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螺旋理论
沉默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中提出。
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会倾向于不表达出来。
“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它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那么人们将会下意识的“笃定”自己的观点是“大众化”的并且“自我确定”其为“正确、合理的”;反之,如果人们并未看见自己赞同的观点,或者说即使看见了但是没有多少人的支持,甚至遭受了不少人的抨击、辩论,那么人们将选择保持沉默不发表自己的观点。
沉默螺旋理论具有双向性,与反沉默螺旋理论相对。
它是当代传媒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心理。
应用沉默的螺旋理论提供了一种考虑问题的视角:团队意见的形成不一定是团队成员“理性讨论”的结果,而可能是对团队中“强势”意见的趋同后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强势”意见所强调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当团队中的少数意见与“多数”意见不同的时候,少数有可能屈于“优势意见”的压力,表面上采取认同,但实际上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就可能出现某些团队成员公开“表达的意见”与团队成员“自己的意见”不一致。
要跳出沉默的螺旋,唯一的出路就是尊重少数派,聆听反对者的声音。
局限性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受到很多肯定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批评,有批评指出:该理论过分强调“害怕孤立”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忽略了其它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即使感到孤立,人可能在“权衡利益”后采取行动,不一定保持沉默;有的人在害怕孤立时不仅不沉默,还可能发出攻击性的言语或行为。
在这里,个人的差异也应予以考虑。
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关于影响的几个传播学理论
1.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理论是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在1974年提出的。
简单来说,这个理论说的是: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少数派,就不愿意发言;如果觉得自己和多数人看法一致,就敢于发言。
这样一来,多数意见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少数意见会越来越沉默,成为一个螺旋式的过程,最终形成「一言堂」。
这个理论里面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第一,在这个螺旋式的过程中,媒体扮演了重要作用。
人们不可能自己去做民意调查,大家对「主流意见」的感知,一部分当然是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媒体的报道。
如果媒体只关注多数意见,忽略少数意见,就会增强主流意见给少数群体造成的压力,从而加速这个螺旋的过程。
而如果媒体能够给予少数意见充分的呈现,那么少数群体感受到的压力就会减小,沉默的螺旋效应也就会减弱。
第二,沉默的螺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们害怕自己被孤立。
当处于少数群体的时候,人本能的会有一种恐惧感。
而当处于多数群体的时候,人就会更有安全感。
因此,如果少数人群的恐惧感被加强,沉默的螺旋也会变得更为明显。
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缓解少数人群感到的孤立感、恐惧感,我们就能减缓这个通向「一言堂」的过程。
2.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1)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一种描述沉默与情感反应之间关系的心理学理论。
它建立在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上,强调了沉默的重要性,以及沉默者在社会上的强烈影响力。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沉默有助于降低情绪紧张,同时也可以帮助沉默者控制自己的情感反应。
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沉默可以帮助沉默者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情绪压力,同时也可以给他们一些时间,去理清他们受到的刺激,以便他们能够有效地回应他们所面临的情况。
据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在沉默的过程中,沉默者可以通过内省,把自己的情感反应放大,以便他们有更好的控制。
此外,沉默的螺旋理论还指出,沉默可以帮助沉默者更好地理解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见解。
沉默者可以通过沉默,让自己有时间去理解并做出更好的回应。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沉默者在社会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可以通过沉默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
因此,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沉默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沟通方式,可以帮助沉默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并影响他人。
总的来说,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一个有效的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了沉默的重要性,以及沉默者在社会上的强烈影响力。
沉默可以帮助沉
默者减轻情绪压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影响他人。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
传播学考研真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 大众传播:指的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向广大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2.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选择报道哪些新闻事件,间接地影响公众认为哪些问题是重要的。
3. 传播效果:指信息传播过程中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改变。
二、简答题1. 简述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公开表达意见时,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多数人不同,可能会选择沉默,以免受到孤立。
这种沉默反过来又强化了主流观点的主导地位。
2. 描述传播过程中的编码与解码过程。
编码是信息发送者将信息转化为可传递的形式的过程。
解码则是信息接收者将接收到的信息解读为特定意义的过程。
有效的传播需要编码和解码的一致性。
