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专题思考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中国古代史中国的原始社会1、我国境内主要发现了哪些古人类化石?北京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的科学意义如何?迄今所知,大概距今170万年到10万年之间,我们的祖先在自身的进化中还处于猿人(直立人)阶段,就劳动、生长、繁衍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

我国的猿人化石及其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及其丰富,已正式发表的主要资料有:(1)禄丰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了一个距今约800万年的古猿头盖骨和下颌骨等化石,其活动揭开了我们祖先的历史序幕。

(2)元谋人: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两枚门齿化石,定名为“元谋人”。

元谋人的文化遗存有人工打制的石器、用火烧过的炭屑与骨胳,距今约170万年。

(3)蓝田人:陕西蓝田发现两处猿人化石,距今约60-80万年。

蓝田人的文化遗存主要是石器,另有灰烬与炭屑。

(4)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6个比较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和大约代表40多个个体的各部位化石,还有9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数以万计的石器及用火遗迹,距今约20-70万年。

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从头盖骨看,带有较多的原始性,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语言中枢已经隆起,说明有简单语言,双手骨骼较为灵巧,上肢骨与现代人极为相似,下肢骨也接近于现代人,这说明劳动对人类的体质发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北京人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1)生产工具:北京人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经过打制的石器,属于旧石器前期文化,石器有了一定类型和初步分工。

(2)经济生活方式:采集果实、挖掘块根是北京人维持生活的主要手段;狩猎也是重要的生活来源。

北京人遗址保存的灰烬,说明不仅使用火,而且能控制火。

(3)血缘家族: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是血缘家族。

北京人时期,逐渐排除了不同辈分之间的乱婚状态,进入了血缘家族时期。

2、论证晚期智人时期氏族制确立的条件。

(1)晚期智人的代表性遗存:距今5万到1万年之间,是晚期智人阶段,属于旧石器晚期文化。

已发现的代表遗存有: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峙峪人、山顶洞人和左镇人等。

中国近代史2023版课后思考题

中国近代史2023版课后思考题

中国近代史2023 版课后思考题思考题一:简述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以下列举几个重要的:1.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也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

2.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失败。

3. 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求富,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试图通过变法图强,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5.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思考题二: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对:1.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这一矛盾逐渐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索取巨额赔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2.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近代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一矛盾始终存在。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两对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地位有所变化。

例如在辛亥革命前后,推翻封建统治成为主要任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较为突出;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思考题三: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历史作用:1.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如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2. 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翻译人才,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3.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对抵御外国侵略有一定作用。

局限性:1.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 学习思考题

中国近现代史 学习思考题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初中历史思考题与答案解析

初中历史思考题与答案解析

初中历史思考题与答案解析历史是一门广泛而丰富的学科,它涵盖了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人类活动和文明发展。

对于初中生而言,历史课程不仅是了解古代文明和时事的途径,也是培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初中生常常会遇到一些思考题,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初中历史思考题和相应的答案解析。

1. 为什么古代古埃及人民会建造金字塔?古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金字塔被认为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法老被视为神的化身,因此他们的陵墓应当极为庄严和豪华。

其次,金字塔的建造也是一种社会政治象征,它表明了法老的统治和威严。

此外,金字塔也是为了纪念法老的功绩和让他们在来世得到永恒的安宁。

2.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社会有多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给予了普通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这为社会上升提供了渠道。

其次,科举制度注重文学和儒家思想的传承,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此外,科举制度也使得政府能够选拔人才,为朝廷提供了稳定和高效的行政机构。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有哪些深远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大量的财产损毁,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其次,战争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如坦克、潜艇和飞机等军事装备的出现。

此外,战争也导致了帝国主义的大倒退,许多欧洲国家失去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4.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发展有何影响?文艺复兴是15至17世纪期间在欧洲兴起的文化运动,对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艺复兴对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尤为显著,它强调了个体的创造力和表达自我的重要性,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人文学科的繁荣。

其次,文艺复兴还促进了科学和思想的进步,鼓励人们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最后,文艺复兴也为欧洲社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5. 二战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战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隋一、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官制,在中央设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旨,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为尚书省下设的机构,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大索貌阅:南北朝以来,由于赋役极为沉重,导致隐瞒户口现象严重,影响政府控制户口数和财政收入。

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是隋唐检括户口的措施。

有力地加强了户口的管理。

大索的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而貌阅目的则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

结果获得增加44万余丁,164万余口,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财政收入大大的增加了。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

隋朝的一项户籍制度。

即由国家制定划分户等和征税标准,发放给地方依标准征税。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

利用这一手段搜刮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从而确保政府收入。

租调力役制:隋文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开皇二年规定:18岁以上为丁,要负担租调力役;六十岁为老,免除租调力役。

