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学常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历时15年,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2.经、史、子、集是指什么?经部: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其中,《周礼》《仪礼》《礼记》合成“三礼”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二十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
均为纪传体史书,这些史书通常被视为“正史”。
在正史之外,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唐代刘知几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史通》等也有很大影响。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
类别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收录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收录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梁朝萧统编的《文选》。
《全唐文》、《全唐诗》也是比较着名的总集。
3、六艺: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
由于《乐经》不传,于是又变为《五经》。
4.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最初是由南宋朱熹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 者乐,仁者寿”。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 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者,人也。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 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 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 吸取孔子的智慧。
学习目标
1、 解“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பைடு நூலகம்解 各则语录意义; 2、 悟“文”——品悟经典语句,在传统文 化熏陶中提高自身修养。
诵读课文
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课堂检测
翻译下列各句: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悟 “文”
读书“三味” 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 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
课下延伸作业
《论语》像一位智慧的老师,教我们做人 的道理;像一位忠实的朋友,伴随我们的一生; 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优点和不足。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前言《经典常谈》是一本以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为主题的选修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选取了包括《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在内的中国古代经典,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以该教材为主题,探讨学习该书的相关问题。
二、教材分析2.1 教材概况该教材共包括15篇文章,每篇文章都较为经典且有代表性,篇幅适宜,并配合注释和阅读指南,能深入浅出地传递古代经典文化,使读者轻松地掌握和理解。
2.2 内容分析《经典常谈》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这个主题,每篇文章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涵盖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人性、理念、社会道德规范等,内容十分丰富。
同时,该教材对每篇文章配有详细的注释和阅读指南,使得学生即使缺乏背景知识也能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2.3 阅读体验《经典常谈》非常适合作为选修教材使用,不仅篇幅适当,内容丰富,而且又有注释和指南辅助,使得学生的阅读体验非常好。
此外,该教材可以随时拿起来阅读,不必担心重读会出现疲劳感。
三、阅读心得3.1 论语《论语》是一部纪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而《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很多地方是有分歧的。
但是,在我的眼中,孔子是一个既聪明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他总是能够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
我认为,这是我从《论语》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3.2 孟子《孟子》是一部较早的儒家经典,主要是孟子的思想和长篇的例子。
孟子充分表达了他对道德的理解和他的治国方略。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从中得到了一些防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方法。
同时,我也发现在现实中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我们需要从中学习和有所作为。
3.3 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先秦道家文化的经典著作,被誉为“道家三宝”之一。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非常深奥的文化遗产,它充满了哲学色彩,内容幽远深邃。
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道理,如对待事物的看法,对待生命的尊重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研究课教案【教学目标】理解“中庸”内涵,体会中庸思想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件器具,一下当年鲁桓公警策自己时用的。
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个瓶子?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满则覆。
”这个瓶子有什么特殊之处,让孔子对它大加称赞。
“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
这是一个很奇怪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
鲁桓公以此瓶来警示自己,警示自己什么呢?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并以此警戒自己,以利于自己的统治。
但也有人认为欹器是中庸的象征。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二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历代人人志士所追捧呢?我们今天一起走入中庸。
老师: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
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无数人奉为经典,认为中庸思想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冯友兰先生甚至将“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人生准则书写于书房之中。
可见,中庸思想并不是如大家想得那么简单。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中庸》,体会中庸思想的现实魅力。
二、教学步骤(一)中庸和乡愿的区别1)乡原(愿),德之贼也。
2)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一,挑不出毛病。
所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就是你要反对他吧,他没什么可反对的;你要批评他吧,他没什么可批评的。
第二呢,看起来很好,又忠诚,又诚信,又廉洁(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所以,第三,大家都喜欢他(众皆悦之)。
第四,他自己也很得意(自以为是)。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读后感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读后感引言在高中阶段,我有幸能够选修中国文化经典课程,通过研读一系列的中国经典著作,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对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希望能够把这些精彩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
