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修改版2

合集下载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㊃论著㊃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Y B 2015077);无锡市卫生局科研项目(M S 201519)通信作者:朱丽华,E m a i l :779591765@q q.c o m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分析何 珂,朱丽华,陆西宛,胡 源,周惟强,姜 燕,刘 玲,卞荣蓉(无锡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江苏无锡214000) 摘 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 P N )相关因素㊂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14例,根据肌电图中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评估糖尿病周神经病变情况,分为D P N 组73例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 D P N )组41例,分别就其性别㊁年龄㊁病程㊁体重指数㊁腰围㊁空腹血糖㊁餐后血糖㊁糖化血红蛋白(H b A 1c )㊁血脂㊁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㊁足部踝肱指数㊁感觉阈值等指标进行分析㊂结果 D P N 组年龄㊁病程㊁空腹及餐后血糖㊁H b A 1c 均高于N D P N 组(P <0.05),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低于N D P N 组(P <0.0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㊁足部感觉振动阈值高于N D P N 组(P <0.05)㊂结果表明,高龄㊁病程长㊁高H b A 1c 水平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 P N 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㊂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D P N 的发生与年龄㊁病程㊁H b A 1c 水平有关㊂关键词:糖尿病,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神经传导;踝肱指数中图分类号:R 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8)02-0115-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8.02.006A n a l y s i s o f r e l a t e d f a c t o r s o f d i a b e t i c 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t y pe 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 H eK e ,Z h uL i h u a ,L uX i w a n ,H uY u a n ,Z h o u W e i q i a n g ,J i a n g Y a n ,L i uL i n g ,B i a nR o n g r o n gD e p a r t m e n t o f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 ,W u x iH o s p i t a l o f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W u x iH o s p i t a lA f fi l i a t e d t o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W u x i 21400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Z h uL i h u a ,E m a i l :779591765@q q .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r e l a t ed f a c t o r s o f d i a be t i c 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t y p e 2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 (T 2D M ).M e t h o d s O n e h u n d r e d a n df o u r t e e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2D M w e r ei n c l u d e d .D i a b e t i c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w a s e v a l u a t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m o t o r a n d s e n s o r y n e r v e c o n d u c t i o n v e l o c i t y,a n d t h e p a t i e n t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d i a b e t i c 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g r o u p (D P N g r o u p ,73c a s e s )a n dn o nd i a b e t i c 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g r o u p(N D P N g r o u p ,41c a s e s ).T h e g e n d e r ,a g e ,d u r a t i o n ,b o d y m a s s i n d e x ,w a i s t c i r c u m f e r e n c e ,f a s t i n g bl o o d g l u c o s e ,p o s t p r a n d i a l b l o o d g l u c o s e ,g l y c o s y l a t e dh e m o g l o b i n (H b A 1c ),t h eb l o od l i p i d ,m o t o r a n dse n s o r y n e r v ec o n d u c t i o n v e l o c i t y ,c a r o t i d i n t i m a -m e d i a t h i c k n e s s ,f o o t a n d a n k l e b r a c h i a l i n d e x ,s e n s o r y t h r e s h o l d i n d e xw e r e a n a l y z e d .R e s u l t s T h e a g e ,d i s e a s e c o u r s e ,f a s t i n g a n d p o s t p r a n d i a l b l o o d g l u c o s e a n dH b A 1c i nD P N g r o u p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i nN D P N g r o u p (P <0.05).T h em o t o r a nd se n s o r y n e r v e c o n d u c t i o n v e l o c i t y w a s s i g n if i c a n t l y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i ng r o u p N D P N (P <0.01),th ec a r o ti d i n t i m a -m e d i a t h i c k n e s sa n df o o t s e n s a t i o nt h r e s h o l dw e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i n g r o u p N D P N (P <0.05).T h ed a t as h o w e dt h a t a d v a n c e da g e ,l o n g d u r a t i o na n dh i g h H b A 1c l e v e l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T 2D M w e r e i nde pe n d e n t r i s kf a c t o r s o fD P N (P <0.05).C o n c l u s i o n D P Ni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ag e ,d u r a t i o na n dH b A 1c l e v e l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T 2D M.K E Y W O R D S :d i a be t e sm e l l i t u s ,t y p e 2;d i a b e t i cn e u r o pa t h i e s ;n e u r a l c o n d u c t i o n ;a n k l eb r ac h i a l i nde x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目前分别已达9.7%和15.5%,糖尿病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 P N )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较高,可累及运动㊁感觉及自主神经纤维,神经病变以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索变性为主[1-2]㊂研究认为D P N发病率可达60%~90%,另有研究认为若把无症状但神经传导异常者包括在内,其发生率可达100%[3-4]㊂D P N 是导致糖尿病足部溃疡㊁感染及坏疽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㊁加强血糖控制和足部护理可显著降低足部溃疡和截肢的发生率[5-7]㊂本研究拟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肌电图检查,测定外周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析D P N 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性别㊁年龄㊁病程㊁体重指数(B M I )㊁腰围㊁空腹血糖(F B G )㊁餐后血糖(P B G )㊁糖化血红蛋白(H b A 1c )㊁血脂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 MT )㊁足部踝肱指数(A B I)㊁感觉阈值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提㊃511㊃‘临床荟萃“ 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F e b r u a r y 5,2018,V o l 33,N o .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高对D P N的认识㊂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无锡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14例,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66例,女48例,年龄(52.06ʃ12.35)岁,病程5(2,10)年㊂所有患者无酮症酸中毒㊁严重心㊁肝㊁脑㊁肾㊁血液系统疾病,并排除免疫性疾病㊁感染㊁发热及其它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㊂根据肌电图测定,神经电生理异常者为D P N组73例,神经电生理正常者为N D P N组41例㊂1.2肌电图检测应用丹麦D a n t e cK e y p o i n t肌电诱发电位仪㊂检测环境尽量保持安静,检测室温度控制在18~26ħ,以外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 C V)㊁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 C V)㊁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 S R)为观察指标㊂结果判断参照本院肌电图室相应的正常值对照表㊂1.3足部感觉振动阈值(V P T)检测应用美国S e n s i o m e t e rA数字振动感觉阈值检查仪㊂患者取仰卧位,分别检测双足第1足跖骨关节头(T1)㊁双足内踝的感觉振动阈值(T2)㊂1.4 A B I测定应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测定㊂患者取仰卧位,休息10分钟以上,检测双侧上臂肱动脉收缩压及双侧踝动脉收缩压,每例测3次,每次间隔5分钟,然后取最高值,A B I=踝/肱动脉血压比值,取两侧A B I低者为该患者的A B I值㊂1.5实验室检查 F B G㊁P B G㊁甘油三酯(T G)㊁总胆固醇(T C)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 