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商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贾平凹《商州》读书笔记
贾平凹《商州》读书笔记贾平凹的《商州》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乡土中国的生动画卷。
这部小说以商州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情感和命运。
在贾平凹的笔下,商州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作者通过对他们的刻画,展现了商州人民的善良、坚韧和乐观。
他们与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能坚韧不拔地生活下去。
同时,他们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些人物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立体的、多面的,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除了人物形象,贾平凹在《商州》中对乡土生活的描绘也十分生动。
他通过对商州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的细腻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世界之中。
商州的田野、河流、山峦都成为了故事情节的背景,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同时,贾平凹还通过对商州民间文化的挖掘,展现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除了对乡土生活的描绘,《商州》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小说中的人物面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
贾平凹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经历的巨变。
这些变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更是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商州》中,贾平凹的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商州地区的方言和俚语,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同时,他的语言优美、精炼,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
通过他的文字,读者仿佛能够听到商州的田野上风吹过麦浪的声音,能够看到那片土地上人们劳作的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商州》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和影响。
这部小说是贾平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商州系列”的重要作品之一。
它获得了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也证明了贾平凹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洞察力。
《商州》对于贾平凹的创作生涯也具有重要意义。
贾平凹作品的地域特色
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
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
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黄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写出了陕北高啄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自然景貌。
它从“绳一般地缠起来”的路,沙质的土,写到人们冬日吃饭的情景,婚丧红白喜事,乃至村头小店等,对它们都写得既概括、跳跃,又具体、内在。
高原的粗犷、开阔,人民的勤劳、淳朴,种种特质皆如诗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从《秦腔》中知道了,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着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在《走三边》即走定边、靖边、安边,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见所闻,以行踪为线,用纪实性写法,抒发了对陕北“三边”辽阔、富饶、美丽、粗犷的礼赞之情、倾爱之情。
一幅幅独特的动态西北风景画,不仅活画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色调,而又着力渗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围,把景色、情感和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在读者的脑际中。
贾平凹在写山写水写人物的散文中,无不充满着黄土的气息、秦腔的旋律、汉唐的雄风,在参与秦川尤其是商州山地文化的艺术改造和重建中,贯注着他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这是因为贾平凹生于斯长于斯,充分了解这一方土地并得之于心、寓之于文的结果。
贾平凹商州小说民俗世界的美学风格
贾平凹商州小说民俗世界的美学风格贾平凹商州小说富含民俗文化因子,商州民俗的独特风情。
一、刚柔相济的和谐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商州小说“刚柔相济”的民俗特色。
商州所在的山岭拔地而起,湾湾有奇崖,崖崖有清流,春夏秋冬分明,朝夕阴晴变化。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长大的贾平凹,其民俗世界里出现的最多的意象是苍莽厚峻的山,不规不则的石,凄清幽静的月,神秘轻柔的水。
18世纪以后,以孟德斯鸠、拉采尔为代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学派,其学说虽有些偏颇,但对民俗学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如:“希腊盛产岩石,天朗气清,适合从事户外雕刻,所以希腊雕刻艺术优于绘画艺术。
”拜占庭式的教堂传入俄罗斯后,“稍微弯曲的拱顶,改为陡坡”,目的是“为了避免积雪”。
诸如此类的情形。