孔子的《论语》教给我的智慧孔子的《论语》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人性的洞察力。
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倡的“仁”的概念给了我很多启示。
仁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他人福祉的态度,它教导我们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让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与他人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孟子的《孟子》激发了我的人性之光《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一部分,它的内容主要是孟子的言论和思想。
通过研读《孟子》,我深刻感受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关注和对于道德的强调。
他认为人性本善,主张要发扬天性中的善良,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性中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和善良,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孟子还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紧密联系。
《红楼梦》带给我的思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一部分。
这部小说以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
阅读《红楼梦》之后,我深深被曹雪芹的文笔所折服,也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通过对贾府的描绘,小说意蕴着封建社会阶级固化的悲剧,让我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命运束缚。
同时,小说中对于囚徒命运的描写也教导了我要珍惜眼前的时光,不要被命运所束缚,而是要积极面对生活,活出真正的自我。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之美《古文观止》是一部收录了许多古代文化经典作品的文集。
这些古文经典不仅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
选修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
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研读。
学问123什么叫“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
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
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
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
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例题解析:按照我国经、史、子、集的传统分类法,下列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经部:《论语》、《诗经》、《左传》、《孟子》、《说文解字》B、史部:《战国策》、《资治通鉴》、《史记》、《水经注》C、子部:《老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D、集部:《楚辞》、《东坡乐府》、《孟浩然集》、《七录斋集》[解析]要做这道题,先得明白‚经、史、子、集‛的内容分类情况。
人教教材PPT《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上课课件PPT1
•
5.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考虑经济系统和 生态系 统的物 质和能 量交换 是基于 以下的 假设: 生态系 统的物 质和能 量是取 之不尽 、用之 不竭的 。
•
6.这一前提假设在经济系统相对于生 态系统 较小时 ,即世 界是一 个“空 的世界 ”时尚 能满足 ,但在 经济系 统快速 增长, 世界逐 渐从“ 空的世 界”变 成“满 的世界 ”后, 这一假 设就很 难满足 了。
•
7.当人们不能改变客观的社会环境时 ,要避 免应激 性疾病 的发生 就应该 不断降 低心理 压力。 降低心 理压力 的方法 是多种 多样的 ,正确 认识事 物,获 得积极 的情感 体验是 一个重 要的方 法。
•
8.心理学上有一种认识——评估学说 ,即个 体对事 物有了 认识, 就会利 用头脑 中的旧 经验来 解释新 输入的 信息, 进行评 估,于 是产生 情绪体 验。而 个体对 事物究 竟体验 为积极 的情绪 还是消 极的情 绪,在 于怎样 认识事 物。
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 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 是第三阶段。
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
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 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 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 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 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 人生哲理。
问题研讨: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者是否有高下之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研读五、六则: 从作者的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 • 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 • 要有“真景物、真感情”; •“真景物、真感情”应得到鲜明真切的表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
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儒家思想核心“仁”的规范的一项是
反 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馈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评 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价 ⑤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A.①⑤ B.②③ C.④Ⓐ D.②④
义利观
文化梳理
仁
《论语》
《孟子》
实词
知识积累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愿无伐善,无施劳 中庸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论语》 《论语小人闲居不为善 此之谓自谦 上恤孤而民不倍
知识积累
《孟子见梁惠王》 《大学》 《大学》 《大学》
实词
小人长戚戚 愿无伐善,无施劳 君子而时中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学常识
作品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作者
记录主要人物
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
孔子及其弟子
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
出于《礼记》 (据传为西汉礼 孔子及其弟子
学家戴圣所编)
主要思想
“仁”“礼”
“仁”“义” 修齐治平 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
《大学》
推己及人 君子慎独
文化梳理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④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大学》节选 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PPT
问题探究(二)
1、 《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哪些?整 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 章论证上的特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如平天下的条件是治国…… 2、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的结果是知致……,条目之间脉络
问题探究(一) 1、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2、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3、三纲和八目是怎样的对应的?