L-C)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 L-C)采用全自动生化仪㊂H b A1c 检测采用德国S i e m e n s公司D C A2000H b A1c检测仪㊂1.6统计学方法应用S P S 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㊂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定量资料用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定量资料以中位数M 和四分位数(Q1,Q3)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 o g i s t i c回归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 D P N组年龄㊁病程㊁F B G㊁P B G㊁H b A1c水平均高于N D P N组(P<0.05);两组T G㊁T C㊁L D L-C㊁H D 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表1两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比较组别例数性别(例)男女年龄(岁)病程(年)B M I(k g/m2)腰围(c m)F B G(mm o l/L)D P N组73433054.18ʃ12.267(2,10)25.76ʃ3.7492.36ʃ11.219.37ʃ2.75 N D P N组41231848.29ʃ11.735(1,6)25.67ʃ3.8690.05ʃ10.257.55ʃ1.94 t/z值0.2892.528-2.3620.1261.0874.123 P值0.7730.0130.0180.9000.279<0.01组别例数P B G(mm o l/L)H b A1c(%)T C(mm o l/L)L D L-C(mm o l/L)H D L-C(mm o l/L)T G(mm o l/L) D P N组7315.49ʃ3.419.23ʃ2.064.67ʃ1.072.74ʃ0.871.03(0.82,1.18)2.51(1.51,2.98) N D P N组4113.32ʃ2.197.89ʃ1.424.75ʃ0.822.74ʃ0.691.10(0.84,1.19)2.55(1.38,2.90) t/z值4.1394.118-0.403-0.023-0.585-1.016P值<0.01<0.010.6880.9810.5590.3102.22型糖尿病发生D P N的危险因素分析以2型糖尿病合并D P N为应变量,以性别㊁年龄㊁病程㊁B M I㊁腰围㊁F B G㊁P B G㊁H b A1c㊁T G㊁T C㊁L D L-C㊁H D L-C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龄㊁病程长㊁高H b A1c水平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 P N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㊂2.3神经电生理及颈动脉超声㊁A B I㊁V P T D P N 组S C V(尺神经㊁正中神经㊁胫神经㊁腓总神经)㊁M C V(尺神经㊁正中神经㊁腓浅神经㊁腓肠神经)均低于N D P N组(P<0.01),D P N组合并S S R发生率㊁I MT㊁双足V P T高于N D P N组(P<0.05),两组A B 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㊂表22型糖尿病发生D P N危险因素分析变量回归系数标准误W a l dχ2值P值O R值95%C I下限上限年龄0.0580.0255.2910.0211.0601.0091.113病程0.1870.0697.2870.0071.2051.0521.380 H b A1c0.4640.2174.5440.0331.5901.0382.435㊃611㊃‘临床荟萃“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5,2018,V o l33,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3 两组神经电生理及I M T ㊁V P T 比较组别例数M C V (m /s)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S C V (m /s)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S S R[例(%)]D P N 组7351.83ʃ6.2952.09ʃ4.7943.43ʃ5.0543.59ʃ4.7449.24ʃ5.9149.88ʃ7.0341.65ʃ4.5641.50ʃ4.7557(78.1)N D P N 组4157.04ʃ3.5656.25ʃ3.6847.07ʃ3.7346.41ʃ2.5454.61ʃ4.1256.57ʃ3.9546.20ʃ3.1646.64ʃ3.3620(48.8)t /z 值-5.648-4.824-4.038-4.142-5.679-6.542-6.271-6.1192.226P 值<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29组别例数I M T (mm )RL A B IRLT 1(V )RL T 2(V )RLD P N 组731.13ʃ0.331.13ʃ0.341.13ʃ0.081.12ʃ0.0811.23(8.10,14.50)12.73(8.50,15.60)10.94(7.73,13.63)13.02(8.50,16.53)N D P N 组410.91ʃ0.230.94ʃ0.311.13ʃ0.081.12ʃ0.088.50(6.95,9.30)9.84(7.40,10.50)8.44(6.55,8.80)9.81(7.75,10.20)t /z 值4.1972.996-0.088-0.055-5.666-5.693-5.634-5.534P 值<0.010.0030.9300.956<0.01<0.01<0.01<0.013 讨 论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㊂D P N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不仅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㊂D P N 多数发病隐匿,在发病初期阶段,许多患者可以长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所以对患者的常规筛查必须重视㊂临床上用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早期诊断D P N ㊂据报道,我国D P N 的发生率为60%~90%,报道的各研究结果相差较大,可能受诊断标准㊁检测方法及调查对象的年龄㊁病程㊁生活方式㊁种族㊁糖尿病类型等的影响㊂D P N 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在糖代谢紊乱的基础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代谢因素和血管因素在D P N 的发病机制中起主要的作用[8-9]㊂高血糖本身对神经有毒性作用,而持续高血糖刺激激活了醛糖还原酶介导的多元醇通路,最终导致蛋白激酶介导的N a +-K +-A T P 酶活性下降,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由于糖代谢条紊乱导致神经内膜中微血管循环改变㊁血管结构改变,如神经内膜毛细血管数目减少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㊁增生㊁基膜增厚㊁氧弥散距离增加,血小板聚集致内膜梗死,同时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多呈 高凝 状态,纤维蛋白易于沉积,病情进展,容易导致血管管腔狭窄㊁甚至闭塞,从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导致神经缺血㊁缺氧,一旦缺血发生,形成恶性循环,引起原发性轴索变性和继发性脱髓鞘改变,最终导致神经病变[10-12]㊂胰岛素不足也被证明是D P N 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胰岛素作用于感觉神经元和轴突受体,有独特的营养特性,胰岛素缺乏可直接导致神经损害[13]㊂本研究表明D P N 组和N D P N 组年龄㊁病程㊁空腹及餐后血糖㊁H b A 1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报道相似㊂而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提示,患者年龄越大㊁病程越长㊁H b A 1c 水平越高合并D P N 的风险越大㊂H b A 1c 是评价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检测H b A 1c 已成为评价糖尿病血糖管理的重要途径㊂H b A 1c 升高可增加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㊂本研究表明,H b A 1c 水平越高,即长期暴露于高血糖状态下,D P N 患病率越高,与M o r k r id 等[14]报道一致㊂此外,还有研究表明H b A 1c 与D P N 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5]㊂神经肌电图检查中神经传导检测主要反映周围运动和感觉纤维的传导功能[16]㊂本研究显示,D P N组患者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N D P N 组显著降低,自主神经病变发生率则较N D P N 组显著升高㊂双侧D P N 组I MT 显著高于N D P N 组,提示高血糖㊁糖代谢紊乱导致的血管病变与神经病变相辅相成,存在一致性,D P N 患者常常合并外周血管病变㊂推测其机制为高糖状态下,使血管结构蛋白和胶原蛋白发生非酶性糖基化,使动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内膜㊁基底膜增厚,从而影响血液循环㊂V P T 检查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于D P N 的临床筛查,振动感觉检查是糖尿病患者神经并发症评判的重要指标[17-18],在神经系统检查中V P T 可以评估患者深感觉情况,反映患者的肢端振动感觉,以筛查D P N [19-20]㊂本研究中,D P N 组V P T 高于N D P N 组,提示D P N 组患者糖尿病足病风险高于N D P N 组㊂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患者的年龄㊁病程㊁H b A 1c 水平独立相关㊂同时与I MT ㊁V P T 也有一定相关性㊂因此,尽管年龄㊁病程因素不可调控,但可以从控制血糖出发,长期有效的控制血糖,预防㊁延缓和阻止D P N 的发生与发展,预防糖尿病足病的发生㊂参考文献:[1] F e l d m a nE L ,N a v eK A ,J e n s e n T S .N e w h o r i z o n s i nd i a b e t i cn e u r o p a t h y :m e c h a n i s m s ,b i o e n e r ge t i c s ,a n d p a i n [J ].N e u r o n ,2017,93(6):1296-1313.(下转第121页)㊃711㊃‘临床荟萃“ 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F e b r u a r y 5,2018,V o l 33,N o .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69-473.[10] W a n g D Z ,T a n g Q ,H u a Q.P r e d i c t i o n o f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d i se a s eu s i n gp u l s ew a v e v e l o c i t y a n d r e t i n a l a r t e r yl e s i o n s [J ].T o h o k u JE x p Me d ,2011,225(1):17-22.[11] B e n j a m i nR ,M c C l i n t i c ,M D ,J e d e d i a h I ,e t a l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r e t i n a lm ic r o v a s c u l a r a b n o r m a l i t i e s a nd c o r o n a r y he a r t d i s e a s e :a r e v i e w [J ].A mJM e d ,2010,123(4):374.e 1-374.e 7.[12] W o n g T Y ,R o s a m o n d W ,C h a n g P P ,e t a l .R e t i n o p a t h y an d r i s ko f c o n ge s t i v eh e a r tf a i l u r e [J ].J AMA ,2005,293(1):63-69.[13] C h e u n g N ,Bl u e m k eD A ,K l e i n R ,e ta l .R e t i n a la r t e r i o l a r n a r r o w i n g a n dl e f tv e n t r i c u l a rr e m o d e l i n g [J ].J A m C o l l C a r d i o l ,2007,50(1):48-55.[14] W o n g T Y ,C h e u n g N ,Is l a m F M ,e t a l .R e l a t i o n o f r e t i n o p a t h y t o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c a l c i f i c a t i o n [J ].A m J E pi d e m i o l ,2008,167(1):51-58.