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背腰骶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合集下载

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及其相关疼痛的方法。

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方法:
1. 准备好所需工具,包括麻醉药、注射器、消毒剂、手套等。

2. 定位患者的痛点,一般在腰部或胸部,这是由于这些部位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神经的常见部位。

3. 给患者局部麻醉,以减轻不适和疼痛感觉。

4. 用消毒剂清洁注射部位。

5. 用注射器将麻醉药注入神经周围,以遮蔽疼痛信号。

6. 操作完毕后将注射器和相关工具进行严格消毒,并妥善处置医疗废物。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时,应选择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如果操作不当或用药不当,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如果您感到不适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梨状肌注射
【适应证】
(1)梨状肌综合征。

(2)梨状肌痉挛。

(3)梨状肌坐骨神经样痛。

(4)合并骶髂关节炎。

(5)腰椎间盘突出症、髋关节疾患。

【禁忌证】
(1)全身急性感染,局部皮肤破损未愈或感染。

(2)血糖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

【操作方法】
(1)俯卧位。

(2)尾骨尖至髂后上棘连线中点至大转子尖端的垂直线,即大致代表梨状肌下缘的表面投影。

这一标志线的内、中1/3处为梨状肌的注射点。

(3)定位标记后,常规消毒铺巾,戴无菌手套。

用7号长针刺入皮肤,缓慢进针深入肌层。

边进针边回吸,到位后回抽无血,即可注入药液。

(4)注射液配方:骨注三号。

【注意事项】
(1)了解梨状肌病变及其病因,是否有其他合并病灶。

(2)应根据解剖标志和疾病性质来决定穿刺部位。

(4)臀部血管神经较多,应谨防误伤或误注。

(5)严禁使用腐蚀及刺激性药物,以免损伤坐骨神经或形成瘢痕。

操作演示 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和腰神经根阻滞

操作演示  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和腰神经根阻滞

操作演示|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和腰神经根阻滞1.椎体定位方法传统的定位方法,摸到髂棘所对的间隙为L3-L4,而有很多文献已经证实这个方法并不准确。

有两种方法定位:1)探头置于髂骨上方,可以看见髂骨,骶骨头端所见第一个横突即为L5横突,依次向头端计数。

2)探头置于胸段中线旁见横突,继续向体侧移动,仍可见声影,表示为肋骨,所以仍处于胸段脊椎水平;探头向下移动至体侧没有接续的声影(肋骨),可判断为L1节段。

2.长轴三叉戟腰丛阻滞探v头平行于下肢长轴置于横突界面,可见横突间隙由浅到深依次为:横突间肌及横突间韧带、后方腰大肌、腰丛神经、腰大肌界线。

将局麻药注入腰大肌间隙中。

3.短轴切面腰丛阻滞探头横向置于L3横突,可见棘间韧带、横突及关节突,此时腰大肌间隙被横突阻挡,探头向远端移动,原横突的位置可见横突间肌及横突间韧带,此部位与腰大肌后缘间的位置即为腰丛神经。

4.关节突切面探头从横突切面向中线移动,可见椎体见间隙变窄,出现关节突切面。

在关节突之间的位置即为腰神经根从椎间孔发出的位置。

5.三叶草腰丛阻滞探头横向置于髂棘近端,腋中线,可见L3横突,靠近前面的位置可见椎体,椎体前缘为腰大肌,浅面可见腰方肌,靠近后方的位置为竖脊肌,腰丛即位于横突前方、腰大肌后缘的位置。

6.旁正中横突间隙腰丛阻滞探头由刚才三叶草的位置略向后方倾斜,同样先找到横突位置,仍可见椎体旁的腰大肌、浅面的腰方肌以及后方的竖脊肌,探头移动至横突间位置,原横突的位置前方,也就是腰大肌后缘与腰方肌之间,即为腰丛神经。

7.骶骨上入路骶骨上入路定位在L5横突与骶骨翼间,探头置于此处,可见一侧的髂骨影及L5横突,探头向中线移动,可见骶骨翼、L5横突以及两者间较窄的间隙,深面出现的高亮回声为腰骶韧带,深面为腰大肌界线,将局麻药注射于两者之间,可阻滞到腰大肌后间隙和腰大肌旁间隙。

8.长轴入路骶丛阻滞探头置于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可见外侧的髂骨,浅面的臀大肌,深面的臀中肌,可见臀上动脉走行其中,臀上神经与之伴行,可在此行臀上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麻醉流程

神经阻滞麻醉流程

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流程(内部资料)1、术前评估评估内容重点关注饱胃、困难气道、局麻、神经阻滞、全麻的选择,择期手术应该在术前一天进行评估。

饱胃患者重点评估其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恶心、呕吐、返流误吸;困难气道是神经阻滞的适应症之一,但有必要提前准备好气道开放设备;不能因为饱胃和困难气道就使用局麻,而放弃有相对优势的神经阻滞;全麻和神经阻滞的合理复合使用也不失为一种良好搭配。

