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教无类 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教案1Word版含解析
子日:“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注释】回,颜回;说,通“悦”,喜欢。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是我不喜欢的。
”分析: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故孔子多次赞扬他。
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赞许他。
选文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可以啊。
(但是)不如贫穷却乐于道,富贵却喜好礼啊。
”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端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他讨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分析:孔子希望所有人都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富都能安安分分,便可以天下太平了。
选文10、子夏问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绘事后素。
”日:“礼后乎?”子日:“起予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注释】起,启发;言,谈论、讨论。
【译文】子夏问孔子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绘画。
”子夏问:“这是说先有仁义然后才有礼吗?” 孔子说:“卜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啊!可以开始与你讨论《诗经》了!”3 4。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6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有教无类》所选的篇章从多个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直到现在依然被老师实践着,对此学生并不陌生;同时,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因而,本节课,设计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
首先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结合文下的注释,在预习是先自学积累,初步疏通并了解文意,并记录下自己的疑惑,在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解决;各篇章中凝聚的孔子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概括总结,教师点拨时大量引用名人名言,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还希望此举能给学生储备素材方面做示范;探究孔子学生学习的方法,形成学生自学的能力及储备素材的习惯,活学致用,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积累重点的字、词、句,翻译全文,诵记名句。
2、分析并整合所选的篇章的内涵,深入理解孔子的超俗丰富的教育思想。
3、感受万世师表孔子的博大情怀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本篇章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体悟孔子的普世情怀。
教学难点掌握联想和想象的学习方法,学习积累和使用课文中的素材。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点拨法诵读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欣赏教师版《凉凉》)关于教师古今中外之人有很多种看法: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
夸美纽斯: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斯大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些话或诠释教师的职责,或讴歌教师的真诚奉献,或赞颂教师崇高的信仰…那么自认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如何杏坛立仁的呢?二、预习检查说一说,在自学预习过程中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把疑惑按照翻译和内涵解读两类,在课前分别书写在黑板的两侧)三、走进文本合作学习1、师生共同解决字、词、句翻译方面的疑惑。
2、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从概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感悟孔子的人格魅力两方面入手,同时兼顾内涵解读的相关问题,有针对性的合作讨论,在规定时间完成,并派代表作答。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六、有教无类
六有教无类对应学生用书P25[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无愠.色(yùn) 2.弑.(shì) 3.不悱.不发(fěi)4.一隅.(yú) 5.罔.(wǎnɡ) 6.殆.(dài)7.如切如磋.(cuō)二、通假字1.于吾言无所不说.通悦,高兴2.其斯之谓与.通欤,句末语气词三、古今异义1.中人..以上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2.至于..他邦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3.素以为..绚兮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四、一词多义1.类⎩⎪⎨⎪⎧ ①有教无类.类别②中绘殿阁,类.兰若 类似③走卒类.士服 大都,大多 2.殆⎩⎪⎨⎪⎧①思而不学则殆.危险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大概③殆.例送死 差不多3.故⎩⎪⎨⎪⎧①由也兼人,故.退之所以②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③故.垒西边 原来的 4.违⎩⎪⎨⎪⎧①弃而违.之离开②天作孽,犹可违.避开③寝食违.节 违背5.与⎩⎪⎨⎪⎧①始可与.言《诗》已矣介词,和、跟②则与.一生彘肩 动词,给予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结交④吾与.点也 动词,赞许6.之⎩⎪⎨⎪⎧①求也退,故进之.代词,他②之.一邦 动词,到……去③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五、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1.求也退,故进.之进:使……前进 2.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使……后退 3.三已.之,无愠色 已:使……停止(二)意动用法 未若贫而乐.乐:以……为乐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1.回也非助我者也(“……者也”表判断)2.起予者商也 (“……者……也”表判断)(二)省略句1.必以(之)告新令尹 (省略代词“之”) 2.(此大夫)犹吾大夫崔子也 (省略主语“此大夫”)(三)宾语前置句 1.其斯之谓与 (“斯”作宾语,前置) 2.素以为绚兮(“素”作“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子曰:“有 教 无 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优秀教案(1课时4页)-教学文档