租为田租,调为户调,力役即劳役。

一夫一妇(一床)每年交租粟三石,受桑田着交绢一匹,绵三两。

单丁和奴婢减半。

丁男每年服役一个月。

开皇三年,又将成丁的年龄由18岁提高到20岁,每年服役减为20天,调绢减为二丈。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思考题(再版)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思考题(再版)
④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或重大事项;
⑤表:用简明的表格,概括排列错综复杂的史实。
3、简述《史记》的史学成就。
①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②内容极其丰富多彩;
③对许多人物评价公允;
④反映了广阔的历史时代和历史内容;
⑤包含着司马迁一些进步的历史观。
三、材料阅读
1、《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五章
√2、《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宋李焘撰,今本定为五百二十卷,是继《资治通鉴》而写作的一部著名编年史,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开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止,记载了北宋王朝长达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李焘自谦不敢续《资治通鉴》,故命名为《续资治通鉴长编》。
√3、《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主持编撰,共二百二十卷,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以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参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叶隆礼《契丹国志》及各家说部、文集约百数十种,记述详明,文字简要,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其中北宋部分较为精确,元代部分较为简略。其书上接《资治通鉴》,下迄元代。
二、简答
1、简述《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
所记内容,主要是当时封建士大夫的轶事琐语,辑录成三十六门,开了后代专事搜访旧闻近事而写述的笔记、野史的风气。
2、简述《水经注》的学术价值。
①保存了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
②文字优美、生动;
三、材料阅读
1、《世说新语•汰侈》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通典》
《通典》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典制体通史,唐代史学家、政治家杜佑撰。《通典》确立了中国史籍中与纪传体、编年体并列的典制体,开辟了史学著述的新途径。在《通典》的影响下,《通志》、《文献通考》等书相继问世,为研究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江苏淮安人。

对甲骨收集、保藏、著录、出土地考订和文字考释贡献至大。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甲骨著录、文字考释突出贡献,尤其是《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论文,开创甲骨学进入“史料时期”。

与罗被后学称为“罗王之学”。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河南省南阳人。

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是中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河南省南阳人。

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国现代具影響力的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方面异军突起,为四堂之一。

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目前发现商代甲骨文以河南安阳殷墟最多,属于商代后期遗物,其中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

因出于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甲骨文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发现,次年得到学者鉴定,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

二十九年,刘鹗编辑出版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其后研究日益发展,形成一门学科即甲骨学。

甲骨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

目前已发现单字有五千余个,考释过的约两千个,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晚期形声字增多。

是中国早已有系统的古文字。

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在山西洪赵坊堆、陕西长安丰镐、岐山凤雏、扶风齐家和强家、河北邢台南小汪、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和镇江营九个地点都有发现。

北师大_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_思考题参考答案

北师大_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_思考题参考答案

出处:/webapps/portal/frameset.jsp?tab_id=_2_1&url=/bin/common/course.pl?course_id%3D_3052_1 1、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中国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悠久性。

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连贯性。

中华文明不曾间断过丰富性。

我国历史的内涵异常丰富统一性。

大一统是发展的主流先进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于世界稳定性。

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特别长2、如何看待当前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分期?历史分期是关系我国历史学发展的重大课题,长期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积淀了丰富的成果,最近的讨论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1)传统观点把夏朝作为我国国家的起点,考古发掘表明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复杂社会”的存在(2)春秋时期是一个过渡阶段,但怎么分期值得再认识(3)夏商周三代和秦汉至清属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他们之间的合适分界点在哪里(4)我国到底存不存在奴隶社会13、20世纪档案史料的四大发现是什么其作用如何?四大档案史料分别是: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明清大库档案四大资料的发现不仅影响了史学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亦是居功至伟,从大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近代历史科学的影响(2)对近代科学体系的影响(3)对一批史学大家的影响4、如何看待唐宋历史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唐宋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论”已成学界共识。

这个问题,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自己的答案:政治上,皇权的加强以及中国政治中心的转移。

历经唐末五代藩镇混乱后建立起来的宋朝,十分注重加强中央集权。

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唐宋开始,中国的政治中心开始远离关中,逐渐向东转移。

经济上,税制的变化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两税法的实行,开始了中国税制由税丁到税地的变化;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到南宋时基本完成。

中古思考题

中古思考题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随朝
1、为什么说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
2、比较秦隋二朝的异同。

3、简述隋朝统一的原因及意义。

4、简述开凿大运河的意义。

5、简述隋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及意义。

唐朝
1、简述三省六部制。

2、简述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基本内容。

3、试述隋唐科举制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4、试析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影响。

5、试述两税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6、简述唐代中后期的宦官专权。

7、试述唐代农民起义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五代十国
1、简释五代十国
2、试述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辽宋夏金
1、简述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2、北宋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3、简述北宋与辽的关系。

4、简述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5、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6、简述金的猛安谋克制度。

7、试析宋代“积弱积贫”的主要原因
8、简述两宋农民起义的特点。

元朝
1、简述蒙古的对外战争。

2、简述四等人制度。

明朝
1、简述明初的形势。

2、试述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简述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

4、简述明朝初期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

5、试述张居正改革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历史综合思考题

历史综合思考题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入侵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己自足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在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主要矛盾。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

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但必须认识到,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

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此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

当国内的革民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为一方,人民大众为一方,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这两对基本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整理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整理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甲骨四堂、卜辞、周公制礼作乐、井田制、工商食官、弭兵运动、春秋与《春秋》、六艺、九流十家、稷下学宫二、简答及论述题1、商周国家结构的特点及异同。

