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精品 《第三单元 泥土的歌》单元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教案-甘肃省靖远县糜滩中学湘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三)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一、教学目标:1.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有表民歌情地演唱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喜欢聆听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维吾尔族《阿瓦尔古丽》以及蒙古族民歌《银杯》,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2.能够认真地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活动,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与认识。
二、教学重点:学唱藏族酒歌《年轻的朋友》,欣赏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维吾尔民歌《阿瓦尔古丽》以及蒙古族酒歌《银杯》。
三、教学难点:认知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民歌音乐特点与风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泥土的歌(一)(二),学习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了解了汉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今天让我们走进瑰丽的少数民族民歌,来领略各少数民族民歌不同的魅力。
(二)走进藏族民歌,听赏《年轻的朋友》1.听赏歌曲《年轻的朋友》,提问:你能从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出发谈谈这首歌在曲调、旋律上的特点吗?2.简介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
3.简介藏族酒歌的特点及藏族人民喝酒的动作程序。
4.简介藏族舞蹈的特点及基本动作,并且引导学生随乐起舞。
5.学生随乐跟唱歌曲,边歌边舞。
6.老师带唱歌曲。
7.学生分组练习,上台表演。
(三)走进蒙古民歌,欣赏《银杯》师:和我们的藏族同胞一样,每当有尊贵的客人到来,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会手捧银杯,唱着优美的洒歌给客人们敬酒,以表达他们的一片盛情。
1.聆听蒙古族民歌《银杯》,对比前面所学的藏族民歌《酒歌》,这首从节拍、速度、调式、旋律等方面有哪些不同?2.随乐跟唱歌曲。
3.学生分成藏族和蒙古族两组,老师扮演客人,两组同学进行酒歌比赛。
(四)走近哈萨克族民歌,欣赏《都达尔和玛利亚》1.简介哈萨克族,简介哈萨克族的代表乐器“冬不拉”。
2.听赏歌曲,学生思考:这首歌有什么风格特点?3.学生随乐跟唱歌曲。
4.分男女跟唱歌曲。
(五)走近维吾尔族民歌,欣赏《阿瓦尔古丽》1.老师弹琴,引导学生跟唱《青春舞曲》。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验不同地区代表性小调的风格音韵,逐步喜爱上民间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聆听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积极参与讨论、探究。
通过对比,体会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风格。
三、知识与技能:初步感受不同地区小调的风格音韵,能随乐哼唱。
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为了突出中国音乐教育的“母语文化”定位,设置了以《泥土的歌》为主题的民族系列单元。
本课重点介绍了汉族民歌中“小调”这一体裁形式。
通过各地民间小调的演唱及欣赏体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歌的兴趣及热爱之情。
在对比欣赏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间小调的风格特色,深化学生对小调的音乐感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听辨民歌体裁。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设备、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环节课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组织教学上课礼仪!上课礼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导入新课欢迎来到音乐课堂!同学们有注意到刚才视频里唱的是什么吗?让我们走进民间艺人,聆听他们的吆喝声。
揭示课题《泥土的歌》。
聆听、感受,思考并回答。
创设情境。
三、新课教学四,实践创造五,知识拓展聆听《王大娘钉缸》。
.师问:带着怎样的情绪钉缸的?2.简介作品。
3.教师范唱。
问:请同学们看歌谱聆听,你有什么发现?4.简介“衬词”。
5.再次聆听歌曲。
)简介:地花鼓。
2)听另一版本的《王大娘钉缸》。
6.简介:小调。
7.音乐欣赏《好汉歌》。
思考:《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音乐欣赏《无锡景》.欣赏《无锡景》视频。
问:你能听出是哪个地区的小调?演唱的语言又有何特点?2.聆听音乐,体会方言演唱表达的“乡情”。
3.带学生读一读方言的歌词。
4.欣赏歌曲《秦淮景》,思考:与《无锡景》之间有着怎样联系?.听辨不同的民歌音乐片段。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泥土的歌》的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及背景知识。
2.能够正确地演唱《泥土的歌》。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准备
1.打印歌词和乐谱。
2.准备音响设备。
3.制作PPT,展示歌曲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图片。
三、教学过程
1. 音乐练习
1.调整音乐设备,为学生播放歌曲《泥土的歌》。
2.教师带领学生跟唱歌曲,注意发音和节奏。
2. 歌曲背景介绍
1.展示PPT,介绍歌曲的背景知识,如歌曲的作者、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
2.与学生共同探讨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3. 个人表达
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负责人,表达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2.让每组负责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4. 活动扩展
1.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泥土的歌》的理解和情感,可以是舞蹈、朗诵、绘画等。
2.让学生自己编曲,再演唱一次《泥土的歌》。
四、教学要点
1.歌曲的歌词、节奏一定要清晰明了。
2.要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
3.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和理解歌曲。
五、教学反思