有教无类三维目标: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的虚、实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3、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更认识到学习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文言虚实词,掌握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教学方法:导学案帮助解决字词。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学准备1、设计导学案2、制作课件3、布置预习,两两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老师汗颜,做了这十几年的教师,但还在学做好的教师。
所以每一节课都总是期待着能和同学们一同进步。
而今天这节课我尤其期待,因为它让我下面让孔子老人家会让我更明白我如何教,你们如何学。
让我们共同走进《有教无类》。
(设计意图:“导入设计”有意突现“教学生学”,自然引出孔子“教育思想”,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走进文本,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教师带领学生看学习目标。
2、课堂交给学生。
学生合作探究。
以下是学生质疑合作的问题(1-11题都是课后收集。
以下是学生问问题的顺序,上课时是绝不知道的。
):①什么是“有教无类”,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学生合作探究回答,老师板书:有教无类此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难以回答到位,我课前也做了预设,利用课件补充了一些内容。
师总结补充,“有教无类”伟大在三个方面,一是理念的提出。
二是实践。
是平等理念的传承。
投影:“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雍也可使南面。
六、有教无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六、有教无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诸子学说的基本内容和传统价值;2.具有初步的文献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先秦诸子经典的基本内容;3.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探究先秦文化的兴趣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学习《论语》、《道德经》等先秦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2.培养学生批判判断思维;3.学生能够分析先秦文化的特点和其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学习先秦诸子的思想与文化;2.掌握先秦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整体感知法;2.归纳法;3.联想法;4.比较法;5.课堂讨论法。
五、课程设置第一讲《论语》1.学习《论语》的作者及成书历史;2.分析《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论语》与现代社会的异同;4.归纳《论语》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二讲《道德经》1.学习《道德经》的作者及成书历史;2.分析《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道德经》与现代社会的异同;4.归纳《道德经》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三讲《墨子》1.学习墨家的思想和学说;2.分析《墨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墨家与其他诸子的异同;4.归纳墨家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四讲《孟子》1.学习孟家的思想和学说;2.分析《孟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孟子与其他诸子的异同;4.归纳孟子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五讲《韩非子》1.学习韩非子的思想和学说;2.分析《韩非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韩非子与其他诸子的异同;4.归纳韩非子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实施步骤第一步完成先秦诸子的基本读物学生按照所安排的读物,对先秦诸子著作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理解其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第二步教师讲述教师针对学生自主阅读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详细的讲述和解释,以便学生全面把握著作内容和主旨。
第三步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理解其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四步课堂讨论教师针对某个问题或者某篇经典著作,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的认识先秦文化及其历史价值。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6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教无类》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要词汇;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感动2018中国传统名人——孔子颁奖词:当高山之巅传来溪流舞动的奔放,生命还会远吗?当诗书礼仪之声刺破那半昧的晨暮,叩响我们心中所有的悸动,那彼岸的灯火还远吗?当至圣的每一言、每一语,乘着齐鲁的风,驾着晋楚的云,飞向那远古的悠扬,圣王之治还会远吗?孔林的雨是绵长的,在安静的雨幕里漫步,看沾了雨珠的草显出新绿。
巨大古老的石人保持沉默的微笑,恍惚间突然感到:孔子,这个孤独的、穿越千年的灵魂,竟可以有如此位的朴实的力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朗朗的读书声仿佛回响在耳畔。
孔子站起来了,一位温和的谦谦君子,慈祥地微笑,深邃的眼眸里折射出智慧的光彩。
这显然是一位伟人,带着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的孔夫子是如何看待教育的。
2、提出疑问“有教无类”——“无类”指的是什么?3、放眼当今十九大报告中对教育是这么说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1单元 6、有教无类 含解析 精品
