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优课教案_0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理解《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基本内容,识别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汇。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诗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理解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及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在战争背景下的复杂情感,感受其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诗歌。

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原文、注释、译文、重阳节习俗介绍及诗歌创作背景)•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和图片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多次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讲授法:结合注释和译文,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重阳节习俗和战争背景的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过程(要点细化)导入新课•节日引入:从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节日与思乡之情的联系,引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学习。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战争形势、诗人身份及心境等,为学习诗歌做铺垫。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停顿。

•字词讲解:结合注释,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故园菊”、“傍战场开”等),体会其象征意义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理解: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战争背景下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感受其家国情怀。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优质教案_3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优质教案_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学习课文中的几生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很多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他二十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

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

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

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

因为“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

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

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所以人称“岑嘉州”。

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

客死成都舍。

享年56岁。

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

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设计思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诗歌,诗歌由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所作,在这首五绝中,诗人借助主要意象“故园菊”寄托了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特别是唐代诗歌尤其注重通过意象来传达诗人的主观情思。

如果在教学诗歌时忽略这点,只简单地将诗歌的情感告诉学生,那么诗歌就会变得索然寡味,学生以后学习诗歌也会兴趣全无。

所以笔者试图通过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这一途径来让学生掌握诗人传达的主要情思,从而让学生掌握“核心意象分析法”与“叠加意象分析法”两种意象分析法来对意象特点具有典型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诗歌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让教师教得有用,学生学得有效。

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主要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掌握鉴赏诗歌的典型方法:意象分析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掌握分析诗歌的典型方法:意象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直接进入诗歌学习。

二、朗诵诗歌,初探诗歌的情思。

(一)朗诵诗歌,正字音诗句“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应读qiăng,诗中表示勉强之意。

(二)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屏显:《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想要表达什么?(学生经过思考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给出结论。

)屏显:这首诗寄托了作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三、学习“意象”,明确诗歌意象的类型并掌握“意象分析法”。

(一)明确“意象”这一分析诗歌的重要途径的简单含义。

通过上述对诗歌情感的探讨,在此适时给出诗歌中重要的情感传达媒介——“意象”的概念。

屏显:意象,指的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意象就是含有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

(二)理解“核心意象”,并学以致用。

1.点出“意象”类型一:核心意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诵读体验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交流,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课本,缺乏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在分享成果时,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目标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有待提高。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感悟古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e.艺术特色: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f.诗歌鉴赏: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g.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表现家国情怀的古诗,如《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主旨。 2.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课前解疑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长于 七言歌行。由于参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画异域风 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大方。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了解背景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 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 这首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行营、军营
故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重阳节
思考探究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
一个“强”字,表明了作者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 之的心态,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突出了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无人送酒来
运用典故,写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 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遥怜故园菊
作者写思乡,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 故园长安,更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 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具有重阳节的特色。
遥怜故园菊
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既呼应了题目 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紧扣诗题。
应傍战场开
紧扣住诗题中“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 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好 像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积累拓展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双袖龙钟泪不干。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悟读,感知情感美
1、这首诗写了中国的哪一传统节日?从本 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重阳节。
“九日” “高”
“酒”
“菊”
悟读,感知情感美
2、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首句为何要 说“强欲?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 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 这里流露出诗人浓郁的思乡情绪。
合作探究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 达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 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 宁夏灵武西南。
吟读,感知音韵美
xiáng
夜上受降城闻笛 lè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字词释义
回乐烽①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
①回 乐 烽 :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②受降城 :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
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
文 深秋白霜。
字词释义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③望乡。
① 芦 管 : 笛子。 ② 征 人 : 戍边的将士。 ③ 尽 : 全。