《泥土的歌》这首歌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时代的背景,感受土地和农民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通过跟唱、探讨、表达的形式,能够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更好地传达给学生,并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素养。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验不同地区代表性小调的风格音韵,逐步喜爱上民间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聆听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积极参与讨论、探究。
通过对比,体会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风格。
三、知识与技能:初步感受不同地区小调的风格音韵,能随乐哼唱。
能对本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为了突出中国音乐教育的“母语文化”定位,设置了以《泥土的歌》为主题的民族系列单元。
本重点介绍了汉族民歌中“小调”这一体裁形式。
通过各地民间小调的演唱及欣赏体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歌的兴趣及热爱之情。
在对比欣赏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间小调的风格特色,深化学生对小调的音乐感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听辨民歌体裁。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设备、等。
[时安排]:一时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环节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组织教学上礼仪!上礼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导入新欢迎来到音乐堂!同学们有注意到刚才视频里唱的是什么吗?让我们走进民间艺人,聆听他们的吆喝声。
揭示题《泥土的歌》。
聆听、感受,思考并回答。
创设情境。
三、新教学四,实践创造五,知识拓展聆听《王大娘钉缸》。
师问:带着怎样的情绪钉缸的?2简介作品。
3教师范唱。
问:请同学们看歌谱聆听,你有什么发现?4简介“衬词”。
再次聆听歌曲。
)简介:地花鼓。
2)听另一版本的《王大娘钉缸》。
6简介:小调。
7音乐欣赏《好汉歌》。
思考:《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音乐欣赏《无锡景》欣赏《无锡景》视频。
问:你能听出是哪个地区的小调?演唱的语言又有何特点?2聆听音乐,体会方言演唱表达的“乡情”。
3带学生读一读方言的歌词。
4欣赏歌曲《秦淮景》,思考:与《无锡景》之间有着怎样联系?听辨不同的民歌音乐片段。
初中音乐_第三单元泥土的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喜欢聆听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以及蒙古族民歌《银杯》,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重点难点:认知藏族、蒙古族、哈萨古族等少数民族民歌音乐特点与风格。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单元《泥土的歌》,同学们对泥土这个词语有什么理解和看法?师:广义的泥土又指家乡、民间,所以泥土的歌就是民歌。
我们通过泥土的歌(一)和(二),学习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了解了汉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今天让我们走进瑰丽的少数民族民歌,来领略各少数民族民歌不同的魅力.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猜猜猜”环节——这里有三段视频,请同学们说出他们分别属于哪个民族?你对藏族有哪些了解?生:他们的服饰很漂亮,住在碉房里生:吃糌粑,喝酥油茶生:喝青稞酒嗯,说起青稞酒,让我想起了藏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想起了他们的酒歌,那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20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藏族酒歌《年轻的朋友》活动2【讲授】(二)走进藏族民歌,听赏《年轻的朋友》1、你能从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出发谈谈这首歌在旋律和曲调上有什么特点吗?生:声音高亢嘹亮师:听起来有高原蓝天辽阔的气象生:曲调悠扬生:有藏语专用的语气词2、我们来了解一下藏族酒歌的特点:(齐读)3、藏族人民喝酒的动作程序藏族人民喝酒的时候非常讲究,有严格的一套礼仪(课件)老师示范一下,谁来做敬酒者敬酒者:唱着酒歌向老师敬酒。
师:配合的非常好,请回。
4、“敬酒表演”——请同学们同桌之间表演一下这种敬酒的仪式,一人扮演敬酒者,一人扮演客人。
活动3【讲授】(三)走进蒙古民歌,欣赏《银杯》师:和我们的藏族同胞一样,每当有尊贵的客人到来,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会手捧银杯,唱着优美的酒歌给客人们敬酒,以表达他们的一片盛情。
1聆听蒙古族民歌《银杯》,对比藏族民歌《酒歌》,这首从节拍、速度、调式、旋律等方面有哪些不同?生:节拍(4|4)速度(中速)生:调式(五声调式)生:旋律旋律悠扬师: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凸显了蒙古族的豪情。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泥土的歌适用年级七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2课时,每周1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形式,本单元通过各地民间小调的演唱及欣赏体验,激爱之情。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由演唱、欣赏、音乐知识、活动与练习四个板快组成;教学目标:一是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二是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合唱。
体验与同学合三是欣赏本单元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并能有感情的延长《月儿弯弯照九州》。
四是能对本单元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洁的语言五是尝试民歌中“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重点一是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二是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难点一是创作实践——“同头换尾”二是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
通过学唱与欣会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价值,掌握其特点及风格,对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感到骄题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主要学习方式是唱歌、欣赏、体验劳动情境。