国家机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居住在一起的大大小小的宗族集团相同点:王位继承原则为父系继承;建立隶属于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权;不同点:王位继承方式:商代兄终弟及和父子相继并存,实行的是幼子继承制;周代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实行宗法制。

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周朝实行分封制。

内外服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内外服没有结成紧密联盟,外服常常起兵反抗;分封是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同姓贵族姻亲等,以血缘为纽带,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各诸侯国与王畿的关系更为紧密。

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但是商王对参加联盟的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

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就是说,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也就是钱穆所说的“诸侯承认天子式”的政治联系方式。

西周的分封制就完全不同了,是通过直派人事,建立军事据点,用“天子封立诸侯”式来对地方进行直接统治。

这当然是对国家统治方式的一种根本性改变。

封制以都城为中心的地域特征,以亲族为主体的人事特征,以周族血缘打破商代旧有方国血缘界限,从分散血缘走向统一血缘的血缘政治特征,从而形成更为密切,更加明确的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

商朝的统治(1)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思考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思考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思考题第一章1.分析《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试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内容和意义。

3.试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第二章1.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方针。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结合具体史实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

3.试述土地改革运动的特点、土地改革运动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4.试述“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

5.如何评价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第三章1.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内容和特点。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特点是什么?3.简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试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

5.试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改造方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6.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1.试述《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

2.简评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3.中共八大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5.试析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原因和后果。

6.“大跃进”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7.试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实质、后果和教训。

8.试析庐山会议转向反右倾的原因和后果。

第五章1.“八字”方针是如何制定的?贯彻执行“八字”方针采取了哪些措施?2.如何评价七千人大会?3.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如何评价十年建设?4.毛泽东为什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提阶级斗争?5.试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的作用。

第六章1.试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2.“二月抗争”评析。

3.林彪反革命集团是如何被粉碎的?4.邓小平1975年全面整顿的内容及其成效。

5.“四五”运动述评。

6.为什么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7.“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是什么?第七章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由来及其意义。

中国古代史复习思考题.doc

中国古代史复习思考题.doc

殷料、秦霸 四、中国古代史复习思考题(一) 先秦时期1. 试据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创造了人”这一科学原理。

2. 我国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的主要进步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 结合半坡遗址及其文化遗存分析我国母系氏族制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4. 尧、舜、禹禅让和夏启“家天下”说明了什么?5. 结合考古资料说明我国家庭、私有制、阶级产生的情况。

6. 名词解释:元谋人、蓝田人、金牛山人、丁村人、山顶洞人、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黄帝、炎帝、禅让制。

7. 为什么说夏代是奴隶制国家?其主要特征是什么?8. 简述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

9.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10. 简述商代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11. 商代灭亡的原因是什么?12. 简述商代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主要成就。

13. 名词解释:启、桀、成汤、伊尹、盘庚、武丁、纣、人殉人祭、 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二里头文化。

14. 试评周公东征的历史作用。

15. 西周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6. 简述西周初年主要的封国及其分布。

17. 如何认识西周井田制的内容,性质?18. 简述西周时期的经济状况。

19. 西周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0. 名词解释:周武王、周厉王、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宣王中兴、 不藉千亩、宗法制。

21. 简述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历史背景、简要经过及历史作用。

22. 试述弭兵之会的原因,经过及作用。

23. 试述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

24. 春秋时期社会变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5. 名词解释:平王东迁、葵丘之会、城之战、邢沟、“初税亩” 西戎、楚庄王、三分公室、世卿世禄。

(二) 秦汉时期1.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其政治、社会作用是怎么样?2.试述商鞅变法的内容,性质及其对秦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简述李悝、吴起变法。

4.简述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及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5.试述秦统一的经过,原因及历史意义。

6.名词解释: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郡县制、桂陵之战、合纵连横、长平之战、秦王政、吕不韦、都江堰。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甲骨四堂、卜辞、周公制礼作乐、井田制、工商食官、弭兵运动、春秋与《春秋》、纵横家、九流十家、稷下学宫
二、简答及论述题
1、周代分封制度的主要内容,并谈谈它体现了中国早期国家结构怎样的特点。

2、谈谈周公的政治贡献与历史地位。

3、分析战国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4、简述战国时期新型国家体制的主要内容,并谈谈它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国家政体怎样的特点。

5、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战国时期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您是否同意?并请结合春秋战国之际社会重大变革予以举例说明。

中国历史文思考题

中国历史文思考题

《中国历史文选》参考题绪论1.试述历史与历史要籍的关系。

2.制定一个你学习本课程的计划。

第一编考古文献1.为什么说甲骨文、金文具有史料价值?2.简述甲骨文、金文的文字特点。

3.简述甲骨卜辞的结构特点。

4.名词解释:二重证据法甲骨文甲骨四堂金文敦煌文书5.翻译:《武丁卜辞二则》、《大盂鼎铭》、《利簋》第二编纪传体类1.制作二十六史一览表。

2.为什么纪传体史书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史”?3.试比较《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4.试述《后汉书》的特点。

5.试述裴松之的注书特点。

6.名词解释:纪传体司马迁史记三家注班固设馆修史7.试评价秦始皇。

8.试述司马迁的经济9.运用史料对诸葛亮的品格。

10.试述党锢之祸兴起的原因。

11.每篇选文至少翻译一段。

第三编编年传类1.何谓编年体?其有何优缺点?2.简述《左传》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成就。

