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上课提纲(2017-2018(一))
专题一人际关系概述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念:是人们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认知成分(二)人际关系的成分情感成分(主要成分)行为成分二、人际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2.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条件3.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4.人际交往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三、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接触阶段融合阶段注意阶段➢这个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初始阶段。
➢这个阶段只有表层的自我表露,还没有相互的情感卷入。
➢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交往,只有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共识时,才可能成为进一步交往的对象。
接触阶段➢在这个阶段双方开始有初步的接触沟通,有一定的感情卷入,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但还不会私密性的领域,交往模式为“相敬如宾”。
➢通常我们所交往的对象多数保持在这一阶段。
融合阶段➢在这个阶段,情感色彩越来越浓厚,有中度或深度的情感卷入。
双方开始确立相互信任感和安全感,关系较为密切。
双方感到充实、愉快,无话不说,建立深厚的友谊。
➢如果在这个时期关系破裂,将会出现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
➢刎颈之交、唇齿相依、一日不见,如三秋兮2. 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自我暴露的水平所谓自我暴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是一个人主动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他人分享。
是一种人们自愿地、有意地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的行动,它所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他途径获得的。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分为4个水平最表面水平:情感兴趣爱好方面第二层次:态度和观点第三层次: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自我最深层次:隐私方面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自我暴露:一是担心遇到别人的冷遇;二是担心受到别人的排斥;三是担心因此受到别人的控制;四是担心会被人出卖;五是性格的原因。
浙江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 论 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人际关系学的理论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1) 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 论体系提供依据。
(2)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理论任务是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 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 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所在。
(5) 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即人际关系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第二,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 性质决定的。
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简述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3) 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4) 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试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了解。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了解表现在: (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人际关系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实质一、概念:人际关系的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二、实际: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三、人际关系的俩个基本纬度:感情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
四、人际关系的七个特点:(P8)1、社会性2、历史性3、客观性4、情感性5、复杂性6、变动性7、网际关系新特点(多维性、全球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第三节: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原则与方法(一)目的:理论方面1、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科学体系2、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科学的联系与区别4、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的界线实践方面 1、协调、优化人际关系2、预防消除人际障碍3、建立、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4、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二)原则1、系统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统一性原则(三)方法1、文献发 2、观察法 3、实验法 4、社会调查法 5社会测量法 6、统计法 7、人际关系评估法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第一节: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一、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二、交往的发展趋势(过目P35)第二节: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要理论一、美国学者梅奥:形成科学管理论的4个新观点(p38)以及1933年出版《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
梅奥等人提出的主要观点1、以“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代替“经济人”的人性假设2、否定“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心理和社会方面来激励工人的士气,提高生产效率3、正确处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4、改变对管理人员只强调技术方面的素质训练的片面做法,强调加强对管理人员了解,诊断、调适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二、马斯洛:被称“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提出需要层次论的七个内容(p40)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认识与理解、追求完美三、舒兹:人际需要的3个基本内容(人际沟通、人际支配、相爱)第三节: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一、角色理论: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
LAH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1~12章论述题复习资料第 1 页共 10 页第一章——第五章论述题一、简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陌生人阶段,由彼此的毫无关系即零接触状态,到开始进行选择性注意,或者是一方注意另一方,或者是双方相互注意。
);接触阶段(普通朋友阶段,交往双方开始轻度卷入对方心理,彼此友好相处,但没有强烈的吸引力。
)融合阶段(好朋友或恋人阶段,双方开始自我暴露,情感中度或者深度卷入彼此心理。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冷漠阶段(一方视另一方为一种负担,产生痛苦情绪体验。
)疏远阶段(双方产生厌恶反感情绪。
)终止阶段(完全失去联系,不再相互往来。
)二、简述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梅奥和他的学生在1927到1932年对美国霍桑工厂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称为霍桑实验。
实验由四个分实验组成。
1.照明实验。
梅奥假设工人由于照明等劳动条件不好导致积极性下降,只要改善劳动条件,就可以促进工人的积极性。
但实验结果推翻了这个假设,劳动条件对工人劳动积极性的调动方面并不是特别重要,而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着工人的积极性。
2.福利实验。
梅奥假设增加福利条件使工人能提高生产率,反之,则降低生产率。