六、有教无类[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语.(yù)上 愠.(yùn)色 弑.(shì)齐君 罔.(wǎnɡ) 一隅.(yú) 不悱.(fěi)不发 终夜不寝.(qǐn) 殆.(dài) 贫而无谄.(chǎ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2)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类⎩⎨⎧有教无类.(种类、类别,名词)予观雁荡诸峰……不类.他山(类似、像,动词)中绘殿阁,类.兰若(类似,动词)走卒类.士服(大多,大都,副词) (2)故⎩⎪⎪⎨⎪⎪⎧由也兼人,故.退之(所以,连词)既克,公问其故.(原因,名词)温故.而知新(旧的学问,名词)轩东故.尝为厨(旧时、从前,名词)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形容词)广故.数言欲亡(特意、故意,副词)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所以、因此,连词) (3)与⎩⎨⎧始可与.言《诗》已矣(和、跟,介词)则与.一生彘肩(给予,动词)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动词)吾与.点也(赞许,动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指中间介绍人(2)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古义:到今义:指另提起一事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名词用作动词,告诉)(2)求也退,故进.之(使动用法,使……推进)(3)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动用法,使……退一步)(4)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名词用作动词,做官)(5)礼后.乎(名词用作动词,处在……之后)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回也非助我者也。
(判断句)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啊。
(2)起予者商也!(判断句)译文:启发我的是卜商啊!(3)何谓也?(宾语前置)译文:(这是)说什么呢?(4)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吧?(5)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教无类 学案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教无类 学案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语.上(y ǔ) 愠.色(y ùn) 令尹.(y ǐn)B.弑.君(sh ì) 十乘.(ch én ɡ) 不悱.(f ěi)C.一隅.(y ú) 则罔.(w ǎn ɡ) 殆.(d ài)D.无谄.(ch ǎn) 切磋.(chu ō) 倩.(qi àn)解析:A 项,“语”应读“y ù”;B 项,“乘”应读“sh èn ɡ”;D 项,“蹉”应读“cu ō”。
答案: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起.予者商也 起:站起来。
B.弃而违.之 违:违反。
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类推。
D.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退后。
解析:A 项,起:启发。
B 项,违:离开。
D 项,退:使动用法,使……退。
答案:C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B .{告诸往而知来者投诸渤海之尾C .{其斯之谓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D .{三已之,无愠色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解析:A 项,连词,就。
B 项,兼词,之于。
C 项,副词,表猜测,大概。
D 项,动词,罢免/语气词,了。
答案:D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求也退,故进.之A .起.予者商也 B.如会同,端.章甫C.己欲立而立.人D.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解析:例句和C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动词的正常用法;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C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B.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C.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D.亦可以为成人..矣解析:A项,古今义最接近。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教案3Word版含解析
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①预习②设置问题、回答问题③合作探究④课堂训练)236 7yd i1 2 3 4 5 6 7 8 9 1014 91011 2 31(p )(P )(P n) (d ) (xi n)(ch n )y n sh shn g f i w ng(zhu n) (ch n) (y o)(ji n) (y )(y n) (z n)(bn) (j )(b ) (qi o)(li n) (h )(m )(di n)(b )(w i) (co)1.2.3.9【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 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
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
”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 器的加 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 “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
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启 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 ‘笑脸真灿烂啊,美目真妩媚啊, 天生丽质打扮得真高雅啊’。
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先 有宣纸,然后才能绘画。
”子夏问:“先有仁义,后有礼法 吗? ”孔子说:“子夏,你启发了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诗 了!”七、问题探索。
1、 如何理解“有教无类”?这种思想有什么意义?“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不论贫富、 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
孔子的这种思想,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 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 路,这对教育和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第二三则内容体现了什么思想?教育要因材施教。
3、 从四五两则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时非常注重 什么方法?自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以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4、 孔子非常注重“学”与“思”的关系,请同学们 结合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教无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识记掌握选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 梳理文意,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