3.《资治通鉴》的主要成就有哪些?4.何谓实录?将整个朝代的实录完整地保存至今的实录有哪些?5.试分析秦晋淝水之战双方胜败原因。

6.试分析“申诫公侯榜文”所反映的明初社会问题。

7.试分析宋太祖收兵权的社会背景。

8.每篇选文至少翻译一段。

第四编纪事本末体类1.试比较说明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种史书体裁各自优缺点。

2.制作历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一览表。

3.试分析建文帝削夺诸藩的原因及影响。

4.试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社会原因及其影响。

5.每篇选文至少翻译一段。

第五编别史、杂史类1.试述别史杂史的特点。

2.什么是国别体?试举例说明其价值。

3.简述《逸周书》的史学价值。

4.试评述厉王专利。

5.每篇选文至少翻译一段。

第六编传记、笔记类1.试述学术史的产生与发展。

2.试述《宋元学案》的史学价值。

3.试述《日知录》的史学价值。

4.《世说新语》介评。

5.试述魏晋风度。

6.每篇选文至少翻译一段。

第七编政书、诏令奏议类1.举例说明典制体的特点。

2.试述杜佑的史学成就。

3.试述马端临的史学成就。

4.试述郑樵的史学思想。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1.远古传说(1)远古传说: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

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的内容: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

(3)远古传说的特点: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迷信或崇拜。

(4)远古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2.《春秋》与《左传》(1)《春秋》:作者,孔子。

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

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存在的问题: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023版历史课后思考题完整答案

2023版历史课后思考题完整答案

2023版历史课后思考题完整答案1. 请解释历史是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

历史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历史是人类经验的积累,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复错误。

其次,历史塑造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认同和身份,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最后,历史也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来理解这些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2. 请描述一位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

一位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是亚历山帝。

他统一了古希腊的希腊化城邦,征服了巴比伦、波斯和埃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亚历山大的扩张使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

他的帝国后来也为罗马帝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亚历山帝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请解释冷战是什么,它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冷战是指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这场对抗持续了数十年,虽然没有爆发全面战争,但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冷战导致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斗争,形成了世界分裂的局面。

它也推动了核武器的扩散和军备竞赛,引发了各种地区冲突和代理战争。

此外,冷战导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势力对立和互不信任,直接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演变。

4. 请描述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别。

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市场经济、私有财产和民主政治。

它认为经济和政治的自由竞争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共产主义则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平等,主张国家掌握生产资料,取消私有财产,并实现无阶级社会。

共产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消除阶级差别和贫富差距,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公正。

5. 请描述一次对未来历史的影响深远的事件。

一次对未来历史影响深远的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导致了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

它结束了欧洲列强的霸主地位,催生了美国和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国际组织的建立,如联合国,以促进国际合作和和平。

