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回应_闫闯
浅谈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浅谈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学校的治理中,诸如违规收费、安全事故、有偿家教、体罚学生、校园欺凌、推销资料和挤占课时等现象时有发生。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存在严重的不足与缺陷,教育领域必须进行综合改革。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从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激励引导、强化检查监督、营造良好氛围等多个方面着手,才能在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实现教育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教育治理的能力和效率,科学、民主、依法地实施教育治理,从而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学校教育的制度与规范体系,主要表现为有关学校教育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学校章程等制度性文件,核心层包括共同治理、学校自治与依法治校。
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学校教育制度与规范的执行力、协调力和调整力等不断提高的过程,要处理好主体多元化与共同治理、客体类型化与学校自治、权利义务的规范化与依法治校等问题。
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学校完善与优化学校教育制度与规范体系的过程。
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学校教育制度与规范执行水平与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两者是学校组织体系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于学校的教育实践中。
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条件,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有力助推与促进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
可见,学校治理体系的完善是前提,学校治理能力的提高是根本。
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从而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
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治理的呼唤,正是对制度变革的呼唤;对治理的要求,也正是对制度变革的要求。
那么,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哪些措施呢?(一)、加强学习,改变理念要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就必须深化学校变革。
而深化学校变革首先要改变理念,提升认识。
教育者已意识到教育改革须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在学校发展的目标设立、体系建构、资源整合、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多元的探索。
学校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学校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学校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参与了学校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些重要的方面。
首先,学校治理现代化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必须不断更新和改革。
学校治理应该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及时调整和改进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模式。
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其次,学校治理现代化需要注重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涉及到广大师生的权益和福祉。
因此,学校的管理决策应该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形成共识,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只有实现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才能更好地凝聚师生的共识和力量,推动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再次,学校治理现代化需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和力量。
学校治理是一个多元参与的过程,需要广泛凝聚各方的力量和智慧。
学校领导要注重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和能力。
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和人才,发挥社会各界的智慧和支持力量,加强和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只有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和力量,才能实现学校治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最后,学校治理现代化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治理也要与时俱进,尽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效率。
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生管理和教师评价,提供在线教育资源和学习平台,实现学校与家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及时沟通和互动。
此外,学校还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只有重视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之,学校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
学校治理现代化需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和力量,重视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创新。
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之思考
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之思考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
治理强调多方面、多手段实现管理的最优化,在当前高中学校发展中,从学校管理走向治理,标志着高中教育将步入一个新的层次。
本文先简要分析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然后就当前高中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
标签: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教育现代化在新形势下,教育现代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理。
而要想实现教育现代化,就需要做好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通过科学治理学校,使学校教育管理更加合理,教学目标更加明确,确保学校能够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1.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及社会全面转型的需求,教育转型也需要持续跟进[1]。
隨着高校扩招举措的推进,当前高中学校的学生数量也在不算增多,这使得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而在新的阶段下,制定科学的学校治理体系势在必行。
学校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适应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的现实状况,明确在当前学校的管理中,学校需要推动自身教学设施、教师素质、教育内容、教育观念等各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继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通过改革与创新学校管理模式,使得教育具备突破重重管理体制、招生体制、办学体制的障碍的能力,改革创新治学校的体制与机制以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效克服现有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弊端,建立起有助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体制与机制。
2.推进高中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策略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需要始终以价值观为导向,注重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明确制度建设为核心,实现体系建设同能力的高度结合。
