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30年历程经验与思考

合集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Since the 90s of the20th century,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madeconsiderable progress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but from the aspect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goals,there are still some gaps and deviations.This paper tries to started with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the problem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measures are reviewed.1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1.1 体制改革是关键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 , 或者说有很大的变化 , 一个新型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先说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很多学校进行了新一轮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 竞争上岗 , 精简机构 , 重新组织队伍。

第二是经费筹措体制改革。

我们成功地进行了学生交费上学的改革。

学校的产业收入现在也有较大的增加 , 学校跟社会的联系广泛了 , 学校筹集经费的能力大大提高 , 一个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格局大体形成。

第三是招生就业制度改革。

高考内容的改革 , 目的就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 更多地出能力型的题和应用型的题 ; 另外一个改革是实行网上录取 , 保证了公平性。

第四 , 办学体制改革。

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 , 社会各个方面积极参与办学的新格局。

最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策略 精品

最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策略 精品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策略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经过多年的调整与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发展、优化,形成了现在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

尽管这种新体制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对于调动各部门、各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行政化趋势明显。

行政化的趋势日益加剧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目前来看,不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院校自身,都是按照行政化模式来进行操作和执行,这种趋势客观上强化了高校的官本位意识,严重制约了高校的自主改革与发展,使得教职员工把精力都放在了如何谋取职位的晋升,而忽视了对学术的研究与探索,高校内部管理为主,教学为辅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是办学自主权得不到彰显。

作为办学实体,高校应拥有与之相匹配的功能、职责,然而政府部门通过项目立项审批、评估、评奖等方式,使行政力量介入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无形中加大了政府对高校的控制以及高校对政府更多的依赖,直接促进了模式化管理的形成,使得高校丧失了自主改革与创新的活力,不能对变化做出与时俱进的反应,更谈不上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来促进自身的科学发展。

三是与社会需求脱钩。

尽管政府主管部门一直强调,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然而,高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并没有与社会的需求挂上钩,众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真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术研究为中心,而是陷入追求高层次、综合性的盲目攀比中,导致教育资源被滥用和浪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直接应用到工作实际中去,学用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四是过分追求利益。

或许,在当下的社会环境氛围之中,不追求利益已经与清高几近相临了,高校亦不能免俗。

近些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纷纷进行扩招,既满足了大部分人的上学愿望,又减轻了贷款负担,但却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降低了人才的素质水平。

中国教育改革30年

中国教育改革30年

1.《中国教育改革30年课程与教学卷》王本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概论一、课程与教学发展变革的社会基础(一)课程与教学发展变革的国际背景(二)课程与教学发展变革的国内背景1.全方位改革与社会急剧变迁2.现代化与社会进步二、课程与教学发展变革的历史定位(一)基本坐标:中国现代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百年演进(二)基本定位:中国现代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深化完善1.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2.走向后现代课程与教学:一个脱离实际的未来谋划3.深化完善现代课程与教学体系:30年探索的基本使命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体构成(一)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行政力量(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学术力量(三)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学校力量四、课程与教学发展变革的理论主题(一)“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争(二)古今中外之争(三)坚守与贬斥学校教学之争第二章目标体系的变革一、30年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变革的基本线索(一)恢复“双基”阶段(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二)偏重智力发展阶段(三)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阶段(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阶段二、30年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变革的主要成果(一)个人全面发展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核心追求1.知识学习与能力的统一2.智力发展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统一3.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二)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1.建立健全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2.建立科学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系统三、30年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变革的基本问题(一)社会变革和课程与教学目标调整的关系问题(二)社会本为与个人本位的问题(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问题第三章课程体系的变革一、历史回顾:30年来发生在课程领域而定重要事件(一)十年动乱结束后,邓小平同志亲自抓教育工作,责成教育部恢复重建人们教育出版社,组织全国统一教材的编写(二)重新确定、统一中小学学制(三)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在全国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 当前,我国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学校管理行政化倾向突出、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行政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