不知何处吹起了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
文 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悟读,感知情感美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qiǎng
岑 参(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译读,感知意境美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共19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共19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5
(二)走进诗歌
1.初读诗歌
请同学们放声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诵读提示:强qiǎng 应yīnɡ
在诵读过程中思考: 诗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你是从哪几个词看出来的?
明确: 从“九日”、“登高”、“遥怜”、“故园”几个词中,
可以看出,诗人主要是写重阳节登高思乡这件事。 6
(二)走进诗歌 2.再读诗歌
14
作者的 诗歌的
诗歌的 诗中的 全诗的 写作的 抒发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李益(唐代边塞诗人)
行军途中,在九月九日重
阳节思念远在长安的故乡
晚上在受降城听笛声
的园子
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 诗人随家迁居洛阳,考上进士后
随军出征,于重阳节登高 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此诗为
本诗表面写自己行军在外,远离故乡,抒发对菊花的怜惜、 对故园的思念,实则点明“战场”,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悲欢 离合的场景跃然纸上,借菊花想到百姓,更多的是抒发诗人期盼 安史之乱早日平定,期盼战火早日终结,也期盼自己能尽快回到 故园。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渴望和平的伟大情怀。
从“强欲”、“无人”、“遥怜”几处可以看出。 12
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饮酒、赏菊, 而此刻行军途中,诗人不禁想起陶 渊明那一句“王弘来了吗?”借用陶 渊明的典故,更加点明了行军的凄 凉萧瑟。此处的手法是用典。
重阳节本应赏菊,可菊花却远在故乡, 眼前无花,便也只能通过联想,想象着 故园中菊花不畏战火、顽强不屈的开放。 远在故乡的不只有菊花,还有亲人,更 有无数正在饱受战争迫害的百姓。写到 这,诗人不仅仅只是怜惜“故园菊”,而 更多的是怜惜“故乡人”,“故园”也实 则 指代整个长安。此处的手法是以小9 见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朗读演练的环节表现出色,能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古诗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把握不够准确。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专门的朗读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古诗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提问方式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基本背景和情感表达。这是一首描写战争背景下诗人思念家乡的古诗。它展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诗人如何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古诗。通过具体案例,了解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意境来表达对故园的思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感受古诗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强化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学习古汉语词汇、句式,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意境的能力,促进语言素养的提升。
4.发展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通过分析、解读诗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提升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பைடு நூலகம்
5.增强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感悟诗人对战争背景下人民疾苦的关注,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第二联说“无人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 其实是说战争年代无法好好地过节,其中的惆怅、凄凉 难以言表。
合作探究
• 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 傍战场开”两句诗。
• 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画了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 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 情。
•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委曲登上高处远眺, 想畅饮个爽快

无人送酒来
• 无人送酒:这里化用西晋陶渊明的典故。据载,陶渊明有一次过
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菊花丛中独坐,这时正好江州刺史王弘来 送酒,二人醉饮而归。
原文翻译
•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像王弘那 样的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 遥:遥远,远方。 • 怜:可怜。 • 菊:菊花。
•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浑厚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 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域出现了一个飞跃。
合作探究
• 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 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委曲地 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 者报效祖国的忠心。
• D、整首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 乱的期望。
主题思想
•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 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担忧和对战乱之中人 民疾苦的深深关心之情。
艺术特色
• 以想象的手法描画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 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好像看到一幅鲜 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担忧。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 掌握生字词,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掌握生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 难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忆节日习俗,引出课题我会问学生们:“大家知道重阳节是什么节日吗?在这一天,我们都有哪些习俗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饮酒等。

接着,我会继续引导:“那么,你们知道唐代诗人岑参在重阳节这天是怎么度过的吗?”从而引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我会展示课文标题,并让学生预测诗歌可能讲述的故事或情感。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诗歌,提高阅读效果。

2. 朗读诗歌,感受情感我会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其他学生认真听,注意语音语调。

朗读结束后,我会点评朗读者的表现,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字音、节奏等问题。

我会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例如,“强欲登高去"中的“强欲”表示勉强、不得已的意思;“无人送酒来"则描绘了诗人孤独的处境。