2.1 以价值观作为导向,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
传统的高中教育依旧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的教育体系,这一教育体系同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巨大偏离[2]。
为了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就需要突破传统旧观念束缚,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合到国民教育中,确定教育治理的政策、法规以及管理方案。
优化学校治理体系 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治理
41
以后的必选题,构建激发内驱力的治理结构,多元参与、 协同发展,提升级部管理效能,赋能把关老师、备课组长, 结构点上专业生长和引领、形成了“17486”的组织结构 (即:一个决策层+七个中心+四室+八课程部+六级部)。
纵向实现控制和落实。纵向上有校点负责人、校区 主任,有“ 中层管理部门”和“ 中层职能部门”,在级 部和课程部中,其意见和建议可以随时进入校务行政会、 进入学术课程中心,客观上缩短了决策层与教育教学一 线的距离,便于教师进入学校决策。
学校治理,必须有科学的制度作为保障。民主决策 的流程、议事的规则、分权与制衡、资源共享等都需要 以章程和制度来约定。《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师 德建设方案》《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CRS行动 手册》《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跟岗教师学习手 册》……如果说以上这些制度是学校的底线原则,那么 机制建设则是学校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的“ 运行生态”。
是巴金先生生前最关注的学校,是老百姓家门口的“ 好 学校”。短短五年时间,东小发展为一校三区,学校规模 迅速扩张,学生数量成倍增长,年轻教师比例逐年增加, 办学质量受到挑战。优化学校治理体系对于今天的东小 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学校的“ 治理” 体系还在完善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以下几 个方面深度影响着学校的治理水平。
坚持依法治校 潜心立德树人
坚持依法治校潜心立德树人作者:韩建红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24年第04期摘要:学校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以德治教、以法治教进程,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作为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法治工作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共同推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校内法治建设以及结合立德树人等措施,实现法治教育、法治学校、法治校园一体建设,进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多样发展、特色发展。
关键词:依法治校;立德树人;学校教育;法治化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2-0044-04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需要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依法治校教育格局,是学校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规范管理,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石家庄市藁城区廉州镇北尚庄小学积极探索“四个一”依法治校思路,逐步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将依法治校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增强师生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把学校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努力提高依法治校水平。
一、坚定一个理念:坚定依法治校理念,塑造大格局(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做到规范抓、抓规范依法治校作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是要在依法理顺上级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民主化,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实现学校自主办学,并依法接受监督。
“规范抓、抓规范”就是高标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按照制度严格来抓,直至各项工作规范有序。
“规范抓”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抓规范”就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学校各项事务公开透明、照章办事,让讲求规范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将时时、事事、人人讲规范作为依法治校所追求的管理目标。
2024年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在2024年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计划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
以下是一份针对2024年的德育渗透计划,旨在通过学科教学,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一、课程目标1.道德观念培养:通过学习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准则。
2.法治意识提升:加强法治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他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公民素养培育:通过学习公民权利和义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公共事务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结合时政热点:紧跟国内外重大时事,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内容,通过问题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3.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法律宣传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三、具体实施措施1.课堂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与法治的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主题活动:定期举办以道德与法治为主题的班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3.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形成家校合力。
四、评价与反馈1.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作业、课堂表现等,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进行持续评价,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2.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项目评估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五、保障措施1.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德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提升教师的德育渗透能力和法治教育水平。
改革德育教学,提高德育实效性
改革德育教学,提高德育实效性发布时间:2021-08-17T11:41:48.89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1期作者:倪飞汪清[导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的全过程。
倪飞汪清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的全过程。
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实效性。
技工学校的德育课教学重在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启发、技能发展服务的引导。
但是,目前德育课的教学方式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说教”,长期的实践表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是提高德育教学实效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改革方案优化策略技工院校是我国培育技能人才的基地,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是技工院校的教育方向,这也是对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基本的要求。