三、论述题1. 论述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它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受众参与度更高,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产生了挑战。
传统媒体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通过融合新媒体技术,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和竞争力。
2.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危机传播中的策略和效果。
以某企业产品召回事件为例,企业在危机发生后迅速通过社交媒体和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公开透明地传达信息,承认错误,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策略有效地减少了公众的恐慌和不满,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度。
四、案例分析题1. 分析某一重大社会事件的媒体报道,并评价其传播效果。
以2020年新冠疫情为例,媒体报道在传播疫情信息、引导公众行为、缓解社会恐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信息过载、谣言传播等问题,需要媒体加强信息审核和引导。
结语传播学考研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考研真题答案会根据具体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而有所不同。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一种用来解释沉默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指出当一个人沉默时,他会变得更加安静,并在内心深处抑制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研究显示,当一个人被迫沉默时,他的情绪会进入一个螺旋式的漩涡,伴随着内心的深处越来越沉默。
这种漩涡会让一个人深陷其中,使他更加沉默,从而让他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种沉默的螺旋理论也被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加沉默。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漩涡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背景,他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文化和社会习俗。
如果一个人来自一个更加保守的社会,比如传统的宗教社会,那么这种漩涡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
而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比如西方的社会,这种漩涡的影响则会更弱。
沉默的螺旋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更倾向于以自我保护的方式来应对困境。
当一个人被迫沉默时,他可能会采取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即不去发表自己的观点。
他可能会把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深埋在内心深处,避免受到其他人的批评或攻击。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最大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加沉默。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行为是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的,以及为什么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采取自我保护的方式来应对外部的压力。
因此,掌握沉默的螺旋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他人行为有着重
要的意义。
沉默的螺旋主要内容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发现,沉默的扩散和优势意见的大胆表达,令公众对意见气候产生了错误的感知。
于是在公共场域内,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则在减弱甚至消失,双方的势力消长呈螺旋状。
这个过程被她称为“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民意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它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描述了社会孤立恐惧动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描述了个人如何感知意见气候(民意)。
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以下几点:
(1)社会运用孤立恐惧来对付背离者。
(2)个人一直会感受到孤立恐惧的威胁。
(3)对孤立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4)个人采用准统计感觉能估计社会的意见气候,在亲身经验、人际传播、大众媒体几种感知方式中,大众媒体常常成为个人估计意见气候的主要依据。
(5)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表现为是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保持沉默。
(6)意见的公开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容:它描述了民意的形成过程。
它由两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描述了社会孤立恐惧动机对于个人行动的影响;
第二部分描述了个人如何感知意见、气候(民意)。
沉默的螺旋
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 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 与多数人一致,他们会勇敢的说出来。而且媒体通常会 关注多数派的观点,轻视少数派的观点。于是少数派的 声音越来越小,多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大,形成一种螺旋 式上升的模式。 ——维基百科
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是德国大众传媒学家和政治学 家,于1974年在发表于《传播学刊》(e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上的《沉 默的螺旋:一种大众观点理论》一文中最早提出。并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 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 :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书中完善。
1.当时,文革是一种主旋律,有无可撼动的 “优势”;在‘四人帮’代表的国家意志下, 全国各地全部倾向所谓“纯粹的社会主义”。 2.有人不认同会反对,但迫于周围意见环境和 传播媒介的强大压力,不得不屈服。
3.偏离文革大环境的个体,相对文革的庞大人 群来说是在太渺小;每天都有人自杀或被迫害。
• 纵观两个案例,可以发现“沉默螺旋”形 成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①舆论的多数并非是正确的 ②大众传播有失公正的报道会对舆论产生 错误导向 ③舆论产生与发展受到社会背景中潜在矛 盾的影响失去公正性 ④舆论中的趋同发展并不一定因为对“社 会孤立的恐惧”,也有可能因信息的缺乏和 科学知识的浅薄而跟随潜意识的价值判断
思考???