改革的路径主要有:提升学术委员会的地位,使高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校院两级分级管理,相互配合,各履其责;精简管理机构,简化管理程序,建立起立足服务兼顾效益、效率与质量的职业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管理体制运行;问题;对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高校的规模和学科门类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功能也从只有教学一个方面,扩展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分化,我国高校原有的校系管理模式由于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被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所取代。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形成了学校、学院两个管理层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然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我国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和不满,一时间,进一步改革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呼声此伏彼起。

中国高校现有管理体制在弊端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消除这些体制性弊病,成了广大高等教育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学术权力式微,学校管理行政化倾向突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校普遍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苏联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历经了“反右”、“文革”等磨难,经历了1977年的恢复高考制度并且在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普遍在形式上实行了校院两级管理,但苏联模式中高度集权的特质却一直未改,沿袭至今。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有两点:一是设置了与政府机关相似的管理机构,并实行与政府相似的运行机制;二是在管理中十分强调行政意志的作用。

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的快速扩张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管理中忽视高校基本属性的做法造成的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

纪念1977恢复高考,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纪念1977恢复高考,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纪念1977】恢复高考,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开展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其标志性事件就是1977年年底的那次高考。

时下,正是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纪念日子。

借此时机,回忆中国高等教育三十年来的开展历程,深入挖掘高考制度的社会功能,探究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历史功绩,反思高考制度的价值取向,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恢复高考是中国社会回归开展的信号三十年前,中国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即1978年元旦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按照各自制定的程序举办了七七级高校新生入学考试,即恢复高考制度。

回首往事,恢复高考已经成为一件永远值得纪念的历史性事件。

这一在教育部看来似乎平常的事情,在当时承载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使命,其引发的震动及其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当时即显现出来,日后也得到了全社会少有的最大认同。

恢复高考是“文革〞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场。

中国教育、中国社会能够一路快速开展走到今天,恢复高考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使经受“文革〞重创十年之久的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启动,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教育活动。

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了“文革〞期间高考制度“断裂〞以及恢复高考过程的人,对高考制度的恢复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

恢复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开展轨迹。

前些年,曾有媒体评选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恢复高考名列前茅。

今天回过头来看,恢复高考绝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的回归,也不仅仅是恢复高等教育秩序的一个举措,而是明确预示了整个中国社会开场回归秩序,回归开展。

从七七级第一批大学生入校开场,不仅学生们分秒必争,刻苦学习,先生们也一下子焕发了青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中来,大学又成为培育英才、潜心治学的家园。

恢复高考不仅很快挽回了“十年动乱〞造成的损失,甚至还冲破了“文革〞前一些“左〞的禁锢,搞科研不必再担忧“白专道路〞的指责,探求真理也不必再担忧被“扣帽子〞、“打棍子〞。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宋美萤(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的高等教育组织管理制度的总和,包括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的建立、隶属关系、职权划分及政府部门与高校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中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初步形成1.中央集权式管理(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高等教育相关领域建立了以教育部和国务院各部委直接管理为主的集中管理体制。

1950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高等学校领导关系决定》,明确规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高等学校。

[1]“这标志着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中国开始建立了。

1952年11月,高等教育部设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条例》规定,执行其他一系列规章制度,必须经中央高等教育部或者中央高等教育部报政务院批准。

[2]该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总体实行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

2.由集权向放权的改革(1958-1960年)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中央于1958年4月发布了《关于高等教育机构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分权的意见》,要求除少数综合性大学和部分中等技术学校外,其他学校必须分权。

[1]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颁布了《教育行政权力条例》,强调“必须改变以前条为主导的管理体制。

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地方教育领导。

”根据这两份文件,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逐步下放给地方政府,发挥了地方政府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由放权到收权的调整(1961-1965年)中央政府针对当时实施权力下放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强调统一领导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1963年5月,《关于加强高校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决定》(试行草案),明确提出了实行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中央与省、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体制。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总述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

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

其重要手段之一在于,教育管理体制它反映了管理权限在原有体制内从上到下的变化,只是把管理的重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而并未超出原有体制范围。

这一走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其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的扩大。

过去,无论是学校的建设、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调整,还是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包括各种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用等等,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十分有限,更多地只是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

