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加减--痞.满.燥.实--沈少功

合集下载

大承气汤药方介绍

大承气汤药方介绍

大承气汤药方介绍大承气汤,中药方剂,出自《伤寒论》,主治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大承气汤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

在《伤寒论》中所治证候凡十九条,治疗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为主治重点。

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消灼津液,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

热邪盛于里,上扰心神,故见谵语。

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

热盛伤津,燥实内结,故见舌苔黄燥,甚或焦黑起刺,脉沉实。

“热结旁流”,是因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但自利清水,色青而臭秽不可闻,并见脐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灼津液,阴精大伤,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舌苔焦黄燥裂。

若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遏,不得达于四肢,则可见热厥之证;热盛于里,阴液大伤,筋脉失养,又可出现抽搐,甚至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之痉病;如邪热内扰,则可见神昏,甚至发狂。

上述诸证,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

此时宜急下实热燥结,以存阴救阴,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

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大承气汤实验研究l.增加胃肠道推进机能及肠容积《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0~791,大承气汤经小白鼠口服投药后有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性运动的作用,在投药后10分钟,作用就已明显。

但经静脉给药组,炭末在胃肠道的推进距离,未见有增强。

经口投予大承气汤,并有明显增加肠容积的作用。

2.促进肠套迭的还纳,解除梗阻《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2~793,在观察大承气汤对解除肠梗阻的一般作用机理的实验表明,给药组10只家兔(人工肠套迭)完全还纳,平均还纳时间为15分30秒,还纳率100%,对照组中仅3只还纳。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寒下之大承气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寒下之大承气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寒下之大承气汤寒下主要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这是适用病证。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大黄浓朴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芒硝三合,浓朴八两,枳实五枚。

大黄治大实,芒硝治大燥大坚,二味治无形血药;浓朴治大满,枳实治痞,二味治有形气药。

热毒传入阳明胃府,痞、满、燥、实、坚全见,杂证、三焦实热,并须以此下之。

胃为水谷之海,土为万物之母。

四旁有病,皆能传入胃府,则不复传他经矣。

陶节庵曰∶伤寒热邪传里,须看热气浅深用药,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

这是这类治法的一个重点,一类方。

大承气汤它这个名称承顺胃气下行,通降下行了。

它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历来主治证候是阳明腑实证,称它,阳明嘛,胃肠,胃肠属于腑,热实互结于胃肠。

具体来说,热实互结在胃肠是阳明腑实证。

从临床表现来看,前人经常用痞、满、燥、实四个症来概括它,所以这也成为它的一个证治要点。

因为从主治来讲,大承气汤证的主治写了很多,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包括发狂、痉病这些可以见到这个阳明腑实证者。

虽然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伤寒论》对阳明病的一个纲领。

胃家包括胃肠,有的时候用胃是广义的意思,中医用名词它是多义了。

经常我们用的胃有广义、狭义等三种类型,用法。

有的时候具体说到胃,胃主受纳,胃气上逆,这具体指的就是那个饮入于胃那个胃,受纳腐熟水谷那个胃,这就是很具体的了。

有的时候,胃,以胃概脾,有的是以脾概胃,那我们说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中这个脾包括了脾胃。

有的时候这个饮食消化功能很正常,说这个人胃气挺强,这个胃就包括脾。

有最广义的胃,中医学经常也用,并不是直接指消化功能,而是指的一种生机活力。

一看这个人面色红润,但是又明润含蓄,脉来从容和缓,说有胃气。

《内经》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白如枯骨就是没胃气,像豕膏就是说还有光泽,明润,那这个就是有胃气。

这个胃气是指的生机活力,包括望诊,包括诊脉,胃气都是生机活力的反应。

大承气汤及其类方

大承气汤及其类方

药理 作用
鞣质
中文别名 鞣酸; 丹宁酸; 单宁; 没食子鞣酸;单宁酸; 落叶松栲胶; 二倍 酸。 鞣质具收敛性,内服可用于治疗胃肠道出血,溃疡和水泻等症;外用于创 伤、灼伤,可使创伤后渗出物中蛋白质凝固,形成痂膜,可减少分泌和防 止感染,鞣质能使创面的微血管收缩,有局部止血作用。鞣质能凝固微生 物体内的原生质,故有抑菌作用,有些鞣质具抗病毒作用,如贯众能抑制 多种流感病毒。鞣质可用作生物碱及某些重金属中毒时的解毒剂。鞣质具 较强的还原性,可清除生物体内的超氧自由基,延缓衰老。此外,鞣质还 有抗变态反应、抗炎、驱虫、降血压等作用。 人类对鞣质的应用可追溯到5000年以前。具《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 散者收之,是立法的依据。老年、久病、元气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泻痢 不止、滑精遗尿,应用固涩收敛滑脱、遏制气血津液的耗散,该种治疗方 法叫固涩法。
现代应用
王素平.中药灌肠治疗晚期癌症肠梗阻临床研究[J].中医 学报,2012,27(10):1241-1242. 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大承 气汤{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另包冲服)8g,枳实 15g,厚朴15g,白花蛇蛇30g,半枝莲30g,白芍20g。} 保留灌肠每天2次,每次100~150 mL;两组均以7 d为1个 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10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有效率 为82.35%;对照组有效6例,好转11例,无效17例,有效率为 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 味大承气汤灌肠治疗晚期癌症肠梗阻有较好疗效,且能改 善患者的近期生活质量。
本方主治为阳明热结证,系由伤寒或温病,外邪化热入里,损 伤津液,与肠中燥屎相结,腑气不通所致。 前人用“痞、满、燥、实”四字来概括,“痞”即自觉胸 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指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 是肠有燥屎;“实”即腹痛拒按,大便不通。 阳明之气旺于申时,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热盛外蒸则可见 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肠中燥屎,邪热煎逼津液从旁而下,则 见“热结旁流”;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而脉沉实,为热 盛津伤,燥屎内结之征。若里热闭阻,阳气被遏,可见热厥; 热盛伤津,筋脉失养,可见抽搐;热扰神明,则见神昏,甚则发 狂。 上述诸症皆为实热积滞阳明,腑气闭阻,热盛津伤。此病重 势急,治当峻下热结,所谓“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大承气汤——精选推荐

大承气汤——精选推荐

⼤承⽓汤⼤承⽓汤(《伤寒论》)[组成] ⼤黄四两酒洗(12g)' 厚朴⼋两去⽪,炙(24g) 枳实五枚炙(12g) 芒硝三合(9g)[⽤法] 上四味,以⽔⼀⽃,先煮⼆物,取五升,去滓,内⼤黄,更煮取⼆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法:⽔煎,⼤黄后下,芒硝溶服)。

、 [功⽤⼘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便秘结,频转⽮⽓,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溅然汗出,⾆苔黄燥起刺,或焦⿊燥裂,脉象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燥,脉象滑数。

3..⾥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病机分析] 阳明主⾥,统属胃肠,胃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纳与消化⽔⾕,吸收精华,排泄糟粕。

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云:“脾、胃、⼤肠、⼩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名⽈器,能化糟粕,转味⽽⼈出者也。