都在启迪着我们以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民俗等文化现象。
据此可见贾平凹笔下的山、石,常象征着大器,象征朴拙的力,透露出古朴粗犷的阳刚美:而月和水,常象征着女人、爱情,象征神秘幽静,显示柔媚清丽的阴柔美。
而以这些典型意象为背景的商州民俗世界,则呈现刚柔相济的和谐美。
苍莽厚峻的山铸就了商州人粗犷古朴的民风和刚强坚韧的个性。
由于山路的狭窄、陡峭,商州人即使身背重物,再苦再累,也要到固定的歇息地点停歇,“故商州男人都不高大,但忍耐性罕见。
”《商州》中社会发展的方向,但他们身上既有想带头致富的锐气,但都有守旧的一面:张老大信奉驱赶阴鬼晦气的迷信活动,用“红场子”的习俗进洞驱晦;小水支持改革但常到山洞里请阴阳师占卜吉凶,还为结婚当天就死去的“丈夫”穿白守孝,并倒骑毛驴转村:王才同韩玄子妥协没有勇气冲破旧有秩序等。
在贾平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有新思想也固守旧风习的真实生命力的跃动,感受到商州乡民那种进步与守旧同在,进取与保守并存的和谐美感,正是他们身上有了这矛盾的统一,也才真正成了真真切切的商州儿女。
二、虚实相生的圆融美民俗文化中神秘性的一面决定了贾平凹民俗小说的虚实相生、亦真亦幻。
论贾平凹的小说的地域色彩
论贾平凹的小说的地域色彩地域色彩是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元素,它反映着作家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
在贾平凹的小说中,地域色彩的展现十分明显,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北方乡村文化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描绘。
贾平凹的小说大多世界观狭窄,呈现出一种较为封闭的农村社会状态。
在他的小说中,农村的地域色彩十分突出,这主要体现在小说所涉及的地方、风土人情、交通、社会生活和文化等方面。
首先,贾平凹的小说中涉及的地方都是中国北方的小城镇和农村。
他笔下的小城镇或者农村都是那种发展缓慢、经济艰苦、交通不便的地方,这种地方风土人情保留完整,人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比较传统。
例如,小说《废都》中的城市和村庄,就是不发达、贫瘠的地方,住着很多老百姓。
然而,在这种经济困苦的环境中,许多人坚持朴实和真诚的生活方式,强调传统的价值观,这也是作者希望读者能够看到的。
其次,贾平凹的小说也展现了北方农村的风土人情,如农忙时节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景象、各种地方传统的节日和年俗、乡村社会中的各种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的呈现,以及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这些地方特色的描写充分反映出贾平凹对北方农村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此外,在贾平凹的小说中,交通状况也是体现地域色彩的重要方面。
他笔下的小镇和农村交通不便,人们往来于城市乡村的路途都十分艰辛,也许正因为这种交通状况造就了人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执着的信仰。
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因为路途艰辛最终疯狂,在这个节奏缓慢、不发达的农村中,人们容易受到一些心灵的较大冲击,这种受伤的精神性反而影响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由。
最后,贾平凹的小说中反映出的文化和传统也是体现地域色彩的重要方面。
他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这种意境和文化传统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深深根植在心中的。
在小说中,作者充分展现了农村文化和传统,以及一些民俗及信仰方面的元素。
比如,小说《白浪荡子》中的宗教信仰让人犹如在心灵上获得了安寂之感,这种转化、升华及达成崇高的存在感已经成为贾平凹小说的一大特征。
贾平凹“商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贾平凹“商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作者:陈俐李家富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8期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贾平凹以“文化本位”的审美价值取向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商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州小说”。
其中,《古堡》以商州独特自然风貌的描写、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神秘巫风土俗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运用等,成为“商州小说”中最具地域文化特征的代表作品之一。
关键词:《古堡》贾平凹商州小说地域文化贾平凹,土生土长的商州人,挥之不去的“商州情结”、“独行侠”的文学创作,使他成为当代文坛中极具创作个性而又最具争议的作家。
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他以“文化本位”的审美价值取向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商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州小说”。
其中,《古堡》以商州独特自然风貌的描写、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神秘巫风土俗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运用等,成为“商州小说”中最具地域文化特征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独特的自然风貌商州,位于陕西南部,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衔接地带,“它偏远,却并不荒凉;它瘠贫,但异常美丽”[1],是贾平凹生活了近20年的故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故乡独特的自然风貌成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重要因子。
在作品中,贾平凹“深情地把商州称作是‘美丽、富饶而充满着野情野味的神秘的地方’,这里的树细而高长,向着天空拥挤,炊烟也被拉成一条直线,山里的悬崖险峻处则树木皆怪、枝叶错综,白云忽聚忽散、幽幽冥冥,有水则晶莹似玻璃,清澈见底……”[2]在“商州小说”中只要是提及乡村,他都会对该村的自然风貌作如此相近的描绘。