实验结果发现,依然是人际关系比福利措施来得更为重要。
3.群体实验。
实验者假设如果以计件来算工资,工人将会与其他人竞争,更加努力工作,产量会提高。
但结果是产量只保持中等水平上。
究其原因,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起作用。
4.态度调查。
梅奥对工人进行了两年的态度谈话,而且过程当中基本上只听不说,让工人说。
结果谈话之后,产量大增。
原因是通过谈话,使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促使产量有所增加。
霍桑实验的结论:(1) 人是社会人(2)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3) 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4)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
对霍桑实验的评价:(1) 实验理论假设不全面,方法缺乏客观性,有政治和阶级的偏见。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1、人际关系的定义ⅰ、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ⅱ、含义:①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②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情感、行为);③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通过不断的交往加以巩固和发展;所以积极的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定义ⅰ、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ⅱ、本质上是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切属性;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ⅰ、社会历史发展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需要,为其作为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ⅱ、特别是应用研究,具有社会心理学专业训练的工作者深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或亲身参与,或与实际工作者携手合作,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形成的根本原因。
5、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双循环: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体系。
6、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关系①、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②、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来,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人际关系是其的主要内容。
③、可见,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④、人际关系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具有专门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的独立学科。
7、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任务①、理论任务:丰富和发展人际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尽快本土化(适合中国国情)②、实践任务: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c、不断的改善人际关系;d、发展新型人际关系;此外还在于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
人际关系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复习资料人际关系复习资料1、人际交往的实质: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距离越近人际关系就越亲密,距离越远人际关系就越疏远,所以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与其他社会关系层面上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有一定区别。
2、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三个最重要的内容:职业选择、爱情婚姻、参与社会活动。
3、社会兴趣: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需要。
所有失败者——神经症、精神病、罪犯、酗酒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
4、包容的需求:是指希望与别人来往、结交,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欲望。
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行为特征为:交往、沟通、参与、亲和等。
与此相反的是孤立、退缩、排斥、疏远等行为。
5、支配的需求6、感情的需求:在感情上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7、修兹根据以上三个人际关系需求,把行为反应划分为主动地表现和被动地期待两种,从而划分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主动与人交往;期待他人接纳自己;支配他人;期待他人引导自己的感情;对人表示亲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8、霍尼依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逊顺型。
其特征是“朝向他人”,无论遇到谁都倾向于意识到“他喜欢我吗?”②进攻型。
其特征是“对抗他人”,这类人总想窥探对方力量的大小,或他人对自己的用处如何。
③分离型。
其特征是“疏离他人”,这类人常想躲避他人的影响和干扰。
9、自我表露的程度是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
10、爱情激素:催产素,产生拥抱伴侣的想法;盐酸苯丙醇酸(PEA)。
恋爱时间越短,分泌的化学物质越多。
从恋爱开始到第18个月,是我们感受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恋爱保质期不超过两年。
案例分析1、人际关系与个体成功1)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个体的成功打下基础①人际关系是心理发展的土壤每个人都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是在与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
可以说是人际交往让一个“自然人”演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②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源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个体安全、归属和自尊的需要,能增强个体的力量感,同时还能使个体获得友谊和社会支持。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范畴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3、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4、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5、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6、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7、提升人际关系质量的策略11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范畴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
人际关系不仅包括情感方面的联系,还涉及到信息交流、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等多个层面。
11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和生活满意度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它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增强自信心、促进个人成长,并为个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112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际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这使得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2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众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21 个人特质个体的性格、情绪稳定性、亲和力、自信心等特质会影响他人对其的接受程度和交往意愿。
122 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倾听技巧、非语言沟通等方面。
123 相似性与互补性人们往往更容易与具有相似兴趣、价值观和经历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互补的特质也能促进关系的发展。