但是,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难以适应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化而出现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由于信息收集和掌握上的困难,也常常影响管理的效率。

为此,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政府所有。

除了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的权力和责任,都交给地方。

其二,是扩大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与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发展。

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首先是学校的举办主体由过去体制内的一元化向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举办主体多元的改革。

近年教育管理体制来,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私立学校的涌现,以及与国际上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办学等等,反映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举办主体多元的走向,并呈现出逐渐深化和扩大的趋势。

教育改革三十年的反思

教育改革三十年的反思

教育改革三十年的反思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三十年了,它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如果没有这30年的改革开放,他们完全不能想象,个人幸福和家庭命运将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程中,有巨大的成就,他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短短的3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

在这里,我想谈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教育体制的改革。

改革开始,高考刚刚恢复不久,教育的需求迅速增加。

政府加大了初等教育的投入,实现了从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转变。

国家对农村教育实施了费用减免,也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使得九年义务教育得以普及。

3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本世纪初,我国政府不仅兑现了向全世界宣布的“2001年青壮年文盲的数量降低到5%以下”的承诺,而且国民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各阶段教育扩大招生,高等教育的建设和科研投资大大增加,日趋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加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使得中国的教育体制越来越成熟。

特别要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异军突起。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在所有民办教育领域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热点。

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由弱趋强,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由于此前公有经济一家独大发展模式的惯性和相应社会意识的影响,对民办经济和民办教育的误解和制约也非同小可,尤其在法律规范、社会舆论、税收政策、平等竞争、评价标准、教师地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理解和制度层面的不完善现象,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民办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营造适合民办教育正常发展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演变与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演变与思考
而提 出 了相 应 的 建议 与 对 策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关键 词] 高校 本 科 专 业设 置 [ 图分 类 号 ]G6 9 2 [ 中 4. 1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 1 0 54 2 0 ) 0 —0 6 —0 0 5 8 3( 0 9 4 0 2 3 [ 作者 简 介 ] 丛 珊 珊 ,上 海 师 范 大 学教 育 学 院 硕 士研 究 生 ( 海 上 203) 02 4
设 置学科 专 业 的新 体 制 。从 总 体 上 来看 ,3 O年 问
我 国高校本 科专业 设置 主要经历 了以下 几个 阶段 :
1 17 —18 . 9 8 9 7年 : 专 业 设 置 的 恢 复 与 调 整 时
专 业种 数也 更加 适 当 ,有 利 于优化 高等 学校 的学科 专 业结 构 ,提 高 了办 学 的效 益 。
规 模 的 院 系 调 整 ,取 消 了 原 有 大 学 中纷 乱 庞 杂 的 院
的专业是 众多高 校追求 的 目标 。因此 ,专业设 置不
仅关 系到人 才培养 的规格 与质 量 ,还关 系到 高校能 否培养 出符 合 社 会 所 需 要 的人 才 。早 在 1 9 9 8年 , 教 育部 就 颁 布 《 等 学 校 本 科 专 业 设 置 规 定 》 高 , 20 0 0年提 出 《 于 近期 高 等 学 校本 科 专 业 设 置 几 关 个具 体问题处 理意 见的通 知 》 0 1年教 育部 又 颁 ,2 0 布 《 于学科 专业 调 整 的原 则 性指 导 性 意见 》 关 。这
展 的 不 同阶 段 ,为 高 层 次 专 门人 才 培 养 工 作 奠 定 了基 础 。本 文通 过 梳 理 3 O年 间我 国 高校 本 科 专 业设 置 的 发 展 历程 ,归 纳 了其在 不 断发 展 变化 中取得 的成 就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分析 当前 本 科 专 业 设 置 中存 在 的 问题 ,进

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看改革开放30年

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看改革开放30年

2008年10月中(总第57期)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看改革开放30年◎张超谢佳(四川大学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5)【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经历了恢复发展、加速发展、积极发展、大力发展四个阶段,走出了一条超常规、跨跃式、内涵外延交互发挥作用的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从其发展可以对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成就给予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历程成就展望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1、恢复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5月第一次全教会召开,为拨乱反正、恢复发展阶段。