例如《古堡》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典型的商州山地风貌:“商州东南多峰,××村便在天峰、地峰、人峰之间。
三峰鼎立,夹一条白花花的庄河蛇行,庄河转弯抹角,万般作弄,硬使一峰归陕,一峰归豫,一峰归鄂……”[3]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就勾画出小说故事发生的地域文化背景:故事发生地××村被三座山峰所包围,在客观上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环境,再通过三峰的不同归属我们便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三省交界处的闭塞小山村。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曾荣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是其作品的一大魅力所在,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深入探讨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贾平凹的作品多以家乡陕北为背景,他的小说语言中充满了陕北方言的独特韵味,用词简练、质朴,充满了朴实的土地气息。
读贾平凹的小说,脑海中往往能够浮现出陕北的广袤山川、独特风土人情,这与其小说语言的地域特色是分不开的。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民俗特色。
贾平凹深入挖掘了陕北的民俗文化,他的小说语言中融入了大量民歌、童谣和民间故事,使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废都》中描述了陕北农民生活的丰富细节,贾平凹通过小说语言的独特表现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感受到了陕北人的生活百态。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叙述风格。
贾平凹的小说多以散文体式进行叙述,其语言流畅、凝练,情感真挚,富有诗意。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的观察,将平凡的人、事、物变得鲜活有趣,令人回味无穷。
他的小说语言常常透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读者在阅读贾平凹的作品时,常常能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共鸣与震撼。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具有沉郁的文学气息。
贾平凹对文学有着独特的感悟和领悟,他的小说语言中蕴含着深沉的文学气息,其用字精准、语言节奏感强,给人以一种沉郁、深邃的感受。
贾平凹的作品不仅是故事的叙述,更是对人生、社会、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这种深邃的文学气息贯穿于贾平凹的小说语言中,使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色体现了其对陕北地域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展现了其丰富的民俗情怀和独特的叙述风格,同时也展示了其深沉的文学修养和内在的文学追求。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在其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其作品的一大魅力所在。
希望贾平凹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继续展现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精彩作品。
贾平凹小说的商州民俗
一 个人从生到死 ,须经历多重社会礼俗的熏染 , 而最 具人 生 阶段特 征 和象征 性 礼仪 特征 的 民俗事 象 是诞生礼 、成年礼 、婚礼、葬礼 ,这四种礼仪习俗构成 了人生礼俗的主要 内容。当然 ,人生礼俗是一个巨 大包 容性 的概 念 ,其 实 只要 和人 生有关 的事象 ,例 如 婴儿 满 月 、提 亲 、拜 堂 、做 寿都属 于人 生礼 俗 的范 畴 。 作为社会民俗文化 ,不 同地域 的人 民在长期的历 史 活动 中形成了一套极具 自己特色的礼俗惯制 ,千百
民俗是 长期 积久 成 俗 的社 会 风 尚 ,是一 定 时代 、 一 定社会群体的心理表现和行为方式。作为特定群 体的文化标志 ,它“层 积着人们的生活 习惯 ,也有群 体 的 伦 理 观 念、价 值 取 向、思 维 方 式 和 审 美 情 趣”… 。风俗具有地域性特点 ,一方地域风光 ,一方 民俗风情 。贾 平 凹小 说 是 一 种 独 特 地 域 文 学 ,基 于 独特的商州历史文化积 淀和传统 民风 民俗的侵染 , 它呈现了陕南地域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本文试 图 以贾平凹小说 中的民俗 为例 ,对其作 品进行个案的 民俗挖掘和剖析 ,从而对充满人伦欢乐的民俗画卷, 以及蕴涵着独特的生命质感的地域文化进行整体 的 关 照和把 握 。
年的传承,在潜移默化 中影 响和规定着人们 的思想 观念 。贾平凹“商州世界 ”中的人生礼仪 ,地域性 的 “商州 特 色 ”更 加 明显 。
(一 )诞 生礼俗 民俗 中 的生死 、婚 丧 习俗 是 蕴含 一 个 民族 其 文 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之一 ,关 于一个生命的诞生 , 不 同的地方有不 同的庆贺仪式。“求 子”现象在 贾 平 凹的“商州世界”里 比比皆是 ,《瘪家沟》中,“瘪” 是商州当地土语,专用 名词,代表雌性生殖器。作者 在文章开篇就把人的生存环境转化为生殖意象 ,后 面又说“瘪神庙 的香火极盛 ,几乎在胭脂河上下 ,大 凡夫妻想要生儿育女 ,都来朝拜祈祷”,异常虔诚地 “跪倒 在庙 台尘 埃 里 叫 喊 :给 我生 一 个 吧 ”[2 !在 当地 ,妇女的怀孕和生育现象曾是个谜 ,人们认为向 神灵祈祷 ,只要心诚便可得子。如果 “祈祷上天 ,心 诚得子”是原始人生殖崇拜思维的遗 留,那么 “偷瓜 送子”则更多表现为一种纯朴 的民风。《初人 四记》 中“我”与花子商量要得个小弟弟 ,于是两人跑到地 里偷瓜 ,然后把偷来 的瓜放人花子娘 的被窝。这样 做 ,“我们 ”自认 为 很 聪 明 ,有 站 岗 的 ,有 行 动 的 ,时 而悄无声息 ,时而“唰唰”地跑掉 ,整个过程仿佛 冒 险般刺 激好 玩 。
贾平凹“商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点
贾平凹“商州⼩说”的地域⽂化特点贾平凹“商州⼩说”的地域⽂化特点? 贾平凹“商州⼩说”的地域⽂化特点是什么呢?如何从贾平凹“商州⼩说”了解其⽂化特征Array 贾平凹,⼟⽣⼟长的商州⼈,挥之不去的“商州情结”、“独⾏侠”的⽂学创作,使他成为当代⽂坛中极具创作个性⽽⼜最具争议的作家。