双学位中古史思考题

双学位中古史思考题

双学位中古史思考题中国古代史复习思考题(上)第一章原始社会1、试述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序列2、新石器时代我国有哪几种主要文化类型?3、叙述人类婚姻形态的发展过程第二章夏商时期1、重要名词:鈞台之享盘庚迁殷司母戊鼎甲骨文第三章西周1、什么是分封制?周初有哪些重要封国2、什么是宗法制?试析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巩固西周王朝的重要作用3、重要名词:三监工商食官平王东迁诗经金文第四章春秋时期1、大国争霸的原因、实质及其意义2、“弭兵会”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3、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评价4、重要名词:管仲春秋五霸召陵之盟葵丘之会初税亩城濮之战践土之盟黄池之会第五章战国时期1、魏、楚、秦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探析其成败的原因2、郡县制的产生、变化及其特征3、战国时期流通的金属货币有哪些种类?各使用于哪些国家4、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经过及其意义5、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6、重要名词: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上计长平之战合纵连横窃符救赵《左传》《国语》第六章秦1、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2、评论“焚书坑儒”3、评析秦始皇4、重要名词:三公九卿钜鹿之战灵渠第七章西汉1、楚汉相争,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汉武帝強化中央集权的措施3、张骞通西域的原因及其意义4、西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产生及其影响6、为什么说《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名著作7、重要名词:治安策削藩策七国之乱推恩令《七略》轮台罪己诏谶纬神学察举征辟《白虎通》第八章东汉1、刘秀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強皇权?2、地主田庄的形成及特点3、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4、党人反对宦官斗争的实质及对党锢事件的评价5、班超经营西域的主要功绩和意义6、什么是古文经?什么是今文经?经今古文之争的发展趋势及实质7、重要名词:尚书台部曲党锢之祸西域都护退功臣进文吏第九章三国两晋南北朝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2、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3、西晋占田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4、八王之乱的形成和影响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意义8、重要名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侯景之乱九品中正制宗主督护制侨置土断五胡十六国网上找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学时)一般知识点:隋初的改革措施隋统一的原因与意义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隋炀帝的功绩隋炀帝的暴政“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大运河的修建及其意义重点:隋初的改革措施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隋炀帝的功绩大运河的修建难点:隋末农民战争与隋炀帝的关系对隋炀帝进行公正的评价正确认识隋王朝的历史地位第一节隋朝前期的政治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南北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改革官制府兵制的发展改定刑律科举制的创立三、隋朝与周边各族的关系:突厥汗国与隋朝的关系吐谷浑大陆和台湾联系的加强第二节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整顿发展经济的措施:均田令的颁布和实施情况改定赋役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整顿钱币和度量衡二、社会经济的短暂繁荣:农业的发展仓储的丰实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三、营建东都和开通大运河:营建东都开通大运河第三节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一、宗教文化:佛教道教二、科学文化的发展:经学和音韵学音乐和绘画天文历法和数学三、对外文化交流:与朝鲜半岛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的文化交流第四节农民起义和隋朝灭亡一、社会矛盾的积累、激化:隋文帝时期社会矛盾的积累隋炀帝暴政和社会矛盾激化二、农民起义和隋朝灭亡:农民大起义隋朝的灭亡隋末农民战争的结局和影响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8学时)一般知识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度武则天的是非功过武周社会状况开元天宝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两税法田庄经济奉天之难永贞革新元和中兴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甘露之变会昌灭佛黄巢起义唐代诗歌古文运动《唐律疏议》刘知几与《史通》唐代的文化交流重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古文运动《唐律疏议》唐代的重要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科举制度安史之乱的背景与影响唐代文化发达的原因唐代文化的特点和唐王朝的历史地位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科学的评价难点:“玄武门之变”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唐律疏议》唐代的重要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科举制度唐代文化的特点和唐王朝的历史地位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科学的评价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一、唐王朝的建立与统一:从太原起兵到关中称帝经略北南,统一全国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太宗登基政权机构建设《唐律》的修订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府兵制度学校与科举《氏族志》的修订贞观之治三、武周政治:从高宗继位到武周代唐武则天时代的政治纷争武则天的作为与武周政治的是非功过四、唐玄宗与“开元之治”:唐玄宗登基开元年间的改革与“开元之治”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农牧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兴起商业的繁荣和交通的发达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一、天宝形势与“安史之乱”:均田制的破坏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府兵制的终结和军事格局的变化天宝年间的政治危机安史之乱二、唐后期的政治斗争:唐中央与藩镇割据势力的斗争中枢政制的演变南衙北司之争朋党之争三、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改革:第五琦与刘晏的理财措施两税法的实施四、经济地理的变化第三节唐代的民族关系一、突厥及西域诸王国:东突厥汗国唐和西突厥争夺西域的斗争后突厥汗国二、薛延陀和回纥:薛延陀汗国回纥汗国三、吐蕃四、南诏五、靺鞨族和渤海国第四节唐末农民大起义一、唐末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黑暗二、黄巢起义的爆发三、大齐政权的成败四、唐王朝的灭亡第五节唐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宗教和哲学:宗教的流行反佛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韩愈、李翱的唯心主义思想二、儒学和史学:儒学唐修八史《史通》《元和郡县图志》和《蛮书》三、文学:诗歌的繁荣古文运动传奇小说俗讲和变文四、艺术:雕塑绘画音乐和舞蹈五、科学技术:天文学医学雕版印刷术建筑六、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婚丧礼俗文体娱乐节日风俗第六节唐代中外关系一、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二、和朝鲜、日本的关系:朝鲜日本三、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四、和中亚、西亚、北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亚诸国伊朗和东罗马阿拉伯第十二章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8学时)一般知识点:后晋与契丹的关系幽云十六州问题周世宗的改革与北伐十国概况陈桥兵变北宋的“统一”北宋前期的集权措施宋辽、宋夏关系王安石变法澶渊之盟宋江、方腊起义金朝的兴起靖康之难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绍兴和议两宋经济程朱理学三大发明的完成沈括及其《梦溪笔谈》重点:北宋前期的集权措施王安石变法金朝的汉化澶渊之盟岳飞抗金绍兴和议两宋经济程朱理学三大发明的完成难点:北宋前期的集权措施王安石变法金朝的汉化两宋经济程朱理学与唐宋社会转型第一节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一、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五代十国军阀混战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争二、契丹的兴起和南侵:辽政权的建立和辽的政治制度契丹人民对东北经济发展的贡献契丹贵族的南侵三、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事业:周世宗的改革周世宗的南征北伐四、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第二节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一、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统一战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北宋前期的社会矛盾:主户和客户“三冗”严重和剥削的加重王小波、李顺起义第三节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一、契丹(辽):宋、辽战争和澶渊之盟辽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西夏:党项社会的发展西夏的建立西夏与宋的和战以及经济、文化交流党项族人民对西北地区的开发三、大理:大理政权的建立大理和宋的经济、文化交流四、壮族:壮族社会的发展壮族人民对广西的开发侬智高反宋及其失败第四节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发生庆历新政二、王安石变法及其失败:变法的指导思想变法的内容变法的失败三、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和农民起义:宋徽宗时期的腐朽统治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第五节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佃户身份的某些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佃户身份的某些变化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矿冶业的发达造船业的进步制瓷业的重大发展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和造纸业的兴盛纺织业的发展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三、商业的发达: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金属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交子的出现商税和专卖第六节金朝的建立和辽、北宋的灭亡一、金朝的建立和辽的灭亡:女真社会的发展阿骨打领导的反辽斗争和金朝的建立北宋、金的“海上之盟”与辽的灭亡二、北宋的灭亡:收复燕云的交涉金军两次南侵和北宋的灭亡第七节南宋的建立和宋金和战一、南宋的建立和南北军民的抗金斗争:南宋的建立李纲宗泽领导的抗金斗争北方义军的抗金斗争金兵的再次南下和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伪齐政权的建立和秦桧南归定都临安二、钟相、杨么起义和南宋平定游寇的斗争:钟相、杨么起义南宋政府平定游寇的斗争三、南宋与金的和战:南宋军队抗击伪齐、金兵的战斗和“绍兴和议”完颜亮南侵和“隆兴和议”“开禧北伐”的失败和“嘉定和议”第八节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经济一、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新水平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二、南宋中后期的社会矛盾: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三、金朝的社会经济:女真族的封建化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