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心理学讲座笔记
开讲了李玫瑾的观后感

开讲了李玫瑾的观后感简介《开讲了李玫瑾》是一档深受观众喜爱的访谈节目。
该节目以李玫瑾作为主持人,每期邀请一位嘉宾或者一组嘉宾进行深度访谈,主题涵盖艺术、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通过李玫瑾独特的主持风格和深入的访谈方式,该节目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追捧。
本文将对《开讲了李玫瑾》进行观后感的分享。
主持风格独到作为一档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至关重要。
李玫瑾凭借其独特的主持风格在观众中脱颖而出。
她以亲和力和谦逊的态度与嘉宾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让嘉宾们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与此同时,她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嘉宾话语的敏锐捕捉使得整个访谈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在节目中,李玫瑾经常以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引导嘉宾深入探讨话题。
她善于从一系列简短而有力的问题中提取出一个更大的话题,并以自己的见解引导嘉宾发表意见。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节目的质量,还使得观众在收看节目时能够获得更多的思考启发。
内容丰富多样《开讲了李玫瑾》通过邀请各行各业的嘉宾,涵盖了多个领域的话题。
无论是艺术家、作家、科学家还是企业家,每位嘉宾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见解。
节目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将嘉宾的故事与观众分享。
节目的每期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例如探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讨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等。
这些主题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兴趣,还展示了不同领域的前沿发展和思考。
选题独特思考深刻《开讲了李玫瑾》在选题上独具匠心,思考深刻。
每一个选题都经过精心策划,旨在突破传统的访谈方式,引起观众对话题的关注和思考。
节目尝试解决一些当代社会中的重要问题,并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各个方面。
举一个例子,一期节目邀请了一位心理学家讨论关于幸福的话题。
节目不仅涉及了个体幸福的内涵,还探讨了幸福对社会和文化的意义。
通过让观众了解不同观点和意见,节目激发了他们对幸福的思考,并引发了进一步的讨论。
结语《开讲了李玫瑾》是一档让人喜爱和着迷的访谈节目。
李玫瑾独特的主持风格,丰富多样的内容以及深思熟虑的选题,使得节目在观众中取得了广泛的认可。
撒贝宁李玫瑾范罪心理学观后感500字

撒贝宁李玫瑾范罪心理学观后感500字
撒贝宁李玫瑾范罪心理学观后感500字。
今天看了“小撒见面会”之后我就想写下自己对于此次心理课的认识,从故事中得到启发,不断思考。
“所有人都要遵守规则,但是没有一种规则可以凌驾于法律
之上”在影片的最开始便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
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懂得法律与秩序,同时也应该明白遵守规矩才能获取更好地成功。
只有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才会走向美好的未来!
撒贝宁和主持人李玫瑾主讲的这一期节目叫《刑事审判心理》,
听完这一节之后,对于警察、检察官和法院工作者等职业有了新的定义,并且了解到他们在维护正义的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例如:许多情况下为了保证法庭不被打扰、为了让原告无论何时能够进入法庭,他们往往要用3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清场;很多被告因为病痛或
者恐惧坐着轮椅进入法庭;犯罪嫌疑人可能随身携带凶器或者藏匿刀具……尽管现实条件比较恶劣,然而他们仍然坚守在岗位,正确履行职责。
影片将警察这份神圣又光荣的职业展现给了我们。
一个案件中,仅靠几张照片,通过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还原真相本来就是极其困难的。
- 1 -。
听李玫瑾心理学讲座心得