3. 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教学重点:梳理文意,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
思考孔子教育思想的启发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知人论世他在封建时代备受推崇,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在现代甚至享誉全球,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
孔子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和实践。
【何人教】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感知其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风尘依然散发光耀千古的智慧光芒的教育思想。
二、牛刀小试——预习检测(本环节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
让学生在文言知识的梳理中总结方法。
)1.字音字形:语上(yù )愠色(yùn )弑君(shì )罔( wǎng )不悱不发( fěi )一隅(yú )殆(dài )贫而无谄( chǎn )切磋(cuō)令尹(yǐn )2.通假举要:学而不思则罔(通“惘”,迷惑)于吾言无所不说(通“悦”,喜欢)3.古今异义:中人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并作见证的人。
至于古义:到。
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4.词类活用:求也退,故进之。
(进:使……前进)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使……后退)三已之,无愠色。
(已:使……停止)5.一词多义:诸退之由学生从文中选出并做解释。
6.特殊句式:(说出判断依据)①判断句:回也非助我者也。
起予者商也!②省略句: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③宾语前置句: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其斯之谓与?何谓也?三.切磋琢磨——文本解读探究一:“有教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教何人】【第1则】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我们怎么去理解“有教无类”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六、有教无类
六、有教无类释文题“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孔子的这句话是说,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
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的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学而不思则罔.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于吾言无所不说.通“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①类⎩⎪⎨⎪⎧ 有教无类.: 举类.迩而见义远: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中绘殿阁,类.兰若: 走卒类.士服: ②殆⎩⎪⎨⎪⎧思而不学则殆.: 农者殆.则土地荒: 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 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3)古今异义①中人..以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②至于..他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4)虚词归纳①焉⎩⎪⎨⎪⎧ 焉得仁: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②以⎩⎪⎪⎨⎪⎪⎧ 皆以.美于徐公: 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中人以.上:2.词类活用(1)求也退,故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也兼人,故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礼后.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1)回也非助我者也。
1.6 有教无类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六、有教无类“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按照他这句话,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
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1.识记和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1.字音字形①愠.(yùn)②弑.(shì)③悱.(fěi)④寝.(qǐn) ⑤倩.(qiàn) ⑥谄.(chǎn)⑦隅.(yú) ⑧罔.(wǎnɡ) ⑨殆.(dài)⑩语.上(yù) ⑪如琢.如磨(zhuó) ⑫切磋.(cuō)2.通假举要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喜欢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读yù,告诉②求也退.,故进之:退却,引申为退缩③由也兼人..,故退之: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④弃而违.之:离开⑤不愤.不启:郁结⑥不悱.不发:想说而说不出来 ⑦学而不思则罔.: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惑 ⑧富而无骄.:骄傲自大 (2)一词多义①类⎩⎪⎨⎪⎧ 有教无类.:类别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条例中绘殿阁,类.兰若:类似走卒类.士服:大都、大多 ②殆⎩⎪⎨⎪⎧ 思而不学则殆.:危险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懒惰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大概,恐怕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几乎、接近、差不多 ③焉⎩⎪⎨⎪⎧ 焉.得仁:代词,表疑问,哪里,怎么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于彼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词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词词尾④以⎩⎪⎪⎪⎨⎪⎪⎪⎧ 皆以.美于徐公:动词,以为,认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则人情之所不得:介词,表原因,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表凭借,拿,用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表时间和处所,在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连词,表并列皆务勒铭,以.夸后世:表目的,用来,来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助词,不译中人以.上: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 方位、数量等的界限(3)词类活用①求也退,故进.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 ②由也兼人,故退.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 (4)古今异义①中人..以上 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25份人教课标版9