为了评估神经阻滞能否满足手术区域的镇痛和肌松要求,手术医师必须在术前一天用记号笔在患者皮肤上明确的标示出手术切口部位和切口长度,麻醉医师也应该在术前一天用记号笔在患者皮肤上明确的标示出麻醉穿刺点的位置。

对于有以下情况的应该选择除外神经阻滞的其它麻醉方式:①对于麻醉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有皮疹、红肿、感染、溃烂等异常情况的;②对于患有中枢和周围神经相关疾病,存在相关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脊髓灰质炎、脑出血脑梗塞后遗症、外伤引起的运动及感觉神经断裂急诊修复等;③对于术中或术后早期需要观察相关区域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患者;如:神经探查、修复术、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2、知情同意书内容包括麻醉方法的选择、麻醉风险、麻醉方式的优点和一般副作用的详细描述,有可能需要辅助使用镇痛或镇静药,有可能神经阻滞失败而不能进行手术。

3、术前用药消除患者焦虑,保持情绪稳定而合作,预防局麻药中毒。

常用咪达唑仑1-2mg入室后静脉注射。

4、麻醉前准备①给予面罩吸氧,连接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呼末二氧化碳监测;②手术安全核查表逐个认真核查(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穿刺点部位与标示);③抢救药:阿托品0.1mg/mL、麻黄碱6mg/mL、肾上腺素0.1mg/mL、司可林10mg/mL;④物品准备:20mL、10mL注射器、穿刺针(22G-25mm等)、消毒棉签、皮肤消毒液、无菌包装一次性治疗巾、纱布;紧急气道开放设备(开口器、牙垫、吸引器、直接喉镜、气管导管、喉罩等)建议常规准备。

腰部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腰部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适应证】 用于注射药物治疗腰椎间盘髓核脱出症。 【禁忌证】 同上。
【操作方法】
腰椎硬膜外前侧间隙阻滞术有3种入 路,即腰椎后外侧入路;关节突关节内侧 缘入路;关节突关节间隙入路。
1.腰椎后外侧入路
透视下确定注射间隙,常规消毒、铺巾。 取病变间隙旁开6~8cm,腰穿9号针 与矢状中线呈45º,经横突下缘进入椎间 孔,直达椎体缘,即腰硬膜外前间隙。
3.关节突关节间隙入路
患者体位同上,根据X线正位片测量 腰椎关节突关节间隙宽度,确定进针点。 常规消毒后,用l0cm长、7号腰麻针垂直 刺达关节突,标记穿刺深度。
稍退针对准上、下关节突之间向内 倾斜5º~10º进针稍有韧感,即刺进关节 间隙,继续进针遇到较大阻力时为黄韧带, 边加压边进针,一旦阻力消失即突破黄韧 带进入硬膜外前侧间隙。
这是本技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局麻药 可阻滞全部脊神经,使呼吸肌麻痹致呼吸停止,药物 从枕大孔进入颅内使患者意识消失。血管扩张引起血 压骤降,甚至心脏停搏。因此本操作必须在手术室或 具有同等条件的处置室内进行,应准备好抢救物品如: 升压药物,麻醉机及气管插管用品。
(3)药物误入血管:局麻药误注入硬膜外 血管,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 性反应,导致惊厥和心脏停搏。
图6水平面观腰部硬膜外隙阻滞旁正中入路 法示意图
【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全脊麻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该项操作必 须在手术室内进行,注药后可能出现低血 压,应准备好急救药品。
可能因麻醉平面过高出现呼吸抑制或 窒息,室内必须备有麻 醉机或呼吸器。 硬膜外置管连续注药法比单次硬膜外注药 法更安全。
腰椎管硬膜外前间隙阻滞术
内支骨纤维管体表定位:
28~38°
确定穿点后,将穿刺针垂直刺入乳副 突韧带,再进遇骨质,稍提插穿刺针,当 出现麻木、疼痛放散与主诉疼痛的部位一 致时,证明此处为后内侧支,回吸无异常 即可注射药物。

骶管阻滞操作规范

骶管阻滞操作规范

骶管阻滞操作规范1、病人体位1)俯卧位:病人服我于手术台上,两下肢略分开,双髋下垫一厚枕以使骶尾部突出。

2)侧卧位:病人自然地侧卧于手术台上,腰骶部向后弓曲,双膝向腹部蜷曲。

2、穿刺点定位标记两髂后上棘连线,此即硬脊膜囊终止水平[第二骶椎(S2)平面]。

右手中指摸到尾骨尖,拇指沿臀中线逐步头端按压,在尾骨与骶骨交界处可摸到一“V”或“U”形凹陷,即骶裂孔(其两侧的结节即骶角),与两髂后上棘成一等腰(女)或等边(男)三角形;该孔为骶管阻滞进针部位。

3、穿刺方法常规消毒,铺消毒巾。

于骶裂孔中部局麻药浸润。

穿刺针可选用腰穿针,亦可选用硬膜外穿刺针(置入导管,连续给药。

)穿刺针经局麻处呈80度角刺进皮肤,当透过骶尾韧带时则有落空感,随即将针杆向臀部方向按压,使之皮肤呈30度左右,再沿骶管纵轴方向进针3-5cm,拔出针芯,测定进针深度,勿使针尖超过髂后上棘连线下2cm (因有些病人硬脊膜囊可终止于这一水平)。