20世纪80年代,在“⽂化寻根”的道路上,他以“⽂化本位”的审美价值取向创作了⼀系列具有浓郁商州地域⽂化特⾊的“商州⼩说”。
其中,《古堡》以商州独特⾃然风貌的描写、厚重历史⽂化底蕴的挖掘、神秘巫风⼟俗的再现以及⽅⾔⼟语的运⽤等,成为“商州⼩说”中最具地域⽂化特征的代表作品之⼀。
⼀.独特的⾃然风貌 商州,位于陕西南部,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衔接地带,“它偏远,却并不荒凉;它瘠贫,但异常美丽”[1],是贾平凹⽣活了近20年的故乡。
俗话说,⼀⽅⽔⼟养⼀⽅⼈。
作为⽣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故乡独特的⾃然风貌成了贾平凹⼩说创作的重要因⼦。
在作品中,贾平凹“深情地把商州称作是‘美丽、富饶⽽充满着野情野味的神秘的地⽅’,这⾥的树细⽽⾼长,向着天空拥挤,炊烟也被拉成⼀条直线,⼭⾥的悬崖险峻处则树⽊皆怪、枝叶错综,⽩云忽聚忽散、幽幽冥冥,有⽔则晶莹似玻璃,清澈见底……”[2]在“商州⼩说”中只要是提及乡村,他都会对该村的⾃然风貌作如此相近的描绘。
例如《古堡》⼀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幅典型的商州⼭地风貌:“商州东南多峰,××村便在天峰、地峰、⼈峰之间。
三峰⿍⽴,夹⼀条⽩花花的庄河蛇⾏,庄河转弯抹⾓,万般作弄,硬使⼀峰归陕,⼀峰归豫,⼀峰归鄂……”[3]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就勾画出⼩说故事发⽣的地域⽂化背景:故事发⽣地××村被三座⼭峰所包围,在客观上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环境,再通过三峰的不同归属我们便可以知道这是⼀个三省交界处的闭塞⼩⼭村。
⽽处于峰顶的古堡更是极具⼭地险峻特点,还有那古堡道观中的九仙树,因其古⽼⽽被村民奉为该村的风脉神树。
贾平凹“商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2013.08陈俐李家富贾平凹,土生土长的商州人,挥之不去的“商州情结”、“独行侠”的文学创作,使他成为当代文坛中极具创作个性而又最具争议的作家。
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他以“文化本位”的审美价值取向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商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州小说”。
其中,《古堡》以商州独特自然风貌的描写、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神秘巫风土俗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运用等,成为“商州小说”中最具地域文化特征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独特的自然风貌商州,位于陕西南部,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衔接地带,“它偏远,却并不荒凉;它瘠贫,但异常美丽”[1],是贾平凹生活了近20年的故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故乡独特的自然风貌成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重要因子。
在作品中,贾平凹“深情地把商州称作是‘美丽、富饶而充满着野情野味的神秘的地方’,这里的树细而高长,向着天空拥挤,炊烟也被拉成一条直线,山里的悬崖险峻处则树木皆怪、枝叶错综,白云忽聚忽散、幽幽冥冥,有水则晶莹似玻璃,清澈见底……”[2]在“商州小说”中只要是提及乡村,他都会对该村的自然风貌作如此相近的描绘。
例如《古堡》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典型的商州山地风貌:“商州东南多峰,××村便在天峰、地峰、人峰之间。
三峰鼎立,夹一条白花花的庄河蛇行,庄河转弯抹角,万般作弄,硬使一峰归陕,一峰归豫,一峰归鄂……”[3]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就勾画出小说故事发生的地域文化背景:故事发生地××村被三座山峰所包围,在客观上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环境,再通过三峰的不同归属我们便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三省交界处的闭塞小山村。
而处于峰顶的古堡更是极具山地险峻特点,还有那古堡道观中的九仙树,因其古老而被村民奉为该村的风脉神树。
这里透过奇树、奇峰以及神秘古堡的描写,不但为我们展示了商州独特的自然风貌,而且从侧面烘托了故事发生的文化氛围。
正因为如此封闭、落后的环境才会形成村民落后、愚昧的意识,也才会出现改革过程中变革与守旧的矛盾冲突。
贾平凹小说语言的地方特色
140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中的载体,语言也是作家作品风格的体现。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也是具有独特风格的。
比如,在其小说语言中以朴素的语言体现了真情、描绘了诗画、充满了幽默等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
贾平凹很多作品中的语言都有陕西的方言土语,在其作品中不仅蕴含了淳朴、自然的陕西地方特色,也蕴含了陕西的文化内涵。
在贾平凹的众多优秀作品中,《秦腔》就是一部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题材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贾平凹运用了大量的陕西商州的方言土语,表现了陕西商州的地方特色。
一、贾平凹小说语言的特点贾平凹是我国文坛上非常著名的作家,其很多作品都是选用农村题材进行写作。
在贾平凹的众多优秀作品中,其作品语言也是富有鲜明特点的。
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语言的口语化,并且在作品中大量地运用地方方言,使其作品非常贴近日常生活。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使读者都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贾平凹生长于商州地区,所以在其众多作品中都具有独特的商州地方特色,并且有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
在贾平凹作品中能够充分地将商州淳朴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展现出来,并且采用方言土语的语言形式进行写作。
贾平凹小说的语言特点包括地方特色、写作手法朴素、历史感强烈等。
比如,在贾平凹小说中,《秦腔》就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说。