4、第四段论述修身是齐家的前提,强调了修身要做到不“辟”, 即认知事物判断是非要做到不偏不倚,因为感情往往影响认知和 判断,请举例谈谈你的见解。
C.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 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 “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 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D.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 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 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 是国家、天下。
5、“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请写出孔子、孟子类似于这句 话所说明的道理言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单元风向标
���课标定位
知识与 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 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意义,学会以 现代眼光观照古代文化经典;了解本书的结构、 编排思 路与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习习惯,培养 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建议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采用问题提示的方法,引导我们 对中国文化经典及其学习方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共设计了四个 问题:
一、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 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 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 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 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 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其他文化形 态,如道家文化等等。为对承载这些文化的典籍进行系统的梳理, 隋唐以来,我国通常采用“四部分类法”对其进行分类,到清朝乾隆 时按照“经、史、子、集”四部编成《四库全书》。《四库全书》 共收书 3 503 种,79 337 卷,大约 9.97 亿字。具体呈现如下表:
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开始了中国化的进 程。唐代出现了“贞观之治”。史学的研究 《百喻经》 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总结 《坛经》《贞 了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关 观政要》等。 学术,也有启发意义。
宋 代
明 代 明 清 之 际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 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 行、 古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 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 的早期启蒙思想,出现了一批杰出 的科学家,也产生了一批卓越的科 技著作。 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早期启蒙 思潮向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 专制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一是提倡 “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精选文档
类书、小说家、释家、道
家 14 类。
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
集 部
代作家的不同体裁的作品集和 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收 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
分为楚辞、别集、总集、 诗文评、词曲 5 类。
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
二、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
什么特点?
中国文化经典不仅数量多,产生的时间跨度也长,从先秦到 晚清,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重大变化,决定了中国文 化经典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与思想风貌。具体表现如下表:
“礼之用,和为 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
贵。”“和也者, 的意义。古人认为,只有和衷共济、同心同
包 天下之达道 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这样的思想与当
容 也。”“和而不 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趋势也是一致的。中
性 同。”“天下一致 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
而百虑,同归而 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
殊途。”
形成的思想资源。
对
自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
然 的 亲 和
“斧斤以时入山 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
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以,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 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 盾,主张合理地利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
分 类
释义
内容
经 主要是儒家 部 的经典。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礼》 《易》《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 形成“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 《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
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
《孟子》。
史 部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课件:第3课《晋灵公不君》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应出儒家君臣父子
2024/10/22
18
三、实战练习
• 1.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是( ) B (阙:破
• A.靡不有初损,。鲜) 克有终。 克:能够。
• B.衮职有阙,唯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
• C.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
• D.使鉏鏖贼之。
戟来抵抗晋灵公的其他禁卫兵,使赵 盾免于祸难。
2024/10/22
23
四、拓展探究
春秋笔法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能
1、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不隐晦事实真相。 2、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
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劝惩, 各有义理”。
2024/10/22
24
晋代杜预解释:一曰微而显 (微言大义,暗含褒贬);二曰 志而晦(隐晦);三曰婉而成章 (避讳);四曰尽而不污,直书 其事(实录)
2024/10/22
1
晋 灵 公 不 君
2024/10/22
中 华 古 典 文 化 研
衮服
读
2
学习目标
• 1.在通译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积 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及句式。
• 2.分析主要人物(赵盾、晋灵公)的性情 特点,学会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董狐以及 武士们)形象。
•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 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孔子所谓的直书有两重含义: 其一是史实的标准;其二是史义 (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标准。
2024/10/22