”《素问.五脏别论》亦云:“夫胃、⼤肠、⼩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之所⽣也,其⽓象天。

故泻⽽不藏,此受五脏浊⽓,名⽈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云:“六腑者,传化物⽽不藏,故实⽽不能满也。

”故有“六腑以通为⽤”之论。

⼀旦外邪内传阳明之腑,⼈⾥化热,与肠中宿⾷相结,则糟粕秘结,壅⽽为实,⽽成阳明腑实之证。

邪热与宿⾷互结,浊⽓填塞,糟粕结聚,腑⽓不通,故⼤便秘结,频转⽮⽓,脘腹拒按,按之则硬;阳明邪热,充斥内外b且阳明旺于申、⾣之时,故发热如潮汛之有信,⽽为潮热;腑热熏蒸,上扰神明,故神昏谵语;《素问。

太阴阳明论》云:“四肢皆禀⽓于胃”,今阳明胃热炽盛,迫津外泄,故⼿⾜溅然汗出;阳明燥实内结,⾥热消烁津液,故见⾆苔黄燥起刺,或焦⿊燥裂,脉沉实。

⾄于热结旁流⼀证,系因腑热炽盛,燥屎内结不出,迫肠中津液从旁⽽下所致,故虽⾃利清⽔,但⾊青⽽秽臭,并见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之症,结者⾃结,下者⾃下;热结旁流,最易伤津,津伤燥热更甚,故见⼝燥咽⼲;因“旁流”是现象,“热结”是本质,故脉象滑⽽数。

经方61:大承气汤|腹部充实、膨胀、便秘、潮热、脉实有力之病

经方61:大承气汤|腹部充实、膨胀、便秘、潮热、脉实有力之病

经方61:大承气汤|腹部充实、膨胀、便秘、潮热、脉实有力之病大承气汤之用药、用量本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均有方证条文,为古代急症救命方。

其用药组成、用量及煎服方法如下: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

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此方中用药剂量特殊者有二:一为枳实。

用量为五枚。

根据实际称重,一枚枳实约重18克,大者芍20克,所以,五枚枳实按六两计算。

二为芒硝。

用量为三合。

根据实测,一升芒硝约重120克,即一合大概重12克。

此方用量为三合,即36克。

按二两计算。

大承气汤推荐量(克):原方原量:大黄60,厚朴120,枳实90,芒硝30。

常规标准量:大黄12,厚朴24,枳实18,芒硝6。

大承气汤用法-经方中医程医生经方中医程医生说明:1.大承气汤为经方三承气汤之一。

三承气汤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承气者,承顺胃气之意也。

2.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调胃承气汤有8条,小承气汤有8条,而大承气汤则有19条。

三方条文共占了伤寒论全部398条的十分之一多,而大承气汤一方即占了二十分之一。

如果单从方证条文来看,大概占了伤寒论方证条文的十分之一。

由此可知此方之重要性。

3.虽然此方药仅四味,条文非常多,但从临床来看,并不是单治某一病之方,而是用来治疗、调整某一体质状态。

即其应用目标为:从腹证来看:以腹部充实,腹满而坚为主。

大都以脐中心膨满(防风通圣散用于慢性体质,本证属于急性实热证)。

从方证来看:大便秘结为主。

发热、无恶寒及恶风,有便意但不通,里急后重严重,口渴甚,舌干燥时有黑苔,又诉恶心,或有谵语者,应及早用本方退热。

高热、脉沉迟有力,汗出而不恶寒,腹部膨满充实,便秘质硬,手足汗出湿透为目标。

又可用于高热谵语,意识呈朦胧不安状,便秘数日,潮热、不恶寒者。

——所谓潮热,如潮而满,海岸各个角落均被波涛浸透,与发热之同时全身汗出,此潮热为大承气汤之目标。

大承气汤组成,加减,方歌方解,大承气汤的临床运用

大承气汤组成,加减,方歌方解,大承气汤的临床运用

大承气汤组成,加减,方歌方解,大承气汤的临床运用【大承气汤原文】1.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208)2.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209)3.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曰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2)4.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5)5.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

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

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17)6.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0)7.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8)8.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虐状。

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0)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1)10.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2)1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1)1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2)13.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14.发汗不解,腹满急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大承气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大承气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组成用量】厚朴15g,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各12g,枳实10g。

【服用方法】先将厚朴、枳实用水先煎,煮沸10分钟后加人大黄,再煮沸5分钟,去渣取汁,放入芒硝(分2次)溶化后服。

【功效作用】主药大黄味苦性寒,功能泻下以挫其热势而通便,芒硝咸寒软坚便。

枳实、厚朴行气导滞,全方功能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

大黄含结合型蒽甙可刺激大肠产生泻下作用,而芒硝主要有效成分为硫酸钠是属块类泻药,可刺激肠蠕动而致泻。

因此,本方能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性运动,增加肠容积,扩张血管,增加游离肠襻血流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还有促进胆汁分泌,胆囊收缩、松弛奥狄氏括约肌及抗感染、退热降体温等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大便秘结,痞、满、燥、实四者俱全为其汤证。

痞指病者自觉胸脘部有闭塞重压感觉;满指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觉;燥指肠中粪便干结,按之坚硬感觉;实指腹中硬满不减,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

本方适用于治疗急性单纯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粘连性肠梗阻、溃疡病合并急性穿孔而采用非手术治疗、蝈虫性肠梗阻、急性阐尾炎、胃柿石、小肠炎、皮质醇增多症、精神分裂症、急性牙周炎、小儿肺炎、泌尿系统结石、高血压病、脑出血、肝性血卟琳病、癫狗病、遗尿、久痢、急性肾功能衰竭、肝炎、鱼胆中毒、荨麻疹、胃癌、急性铅中毒等病证,而必须症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潮热谵语,胸胁脘腹满急胀痛,矢气频频,大便秘结,舌苔黄焦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蛔虫性肠梗阻(虫瘕型)治宜散细驱虫,行气通腑。

以本方去厚朴,加莱子、桃仁、赤芍、槟榔、使君子各10g为主治方。

同时可顿服生豆油或花生油30~50ml以解散虫体。

2.急性胰腺炎(腑实血瘀型)治宜通里攻下,泄热活血。

以本方加茵陈、山栀子、黄芩、赤茯苓、五灵脂、赤芍为主治方。

若神识昏糊者,加服安宫牛黄丸。

若气阴两虚者,加服生脉散。

大承气汤证临床新用解析

大承气汤证临床新用解析

大承气汤证临床新用解析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07期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治法峻下热结,急下存阴。

方药组成大黄4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5枚(炙),芒硝3合。

服法与禁忌上1味,以水1斗,先煮四物,取5 L,去滓,内大黄,更煮取2 L,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经方新用●大承气汤配服安宫牛黄丸治疗脑溢血,症见阳明腑实出现神昏谵语,躁动不宁等症。