听李玫瑾心理学讲座心得用了两个多小时听完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
李老师用实际案例为我们讲解了犯罪心理规律、少年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和关爱的重要性、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时期和原因、家长如何应对现在孩子产生的问题等,这些都是我们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到棘手的问题。
通过听课也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有些方面很庆幸做得还比较合理,如:坚持自己带孩子,不让老人帮忙;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空间;制定家庭规则。
有些方面的确是没有认真学习和思考,跟着“自以为是”走了,如:孩子需要的尽量满足,女孩要富养、娇气等,最终惯出了坏脾气、自私自利的习气。
不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真的是走了很多弯路,而且好多东西都是不可逆的。
李老师说得对,为人父母是要不断学习和探索自我的,孩子的来临是让我们认识生命,从他们身上看我们自己的。
如果不能完事、充实自我,怎么引导孩子,和他们沟通呢?现在孩子已经14岁了,他们的性格心理基本已经形成了,好多错过的东西,如安全感、性格的养成都不容易补回来了,但我们家长自身的学习、进取、探索、反思是可以继续进行的,而且在这个阶段和青春期的孩子一起学习是最好时机了,我们着重于自己的学习,和他们一起探讨,而不是管制、说教,他们还会有逆反吗?我是反问我自己的,我总是把这最关键的忘记了。
如果我真的做到把自己的后半生学习好、规划好、思考明白了,我的孩子,她又何愁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人生价值呢。
我一直是相信我孩子的,我经常和她爸爸分析,她比我和爸爸优秀多了,自信多了,心灵宽广多了,而我们只是对自己不信任罢了,总是不停干预她。
这也许是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直在路上!我们在这一阶段总是为孩子的未来焦虑,认为学习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也是对孩子的能力不信任。
我们是知道的,健康的身体最重要、健康的心理最重要、健全的人格最重要,可我们还是焦虑,我们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的却是学习成绩最重要。
原因这次知道了,就是我们自己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就想让孩子替我们实现,他们也是独立的精神体,他们不愿意承担我们的梦想,人家有自己的人生。
李玫瑾心理讲座观后感350字

李玫瑾心理讲座观后感350字两个多小时的聆听让我受益匪浅,也颇感震撼,我们身边太多太多这样真实的案例,让人惊愕,心酸,惋惜,造成这样悲剧的原因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哪个为人父母的不希望自己孩子健康平安的生活,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认知错了,老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虽是俗语也是真理,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我们父母给他规划好了他就是块蓝图,我们没有规划他就是废纸一张,正如李教授所说的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我们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当今社会问题大都源于单亲家庭,源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养儿育女,并不是你给他吃好的,穿名牌,住豪宅,让他上名校,进火箭班,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想要什么,他的想法是对是错,对了我们要如何鼓励他,错了就要怎样纠正解释,身为父母就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可能的陪伴孩子,就像李教授所说的三岁之前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他的潜意识里就认可了你,接纳了你,即使你打他骂他他依然会依赖你,反之他或许就会暴力回击,甚至还会有更严重的后果,我们还要教他辨别是非的方法,怎样的人可以做朋友,怎样的人要远离,家人该怎样相处,同学该怎样相处,邻居该怎样相处,朋友该怎样相处,陌生人该怎样相处等等等等,遇到危险的时候该怎样保护自己,还要时常与他沟通交流,尤其是青春期的年纪,比较容易叛逆,但不要过于严肃,要掌握方式方法,就像李教授和他的女儿一样可以像朋友一样的聊天开玩笑,也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正确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爱占便宜……那么你的孩子将来一定和你一样,再好的学校老师都未必能改变他,所以家长也包括我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阳光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形象,我们要培养她各种兴趣爱好,然后发现他的闪光点,要创造一切有利于他成长的条件,但同时也要教他不要沾染那些不好的社会风气,现在的孩子小学生就开始比吃比穿,拼爹拼娘,所以我们要为他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李教授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我也深深的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我应酬多都是孩子的母亲陪伴多一些,以后我会抽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和家人,也希望所有的家庭都美满幸福,让我们身边多一份亲情,多一份温暖,多少一些悲剧,少一些遗憾。
李玫瑾关于孩子心理

李玫瑾关于孩子心理
李玫瑾是一位心理学家,她曾在许多场合就孩子心理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以下是她对于孩子心理的一些观点:
1. 孩子的行为是对内心需求的一种表达。
家长需要去理解孩子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2. 孩子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临很多的挑战和困难。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3. 孩子的情感和行为往往受到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长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
4. 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要一个安全、稳定和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长应该致力于建立一个积极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温暖。
5. 孩子需要有适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有机会自主地探索、学习和成长。
同时,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指导和约束,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社交行为和价值观。
李玫瑾《心理抚养》语录摘抄