一一、识记字音王好战,请以战喻对应学生用书[基础·夯实 ].数罟..(ù ɡǔ).良人 (jiàn).攘街坊之鸡 (ǎɡ)..嗜好 (ì).二、通假字. 洿池 (ū).. 墦间 (ū).苗槁.(ɡǎ).庠序 (áɡ).. 施施 (í).浡然 (ó)..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则必餍酒肉此后反.同斑,须发花白通返,返回,回家.蚤起通早..施从良人之所之通迤,斜行..卒然曰同猝,忽然..由水之就下通犹,好似,忧如.三、古今异.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养护身体.所仰望而身也..古:依靠,盼望今:指向上看;仰慕而有所希望.人之所以求富利达者..古:用⋯⋯ 方法今:表因果关系的.是非君子之道..古:不是今:.天下之民皆引而望之矣..古:伸脖子今:引、四、一多.兵 (\\( ①非我也,兵.也兵器 ,②土崩瓦解.士兵 )).(\\( ①涂有莩而不知.开救 ,②百百中射 ,③ 左戍阳九百人派遗 ))...直(\\( ①直不百步耳只,不过 ,②系向牛充炭直.通“ ”,价 ,③中通外直不曲折 ))...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数ù,密 ,②扶以数故ò,频频 ,③数口之家可以无矣ù,几 ))....以!.其(\\( ① 其与食者代,他 ,②此其足之道也副,大概 ,③如知其非代, ))....而!.施!五、活用(一 )名词活用.名词作状语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王无罪岁.()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二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问其与饮食者,尽荣华也...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请轻之,以待来年而后已.()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三 )数词作动词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六、文言句式(一 )判断句.非我也,岁也(“也”表示判断 )日:每日鼓:敲鼓树:种植罪:归罪王:称王荣华:富裕权贵之人谨:当心地办妥轻:减少骄:小瞧羞:感觉惭愧一:一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也”表示判断 ).是非君子之道(“非”表示判断 )(二 )状语后置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作状语,后置).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作状语,后置).树之以桑(“以桑”作状语,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作状语,后置 ).而相泣于中庭(“于中庭”作状语,后置)(三 )宾语前置句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之” 作宾语,前置)[课文·译注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心血了!)(\\( 之:与后 ,面的“也” ))内凶, ,黄河以北打饥荒,)错误!错误!错误!“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25份人教课标版23
二非攻对应学生用书[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园圃 (ǔ).攘人 (ǎɡ)...栏厩 (ù). 扡衣 (ō)..二、通假字.其不仁兹甚..扡其衣裘、取戈剑者..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三、古今异义则弗知非,从而誉之..古义:从,跟从;而,来.犬豕.(ǐ).衣裘.(ú)通滋,更加同拖,强夺通辨,分别今义:顺承关系的连词四、一词多义.则错误 !.遗错误 !.苟 (\\( ①苟亏人愈多连词,假如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副词,临时))...以错误 !.国(\\( ①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国家 ,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③等死,死国.可乎国事))五、活用(一 )名作从而誉之誉:美.(二 )活用.的使用法以人自利也:使⋯⋯..的意用法众非之非:以⋯⋯非.六、文言句式(一 )判断句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与不之乱也(“也”表示判断)(二 )省略句其不又甚 (于 )入人厩取人牛(“甚”后省略介“于” )(三 )前置句以人自利也(“自” 作“利” 的,前置)[文· 注 ]!!也?以人自利也。
,是什么原由呢?因他害人自己利。
)(\\((\( 园圃:在此指 ),\( 果园。
其:代 ))))!!!是何故也?以人愈多。
,李子。
是什么原由呢?因他害人更多。
) (\\((\( 攘ǎɡ: ),\( 盗、窃。
))))人愈多,其不仁甚,,假如害人更多,他的不仁就更加重,)益厚。
,罪就更重。
)!!!!!!!!!错误 !至大为不义攻国, ,此刻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国,)错误 !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称它为义。
这能说是知道义跟不义的差别吗?) (\\((\( 至:最。
为:是。
),\(从而:从,遵从、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义以遗后世哉?,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代呢?)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辨”,分别、差别。
)))), 此刻有人做 )错误 !错误 !辩乎? ,这能说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差别吗?)错误 !“不义的事”“错 ),\( 误的事”;第二个、第四个是动词,训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6课《有教无类》优质导学案(3页)
学习笔记
备写人:
审核人:
【学习目的】:
1、疏通翻译 1、2、3 和 9 节,学习和掌握重要文言知识。 2、掌握并体会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重要思想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借助注解与工具书,掌握重点词句,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
1、 孔 子,名丘,字
2、翻译疏通第二、三、九那么,这三那么选文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 方法,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观念?