它为以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2、加速发展:第—次全教会召开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至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为探索改革、加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找准了重点和关键。

3、积极发展:1993年2月至1999年6月第三次全教会召开,为深化改革、积极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高等教育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打下基础。

4、大力发展:第三次全教会召开和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至今,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改革、大力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拉近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距离,促进了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转变,加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这四个阶段恰恰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台阶式战略相符合,这是符合高等教育外部规律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其规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这也是一条内涵与外延交互发挥作用,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

走何种道路,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供求关系而定,不同发展阶段,二者所起的作用不同。

在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须坚持内涵外延并举的方针。

改革开放30年学院发展的历程与思考

改革开放30年学院发展的历程与思考
第 8卷 第 4期
20 0 8年 1 2月
兰州石化职业技 术学 院学报
J u a fI n h u P to h mia olg f e h oo y o rl o a z o erc e c lC l eo பைடு நூலகம்c n lg n . e T
V0. . 1 8 No 4 De ., 0 8 e 2 0
国家 、 从历史 中走来 的人们来说 , 那不仅是一种 变 化, 那更是让世界刮 目相看 的中国巨变 。改革开放 激发了各行各业 的活力 , 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 发展 。3 O年后 , 中 国 改 革 开 放 的 浪 潮 中 , 个 人 在 从 到国家 、 从农村到城市 , 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化……

张, 就餐和饮水都比较困难 , 礼堂用芦席隔开住着学 生, 实习工厂的厂房、 铸工车间里也都住满了 7 、 67 7 和 7 级学生 。那时, 8 校舍不整齐 , 教学设施不完备,
全 校 师生齐 动 手 , 同挥 洒 汗 水 , 起 了校 园 的 围 共 打 墙, 修建 了锅 炉房 等许 多生 活设施 。 回忆起 当初 , 那
关键词 :改革 开放 ; 发展 历程 ; 思考
中 图分 类号 :G 1 . 2 79 2 文 献标 识码 : B
17 9 8年 , 的十一届 三 中全 会 做 出 改革 开 放 的 党 重大 决策 , 由此 开 启 了 中 国改 革 开 放 历 史 新 时 期 。 从 17 9 8年走 上 改 革 开 放 的 道 路 , 于生 活 在 这 个 对
切 都 在变 。
20 0 8年 , 我们 迎 来 改 革 开 放 3 0周 年 。 改 革 开 放3 O年 , 中 国飞速发 展 的 3 是 O年 , 也是 中 国教育 事 业腾 飞 的 3 0年 。在 这 短 短 3 O年 的时 间里 , 们 每 我

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

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

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已成为各大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尤其是在近年来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等方面,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变得越来越必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一、高校管理体制的背景和现状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创新是当下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大高校必须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来提高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部门化管理模式,另一种是现代化的学院化管理模式。

然而,无论采用哪种管理模式,都必须面临许多挑战与问题。

首先,传统部门化管理模式下,高校教学、科研等多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流程繁琐、效率低下,影响了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此外,由于高校管理人员经验较为单一,缺乏多方面的知识背景,往往难以应对今天多变的高等教育环境。

而现代化的学院化管理模式,虽然有效解决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问题,但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例如,在学院化管理下,一些学院可能过于独立,独立性强但短期内难以形成体系化的协同机制,导致整个高校管理效率的下降。

二、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各高校纷纷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管理体制模式,并加强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创新。

如清华大学提出了“重新定义部门”和“学院化管理”,通过强化高校管理机制和加强多学科的交叉交流与合作,提高了高校管理效率和教学水平。

而北大则提出“一文一制”、“一批一类”等规模化管理模式,并根据学科竞争和优势,逐步实现学院的自主权、发展权和管理权。

同样,上海交通大学也提出了“学院授权、主动管理、强化整体管理、多元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一体化人才培养系统及各学院的协同机制,实现学科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之路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