《心理抚养》李玫瑾1.一个人在做人生的各种选择时,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有明天的概念,要想一辈子的事情。
2.别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他现在的一切都拜你早年的养育所赐。
3.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4.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子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事。
5.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珍惜相处过程是为了读懂孩子。
6.亲子关系是需要用时间培养的,细心照顾、耐心陪伴、慧心观察,这是读懂孩子的前提。
7.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有责任帮助孩子寻找他们的心理特长,鼓励他们从小就刻苦努力,通过教育训练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让个人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值。
8.父母早年认认真真的养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不应对孩子的成长完全放手,在孩子还不懂什么是未来的年纪时,父母应以智慧的方式,对孩子有所约束和要求,而不是任其无知无畏的错过人生某些关键的环节。
9.若是孩子在依恋期出现问题,重点由家庭来处理,若是孩子在青春期出现敌对情绪,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坚韧,记住和善而坚定的原则,更要有船急不可猛掉头的意识,若与孩子发生冲突,父母切记只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用要求命令强制等方式。
10.一些父母完全没有子女未成年与成年的界限意识,父母要明白孩子是你生的你养的,但他们是人而不是恶他们具有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认识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需要父母要把孩子养育成人,而不是使之成为自己手中的一个物件,父母应该学会在子女成年后及时放手,放飞是让孩子过他们想要的生活,做他们自己。
血缘关系是割不断的,但父母不能因此把孩子困在自己的人生意志范围内。
11.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某些事情的在意、坚持和强调,都会成为孩子未来的观念,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的观念。
12.教导孩子做事要有规矩,别人给东西,如果大人不在身边绝对不可以接受,而且要赶快离开,即使妈妈在身边,也要得到允许后才能收下。
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

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近日,李玫瑾分享了自己教育女儿的心理学,引发了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职业心理学家和母亲,李玫瑾深入研究了儿童心理学,并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女儿建立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让女儿拥有自信、独立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关爱和尊重李玫瑾在女儿出生后,第一时间就为女儿取了一个名字“宛”,寓意为:“春风十里,不如你”。
她注重善待女儿,尊重女儿的个性和情感需求,并告诉女儿:“妈妈永远爱你,支持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这种关爱和尊重的态度,让女儿感受到母爱和安全感,也有助于培养女儿的信任感和自尊心。
二、积极心理和自我肯定李玫瑾鼓励女儿从小学习积极心理学,并借助游戏和趣味的方式,让女儿学会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强化女儿的自我肯定,让女儿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成就,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培养自主能力和责任心李玫瑾鼓励女儿探索和实践,让女儿有机会独立思考和决策,并且注重培养女儿的责任心和自主能力。
比如,让女儿自己计划假期的旅游行程,安排逛街买衣服,让女儿有机会体验挑战和决策,并且让女儿在失败和挫折中成长和学习,培养女儿的心理韧性和生活能力。
四、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李玫瑾注重引导女儿承担社会责任,关心他人,注重公益事业,培养女儿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她也重视女儿的行为,教导女儿做一个真实、独立、诚实而有耐心的人,让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之,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是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强调了爱与尊重、积极心理和自我肯定、自主能力和责任心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为我们更好的教育孩子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平衡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独立、自信、积极向上的人。
李玫瑾最经典的十句话

李玫瑾最经典的十句话李玫瑾教授,那可是心理学界响当当的人物,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直接戳进了人的心窝子里,让人听了既觉得在理,又忍不住想多琢磨琢磨。
今儿个,咱们就来聊聊李玫瑾教授那最经典的十句话,用咱老百姓的大白话,给您娓娓道来。
第一句,“人心都是肉长的。
”这话听着朴素,可它道出了人性最本质的一面。
不管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心里头那点事儿,都是血肉之躯的感受,谁也逃不掉。
第二句,“性格决定命运,但环境能塑造性格。
”这话就像是咱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你的性格,就像是块泥巴,放在啥样的模具里,就能塑成啥样。
所以啊,挑个好环境,对自己好点儿,准没错。
第三句,“别总想着改变别人,先学会改变自己。
”这话听着有点扎心,但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你瞅瞅,这世界上有谁能轻易改变别人的?咱们能做的,就是先把自己整明白了,让自个儿变得更好,这样一来,周围的人和事儿,自然也会跟着好起来。
第四句,“人最可怕的是自我欺骗。
”这话听起来有点狠,但说实话,咱们谁还没骗过自己几回呢?有时候,明知道不对,还非要找个借口说服自己,到头来,害的还是自己。
所以啊,面对现实,勇敢点,别自己骗自己了。
第五句,“人生就像一本书,重要的不是长度,而是内容。
”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
咱们活这一辈子,不在于能活多久,而在于活得咋样。
要是每天都能过得充实、有意义,那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第六句,“情绪管理,是人生的必修课。
”这年头,谁还没点情绪呢?但关键是,你得学会管理它。
别让情绪牵着鼻子走,得让它为你服务。
这样一来,你才能保持冷静、理智,做出正确的决定。
第七句,“家庭是人生的港湾,不是战场。
”这话听起来就让人心里头软软的。
家嘛,本来就是个让人放松、休息的地方。
别整天在家里吵吵闹闹的,跟打仗似的。
多点理解、多点包容,家才能成为真正的港湾。
第八句,“成功没有捷径,但有方法。
”别老想着一步登天、一夜暴富啥的。
那都是梦话!成功啊,得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
李玫瑾教授讲课