124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社交场合等外部因素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13 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在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
131 清晰表达在交流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避免模糊不清或含糊其辞。
132 积极倾听给予对方充分的关注,理解其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打断、不急于评判。
133 反馈及时给予对方适当的反馈,表明自己对其话语的理解和关注。
134 非语言沟通注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非语言信号,它们有时比语言更能传达真实的情感和态度。
14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学习重点心理学人际关系
学习重点心理学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个体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情感状态、行为习惯,甚至是个人成就。
心理学中对人际关系的研究非常丰富,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学习重点心理学人际关系的要点。
一、自我认知和自尊自我认知和自尊对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认识的总结,包括外貌、才能、个性等各个方面。
自尊则是对自己价值的评价和尊重。
自我认知和自尊的健康发展可以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更加自信、乐观、包容,并且愿意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
二、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对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个体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情绪困扰,避免情绪对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积极的情绪管理包括情绪的识别和表达,以及处理冲突时的冷静和理智。
通过学习情绪管理技巧,个体可以提高自己情绪的可控性,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三、人际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有效的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涉及到语言、肢体语言、表情等各个方面,是个体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
通过锻炼人际沟通能力,个体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好地理解他人所传达的信息,并能够建立更加密切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倾听和共情能力倾听和共情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能力。
倾听是指主动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困扰。
倾听不仅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还可以增加双方之间的亲近感。
共情则是指能够理解并与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即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通过倾听和共情,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建立起信任和情感纽带。
五、解决冲突能力任何人际关系都会面临冲突和争执,因此解决冲突能力是学习重点心理学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解决冲突需要双方的合作和妥协,通过积极的沟通、倾听和共情能力,双方可以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式,避免冲突对关系的破坏。
六、社交技巧社交技巧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社交技巧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增加人际资源,提高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
人际关系心理学概要
本书架构
理论基础(第一~四章) 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人际关系心 理学的学科性质、人际关系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人际关系的理论流派、 态度转变及态度转变中的认知失调 理论。
本书架构
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运作
(第五章~第八章) 包括印象形成、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自 我导向
个人与个人之间人际关系
(第九章~第十二章) 包括人际影响、利他行为、人际吸引、人 际合作与冲突。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基础
1、概念(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 2、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3、任务: 理论任务:理论体系和本土化 实践任务:处理、调整、改善、 发展、纠正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的概念 2、人际吸引的理论 强化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得失理论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情境因素、 个人特质因素、类似和互补 4、自我暴露的决定因素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人际合作与冲突
1、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2、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社会两难情景、囚徒两难情景 3、合作的理论:权力理论 4、影响合作的因素:回报、对他人动 机的知觉、沟通、威胁、群体规模、个 人倾向性。
态度转变及认知失调理论
6、认知失调理论 (1)认知失调概述 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失调程度和减 少失调的方法。 (2)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五个实验研究的结论 (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二、个人内部人际关过程的三个成分:行动者、知 觉者、交往情景。 3、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估性、 中心特质的作用、隐含的个性理论 4、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 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方法都适用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等。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动的科学.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涵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广义上的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5、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以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6、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7、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一,注意阶段。
在注意阶段,交往的双方都希望给对方留下。
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试图为彼此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定向。
第二,接触阶段。
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第三,融合阶段。
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8、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第一,冷漠阶段;第二,疏远阶段;第三,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1)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复习提纲共6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复习提纲共6页第一章:1、人际关系: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3、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亲属关系---进行经济和情感上的交流师生关系---进行知识的传承,思想的沟通同学关系---进行最为广泛、最为频繁、最为淳朴的交往网络交往关系---一种新型的、比较复杂的人际互动方式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交往需求强烈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同性和异性交往5、人际交往的三种不良模式怕被拒绝不会说“不”不能没有依靠第二章:1、认识自我的方式:(1)通过社会比较来给自己定位(2)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3)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2、自信的含义:是一个人感受自己的方式,它包括了自己对自己接受的程度,自己对自己的尊重程度。