贾平凹《秦腔》这部作品也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小说。
这部小说主要是采用流年式的写作手法描写了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
而且《秦腔》这部作品是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结构,续写了地方生活中的鸡零狗碎的日子,从作品的内容可以看出其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方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充分表现了地方的习俗特色和文化内涵。
尽管这部小说描写的都是琐碎事物,但是读者阅读起来却是非常顺畅有条理的,并且能够被小说中的人物事物所感染[1]。
在《秦腔》中,作者也是以商州为创作生活原型的。
作品充满了商州地方特色,并且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商州方言,使作品更加富有商州地方的民俗气息,同时作者通过作品也表达了自己浓烈的乡土之情。
理解贾平凹的商州:风格化、地方志或“深描”
言,将之作为一种风格化的存在来观察,从而彰显
尝试,它自动性地过滤掉千篇一律的存在要素,而
出地方别具一格的存在样式,甚至把地方作为一种
择取地方性知识与经验的陌生性构成,使其更具风
“身份”。质言之,“风格即地方”所意指的是在文学
格化的自我表达;更是本质性地以地方作为地方、
作品中独特的地理要素,诸如景观、风习、人情、
发现都很容易逸出作品而转入他人之手,经过作家
州”的,或“发生在商州”的,而是从地方的山
的生花妙笔,或许比原作还要高出一筹。这些都是
水、风习和地理来理解人物及其日常、故事和命
身外之物,而风格就是人的本身。”⑧
运。基于此,有必要追问贾平凹是如何让商州成为
不应忽略的是,作为内在性要素,布封所言的
商州的?抛开所谓文学技法,“文学的商州”与“地
代表性。柯勒律治把修辞的技艺与意蕴紧密联系起
决定;所谓被意图所决定,就是指企图赢得听众来
来:“风格只能是清晰而确切地传达意蕴的艺术,不
认可并支持这个思想……主观方面,正因为他有他
问这个意蕴是什么,作为风格的一个标准就是它不
的独特的思想和训练,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从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些小说,却往往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责骂我的欺
要按图索骥地寻找重回的路线,而是通过地方志本
骗。这全是心之所不同而目之色异的原因,怨我是
身来认识地方。他曾说:“我在商州每到一地,一是
没有道理的。” 甚至在“商州三录”正在陆续发表
翻阅县志,二是观看戏曲演出,三是收集民间歌谣
的时候,许多读者来信与贾平凹谈论商州,他说:
“历史化”。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化”同时也具备了
论文: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特色及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特色及作者思想的深刻性摘要:贾平凹对故乡商州有着深切的思恋之情,其系列散文《商州三录》以冷静的笔触描写故乡的人事,为我们展示了商州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那独特的地理风貌及人情世俗,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同时,贾平凹表露出对故乡既赞誉又焦虑的复杂感情,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国民性格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也表现了他思想的深刻性。
贾平凹商州系列散文以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其散文创作转型的代表之作,也是其民俗文化散文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贾平凹商州散文地域特色思想深刻性The zone characteristics of Jia Pingao’Shangzhou prose and the author thought profundityAbstract:Jia Pingao has sincerely to the hometown business state thinks of fondly the sentiment, its business state series prose "Business State Three Records" describe the hometown by the calm brushwork the human affairs, had demonstratedfor us business state this ancient and on sincere land that unique geography style and human sentiment common custom, has the rich zone characteristic.At the same time,Jia Pingao reveals him to the hometown both the praise and the anxious complex sentiment, from this as well as initiates to the national disposi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 profound reconsidering and the critique, has displayed his thought profundity.Jia Pingao discusses the state series prose work representative which becomes its prose creation reforming by the rich zon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rofound thought profundity,also is its folk custom culture prose creation moves towards the mature symbol, hasthe very high artistic value, is worth us studying thoroughly.Key word:Jia Pingao;prose about Shangzhou;the zone characteristics ;the thought profundity贾平凹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亦是一位多产的散文家。
贾平凹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及蕴含