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教学形式死板单一,教学过程过于单纯,从而造成了技工学校德育课单调乏味、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的现状。
为改变这种现状,我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以飨读者。
一、转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趣味性弱,如果不注意授课方法,即使教师对德育课的理论讲授再细致准确、深刻全面,学生也不会感兴趣,难以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
只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采取多种途径,改变单一的讲授式方法,综合运用时事案例、辩论会、演讲会、漫画短剧、多媒体资料等等方法引导,创设活动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才能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教学实效。
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可以把经典诗词、中外名家名句、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地方流行的顺口溜、具有讽刺鞭策意义的漫画、有影响力的影视故事、感动人们的时事新闻、身边的真人真事等融入授课中。
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
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xx在做客新华网《学习贯彻精神知识云课》时表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xx表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十四五"乃至一个更长时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最新要求,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他认为,教育评价体系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
第二,坚持"一个不低于、两个确保"。
何谓"一个不低于、两个确保",就是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
同时,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第四,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xx表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层面,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努力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读懂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信号,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新华网倾力打造的《学习贯彻精神知识云课》系列网络视频云课隆重登场。
节目通过邀请各领域的权威专家,紧扣五中全会精神要义,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富有个性的表达,给网民带来耳目一新的知识盛宴。
浅析依法治校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062理论探索浅析依法治校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孙 越1,何振东2近几年,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直接性地带动了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当然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也在所难免出现一些教育管理不当的问题,由于依法治校的策略不够全面,使得大学生思想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出现问题,只有全面实施依法治校的原则,健全依法治校的教育法制,才能推动依法治校的管理制度,让大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受法制限制,保证我国大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依法治校的概念什么是依法治校?也许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并不能准确地说出依法治校的概念,依法治校就是要求各省、政、市、学校领导、学校党政、班级干部等依照法律能够公平公正地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办事。
学校的依法治校主要体现在学校党政、在职员工在学校管理中体现法制精神,依照法律规定办事,依照法律规定来制定教学策略、做学校的教学科研、做好学校管理大小事等工作,依法治校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和在职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伤害,构建和谐的法制校园,实施依法治校,可以使大学这个教育环境更加有秩序,更加具备学校教育规范,更加制度化,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管理的民主公平和科学化,从而高效地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促进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对我国当前高校依法治校的背景分析由于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不严,所以,在依法治校的情况下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对学生的管理方面不是很严格,以至于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相对宽广,导致处理一些管理方面的事情时相对偏向人的主观意识,造成法律效益失效的情况,同时我国各大高校的管理制度存在差异,因此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性,这种“不统一”的现象不仅使学校政治思想管理不规范,还使我国校园治理大法的效益得不到良好的应用,进而形成管理资源浪费的情况。
针对这样的状况,各大高校应该完善制度,依法治校。
三、依法治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义依法治校是我国高校管理治安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一部分。
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
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
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求,是适应社会变革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为了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学校治理体系是学校管理和决策的基础,它包括学校组织结构、管理机制、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等方面。
在建设学校治理体系时,我们应该注重科学性、民主性和规范性,确保权力合理分配、机制健全运行。
此外,还应注重参与性和协作性,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有效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体系,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治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机遇,可以提高信息传递和沟通效率,加强教育教学监管和学校自评自查。
因此,对于学校治理而言,要加强信息技术建设和智能化应用,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决策支持和服务能力。
最后,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和合作。
学校治理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还需要与社会各方面进行良好的互动和合作。
在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与社区、家长、企业和其他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学校治理的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总之,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建立起科学、民主、规范和有机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加强信
息技术应用和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与合作,才能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助力学校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学校如何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学校如何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还能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学校应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纳入常规课程,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