3、自信的人的特征:活泼、坦诚、虚心、大度、轻松4、提高自信的策略:①不要让别人来设定你的生活标准②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生活目标③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④关注自己的优点⑤积极乐观的与人相处⑥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5、自我参照效应的含义:是指人们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尽力将信息和自己联系时,学习起来就有动力,回忆出的信息更多,而且不容易忘记。
6、提升自尊的策略:看清自己的实力,不妄自菲薄;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7、什么是自我障碍自我障碍是指人们用来解释自己失败的一种策略。
8、进行社会比较的种类:平级社会比较;向下的社会比较;向上的社会比较;第三章:1、如何找到与我们相近的人呢?察言观色寻找相似相互磨合寻找相似通过外界信息寻找相似通过深入交流寻找相似以最新的消息为共同的话题必须对谈话的对象情绪进行了解,从而有的放矢,才能不碰壁或者触到霉头。
2、一个受欢迎的人,其最具优势的一点就是能做到“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
一个人可以没有出色的外表、出色的谈吐,但绝对不能没有诚信。
《人际交往心理学》复习纲要 2014年6月
第一章心理学基本知识一、心理学的定义情绪情感、意志是随着认识产生的。
认识也受到情绪情感、意志的影响。
2、个体心理差异内控者:相信自己控制事件发展的能力外控者:相信他人和外部事件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因素三、关于心理源自先天与后天之争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的属性,是由物质发展演化产生的。
四、人的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反射是一切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它是有机体对外界和内部刺激的规律性问答。
脑是心理的器官,受损直接影响心理活动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现象的产生,首先是由于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的存在。
马克思:(心理活动)是在人类头脑中变位了变形了的物质。
同时,人也积极的作用于周围世界。
拓展思考“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3、心理活动与实践活动密切关系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形成态度的基础。
心理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指针。
不同的客观现实条件结合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理特点,就造成不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马克思: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时,现实世界的宗教才会消失。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完美的状态”。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均能保持在知、情、意和个性心理诸方面良好、健康的效能状态,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身心合璧快乐健康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常的智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反映人的聪明程度2、良好的情绪主要体现在情绪的稳定性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上情绪注意—自觉情绪反应—适当强度情绪调控—自觉有效、稳定的3、健全的意志明确的目标追求善于自制4、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好朋友,不自卑、也不自大5、正确的自我观念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优缺点贵在“自知之明”6、适度的行为反应行为反应与自己的年龄、社会角色、所处环境相符合7、完整统一的人格人格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完整统一的人格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协调一致,襟怀坦白、表里如一,能为他人、集体和社会所认同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适应社会变化,较好地调整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冲突不逃避、孤僻、符合社会规范三、积极行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尺度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的心理是处于健康与病态之间的第三状态判断心理健康状况应当持发展的眼光2、压力与健康:1)、什么是压力压力是伴随可预测的生理变化、生物学变化和行为变化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印象的形成一、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意义注意、接触使我们彼此形成了有关对方的印象。
二、印象的作用与解释认识他人首先是从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开始的。
人际印象: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印象的形成:三、印象形成的成分行动者知觉者交往情景四、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我们会把零散的信息资料汇总起来,形成一个有关他人的一致性的互不矛盾的印象。
评估性: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做出判断与评估。
中心特质的作用:个体某特征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权重很大,称为中心特质。
有些特质不起重要作用被成为边缘特质。
五、印象管理印象管理: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我们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在社交场合中的形象就是印象管理。
六、印象管理的规律(理论)1、他人角色看待问题。
通过相互交往,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渐渐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和看待自己。
2、交往行为有“脚本” 。
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进行交往行动。
“脚本”是一组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动。
一个人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交往的结果,便产生了印象管理。
3、印象管理的“面子效应” 。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情景相适应的形象。
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知觉,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恰当的评价。
一个人能成功地受到社会赞同,被认为是“有了面子” ;反之,形象受到损害,便称为“丢了面子”或“失了面子” 。
每个参与者需要有一套维护面子的技巧,并能清楚地解释其他人给自己面子的行动。
4、恰当的情景认同每一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作情景认同。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
在每一种情景中,都有一套适当的行为形式,来表现他本人的身份,从而获得令他和周围人们满意的交往。
缩小版_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_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1.学校心理辅导是以心理学为主的多学科综合的教育方法与技术。
2.学校心理辅导以积极的人的发展观为理念,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
3.学校心理辅导目标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
4.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一般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5.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途径大致有两条,一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二是针对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6.综观中外古今学者关于心理健康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心理状态、成长发展、社会适应和道德伦理。
7.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主要有经验标准、社会规范标准、临床诊断标准和统计学标准。