接注射器,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注射空气无阻力,且在注气时,放置在骶部皮肤表面的手掌未感知气体窜行;轻摇针杆以证实针尖确在骶腔内。

即可注入局麻药。

以上为传统的穿刺方法。

另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或称“高位”骶管穿刺法:选用7G注射针,于骶裂孔上沿垂直进针,直至骶腔,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即可注入局麻药。

4、给药方法5、试验剂量局麻药3-5ml,5分钟后出现阻滞平面,且无不良反应和腰麻迹象,再注入15-20ml。

局麻药浓度宜低,如1.3%利多卡因(其他局麻药按一定比例配制;如无禁忌,可加1:20万肾上腺素)。

如用导管法,仍须用试验剂量,追加量为10-15ml,以后视手术需要追加。

腰椎神经阻滞操作方法详解

腰椎神经阻滞操作方法详解

腰椎神经阻滞操作方法详解
腰椎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疾病的方法。

下面是腰椎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的详解:
1. 预备工作: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取坐位或仰卧位,肩部向前下方倾斜20度,使肩甲下缘与腰棘骨接触。

术区消毒麻醉,然后覆盖无菌巾。

2. 定位:用适当方法辨认骨性和软组织的表面标志物,如腰棘骨、髋嵴、耻骨、骶骨等。

通过肌肉的触觉、声音和电刺激,定位椎间隙和神经阻滞点。

3. 皮肤麻醉:扎入麻醉药物,以适当的角度和深度穿刺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直至进入上述椎间隙。

4. 针头进入:将神经阻滞针与指导针连接在一起,通过皮下组织、突子肌、棘下韧带和黄韧带,将针头推进到椎间隙。

5. 确定针头位置:进针过程中,通过监测进针时的电生理反应和液体反应,判断针头是否准确进入椎间隙,并避免进入神经或血管。

6. 注入药物:当针头正确进入椎间隙后,可以注入适量的药物,如麻醉药物、类固醇等。

7. 检查疗效:注入药物后,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评估神经阻滞治疗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腰椎神经阻滞操作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检查结果,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和告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操作者应具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和技术,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并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精选-麻醉解剖-神经阻滞定位

精选-麻醉解剖-神经阻滞定位

一:头部★1.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正对第2磨牙处进针。

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上颌神经阻滞麻醉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4.5cm),注入麻药。

★3.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稍张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后上,经翼突外侧板后缘至卵圆孔,下颌神经经此处出颅(深度约4cm),注入麻药。

★4.下牙槽阻滞麻醉从口内下颌第3磨牙后1.5cm,相当于下颌支前缘内侧的颊粘膜处刺入,与下颌磨牙咬合面平行,沿粘膜及下颌支之间缓缓进针2.5~3.5cm,当下颌磨牙与舌前部出现异感,即可注入麻药。

★5.面神经阻滞麻醉在乳突前缘和下颌支后缘的中点或乳突尖前方0.5cm处,即在外耳道下方垂直刺入,触到乳突前缘后转向内上,沿骨面推进1.5cm,即达茎乳孔,注入麻药,治疗面神经痉挛。

★6.舌咽神经阻滞麻醉在外耳门下方,乳突前缘稍前方垂直刺入,进针1.25~2.5cm,达茎突部位,过茎突后方继续进针1.25~2.25cm,针尖至颈静脉孔下方,注入麻药。

二:颈部(3静脉穿刺5神经阻滞)★静脉穿刺定位:★ (1)颈内静脉1.前路:①穿刺点:颈动脉三角下端处,触及动脉搏动点外侧旁开0.5-1cm,相当于喉结水平进针;②方向:指向锁骨上小窝;③角度:针干与皮肤呈30-40°;④规避:避免气胸,易误伤动脉。

2.中路:(首选)①穿刺点:下段位于锁骨上小窝的中心位置,在其顶端距离锁骨上缘2-3横指处作为进针点;②方向:与中线平行指向下;③角度:针干与皮肤呈30°;试探未成功,针尖向外后偏斜5-10 °指向肌肉锁骨头内侧后缘,常能成功。

3.后路:①穿刺点: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点处或锁骨上2-3横指处作为进针点;②体位:肩部垫高,头尽量转向对侧;③方向:肌肉深面指向胸骨上窝;④角度:针干一般保持水平位;⑤规避: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易误伤动脉。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一、神经阻滞术是的直接去末梢的神经干、神经丛、脑肾神经根、交感神经等神经组织或附近注入药物给予物理刺激而阻断神经功能传导达到消炎、止痛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人体各部分各种疼痛症状。

二、神经阻滞术的基本操作程序:1、术前心理准备:对患者说明治疗方法、目的、可能产生的正常反应。

术中可能出现的感受以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2、术前定位:让患者置于适宜体位,质拟阻滞部位容易观察和操作,确定穿刺点后,去皮肤上要标记。