九节南宋的灭亡一、南宋后期统治危机的加深:史弥远擅权和理宗朝的黑暗统治宋、蒙联合灭金和蒙古南侵贾似道擅权二、南宋的灭亡:从襄樊失陷到丁家洲溃师元军下临安和文天祥等人的抗元斗争崖山之战和南宋灭亡第十节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宗教:佛教道教其他宗教二、哲学:宋学的产生北宋宋学各派理学的形成和浙东学派的崛起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和宋学的衰落三、史学:《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资治通鉴纲目》《通志》当代史的编修方志和类书的编修金石学四、文学艺术:词的兴盛宋金的话本小说和说话人宋金的戏曲绘画五、科学技术:毕升和活字印刷指南针的广泛应用火药、火器的发展李诫的《营造法式》医药学的发展数学苏颂和天文学沈括和《梦溪笔谈》六、社会生活及习俗:服饰饮食居室婚嫁丧葬节日习俗第十一节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一、海外贸易的发展二、中国和高丽经济文化的交流三、中国和日本经济文化的交流四、中国和南亚诸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五、中国和阿拉伯、非洲诸国经济文化的交流第十三章元朝的大一统(4学时)一般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军的三次西征蒙古军的南进蒙古四大汗国元朝的用人政策特别是吏员出职制度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回回族形成元朝与诸国的交往红巾军起义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军的三次西征旧俗与汉法之争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的经济状况元朝的文化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难点:元朝的汉化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的文化元朝的历史地位民族融合特点第一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一、蒙古族的发展和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蒙古族的起源蒙古族的发展和强大成吉思汗和蒙古国的建立二、蒙古灭西夏与灭金:蒙古灭西夏蒙古灭金三、蒙古四大汗国的建立:成吉思汗西征拔都西征旭烈兀西征四、元朝的建立:蒙古军南进忽必烈称帝第二节元朝的政治一、治国政策的新变化:“汉法”与“旧俗”之争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军事法律学校与教育科举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和对各族上层的笼络:四等人制对各族上层的笼络元朝政权的性质三、平定叛乱:李坛之叛海都、乃颜之叛四、对边疆的治理:岭北地区西藏云南台湾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驿站与急递铺第三节元朝的社会经济一、农业生产和土地占有关系: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土地占有关系户等和赋役二、手工业的发展:官办手工业和匠户私营手工业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三、商业的繁荣:商业大都市国家对内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钞币的统一和流通斡脱钱四、海运和大运河的整治:海运大运河的整治第四节元朝的衰落和灭亡一、元朝社会矛盾的逐渐激化:地主的残酷剥削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各级政权的日趋腐朽二、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韩山童与刘福通首举义旗彭莹玉、徐寿辉起义方国珍、张士诚起兵北方红巾军的北伐和失败南方红巾军的蜕变三、朱元璋建立明朝和元朝的灭亡:朱元璋消灭割据势力元朝的灭亡第五节元朝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哲学:理学成为官学邓牧的异端思想二、宗教:喇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史学: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官修史籍少数民族文字史籍四、语言、文学、艺术:语言学方面的成就少数民族文学元曲与元杂剧中外艺术的荟粹五、科学技术: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水利工程学机械学农业科学医药学六、社会生活:饮食服饰民居婚姻丧葬文娱活动风俗与观念第十四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6学时)一般知识点:朱元璋建立明朝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土木之变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宦官专权倭患与戚继光抗倭明末农民战争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永乐大典》重点: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郑和下西洋土木之变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宦官专权倭患与戚继光抗倭难点:明初专制皇权的强化郑和下西洋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宦官专权倭患与戚继光抗倭明朝在世界历史走向第一节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一、明初的政治:中书省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形成监察制度的建立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的创立《大明律》和《大诰》学校和科举制度抑制豪强、整顿吏治和“胡蓝之狱”“靖难之役”二、明初的经济: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确立明初经济的初步发展三、明代前期流民现象的普遍化和流民暴动:赋徭负担的不均和地租的沉重流民现象的普遍化叶宗留、邓茂七起义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一、明代中期宦官对政治的干预二、明代中期政治秩序的变动:以皇帝为首的贵族大地主庄田的建立和膨胀军屯体系的破坏三、明代中后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规模的扩大和小农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经济的繁荣四、封建社会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萌芽:农业雇工的出现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班匠制度的变革和商人对私人手工业的控制江南丝棉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五、明代中后期的内阁倾轧六、明代中后期财政危机的加深和张居正改革:明中后期财政危机的加深张居正改革七、万历年间各地市民反抗矿监、税使的斗争:矿监税使的横征暴敛湖广地区民变山东临清州民变南直苏州民变第三节明代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蒙古族:明前期的蒙古三部土木之变庚戌之变与隆庆和议二、畏兀儿族三、藏族四、苗、瑶、壮、彝等族五、高山族六、满族:建州三卫和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建州女真的社会经济女真各部的统一和后金政权的建立后金与明朝的战争皇太极称帝与东北统一第四节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战争一、明后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政治败坏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濒临绝境二、明后期的各类民众暴动:徐鸿儒起义南方佃农的抗租斗争和奴仆暴动民变迭起兵变的发生三、明末农民战争:农民战争在陕北的爆发和初步发展张献忠部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李自成部在河南的发展大顺农民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的灭亡大顺政权在北京大西农民政权的建立明末农民战争的失败及其历史影响第五节明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永乐大典的编纂二、哲学:王守仁的“心学”王艮的思想李贽的社会批判思想三、文学和艺术:小说戏曲诗文书法与绘画四、科学技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科学成就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建筑五、明代的礼制和社会习俗:婚娶丧葬服饰饮食宅第器用节令风俗第六节明代中外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一、郑和下西洋二、华侨对南洋地区的开发三、中日友好往来和东南沿海人民的抗倭斗争四、万历时期的援朝之役五、西方早期殖民者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扰六、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与中西文化的碰撞第十五章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6学时)一般知识点:后金的建立八旗制度清兵入关及其暴行南北各地的抗清斗争清初的统治政策三藩之乱台湾问题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平定边疆改土归流军机处文字狱摊丁入亩“康乾盛世”闭关政策鸦片战争清朝的衰亡《红楼梦》重点:八旗制度清兵入关及其暴行清初的统治政策三藩之乱台湾问题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平定边疆改土归流军机处文字狱摊丁入亩闭关政策难点:八旗制度军机处文字狱摊丁入亩对“康乾盛世”的评价闭关政策第一节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一、清入关初的统治政策和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清入关初的政策措施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二、南明福王政权始末,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三、鲁王、唐王政权始末,东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四、桂王政权始末,西南人民的抗清斗争五、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第二节清代政治一、清代的政治制度:中央主要政权机构地方行政组织保甲制度特别行政区的管理制度官员的考核制度二、清代军事制度和《大清律》的制定:军事制度《大清律》的制定三、怀柔和迫害相结合的思想控制:笼络各族上层对思想控制的加强四、封建社会后期的贵族政权第三节统一形势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一、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斗争和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控制的加强: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部上层分子的叛乱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的斗争对西藏管理的加强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平定张格尔的叛乱二、边境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青海、甘肃与西南各省台湾地区南海地区第四节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一、清初恢复经济的措施:清初经济的残破恢复经济的措施二、清代前期农业经济的进步三、康、雍时期的“摊丁入亩”四、清代中期地租形态的变化五、清代中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六、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七、手工业工人和市民的反抗斗争第五节清代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一、清代中期的社会危机:封建地权的集中和地租剥削的沉重官僚政治的腐败和赋役负担的繁重二、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佃农的减租、抗租斗争林爽文领导的台湾人民起义川、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义李文成、林清领导的天理教起义第六节清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哲学: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理学的思想家颜元、戴震二、考据学和史学三、清代对图书的整理和编纂四、文学和艺术:小说戏剧绘画五、科技和建筑:科学技术园林建筑艺术六、满族社会习俗的变化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第七节清代中外关系和中国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一、和亚洲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缅甸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人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和欧洲的文化交流抵抗沙俄侵略的斗争与西方的贸易和抵抗英国殖民者侵略的斗争。