[15] W a n g L ,W o n g T Y ,S h a r r e t tA R ,e t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 e e n r e t i n a l a r t e r i o l a rn a r r o w i n g a n d m y o c a r d i a l p e rf u s i o n :m u l t i -e t h n i cs t u d y o f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J ].H y pe r t e n s i o n ,2008,51(1):119-126.[16] W o n g TY ,I s l a m F M ,K l e i n R ,e t a l .R e t i n a l v a s c u l a r c a l i b e r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r i s kf a c t o r s ,a n di n f l a mm a t i o n :t h e m u l t i e t h n i cs t u d y of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M E S A )[J ].I n v e s t O ph t h a l m o lV i sS c i ,2006,47(6):2341-2350.[17] 许敏,郭金成,张立新.冠状动脉慢血流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6,14(5):427-431.[18] L u oS H ,J i a Y J ,N i eS P ,e ta l .I n c r e a s e dr e dc e l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w i d t h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s l o wc o r o n a r y f l o ws yn d r o m e [J ].C l i n i c s (S a oP a u l o ),2013,68(6):732-737.[19] B e t t mm e J F ,L i m a y e S B ,H o m w i t z J D .T h e c o r o n a r y sl o wf l o w p h e n o m e n o n --a n e w c o r o n a r y m i c r o v n s e u l a r d i s o r d e r [J ].C a r d i o l o g y,2002,97(4):197-202.[20] 黄文江,黄莺.冠状动脉慢血流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6,22(14):2772-2775.[21] A r b e lY ,S t e r n f e l d A ,B a r a k A ,e ta l .I n v e r s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o r o n a r y a nd re t i n a lb l o o df l o w s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n o r m a l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i e sa n ds l o w c o r o n a r y bl o o df l o w [J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2014,232(1):149-154.收稿日期:2017-08-10 编辑:﹏﹏﹏﹏﹏﹏﹏﹏﹏﹏﹏﹏﹏﹏﹏﹏﹏﹏﹏﹏﹏﹏﹏﹏﹏﹏﹏﹏﹏﹏﹏﹏﹏﹏﹏﹏﹏﹏﹏﹏﹏﹏﹏﹏﹏﹏﹏﹏﹏﹏武峪峰(上接第117页)[2] 逄紫千,叶玉琴,李秋明.肌电图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和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0(6):1247-1251.[3] J a i s w a lM ,D i v e r s J ,D a b e l e aD ,e t a l .P r e v a l e n c e o f a n dr i s kf a c t o r s f o r d i a b e t i c 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i n y o u t hw i t h t y p e 1a n d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S E A R C H f o rD i a b e t e s i n Y o u t hS t u d y[J ].D i a b e t e s c a r e ,2017,J u l 3.[E p u ba h e a do f p r i n t ].[4] R a s m u s s e nA ,A l m d a l T ,A n k e rN i e l s e nA ,e t a l .D e c r e a s i n gi n c i d e n c e o f f o o t u l c e r a m o n gp a t i e n t sw i t ht y p e1a n dt y p e2d i a b e t e s i n t h e p e r i o d 2001-2014[J ].D i a b e t e sR e sC l i nP r a c t,2017,130(7):221-228.[5] A l l e nL ,P o w e l l -C o p e G ,M b a h A ,e ta l .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r e v i e wo fa d v e r s ee v e n t sr e l a t e dt od i a b e t i cf o o tu l c e r s [J ].O s t o m y W o u n d M a n a ge ,2017,63(6):30-33.[6] H a r t e m a n nA ,A t t a lN ,B o u h a s s i r aD ,e t a l .P a i nf u l d i a b e t i cn e u r o p a t h y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m a n a ge m e n t [J ].D i a b e t e s M e t a b ,2011,37(5):377-388.[7] B u sS A ,v a nN e t t e nJ J ,L a v e r y LA ,e t a l .I WG D F g u i d a n c e o n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f o o t u l c e r s i n a t -r i s k p a t i e n t sw i t h d i a b e t e s [J ].D i a b e t e sM e t a bR e sR e v ,2016,32(S u p pl 1):16-24.[8] H a r a t iY.D i a b e t i cn e u r o p a t h i e s :u n a n s w e r e d q u e s t i o n s [J ].N e u r o l C l i n ,2007,25(1):303-317.[9] O s t e r g a a r dL ,F i n n e r u p NB ,T e r k e l s e nA J ,e t a l .T h e e f f e c t s o fc a p i l l a r y d y s f u n c t i o no no x y g e na n d g l u c o s ee x t r a c t i o ni n d i a b e t i c n e u r o p a t h y [J ].D i a b e t o l o g i a ,2015,58(4):666-677.[10] D y c kP J ,D a v i e sJ L ,C l a r k L VM ,e ta l .M o d e l i n g ch r o n i c g l y c e m i ce x p o s u r e v a r i a b l e sa sc o r r e l a t e sa n d p r e d i c t o r s o f m i c r o v a s c u l a rc o m pl i c a t i o n so fd i a b e t e s [J ].D i a b e t e s C a r e ,2006,29(10):2282-2288.[11] T e s f a yeS ,C h a t u r v e d i N ,E a t o n S E ,e ta l .V a s c u l a rr i s k f a c t o r s a n dd i a b e t i c n e u r o p a t h y [J ].NE n gl JM e d ,2005,352(4):341-350.[12] 李一梅,刘宽芝.氧化应激㊁线粒体功能障碍与2型糖尿病[J ].临床荟萃,2014,29(2):213-216.[13] 程晓东,方新梅,王翯,等.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 ].临床荟萃,2017,32(7):609-612.[14] M o r k r i dK ,A l i L ,H u s s a i nA.R i s k f a c t o r s a n d p r e v a l e n c e o fd i a be t i c p e r i p h e r a ln e u r o p a t h y :a s t u d y o ft y p e 2d i a b e t i c o u t p a t i e n t s i n B a n gl a d e s h [J ].I n tJ D i a b e t e s D e v C t r i e s ,2010,30(1):11-17.[15] D i x i t S ,M a i y a A ,S h a s t r y B A.E f f e c to fm o d e r a t e -i n t e n s i t y a e r o b i ce x e r c i s eo n g l y c o s y l a t e d h a e m o g l o b i na m o n g e l d e r l y p a t i e n t sw i t ht y p e2d i a b e t e s &p e r i p h e r a ln e u r o p a t h y [J ].I n d i a nJM e dR e s ,2017,145(1):129-132.[16] C h a r n o g u r s k y G ,L e eH ,L o p e zN.D i a b e t i cn e u r o p a t h y [J ].H a n d bC l i nN e u r o l ,2014,120(1):773-785.[17] A r g i a n aV ,E l e f t h e r i a d o u I ,T e n t o l o u r i sN.S c r e e n i n g fo r t h e h i g h -r i s kf o o to fu l c e r a t i o n :t e s t so fs o m a t i ca n da u t o n o m i c n e r v e f u n c t i o n [J ].C u r rD i a bR e p ,2011,11(4):294-301.[18] G a n d h i M S ,S e s e k R ,T u c k e t t R ,e t a l .P r o gr e s s i n v i b r o t a c t i l et h r e s h o l de v a l u a t i o nt e c h n i qu e s :ar e v i e w [J ].J H a n dT h e r ,2011,24(3):240-255.[19] D e s h p a n d e N ,M e t t e r E J ,L i n g S ,e t a l .P h y s i o l o gi c a l c o r r e l a t e s o f a g e -r e l a t e d d e c l i n e i n v i b r o t a c t i l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i n s t i t u t i o no f o r i g i n [J ].N e u r o b i o lA g i n g ,2008,29(5):765-773.[20] C h e v t c h o u k L ,S i l v a MH S D ,N a s c i m e n t o O J M D .A n k l e -b r a c h i a l i n d e xa n dd i a b e t i cn e u r o p a t h y :s t u d y o f 225p a t i e n t s [J ].A r q N e u r o p s i qu i a t r ,2017,75(8):533-538.收稿日期:2017-08-20 编辑:王秋红㊃121㊃‘临床荟萃“ 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F e b r u a r y 5,2018,V o l 33,N o .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的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的探讨