●大承气汤加苏叶30g,治疗肠梗阻屡攻而不下,形成硬结,故加此松解之。

●大承气汤加菖蒲12g,郁金15g,莲子心12g,治疗热结腑实之高热、神昏、谵语。

●大承气汤去厚朴易鸡内金30g,配海金沙30g,瞿麦18g,滑石20g,琥珀10g,金钱草40g,治疗肾结石。

典型案例例1 患者,男,42岁。

素体健康,只因外出助工,暴食后强力劳作,开始腹部小痛,稍有胀感,夜间腹痛剧烈,恶心,微恶寒,自认与受凉有关,服理中暖胃药,不见好转。

翌日,腹痛依然阵作,压痛,反跳痛,不大便,不排气,恶心呕吐,吐物为腐败宿食,臭秽难闻,按脉沉迟,急诊入院。

腹透:诊为完全性肠梗阻。

建议手术,病人坚持保守治疗。

刻诊:痛苦病面,急腹症体征已具,口干苔褐少津。

辨证:肠管燥结,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行气,峻下结实。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组成:大黄15g,芒硝6g(烊化),枳实18g,厚朴30g,广木香15g,槟榔片18g,苏叶30g(后下),水煎分2次温服。

复诊:服1剂后,肠见鸣动,小有矢气,腹痛稍缓,仍胀痛拒按,效不更方,续服1剂,便下粪团硬块,痛失,按腹松软,脉见虚缓,后以越菊、保和丸调治而安。

例2 患者,男,36岁。

素有不欲饮水,亦不口渴,体质健康,从无病恙。

一日夜突发腹痛,辗转不安,额出冷汗,面色苍白,手足欠温,急诊入院。

B超示:右肾结石,有少量积水。

尿检:红细胞(+),少量白细胞。

刻诊:痛苦面容,色苍不荣。

体征:肾区叩击痛,向前阴放射。

【《沈绍功全科临阵精要》沈氏女科600年40个治法】

【《沈绍功全科临阵精要》沈氏女科600年40个治法】

【《沈绍功全科临阵精要》沈氏女科600年40个治法】《沈绍功全科临阵精要》沈氏女科600年40个治法治法一:补气升提法--补中益气汤1. 主证:舌苔白,脉沉细,气短便溏2. 病症:脏器下垂,崩漏滑胎,眩晕肠炎,中气下陷3. 主方:黄芪15g、人参9g、当归6g、橘皮9g、白术9g、柴胡6g、升麻6g、炙甘草15g4. 活用举例:糖尿病,去党参易白扁豆、山药、黄精;慢性腹泻,益火生土伍生杜仲、桑寄生;崩漏,配补气摄血仙鹤草、益母草、生牡蛎;升提免泻利,不用茯苓、薏仁治法二:补气摄血法--当归补血汤1.主证:苔白质淡,脉沉细弱,一切吐血,便血,皮下出血,崩漏,气短2.病症:血证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气虚失血证3.主方:黄芪30g、当归6g4.活用举例:加仙鹤草,可补气又可固摄止血;加生牡蛎,收敛止血;加三七粉,止血和血治法三:补气安神法--养心汤1.主证:苔薄白,脉沉细,气短乏力,心悸心痛,失眠易惊2.病症:心痛、心悸、失眠,心气不足证3.主方:黄芪30g、人参5g、当归15g、柏子仁10g、炒枣仁10g、炙远志10g、茯神10g、茯神10g、五味子10g、炙甘草6g4.活用举例:心律不齐,三参饮(党参、丹参、苦参);止心悸,川芎、石韦;安心神,夜交藤、生龙骨治法四:补肺健脾法--六君子汤1.主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气短咳喘2.病症:咳嗽喘证,纳呆便溏,肺脾气虚证3.主方:人参10g、茯苓10g、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5g、炙甘草10g4.活用举例:慢性咳喘,伍生杜仲、桑寄生、五味子纳气收敛;紫菀、川贝润肺止咳;慢性腹泻,加白扁豆增强健脾补气之力;木香、砂仁醒脾健运,煨葛根止泻治法五:增液生津法 --增液汤1.主证: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口渴咽干,皮肤干枯2.病症:便秘,咽痛,津液不足证3.主方:生地15g、玄参20g、麦冬15g4.活用举例:伍黄精,补气生津;伍芦根,增液不碍胃;便秘,加当归合白菊花,增液行舟,润肠通便;阴虚必有内热,加蒲公英,制军清泻内热治法六:滋阴润肺法 --百合固金汤1.主证: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2.病症:肺痨咳喘,肺肾阴虚证3.主方:熟地30g、生地20g、麦冬10g、百合10g、当归20g、白芍15g、元参10g、桔梗10g、川贝5g、甘草6g4.活用举例:加生杜仲、桑寄生,阳中求阴、金水相生;加炙枇杷叶、北沙参、知母,增强润肺作用;加仙鹤草、白扁豆、黄芪,补气生津;治法七:滋补胃阴法 --养胃汤1.主证: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口干喜饮,胃脘灼痛,饥不欲食,胃脘嘈杂2.病症:胃痛嘈杂,痞满纳呆,胃阴不足证3.主方:麦冬15g、生地20g、芦根10g、黄精20g、沙参10g、玉竹10g4.活用举例:加乌梅、茯苓,酸甘化阴;加公英、连翘,健胃清热;加川谏子、玄胡,清解止痛治法八:滋补肝血法--补肝汤1.主证:舌淡苔白,脉象细数,眩晕耳鸣,面白无华,肢体麻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2.病症:眩晕、震颤,肢体麻木,月经不调,肝血不足证3.主方: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生地30g4.活用举例肝血不足,肝阳上亢,加白菊花、草决明;养血息风,加钩藤、天麻、生石决明;补气生血,加黄芪、黄精、白扁豆治法九:滋补肾阴法 --六味地黄汤1.主证:舌红少津,脉象细数,腰膝酸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2.病症:腰痛,遗精,经闭,失眠,盗汗,肾阴不足证3.主方:生地30g、山药15g、山萸肉15g、茯苓10g、丹皮10g、泽泻10g4.活用举例:黄精易山萸肉,气阴双补;合生杜仲、桑寄生、蛇床子、补骨脂,从阳求阴、调肾阴阳;合枸杞、菊花、当归、白芍,柔肝降火,肝肾通补治法十:滋水涵木法--杞菊地黄汤1.主证: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盗汗2.病症:眩晕,低热,水不涵木证3.主方:枸杞15g、菊花10g、生地30g、黄精20g4.主药:活用举例:黄精易山萸肉,气阴双补,兼滋脾阴;天麻、川牛膝,升清降浊,兼顾潜阳;夏枯草、生栀子、知母、黄柏,清肝除热,潜降肝木治法十一:滋阴降火法--知柏地黄汤1.主证:舌质红绛,脉象细数,心烦易怒,烘热出汗2.病症:汗证,更年期综合症,阴虚火旺证3.主方:知母10g、黄柏10g、生地30g、山萸肉15g、三药15g、茯苓10g、丹皮10g、泽泻10g4.活用举例:银柴胡、生栀子,增强降火作用;浮小麦、生牡蛎,增强止汗之力;汗多不宜用菖蒲、郁金;治法十二:温补脾肾法--附子理中汤1.主证:苔白滑,舌淡胖,脉沉细,尺部弱,腰酸,畏寒肢冷,久泻久痢2.病症:腰痛、水肿,腹泻,脾肾阳虚证3.主方:炮附子10g、炮姜10g、白术10g、人参10g4.活用举例:附片先煎半小时,去除毒性,乃存药效;仙灵脾5g、补骨脂10g,可代替附子,温润不伤阴;白扁豆、山药、木香、砂仁,增加温脾健运之力;老鹤草,引入腰肾,专治腰酸治法十三:补肾纳气法--人参胡桃汤1.主证:舌淡白,脉细数,久病咳喘,动则喘息益甚,腰膝酸软2.病症:咳喘,肾不纳气证3.主方:人参10g、核桃20g、生姜10g、补骨脂10g4.活用举例:合用肉苁蓉、巴戟天、紫菀、川牛膝15g,增强纳气平喘之效;蛤蚧粉装胶囊,一天吞服3g,补骨脂和肉苁蓉煮水送服平喘更佳;伍桂枝龙牡汤,调和营卫,利于定喘;治法十四:温阳利水法 --真武汤1.