(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新使命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科技产业化、技术革新、创业与实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同时,高校要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为企业培训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对于重大装备的引进,高校要与用户单位、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一道,共同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二、 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特征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高等教育发展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面临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形势和要求,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2.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之初,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单一由国家举办,投资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30年来,根本改变了高等学校全部由国家财政投入的单一渠道,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同时,实行人才培养成本合理分摊机制,学生交费上学;支持兴办校办产业、推动科技咨询有偿服务;鼓励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和社会捐赠;研究建立教育发展基金、奖励基金;充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大国内银行贷款。据粗略估计,财政拨款以外多渠道筹措的经费,在许多公办学校已占到总支出的50%以上。投资体制改革,为保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新教育文档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新教育文档

20 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开始在经 济和社会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与之相适应, 我国高等教 育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也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时 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 证。

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当年的体制改革是分不 开的。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回顾, 以期 能为现在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回顾20世纪 80 年代到 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逐步展开和深化的,根据改革的特点、重点以及深度和广度,可 以把这一时期的改革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下面对这三个阶段的 改革分别进行阐述。

1、改革尝试阶段 (1980 年至 1984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有步骤实行国家统一招生和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一无偿分配的制度。

地调整。

1979 年 9 月 18 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建 议重新颁发的报告》。

在管理体制上,逐步恢复了“中央统一领 导, 中央和省、 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体制。

在招生和就业上,投资方面,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

在高校的隶属关系上,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条块分割和国家包揽 办学、政府直接管理高校的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在保证高等学校的投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步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 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 包得过死, 使得高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开始呼吁要扩 大办学自主权。

其突出标志是: 1979 年 12 月 6 日《人民日报》 发表的苏步青、李国豪、刘佛年等几位著名大学校长、书记关于给高校一点自主权》 的呼吁。

这份呼吁在高教界引起了强烈反 响和热烈讨论, 为推动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职业教育30年发展历程

我国职业教育30年发展历程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30年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波澜起伏,通过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回顾三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对于深入认识中国要不要发展职业教育、中国需要发展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怎样发展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历史回顾(一)恢复阶段(1978-1984年)文革期间,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被破坏,其中,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倾向尤为明显。

到1976年,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由中专和技校构成,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中师)共计3710所,在校生91万多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重由1965年的52."6%降至6."1% ,高中阶段xx职比为15."4∶1 . [1]因此,本阶段国家职业教育政策重点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1 .确立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目标并初见成效。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考虑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专、技校的比例。

由此,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被提到政策制订的日程上来。

1980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以下简称《改革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职教育的倾斜政策。

到1985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比1980年增长了26."4%、9.1%和4."8倍,总人数达到415."6万人。

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35."9% ,比1980年提高了17."2个百分点。

2.形成了多部门、多行业共办职业教育的途径与格局。

《改革报告》提出,要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

这项政策的一个明显效果在于,在促使中专、技校数量增长的同时,促成了一种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由普通中学改办而成的职业高中。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反思与展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和反思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就,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拓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是高等教育的扩张和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办学单位少、办学规模小。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配置,实现了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历史性转变。

其次是高等教育体制的多元化发展。

政府逐步开放办学资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高等教育,引入市场机制,推动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多样化发展。

第三是高等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管理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渐规范化,管理模式不断优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四十年来,改革开放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科学化、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多维度发展,为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动力和保障。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如教育公平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高等教育治理体系问题等,这些问题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挑战。

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是高等教育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些高校存在管理冗余、精细化不足,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内部管理机制。

其次是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下的管理困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面临市场化的挑战,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家着重建设了一批重点学科。

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我国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基本经验是:实施重点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坚持发展思路,开展重点学科建设;规范评选工作,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坚持改革开放,推动重点学科建设。

关键词:重点学科建设;历程;成就;经验学科是体现一所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科的方向和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校的整体水平。

高水平的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学科,世界一流大学无论其发展轨迹有何不同,但无一例外的都在学科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发展各具特色的水平卓越的学科专业。

学科建设不仅是建设物质上的平台,将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设备及丰富的资源汇集在一起,而且也是一种理念的更新。