32 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满永和等L 研究表 明 , 7 ] 丹红注射液
可 以保 护 内皮 细胞 免 受 L L 低 密度 脂 蛋 白) 缺血 引 发的 氧 D ( 和 化 损伤 , 进 内皮 细胞 生 长 。 促 33 抗 动 脉 粥样 硬 化 作 用 . 丹 红 注 射 液 产 生 抗 动 脉 粥 样 硬
诊时病理改变多 已明显 , 失去 了早 期治疗的机会 , 直接影 响预 后 。电生理检查如神 经传导 ( C 包 括感觉 神经 传 导速 度 N V) (C 和运动神经传 导速度 ( S V) ,是诊断 D N 的标 准。许 ) P 多研究推荐 用电生理 的检查 方法 来发现 糖尿病 周 围神经病 变, 认为其有 良好 的客观性 , 量化性 , 非侵人性 和可靠 性。临 床表现因损伤神经不 同而异 。现对 2型糖 尿病 行 NC V测 定 的结果进行分 析, 并对病 程、 血脂 、 Ac 相关 因素与糖 尿 Hb l等 病周 围神经病变发生发展进行分析 。
文 章 编 号 :0 074 (0 80-730 10-4 X 20 ) 9 9—2 0
近年来我 国糖尿病及其合并血脂异 常症 的发生率有增 多 的趋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P 是最常见 的慢性 并发症 D N) 之一 , 发病率可达 7 ~9 [ 。启发病机 制不 十分清楚 , O O 1 ] 临 床表现也因损伤的神经和损伤程度不同而异 。其 临床症 状的
[] 陈字洁. 2 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慢性肺 源性心脏病 血液流变学的观 察E] 华西医学 ,0 1 1 ()6—8 J. 20 ,6 1 :46 .
化作用 的机制可能为 :1降低血清 T 总胆 固醇) L H- () C( 和 D C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探讨