主证: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尺弱,身肿,腰以下甚,小便短少,四肢不温,怕冷神疲2.病症:鼓胀,水肿,心肾阳虚证3.主方:茯苓9g、白芍9g、白术6g、生姜9g、制附子9g4.活用举例:合黄芪、大腹皮、白扁豆、生薏仁,增强利水之力;生黄芪用量可大30~60g;合莱菔子、葶苈子,消肿利水,尤宜胸腹水;合桂枝,增强温通之力;合泽兰,增强通络之力治法十五:交通心肾法--交泰丸1.主证:舌红脉细数,心烦不寐,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酸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干,或伴见腰部下肢酸困发冷2.病症:神经衰弱,失眠,心肾不交证3.主方:黄连9g、肉桂3g4.活用举例:黄连3份,肉桂1份,磨粉装胶囊,每晚3g,服用方便;合炒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生龙骨,增强安眠作用;合菖蒲、郁金,调整皮层,可以增效;治法十六:疏肝健脾法 - -逍遥散1.主证:苔白或腻,脉弦,胸胁胀满窜痛,情志忧郁,纳呆腹胀,便溏不爽2.病症:胁痛,腹泻,肝脾不调证3.主方:当归30g、白芍30g、柴胡12g、白术30g、茯苓30g、薄荷10g、炙甘草10g4.活用举例:健脾,可加白扁豆;疏肝,可见香附;清肝,可加丹皮、栀子;川楝子、元胡,可增止痛之力;莱菔子、木香,可增止泻之功治法十七:疏肝和胃法- -左金丸1.主证:舌红,苔黄,脉弦,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2.病症:呃逆,呕吐,胃痛,胁痛,肝胃不和证3.主方:黄连30g、吴茱萸5g4.活用举例:加生牡蛎30g,增强制酸之力;加川楝子10g,增强疏肝之力;加生栀子10g,增强清肝之力;加代赭石30g,增强降逆之力;加蒲公英10g,增强和胃之力;治法十八:暖肝散寒法--暖肝煎1.主证:舌苔白滑,脉象沉弦,少腹牵引睾丸胀坠冷痛,或阴囊收缩隐痛,受寒则甚,得温则缓2.病症:腹痛,疝气,寒凝肝脉证3.主方:肉桂5g、小茴香6g、炒橘核30g、茯苓6g、乌药6g、枸杞9g、当归9g4.活用举例:炒橘核重用30g;加当归、白芍,增强柔肝镇痛之力;加桂枝,增强温通散寒之力;治法十九:补气行血法--补阳还五汤1.主证:舌暗淡或有紫斑,脉细涩,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2.病症:中风,胸痹,痛证,气虚血瘀证3.主方: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地龙10g、赤芍10g、红花6g4.活用举例:黄芪重用30g以上;加生地、黄精,兼顾气阴;加桂枝,温通血脉;加三七粉,既和血又止痛;虫类剔络,还可加水蛭、土鳖虫;气行血行,还可加郁金、柴胡、陈皮治法二十:温经通络法- -阳和汤1.主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2.病症:阴疽,流注,寒痹,寒凝经络证3.主方:熟地30g、肉桂3g、麻黄3g、鹿角霜9g、白芥子6g、姜炭5g、甘草3g4.活用举例:合用丹参养血和血,夏枯草软坚散结;合用川断、木瓜引经;加薄荷15g,坏疽外洗;桂枝易肉桂,温通加大;加三七粉,和血止痛治法二十一:活血化瘀法- -血府逐淤汤1.主证: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出血,色泽紫暗,中夹血块,妇女常见经闭2.病症:血瘀证,淤血内阻证3.主方: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4.活用举例:合用虫类剔络药,水蛭、地龙、土鳖虫、炮山甲;合用祛瘀生新药,丹参、三七粉、花芯石、泽兰、苏木;合用消癥散结药,夏枯草、山慈菇、浙贝、白花蛇舌草、生牡蛎治法二十二:破血逐瘀法- -桃仁承气汤1.主证:舌质紫,或有紫斑,脉沉实而涩,少腹结痛,甚则谵语烦躁以及血瘀闭经痛经2.病症:瘀血,癥瘕,闭经,瘀结成癥证3.主方:大黄10g、桃仁10g、桂枝10g、芒硝10g、炙甘草10g4.活用举例:加苏木、丹参,增加化瘀之力;加莱菔子,痰瘀同治;加虫类剔络,地龙、炮山甲、水蛭;加消癥破结,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生牡蛎;加通肠排毒,草决明治法二十三:祛痰化瘀法- -温胆汤1.主证:苔腻舌暗,脉弦滑或沉涩,胸闷眩晕,心区刺痛,肢麻沉重,头重如裹2.病症:胸痹、心痛、眩晕,痰淤互结证3.主方:半夏6g、竹茹6g、枳实6g、茯苓30g、陈皮9g、丹参10g、莱菔子10g、炙甘草10g4.活用举例:去半夏、姜、枣、草,防温燥中满;加菖蒲、郁金,透豁增效;加地龙、红花、泽兰、苏木,增化瘀之力;加生牡蛎、生龙骨、茵陈、泽泻、海藻,增祛痰之力治法二十四:祛痰燥湿法 - -二陈汤1.主证:苔腻脉滑,恶心呕吐,胸膈痞满2.病症:胃炎,痰浊中阻证3.主方:半夏15g、茯苓30g、陈皮10g、乌梅10g、炙甘草10g4.活用举例:易半夏为炒苍术,减少温燥;加莱菔子、生龙骨,增祛痰作用;加公英、连翘,清痰化热;加车前草、草决明,使痰浊排出治法二十五:淡渗利湿法- -五苓散1.主证:舌白滑,脉弦滑,小便不利,水肿腹胀2.病症:小便不利,水肿,水湿内停证3.主方:猪苓9g、茯苓9g、泽泻15g、白术9g、桂枝6g4.活用举例:加泽兰、车前草,增强利水之力;加生薏仁,冬瓜仁,增强利湿之力;加生黄芪、白扁豆,增强运脾之力;治法二十六:清热利湿法- -八正散1.主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道灼痛2.病症:淋证,湿热下注证3.主方:土茯苓10g、车前草10g、萆薢10g、瞿麦10g、大黄10g、公英10g、泽兰10g、黄芪30g、白花蛇舌草10g4.活用举例:黄芪,扶助正气,鼓邪外出;公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杀菌;加萆薢、生薏仁,增强利湿之力;加白扁豆、炒白术,增强健脾之力;加丹皮、大黄,增强清热之力治法二十七:清暑化湿法- -三仁汤1.主证:舌苔腻,脉濡数,汗出口渴,饮不多,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脘痞满2.病症:暑湿证3.主方:杏仁15g、白寇仁6g、生薏仁18g、竹叶6g、厚朴6g、半夏15g、通草6g4.活用举例:加青蒿、六一散、公英、连翘,增强清暑之力;加黄芪、白扁豆,补气清暑;加车前草、桑白皮,增强暑湿排出之力治法二十八:温化寒痰法- -苓桂术甘汤1.主证:苔白滑,脉象弦,咳嗽气喘,痰多而稀,胸闷心悸,眩晕鸟少,肢体浮肿2.病症:痰饮证3.主方: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甘草6g4.活用举例:加党参、白扁豆、黄芪、仙鹤草,补气化饮;加鹿角霜、薤白,温通化饮;加莱菔子、苏子,祛痰止咳治法二十九:清心导赤法- -导赤散1.主证:舌红,苔黄,脉数,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2.病症:口疮,尿血,心热移肠证3.主方:生地15g、竹叶10g、木通10g、生甘草梢10g4.活用举例:合滋肾通关丸(知母、黄柏、肉桂),增强导赤之力;加黄连、生栀子、萆薢,增强清心之力;加仙鹤草、茜草、生侧柏叶、白茅根、小蓟,增强止血之力治法三十:和胃消导法- -保和丸1.主证:舌苔厚腻,脉滑有力,胃痛,恶心呕吐,恶闻食臭,吞酸嗳腐2.病症:胃痛,食积食阻证3.