李玫瑾教授讲课今天(2010年10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在广联礼堂作了一场题为《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的讲座。
这是广州市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课堂”的首场讲座。
李玖瑾是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作客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解析成长中的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原因。
讲座中,她引导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将从心理健康角度解析为什么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十二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父亲不要离开孩子等的原因。
李玫瑾把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
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
”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
“只有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
”她说,孩子小时不会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
“你只有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有爱的抚养,必须是有唠叨的。
”李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姨换尿布是机械式的。
“所以,孩子初生时一定要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打开屋子的门和窗”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屋子,他的眼和嘴就像窗户和门口;如果一个孩子把眼和嘴绷得紧紧的,就像紧紧地关闭了门窗,阳光照不进屋子里。
为什么会这样,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
正如很多凶手穷凶极恶,在生活中即非常懦弱,这要从他的童年找根源。
家长们发现孩子行为异常,往往在他12岁左右,却殊不知孩子的异常心理也许早在6岁左右就形成了。
“孩子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在幼小时,大人的陪伴和教育非常重要。
听李玫瑾未成年人

前几天听了李玫瑾教授的关于未成年人心理的讲座,她从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学多年,对儿童问题的见解真的是深刻而质朴。
第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
任何生命都有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0-6岁,形成问题;6-12岁,潜伏期;12-18岁,行为表现
36-60岁中年期
61岁及以上老年期
早期的观念不易改变
人生的基本观念源于早年:
1.父母可以通过唠叨
2.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
3.父母还可通过自己的坚持
(要保持言行一致,这样的唠叨才有效)
依恋期-“仰视”“弱小”“胆怯”“需要保护”
情感:亲自抚养的意义。
情感抚养:初生期日复一日的接触;初生期的满足记忆。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一生是身边成年人造成的”,抚养人对被抚养人有
生命决定权,物质提供权,照顾程度权,个性决定权
“我”是怎么来的?
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
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
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
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
我的自私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其实是父母行为的结果(所以说作为一个父母责任重大)
心理变化2:自尊心强烈
他们希望引起别人的重视,而且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
别总拿我当小孩......
如果家长和老师不意识这种变化,仍像从前那样,毫不客气地,不留面子地干涉他,批评他,让他感觉你“不把他当回事”,忽略他,看轻他....
他就会出现明显的反抗行为,甚至较为过激,离家,出走,自杀。
心理变化3:逆反心理突出
告诉孩子真正的爱是什么,其中的道理与责任;
李玫瑾心理学讲座观后感

李玫瑾心理学讲座观后感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近日有幸与老师和家长们一起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看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得所获。
关于幼儿的教育,可能大部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讲出一套理论,这些在真枪实弹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都是非常实际且非常实用的,这是生活积累的结果。
然而,等这些教育经验积累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家庭教育是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更需要不断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得做在前面,而不是发现问题再去解决,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有滞后性的,那么如何发挥心理影响力,科学地教育孩子呢,在这里李玫瑾老师教授给了我们全面又深刻的答案。
李玫瑾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对儿童心理有精准独到的见解。
李教授从人性开始讲起:“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
;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善于教育孩子的。
;,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
然而,仍有例外。
”引出了“家庭健全不等同于家庭教育这个观点,这也是很多家长理解上的误区,我和爱人每天都陪着他、她,他、她的性格怎么会这样?这里就出现了问题的关键点,爸爸妈妈每天都在陪伴,只能叫做家庭健全,并不是家庭教育。
而家庭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来好好学习研究,其主要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7个方面:1心理问题滞后反应;2孩子的问题大人造就;3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5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6家庭教育的关键点。
先说第1点,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所以人在成年后出现的问题都会在未成年时期找到原因。
李教授举了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现在这群1宝的家长还没涉及到的,但是隐隐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往往出现了“果”再去寻“因”,由于成长的唯一性,所以意义就不大了。
学习强国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有感