8.按照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青春期的心理矛盾冲突是同一感与同一性混乱的冲突矛盾。
1.1909年,帕森斯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阐述了心理辅导史上第一个科学的职业选择理论——职业选择的三因素理论。
早期职业辅导运动代表人物帕森斯创立“波士顿模型”,在美国影响很大,被称为“心理辅导之父”。
2.1908年,精神卫生运动的创始人比尔斯出版了《一颗自我发现的心》一书,引发了一场全社会的心理卫生运动。
3..罗杰斯的名著(《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的出版开创了心理咨询的新纪元。
他提出以当事人为中心。
由于罗杰斯治疗模式的影响,学校心理辅导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以职业辅导为主的学校心理辅导转变成以人格情绪辅导为主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的范围更加扩大了。
4.50年代后期,在埃里克森的生命全程发展观的影响下,美国学者又开展了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研究。
发展性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本世纪心理辅导理论的一项重要突破。
5.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行为,开始受到了政府和学校的重视。
1.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
2.学习辅导不仅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还要让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包括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
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
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
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Y 式传递。
(针对正式群体)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
(针对非正式群体)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人际关系学重点复习资料
⼈际关系学重点复习资料第⼆章⼈际关系的主要理论⼀、名词解释1、⾓⾊:特指某⼀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为模式。
2、⾓⾊扮演:是指个⼈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为。
3、⾓⾊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对⾓⾊扮演者⾏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为的动机4、剧班:是指两个以上的表演者共同组成的表演单位。
5、⾓⾊外沟通:特指私下交往和表演⼆、选择题1、马克思(KarlMarx1818-1883)是全世界⽆产阶级的伟⼤导师和领袖。
他致⼒于对社会发展⼀般规律的研究。
2、⼈际交往是指个⼈与个⼈的交往,马克思认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
3、交往本⾝要受每个⼈的不同志向、性格、爱好等因素的影响,但同时⼜受社会⽣产的制约。
4、⼈际关系理论也称为⼈际关系学说。
5、美国学者梅奥是⼈际关系理论的创始⼈。
1927年应邀参加霍桑实验。
6、霍桑是美国芝加哥的⼀座⼯⼚。
7、马斯洛学说的理论基⽯是他的动机理论。
他认为⼈的动机原动⼒是⼈的基本需要,这些需要属于⼈的本性。
8、⼉童时代的经验可能形成三种个体⾏为的控制类型,即拒绝型、独裁型、民主型。
9、⾓⾊扮演是指个⼈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为。
10、⼽夫曼所说的不协调⾓⾊有五种:告密者、表演者的同谋、职业侦探、中介⼈、雇员或仆⼈。
11、⼈际交换理论的代表⼈物霍曼斯。
12、⼈的三种不同⼼态:每个⼈⾝上都好象保留着⼉童时代的特征、每个⼈⾝上⼜都好象存在着⾃⼰⽗母的特征、⼀个正常⼈具有的客观冷静理智的⼼态。
13、伯恩内的《⼈们玩弄的游戏》中明确了相互作⽤的概念。
14、在相互作⽤分析理论中⽗母、成⼈、⼉童都是特指个性的⼼理状态。
15、⼈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起源于格式塔理论。
16、格式塔⼼理学⼜称完形⼼理学。
三、简答题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际交往是指个⼈与个⼈之间的交往。
广东省考研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综述
广东省考研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综述一、引言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情感交流、社会行为以及心理机制的学科领域。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它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以便考研学子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向,为考研复习提供参考资料。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2.1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学分支,它关注人际关系的过程、模式和效果。
个体的性格、信念、情绪以及社会因素等都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2 重要理论框架2.2.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认知、评估和解释他人行为时所使用的心理过程。
其中,个人认知水平、归因理论、偏见和刻板印象等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2.2.2 亲社会行为理论亲社会行为理论是指个体出于社会和道德考虑,通过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来维持和加强人际关系的心理过程。
2.2.3 亲密关系理论亲密关系理论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亲密程度、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维护机制等内容。
2.3 常用测量工具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测量工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人格问卷、社交网络分析法、问卷调查等。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1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过设定实验条件和操作变量,研究人际关系的成因、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等。
3.2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通过对个体或群体进行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
3.3 观察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是通过对人际关系场景的观察,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的行为、交流方式等内容。
观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或者录像观察等方式进行。
四、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4.1 人际互动与影响人际互动与影响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最全资料)解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填空题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 20 )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 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包括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
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7、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接触阶段(属一般性的人际接触)、融合阶段(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恶化的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疏远(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刊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
)、终止(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是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的主要心理实验研究。
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四种沟通网络模式。
圆形、轮式、链式和Y式传递。
心理学家戴维斯在非正式群体的人际交往中的四种模式。
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人对人际关系交往积极性的经典研究: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4个实验组成。