学生预期能够达到理解劳动号子产生元的重点是能够把小调题材歌曲的风格表现出来。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小调的演唱风格及音乐节构特点2、了解小调在劳动中的作用3、通过对比聆听及参与体验,总结小调的产生与特点4、“同头换尾”创作后四小节过程与方法:1、通过欣赏视频、聆听范唱,了解小调的风格和特点,学会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方法2、通过网络搜索小调的有关知识,提高收集、分析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调在集体劳动中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拓展欣赏,感悟小调这一音乐体裁形式具有永恒社会文化价值。
3、通过编创环节体现了团队的智慧和合作的精神。
对应课标1、学会演唱小调的几个主题2、知道小调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3、总结小调音乐结构的特点4、具有传承民歌的意识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在劳动和生活中,小调是如何出现的及小调出现的背景?2 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我们还需要传承民歌吗?专题划分专题一:唱歌课学唱《丢丢铜仔》(1专题二:欣赏课民歌小调(1 课时)专题三:音乐创作同头换尾(1 课时)专题一唱歌课学唱《丢丢铜仔》所需课时(说明:课内共用1课时,每周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能用明快、清脆的声音演唱合唱歌曲《丢丢铜仔》,品味民歌合唱的风韵,体验与同学合作的快乐。
初中音乐 泥土的歌 教学教案
教学教案:泥土的歌(三)一.教学目标:1.能用圆润.自然流畅的声音热情的演唱《年轻的朋友》,2.用心聆听并哼唱维吾尔族歌曲《阿瓦尔古丽》。
感受不同的名族音乐的特色和民族风格。
二.教学重点:学唱藏族歌曲《年轻的朋友》,欣赏《阿瓦尔古丽》。
三.教学难点:学唱藏族歌曲《年轻的朋友》用适当的力度.速度.音色.自信的演唱。
并正确演唱该音乐的节奏和音乐特点。
并能分辨藏族歌曲和维吾尔族歌曲的音乐特点。
四.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试听相结合的方法讲授,使学生充分感受歌曲情绪和音乐风格,帮助理解歌曲。
2.采用分段学唱方法和重难点反复模唱方法相结合,在通过听录音范唱,使学生掌握歌曲。
3.采用问答的方法,启发学生。
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五.课程设置:本单元需要两个课时。
第一个课时介绍藏族和维吾尔族的音乐特色,学唱藏族歌曲《年轻的朋友》,欣赏并哼唱维吾尔族歌《阿瓦尔古丽》。
感受不同的名族音乐。
第二课时介绍蒙古族歌曲《银杯》和哈萨克族歌曲《都达尔和玛利亚》。
并扩展其他名族的音乐文化和风格,感受不同的名族音乐。
六.教学过程:(一)课间曲1.播放歌曲《走进西藏》2.学生随音乐走进音乐教室,初步感受藏族音乐风格。
目的: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下一步学唱新歌做好情感铺垫。
)(二)导入1.在中华名族这个大家庭里,生活着五十六个名族。
民歌是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基本的音乐形式,它是流传最广,数量最多,表达着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三段民族歌舞。
让同学们猜一猜是哪三个民族的歌舞?2.老师的第一支歌舞是藏族的《天路》,第二支歌舞是维吾尔族的《一杯美酒》,第三支舞是蒙古族的《草原夜色美》。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少数民族的音乐天地。
(三)新歌学唱1.首先让我们走进藏族人家,聆听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
但在听完同学们要告诉我,你们听到的藏族音乐里藏族的性格和音乐特点是什么?(老师弹唱或播放《年轻的朋友》的录音)2、老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藏族民歌音乐特点。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教案标题:泥土的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泥土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通过歌曲的形式,培养学生对泥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歌曲:《泥土的歌》2. 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3. 泥土保护的意义教学准备:1. 歌曲《泥土的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2. PPT或图片展示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3. 学生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材料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泥土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问:“泥土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重要性?”歌曲学唱:1. 播放《泥土的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2. 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唱。
3. 分组练习唱歌,并选择一组进行班级表演。
探究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1. 利用PPT或图片展示泥土在植物生长、水源保护、土壤肥力等方面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泥土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
泥土保护的意义:1. 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泥土?”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泥土受到污染和破坏的后果,以及如何保护泥土的方法。
活动延伸:1. 学生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对泥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调查当地泥土的状况,并提出保护建议。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泥土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保护泥土的行动。
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通过歌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教学内容:结合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教学延伸: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和小研究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泥土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备注:教案中的具体步骤和活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2.学习唱歌,培养音乐素养;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2.歌曲《泥土的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泥土的作用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唱歌曲《泥土的歌》(30分钟)1.教师先唱一遍歌曲,让学生跟着唱;2.教师分段教唱,学生跟唱;3.教师带领全班一起唱。