通过讲解这些生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我会穿插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某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者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学习新课1. 朗读诗歌,感受韵律之美我们将一起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说课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说课课件

4.理解诗句大意。 ①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②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③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整首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 ④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 教师明确 (出示课件:) 委曲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赏析时所要把握的要点,以岑参的诗《行军九日思 长安故园》为导引,及时总结,并巩固学习,延伸阅读杜甫的 《九日》,进行学法归纳。(设计理由∶为培养学生形成一点 理解赏析古诗的能力,古诗词赏析时,我们教学生要把握要点 如读题目、知背景、看作者、找诗眼、辨技法、挖意境等,这 对他们掌握理解古诗有一定帮助,而且坚持下来一一教授给学 生,学生感受初见成效。)
二、说学情
对于初次接触诗词鉴赏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应把理解诗歌内容,把 握诗歌意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对 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发掘。但因年龄还比较小,生活经验有限,对诗 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层意蕴比较难理解,只能通过反复诵读加以 体会。他们对于记叙文的阅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具备粗浅的理性分析 能力,能够较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一、说教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 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其中一篇。这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此 诗以重阳登高为题,通过描述思念长安故园,表现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和 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心、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期望。表达的 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担忧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 心。全诗语言浑厚,构思精致,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 的抒情佳作。
七、说板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



简 介
岑参,唐朝边塞诗人,南阳(今 属河南)人。善于描画塞外风光和
军旅生活;气势豪迈,情辞大方,
语言变化自如。代表作《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其中名句:“忽如一
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介 绍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
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 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 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
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 方法表现的?
【1】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和对早日平定 安史之乱的期望;
【2】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 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 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画了长故园 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 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 读者掩卷寻思。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目录
壹 情境导入 贰 初读感知
叁 拓展延伸 肆 课堂小结
壹 情境导入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诗的
大概意思。
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 和不同的地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qiǎng:委曲。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 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 于是醉饮而归。 怜lián:可怜。 傍bàng:靠近、接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部优-素材-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部优-素材-课件

•9、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2021/7/312021/7/31Saturday, July 31, 2021 •10、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2021/7/312021/7/312021/7/317/31/2021 7:35:19 AM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2021/7/312021/7/312021/7/31Jul-2131-Jul-21 •12、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2021/7/312021/7/312021/7/31Saturday, July 31,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7/312021/7/312021/7/312021/7/317/31/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7月31日星期六2021/7/312021/7/312021/7/31 •15、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2021年7月2021/7/312021/7/312021/7/317/31/2021 •16、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021/7/312021/7/31July 31, 2021 •17、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2021/7/312021/7/312021/7/312021/7/31绝句与元曲 Nhomakorabea绝句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课堂检测
第叁部分
课堂练习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可以看出。
2、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
乱的渴望的诗句是: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延伸拓展
第肆部分
课堂练习
3、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词语积累
cén shēn
岑参
lián
遥怜
qiǎng 强欲
bàng
应傍
古诗精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诗题意思: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 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古诗精讲
强欲登高去,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句意: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古诗精讲
无人送酒来。
送酒: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 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后来正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 来了,才醉饮而归。
句意: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古诗精讲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 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 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古诗精讲 1、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首句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 典故,用“无人送酒”来暗寓“行军”的特定环境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7)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cén shēn
qiǎng
强欲/登高去,
无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酒来。
lián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读懂诗意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 赏菊、饮酒的
风俗。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 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 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 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写作特色
语言优美,寓情于景,蕴藉含蓄,全诗把景色、声音和 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课堂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登城远望景色,营造了一种荒凉、 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的两句诗是回:乐_烽__前__沙__似__雪______, _受__降__城__外__月__如__霜__。 (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的两句诗是: _不_知__何__处__吹__芦__管___,_一__夜__征__人__尽__望__乡_。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 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 同深秋的寒霜。
2.请赏析“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运用对偶和比喻,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 严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边塞的荒寒和凄冷;渲染了荒寒 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愁惨凄凉的心境,为下两句写戍 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答案: (1)C (2)登高 孤单寂寞 (3)以“故园菊”这一意象代长安故园,表达军旅途中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以“怜”字传达出对战乱中长 安百姓的同情;以菊“傍战场开”的想象寄托了对胜利的渴望和信心。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再读,读出故乡之思,对人民的关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课堂小结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 故园之菊,再由故园之菊慨叹故园已为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 惆怅,寄托着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提起九月九日重阳节,你想起了哪位诗人的佳作?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另一位诗人的 作品,重阳节这一天他行军异乡,想 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疏通诗歌大意,感受人物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等多种情感交织
链接资料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 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 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 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理解这两句诗运用典故表达的情感。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写旅况的惆怅、凄 凉,也暗寓诗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靠近。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遥”渲染诗人和故园长安 相隔之远,烘托深切的思乡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之情;“怜”不仅直抒胸臆, 表达对故乡菊花的眷恋,更 写出了对菊花开在战场的怜 惜之情。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一个“遥”字渲染了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一个“怜” 字写出诗人对故园的眷恋。诗人通过想象故园菊花盛开的画面来 表达乡愁。“怜”的是“故园菊”,更是故园人,是在战争中饱 受摧残的乡亲,诗中流露的是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情 感深沉蕴藉。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听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听课笔记