并对附近的骨骼、神经、血管予以标记。

3、严格消毒。

洗净皮肤、广泛充分消毒术,戴无菌手套。

4、以正确的持针方法先用局麻药穿刺点作皮穿并浸润皮下。

四吸无血继续进针。

以达预定部位后,应再次四吸无血注入剩余药物,需改变穿刺方向必将针尖拨回皮下,再行上述步骤。

5、注射完毕按压穿刺点,观察病人,防范不良反应与合并症的出现。

并矛以TOP射,助进药物的吸收。

三、注意事项:1、医生操作过程中应高度集中精神,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知识水平进行手术。

做好抢救准备和严格的无菌操作。

避免意外事故与并发症。

2、操作过程中应取得患者的合作,摆放理想的体位与适宜的心理准备。

3、反复确认穿刺点。

4、严格无菌操作,完全彻底消毒术前与术后无菌棉球覆压穿刺点,压迫时间充足。

5、下列情况不宜施术:(1)不合作者,包括精神失常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病灶者。

(3)有出血倾向或正进行抗疑治疗中。

(4)对局麻药过敏者。

(5)低血压、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性溃疡、孕娠初期患者。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神经阻滞术是一种通过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技术。

以下是神经阻滞术的基本操作规程:1.了解解剖结构:进行神经阻滞术之前,必须熟悉局部解剖结构,了解穿刺针所要经过的组织,以及附近的血管、脏器和体腔等。

常用神经阻滞有肋间、眶下、坐骨、指( 趾 ) 神经干阻滞,颈丛、臂神经丛阻滞等。

2.准备药品和器械:根据阻滞的部位,选择适当的局麻药,例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以及用于注射的针头、注射器等。

确保药品和器械准备齐全,并注意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和器械的消毒情况。

3.确定穿刺点:根据需要阻滞的神经分布情况,确定穿刺点。

一般而言,穿刺点应选择在神经干或丛的周围,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阻滞神经冲动传导。

4.消毒: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一般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液。

注意消毒范围要足够大,以避免感染。

5.穿刺:在消毒后的皮肤上注射一定量的局麻药,然后使用穿刺针沿着局麻药形成的液囊进行穿刺。

穿刺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6.确定阻滞效果:穿刺成功后,观察一段时间,确认神经阻滞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如果阻滞效果不佳,可以重复注射局麻药,或选择其他阻滞部位进行操作。

7.术后处理:术后要对穿刺点进行适当的包扎和压迫,以防止出血和感染。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阻滞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局麻药过敏、注射部位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

因此,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同时,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此外,为了确保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射前应先回抽,确保穿刺针未进入血管或腔隙。

2.注射局麻药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避免局麻药过敏反应的发生。

3.注射局麻药时应缓慢注入,避免快速注射导致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4.在注射过程中要保持穿刺针的位置固定,避免针头移动或刺入其他组织。

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

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

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
神经阻滞是一种医学操作方法,用于减轻或阻断神经的传导,常用于麻醉或疼痛管理。

这里提供几种常见的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1. 局部浸润麻醉: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目标区域周围的组织中,以阻断感觉神经的传导。

常见的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下浸润、关节周围浸润等。

2. 逐渐阻滞法:通过逐渐注射麻醉药物,在特定的解剖结构或区域阻断神经的传导。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神经阻滞,如神经丛阻滞或神经导管阻滞。

3. 穿刺神经阻滞:通过穿刺皮肤和组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入特定区域,以阻断神经的传导。

例如,在硬膜外腔注入硬膜外麻醉药物。

4. 中枢神经阻滞: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脊髓周围的腔隙(如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以阻滞神经传导。

常见的中枢神经阻滞包括脊髓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5. 神经导管阻滞:在目标神经周围放置导管,以便随时注射麻醉药物,实现神经阻滞。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长时间的麻醉或疼痛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阻滞应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和监控,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操作前请咨询医生进行适当的评估和指导。

神经阻滞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阻滞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阻滞技术操作规范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周围,阻滞七传导冲动,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

下面介绍颈神经丛阻滞和臂神经丛阻滞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颈神经丛阻滞适用于颈部手术的麻醉、颈部肿瘤或神经性疼痛治疗。

操作时,病人仰卧,头向对侧偏转并向后仰,进行常规皮肤消毒。

颈浅丛阻滞需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做一皮丘,与皮肤平面垂直进针达筋膜处,同吸无血液即注入局麻药5~10ml。

颈深丛阻滞则采用改良方法,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皮肤垂直方向进针,当穿刺达颈3或颈4横突后,将针稍后退离开骨质并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后,注入局麻药5~8ml,即将该侧的颈深丛阻滞。

需要注意的并发症有颈交感神经阻滞合并霍纳综合征、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有引起呼吸功能障碍的危险、局麻药毒性反应、误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蛛网膜下腔阻滞、局部出血和血肿形成。