在教材选择上,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取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性。
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绘本、动画等形式,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介绍基本的法律和道德概念,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遵守交通规则等。
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法律条文和道德理论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律和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多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可以让学生模拟消费场景,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在探讨道德两难问题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要注重营造积极向上、守法崇德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在校园内设置法制宣传栏、道德标语牌,展示法律知识和道德榜样的事迹,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刻受到熏陶。
同时,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渠道,宣传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举办法律知识竞赛、道德主题演讲比赛、法制文艺演出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法院、检察院、敬老院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威严和道德的力量。
再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
同时,要关心爱护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实践与挑战
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实践与挑战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生不仅被视为知识的接受者,更是教育过程中的活跃参与者。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学校治理的概念逐渐向着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方向演变,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实践逐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尽管这一趋势在许多地方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学生在学校治理中的参与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意义学生参与学校治理,有助于建立公平与民主的校园环境。
通过参与,学生能够表述自己的观点,影响决策,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此外,这种参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协作技巧。
长远来看,这种经历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学校治理中的学生参与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声音很难被听到。
而当学生能够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中,不仅可以让学校的政策更具包容性,还有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需求的敏感性,从而优化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
二、学生参与的途径在学校治理中,学生参与的途径多种多样。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学生会或学生代表大会,鼓励学生对校内事务提出建议和意见。
这些组织不仅可以成为学生与学校管理层之间的重要桥梁,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
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召开座谈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学校政策、规章和学生活动的看法。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是提升学生参与的一个重要方式。
通过建立在线平台,学生可以更方便地表达意见,参与投票和讨论。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参与的便利性,也扩大了参与的广泛性,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学校治理中。
三、面临的挑战尽管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意义深远,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仍需提升。
在许多学校中,学生对学校治理的参与意识较弱,往往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
此外,学校或教师的态度也对学生的参与有重要影响。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
2023.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臧豪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不仅要注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具有强大引领力和强烈感染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支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质的规定性,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证成性和正当性,有助于培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塑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观念环境。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着眼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渗透融合于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建设之中,加强多元治理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层动力。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91(2023)02-0110-09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抗疫斗争的共同体特质研究”(2022ZZJH326),郑州大学2022年度教学改革类一般项目“高校思政课赋权型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臧豪杰(1983-),男,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512。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化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法治性、有效性的过程和事业。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包括坚持好、巩固好、发展好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及一系列具体制度并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也包括在此过程中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变。
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不能仅聚焦于制度论、工具论,还应厘清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契合之处,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构成性功能价值。
学校治理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关于学校治理的一些想法。
学校治理是关系到学校发展、教学质量、师生福祉的重要议题,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
首先,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是学校治理的核心。
学校领导班子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德为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领导能力。
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确保领导班子清正廉洁。
同时,要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形成共识,共同推动学校发展。
其次,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治理的基础。