新2024秋季七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入教师行为:•教师以一段描绘重阳节习俗的视频或图片为导入,简述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引发学生对节日氛围的联想。

•随后,教师话锋一转,提问:“如果在行军途中遇到重阳节,无法与家人团聚,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以此引出诗人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或图片,认真聆听教师介绍重阳节的习俗,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部分学生可能会分享自己对于节日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感受,为理解诗歌情感做铺垫。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节日习俗的介绍,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巧妙地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情感背景中,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诵读示范:教师首先进行示范诵读,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语调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诗歌内容,解释关键词汇,如“九日”、“故园菊”、“傍战场开”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深层含义。

•情感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问:“诗人为什么要写‘故园菊’?‘傍战场开’又给你怎样的感受?”鼓励学生结合诗歌背景和自身理解进行发言。

•拓展延伸:介绍岑参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岑参与其他诗人的重阳诗,探讨不同诗人笔下的重阳情感差异。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诵读,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并分享个人观点。

•聆听教师介绍岑参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诵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主题。

(1)以灵活多样的诵读贯穿学习全过程。

(2)通过重阳节的典型情境的分析,感受人物惜花、思乡等多种情感交织的复杂心境。

(3)利用音乐背景,营造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思亲思家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动、思维简单,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的不适应也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老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自然过渡,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本首诗虽为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相对短小,但通过重阳特定节日、菊花、战乱行军等典型情境表现主人公多种情感交织的复杂心境的写法还值得七年级学生反复诵读品味。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

农历九月,中秋节过后,有一个关于老人的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重阳)重阳节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登高、饮酒、赏菊)。

是啊,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

(生背)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

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由生活习俗导入,联系旧知,贴近学生生活,使所学内容尽快地走近学生,由旧知到新知,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活动2【讲授】走进作者
(1)出示课件:
岑参(约715年—770年),江陵人(今湖北荆州),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现存诗403首。

(2)复习岑参的写景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尽快了解作者。

复习名句,巩固旧知,同时也从心理上让学生重视本首新诗的学习)。

活动3【讲授】背景介绍
(1)出示课件: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757年二月,
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时未收长安”。

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2)简单介绍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指由安禄生、史诗明发动的叛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叛军一度打到长安,攻入长安城,皇帝仓皇出逃,后在李光弼、郭子仪的率领下平定叛乱。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尽快明了地了解创作背景,教师补充介绍,让学生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有更深入了解)。

活动4【活动】熟读并背诵诗歌
(1)录音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听两遍, 注意字音,注意停顿。