学习强国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有感李玫瑾——第一次是从二宝出生后下的小红书这个软件上播的小视频看到李教授的各种教育孩子的小方法,接着在各种小视频app上看到李教授的各种心理学实用小技巧,再后来在学习强国上无意看到了还是满头黑发的李教授讲的这个讲座《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与策略》,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还好我的儿子和学生处于依恋期,只要引导好孩子的这个依恋期就不担心未来的青春期。
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心理学教授。
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心理学、**心理画像、未成年人**心理及预防等,随着青春期16、7岁孩子的**比率占到70%,甚至更高时,李教授的好多前期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真是非常重要的。
如心理学家所划分的孩子要经历有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早期、学龄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在不同时期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表现,最让人值得关注的就是青少年期里面的依恋期和青春期,依恋期为后来的青春期保驾护航,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特别是在6岁前教会孩子无私、自制是很有必要的,这些都可以通过日常的一些小事例来教会孩子,比如教孩子无私不自私,就可以从身边的家人开始,每次吃东西都让家里的长辈先吃,然后再自己吃。
在饭桌上学会自制,长辈不动筷子,孩子就不能动筷子,这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还有在买东西时一定做到说三买一的原则,不能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每次完成都会提出更多的要求并给予更多的汇报,让孩子学会自制。
这也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孩子,还好老二还小,正好可以从这个方面去训练。
关于自己的学生我也想尝试着把这些好的方法运用在他们身上,让孩子们享受更好教育。
谈到这里就想到了钱志亮教授说的一句话“让每个孩子有尊严地学习。
”希望在学习心理学的路上不断进步,让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受益一生。
李玫瑾读后感

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近日有幸与老师和家长们一起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看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得所获。
关于幼儿的教育,可能大部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讲出一套理论,这些在真枪实弹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都是非常实际且非常实用的,这是生活积累的结果。
然而,等这些教育经验积累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家庭教育是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更需要不断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得做在前面,而不是发现问题再去解决,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有滞后性的,那么如何发挥心理影响力,科学地教育孩子呢,在这里李玫瑾老师教授给了我们全面又深刻的答案。
李玫瑾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对儿童心理有精准独到的见解。
李教授从人性开始讲起:“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善于教育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然而,仍有例外……”引出了“家庭健全不等同于家庭教育这个观点,这也是很多家长理解上的误区,我和爱人每天都陪着他/她,他/她的性格怎么会这样?这里就出现了问题的关键点,爸爸妈妈每天都在陪伴,只能叫做家庭健全,并不是家庭教育。
而家庭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来好好学习研究,其主要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7个方面:1心理问题滞后反应;2孩子的问题大人造就;3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5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6家庭教育的关键点。
先说第1点,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所以人在成年后出现的问题都会在未成年时期找到原因。
李教授举了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现在这群1宝的家长还没涉及到的,但是隐隐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往往出现了“果”再去寻“因”,由于成长的唯一性,所以意义就不大了。
李玫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李玫瑾: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文|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本文摘编自李玫瑾教授在2008年6月15日于国家图书馆文津堂进行的一次讲座,名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内容有删改。
父母对处于幼儿时期(六岁以下)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
每个父母各有各的方法,都是希望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这世界上唯一不经培训就上岗的职业就是父母。
很多时候可能不经意间,父母的言行就带给孩子一些不好的影响。
六岁前的孩子需要如何培养,又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强烈推荐各位读者看看李玫瑾教授的这个讲座,补上关键的一课。
李玫瑾教授长期研究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她认为,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1学会对孩子说“不”首先讲第一个问题,对六岁之前的孩子说“不”。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比如,很多孩子在三四岁时都会跟家长闹脾气,作为家长你应该怎么处理呢?那就是会跟他们说“不”,这件事情说不行就是不行。
虽然这样可能会使孩子闹得更厉害。
但却能给他们养成一个好习惯,如果等到孩子大一点了,比如十几岁的年纪,家长如果那时候才跟孩子说“不”,可能就有点晚了。
到时候孩子可能会这么跟你闹:第一,离家出走,因为他长大了;第二,他甚至会跳楼自杀,还有服毒自杀的……这其实并不夸张,我曾经在《今日说法》节目中做过一个案例:一个十二岁男孩,因为被母亲骂了一顿,他就服毒自杀了。
记者当时问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知道服毒自杀呢?我说,那是因为你的爱在他看来是没有限制的,他知道你爱他,所以就用你的爱来威胁你,只是他并不知道死的含义。
这就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个错误信息:爱没有限制。
因此,在孩子六岁之前对他说“不”,实际上是对孩子最早的一个训练,非常重要。
李玫瑾老师经典讲座摘录