中国现代史思考题

中国现代史思考题






29、了解抗战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 阶段及其原因。 30、相持阶段中共为了渡过抗战难关采取了哪 些措施? 31、了解抗战期间中美中英新约签订情况并予 以评价。 32、了解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并以史迪威 事件分析之。 33、中共七大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4、试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经验。 35、试评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 的地位。

பைடு நூலகம்



36、了解抗战胜利后国内外形势及其对革命影 响。 37、抗战胜利后中共是如何争取和平民主的? 38、东北根据地创建的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特点及意义。 39、三大战役的特点有哪些? 4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主要内容及其意 义。 4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及历史意 义。
中国现代史思考题



1、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 运动? 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开端? 4、试述五四运动历史意义。 5、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段及其特 点。 6、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从外面移植来的,你 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说明其理由。 7、试述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3、试析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对日不抵 抗原因及其后果。了解张学良对九一八 事变的处理及其原因。 14、简评李顿调查团对九一八事变的调 查。了解英美及国联对九一八事变处理 态度及其原因。 15、王明左倾机会主义主要内容是什么? 16、遵义会议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7、试析华北事变后蒋介石政权对日政 策转变原因。了解蒋介石政权对日抗战 准备工作。 18、了解中共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所做的理论与实践工作。 19、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及其意 义。 20、试评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 21、抗日民族统战线有什么特点? 22、试述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史记:[课件]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百度]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从传说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