3. 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泥土的作用和重要性;2.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4. 制作海报(30分钟)1.让学生自由发挥,制作有关泥土的海报;2.鼓励学生用创意和想象力,设计出独特的海报。
5. 课堂展示(10分钟)1.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海报;2.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鼓励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泥土。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泥土的作用和重要性;2.学生能够唱出歌曲《泥土的歌》;3.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泥土的认识和看法;4.学生能够用创意和想象力制作出独特的海报;5.学生能够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泥土的作用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让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同时,也能够有所收获。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课堂管理,确保课堂秩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初中泥土的歌教案
初中泥土的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劳动号子的特点,体会劳动号子的韵味。
2. 学会歌曲《泥土的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通过歌曲学习,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劳动号子的特点2. 歌曲《泥土的歌》的演唱技巧教学难点:1. 劳动号子的韵味把握2. 歌曲的高音部分演唱教学准备:1. 录音机、音响设备2. 乐谱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劳动号子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劳动号子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劳动号子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劳动号子的韵味。
二、学唱歌曲《泥土的歌》(1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泥土的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音高。
3.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借鉴,提高演唱水平。
三、深入探讨劳动号子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泥土的歌》中的劳动号子特点,如节奏、旋律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劳动号子特点,如号子的用途、形式等。
3. 教师总结劳动号子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劳动号子的认识。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号子表演,如挑担、打夯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号子演唱,体会劳动号子的韵味。
3.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劳动号子的特点和《泥土的歌》的演唱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表达对劳动号子的喜爱。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泥土的歌》,加强演唱技巧的掌握。
2. 搜集其他劳动号子的资料,了解劳动号子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歌曲《泥土的歌》,使学生了解了劳动号子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号子的韵味,增强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泥土的歌三 教学设计
《泥土的歌三》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传统民歌很难走进现代学生的生活,怎样让学生了解民歌、认可民歌从而喜欢民歌,是本节课的出发点也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初中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民歌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对于传统而优秀的中国作品的了解也是比较缺失的。
但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也有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本单元力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愉悦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动情地聆听、投入地演唱、尽情地表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欣赏《年轻的朋友》和蒙古族酒歌《银杯》,尝试根据这两首歌曲的旋律、节拍、速度等音乐特点,说说这两首酒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能自信、有表情地演唱藏族酒歌《年轻的朋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真地参与课堂中的音乐活动,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学唱《年轻的朋友》教学难点:认知藏族、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教学策略、手段:从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先走入他们的生活,再聆听和学习他们在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歌曲,利用“角色换位”的方法、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走近并喜欢少数民族歌曲。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特点与情绪;采用自主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书本、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旧识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泥土的歌”(一)(二),学习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了解了汉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今天让我们走进瑰丽的少数民族,来领略少数民族民歌不同的魅力。