臂神经丛阻滞有两种方法:肌间沟组织法和锁骨上阻滞法。

肌间沟组织法适用于肩膀和上肢手术,但对前臂及尺侧阻滞效果稍差。

操作时,病人仰卧,前臂下垂,头转向对侧,进行常规皮肤消毒。

在环状软骨(颈6)水平,胸锁乳突肌外侧触及前斜角肌,再往外可触到一凹陷,即为肌间沟。

穿刺针向背、尾方向刺入,有穿破鞘膜感和异感出现,证明定位正确。

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药15~25ml(含肾上腺素5ug/ml)。

需要注意的并发症有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局部血肿等。

锁骨上阻滞法适用于上臂、前臂及手掌部手术。

操作时,病人仰卧,双臂靠身体平放,头转向对侧,肩下垫一小枕。

在锁骨中点上缘1~1.5cm处进针,并向内、后、下方缓慢推进。

当触及第一肋骨或出现异感时,证明定位正确。

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20~30ml(含肾上腺素5ug/ml)。

需要注意的并发症有气胸、血胸、局部血肿等。

腋路阻滞法适用于上肢手术,尤以前臂和手掌部位手术最佳。

操作时,病人仰卧,上臂外展9°,前臂屈曲9°,充分暴露腋窝。

腰丛神经阻滞定位方法

腰丛神经阻滞定位方法

腰丛神经阻滞定位方法腰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麻醉技术,常用于腰下部手术。

其目的是通过阻滞腰丛神经,使患者的腰部和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暂时丧失,从而达到手术操作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腰丛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

腰丛神经阻滞需要准确定位才能确保手术操作的适当效果和安全性。

常用的定位方法有以下几种:1. 经皮上前路定位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定位方法。

在该方法下,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麻醉医师通过股骨前上棘与股骨外侧结节之间的连线进行定位。

麻醉医师用消毒剂清洁皮肤,然后在该连线上的第三腰椎棘突的外侧中点作为注射点。

然后,用无菌技术将麻醉药物注入局部麻醉区域,阻滞相关的腰丛神经。

2. 经皮下后路定位法:该方法是在患者取侧卧位时进行的。

麻醉医生通过在骶上脊柱棘突与股骨后上棘之间的连线上定位,然后确定第四腰椎棘突的位置。

接下来,沿棘突的外缘作为注射点,并进行麻醉药的注射。

3. 神经刺激定位法:这是一种辅助的定位方法。

麻醉医生用穿刺针在相应的注射点插入患者的皮肤,然后用电刺激脉冲来刺激特定的神经,进而验证针尖的位置是否准确。

一般来说,当患者感觉到针尖附近有电刺激感时,可以确认针尖位于正确的位置。

在实施腰丛神经阻滞时,麻醉医生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定位方法。

同时,麻醉医生需要熟悉人体解剖学,准确判断神经阻滞的部位,并进行精确的注射。

此外,麻醉医生需要注意术中和术后的监测,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总之,腰丛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如经皮上前路定位法、经皮下后路定位法和神经刺激定位法。

麻醉医生需要结合患者情况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通过准确注射麻醉药物来阻滞相应的腰丛神经。

这样可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被暂时丧失,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神经阻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阻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1.设施要求:具有符合实施神经阻滞技术所需的无菌治疗 室、门诊手术室、手术室或介入治疗室等。
2.设备要求:具备生命体征监测设备(血压、心率、呼吸、 脉搏、脉氧饱和度)、氧源以及应急救治设备,并需符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
3.具有实施神经阻滞治疗技术的基本药品及处理意外或并 发症的应急药品。
为规范神经阻滞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确保医疗质量 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 定本规范。本规范是临床技术应用能力卫生行政监督 管理部门和评估机构对医疗机构开展全身麻醉技术监 管和评估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此项技术 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神经阻滞技术是指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 法作用于神经末梢,神经干,神经丛,神经根,交感 神经节等神经周围,诊断和治疗疼痛性及非疼痛性疾 病的技术。
(四)实施神经阻滞治疗技术前,应当向患者或其法 定监护人、代理人告知治疗目的、风险、注意事项、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五)加强神经阻滞治疗技术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神 经阻滞治疗技术术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 录。
(六)医疗机构和医师应接受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对该项技术开展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包括病例选择、 治疗有效率、严重并发症、医疗事故、术后病人管理、 随访情况等方面。
4.拟开展以上特殊类型神经阻滞治疗技术的医师还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1)实施神经阻滞技术的医师必须具有2年以上临床疼痛诊疗工作 经历,累计完成神经阻滞治疗病例500例以上。
(2)经已开展该技术的三级医疗单位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一)严格遵守神经阻滞治疗技术操作规范指南,严格掌 握神经阻滞治疗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于200例。 3.已常规开展3种以上特殊类型神经阻滞治疗技术。 4.至少有2名具备特殊类型神经阻滞治疗临床应用能力的指导医师,其中