25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 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 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指寓褒贬于 曲折的文笔之中的一种记史的方法。
文化经典研读经典篇
数字化展示
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化 经典以更生动、形象的方 式展示给观众,提高观赏 体验和认知效果。
数字化研究
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文化 经典研究提供更便捷、高 效的研究手段和工具,促 进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
THANKS
感谢观看
质。
社会参与
国际交流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文化 经典的传承与发扬,发 挥文化经典的现代价值。
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与合作,共同推动世界 文化经典的传承与发展。
05
文化经典的未来发展
文化经典的创新发展
创新传承方式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文化经典注入 新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详细描述
研究《西游记》中的宗教思想,如佛教、道教等,以及作者吴承恩如何将宗教思 想融入故事情节中。同时,深入挖掘小说中的人性探索,如孙悟空、唐僧等人物 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此外,分析小说中的奇幻元素和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的研读
总结词
解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策略、历史真实与文学创作
详细描述
研究《三国演义》中的战争策略,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分析其中的军事谋略和人物智慧。同时,探究小说 中的历史真实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了解作者罗贯中如何运用历史事件和人物来构建故事情节。此外,还可以 从人性、道德等角度对小说进行深入解读。
文化经典研读经典篇
• 文化经典的概述 • 文化经典的研读方法 • 文化经典的研读案例 • 文化经典的价值与影响 • 文化经典的未来发展
01
文化经典的概述
文化经典的定义
01
文化经典:指在特定文化传统中 ,被广泛接受、流传千古的典籍 ,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02
文化经典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 和学术价值,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化常识第一单元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为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
具体划分如下:经部: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收录了儒家的“十三经”及相关著作。
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10个大类。
最初为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包括:《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史部:史书,指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15个大类。
其中仅正史就有《二十六史》。
从司马迁的《史纪》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
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包含:《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清史稿》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
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14大类。
其中儒家的著作有:《荀子》、《说苑》、《帝苑》、《远思录》、《传习录》、《孔子家语》、《温公家范》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入门需知ppt课件
第
思,一是提倡 “经世致用”成 为学界思潮。
《日知录》 《文史通
义》
九 单 元 经世
学 术 思 想
致用
完整版ppt课件
20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对应 专 单元 题
近代是中国社
近 代
会的又一个转型期。 在文化领域,比较 《人间词话》 突出的现象是西方 《红楼梦评论》 理论的引进,如何 《摩罗诗力说》 将西方理论与中国 《人境庐诗草》 传统的学术思想结 合起来,成为学术
现代意义
这个“和”包括和谐、 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 意义。古人认为,只有 和衷共济、同心同德, 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 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 文化多元开放趋势也是 一致的。中国文化经典 中对“和”的提倡,可 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 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 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完整版ppt课件
24
要点 相关论述
匹夫有责。”
可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
民本 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 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
君为轻。”“天下为主,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
君为客。”
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完整版ppt课件
23
要点
包 容 性
相关论述
“礼之用,和 为贵。”“和也 者,天下之达道 也。”“和而不 同。”“天下一 致而百虑,同归 而殊途。”
完整版ppt课件
13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应 单元
专题
中国历史上一个 《老子》
重大的变革时代。西周 《论语》
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 《孟子》 第
春 秋 战 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节诸子百家思想一、考题导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试其身。
(《墨子·兼爱中》)【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孟子的话体现出了一种等级的仁爱,墨子的话体现出的是无差别的兼爱。
②从儒、墨思想上看,孟子的话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爱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子的话则表明了兼爱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
③墨子和孟子,尽管思想略有不同,但仁爱是他们的内核和相通之处,这种仁爱在我们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孟子从自身出发,墨子从他人出发,殊途同归,爱意融融。
如果我们都能做到仁爱自身也仁爱他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存异求同,和谐相处。
二、考情探究从高考命题形式上看,这类考题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
1、概括说明各家思想。
2、分析各家思想异同。
3、阐明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考点精讲儒家文化经典文化概述: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其思想称为儒教或儒学,维护“礼制”,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主要论著:《论语》、《孟子》主要思想:1、仁义礼治。
“仁义”是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境界。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礼治”是儒家提出的维护社会的行为规范。
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2、中庸之道。
重用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它追求“中和之美”,强调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不偏不倚。
道家文化经典文化概述: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重要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代表论著:《老子》、《庄子》主要思想:1、道法自然。
“道”是天地万物之源。