(一)、媒介意见一定等于公众意见吗? 媒介意见并不能代表公众的利益和意见,它总是首先表现为 少数派的意见,然后在形式上和表面上与公众意见相契合。处于 一定社会中的人,可以划分为许多阶层,但总体上表现为:优势 少数派——大众——劣势少数派三种类型。在一定时期内,优势 少数派是社会的统治阶层,拥有绝对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由 于他们控制着媒介,所以媒介意见代表着他们的意见。劣势少数 派在媒介的占有上并不占优势,甚至不拥有媒介,因此在表达意 见上往往处于非主流地位,也很难形成优势意见。 处于中间状态的大众则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他们是少数派争 取的对象,无论优势少数派还是劣势少数派都力图使他们的意见 表现为大众意见。文革时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派利用媒介大 造舆论,并以公众意见的面目出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 我们会看到历史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悖论:一面压制民意,一面声 称自己代表民意。
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尔·纽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
这是她对历史的了解,再加上大量的民意调查所得出的一种新的大众传播理论。
伊丽莎白纽曼本身来说,是一名出色的传播学家。
她于191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又曾学习新闻学,哲学,历史学等科目。
1937年,赴新闻学最具盛名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研修,求学的精神又让她游历了全美36个州以及墨西哥,日本,朝鲜,中国,埃及等地。
丰富的经历为她开阔了不少眼界,获得了更多她所需要的资料,使得以后对她提出这一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纽曼曾供职于民意调查机构,多次任教各大学校教授,潜心研究传播学,并于1984年出版其代表作《沉默的螺旋》,系统论述了其思想主张,从此名声大振。
1965年,联邦德国进行议会选举,一方是社会民主党,一方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联合阵线。
整个参选过程中,双方票数不相上下,但到最后投票的关键时刻,却发生了“雪崩现象”。
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联合阵线以压倒性的绝对优势战胜了社会民主党。
为找出这一问题的根源,纽曼对选举期间追踪调查的全部数据进行了分析。
纽曼发现,尽管双方支持率没有变,但胜者的“估计”却发生明显倾斜,这一认趋势发展到投票前日变成压倒多数。
纽曼认为,“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导致人们最终改变投票意向。
此后,纽曼对“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对个人的压力进行多次实证研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的是: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会很快的扩散开来,并影响他人;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总的来说,沉默的螺旋理论分为三个命题。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又称“说服——顺从”论,是用来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
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所说的话语并非都出自内心,而且一个人发表的意见越多,就越可能改变他的想法,这种效应被称为“沉默的螺旋”或“沉默的螺旋”效应。
在对自己进行“同化”时,由于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儿童只有少数几种言语风格,成年后也保持着较高的文化水平。
但是到青年时期,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显示出明显的个性特征。
所以,通过个体言语风格的分析来研究一个群体的整体言语风格是不科学的,必须结合其他研究方法,才能真正反映群体的言语风格。
“沉默的螺旋”理论中,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只能运用于小群体和个别人物身上。
对于相互交流极为频繁的群体或个人则失去了意义。
对于面试、竞争类活动,对于说服、说服——顺从类社会心理学行为,其最佳效果就是以倾听代替说服,用幽默代替批评,用赞赏代替贬低。
沉默的螺旋,也叫做“语言的习惯”。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方式,当听者受到适当的语言反馈,就会模仿这种说话方式,这种反馈语言就是“语言的习惯”。
美国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在人们做某些事情时,他们往往愿意取得胜利。
因为在胜利的时候,他们会说一些令人难忘的话,这就是‘语言的习惯’。
”他举了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例子:“在比赛中我们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伤病、犯规等,我们的教练告诉我们,只要你将你的精力集中在这场比赛上,胜利永远属于你,因此我们在场上都全力以赴。
”当我们在和别人谈话时,都会下意识地学着对方的方式讲话,并认为对方会接受。
当然,即使别人说的话令你感到不舒服,你还是会按照原先的方式进行交流。
久而久之,你的习惯就会成为别人眼中你的标志。
我们常常觉得,只要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谈天,无论对方是什么人,我们总是能获益良多,并且彼此欣赏对方的长处。
这种愉快的心情会使我们忘记身边的烦恼,继续和对方谈天。
关于性,前几天我看了一个关于关于性方面的书,里面提到,爱情就是性欲的满足。
传播学补充:“沉默的螺旋”理论
2、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
意义:(1)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的作用。(2)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不足:(1)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4)由于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要
“沉默的螺旋”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并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作了全面概括。
“沉默的螺旋”的五个假定:(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3)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自己的观点。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公众观念