腰麻常规

腰麻常规

腰麻常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常规)一、适应证下腹部、盆腔、会阴及下肢手术。

二、禁忌证1、败血症或穿刺部位局部有感染;2、脊柱畸形或脊柱局部肿瘤;3、严重出血或休克;4、严重的呼吸功能不全;5、严重高血压合并冠心病;6、重度贫血;7、病人不能配合或拒绝者;8、出血倾向或抗凝治疗中;9、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0、腹内巨大肿瘤及腹水者。

三、麻醉准备:(1)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肌肉注射(或口服安定10mg),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

(2)麻醉用品:准备腰椎穿刺针,5ml注射器及针头,2 ml注射器及针头,手套一副,洞巾一块,以及皮肤消毒用品和麻醉药等,上述用品均需灭菌处理。

(3)麻醉用药:(重比重溶液)四、蛛网膜下腔穿刺术:(1)患者体位:一般侧卧位或坐位(鞍区麻醉)。

头部不垫枕,后背部需与床面垂直、与床沿靠齐,以便操作。

尽量把腰部向后弯曲,以利于穿刺。

(2)穿刺部位与消毒范围:选择L2~3或L3~4间隙进行穿刺。

穿刺前需严格消毒皮肤,消毒范围自肩胛下角至第2骶椎,两侧至腋后线。

消毒后铺洞巾。

(3)穿刺技术:①直入法:在欲穿刺的两棘突之间以0.5%~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溶液注皮丘及皮下浸润麻醉,腰椎穿刺针刺入方向应保持水平,针尖稍向头侧,缓缓刺入并从阻力变化体会层次,当突破黄韧带时阻力突然消失,即所谓“落空感”。

继续进针可将硬脊膜及蛛网膜一起穿破,并进入蛛网膜下腔。

②侧入法:.在棘突间隙中点外1.5cm处注局麻皮丘,穿刺针经皮丘向中线倾斜,约与皮肤成75度角,对准棘间孔方向刺入,突破黄韧带及硬脊膜而达蛛网膜下腔。

见脑脊液流出将腰麻药在10~30秒内注入,把穿刺针同注射器一起拔出。

(4)麻醉平面的调节:麻醉平面的调节是将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在极短时间内,使麻醉平面限制在手术所需要的范围内,从而避免对患者过多的生理扰乱。

麻醉平面的调节必须综合考虑麻醉用药剂量、比重、穿刺部位、穿刺时体位、注药时针尖斜口的方向、注药时间以及注药后的体位变化和保持体位的时间等因素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背腰骶神经阻滞一、肋间神经阻滞术【适应证】(1)用于胸外伤后疼痛,包括肋骨骨折、胸壁挫伤、梿枷胸等。

(2)胸部或上腹部手术后镇痛。

(3)用于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及继发性肋间神经痛如胸椎结核、胸椎转移瘤、退行性胸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胸膜炎等压迫或刺激肋间神经所致的疼痛和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症。

顽固性肋间神经痛可注入神经破坏剂。

【禁忌证】(1)有严重心肺疾患应慎用或不用肋间神经阻滞。

(2)注射部位皮肤、软组织有感染性疾病者。

(3)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操作方法】1术(1)体位:双侧阻滞可采用俯卧位,腹部垫枕,单侧阻滞或俯卧位困难者可采用健侧卧位或卧位,屈颈弓背以增大后肋间隙,利于操作。

(2)体表定位:确定阻滞范围后标记可做在骶棘肌外侧缘与肋骨下缘相交处。

(3)常规皮肤消毒。

(4)术者用左手拇指、示指固定进针点,先做一皮丘,随后用35cm长的,6~7号的短针头连一个注射器,右手持注射器垂直进针至肋骨外侧面,然后使针尖滑至肋骨下缘,再稍进针02~03cm,当有阻力消失时,回吸无血、无气,注入局部麻醉药液3~5ml或0 25%~5%利多卡因,维生素B12500~1000μg,地塞米松5mg药液合剂5ml。

2(1)体位:参照“肋角处肋间神经阻滞术”。

(2)体表定位:决定阻滞范围后,在预定阻滞部位的肋骨下缘做标记。

(3)常规皮肤消毒。

(4)先在标记部位做皮丘,然后更换短斜面4cm长的穿刺针,连接注射器,进针时针尖斜面与肋骨平行,触及肋骨下缘骨面后针尖稍下滑,继续进针02~03cm,有阻力消失感时,针尖即进入肋间内外肌之间。