(2)教师范读。

学生依此正音、停顿。

注意“强”“傍”字的读音。

(3)练习:这首诗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等词语可以看出。

(重阳节,“九日”、“登高”、“饮酒”、“菊”。


(4)集体朗读,背出诗歌,教师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朗读,争取背出。

(设计意图:读,是学诗的基本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读,录音读、范读、集体读,让学生对诗歌有充分的接触和印象。

因本首诗较短,五言绝句,二十个字,所以本班学生完全可以在未曾仔细分析诗歌前就可以背下来,并且先背出诗歌,也更有利于下面的学习环节)。

活动5【活动】疏通诗意
(1)学生独立地,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同桌互助地一人说一人听,互相补充,疏通诗意。

(3)全班交流
(4)(出示课件)教师明确: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设计意图:由个人到同桌再到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对诗歌的理解)
活动6【活动】精读诗歌
(1)学生齐读全诗。

(2)师:这首诗经过我们的反复朗读、背诵及诗意的串解,你认为你对诗中的哪句,或哪个词,哪个字最有感触,为什么?
(3)学生充分发言,学生互相补充,教师启发引导。

①“强欲登高去”,“强”当何解?(勉强),为什么会勉强?(行军途中,遭遇战乱—诗人的凄清境况)本句和题目什么关系?(点题)
(板书:强欲登高)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②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③“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同学们闭目想象一下,什么样的场景?
(长安城里,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寂
寞、可怜地开放)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提问,相信学生有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

同时闭目想象,给学生理解诗歌的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互相补充,表达中升华对诗的学习,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7【活动】体会诗人感情,领悟主题
(1)师:可“遥怜”“否改为“遥思”“遥想”故园菊?
明确:“怜”字包含更复杂的感情,既有对花的思念、想念,更有怜惜、怜爱之意。

(2)小组合作: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作者写作此诗是欲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提示抓诗眼“怜”)
明确:惜花——开在战场边;
思乡——题中可见;
忧国——长安,是故园,也是帝都;
忧民——战火纷乱。

这些复杂的情感,依托哪种媒介而传达?(菊花为媒,怜菊,其实就是思乡,就是忧国,就是忧民,就是希望早日评定安史之乱,国泰民安。


(设计意图:字词揣摩,让学生充分发言,激发课堂讨论热情,学会遣词造句)。

活动8【活动】拓展延伸
一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仅仅20个字的绝句,同样是重阳登高,因为故园战乱未平,因为写在行军路上,写出了与其他重阳节诗作不一样的荡气回肠。

自然,也收到了很多名家的点评:
(出示课件: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方虚谷云:悲感。

《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妙在二十字中备见题意。

《唐诗直解》:点“战场”字,无限悲怆。

《而庵说唐诗》:此诗以看菊为主,登高为宾。

你赞同哪一点?想一想,说一说。

(设计意图:引用名家大家的点评,与学生学习发生共鸣,实现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

活动9【活动】作品展示(回忆有关战争题材的诗词)
(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自己喜欢的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

(2)学生点评、赏析、互相补充对诗歌的理解。

(3)齐声诵读。

(设计意思:使课堂内容更充实,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扩充课堂容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己找诗,自己评诗,更有学习主动性)。

活动10【小结】
师: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时代,可以悠闲地欣赏鸟语花香,享受轻风流水,可以坐在安静的教室里读书写字。

我们学习这些有关战争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那时的人们对战争的谴责和无奈,更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和平宁静的生活,这也是我们读这些诗的意义吧。

(设计意图:实现情感价值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心理)
活动11【作业】
同年九月,安史之乱得以评定,诗人又回到了故园长安,并且看到了长势正好的菊花,他会作何感想呢?请用一段文字加以描述。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相当于给诗歌续尾,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板书设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
无人送酒惜花思乡
遥怜故菊忧国忧民
厌恶战争渴望和平
通过典型环境表达复杂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