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着,“道法自然”就是“道的法则是自然”。
人效法大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整个大自然,一切要顺其自然。
2、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也即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其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3、辩证思想。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是老子“祸福相生”的辩证思想。
老子认为,凡事总是由对立面组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法家文化经典文化概述: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代表人物:韩非子、商鞅主要论著:《韩非子》主要思想:1、以法治国。
法家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君主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2、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3、世移法易。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墨家文化经典文化概述:墨家文化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他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和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
代表人物:墨子主要论著:《墨子》主要思想:1、兼爱非攻。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不同,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对待亲人的方式,扩展到其它陌生人身上。
反对侵略战争,认为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2、尚贤尚同。
尚贤,不分贵贱,唯贤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3、节用节葬。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的生活;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主张厚养薄葬。
解题方略1、积累字词2、谙熟思想3、注重表达课时训练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答案:举一反三。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答案: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自主学习原则),注重身教原则(无言之教)。
第二讲其他古代文化思想考情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包罗万象,从选修教材看,除了诸子百家以外,还包括春秋笔法、佛理禅趣、天理人欲、家国天下、经世致用等各种文化思想。
从高考命题形式看,这类考题也是侧重于三个方面,与诸子百家思想命题类同。
考点精讲除诸子百家以外,《中国文化经典研究》一书还包括一下文化思想。
佛家文化文化概述:佛家文化也即释家文化。
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功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
佛家文化及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代表人物:释迦牟尼、慧能、弘忍主要论著:《坛经》、《百喻经》主要思想:1、慈悲为怀。
慈悲为怀是佛家思想的重要观点,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
二者合称为慈悲。
2、六根清净。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
六根清净是指没有这些贪心杂念,这是佛家的重要思想观点。
历史文化文化概述:历史本身即是文化,文化思想及观点与历史事迹、历史人物本就相关联。
历史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著作写作的方法及其蕴含的观点,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
代表人物:司马迁、刘知几主要论著:《史记》《史通》主要思想:1、直书曲笔。
直书与曲笔是史家笔法的两个相对方面。
直书就是要善恶必书,不虚美,也不隐恶。
而在具体叙述中,要避免个人好恶,要注意做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曲笔则是指史官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
2、春秋笔法。
也即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的评判,以达到惩实和劝解的目的。
理欲文化文化概述:天理与人欲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思想,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伦理道德与物质欲望之间关系的范畴。
宋明理学家融合儒家的理欲观,强调“明天理,灭人欲”。
李贽反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
戴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理欲问题,提出“理存于欲”的学说。
代表人物:朱熹、李贽、王阳明主要论著:《朱子语类》、《童心说》主要思想:1、存理灭欲。
存理灭欲是朱熹结合儒家思想提出的观点。
天理是社会普遍的道德范畴,人欲是道德败坏的标志。
存理灭欲反对人对欲望的追求,强调格物致知,明知“理”。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2、童心至上。
明代李贽提出的一反传统思想,童心即人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没有假装的真实情感。
基于这一思想,李贽肯定人对欲望的追求。
科技文化文化概述:科学技术与文化从来就不可分割。
中国古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医学以及建筑、纺织、陶瓷、造船、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曾经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古代科技文化灿烂斐然。
代表人物:宋应星、徐霞客主要论著:《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主要思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科技文化著作《天工开物》的书名是用“巧夺天工”和“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天工”表示自然的力量,“开物”表示人力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二者相合,表达了天人合一,人力与天工相协调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实用文化文化概述:明清时期,社会的大变动引起了许多思想家的反思。
于是“经世致用”成为一时的思潮,进而形成了实用文化,实用文化强调文化为现实服务。
代表人物:顾炎武、章学诚、王夫之主要论著:《日知录》、《文史通义》主要思想:1、经世致用。
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2、六经皆史。
六经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思想,是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皆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主张。
强调读经应有读史的概念,六经皆史是力图将学术引向具体的社会问题关注上,是实用文化思想的重要表现。
文艺文化文化概述: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方式,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表现出了它的文化思想。
代表人物:王国维、黄遵宪主要论著:《人间词话》《人境庐诗草》主要思想:1、境界为上。
王国维提出的文艺美学思想。
王国维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境界的作品,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即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量。
2、诗外有事。
黄遵宪提出的文艺创作思想。
他认为:天地、日月、星辰、风云、雷雨、草木、禽鱼等大千世界的变幻是无穷的,悲欢、忧喜、欣戚、思念、不平、无聊等人的感情是无尽的,治乱、兴亡、聚散、离合、生死、贫贱等社会现象是相异的。
现实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与丰富性,作诗应将个人“所遇之时,所历之境,所思之人,所发之思”,笔之于诗,做到诗外有事。
课时训练阅读下列《黄帝内经》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说说上述文段表达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什么观点,请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答案:(示例)表达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