主方:山楂18g、神曲6g、茯苓9g、陈皮6g、连翘6g、莱菔子6g、半夏9g4.活用举例:公英,抑制幽门螺杆菌;木香、砂仁、大腹皮,醒脾消胀;谷芽、生内金,和胃消导;生牡蛎、生龙骨,软坚制酸治法三十一:和胃降逆法- -半夏泻心汤1.主证:舌苔腻,脉弦滑,恶心呕吐,呃逆嗳气2.病症:胃炎,胃气上逆证3.主方:半夏10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炙甘草9g、黄连3g、红枣6枚4.活用举例:姜半夏,和胃降逆作用更强;加代赭石、竹茹,增强降逆作用;加菖蒲、郁金、牡蛎,增强和胃作用治法三十二:泻火攻下法- -大承气汤1.主证: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大便干结,腹胀腹痛2.病症: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3.主方:大黄12g、厚朴15g、枳实12g、芒硝7g4.活用举例:生大黄易制大黄,不用后下,泻火作用强;加全瓜蒌30g,大腹皮10g,增强润肠作用;加生栀子、草决明,增强泻火作用治法三十三:润肠缓下法- -五仁丸1.主证: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大便秘结2.病症:便秘,肠燥津亏证3.主方:桃仁10g、杏仁10g、柏子仁5g、松子仁10g、郁李仁20g、陈皮10g4.活用举例:加草决明30g、全瓜蒌30g,增强润下作用;加菊花合当归,增强增液行舟作用;加制军、生栀子,增强泻火作用治法三十四:清热泻火法- -龙胆泻肝汤1.主证:舌红苔黄,脉细弦数,头晕胁胀,面红急躁,噩梦纷纭,胁肋灼痛,便干尿黄,耳鸣如潮2.病症:眩晕胁痛,耳鸣耳聋,肝火上炎证,肝胆实火证3.主方: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9g、当归3g、生地6g、柴胡6g、车前草6g、木通6g、甘草6g4.活用举例:龙胆草用量小,苦寒伤胃,中病即止,不能常用;加当归合白芍,柔肝平肝,加引肝经药,川楝子、薄荷;加制军、丹皮,清肝泻火;治法三十五:清热解毒法- -黄连解毒汤1.主证:舌红苔黄脉数,高热烦躁,口燥咽干,小便黄赤2.病症:三焦火毒证3.主方: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6g4.活用举例:加制大黄,增强泻热之力;加车前草、草决明,给邪毒以出路,从尿便排出;加羚羊粉0.6g,醒脑解毒退烧治法三十六:清营凉血法--犀角地黄汤1.主证:舌质红绛,脉象细数,身热夜甚,神昏谵语,斑疹隐现2.病症:热入营血证3.主方:水牛角1g、生地、丹皮、赤芍4.活用举例:水牛角可替代犀牛角,水牛角1g冲服;加生栀子,加强清热作用;加人工牛黄1g,加强宁神作用治法三十七:和解表里法- -小柴胡汤1.主证:苔薄白,脉弦滑,寒热往来,胁胸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2.病症:少阳半表半里证,热入血室证3.主方:人参9g、柴胡12g、黄芩9g、半夏9g、生姜9g、红枣6枚、炙甘草9g4.活用举例:用于外感风热加白菊花、连翘;不明原因发烧加青蒿、银柴胡、地骨皮;经期发烧加当归、白芍、丹皮、丹参、益母草;病毒引起的发烧加板蓝根、生薏仁、金银花治法三十八:调和营卫法- -桂枝汤1.主证:苔薄白,脉浮缓,发热汗出,怕风头痛2.病症:营卫不和证3.主方:桂枝12g、白芍12g、生姜9g、红枣6枚、炙甘草6g4.活用举例:加葛根、川芎,颈项强痛;加黄芪、浮小麦、生龙牡、固表止汗;加桑菊、荆防,退热解表治法三十九:补气解表法- -参苏饮1.主证: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软,恶寒较重,热势不高,头痛出汗,倦怠气短2.病症:气虚表证3.主方:苏叶9g、葛根9g、前胡9g、党参9g、茯苓9g、枳壳15g、桔梗15g、陈皮15g、木香15g、炙甘草10g4.活用举例:党参易黄芪,益气固表力大;或用一味白扁豆或仙鹤草扶正祛邪;头痛加川芎、元胡;汗出加浮小麦、麻黄根;排邪清热加车前草治法四十:清暑解表法- -藿香正气散1.主证:苔黄腻、脉濡数,汗出不畅,身热不扬,身重倦怠,头昏头重,胸闷呕吐,小便短赤2.病症:暑湿表证3.主方:藿香10g、紫苏10g、白芷10g、桔梗10g、白术15g、厚朴10g、大腹皮10g、茯苓20g、陈皮10g4.活用举例:加青蒿、生薏仁,增强清暑化湿之力;藿香鲜用,加线薄荷,效更佳;加透窍的川芎,清热不腻的芦根,清暑利尿的六一散可增效。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方名】 大承气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泻下剂-寒下
【组成】 大黄(12克) 厚朴(15克) 枳实(12克) 芒硝(9克)
【方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药剂
【趣记】 皇后只是笑
张仲景(《伤寒论》作者)
上述诸证,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此时宜急下实热燥结,以存阴救阴,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临床应用现代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
【附方】 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
附注上述三方皆为大承气汤类方。四个承气汤均用大黄以荡涤胃肠积热。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复方大承气汤由大承气汤(枳壳易枳实)加炒莱菔子、桃仁、赤芍而成,故行气导滞、活血祛瘀作用增强,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者,并可预防梗阻导致局部血瘀气滞引起的组织坏死。
文献方论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桃核承气汤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桃核承气汤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一、【大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厚朴24克、枳实12克、芒硝9克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冲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焦黑燥裂,甚则起芒刺,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结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二、【小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酒洗)、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用法: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用: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