又比如 在《秦腔》(小说)中,引生谈自己 的理想时说:“等咱有了钱,想蘸白糖蘸白糖,想 蘸红糖蘸红糖,豆浆么,买两碗,喝一碗,倒一 碗。”这可是陕西人通用的表达理想的语句。 再看《晚雨》中的“笑声嘘了,男人和女人的头都 瓷仔残缺口”这一句(“瓷”在商州方言中式发呆、痴痴 的样子,用在这里更形象生动增添了西北文化乡土 气息)。不仅这些,在贾平凹的小说中还会常出现 “长胳膊长腿”、“稀泥抹光墙”、“眉不是眉眼 不是眼”等方言。这些都无不体现出贾平凹小说的地 域文化特征。
在《浮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民俗 风情,“成人节”是洲河岸上唯一的庙会,是仅
次于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的,比清明节、中秋节
还看得要紧,人们到静岗寺烧香磕头,这蕴含着
深厚的民间习俗的风情。再如小说中,“看山狗”
是一种鸟,别的地方没有,单这儿有,便被视若 熊狗一样珍贵又比熊狗神圣,作各种图案画在门 脑上,屋脊上,“天地神君亲”牌位的左右,保 佑平安等等。贾小说蕴含的西北民俗处处可见。
三、民俗风情大展身手
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社会区
域的风情民俗。小说中的西北民俗意识、民俗风情成为贾平凹
小说的地域特色之一。商州的民俗风情深深打动着他,他用笔 记录下质朴人民的影子,叙述这里发生的一切感人的故事,刚 柔并济是西北民俗最大的亮点。 四面环山、远离都城、闭塞难走,使曾经一座繁华的商州日 益趋于寂寞,因此“保守”成了商州民俗的典型特点。在贾平 凹小说中表现了这一特点。商周人纯朴落后,正是其民俗中对 静的守候,他们甚至守着“要富都富,要穷都穷”的迂腐观念 过日子,但商州民俗文化中也不乏进取的一面。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贾平凹,本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中国当代作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作品语言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拙为美,注重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大量使用重叠词,等等。
这些特色与他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地域文化之间有密切关系。
贾平凹的作品,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具体表现就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像在《商州又录》中,“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只眼睛对着太阳耀”。
“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
“耀”、“团结”在这里都是动词,也是陕西方言中的特有用法,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他的这些口语化语言在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后,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域特色。
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闲聊”――“今天地里干啥了?”“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真苦了你了,这么大年纪了。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这段话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
贾平凹的散文,大多以清新的“白描”为主,偶尔加以轻轻的点染,从而呈现出一派以拙为工、拙巧相济、拙中藏巧、大巧若拙的自然美来,他在《石砭峪雾》中对“雾”的生动描绘:像是峪里有一位烟瘾极大的神,从峪口的咀鼻里一团一团喷烟,雾团撞在石上,石头变得惨白,正瞧那勾心斗角之处,雾则匀开来,五分钟后,群山入了远空,实体轻了,层体淡了,如纸剪的,如墨晕的,如水中的倒影。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名词解释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名词解释贾平凹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瑰宝,他的作品独具风格并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作品是他创作中的一大亮点。
商州,又称商洛,是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秦岭中段。
以下将对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作品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商州:商州是贾平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背景地域,其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对于作品的情节发展和角色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商州的山水秀美,曲径通幽,给人以静谧祥和之感。
而商州居民淳朴而实在,他们融入了大自然的力量,能够以一颗平凡的心去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
街头巷尾:贾平凹的作品中,街头巷尾是商州人民日常生活的写照。
贾平凹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商州街头巷尾的繁华与市井,人们的悲欢离合在这里交织,令读者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
街头巷尾是故事发生的舞台,贾平凹巧妙地运用了这个空间,将人物的命运和他们所在的环境融为一体,使故事更加有血有肉。
美食:贾平凹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了商州的美食,让读者闻其香味,触其口感。
美食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性的表达。
贾平凹以其独到的视角,将食物作为一种情感的宣泄,通过美食的品味,表达着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暗示着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心理变化。
秦岭:贾平凹善于运用秦岭这一地理元素,通过它来展示人物的生活环境与内心世界的契合与冲突。