HEILONGJIANG MEDICAL JOURNAL Vol.45 No.4 Feb.2021429•内科护理**基金项目:开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953579)。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探讨*李晶,刘亚楠,冯美玉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开封475001摘要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应用药物治疗及护理对策的疗效。

方法:选入2219年1月一2219年12月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202例。

随机分为甲钴胺胶囊并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甲钴胺胶囊合并全面护理组(观察组),每组各101例,收集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的神经传导速度的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的基础资料及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两组治疗后的神经传到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V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V0.05)。

结论:应用甲钴胺胶囊联合系统护理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胶囊;护理doi 10.3969/j.issn2004-5775.2021.04.039学科分类代码322.71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uropathy/LI Jing, LIU Ya-nan, FENG Met-yu//Lndocrinology Department, The Firsi Affiliated Hospital oO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ChinaAbstracC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drug treatment and nursing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pb- ripheral nenropathy. Methode: 222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diaCetic peripPercO nenropathp abmitteg te the degartmenifrom Januara 2019 te December 2219 were selecten. They were randomly diviped inte mecypalamin capsules with routine care groop (coutroO groug) and mecoPalamin capsnles with comprehensive care groug (observation group). The nerve cendaction velocityindexes Seforo treatment and after 3 weens of treatment were callecten and compared. Resulte: There wns no statisticaPy signifi ­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asin data and the nerve candpction velocity before treatment (P>0.05)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nerve transmission velocity after treatmeni in both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Cv0.05). The caudgctiouvelocity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antrol group (Cv0.05). Conclusion: After applying mecoUalamin <181x 8 cambinenwith systemn nursing, the effeci oU diabetio peripheral nenropathy is remarkable, which is worth popalarizing.Key word: Diabetes; Diabetic peripPeral nenropathp; MethylcoPalamin cabsnles; Nursing目前,糖尿病(diabetes mellitps , DM )作为慢性病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每年发病人数不断增加[1]o 糖尿病有诸多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及糖尿病性脑血管病[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治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治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治进展陆祖谦;丁维【摘要】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慢性、远端、对称性的感觉运动的多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可引起感觉丧失、足溃疡、坏疽甚至截肢等。

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且它也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的发生及其进展。

因此,良好的代谢控制是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最有效方法,它至少能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

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是针对代谢综合征组分的治疗和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疼痛的治疗。

随着人们对氧化应激反应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抗氧化剂在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

【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3(000)017【总页数】9页(P35-42,45)【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定量感觉测定;代谢紊乱【作者】陆祖谦;丁维【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内分泌科暨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内分泌科暨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ial neuropathies,DPNs)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糖尿病较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远端对称性的多神经病变(Distal symmetrical polyneuropathy,DSP)是DPNs的最常见的类型[1],其它的包括小纤维损害为主的神经病变、神经根病变等。

DPNs的临床表现也可见于非糖尿病患者,而且糖尿病患者也可发生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病变。

DPNs可累及周围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因而具有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可以是局灶性的,也可是弥漫性。

最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是慢性、远端、对称性的DSP和自主神经病变。

在其自然病程中,DPNs从早期的功能紊乱逐渐发展成为晚期的具有病理学异常的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评估和诊断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评估和诊断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评估和诊断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和截肢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是慢性感觉运动性的对称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autonomicneuropathy,D AN)[1]。

截肢的风险是对糖尿病患者的一个终生威胁,且糖尿病性足部溃疡和截肢的代价高昂[2]。

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于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因为预防性的干涉措施可及时的应用以减少发病率。

1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分类糖尿病神经病变按照受累神经所在部位分为:(1)脊神经病变:包括远端神经病变、近端神经病变和单神经病变。

(2)颅神经病变:包括单颅神经病变和多颅神经病变;(3)自主神经病变。

按照临床表现分为:(1)亚临床型:亚临床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有神经功能异常,感觉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阈值升高,但无临床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2)临床型: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指有神经病变的症状体征和/或临床可检查到的神经功能异常。

临床神经病变为一个或一些特异性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弥漫性或局灶性改变。

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荐的分类方法,将糖尿病神经病变分为两大类:全身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Generalized symmetric polyneuropathies)和局灶性或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Focal or multifocal neuropathies)。

1.1全身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1)急性感觉性神经病变少见,主要见于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血糖急剧波动时,而在胰岛素治疗时因血糖变化过大引起的特殊情况称为胰岛素性神经病变。

急性感觉性神经病变的特点是症状严重尤其是夜间明显加剧,但常无阳性的客观检查指标和体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从症状和体征、诊断方法、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症状包括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诊断依靠神经电生理检查和临床评估。

治疗方法包括控制血糖、镇痛和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和镇痛药。

物理疗法如物理按摩和康复训练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效果。

诊疗策略的重要性凸显了全面治疗方案的必要性,未来研究方向应关注于更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技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和体征,诊断方法,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诊疗策略的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概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异常,包括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

这种并发症往往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溃疡、感染和截肢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高血糖、高脂血症、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在诊断方面,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手段进行确诊。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控制血糖、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旨在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和改善生活质量。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探索病因机制、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等方面,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在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一挑战时,重视诊疗策略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只有做到早期干预、全面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正文2.1 症状和体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症状和体征多样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可能出现感觉异常,包括麻木、刺痛或烧灼感,尤其是在脚底部或手指部位。

患者可能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不稳定的步态、肌肉无力或肌腱反射减弱。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标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一种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0%~90%,其特点以感觉神经受累较早,以肢体疼痛麻木为突出特点。

近年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无论在控制症状、改善客观指标及远期疗效方面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现综述如下。

1、中医学对DNP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根据其临床特征,应属于中医的“痹证”、“消渴”、“痛证”范畴,传统的观点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

孙春英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本虚标实之疾,气阴两虚为本,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基础。

屠庆祝指出“消渴”初期由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不畅而致肝气郁结,脾郁不畅,气滞则血瘀;消渴日久,阴亏气损,血行不畅,津亏液耗,血涩不行,从而瘀血内生,则出现肌肤不仁、麻木、疼痛等症。

周铭认为本病在临床中除血瘀以外,气滞湿阻也是其常见的病因。

张苗海认为DPN 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有肾、脾、气、阴之别,标实有血瘀、痰结、寒凝之异。

许成群从先后天的角度把DPN的根本原因概括为脾肾亏虚,认为阳虚络瘀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气阴两虚贯穿整个病程的始末。