(二)走进藏族民歌,听赏《年轻的朋友》1、出示藏族的服饰,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个少数民族?师:下面老师就要带领大家一起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旅游了,先让我们一起先前往那美丽的西藏去瞧瞧。
师: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西藏地处高原,地域辽阔,那里的人民性格豪放、热情开朗,能歌善舞.在那美丽的西藏,有无数著名的景点,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景点呢?2、欣赏西藏著名景点(展示图片)介绍:西藏有巍峨的布达拉宫,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还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等等,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可谓是举世无双.3、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简介藏族人民的饮食、服饰、礼仪师: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长年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着,每逢传统节日、亲友聚会或举行婚礼时,人们就会坐在一起唱起酒歌,跳起舞。
泥土的歌一教案
泥土的歌一教案教案标题:《泥土的歌》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泥土的歌》,学生能够了解泥土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泥土的歌》的内容。
2. 学会运用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对泥土的理解和感受。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泥土的歌》歌词、音乐播放器、绘画纸、彩色笔。
2. 教学环境:教室内放置音乐播放器,准备展示学生绘画作品的空间。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 教师播放一段与大自然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自由舞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询问学生对泥土的了解和认识。
2. 歌曲学习:- 教师播放《泥土的歌》,让学生仔细聆听。
-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反复朗读歌词,确保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
- 教师逐句解释歌词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3. 创作绘画:-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泥土相关的绘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 学生使用彩色笔和绘画纸,根据自己对泥土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绘画创作。
- 学生完成绘画后,教师组织展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
4. 情感教育:-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泥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保护环境的小目标,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承诺。
- 学生逐一宣读自己的承诺,并互相鼓励和支持。
五、课堂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 教师再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保护环境的意识融入日常生活中。
六、课后延伸:- 学生可在家中继续创作与泥土相关的绘画作品,并与同学分享。
-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歌曲进行学习和表演。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绘画和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对泥土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泥土的歌》的歌词和曲调。
2.培养学生对于土地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3.发掘学生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生情感教育。
2.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土地的态度与思想。
难点1.如何将《泥土的歌》的歌词、曲调和学生的情感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共鸣和感情共振。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板书。
2.播放器、音响、音乐光盘或草原情歌电台(可选)。
3.课件、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展示《泥土的歌》的歌词,让学生朗读并感受其中蕴含的感情。
2.运用课件、字幕或小黑板展示沃野广阔的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提升学生情感,引发学生浓厚兴趣。
3.播放草原情歌电台,或使用音乐光盘播放《泥土的歌》的曲调。
步骤二:学唱《泥土的歌》1.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跟唱《泥土的歌》,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2.逐段教唱,注意语音、节奏、声调的处理,以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步骤三:讲授歌曲的情感和意义1.以口语化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歌曲的情感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歌曲中蕴含的爱国、爱土地的情感和思想。
2.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然地发现歌曲中蕴含的人文学识和价值观念。
3.展示歌曲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并理解歌词的含义。
步骤四:小组合唱1.由教师安排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学唱《泥土的歌》。