秦岭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之一,自然风光恢弘壮丽。
贾平凹将秦岭作为作品背景的一部分,生动地描绘了秦岭的山峦起伏、森林茂密以及独特的生态环境。
同时,秦岭也在作品中象征着人们生活中的艰难与困境,追求诗意与自由的渴望。
人物:贾平凹的作品中,人物是故事的灵魂。
商州系列作品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有的是生活在街头巷尾的市井之人,有的是自由奔放的旅行者,有的是经受生活压力的上班族,而还有的是面临爱情考验的情侣。
贾平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这些人物塑造得真实而鲜活,使读者能够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商州系列作品是贾平凹创作中的一匹瑰丽明珠,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性的思考。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2)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2)再比如说庄稼长得“山也挤了”,“河也瘦了”,等等,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内容丰富、色彩清新而又层次分明的图画,意境非常优美。
在作品当中,他还使用了大量的重叠词,其中有些是常见重叠式,而更多的则是非常见重叠式,这些非常见重叠词便构成了贾平凹作品语言的一大特征。
首先来看名词。
在贾平凹的文章中名词重叠现象占了很大一块儿。
下面是从他的作品中抄录的一部分:灾灾难难、关关卡卡、石石木木、疙疙瘩瘩、早早晚晚、病病灾灾、柔柔情情、平平仄仄、坑坑凹凹、沟沟岔岔、银银、玉玉、狐狐、妖妖、肉肉、粉粉、鬼狐狐、窑背背、山峁峁,等等。
重叠后的名词在贾文中有两个特点:一部分保留了名词词性,只是词义有所改变;一部分则具有了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如:(1)卸下一袋两袋粮食,装上盆盆碗碗。
――(《陈炉》)(2)尽院子的月光是银银的,玉玉的。
――(《月迹》)“盆盆碗碗”作宾语,词性未变,但语义内容有所变化,具有“多”的意思;“银”和“玉”重叠后不再指称客观存在物,而是转指两物蕴含的特性――洁白,且重叠后做谓语,起描绘作用,表达更加生动。
其次来看动词。
贾平凹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
下面是从其作品中抄录的一部分:试试探探、晃晃荡荡、说说话话、死死活活、生生死死、喊喊叫叫、说说笑笑、沉沉浮浮、翻翻覆覆、反反复复、摇摇摆摆、纠纠缠缠、绊绊磕磕、起起伏伏、颤抖抖、扑腾腾,等等。
重叠动词既保留了原式的动作特性,同时又具有了形容词的修饰描绘功能,很有特色。
下面结合实例来分析:(3)说说话话,不知不觉,自自然然,来顺就把黑氏的手握住了。
――(《黑氏》)(4)一双手试试探探地过去了,像是蛇咬住云云的手。
――(《古堡》)“说说话话”与“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共同做状语,极形象地状写了来顺握住黑氏手的情状;“试试探探”也做状语,使老大“咬住云云的手”的情态跃然纸上。
这些动词重叠后都具有了形容词的语法功能――起描绘作用,有效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商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作者:陈俐李家富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8期
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贾平凹以“文化本位”的审美价值取向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商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州小说”。
其中,《古堡》以商州独特自然风貌的描写、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神秘巫风土俗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运用等,成为“商州小说”中最具地域文化特征的代表作品之一。
关键词:《古堡》贾平凹商州小说地域文化
贾平凹,土生土长的商州人,挥之不去的“商州情结”、“独行侠”的文学创作,使他成为当代文坛中极具创作个性而又最具争议的作家。
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他以“文化本位”的审美价值取向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商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州小说”。
其中,《古堡》以商州独特自然风貌的描写、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神秘巫风土俗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运用等,成为“商州小说”中最具地域文化特征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独特的自然风貌
商州,位于陕西南部,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衔接地带,“它偏远,却并不荒凉;它瘠贫,但异常美丽”[1],是贾平凹生活了近20年的故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故乡独特的自然风貌成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重要因子。
在作品中,贾平凹“深情地把商州称作是‘美丽、富饶而充满着野情野味的神秘的地方’,这里的树细而高长,向着天空拥挤,炊烟也被拉成一条直线,山里的悬崖险峻处则树木皆怪、枝叶错综,白云忽聚忽散、幽幽冥冥,有水则晶莹似玻璃,清澈见底……”[2]在“商州小说”中只要是提及乡村,他都会对该村的自然风貌作如此相近的描绘。
例如《古堡》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典型的商州山地风貌:“商州东南多峰,××村便在天峰、地峰、人峰之间。
三峰鼎立,夹一条白花花的庄河蛇行,庄河转弯抹角,万般作弄,硬使一峰归陕,一峰归豫,一峰归鄂……”[3]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就勾画出小说故事发生的地域文化背景:故事发生地××村被三座山峰所包围,在客观上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环境,再通过三峰的不同归属我们便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三省交界处的闭塞小山村。
而处于峰顶的古堡更是极具山地险峻特点,还有那古堡道观中的九仙树,因其古老而被村民奉为该村的风脉神树。