2、直线论历史观:[百度]人本主义的直线性历史观,主张人类社会是在曲折中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成为走向某种终极目标的进步过程,而这个目标就是人在人世间的尽善尽美的境地,其实现有赖于人类对自我和社会的完善,历史被称为"进步的科学"。

3、竺可桢曲线:[课件]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绘制出近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曲线图,即“竺可桢曲线”,这是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首次揭示。

其基本结论是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两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动周期,历时约400—800年。

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首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

竺可桢曲线4、华夏族:[课件] 华夏、诸夏:春秋时代出现;春秋时期,东方诸侯逐渐统一于“华夏认同”,他们发现了“自我”,因而强烈感觉到“非我”的存在。

华夏以“内华夏、外夷狄”来强力维护争夺边缘地区,并建长城以垄断南方资源,如此更迫使长城以北的人群全面游牧化。

华夏认同形成后,所有自称华夏的人群都以“族源”来证明自己是华夏。

[维基] 华夏族,意指曾生活在中原地区(或者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族群,为日后汉民族的主体。

“夏”的字形,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是“长面的人形,有双手环握,双足交叠。

”为夏族部落人的自称。

5、族群认同:[课件]王明珂提出了“族群边缘研究理论”。

认为族群是由族群边界来维持,是由一群人主观上对外的异己感和对内的基本情感联系所造成。

实际上,某个族群的自我意识,是依靠对他者族群的相区别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他们”,才会有“我们”。

[百度]族群认同就是族群的身份确认,是指成员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

6、甲骨文:[课件]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被发现。

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发现的有10多万片甲骨。

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成熟文字,1、字形结构复杂,六法皆备;2、语法完备;3、数量大,目前所见甲骨文有4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7、礼乐文明:[课件]在各种典礼、仪式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

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贵贱、贤愚等社会范畴,是周代礼制的基本精神。

《史记》记载,周公在周朝开国之后,“作《周官》。

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

”简单的说,这是从殷商的“巫鬼文明”变为了周朝的“礼乐文明”,从神鬼主宰的世界,来到了人间世界。

这是一次“路线”的革命!这次转折,为中国文明奠定了“理性和人文”的底色。

[百度]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

《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8、五经:[课件] 所谓的“六艺”,就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因为后来《乐》亡失(或说乐本来就只是音乐,无书),所以又称“五经”。

孔子整理“六艺”来做什么呢?当教材。

《庄子•天下篇》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可见正是儒家教人的六种功课。

[维基]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9、孟子:[维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中国古代著名儒家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邹国(今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子之弟子万章与其余弟子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思想主要分为政治哲学,即仁爱,以及人生哲学,即性善。

10、轴心时代:[课件]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维基]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哲学发展理论。

意指西元前八百年至西元前两百年之间,在这段时期中,世上主要宗教背后的哲学都同时发展起来。

这个理论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提出的哲学发展理论。

他认为,当时世上主要宗教背后的哲学都在公元前1千年的600年间发展起来,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到前2世纪之间。

在这期间,不论是中国、印度及西方,都有革命性的思潮涌现[1]。

在中国,轴心文明的标志就是孔子(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及其儒家学说,基本上是一些伦理纲常、道德说教。

轴心时代中国的圣人是孔子,西方在这个时期则是亚里士多德,而印度文明则对应的是释迦摩尼。

11、分封制:[维基] 封建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封建”即“封土建国”,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卿大夫,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

分封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协助统治。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把七个协助他对抗项羽的功臣封为异姓王(与皇室不同姓氏的诸侯王),“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后来用谋反的罪名或其他办法削平了这些封国,改封皇室子弟于七王旧地,作为藩王、诸侯王。

[百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12、郡县制:[课件]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

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

两者都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

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

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逐渐推行于内地。

不过早期的县和战国以后的县有所不同:一是保留着分封制的残余,如可以分赐给臣子,县尹可以世袭,食县邑可以互换等;二是县的大小差别很大,大至如楚灭陈、蔡那样中等国家后以一国为一县,小至齐国的县约等于一乡,而以相当于一邑之地为最多。

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

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

这是新型的地方制度,和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所在。

县之下有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

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

而后,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

这一时期的郡地位比县为低,但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属的关系。

赵简子誓师,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郡县二级制:到了战国时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设置的郡当为魏文侯时的西河郡(吴起曾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时的宛郡。

郡守为郡之长,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领军之权。

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繁盛,内地的县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

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

郡县与分封:郡县所不同于卿大夫封邑的,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征兵的制度,便利了国君的集中统治。

[维基]郡县制,指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

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1],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

13、七国之乱:[维基]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

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七王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

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盘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藩王叛变,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

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欲夺景帝帝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

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

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

[百度]七王之乱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

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14、行省:[维基]行省为中国元朝、明朝、清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的国家一级行政区划的简称,民间简称“省”。

元朝“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明朝“承宣布政使司”,民间简称“行省”;清朝“布政使司”,通称“行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