(5)回抽无血液和气体,即注入025%~05%利多卡因,维生素B12500~1000μg,地塞米松5mg药液合剂5ml。

每周2次。

(6)自第9肋起,肋间神经不再位于肋沟内,而位于下一肋骨上缘内侧。

因此,在做第9、第10肋间神经阻滞时,应在下一肋骨上缘垂直进针,至其深层注入药液。

【注意事项】(1)穿刺时一定确定骨性标志,禁忌盲目进针。

(2)操作时应严格掌握进针深度,以防刺破胸膜发生气胸。

(3)局麻药不应超过规定剂量。

(4)注药前应反复回吸,以防发生中毒反应。

二、胸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术【适应证】同“肋间神经阻滞术”。

【禁忌证】同“肋间神经阻滞术”。

【操作方法】(1)体位:病人患侧朝上侧卧位,呈屈颈、屈背、屈髋、屈膝状。

或俯卧位,双上肢垂放于身体的两侧。

(2)体表定位:确定拟阻滞之棘突间隙,并向外做水平延长线至距正中线4~6cm处为穿刺点,由于肋间神经富有交通支,应再依据病人疼痛范围上、下各增加一个穿刺间隙。

用记号笔依次做好穿刺标记。

(3)常规皮肤消毒。

(4)用短针在穿刺点用局麻药做皮丘,然后改用10cm、7号的长针垂直皮肤刺入皮下,一般情况下进针35~4cm,针尖触及横突,然后稍退针,再向内、向上倾斜20°~25°进针,即朝椎间孔方向,再进针15~2cm,便可到达椎间孔附近。

此时病人述有放射性异感,为避免损伤脊神经根,应退针2~3mm,固定针头。

(5)将针头旋转一周同时回吸无血、无脑脊液,每椎间孔注射局麻药6~8ml。

(6)药物及用量:注入025%~05%利多卡因,维生素B12 500~1000μg,及地塞米松5mg(无禁忌证时加入)合剂5~10ml,每周2次。

【注意事项】(1)注射药物前务必反复回吸,确认无血、无脑脊液和空气后方可注药。

(2)注药速度不可过快,如果注药过快、压力过大、药量过多,药液可能渗入硬膜外间隙或蛛网膜下隙。

如果药物误入蛛网膜下隙,会引起广泛阻滞。

(3)注药后应密切观察同侧皮肤是否出现感觉减退,一旦出现,则说明药物准确注射到同侧神经根附近;如果注射神经损毁药出现对侧下肢感觉减退,说明穿刺进针过深,药物注射到对侧硬膜外腔;如果出现双侧下肢感觉减退,说明药物注射到蛛网膜下隙。

(4)穿刺中为避免损伤脊神经,操作禁忌粗暴,不要一味地追求异感。

(5)术毕应检查下肢感觉及运动情况,并卧床15~30min。

(6)施术时应备有抢救复苏设备。

三、胸椎椎旁神经阻滞术【适应证】(1)用于肋间神经痛、肋骨骨折、带状疱疹、胸部外伤疼痛等症的治疗。

(2)可通过阻滞交感神经治疗或缓解心绞痛以及伴随有内脏神经痛症状的交感神经痛、胸椎痛等痛症。

(3)开胸手术后镇痛。

【禁忌证】同“肋间神经阻滞术”。

【操作方法】1(1)病人取侧卧或俯卧位。

(2)先确定阻滞范围上、下各扩展一个间隙。

在胸椎棘突上缘旁开2~3cm处做一标记。

(3)常规皮肤消毒。

(4)用短针头做局麻皮丘,可以深达2cm。

用8~10cm长、7号腰麻穿刺针。

(5)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此时将针尾连接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直到针尖触及椎板外侧,将针体穿刺深度标志物固定至距皮肤1~15cm处,然后将针退至皮下,改变进针方向沿椎板外缘或向外移05cm。

此时左手缓慢进针,同时右手持续推注射器芯,一旦针尖刺透肋横突韧带进入椎旁间隙,右手即刻感觉阻力消失,同时针体标志物触及皮肤。

回吸无血、无气、无脑脊液,即可注射局麻药6~8ml。

观察试验剂量方法同椎间孔阻滞。

应说明的是,胸段所穿刺的椎旁间隙定位棘突,是一椎体的棘突。

2(1)体位:最好将胸部及双上肢伏在固定支撑物上,以防穿刺期间病人移动。

(2)体表定位:先在胸部触及到上一个棘突,与该棘突对应的是下一个脊椎横突。

(3)常规皮肤消毒。

(4)可以根据单次或连续阻滞的需要,而选择腰麻穿刺针还是Tuohy硬膜外针进行穿刺。

(5)确定穿刺部位棘突,在其外侧3cm做局麻皮丘,用8~10cm长、7号针垂直刺入直至触及骨性物即椎板,应标记好进针深度,通常深度为3~4cm。

将标记固定在距皮肤15cm 处,将穿刺针退至皮下,向头侧方向再次刺入,这一过程可反复操作直至针尖清楚确认在横突间韧带内。

拔出针芯,连接有生理盐水注射器,连同注射器一起进针,直至针体标记触及皮肤,并感到刺入椎旁间隙后阻力消失感,这表明针尖已刺入椎旁间隙内。

(6)应反复进行回吸试验确认无脑脊液、无气体和无血,即可注射局麻药。

(7)药物的浓度、剂量及注射方法同胸椎椎间孔神经阻滞。

(8)注药后观察方法同前。

【注意事项】(1)为了保证本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必须在影像显示器引导下进行操作。