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一是建立健全学校治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第三,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是学校治理的关键。
学校要加大投入,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二是改善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三是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治理的保障。
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最后,广泛开展家校合作是学校治理的延伸。
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二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三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总之,学校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和谐校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校园治理经验交流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校园治理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园治理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一所学校的核心工作,校园治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
在此,我想结合我校在校园治理方面的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些经验。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校园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
我校成立了校园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各部门在校园治理中的职责和任务。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校领导包保制度”,将校园划分为若干区域,由校领导包保,确保责任到人,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其次,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执行力。
我校坚持依法治校,不断完善校园治理的规章制度。
针对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学生手册》、《教师工作手册》、《后勤管理规定》等。
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对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第三,注重德育教育,培育文明校园。
校园治理的核心是育人,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志愿者服务、文明礼仪培训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第四,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校园稳定。
校园安全是校园治理的重中之重。
我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对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
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第五,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校园治理的重要方面。
我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校园设施,提升校园环境。
加强绿化美化,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最后,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坚定制度自信,加快推进山东教育治理现代化
让他们各行其道,各负其责,同时又都配合默契,相互协同。 放管服,对政府来说就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
必须为。“ 放”要放出动力和活力,管得越少,办得越好;“ 管” 要管出公平与秩序,善管会管,到位不越位。“ 服”就是要 不忘初心,“ 服”出便利和品质,让学校满意,让老师学生 满意,让家长满意。管办评分离,则是要理顺三类关系—— 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办学,社会公正评价。管办评,核 心是个“ 办”字,就是要围绕办好学,各归其位、各负其责、 各尽所能,就是要把学校从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让每一 个“ 细胞”都充满活力,共同推动事业发展。
教育领域贯彻全会精神,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二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三要加强和改进学 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 四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五要将学校置身于基层社会 治理新格局之中;六要构建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教育治理必须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我们最大、最根本的优势,在13个制度中是居统领地位的根 本制度,贯穿国家治理各领域各环节。实践反复证明,办好 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首先要加强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一个铁律。
山东实践
31Biblioteka 坚定制度自信,加快推进山东教育治理现代化
邓云锋 / 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顶层设 计,科学规划了“ 中国之治”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教育是 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领域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要着眼于教育现代化,坚定制度自信,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教育大省的山东省,积极推进教 育治理创新,探索教育治理现代化路径,坚决破除制约教 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积极为全国 教育治理现代化贡献实践经验。
贯彻落实以德治国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Implementing to Govern with Morality and Enhancing Civism Construction 作者: 贾茂来 [1] 周晓侠 [2]
作者机构: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青年工作系,河北,石家庄,050031[1]石家庄市二十二中,河北,石家庄,050031[2]
出版物刊名: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页码: 13-15页
主题词: 尊重学生 学校德育 公民道德建设 循序渐进 主体地位 道德实践 入世挑战 以德治国 客观要求 客观需要
摘要:重视道德建设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新时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迎接入世挑战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规范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学校德育中,要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具体事情抓起,与时俱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岂能相容——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水火不容》作者商榷
作者: 闫闯
作者机构: 岭南师范学院,524048
出版物刊名: 上海教育科研
页码: 36-40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7期
主题词: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应试能力 学术争鸣
摘要:�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水火不容》一文中所谓的应试教育,是该文作者误解了的应试教育。
文章宣扬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关系,是其误解应试教育的必然误判结果。
应试教育有着特定的贬义内涵,考试和应试的现实合理性,并不代表应试教育有发展的需求。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具有不同的目的性本质和手段性本质,其统一性关系难以建构。
在根本意义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价值性的,不是事实性的。
而在价值性关系上,两者相互对立,水火不容。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探析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探析