这里透过奇树、奇峰以及神秘古堡的描写,不但为我们展示了商州独特的自然风貌,而且从侧面烘托了故事发生的文化氛围。
正因为如此封闭、落后的环境才会形成村民落后、愚昧的意识,也才会出现改革过程中变革与守旧的矛盾冲突。
最为有趣的是作品中作者以“蛇形”来比喻故事发生地××村的地形,以经常有麝、狼、狐、野兔等动物出没来描写该村独具特色的“野味”。
透过这样的的描绘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传达出了
与闭塞相对照的另一种文化信息:美丽富饶、人杰地灵。
也只有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作品才会围绕小说的中心事件——开矿事件,最终塑造出张老大这个顺应时代的改革者形象。
可见,贾平凹笔下对自然风貌“原生态”的描绘,并不是一种文学创作的装饰或卖弄,相反,透过这些古朴甚至近乎纯粹的自然风貌呈现,它折射出的是饱含作家情感的商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
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商州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与商州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商州,地处秦岭南麓,自古便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早在战国时期,该地区便是秦国和楚国相互鏖战的常发地,后来秦国凭借商鞅变法而迅速强大之后,秦王将该地区赐封给商鞅作为其封地。
《古堡》中对商州地区历史的描述主要依靠一部《史记·商君列传》,细读作品可以发现作者将整篇《商君列传》都穿插进了小说,除了首尾两章之外,其余各章都有所涉及。
首先在第二章中便以道士之口将《商君列传》中商鞅入秦前的部分故事讲述给孩子们听;第三章中是老道士吟诵老《商君列传》,全引其中商殃入秦为秦孝公赏识这部分的原文;第四章中是导演听老道士给小道士讲商殃故事,同时陈述商鞅变法的道理;第五章基本上是翻译原文,即老道士给老二、光小讲述商较变法时制定的各种法则;第六章中是《商君列传》中商殃在变法时惩处不法贵族至商殃死前部分的摘要;第七章为孩子们在田野中嬉戏,学老道士说商殃故事。
作品通过穿插商鞅变法的故事,不仅预示着张老大带领村民致富改革的艰难,还暗示了张老大最后的悲剧结局。
总而言之,作者通过这一部分史料的穿插,不但延伸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而且还增强了作品深刻的文化意蕴。
三.神秘的巫风土俗
自古楚地多尚巫。
从小深受荆楚巫风影响的贾平凹,在其“商州小说”创作中随处可见巫风土俗等神秘文化的影子。
例如作者在《古堡》中就精心构建了几个展示原始民俗的场景:第四章第四节中为轰赶阴霉气而做的“红场子”。
受“麝”怪的影响,村民一直认为应该给矿洞做“红场子”仪式。
“第一个进洞子的人就脱了外衣,用锅煤黑、桃红色研成水,在背上、肚皮上画了青龙、玄虎、朱雀,额头上又画了太阳、月亮,再用红布包了头,紧了腰带,列队进去。
立即,洞内一人呐喊,十人呐喊,喊的字句不清,其实也没有字句,一尽声嘶力竭。
待到喊到高潮时,锣鼓大作,唢呐齐鸣,那鞭炮就哔哔叭叭如炒豆一般。
这时就见硝烟从洞口喷出来,声浪从洞口涌出来,小伙娃娃们就往洞里一窝蜂地钻,媳妇女子们却全捂了耳朵往后退,退不及,跌倒了,就有一只红鞋被人拾起,‘日’地一声从人头上飞过,落到场圈外去了……”[3]在挖矿前郑重、严肃地举行的“红场子”仪式明显是带有原始宗教文化色彩的。
《古堡》除了对“红场子”仪式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外,第六章第二节对男人们在篝火边发狂般跳舞的描写更是具有奇幻性:“他们就跳起往日过会时祭神驱邪的巫舞。
已经是寒冷的暮晚,他们全脱了身上的棉衣,甩掉了帽子和包头巾,将那些废纸撕了条子,一条一条贴在脸
上,举着钎子、镢头绕篝火堆跑。
皆横眉竖眼,皆龇牙咧嘴,似神鬼附身,如痴如疯。
旁边的人就使劲敲打铁器,发出‘嗨!嗨!’吼声。
……”[3]这段堪称神来之笔的描写,虽然在表现上虚妄成分较浓,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与远古的宗教仪式舞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作者对神秘荆楚巫风的书写以及对原始民俗的再现,不但从侧面衬托出了现实社会中改革的艰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此而深刻地揭示出了商州地域文化的当下意义。
四.方言土语的运用
在文学创作中,贾平凹始终认为“语言是第一的”,并主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汉语写作”,其作品《古堡》乃至“商州小说”对方言土语的运用,不但“不土”,反而让人感到生动、活泼,更具有表现的张力。
“老大提了十板响炮,又将河南那边的一个自乐班请来,……说是要在矿洞‘红场子’哩。
……”“红场子”是商州方言中的专有名词,表示当地的一种特殊习俗。
这里作者把“专有名词”创造性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不仅突出了小说的亲和力,而且还彰显了小说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
“乱跳乱叫的村人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像是卸了套的牛,下了竿的猴,没了一丝力气。
”这段话是作家从商州的顺口溜中演化而来的,“虽然不及文人的细腻,但它却刚健清新。
”[4]
此外,《古堡》中方言土语的运用还体现在人物的言谈中。
如“老大却狠狠地说:‘胡成精!后晌你去祖坟里,……’老二说:‘扛到这里来?干啥用场?’老大说:‘所有的洞都垮了,只有咱这个洞子还好……’老二惊得噎了半天,说道:‘你是疯了?……’老大:‘别人都穷着,你当着个财主,心里就安生吗?别人也能安生让你做财主吗?”中的“胡成精”“啥”,“洞子”,“噎”,“安生”等都是透着商州风味的地道方言。
这些商州方言的运用,不但塑造出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还突显出了小说语言“本土化”的审美价值取向。
五.结语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
作家的创作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贾平凹作为土生土长的商州人,其“商州小说”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表达了他难以割舍的“商州情结”。
从某种意义上讲,“商州情结”更是承载了他“文化寻根”的审美诉求。
参考文献:
[1]贾平凹.商州[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贾平凹.古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陈俐,李家富,云南昭通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