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三、【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去皮,清酒洗)、甘草6克(炙)、芒硝9克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便不通,肠梗阻,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四、【增液承气汤】组成:玄参30克、麦冬(连心)24克、细生地24克、大黄9克芒硝4.5克用法:水煎,芒硝冲服。

功用: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热结阴亏证。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五、【桃核承气汤】组成:桃仁12克、大黄12克、桂枝6克(去皮)、甘草12克(炙)、芒硝6克用法:水煎,芒硝冲服。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大承气汤——“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

小承气汤——“轻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

调胃承气汤——“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增液承气汤——滋养阴津、增水行舟——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证。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承气汤加减化裁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承气汤加减化裁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承气汤加减化裁上节课我们讲了承气汤化裁的基础方大黄甘草汤以及化裁后得到的调胃承气汤和桃核承气汤,而这节课,我们来详细讲述承气汤化裁加减的代表方剂:大、小承气汤。

大小承气汤,在《伤寒论类编补遗》当中,讲解的已经很透彻了。

不过从《伤寒论》条文来说,还是较为零散,这次课我们系统并挑重点的讲解一下。

先来看小承气汤。

12小承气汤大黄(酒洗,四两)厚朴(去皮,炙,二两)枳实(大者,炙,三枚)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阳性药:厚朴(除滞)平性药:无阴性药:大黄(除燥)、枳实(除烦)四象解析法君药:大黄(寒,苦咸)四两臣药:枳实(凉,酸微辛苦)三枚佐药:无使药:厚朴(温,辛苦涩)二两药症:大黄大寒咸苦《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枳壳凉酸微辛苦《本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藏,轻身益气。

厚朴温辛苦涩《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治霍乱,腹痛胀满,胃中逆冷,胸中呕逆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止烦满,厚肠胃。

通过解析法和药症,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小承气汤和上节课讲的调胃承气汤相比,去掉了甘草,说明减去了缓和药性之功,那么小承气汤的泻下作用便更加直接而应急;去掉了峻下的芒硝,则泻下力度缺较之减弱,不再那么峻猛。

气血饮食四大病理产物都可由大黄清理排出,并且攻下通便,开谷道,胀气随之而出。

而枳实,《类编补遗》中也讲过,当用的是如今的枳壳,这一点不再多说。

枳壳这味药,性凉,辅大黄为臣,一则协助大黄清热;二来,增加理气除滞的功效,“除寒热结、利五藏”,理气消胀满。

同时用了一味使药——厚朴,凡是有使药的方,其意在于一则沟通阴阳;二来反治君臣,使其药力不能太过;三,可解决寒热错杂的痞证。

大便不通攻下法三大家

大便不通攻下法三大家

大便不通攻下法三大家下法是中医的八法之一,来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三承气,扩大于张从正的《儒门事亲》,精细至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明白此三家,则下法毕矣。

一、寒下:以攻下为主1、大承气汤:《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屎,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依据。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

张秉成说:“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

2、小承气汤: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克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主治:阳明热盛,燥屎初结,痞满而实,燥坚不甚之腑实证。

本方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泻热攻下之力较轻。

《伤寒寻源》“小承气以大黄为君.微加枳朴以开气结.不用芒硝迅走下焦.经所谓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也.故曰小.凡矢未定成硬.未可与大承气者.可先以小承气试之.腹中转矢气者.大便已硬.乃可攻也.不转矢气者.但初头硬.后必溏也.同一承气而有大小之分者.大承气枳朴重而益用芒硝以峻攻.小承气枳朴轻而不用芒硝以亟下.故里证急者宜大承气.里证不甚急者宜小承气.是当细辨”。

3、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

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大承气汤的组成配方

大承气汤的组成配方

大承气汤的组成配方《大承气汤的组成配方》嘿,今天咱们来唠唠大承气汤的组成配方,这可是个挺有趣的事儿呢。

大承气汤啊,主要由大黄、厚朴、枳实和芒硝这四味药组成。

咱先来说说大黄吧,这大黄可是个“厉害角色”。

就像我有一次啊,去山里玩,看到一种植物,那叶子大大的,根茎还特别粗壮。

我就好奇地问当地的老乡这是啥,老乡告诉我那可能是大黄呢。

哇,当时我就觉得这大黄长得就很有气势。

大黄在大承气汤里就像是一个先锋官,它有很强的泻下攻积的作用,就像一个大力士,能把肠道里那些积滞的东西给推出去。

再说说厚朴,厚朴这味药啊,你要是闻过它的味道就知道,那股子浓烈的香气。

我记得有一次去中药房,一进门就闻到一股特殊的味道,找了半天原来是厚朴散发出来的。

厚朴就像一个温和的劝导者,它在大承气汤里主要起到行气消胀的作用。

就好比在一个拥挤的屋子里,大家都挤得难受,厚朴就过来给大家疏导一下,让空间变得宽敞起来,让气能顺畅地运行,这样肚子就不会胀鼓鼓的啦。

枳实呢,这枳实就像是一个紧实的小拳头。

我家院子里有棵枳树,结的果子小小的,但是特别硬实。

枳实在大承气汤里就起着破气除痞的作用。

就像这个小拳头,专门去打破那些堵塞在身体里的气的“小疙瘩”,让身体里的气运行得更顺畅。

要是身体里有气堵着,人就会感觉胸口闷闷的,枳实就能把这些闷气给打散喽。

最后就是芒硝啦。

芒硝看起来就像白色的小晶体,亮晶晶的。

我第一次见到芒硝的时候,还以为是盐呢。

芒硝在大承气汤里就像是一个清洁剂,它有软坚润燥的作用。

你想啊,肠道里有时候有一些干结的东西,就像很久没清洗的污渍一样,芒硝就能让这些干结的东西变软,然后就更容易被大黄给推出去啦。

这四味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大承气汤。

就像一个小团队一样,各自发挥着自己的本领,共同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恢复通畅而努力。

这就和我在山里看到的那些小动物一样,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分工,有的负责找食物,有的负责放哨,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好好地生存下去。