闫超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7(000)022
【摘要】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探讨思想道德教育低效的根源主要表现在思想道德教育脱离社会现实、学生年龄思想道德基础及思想道德评价手段的单一性等.提高教育工作实效性必须坚持人文的理念,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育载体,加强思想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制度.
【总页数】2页(P166-167)
【作者】闫超
【作者单位】淮北卫生学校,安徽,淮北,23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析
2.增强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实效性方法探析
4.对提高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5.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应对冲击学校德育的
如何应对冲击学校德育的“第四传播媒体”北票市马友营中心小学刘文忠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网络,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给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利用网络自身的功能和特点,改革传统德育模式,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对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是摆在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网络正日益成为年轻一代的亲密伙伴,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聊天或游戏,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
但是,网络的迅猛发展,也给现实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强力冲击。
在这场被一些有识之士称为“争夺眼球”的网络战争中,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网络也给部分学生的思想健康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1.道德意识弱化。
网络为人们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开放的平台,同时也掩盖了“网络人”的真实身份。
这种虚拟性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各种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伪的外衣,从而造成大量网络垃圾污染。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不懂得取舍之道,不知道是相信老师的传授,还是相信互联网,为学生正确树立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别标准带来了一定困难。
2.情感目标错位。
网络环境下,人与人常常不是面对面的真实交往,而是在虚拟的世界里,隐藏了自己身份的“人——网络——人”的交往方式。
正因为如此,网络无法确保能让学生接受到最直接的,最真实的生活体验。
在“网络自由”的诱惑下,反而可能使学生忽视真实的人际关系,产生孤僻、冷漠以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人际情感的疏远。
而丰富的网络游戏则使部分小学生迷恋忘返,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课业。
3.网络行为失范。
网络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
黑客攻击、反动言论、色情信息乃至西方国家凭借网络优势进行的文化侵略比比皆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教育与民族国家之间是一种不易分割、相互影响的存在关系。
目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的实际举动,这是国家和政府在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层面探索现代化的重要突破。
作为与国家彼此牵连、相望互动的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认真省思其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并基于自身实质作出应有的关照和应对。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登场治理一词英文为“governance”,词源为“船舵”,后引申出“选择航向以及根据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持续调整修正”。
20世纪90年代,治理一词被西方政治学家赋予现代性的进步意义,形成了国家治理的新型范式。
治理理论的覆盖范围和基本内涵也与传统相差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形成了诸多默认与想象的含义。
当前,“国家治理”的概念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方式、控制活动和管理过程或结果,是在承认政治权威和国家权力的前提下,遵循平等、协商、合作和共治等调和性理念,于多主体与多中心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中构建一种平等的、持续的权利共享体系和政治管理过程。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是在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孵化出了国家治理理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路途中。
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治理首要在于现代性漏洞的修补,并且涉及与后现代性的紧张关系,意味着对国家进行治理和由国家进行治理两个方面。
然而,“当代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所面临的困境,证明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化还没有结束”。
[1]其主要表现为:治理的去国家化和去中心化倾向悄然瓦解着以国家为中心的政府模式;社会治理的标准化原则削弱了特定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活力,拉开了机构改造之道长且阻的征程;文化治理的步伐跟不上公共文化和公共生活的快速变化,公民的价值诉求和道德文化取向出现混乱等。
因此,国家治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极力克服治理理论潜在的异化因子,而走向现代化则是接近理想治理模式的基本路径。
这是因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克服治理危机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走出治理困境的过程”。
[2]国家治理是有高低优闫闯(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回应摘要: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中国已经登场,学校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传递社会核心价值、促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人“成人”和养成人的德性、引领公共生活和导向公共价值等方式,间接地为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人力支持和实践基础。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圈层结构,学校道德教育可在价值取向、运行机制和实施效果上作出应有的回应。
关键词:治理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5)05-0059-05收稿日期:2015-03-16作者简介:闫闯,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道德与公民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专题研究劣之分的,与一般性的国家治理相比,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是一种促进性规则的活动,是具有高水平、高质量和高效率的。
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可被视为“从不发达的国家治理体系向发达的国家治理体系的转型与变革,从较为低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向较为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的转型与变革”。
[3]综合以往研究,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从逻辑结构上可以划分为: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治理理念是最核心的、最基础的中心层;治理制度体系是中间层,它对治理能力起支撑作用;治理能力提升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最直接的追求”。
[4]而从内容结构上可以这样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理顺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和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是其重要任务;具有公共理性、优良品质的现代公民是其核心;公私合作、平等协商的经济体系是其条件;廉洁高效、依法治国的现代政府是其保障;权力分享、合作共治的现代社会是其基石;民主和谐、繁荣昌盛的现代国家是其目标。