李玫瑾老师经典讲座摘录人性的弱点,源于人的早期,早年的心理问题,等你有经验了,就没有机会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点,大人应该做什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一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大人,这是我们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的。
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反应,12岁发生的问题,应该是在12岁之前发生的。
心理成长的时期:18岁之内是人的成长期,一个是依恋期12岁之前(家庭),12-18岁青春期(社会),太注重智力发展(学历),45岁后智力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性格和独立。
情感发展:人在生命的早期是最笨的,1岁内是相当的无能无助,只有面部反应,7-8个月的生活完全是靠抚养人,这个阶段,只要抚养人一出现,他就可以吃喝,就能满足他的需求了。
半岁后孩子开始认人,7-12个月之间,孩子开始挑人,当抚养人一出现,这个孩子就会很快乐,如果是其他的人,孩子就会出现抗拒,孩子会觉得这个人相貌不对,声音不对,气味不对,所以他会闹,一直闹到真的是筋疲力尽了,才能睡着,这就是最早的人的心理现象,叫情感。
这个现象有时也叫依恋,与该人分离了,就紧张不安,重逢时候的高兴轻松。
人和人的关系,始于人的需要的出现,而需要的满足一定和他人有关。
在满足的过程当中建立情感。
故而人和人的关系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情感。
生命的意义:一个人三岁前不能自主,他只要活下来,就意味着欠父母,欠这个社会的,这个欠是没有办法的。
情感是诸多心理发展的一个基础,父母由此获得了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父母尤其是母亲,如果真得想控制这个孩子,吓唬是没有用处的,抚养人的话是不好违逆的,这就是依恋。
1岁半之后再送给他人抚养,如果一出生就送,那你就失去了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怀那10个月不如那一年的抚养,头一年的抚养非常重要。
如果这个孩子他早年的快乐都和这个声音相貌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个孩子后面,不管他怎样顽皮,他心理还会有一个空间留给他的母亲。
《李玫瑾青少年心理教育 心理抚养 幽微的人性 套装共2册 》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应该设个套对付 性侵者
性侵对人的身心 伤害非常大
有很多性侵恰恰 是一些很斯文的 人干的
师生恋可能会触 犯权力交换的禁 忌
0 1
杀人是很 多不成熟 的人解决 麻烦时第 一个考 虑...
0 2
观察酒德 是选女婿 一个很重 要的方法
0 3
过去男人 漂亮没用, 现在男人 漂亮可以 换钱
0 4
家庭暴力 应该零容 忍
龄集中分布在 40岁上下
生理与心理往 2
往是相互影响 的
3 所有的心理问
题都是有理由 的
4 年轻人闹腾源
于性腺的发育
5 搞爆炸案的人
基本上都是一 根筋
女性作案有时 1
候会比男性狠
农村女性的生 2
活状况更值得 关注
3 女性比男性更
应该受教育
4 特别暴力的人
往往是内心怯 懦的人
5 可以通过养老
待遇来控制生 育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李玫瑾青少年心理教育 心理抚养 幽微的人性 套装共2册 》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心理抚养
02 幽微的人性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 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 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 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 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 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 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 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Z佳和Z关键时期。《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 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她在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 恶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 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
李玫瑾心理扶养第一章读后感