(2)误入胸腔合并气胸,虽不常见但可能发生。

药物误入蛛网膜下隙或硬膜外隙可引起广泛阻滞和因此而导致的呼吸、循环抑制。

应用影像显示器、神经定位刺激器引导或用压力法测定胸椎旁间隙,可以避免穿刺并发症,提高穿刺成功率。

(3)如果操作正确,位置准确,无论是留置导管或注射药物,均未见明显血流动力学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4)应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四、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术(腰丛神经阻滞术)【适应证】(1)坐骨神经痛、股神经痛、隐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痛、急性腰肌损伤痛、腰椎骨质增生、腰肌疼痛等的治疗。

(2)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脊椎病引起的根性神经痛治疗。

(3)与坐骨神经同时阻滞也适用于一侧下肢手术麻醉,尤其对病人循环功能影响轻微。

但是由于腰大肌间隙较大,腰丛神经分布较广,因此腰丛神经阻滞麻醉或治疗根性神经痛不如椎管内、椎间孔及椎旁阻滞治疗效果明显,且用药量偏大。

【禁忌证】(1)注射部位皮肤、软组织有感染疾病者。

(2)有严重心肺疾患者。

(3)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操作方法】(1)体位: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也可取俯卧位。

(2)体表定位:确定两髂嵴最高点连线是腰4棘突水平,在此连线下3cm、旁开正中线5cm,为穿刺点。

(3)常规皮肤消毒。

(4)用10cm长腰麻穿刺针垂直进针至腰5横突,调整方向使针尖滑过横突上缘,再进针0 5~1cm,注气出现阻力消失。

说明针尖刺入腰大肌间隙内,回吸无血,注射药液20~30ml。

进行腰丛神经穿刺不刻意寻求异感,如不出现异感也可以注射药液,而且并不影响治疗效果。

(5)如果对癌性疼痛或非癌性顽固性疼痛应用神经损毁药物治疗时,应在影像显示器引导下进行。

若对病人进行双侧阻滞,病人宜取俯卧位,并于腹下垫一软垫,再按上述过程操作。

【注意事项】(1)注药前和注药过程中应反复回吸,防止药物误入血管。

(2)反复穿刺可能损伤腰丛神经。

(3)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五、腰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术【适应证】(1)坐骨神经痛、股神经痛、隐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痛、急性腰肌损伤痛、腰椎骨质增生、腰肌疼痛等的治疗。

(2)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脊椎病引起的根性神经痛等治疗。

【禁忌证】同“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术”。

【操作方法】(1)体位:患者取患侧向上侧卧位或俯卧位,腹部垫一个薄枕。

(2)体表定位:确定穿刺间隙棘突中线,于患侧棘突间隙距中线25~45cm(上腰椎为25~3cm,下腰椎为3~45cm)处做一个标记。

(3)常规皮肤消毒。

(4)用10cm长,7号腰麻穿刺针。

(5)局麻下垂直缓慢进针刺向横突。

进针约3~4cm针尖触及横突(如未到达横突,可在附近试探)。

然后退针少许做25°角向上(到上一个椎间孔)或向下(到下一个)并向内侧倾斜约20°角,沿着横突的上缘或下缘进针约1~15cm,即达到椎间孔附近,此时如果针尖触及神经根,患者出现同侧臀部或下肢放射样异感。

(6)确定穿刺到位后,旋转针头(360°)回吸无脑脊液、无血后即可注入局麻药液5~8ml,如需阻滞多节脊神经根,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在各椎间孔分别穿刺注药。

【注意事项】(1)腰椎椎间孔阻滞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在影像显示器引导下进行操作。

(2)其他注意事项同腰椎旁神经阻滞。

六、腰椎旁神经阻滞术【适应证】同“椎间孔阻滞术和腰神经丛阻滞术”。

【禁忌证】同“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术”。

【操作方法】(1)体位:病人取患侧向上侧卧或俯卧位。

(2)体表定位:先确定穿刺部位的腰椎棘突,穿刺点选在患侧距棘突尖旁开15~2cm 处。

(3)做一局麻皮丘,用带有深度标记的10cm长、7~9号腰麻针垂直刺入,一直触及同侧椎板外侧部位。

一旦触及椎板,移动套在针体上的标记至距皮肤1~15cm处。

退针至皮下且将针稍向外斜,或将针平行向外移动05cm,重新刺透横突间韧带,进入椎间孔外侧的椎旁间隙,针尖沿椎板外侧缘进针超过椎板,此时穿刺针标记刚好触及皮肤。

(4)注气无阻力,回吸无血或脑脊液即可注药5~8ml。

(5)注射药液后侧卧40min,尽量将注射的药液沿脊神经根途径向椎间孔内扩散。

由于腰神经粗大,很容易触及并诱发异感。

该穿刺部位位于腰椎间孔阻滞术和腰神经丛阻滞术之间。

本操作不需要影像显示监视器引导。

【注意事项】(1)该穿刺部位位于腰椎间孔阻滞术和腰神经丛阻滞术之间。

本操作不需要影像显示监视器引导。

(2)其他注意事项同椎间孔阻滞术和腰神经丛阻滞术。

七、腰椎硬膜外前侧间隙神经阻滞术【适应证】用于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髓核脱出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