宋红梅等把DPN病机概括为阴虚燥热、血瘀、痰浊三端。

陈剑秋等认为可将本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型,阴虚为3型之共性,是导致其发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而为其本,而热盛、湿浊、血瘀为其标。

任爱华认为,肾阳不足,阳不达于四末.则四肢不温,阴不化气,四肢失于温养,则麻木疼痛,元阳亏损温煦不足,肌肉筋脉失于濡养为本病的关键。

总之,DPN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这与中医的瘀血相似,是在消渴基本病机的基础上出现的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两虚为本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瘀血、痰浊为本病的病理产物并影响本病的发生发展。

2、中医学对DNP的辨证施治2.1专方专治益气活血通络法:糖尿病一般都有瘀血的特征,糖尿病神经病变微循环瘀血更突出,因此活血通络是治疗本病的大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定义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
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流行病学
发病率为30%-90%; 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者其发生率要超过50%; 有10%的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有神经病变。
诊断
1.病史:有糖尿病病史或诊断糖尿病的证据;
2.症状及体征:
临床主要表现为麻、凉、痛、痿等临床症状。 (1)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病情多隐匿,进展缓慢;主要症状
为四肢末端麻木、刺痛、感觉异常,通常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 多从下肢开始,呈长度依赖性,夜间加重。体格检查示足部皮 肤色泽黯淡,汗毛稀少,皮温较低;痛温觉、振动觉减退或缺 失,踝反射正常或仅轻度减弱,运动功能基本完好。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DPN最常见的分型如下:
(1)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是DPN最常见类型。 (2)局灶性单神经病变(或称单神经病变):可累及单颅神经或脊神经。 (3)非对称性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同时累及多个单神经的神经病变
称为多灶性单神经病变(或非对称性多神经病变)。 (4)多发神经根病变:最常见者为腰段多发神经根病变,主要为L2、
②振动觉阈值测定(VPT):VPT测定简便、无创、重复性好,患 者顺应性好。临床上常以VPT>25伏特作为评判足溃疡风险的 重要指标。
③神经功能评分:较详细全面,如密歇根评分法包括一份由患 者完成的15个问题组成的症状问卷和一份由医生完成的足部体 检量表。多用于DPN的流行病学调查。
④脊神经根的冠位MRI:疑为多发神经根病变者,可进行脊神 经根的冠位MRI的T1加权像薄层(2-3mm)扫描检查。有助于鉴 别诊断与确诊。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新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新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新进展摘要:众所周知,糖尿病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的多发性疾病、慢性疾病,久病会给人体带来很严重的损害,极其容易引起肾、心脏、神经以及血管的慢性病变,甚至还会引起功能衰竭。

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比较高,一旦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就会使患者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等受到影响,给患者的生活、工作等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篇文章主要围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新进展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新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一旦出现这种并发症,就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尽早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糖尿病周围病变的病残程度,是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临床实践显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可高达25%-90%,目前临床上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随着逐渐加强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深入研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定义糖尿病这一疾病相信对很多来说并不陌生,属于全身性疾病,而且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尤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持续的上升,但是由于该病自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旦病情严重还会出现其他的并发症,其中周围神经病变就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这种并发症的表现主要就是四肢对称性感觉异常以及运动损害等,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1]。

经过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践显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出现,但是一旦出现,就是不可逆的情况,一般可以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疼痛,常规的治疗方法并不能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具有异质性的特点,临床上往往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一般认为引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出现是代谢紊乱、血管损害、神经营养因子缺乏以及免疫损伤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健康教育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健康教育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健康教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即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该病变会导致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受损,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行动困难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为了帮助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开展全面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1. 了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长时间高血糖对神经系统的损害而引发的。

该病变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如刺痛、麻木、疼痛等;运动功能减退,如肢体无力、步态异常等。

病变的早期症状可能较轻微,患者可能容易忽视病情的变化。

因此,了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和发展过程,及时监测和干预,对于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2. 饮食控制与体重管理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控制和体重管理。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并保持适当的热量摄入是关键。

此外,饮食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高糖、高盐和高脂肪的食物。

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和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3. 血糖监测与控制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并根据医生指导进行血糖控制。

血糖控制不仅可以减轻糖尿病本身的症状,也可以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概率。

遵循医嘱,并采取合理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保持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对于维护神经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4. 锻炼与运动适度的锻炼和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代谢水平,减轻体内脂肪积累,控制血糖。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

在进行运动前,糖尿病患者应咨询医生,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血糖控制程度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5.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非常不利,也会加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

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加速血管内皮细胞老化,导致血液供应不足。

酒精会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并对肝脏造成损伤。

因此,烟酒戒掉对于预防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非常重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倪青).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倪青).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NP)与糖尿病肾病、眼病,习称“三联病症”。

其中,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周围神经病变,可表现为手足感觉异常如冷凉、麻木、疼痛、灼热及腹泻、泌汗异常等,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并发症之一。

70年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仅4%,近年来由于神经系统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检出率上升到70%~90%。

1980年上海地区调查发现,糖尿病新发病例有神经病变者占90%,而其中有周围神经病变者85%。

糖尿病病程10年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在50%以上。

病程、血糖控制情况,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相关关系。

可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很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涉及范围广,按其临床表现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相当于消渴病继发的“血痹”、“痿证”、“厥证”、“痛证”、“汗证”、“阳痿”等病症。

1 诊断1.1 临床表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发生于双侧或单侧,或对称或不对称,但以双侧对称性者为最多见,单侧性及多发性单侧者较少见。

临床最常累及股神经,坐骨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等多条长神经,胸长神经,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亦可受累。

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可同时损伤或仅其中部分受累,尤以感觉神经功能失常为多见。

下肢症状尤较上肢为多见。

常见肢体对称性疼痛或(和)感觉异常。

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位于深处,似在骨髓深部,或剧痛如截肢,或触痛过敏,不得覆被;痛每于晚间就寝后数小时加重,行走后可减轻。

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分布如袜子与手套,感觉常减退。

当运动神经累及时,肌力常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晚期有营养不良性萎缩。

体征:跟腱反射,膝反射常消失,比上肢肌腱反射消失为多见而严重;震动觉消失或减低。

位置觉消失或减低,尤以深感觉减退较明显。

周围神经中自主神经受累时,可有血管舒缩障碍,引起皮肤苍白,青紫,多汗或少汗,指甲软弱,脱毛等神经营养失调表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DP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普遍认为其发生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障碍、微血管病变、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自由基损伤及基因表达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西医治疗DPN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大多采用调节代谢及改善微循环,以纠正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增加神经传导功能;另外尚有抗氧化、补充神经营养因子、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理疗、高压氧等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对DPN的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势。