学科方向的选择表现出学校、乃至整个国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把握。

从整体上看,既要有牢固的基础学科,又要有最前沿的新兴学科,这样才能应对新世纪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学科建设的历程我国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按照建设思路与发展情况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重点学科建设的提出及启动阶段(1985~1992)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1]2288。

为贯彻这一精神,国家教委在19 86年开展了相关的调研工作,并决定开展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2]。

通过通讯评选和专家小组审核的方式,最终经国家教委批准,于1988年和1989年分别下达了高等学校文、理、工、农、医等学科的重点学科点名单。

全国共选评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416个,其中文科7 8个,理科86个,工科163个,农科36个,医科53个,涉及107所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的教学和科研,它们代表着我国所在学科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重点学科点的发展得到国家的特殊支持与资助[3]。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60年:回顾与思考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60年:回顾与思考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60年:回顾与思考
陈立鹏;杨阳
【期刊名称】《大学教育科学》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建国60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初步探索与曲折发展、全面恢复与探索、全面推进与进一步完善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经验.高等学校形成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领导核心,校长全面负责,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内部管理体制;并始终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策略.面对新形势,应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领导体制、完善决策体制、规范执行体制、健全监督体制.
【总页数】6页(P35-40)
【作者】陈立鹏;杨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1
【相关文献】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60年回顾与思考 [J], 乔翔
2.60年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的回顾与思考 [J], 董泽芳;黄建雄
3.对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之刍议 [J], 范德广;厚婧
4.从失衡到调适: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 [J], 李金奇
5.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J], 毕宪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30年历程经验与思考摘要: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深刻变革。

经过高校管理体制的恢复与调整、改革思路的酝酿与起步、改革实践的积极探索、改革目标的突破实现和改革成果的巩固完善五个阶段的改革和发展,基本实现了建立“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和“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的目标。

30 年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政府间关系的解决上,今后的重点应着力解决政府与高校的关系。

在今后一段时间,鉴于政府与高校的公益属性,在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关系上,契约模式是尊重双方运行规则、有效实现各自使命要求的一种可取模式。

通过加强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设计、加强高等学校的“建章立制”工作、积极发展政府与高校间的契约关系等路径选择,推动高等学校实现依法自主办学。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府;高等学校;契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世纪之交的“突破性进展”,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深刻变革,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新体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30 年来我们之所以在管理体制上不断探索与改革,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全方位变化及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有效地激发和释放体制的活力。

体制改革紧紧围绕着“放权”和“激励”进行,具体包括政府间权力关系的调整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模式1、主要目标。

长远目标是建立起“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和“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具体的推动目标有[1]:(1)改善和加强中央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

转变政府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

(2)加强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统筹权和决策权。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进一步确立中央与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

中央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省的教育决策权和包括对中央部门所属学校的统筹权。

(3)增强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力。

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高等学校要建立起相应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

2、基本模式。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随着中央业务部门职能的转变和政企分开,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分别不同情况,采取继续由中央部门办、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联合办、地方政府办、企业集团参与和管理等不同办法。

目前先进行改革试点,逐步到位”;经过1994 年、1995 年和1996 年分别在上海、南昌和北戴河召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规范地提出了在实践中形成的5 种改革形式,即“共建、合作、合并、协作、划转”;1998 年在扬州召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

关于八字方针,李岚清副总理是这样总结的[2]84-85:共建,就是将部门与地方条块各自办学转变为共同办学,有的高校是以中央为主与地方共建,有的是以地方为主与中央共建,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共同把高校办好;调整,就是对高等教育区域设置不合理或学科、层次设置不合理的情况,进行管理体制和院系的调整,重点解决学科重复设置、分散、封闭的问题;合作,就是要通过优势互补、校际间教学和科研的合作,多学科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尽量避免封闭办学和学科重复建设;合并,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学科优势互补和规模效益。

