
答:五苓散证与猪苓汤都有小便不利,发热脉浮,渴欲饮水的症状表现,此其同。

但五苓散小便清淡,舌质淡苔薄白,而猪苓汤小便短赤,甚则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白相兼,此其异。

五苓散证与猪苓汤病机共同之处为水饮内停。

但五苓散为寒水互结,水蓄膀胱,而猪苓汤为水热互结,郁热伤阴。

五苓散证治法为化气利水,而猪苓汤为滋阴利水,利水则同,温阳、滋阴则异。

五苓散证与猪苓汤用药均有茯苓、猪苓、泽泻,但五苓散用白术、桂枝以化气行水,后者用阿胶、滑石,滋阴清热。

32试述栝蒌瞿麦丸证的病机、症状及治疗
答:栝蒌瞿麦丸证是治疗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苦渴的方剂,病机为肾阳不足,下寒上燥。

主症为小便不利,口渴,、腹中冷腰以下浮肿。

治法是温阳利水,生津止渴,渗湿利水。

药物组成栝蒌根、瞿麦、茯苓、薯蓣、炮附子。

33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三证有何区别?
答:三者主症皆为小便不利,但病机、主治各不同。

蒲灰散由蒲灰、滑石二药组成,用治膀胱湿热,兼挟瘀血之症。

用本方化瘀利窍清热利湿。

滑石白鱼散由滑石、白鱼、乱发三药组成主治下焦湿热,兼有瘀血之淋证,用本方清热利湿,化瘀止血,用治血淋。

茯苓戎盐汤由茯苓、白术、戎盐组成,主治脾肾两虚,兼有湿邪之证,用本方健脾益肾利湿,通中兼补。

可治脾肾两虚,兼有湿邪之小便不利之证。

34水气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答:水气病的治疗原则是发汗,利尿,攻逐水湿三个基本原则。

腰以上肿,病位属阳,在上近表。

多由肺失通调,不能宣肃,水液泛溢所致,当用汗法,使潴留在身体上部的水气从汗液排出。

腰以下肿,病位属阴,在下属里,病程相对较长,当以利尿为法,使潴留在身体下部的水气从小便排出。

当素体不虚,水气壅盛,深痼难化,则非发汗、利尿所宜,又当用峻下逐的方法荡逐水邪。

以上方法适用于水肿病实证、阳证。

对于虚证、阴证者则不能单独使用,通过辨证选用健脾利水,温肾利水,淡渗利水活血利水等法,还可配合宣肺发汗利水。

若属于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者先用以上三法,急治其标,以祛水邪,而后再进温补,缓治其本
35试述水气病的分类及其主要脉证
答:水气病的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水五种类型。

水气病五种类型的脉证,并提出风水与皮水的治疗原则,同时还有黄汗的脉证和转归。

各类的发病机理如下:
风水:与肺关系较密切,因肺主皮毛,风邪侵袭肌表,正邪相争,卫外不固,故脉浮恶风;皮毛不宣,通调失职,水湿潴留故头面浮肿;湿邪流注关节,故骨节疼痛。

皮水:与脾,肺关系较密切,因脾居中州,主四肢、肌肉,脾失健运,则水湿阻滞中焦,
故腹满如鼓状,口不渴;水湿溢于皮肤,故皮肤肿,按之没指;水行皮中,因皮与肺相合,故脉浮;不兼风邪,故不恶风。

由于病变在表,治疗时当因势利导,可发其汗,使水从皮肤排出。

正水:脾肾阳虚,不能气化,水停于里,故腹满,脉沉;水气上射于肺,肺失宣降而有喘。

石水:肾阳虚衰,水气结于少腹,故少腹硬满如石且脉沉。

因水聚于下,未及于肺,故不作喘。

黄汗:与脾有关,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故脉沉迟;湿邪郁而化热,湿热流于肌肤,故身热,四肢头面肿;湿热内郁,肺气不畅,故胸满;湿热入营,邪热郁蒸,汗出色黄,故称黄汗。

此病若日久不愈,湿热郁滞营血,气血腐败而化脓,可导致痈脓。

36.风水如何辨证施治?
风水,因肺气不能通调水道,内有水湿,又外感风寒,风寒闭塞,寒湿郁表,故脉浮而紧,头面体表浮肿;寒湿在肌表,未入关节,故骨节不疼,而身体酸重;寒湿在肺与肌表,未及脾脏,脾气尚可输布津液,故病人不渴。

风水病在表,当汗法治之,以去在表之风寒湿邪,此乃风水表实证的证治法。

水肿病本为阳气不足,使用汗法应正气强盛,否则发汗易伤阳气,阳气因汗而损,其表更虚,卫阳更虚,恶寒加重,故曰: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解表法治之。

但须注意体内津液情况,若见渴而下利,小便频数等兼症,此为体内津液已伤,此时在发汗,有导致津枯液竭的危险,故曰:皆不可发汗。

37.何谓远血与近血?如何治疗?
答:远血是大便在先,便后出血,血来自直肠以上的部位,是中焦脾气虚寒,统摄无权,血下渗所致,用黄土汤温脾摄血。

近血是先血后便,是湿热蕴结大肠,迫血下行,用当归赤小豆散,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38.试述蛔厥的证治。

本证是因肠寒胃热,蛔虫避寒就温,窜扰于胃,或钻入胆道,故曰:蛔上入膈,胃受蛔扰,故烦;若略得温而蛔则安,故病者安静而复时烦;如得食,蛔闻食臭,出而扰动,故得食呕烦,或吐蛔虫。

由于脏寒蛔动,腹痛时作,剧则阳不达四肢,手足厥冷,故为蛔厥。

蛔厥是因脏寒蛔动,上入于膈所致的寒热错杂之证。

综其主要症状,可见烦躁吐蛔,腹痛急剧,发作有时,吐涎沫,得食则吐,手足厥冷。

治以乌梅丸,寒热并用,安蛔止厥。

方中乌梅酸温,和肝安胃,敛阴止渴,蛔得酸则止;附子、干姜、桂枝温经扶阳,以祛寒邪;川椒、细辛辛辣性热,通阳破阴,杀伏蛔虫;黄连、黄柏苦寒泻胃热,以止呕烦,且能驱蛔下行;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扶正气。

诸药相合,使寒热祛邪,阴阳协调,蛔安胃和,气血恢复,蛔厥即愈。

39. 蛔虫病如何辨证?
蛔虫寄生于肠,动扰不安,胃中不得安宁,影响了胃的升降生化功能,气不化津,胃气上逆,故令人吐涎,蛔动则痛,所以心痛发作有时,此乃蛔虫之证。

用治气治血、攻寒逐积之药,不能收效,故言,毒药不止。

治以甘草粉蜜汤,和胃诱导杀虫。

方中甘草,白蜜养胃和中,缓急止痛。

解铅粉之毒;铅粉杀虫,与甘草白蜜同服,诱使虫食,甘味即尽,毒性旋发,而虫患乃除,但铅粉毒性甚剧,不宜多服。

故方云:差即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