2.学生互相协作、交流等方式练习合唱《泥土的歌》,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特长,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步骤五:结束语1.教师通过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收获和感悟。
2.鼓励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付出行动,珍惜家乡的土地,爱护生态环境。
五、教学评价1.学生收获和理解情况。
2.学生对《泥土的歌》的发音、歌词和情感理解情况。
3.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热爱土地的态度。
4.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反馈。
泥土的歌三教案
泥土的歌三教案教案标题:泥土的歌三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歌曲《泥土的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其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3. 通过歌曲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 歌曲的欣赏和学唱。
2. 歌曲中所表达的大自然的美和保护意识。
3. 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泥土的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教学PPT或图片,展示与歌曲主题相关的图片。
3.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PPT或图片展示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谈论这些图片,了解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歌曲欣赏:1. 播放《泥土的歌》的音频或视频。
2. 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所表达的意境。
3. 学生开眼后,共同讨论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歌曲学唱:1. 分段教唱歌曲的歌词,注重发音、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 教师带领学生跟随音乐,反复练习每一段的歌词。
3. 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歌曲创作: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段与歌曲主题相关的歌词。
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观察或想象,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分享并合作创作一首完整的歌曲。
展示和分享:1.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他们创作的歌词和合唱演唱呈现给全班。
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创作,鼓励和肯定每个小组的努力和成果。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在家中或校园中寻找与大自然相关的事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2.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摄影等形式展示他们的作品。
3. 学生可以组织一次小型的音乐会或展览,将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学生对教学过程和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体会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泥土的歌一教案
泥土的歌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泥土在人类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欣赏与泥土相关的诗歌、歌曲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创作与泥土有关的作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泥土与人类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系。
(2)感受艺术作品中对泥土的赞美和表达。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泥土所承载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2)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内涵的与泥土相关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欣赏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泥土的图片,如肥沃的农田、陶艺作品中的泥土原料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泥土在生活中的常见用途。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泥土吗?泥土能用来做什么?”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泥土的歌。
2、知识讲解(10 分钟)(1)介绍泥土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如孕育农作物、保持水分和养分等。
(2)讲述泥土在建筑中的作用,如制作砖块、建造房屋的基础等。
(3)提及泥土在文化和艺术中的象征意义,如在一些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泥土被赋予了创造生命的力量。
3、作品欣赏(15 分钟)(1)播放一首与泥土相关的歌曲,如《黄土高坡》,让学生聆听歌曲中的歌词和旋律,感受歌曲所传达的对土地的深情。
(2)展示一首关于泥土的诗歌,如鲁藜的《泥土》,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分析诗歌中运用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4、小组讨论(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你们的印象中,泥土代表着什么?(2)艺术作品中的泥土形象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5、实践体验(20 分钟)带领学生来到校园的花园或操场一角,让学生亲手触摸泥土,感受泥土的质地和温度。
然后,给学生发放一些简单的工具,如小铲子、小水桶等,让学生尝试在泥土中种植一颗种子或制作一个简单的泥土雕塑。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 1教学目标1、能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喜欢聆听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以及蒙古族民歌《银杯》,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2、能够认真地参与课堂中的各种音乐活动,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与认识。