)霍桑实验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的结论有:(1)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积极性的有物质条件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明显。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4)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西方主要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符号相互作用论(米德)、自我呈现论(戈夫曼)、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场合交往论(康波和斯尼格)、T组理论(勒温)。
人际特质理论:代表人修茨人际激励理论: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奥德弗的E。
R。
G。
理论)、归因理论(海德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2、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论、人际特质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它旨在分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社会生活的相对开放性,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主观解释的重要性,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自我的社会结构性。
其主要观点是:(1)米德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也就是以交往者在人际关系中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
(2)米德等最感兴趣的是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符号有两类,一类是具体的自然的符号,另一类是抽象的人为的符号,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符号。
(3)米德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即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反应是以理解语言符号的意义为前提的,交往者需要具有一样的译码系统。
(4)米德认为人与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模式图表示。
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行事,并流行行为效果的反馈,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这些都要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的倾向。
社会交换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
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或双方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
其主要观点如下:(1)社会交往理论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人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当作是一种简单的经济交易关系,通过这种交换,可以维持交往双方的一种“公平关系”。
(2)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即对方的反应给个体带来的直接的奖赏或惩罚。
交往双方总是希望保持账目平衡,获得利益。
(3)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这是与他人交往活动后的心理体验。
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
人际特质理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人际反应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心理学家修茨,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与别人建立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力。
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
这三种需要为:(1)包容的需要,表现为希望和别人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2)控制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
(3)感情需要,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三种需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表现为:(1)包容需要强烈,行为主动、积极,喜欢与别人交往,愿意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2)包容需要强烈,而且感情需要强烈,就会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尊重别人,在人际关系中重视友谊,受人爱戴。
(3)如果只有控制需要,没有感情需要和包容需求,必然争权争利,脱离群众,使人憎恨,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特质反应理论,重视人际关系的需要及其变化的分析,有助于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互作用,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但该理论忽视了阶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及意识形态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巨大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七个层次的需要表现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什么是社会测量法?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提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社会测量法运用的选择方法有:参数顺序选择法、非参数选择法、非参数简单选择法、参数简单选择法、接纳水平等级分类法。
社会测量法的结果表达方法:矩阵表示法、图示法、数学公式表示法。
社会测量法的不足:无法提示出隐藏在情绪倾向性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易受测量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被试有意隐藏人际选择真正动机时,测量的结果就无法反映真实的人际关系状况。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1、什么是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是一种心理倾向,具有经验性、对象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组织性和结构性。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态度的特性:社会性(态度是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一定的体验,积累经验而形成的,因而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属于个人和外界对象关系范畴。
)、具体性(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成分所组成的心理倾向。
)、稳定性(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互相结合、协调一致。
)态度的功能: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调节功能2、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人际影响:个体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同伴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人们往往无意识遵循同伴的观点、意见、态度,这在青少年期尤其明显,而父母、教师、成人的影响力在儿童时期较为明显。
因此,态度和人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际关系对态度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给予的奖励或惩罚对人们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反映在个体心理特征上。
如果一个人个性得到了全面和谐发展,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就容易;反之,则比较困难。
个性心理特征影响人际吸引与喜欢的程度。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个体参与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对态度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许多人面临一个新环境,加入一个新组织与新群体,就建立了新的态度。
而且态度一形成就根受到此群体的共同行为准则的影响和制约,作为群体成员必须共同维护和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采取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此时群体或组织作为参照系对个体发生作用,个体接受对他来说是新的现汇,必定要有新的态度与此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