断教育的格 局。希望通过
提示:①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第 2、3 那么中 兴 办 教 育 来
通过孔子和三个弟子的对话,强调教育要结合受教育者的智力高低来有针 培养“贤才〞
对性地进展,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第 9 那么里的故事,除了让我 和官吏,以实
2、预习自测: 〔1〕给下面加点字标注字音。
代最伟大的
语.上〔 一隅.〔
〕 愠.色〔 〕 殆. 〔
〕 弑.君〔 〕 商讨〔
〕 罔.〔 〕 〕 贫而无谄.〔
思想家、教育 〕
〔2〕找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家和学者。
学而不思那么罔 于吾言无所不说说Leabharlann 悦〔3〕找出古今异义并解释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古义:高深学问和道路
办学提供了 时机。孔子抓
提示:(1)、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 住这一时机,
都平等地加以教育。(2)使承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 创办私学,打
士人通过承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拓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 破 了 贵 族 垄
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进步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有教无类释文题“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孔子的这句话是说,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
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的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学而不思则罔.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吾言无所不说.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惘 迷惑 ②悦 喜欢(2)一词多义①类⎩⎪⎨⎪⎧ 有教无类.: 举类.迩而见义远: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中绘殿阁,类.兰若: 走卒类.士服:②殆⎩⎪⎨⎪⎧ 思而不学则殆.: 农者殆.则土地荒: 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 进退不由,殆.例送死:答案 ①类别/事例/条例/类似/大都、大多 ②危险/通“怠”,懒惰/大概,恐怕/几乎、接近、差不多(3)古今异义①中人..以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②至于..他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答案 ①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②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
(4)虚词归纳①焉⎩⎪⎨⎪⎧ 焉.得仁: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②以⎩⎪⎪⎨⎪⎪⎧ 皆以.美于徐公: 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中人以.上:答案 ①代词,表疑问,哪里,怎么/代词,相当于“之”/兼词,于此,于彼/语气词/形容词词尾 ②动词,以为,认为/介词,表原因,因为/表凭借,拿,用/表时间和处所,在/连词,原因/表目的,用来,来/助词,不译/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的界限2.词类活用(1)求也退,故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也兼人,故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礼后.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 (3)名词作动词,做官 (4)名词作动词,在……之后3.特殊句式(1)回也非助我者也。
(2)起予者商也。
(3)其斯之谓与?(4)何谓也?(5)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6)绘事后素。
(7)礼后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判断句,(3)(4)宾语前置句,(5)~(7)省略句。
4.语句翻译(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知。
焉得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有父亲兄长健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呢?(2)冉求平时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敢作敢为,不够慎重,所以我约束他。
(3)不知道。
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呢?文本名句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文外名句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类别。
”(《论语·卫灵公》)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孔子说:“资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道理;资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论语·雍也》)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健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呢?”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冉有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实之!”践它!”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父亲和兄长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回答‘听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到了就去实践它’。
我被弄糊涂了,斗胆问问。
”孔子说:“冉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平时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敢作敢为,不够慎重,故退之。
”所以我约束他。
”(《论语·先进》)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多次做官当令尹,没有显出高兴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的样子;多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生气的样子。
每一次被免官时,一定会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把自己做令尹时的政事告诉继任的令尹。
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算得上是忠了。
”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
这得仁?”怎么能算得上仁呢?”“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子张又问:)“崔杼杀死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中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四十匹,却抛下它们离开了齐国。
到了另一个国家,就说:‘这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里的大夫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
’就离开了。
又到了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和我们的大夫崔杼差不多。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又离开了。
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
”子张说:“仁矣乎?”子曰:“未知。
焉得仁?”“可算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
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呢?”(《论语·公冶长》)5.子曰:“不愤孔子说:“教导学生,如果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不启,不悱却还没有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不发。
举一隅不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以三隅反,则不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复也。
”次去教他。
”(《论语·述而》)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来思考,结果没益,不如学也。
”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论语·卫灵公》)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上当受骗;只空而不学则殆。
”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论语·为政》)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说。
”喜欢的。
”(《论语·先进》)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说:“贫穷却不讨好、奉承别人,富有却不骄傲自大,何 如?” 子曰:“可 也。
未若 贫 而 乐 , 富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而 好礼者也。
”有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曰:“《诗》 云:‘如 切子贡说:“《诗》上说:‘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如 磋 ,如 琢 如 磨。
’其斯 之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
’那就是说的这谓 与?” 子曰:“赐 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 告种道理吧?”孔子说:“端木赐啊,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告诉诸往 而 知 来 者!”你以往的事情就可以知道将来的事情了啊!”(《论语·学而》) 10.子夏问 曰:“‘巧 笑 倩 兮,美 子夏问孔子:“‘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目 盼 兮 , 素 以为 绚兮’,何眼睛黑白分明,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说的是谓 也?” 子曰:“ 绘事 后 素。
”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绘画。
”曰:“ 礼 后 乎?” 子曰:“起子夏又问:“那么,礼也后于人的本性吗?”孔子说:“卜商,予 者 商 也!始 可 与 言 《诗》已矣!”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论语·八佾》)1.选文第3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退缩,也不过于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2.选文第9则和第10则,师生对话中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何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这两则对话中,子贡和子夏都能从对《诗经》的研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领悟到人生的道理,这受到孔子的热情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