教学难重点认知藏族、蒙古族、哈萨古族等少数民族民歌音乐特点与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泥土的歌(一)(二),学习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了解了汉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今天让我们走进瑰丽的少数民族民歌,来领略各少数民族民歌不同的魅力.(互动活动)老师在讲台上准备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三套民族服饰,用边歌边舞边弹奏的形式范唱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三个民族的民歌片段,请学生辨别其民族,并且找到达相对应的民族服饰.(二)走进藏族民歌,听赏《年轻的朋友》1、听赏歌曲《年轻的朋友》,提问:你能从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出发谈谈这首歌在曲调、旋律上的特点吗?2、简介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
3、简介藏族酒歌的特点及藏族人民喝酒的动作程序。
4、简介藏族舞蹈的特点及基本动作,引导学生随乐起舞。
5、学生随乐跟唱歌曲,边歌边舞6、老师带唱歌曲。
7、学生分组练习,上台表演2、欣赏蒙古民歌《银杯》1对比藏族民歌,比较这首歌从节拍、速度、调式、旋律等方面有那些不同?2随乐跟唱歌曲。
3、欣赏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和玛利亚》1简介哈萨克族,简介代表乐器“冬不拉”。
2思考:这首歌有什么风格特点?3学生跟唱歌曲。
4、欣赏维吾尔族民歌《阿瓦尔古丽》1老师弹琴引导学生跟唱《青春舞曲》2老师范唱,学生思考:与我们熟悉的《青春舞曲》相比,这首歌曲的旋律、情绪和节拍有什么特点?3练习维吾尔族典型节奏,边打节奏边唱歌。
(三)小结。
《泥土的歌》教学设计
《泥土的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27课《泥土的歌》。
本课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的美丽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课文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欣赏和分析,以及相关的写作训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3.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乡村景象的图片为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乡村的美丽,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和赞美。
4. 欣赏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中的情景,感受乡村的美好,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5. 写作训练: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乡村生活的片段。
六、板书设计乡村生活美丽辛勤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课文,并家长签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诗歌的朗读、理解和欣赏都表现得比较好,但在写作训练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歌或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乡村生活主题的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泥土的歌》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平时喜欢唱什么歌?你知道哪些民歌?民歌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歌天地,感受民歌魅力!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民歌的概念。
2、欣赏《沂蒙山小调》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是我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课件展示小调定义,总结小调的特点。
三、学习云南民歌《放马山歌》1、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首云南民歌。
同学们对云南有什么了解?师: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傈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
在云南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2、课件展示山歌的定义。
3、聆听歌曲,展示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这首云南民歌《放马山歌》4、小组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1)歌曲的演唱形式——演唱形式是指演唱形式是指齐唱、独唱、重唱、合唱等演唱的组合形式。
(独唱)(2)歌曲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一句比一句短。
(3)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
(欢快、高亢、奔放等)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山野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感情所演唱的抒情性民歌,歌唱者能无拘无束的抒发自己的感情。
主要在山野、田间演唱,这类民歌比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
师:《放马山歌》是流传于云南的一首著名山歌,在西南高原,人们主要有两种生产方式:农业耕作或放牧牲畜,《放马山歌》是一首典型的牧马人之歌。
5、复听歌曲,生尝试跟唱。
(1)师:歌曲的衬词给你怎样的感受?生答。
师:学会吆喝衬词“哟哦”。
“哟”字长一点,“哦”字要向上扬,甩出去唱。
学生练习衬词。
(2)第一遍学习任务,师演唱歌词,学生配合吆喝衬词:“哟哦”第二遍学习任务,看谁吆喝好,又能跟老师一起演唱其中一句或几句歌词第三遍会唱的学生取代老师来唱歌词,不会的继续吆喝,赶上其他同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泥土的歌?
教学目标:
1、能专心聆听传统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期中的一两手作品。
2、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简单地概括劳动号子与山歌的根本特征。
3、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教学设计亮点:
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走入他们的生活,再聆听和学习他们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歌曲,利用“角色换位〞的方法让学生走进传统民歌。
教学重点:
完整的学唱演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
教学难点:
能总结出劳动号子与山歌的根本特征。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导语:让我们在影片中,跟随一位老爷爷去了解一段历史吧!