所以啊,大承气汤的组成配方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每一味药都有它不可或缺的作用呢。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47)沈绍功教授主讲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47)沈绍功教授主讲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47)沈绍功教授主讲脑卒中的治疗(1)大家到北京来主要是学临床,中医它的硬道理就是临床,有效才管用,你老半天没治好,那就下差了功夫,所以这次你们来,我不想讲过多的理论,就讲临床。

所谓四大经典,你尽管学学,四大经典其实不应该叫经典。

为什么?一叫经典就麻烦了,经典你敢改吗?你敢创新吗?我主张不能叫经典。

什么叫经典?2000多年前,这些名医,他根据他的社会条件和他的经验定的方子。

2000年都过去了,一成不变,死守着经典,你怎么创新呀?怎么适应现在的环境?所以不能叫经典。

我主张叫名著,著名的著作叫名著,经典谁都不能改了。

可是现在临床上用经方的很少了。

为什么?经方有它的特点,用量很大,方子很精简。

那现在为什么用的少了?现在人们复杂了,太复杂了!我们经方派有个祖师爷,那很出名呀,他就守着经方一成不变。

经方的特点用姜枣草,几乎每个方都有姜枣草。

有用吗?现在没用了。

你用经方治实病,你试试看,效果不一样。

你比如说:辛温解表,麻黄汤,这最传统的方子,张仲景给我们讲的,麻黄、桂枝、姜枣草,你风寒感冒你试试看,那不灵。

40岁以上的风寒感冒用了这个方子那都副作用大。

大在什么地方?就大在麻黄。

这一个药,发汗力量很大。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肾亏了,一发汗肾阳不振心阳也不振了,两个阳都不振,病人就出汗不止,抵抗力差了,感冒反复发作,一两个月好不了。

你不敢用啊!所以现在的风寒感冒绝对很少用麻黄汤,治不了感冒,反有副作用。

而且麻黄还有副作用,抑制心跳。

心脏病人风寒感冒用上麻黄麻烦了,闹不好心力衰竭,麻黄能升高血压,高血压的病人你用了,风寒解不了,血压高了。

所以现在大部分医生,几乎90%的医生,风寒感冒绝对不用麻黄汤了。

改什么?荆防败毒散。

同样辛温解表,但副作用就没了,效果就提高了,这就是创新发展。

你死守经典行吗?但经典很重要,你不念经典就没有功底。

怎么创新呀?那就胡思乱想。

离开中医的理论那也不行啊,首先是经典叫名著,非但这四大名著,还有好多名著,尤其是《景岳全书》呀,《证治准绳》呀,这些都是名著。

沈绍功教授汇讲52首奇方

沈绍功教授汇讲52首奇方

沈绍功教授汇讲52首奇方沈绍功教授汇讲52首奇方52首奇方(1)一,仲景创建35首止吐方《伤寒论》21首:1、葛根加半夏汤-外邪内迫阳明而欧逆。

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2、小青龙汤-表实兼水饮而干呕。

外界表寒,内消水饮。

3、五苓散-太阳蓄水重证,水逆而吐。

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4、生姜泻心汤-胃虚水饮食滞,干噫食臭。

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5、甘草泻心汤-脾胃虚痞而干呕。

补中和胃,降逆消痞。

6、黄连汤-上热下寒,欲吐。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7、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呃逆不除。

和胃化痰,重镇降逆。

8、十枣汤-悬饮呕逆。

峻逐水饮。

9、栀子生姜豉汤-热扰胸膈若吐。

清热除烦,降逆止呕。

10、小柴胡汤-少阳胆热,心烦喜呕。

和解少阳,和胃止呕。

11、柴胡桂枝各半汤-太少兼证,节痛微呕。

和解少阳,发表止呕。

12、大柴胡汤-少阳兼里实,呕不止,心下急。

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13、四逆辈-脾虚寒湿,服满而吐。

温中散寒。

14、四逆汤-少阴阳衰,吐利厥逆。

回阳救逆。

15、通脉四逆汤-少阴格阳,面赤干呕。

回阳救逆,宣通内外。

16、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戴阳,干呕且烦。

回阳救逆,宣通苦降。

17、真武汤-阳虚水泛,上逆于胃。

温阳行水,和胃降逆。

18、猪苓汤-少阴阴虚,水热互结,上逆犯胃。

养阴清热,利水降逆。

19、乌梅丸-蛔厥,得食而呕。

寒温兼施,安蛔止呕。

20、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热下寒相格,食入即吐。

心开苦降,寒温并用。

21、吴茱萸汤-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温肝散寒,降逆止呕。

《金匮》14首:1、小半夏汤-胃停水饮,上逆作呕,呕而不渴。

蠲饮止呕,治呕祖方。

2、大半夏汤-虚寒胃反,心下痞硬。

补虚和胃,润燥降逆。

3、茱萸汤4、四逆汤5,小柴胡汤6、大黄甘草汤-胃肠实热,失于和降。

清热通腑,和胃降逆。

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邪热内陷,上逆于胃,下迫于肠。

清热和中,降逆止利。

8、半夏泻心汤-寒热结胃,中焦气痞。

辛开苦降,调中和胃。

大承气汤的运用!

大承气汤的运用!

大承气汤的运用!大承气汤可以峻下热结,共有四味药,大黄泻实,芒硝软坚,枳实消痞,厚朴除满,煎服时,大黄后下,芒硝溶服,体虚禁用,且要中病即止,只要通了就要停用。

大承气汤从功用来看,是属于泻下热结中间的峻下方。

峻下也就是说泻下力量较强。

从方解来说,它是四味药。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作痞满燥实四证,刚好一个药对一症。

简单来说,大黄泻实,芒硝软坚,枳实消痞,厚朴除满。

正好这四个药针对这方面。

当然这是协同了。

简单进行理解就这样了。

大黄苦寒通降的,热实互结主要靠它荡涤泻下;芒硝是咸寒的,咸寒润燥软坚,增强大黄的泻下作用;厚朴下气除满,行气下气,消除胀满;枳实也是行气药,行气消痞。

用法方面,这个方很讲究。

大黄后下的,芒硝呢溶服,厚朴、枳实是先熬的。

因为它要保证它的攻下力量强,大黄后下,象《伤寒来苏集》总结“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缓行”。

越熟的越走在后面。

当然这四个药,大黄后下,芒硝溶化服的。

所以走在最前面是哪个呢?是芒硝,因为它煮都不煮,紧跟着是大黄,最后还是厚朴,枳实。

这虽然四个药不多,发挥作用的层次,通过这服法的不同体现出来。

作为大承气汤,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了皆可以应用,它是峻下的,也是这类寒下的一种代表。

因为攻下属于峻下,属于一般体虚要慎用,或者攻补兼施。

用这个方,中病即止。

通了就要停用,哪怕积滞没有都攻掉,只要通了就要停用。

继续用要换方,后面应该采取即使还需要攻下都应该或者清下、或者缓下一类的,而且要照顾正气。

泻下之余,定无完气了。

对于正气损伤也是明显的。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71)52首奇方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71)52首奇方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71)52首奇方沈绍功教授主讲52首奇方(2)三,补肾效方地黄汤类六味地黄丸出自宋《小儿药证直诀》。