中医对DPN病名的认识古代医籍中没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一病名,但对其临床表现早有论述。

宋代《卫生家宝》载肾消“腰脚细瘦,遗沥散尽,手足久如竹形,其疾已牢矣”;金代李杲《兰室秘藏》记载消渴病人时有“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四肢痿弱,前阴如冰”;《丹溪心法》有言“消渴,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烦痛”。

《王旭高医案》云:“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统称为“消渴病”、“痹痿病”,既表明了合并症的症状,还揭示了本病发展的规律即由消渴病到消渴病痹证,再到消渴病痹痿病。

中医对DPN病因病机的认识1.古代医家对DPN病机的认识。

DPN的基本病因是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欲太过,情志失调,本虚标实是基本病机,在中医学属“消渴”范畴。

《素问·奇病论》日:“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转为消渴。

”《素问·通评虚实论》日:“凡病消瘅,偏枯、痰、厥、气逆、发满,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指出过食甘美厚味可引起消渴及并发症等疾病。

《内经》载:“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朱丹溪指出:“麻为气虚,木为湿痰死血。

”说明了DPN表现出的四肢酸软、四肢不温或发凉、麻木或疼痛等临床特征与气虚关系密切。

《类证治裁·痹证》载:“诸痹……良由营卫先虚……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致残的常见病因,由于血糖的控制达标率不高,所以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是关注的热点问题。

糖尿病的治疗发展快速,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方面,现对这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及治疗进行综述和分析。

标签: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关键;合理用药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其中以周围神经病变尤为常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可明显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治疗时间长及见效慢。

现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进行分析及综述。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定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指排除其他原因以后,在糖尿病患者中存在的因周围神经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症状和(或)體征。

按照周围神经受累的分布,可以分为多发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和局灶性非对称性周围神经病[1]。

Dyck[2]指出,DPN的诊断不应该仅仅取决于临床检查。

Boulton[3]强调,DPN的诊断必须除外其他原因造成的神经病变。

糖尿病和神经病学者[4]认为仅靠症状来诊断神经病变,其准确性是相当差的,需综合神经病学临床症状、体征、电生理诊断,并结合糖尿病患者的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或皮肤活体组织检查以及其他自主神经功能测定的结果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才最为准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1,5],首先需要明确患有糖尿病是基本条件,其次是患者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或)电生理的证据,最后需要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

在DPN诊断过程中,需要与多种其他病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进行鉴别,特别是当临床存在明显的肢体无力或神经电生理显示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时,诊断DPN应该慎重。

因DPN为排除性诊断,但临床表现典型时,通常不需要进行各种复杂的检查。

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个案护

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个案护

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个案护题目:深度探讨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个案护摘要: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度探讨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个案护。

我们将分析病症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一特定病例。

本文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展开,以便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正文:一、病因分析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而周围神经病变则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神经营养不良和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功能受损。

二、症状表现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常常出现手脚发麻、疼痛、感觉异常等神经病变的典型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行走困难、手部功能减退等情况。

三、诊断与评估针对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与评估,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等综合手段来进行确诊。

还需进行肌力、感觉、反射、神经传导速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四、治疗方案针对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一方面需要积极控制血糖,降低血糖水平,减缓神经病变的进展。

另还需要通过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感和其他不适症状。

五、个案护理对于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个案护理,重点是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

还需注意患者的饮食、运动、休息等方面的护理,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促进康复。

六、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对于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个案护,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医学治疗,更需要全面、温暖、贴心的护理。

只有通过专业护理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与回顾:本文从病因分析、症状表现、诊断与评估、治疗方案以及个案护理等方面,深度探讨了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个案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护理十分重要。

首先,患者需要控制好血糖水平,遵医嘱按时服药,保持规律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合理的血糖控制是防止神经病变进展的关键。

其次,定期体检和神经系统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

定期进行眼部、足部等部位的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此外,患者应该定期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及病情评估和治疗调整。

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更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受损神经。

防止受伤和感染对于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受损的神经系统往往使患者对伤口和感染的判断能力下降。

此外,病变部位的按摩和热敷也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症状。

通过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可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最后,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患者常常会感到焦虑和沮丧。

因此,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和支持,以及与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交流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疾病管理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是一个全方位、长期的过程,在日常生活和医疗治疗上都需要患者和家人的共同努力。

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病情可以得到缓解,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良好的营养也对病情的缓解和康复至关重要。

患者需要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控制饮食中的糖分摄入,多摄取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D、镁和钾等营养素的食物,这有助于减轻神经病变的症状。

另外,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对疾病的管理也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吸烟会显著加重神经病变的程度,因此戒烟可以帮助减轻症状,改善疾病预后。

同时,过量的酒精摄入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加病情的严重程度,因此患者需要限制酒精的摄入量。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运动,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增强肌肉力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神经病变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在进行运动之前,患者需要咨询医生或康复治疗师,制定适合自己病情和体力状况的运动方案。

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研究共纳入100名患有周围神经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经过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治疗方案,观察指标包括神经传导速度、疼痛感知阈值等。

结果显示,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组在神经传导速度和疼痛感知阈值方面均显著改善,且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论认为该治疗方案在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该治疗方案的长期效果和机制,以进一步完善治疗策略。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羟苯磺酸钙、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治疗效果、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参与者及方法、实验设计、治疗方案、观察指标、结果分析、临床意义、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统计,有超过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神经病变的症状,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周围神经病变会导致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目前,治疗周围神经病变主要是控制血糖水平和症状缓解,但效果有限。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依帕司他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

通过观察参与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症状变化、神经传导速度、血糖控制水平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来评价该联合治疗方案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效果。

分析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表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1.3 研究意义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浅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浅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浅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定义是排除其他原因以后,在糖尿病患者中存在的因周围神经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至少有两项异常(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定量感觉试验测定异常或半定量的其他试验)。

理解其病变过程,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状况病理过程分类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068-02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定义和发病概况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定义是排除其他原因以后,在糖尿病患者中存在的因周围神经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至少有两项异常(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定量感觉试验测定异常或半定量的其他试验)。

Dyck指出,DPN的诊断不应该仅仅取决于临床检查。

Boulton强调,DPN的诊断必须除外其他原因造成的神经病变[1]。

国内外文献较一致的认为,仅靠症状来诊断多神经病,其准确性是相当差的;体征比症状更有助于诊断多神经病;检查发现多发异常比检查发现单一异常,对诊断神经病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综合神经病学症状、体征及电生理诊断结果来诊断多神经病,诊断最为准确。