欣赏:纪实片?船工?的视频片段。
交流:在影片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船工及有节奏的呐喊声。
讨论:船工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呐喊声有什么不同?展示两幅图片〔平水与急流〕。
〔引导学生从节奏、速度、力度方面进行答复。
平水时节奏比拟平缓、速度适中、声音力度相对较弱,急流时节奏比拟密集、速度逐渐加快,力度较强。
〕
跟随老师的手势,用“弱缓—强急—弱缓〞的声音表现船工们遇到不同情况时的喊声。
〔弱缓手势:右手平放腰间,根据节奏向前划拍;强急手势:右手抬至头部,用力点拍。
〕2/4嗨--|嗨--|嗨--|嗨--|嗨0|嗨0|嗨0|嗨0|嗨--|嗨--|嗨--|嗨--||
【设计意图】
从船工纪实片导入该课,首先让学生对船工的劳动场面有直观地了解,感受劳动号子与劳动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随后简单的船工号子的参与活动活泼课堂气氛,并为学生接下来认真欣赏?澧水船工号子?并了解其结构做好铺垫,而老船工抚摸纤夫石的画面为课堂尾声“呼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设计埋下伏笔,遥相照应,加深学生的感触。
新课教学
1、?澧水船工号子?
简介:船工号子的由来。
欣赏:聆听?澧水船工号子?,在音乐中用强弱缓急的手势表现作品的变化。
〔听赏时教师用手势一起参与,进行引导。
〕
分析:澧水船工号子的种类和结构。
学唱:老师领大家和,学唱?澧水船工号子?的引子局部。
表现:创设情境,参加“摇橹〞的动作与老师照应,老师变换领唱速度,学生配合。
探究:船工为什么要在行船拉船的过程中唱船工号子呢?
2、劳动号子的种类及代表作品听赏
A、介绍:简介民歌中劳动号子的定义及由来。
B、欣赏:聆听湖南?打硪歌?、东北?哈腰挂?以及湖北?催咚催?等三首不同种类的劳动号子片段,把握这些作品的相同特点。
〔在欣赏后结合视频和图片简单介绍不同的劳动形式。
〕
C、总结:请学生从曲调、节奏、演唱形式及传唱环境上总结劳动号子的根本特征。
【设计意图】
在欣赏时用手势表现自己感受到的乐曲的变化,提升学生的专注力。
通过感受、体验、表现、探究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加深对劳动号子特征的理解,建立学生对作品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山歌的兴趣。
二、新授
1、创设情境:山林的呼唤
邀请学生冥想,一起来体验站在高山之巅尽情呐喊的感受。
〔让学生捂住耳朵,更能让学生无所顾忌、畅快淋漓的去体验。
〕
2?放马山歌?
A:听赏?放马山歌?,感受歌曲中衬词独特的演唱方法
B:体验:运用民歌中“喊唱〞的运腔方式演唱歌曲中吆喝的衬词-“哟哦〞。
〔学生在模仿时容易用假声捏嗓子唱,可引导学生往腰里使劲,用上气息,想象自己骑在马背上身处在大自然的感觉〕
C:互动:老师演唱正词,学生唱吆喝的局部。
〔引导学生主要老师的范唱,为接下来的学唱做准备。
〕
D:分析: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简介。
〔注意结合学唱的难点讲解作品结构及创作手法特征,歌曲中没有反复出现的小节可单独让学生练唱。
〕
E:学唱:有感情的跟着老师学唱?放马山歌?。
F:表现:在歌曲的演唱中参加声势动作,为演唱添花加彩。
〔比方骑马、甩马鞭、拍膝盖等动作。
〕
【设计意图】
在“山林的呼唤〞的情镜中,学生趣味的体验原汁原味的声音节环环相扣,可以降低学生学唱的难度,拉近学生与民歌的演唱距离。
3、?槐花几时开?
A:听赏:聆听老师范唱?槐花几时开?,为老师的演唱划拍。
B:讨论:这首作品的曲调和节奏有何特点?你能用线条将其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从线条的粗细、形状去表现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情绪特点。
〕
C:分析:这首歌曲的结构和旋律在情感上的细腻表现。
D:探究劳动号子与山歌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
老师的范唱能给学生亲切感,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民歌的距离。
用线条表现音乐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通过对作品感性的把握,理性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山歌的根本特征。
课堂小结
总结:民歌的传承。
跟随老船工的歌声结束本课。
【播放视频】
片头出现的老船工在三峡教游客唱船工号子:重庆开头,嗨嘿,两条江,嗨嘿;上有坛子,嗨嘿,下有缸,嗨嘿……
师生跟着视频一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