大众传播具有类似性、累积性、广泛性的特征,使其成为“意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1)大众传媒形成哪些意见占优势的印象;(2)大众传媒形成哪些意见在增加的印象;(3)大众传媒形成哪些意见一个人可以在公开场合发表而不会被孤立的印象。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是由新西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 J.Rogers)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类天性喜欢交流与沟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众多的信息,人们往往只注意到那些自己感兴趣或关系密切的信息,并表现出倾向于分享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的倾向。
为了避免由于过度分享信息带来的焦虑和烦恼,人们就形成了一种“沉默的螺旋”:个人为了避免焦虑和挫折感,开始逐渐减少发言和表达意见的次数,因此出现了说话和发言的时间变少,而听的时间变多,即“沉默”。
最后导致自己观点和看法的减少,产生“螺旋式下降”的现象,但保留了一部分有价值的观点,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交往的增加,而出现说话和发言的机会增加,即“话语增加”的现象。
同样的道理,沉默的螺旋也会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它不仅在面对自己关系不密切的信息时产生,也会面对自己感兴趣或者是关系亲近的信息时产生。
这一理论还证明,当我们集中精力注意某一事物时,另外一些事物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相反,如果我们把目光从正在进行的任务上移开,去欣赏沿途风景时,对某些东西的注意力也可能被转移掉。
教师的不回答也不会引起学生的紧张情绪,也不会阻止他们说话的欲望。
学生看见教师没有回答问题,就知道不用急于说什么,他们也会认真地思考。
一旦学生理解了问题,并且开始质疑老师的观点,就再也没有必要继续让他们这样做下去。
有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学生要等待5~10分钟,才会停止发言。
此后他们仍然会继续聆听,直到一位教师开始说话,或者提问另一位老师。
这里的每一位教师都会向学生讲述他们过去的经历,其内容包括如何取得成功,如何获得尊敬,如何招聘到优秀的员工。
他们讲述的这些故事非常吸引学生,因为这是从他们自身的经历中所得出的,因此学生很乐意继续听下去。
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控制课堂秩序,而不会产生因学生抢着说而导致混乱的状况。
所以,教师不妨将多数时间花费在让学生倾听上,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信息,为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情绪打下基础。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的一个理论。
在一个公开的、公共的议题面前,每个人在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总要先听周围人的意见,以免使自己陷入孤立境地而受到众人责难。
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多数人意见相似时,便会大胆发声。
而自己意见处于劣势一方时,则会选择沉默或者转向。
这样强势的一方愈发强大,弱势一方更加沉默,如此形成一个螺旋式过程。
P19时滞问题时滞是指媒介对公众的影响从发生到产生效果需要的时间长度。
学者斯通和麦库姆斯曾做过一项研究,专门用于考察媒介议程设置的时滞问题。
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把先前有关公众议程的数据,与在此之前较长一段时间的媒介内容的议程数据进行对比和相关分析,进而得出媒介方程转向公众议程所需要的时间差。
就媒介实务人员而言,时滞是一个重要问题。
对公关以及其他信息行业的工作人员而言,了解方程作用的时滞,将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效率。
法兰克福学派:又称“批判的社会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早出现的流派,创建于1923年。
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无情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全面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主张通过所谓的“心理结构革命”或人的“本能革命”来建立一个普遍快乐的社会。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人文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
培养分析培养分析是研究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社会效果,以美国批判学者格伯纳为代表。
最初研究焦点是电视的暴力内容的社会影响问题,后来扩展为考察大众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与人们的现实观之间的联系。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发挥着重大影响,由于传播媒介意识形态和价值的倾向性,人们对现实的认识与观现实有着很大的距离,它们更接近于媒介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
传播媒介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是一个“培养”过程。
沉默的螺旋读书笔记
沉默的螺旋读书笔记“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
初读这一理论,便被其深刻的洞察和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也让我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有了全新的认识。
诺依曼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被攻击的风险),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比如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对于某个热门话题,当大多数人的观点趋于一致时,少数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可能会选择沉默。
这并非他们完全失去了表达的欲望,而是担心自己的观点会被孤立、被攻击,或者不被认可。
这种沉默的累积,使得主流观点看起来更具压倒性的优势。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普遍存在着对社会孤立的恐惧。