这四种方式不是孤立分割的,而是既有重点又有交叉融汇。

从1992 年到2000 年,经过8 年的努力,全国共有31 个省市(自治区)、60 多个国务院部门(单位)参与了改革,涉及高等学校900 余所。

有556 所高等学校(普通高校387 所、成人高校169 所)经合并调整为232 所(普通高校212 所、成人高校20 所),净减324所;有509 所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的调整(普通高校296 所),其中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转由地方管理或以地方管理为主共360 所(其中普通高校205 所),省(市)业务厅局划转省(市)教委管理的有18 所;已实行共建的高校达几百所;有317 所高等学校开展了校际间的合作办学,形成了227 个合作办学体;有241 所高等学校与5000 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实行了实质性协作办学,进行产学研结合[3]。

3、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四个结合。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贯彻了“四个结合”:一是把管理体制改革与布局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把普通高校的体制改革、布局调整同成人高校的体制改革、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三是把条条与块块结合起来,以块块为主制订统一的改革方案;四是把宏观体制改革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体制改革当作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最好的契机并抓住它。

如很多合并都是这样而一步到位的[4]。

二、30 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一个基本适应当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以确立,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逐步确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体制改革的阶段划分如下:(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恢复与调整(1977-1984 年)“文化大革命”后,国家一方面恢复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另一方面开始着手恢复高等学校的工作。

之后,开始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

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指出: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应根据与面向相适应的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

面向全国和面向地区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少数院校可由国务院有关部委直接领导;多数院校由有关部委和省、市、自治区双重领导,以部委为主。

面向本省、市、自治区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原则上由本省、市、自治区领导,有关部委要给予支持。

1979 年9 月18 日,中共中央批转了教育部党组《关于建议重新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肯定了1963 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的试行效果,重申其基本精神和各项主要规定仍然是适用的,并要求各地研究执行。

此后,国务院各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对各自所属的高等学校的领导关系进行了调整,逐步恢复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领导管理体制。

至1981 年,全国有高等学校704 所,其中由国务院各部委领导管理的有226 所,由教育部直接领导管理的有38 所,由省、市、自治区领导管理的有440 所。

该管理体制在保证高等学校的投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足之处是部属或地方的高校都比较封闭,不利于学科的交流与发展,并最终形成“条块分割”的资源配置弊端。

(二)改革思路的酝酿起步期(1985-1992 年)1985 年5 月27 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力。

为了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 年8 月18 日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教育委员会撤消教育部的决定》。

1985 年8 月13 日,李鹏副总理受国务院的委托,在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全体会议上就设立国家教育委员会撤消教育部的议案说明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改革教育体制,不仅要调动教育部门的积极性,而且要调动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办教育的积极性。

为了保证和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务院需要有一个主管教育工作的综合部门,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保证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协调。

国务院还于1986 年3 月8 日发布了关于《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对国家教委、国务院其他部委、省级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及高等学校自己的管理权限均做了具体的说明。

总之,这一阶段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开始起步。

受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限,改革力度不太明显。

(三)改革实践的积极探索期(1993-1997 年)党的十四大以前,教育改革是在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的大框架内进行改革的,之后面对的是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势要求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教育的管理工作,面临着由着重过程管理转向着重目标管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重点运用立法、拨款、信息和政策指导等手段进行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将由对学校内部事务干预过多的状况,转向主要拟定法规、规划、政策和为基层服务的宏观管理。

为此,1993 年2 月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 年6 月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李鹏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做了“动员起来,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的重要报告。

1994 年7月3 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纲要》及其《实施意见》提出:高等教育改革重点要放在促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逐步改变高等学校“条块分割”办学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

通过必要的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的调节机制,促进国家教委所属院校、中央业务部门所属院校、地方所属院校之间,以及地方院校之间的联合,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办学效益。

到2000 年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办学与管理的条块结合的新体制框架。

1994 年以后,国务院和国家教委先后在上海、南昌、北戴河、扬州连续召开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座谈会,李岚清副总理多次到会并发表讲话,亲自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经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和试点工作推动,高等学校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自我封闭、服务面向单一的状况有所改变,并最终为“八字方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把加快教育法制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教育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1993 年提出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总体框架及教育立法进度表,1995 年颁布实施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草案)》也于1997 年国务院原则通过并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