李玫瑾心理扶养第一章读后感
这第一章啊,就像在给我这个心理学小白上入门课。
李玫瑾老师一上来就强调心理扶养的重要性,我感觉她就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导游,拉着我这个游客,指着一片名为“孩子成长”的神秘大陆说:“看,这就是心理扶养,这可是这地方最重要的宝藏。
”以前我就知道要给孩子吃好穿好,让他上个好学校啥的,但读完这章才明白,心理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像大楼的地基一样重要。
要是地基没打好,这大楼啊,盖得越高越容易塌。
她在里面举了不少例子,那些例子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放着。
有那种从小缺乏心理关怀的孩子,长大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小树苗没扶正,长歪了还到处乱晃。
我一边看一边忍不住想,原来那些调皮捣蛋或者性格孤僻的孩子背后,可能都有心理扶养缺失的影子啊。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坏了的机器,以前只知道它不好用,现在才明白原来是某个关键零件从一开始就没安装好。
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玫瑾老师提到心理扶养要从小开始。
这就像种庄稼,播种的季节没好好弄,后面再怎么浇水施肥都可能收成不好。
我突然想到我身边那些手忙脚乱的新手爸妈,只顾着孩子不哭不闹就行,却不知道在孩子的小小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规则的种子有多重要。
这一章读下来,我都想拿个大喇叭去跟那些年轻父母喊一嗓子:“心理扶养得趁早啊,别等孩子大了出问题了才挠头。
”
总之呢,这第一章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心理扶养认知的新大门。
我现在就迫不及待想继续读下去,看看后面还有哪些关于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的宝藏知识呢。
李玫瑾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 学习笔记(全)v1

李玫瑾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 学习笔记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所以我在整个职业过程当中非常重视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问题。
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问题,你会发现他早年关系密切相关。
那么这个相关让我开始重视这一部分的工作,也是我在媒体上或者在很多公共场合在做大量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
这个预防工作实际上和我们现在生活有着密切相关。
现在生活有几个特点,第一独生子女政策,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
说的简单点,也就是说等你有经验了,你就没有机会了。
第二个特点现在社会大家是更多的社会化生活,我们到点就要去上班,然后到点下班,到家里还要忙很多的事情。
所以现在变成什么?就是家庭成员真正能在一起,进行很好的这种交流教育,这样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很多家长都觉得这个孩子虽然是自己带大的,但是感觉到非常有时候很困难,带起来很陌生或者很难解决一些问题。
所以出于这些方面的原因,我今天想重点讲一讲,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他有哪些关键点?那么这些关键点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今天简要解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首先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的问题当然我觉得我们大多数的这个青少年或者说未成年人都是健康成长的,而且只要家庭比较好,父母是一个对孩子非常严格要求的,这个孩子都会很好的成长,但是也有些父母也是很好的人,而且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但是孩子也有很多的问题。
(例证:外交官16岁男孩无法管理)1.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一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真正要解决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大人,这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的。
2.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滞后反映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有的时候当你发现这个孩子已经不好教育了。
一般都在青春期十四五六岁,这时候孩子有时候很难管,但问题往往是往前。
我打一个比喻,就是说当我们坐到医生面前的时候。
这个任何一个医生面前的。
病人他那个病都不是。
这个一天之内得的。
也就是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玫瑾心理学讲座笔记
将快乐与学习对立起来的观点,实际上混淆了两种快乐:因为不受约束而感受到的快乐,以及因为自我满意而感受到的快乐。
我们从小到大生活在太过严苛和控制的管束中,因而稍微放松就快乐得忘乎所以,就像小时候父母不在家一定要熬夜。
因此对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彻底放纵几乎像是给自己的一种补偿:我想把我没享受过的自由都给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可我们没有想过的是,这种无人看管的自由快乐,一般持续不了太久也就倦了。
如果真的始终生活在这样的无所事事中,一个人很容易感觉到无聊,甚至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而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快乐,一种感受到自己的快乐,因为自豪,因为实实在在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因为看到自己的成长而持续的快乐。
那是一种武功高手般的骄傲,我练功升级,我打遍天下无敌手。
孩子需要自由的快乐,也更需要自豪的快乐。
很多时候,后者更令他们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