二、学校道德教育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角色第一,学校道德教育传递社会核心价值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国家道德教育,进而为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道德是一种社会存在,社会是所有道德权威的典型与根源。
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是超越个人存在的精神力量,道德规范必然受制于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制度、核心价值和传统文化。
道德在每一个国家与社会都是不尽相同的,它是国家与社会所许可的、认同的和遵从的适宜观念和行为。
在此意义上,学校道德教育是国家意义上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制度的“布道者”,恪守国家基本制度、崇尚社会核心价值及颂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个人的思想言论、举止仪表和立身行事等合乎社会规范和国家制度,同时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学校道德教育是某种程度上的国家道德教育。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一种政治愿景和行政目标,也是一种行为理念和道德方式。
这不仅需要具有应对政府、社会、市场和公民等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变化的价值源泉和思想装备,而且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理念的方式进行参与、协商、合作及认同等一系列治理行为。
对此,学校道德教育可以为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学校是拥有权力、结构、逻辑和价值的一个地方,道德教育可以为人们提供如何看待、解释和应对国家与社会的变革和转型,“社会性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
[5]学校道德教育通过传授与治理理论相关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制度,教导公民养成带有治理特征的道德品质,宣扬治理现代化境遇下经济关系所需的道德信仰,提倡支撑政府治理模式的道德理念,传承现代化治理社会代表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以此为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道德教育不仅表现出一种命令式的规范感和制度感,还暗藏着一种抗拒情境影响力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种自制精神和知性精神,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会使公民自觉抵挡外部不良刺激,自由地运用理性去维护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
第二,学校道德教育是“成人”的教育,是人的德性养成的教育,进而为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孕育现代公民。
人是天生的政治性动物,是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之本质的论断;人是目的而非手段,是康德哲学三大批判的最终归宿。
显然,人是政治领域与非政治领域中独特的存在,是连接物质世界和非物质世界的关键节点。
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也是如此。
作为现代人的主体之公民,是治理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公民参与对于善治具有重要价值。
诚然,公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享有者,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性力量。
人(公民)这一要素,将学校道德教育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天然般地连接在了一起。
学校道德教育的知识形态,在具体的生活中是以活生生的道德主体为承担者展开教育实践的。
道德主体的存在是道德行为所以可能的前提,换言之,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的教育。
“纪律、自然发展、文化修养、社会效率,专题研究这些都是道德的特性———都是教育工作者所要促进的一个社会优秀成员的标志。
”[6]学校道德教育还在于使人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元素之一就是具有公共理性、优良品质的现代公民,所以,道德教育通过培育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现代公民,间接地发生反作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漫长进程中,学校道德教育通过孕育治理理论背景下的现代公民德性,包括统一的意识结构、向善的定势、知善的能力、国家与社会的情感认同、公共理性等,以及实践过程中的道德权衡、道德选择、道德评价等,将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关联的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根植于公民,进而为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储备人才。
也即是说,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能离开现代公民的参与而独自上场,道德教育正好是形塑现代公民德性的最佳方式。
第三,学校道德教育是引领公共生活的教育,具有公共认同和对话协商的价值导向,进而为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奠定实践基础。
治理是国家、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多元主体的共治,强调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以伙伴式、对话型和合作性的方式管理公共事务。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作为高水平、高质量及高效率的管理活动,权力分享、合作共治、平等协商是其实践过程的基本特征。
这也正是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导向的题中之义。
学校道德教育不但诉求于道德主体的德性改造,而且还致力于化德性为德行,将成就德性和成其德行彼此相统一。
德行意味着道德实践的发生,个体道德行为在公共生活中的展开。
实质上,道德从来都不是为某个人而设立,而是公共交往和社会生活的产物。
当今学校道德教育旨在构建有秩序、讲文明、合情意的现代社会生活,这种生活需要树立沟通、理解、合作和协商的原则和精神。
道德教育就是引领公共生活和培养公共理性的教育,这和国家治理理论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
“成功的政治参与的确要求有联合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发展正义和公共合理性的品德。
如果人们不努力倾听他人的观点或包容他人的需要,就不可能在政治生活中取得成功。
”[7]这本真地反映了道德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微妙关系。
学校道德教育作为引领公共生活和培养公共理性的重要载体,含藏治理理念的实践导向。
道德教育可以引导个体秉承公平、正义和友爱的规则和精神,超越个人独断的情感性道德,在公共行动和交往行动中采取合宜正当的形式,与他人共同创造美善生活,并关怀共享的公共福祉。
其实,这不仅是由于彼此利益的存在而相互关照,更是一种个体对他人和公众的道德负责,进而形成一种社会契约和价值认同,最终转化为道德行为和道德信仰。
这也就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实践土壤。
具体而言,学校道德教育为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奠定的实践基础主要表现有:提升个体运用公共理性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培养个体对话协商的能力和价值认同的能力,着力塑造其公共生活的理性和精神;通过包容、平等、温和、合作和开放的道德教育方式,使个体在讨论、练习、实践中培育其公共责任感和公共生活能力等。
三、国家治理话语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首先,治理理念的现代化促使学校从“秩序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步入“促进性”的德育价值取向。
纵观历史变迁中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政治人”、“道德人”和“理性人”的塑造都是隐喻着一种“秩序化”的倾向。
“各种体制和标准把生活规划为盲目的机械行为,人们在利益的昏迷中失去了幸福,在社会规范中遗忘了生活,就好像行为仅仅是为实现体制的规范的目的的行为,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生活意义。
”[8]不可否认,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此基础上,道德教育还应在其他重要领域占领新的地盘———应当始终坚守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和满足个性自由发展。
这意味着学校德育价值取向需要关切道德主体的某种生活诉求,而伴同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应运而生的理性精神,正好专题研究如齿轮般地契合在了一起。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理念意味着自主、正义、平等、参与和协作等精神内核,是一种权力配置和行为方式的深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