由熟地、山萸肉、干山药、泽泻、丹皮、茯苓6味组成。

滋补肾阴,专治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证。

原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温燥的桂附而成,原治小儿发育不良的“五迟”证。

现改为汤剂,是补肾之效方。

《金匮要略》还有附子及桂枝2味为“金匮肾气丸”,又称“附桂八味丸”,加强温补肾阳之力,成为专治肾阳不足证调肾阴阳的代表方;《济生方》以桂枝易官桂,再加车前子,川牛膝,名“济生肾气丸”,增强利水之力而治阳虚水肿之证;再赠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主治肾阳衰微证;《医宗己任编》以六味丸加五味子,名“七味都气丸”,简称“都气丸”,以五味子的酸敛纳气而治肾阴不足,肾不纳气证;《医宗金鉴》以六味丸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地黄丸”增强清降相火之力,善治阴虚火旺证;《医级》以六味丸加枸果、菊花,名“杞菊地黄丸”,增加养肝明目之力,善治水不涵木证;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增加润肺清肺之力,善治肺肾阴虚证;加当归、白芍,名“归芍地黄丸”,增加柔肝之力,善治肝肾阴虚证;加人参、麦冬,名“参麦地黄丸”增强补气养阴之力,善治气阴两虚证;加菖蒲、磁石、五味子,名“耳聋左慈丸”,增加通窍之力,善治肾虚耳鸣证;《景岳全书》以六味丸去泽泻、丹皮,加枸果、炙草,名“左归饮”,即补真阴,又养肝血,组成滋肾养肝益脾之方,善治肝脾肾三阴之虚证;用三补的熟地、山药、山萸肉,再加枸果、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名“左归丸”,增强滋补之力,善治精髓亏虚,津液枯涸证;以“肾气丸”去三泻加入枸果、生杜仲、炙草,名“右归饮”,增强温补之力,治命门火衰证;右归饮去炙草,加菟丝子、鹿角胶、当归,名“右归丸”,增强温补之力,善治年迈久病的火衰证。

地黄三类,一个脾,一个肾,这两大方。

健脾不如补肾,补肾离不开地黄汤类。

第一个,“六味地黄汤”,这是个基本方,三补三泻,三个补肾药用生地、山萸肉、山药,三个泻药泽泻、牡丹皮、茯苓,肾的补而不滞就淡渗利水,脾的补而不滞就是醒脾,肾的补而不滞就是淡渗,淡渗呀,淡渗的渗里面主药就泽泻和茯苓,起到了补而不滞,三个补里面呢,山萸肉比较贵,可惜山萸肉的功能比较局限,光补肾阴要换成黄精,昨天讲了炙黄精,肝、脾、肾三个阴都补,而且能补气,气阴双补;《金匮要略》加了附桂,温补肾阳,但这个方子我的习惯很少用,就是因为附子、肉桂是温燥,温了肾阳,伤了肾阴,得不偿失;“济生肾气丸”改成肉桂、官桂,更好的肉桂,加了车前草,加了川牛膝,增加了利水的作用,利水,济生肾气丸阳虚水中,比如肾炎水肿,心阳不足水肿,可以应用济生肾气丸,当然把附子要改掉,不用附子,用补骨脂,改成补骨脂或者巴戟肉,可加肉苁蓉;“十补丸”加了鹿茸和五味子成了十补丸,肾阳衰微了,比阳虚更重了,马上就要亡阳了,但这个药都是很温燥;“七味都气丸”加五味子,肾不纳气,定喘;“知柏地黄丸”,这是非常多用的一个方子,加了知母、黄柏,清降相火,虽然阴虚内热;“枸杞地黄汤”这是调肾阴阳的基本方,加了枸杞子、白菊花,滋水涵木;“麦味地黄汤”加了麦冬和五味子,润肺了,虽然滋肾,而且润肺,肺肾阴虚这是个好方,但七味都气以下的方子,基本上都是六味地黄丸的加减,在六味地黄丸里面加味;“归芍地黄汤”,中医讲药的时候讲过,当归和白芍柔肝,所以归芍地黄加了这两个药,即滋阴又能柔肝;“麦味地黄汤”加人参和麦冬,就把参麦饮配在六味地黄里面了,既能养阴又能补气,治疗气阴两虚,糖尿病讲的气阴两虚,糖尿病讲的气阴两虚,也可用参麦地黄汤,很对证;“耳聋左慈丸”加了石菖蒲、灵磁石和五味子,专门治疗耳聋,肾亏耳聋,这个耳鸣的特点,可以小声的耳鸣,耳鸣分两类:一类是大声的像打雷一样,这责之于肝,肝火上亢,肝火肝阳;二一个小声的叫蝉鸣,蝉衣呀,蝉鸣,这责之于肾,就像耳聋左慈丸;“右归饮”去了泽泻、牡丹皮加了枸杞子和车前草,肝、脾、肾这三个脏都滋了,等于像黄精的作用了;“右归丸”这右归饮、右归丸;左归饮、左归丸都是张景岳的主方,《景岳全书》的主方,它由生地、山萸肉、山药三个补加了枸杞子、川牛膝、菟丝子、鹿角霜和龟板主要是补益精髓,生津生液;“右归饮”附子、肉桂、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杜仲和车前草,治疗命门火衰,壮阳呀;“右归丸”缺了车前草加了菟丝子、当归和鹿角,也是补火,老年火衰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承气汤加减--痞.满.燥.实--沈少功
通腹首方承气汤类
承气汤类出自东汉《伤寒论》,以消痞的枳实,除满的厚朴,润燥的芒硝,功实的大黄4味组成,是通腹的首方。

“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因痞、满、燥、实俱全,故四味全用,为寒下剂的代表方;“小承气汤”,主治痞满燥实俱而末燥结的阳明热结轻证,故不用芒硝,且减枳朴用量,为清热泻火,宽中行气剂;“调胃承气汤”主治胃肠积热而无痞满之证,故不用枳朴,加甘草缓中,成为缓下之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以小承气汤重用厚朴,名“厚朴三物汤”增强行气除满之力,专治腹满便秘证;再合桂枝汤去芍药,名“厚朴七物汤”专治太阳表邪未解而见阳明腑证的表里双解方;清《温病条辨》以增液汤加大黄、芒硝,名“增液承气汤”,一面增液行舟,一面通便泄热,专治阴亏热结的便秘证;以增液汤加芒硝、大黄、甘草、人参、当归、湿海参,名“新加黄龙汤”,专治气阴两虚的腑实便秘证;以硝黄加生地、赤芍、黄柏、黄连名“导赤承气汤”,清心泻火,专治大小肠燥实热壅证;明《伤寒六书》以大承气汤加人参、当归、桔梗、姜枣草,名“黄龙汤”,专治正虚腑实证成为扶正泻下剂;清《通俗伤寒论》以白虎汤合调胃承气汤,名“白虎承气汤”,专治胃热肠实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