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往往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害怕因为与众不同而被排斥。
当他们察觉到自己的观点与多数人不一致时,这种恐惧便会促使他们选择沉默或者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迎合大众。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说,媒体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的报道倾向和报道强度会影响公众对某个话题的关注度和看法。
如果媒体对某一观点进行大量的、持续的报道,就容易给公众造成一种“这是主流观点”的印象,从而引导更多的人接受和支持这一观点,而那些持有相反观点的人则可能因为媒体的影响而选择沉默。
此外,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对“沉默的螺旋”现象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某些社会中,强调一致性和顺从,个体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观点可能不被鼓励,这也会导致人们在面对多数人的意见时选择沉默。
“沉默的螺旋”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从主流观点,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沉默的螺旋的主要概念
沉默的螺旋的主要概念
标题:沉默的螺旋:大众舆论形成的关键机制
一、引言
"沉默的螺旋"是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的一个理论,主要描述了大众意见如何形成和演变。
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时,会考虑到周围人的看法和反应,如果发现自己与大多数人的观点不同,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避免被孤立。
二、沉默的螺旋的主要概念
1. 公共意见的形成:诺依曼认为,公共意见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逐渐形成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一致时,就会更愿意公开表达;反之,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相反,就可能选择保持沉默。
2. 社会压力: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社会压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人们害怕被孤立,担心自己成为少数派,因此会选择顺应大多数人的观点。
这种社会压力的存在,使得少数人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多数人的观点则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3. 大众传媒的作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还指出,大众传媒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和评论,影响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从而引导公众舆论的方向。
三、沉默的螺旋的应用
沉默的螺旋理论不仅解释了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公关人员提供了指导。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了解公众的意见动态,制定出符合民意的政策;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个理论,更好地进行品牌宣传和危机公关。
四、结论
总的来说,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了人们在表达意见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公共意见的形成。
理解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现象,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
怎样理解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之我见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由诺埃勒-诺依曼提出的。
它描述了一个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但当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还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的现象。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一是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二是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三是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有一道练习题很多同学都是一样的答案,只有几个同学算出的是另一个答案,就算是那几个同学极力讲解,大多数同学都会说:“你看,大家都是这个答案,你的肯定不对。
”由于这样说的同学很多,哪怕是少数同学觉得自己的答案是对的,也会因为害怕别人都反对他,没有人支持他怕自己被孤立而转换意见,直到真正的答案出来,或许那些少数的同学都会臣服于那些多数同学的答案。
我从来不否认沉默的螺旋理论是错误的,它确实反映了人们内在的从众心理,反映了人们自古以来都有少数服从多数的心理,害怕自己的想法遭到拒绝,甚至很可能被孤立。
当然,什么事情都总会有例外,人更是如此,尤其对于现在网络如此发达的社会,沉默的螺旋理论也有他的局限性。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受到很多肯定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批评,有批评指出该理论过分强调“害怕孤立”这一社会心理因素,忽略了其它导致社会行为的动力因素,即使感到孤立,人可能在“权衡利益”后采取行动,不一定保持沉默;有的人在害怕孤立时不仅不沉默,还可能发出攻击性的言语或行为。
沉默的螺旋理论名词解释
沉默的螺旋理论名词解释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指一种描述人的情绪状态的观念。
这种观念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心理学家汤姆·肯尼迪和罗伯特·博斯曼提出的早期心理学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之间持续循环。