糖尿病和神经病学者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主要是依赖于临床表现和简单的客观检查,一般不需要做肌电生理学检测。

但在2009年举办的多伦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国际会议上,专家们发现,单凭症状、体征,诊断的重复性很差,主张电生理检查应该受到重视。

糖尿病诊断后的十年内常有明显的DPN发生。

在吸烟、≥40岁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人群中DPN发病率更高,高血糖导致神经病变的机制复杂。

尽管有一部分患者即使血糖不高,例如处于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状态,也会发生DPN;还有一部分患者即使高血糖多年,也并无临床DP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治时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期
症状或体征多为对称性由远端向近端逐渐发展
0期 无糖尿病神经病变 更 为 典 型 的 则 表 现 为 手 套 或 袜 套 状
50%
1期
38%
无症状性神经病变
NCV异常 无体征和症状
NCV异常
2期
8-12%
症状性神经病变
伴体征和症状异常
NCV及体征和症状异常 3期
1-3%
三、神经生成营养因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 (NGF)、IGF在患糖尿病时,NGF缺乏或减少,使逆向运输至神经元的神经生长因子 减少,损伤对其敏感的神经元。故近期有人认为神经的修复是一个耗能 过程,除缺血影响其修复外,神经生长因子缺乏也是影响其修复的重要 因素。若给予补充神经生长因子则可促进神经再生,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这些因子的合成、分泌和代谢障碍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原因之一 。
一、遗传因素
长期以来对2型糖尿病的遗传问题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是 “节约”基因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导致我们患2型糖尿病 的遗传基因可能正是曾经在人类进化中,经常受到饥荒威 胁时帮助人类存活下来的“节约”基因。这种基因善于在 人获得食物的时候,把食物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起来以 备荒年。这本来是人类长期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的救命基因 ,但到了不愁温饱的今天,“节约”基因由大功臣变成了 大问题,它容易使人发胖,促发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也容 易使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出现问题,这些都会使糖尿病发 生的危险增加。尤其在生活模式发生剧变,遗传基因的变 化赶不上生活水平的变化时,糖尿病有可能因为“节约” 基因的作用而暴发流行。 但就目前医疗及科技的发展程度看,遗传只能作为判断的 一个标准,对治疗的意义尚无法体现
疾病的防治首先要从基础的病理学上去探讨 研究认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 (二)缺血及缺氧性因素 (三)氧化应激: (四)多元醇通路过度活跃 (五)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AGE受体-核因子(AGERAGE-NF-KB) (六)蛋白激酶C( PKC) 的激活: (七)必需脂肪酸代谢异常 (八)神经生成营养因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IGF1等。
多元醇代谢通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防治思考?
综合治疗 针对病机防治? 防治时机?
DM 0
5
10
15
20
25


糖尿病 的预防 是降低 糖尿病 并发症 的最好 途径
没有神经病变症状
定期神经功能 检查 严格控制血糖、 血压 血糖控制较差 或合并有大血 管病变的,早 期应用阿司匹 林或其它改善 微循环药物
残疾性神经病变 致残:溃疡; 变形; 非创伤性截肢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期
糖尿病神经性病变的分期也是病情的持续发展过程,目前的治疗是从2期开 始的,也就是在病人已经出现了病变症状后才开始治疗的。
0期

1期


2期


3期
传统的治疗是从二期开始的
思考:从1期开始治疗是否可行?
从1期进行防治是否有理论基础?
二、缺血及缺氧性因素
针对糖尿病缺血目前的药品比较多样化。中药中的活血化瘀类药品。 西药中改善周围组织血供的有: 1、前列腺素E1(PGEl)及其类似物如前列地尔、西洛他唑等,能扩张外周血管, 增加神经内膜血流,促进神经组织增生,改善DN的自觉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 2、前列环素(PGl2)衍生物如贝前列素钠,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保护 血管内皮,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等作用;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能够通过 增加神经血流量和神经内毛细血管密度,阻止AⅡ的产生和缓激肽的衰减,从而 改善神经缺血缺氧,促进血管舒张;AⅡ除了具有缩血管的功能外,还可以促进 醛固酮的释放,因此ACEI和ARB抑制A Ⅱ还可以产生额外收益; 4、α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等; 5、胆碱受体阻断药如山莨菪碱等; 6、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拮抗醛固酮损伤压力反射、降低动静脉顺应性等负性作用; 7、抗血小板药物,如双嘧达莫、阿司匹林等; 8、其他,如胰激肽原酶肠溶片等。 针对缺血及缺氧因素的药品更多的是从已经发生的症状上入手,所以我们更多地把他 作为对症治疗的手段
有轻度神经病变症状
针对发病机理 治疗,如依帕 司他、α-硫 辛酸.甲钴胺 改善微循环 必要时针对症 状治疗 —— 多口服药 物治疗
有严重神经病变症状
针对发病机理治疗, 如依帕司他、α- 硫辛酸、甲钴胺 改善微循环 针对症状治疗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
——症状严重时期 需要药物静脉 注射治疗
• • • •
流行病学 病因 发病机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防治思考?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蛋白激酶C活化学说 多元醇通路的激活 氧化应激 糖基化终产物(AGEs) 细胞因子 生长因子 内皮素 ……
糖尿病神经性病变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
糖尿病神经性病变的机制传统观点认为主要有4种途径:多元醇通路的 激活、己糖胺通路活性增高、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 、蛋白糖基 化终末产物(AGE)形成增加 背景:2001年,Brownlee博士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 统一机制学说的论文。并且在美国糖尿病协会2004年的年会上正式提出 了这一学说,引起了热烈讨论,成为2004年糖尿病研究领域最引人注目 的进展。统一机制学说提出,上述各种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通路,可能系 由一共同机制所激发。其核心就是高糖引起线粒体中超氧阴离子过度生 成,引起细胞发生氧化应激,从而激活上述致使细胞损伤的四条通路。 过量的过氧化物抑制了催化糖分解的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 使其他糖代谢途径活性增加。此时细胞内磷酸二羟丙酮(DHAP)转 变为DAG增加,激活PKC;丙糖过多转化为AGE的前体甲基乙二 醛;6-磷酸果糖和葡萄糖增加激活己糖胺和多元醇途径。
氧化应激反应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多元醇通路的异常激活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葡萄糖仅有约5% 进入多元醇通路 糖尿病病理状态下,该通路异常激活,约30% 的葡萄糖进 入此通路 从最大限度上防止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除了降低血糖以外, 就必须要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目前最新的药物进展也体 现了这一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