面对挑战或危机,人们会表现出沉默、无助和抑郁的情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绪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并蔓延到更接近抗争,抵抗或反抗的状态。
然而,即使是这种强烈的感情,也会随着持续的挑战而变得模糊,直到情绪消退,再次回到沉默和无助的状态。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这种循环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的响应,不同的情绪状态可以相互影响。
这意味着,如果你遇到了挑战,你可以充分利用抗争或反抗的活力来帮助你应对压力。
但是,如果超越了一定的范围,你就可能失去控制,感觉沮丧和空虚。
沉默的螺旋理论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关键启示——当我们面对挑战或危机时,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控制我们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支配。
只有在这样做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找到安全应对压力的方法,保持情感健康,开始新的社会变革和更为全面的发展。
沉默的螺旋的主要概念
沉默的螺旋:社会观念形成的大众传播理论
一、引言
“沉默的螺旋”是由德国女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大众传播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探讨了舆论如何通过大众传媒的作用,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点和行为。
二、沉默的螺旋的主要概念
“沉默的螺旋”这个名词来源于这样一个现象: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少数派时,为了避免被孤立,他们会选择保持沉默;而他们的沉默又会让那些持有相同观点的人误以为自己是少数派,从而也选择沉默。
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沉默螺旋。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媒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不仅传递信息,还塑造公众的认知和社会舆论。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机制
1. 评估意见气候:人们会根据大众传媒和其他社会环境的信息来评估某种观点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
2. 避免孤立的压力: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的观点不同,他可能会感到压力,为了不被孤立,他可能会选择沉默或者改变自己的观点。
3. 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舆论的塑造者。
它们可以通过报道哪些事件、怎样报道事件,以及如何解读事件,来影响公众的观点。
四、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应用
沉默的螺旋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观点会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社会舆论的变化。
此外,这个理论还可以用来指导媒体的报道策略,使媒体能够在尊重多元观点的同时,避免引发社会分裂。
五、结论
总的来说,“沉默的螺旋”是一个关于社会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它揭示了大众传媒在社会观念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播学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传播学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传播学沉默的螺旋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指出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沉默现象。
这一理论由奥地利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伊曼和美国社会学家诺尔曼·弗莱恩创造并发表。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某些敏感话题时,会感到不安或害怕因自己的观点、态度或行为而被排斥、孤立或惩罚。
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保持沉默并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
这种沉默现象会导致“沉默的螺旋”,即越来越多的人保持沉默,导致少数人的观点或意见在公众中占据主导地位。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在社会中寻求认同和接纳,而从众效应指的是人们因为担心被排斥而遵循主流观点或行为。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应用广泛,包括政治、媒体和民意调查等方面。
政治方面,该理论可以解释选民对某些政治问题的态度和投票行为。
媒体方面,该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话题比其他话题更容易引起公众注意和关注。
在民意调查中,该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可能会对某些话题的态度和观点保持沉默。
总之,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因为担心被排斥而选择保持沉默,这种沉默现象会导致少数人的观点或意见在公众中占据主导地位。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的概述与提出者: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她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
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理论模型)理论的渊源与假设:1965年德国阿兰斯拔研究所对即将到来的德国大选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两个政党在竞选中总是处于并驾齐驱的状况,第一次估计的结果出来,两党均有获胜的机会。
然而6个月后,既在大选前的2个月,基督教民主党与另一个党获胜的可能性是4:1,对基督教民主党在政治上的胜利期望升高有很大的帮助。
在大选前的最后两周,基督教民主党赢得了4%的选票,社会民主党失去了5%的选票。
在1965年的大选中,基督教民主党以领先9%的优势赢得了大选。
这一年大选带来的困惑和对它的解释逐渐发展成为沉默的螺旋的概念。
1973年,在德国大选及一系列舆论调查之后,伊莉莎白·内尔—纽曼发表了《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宣称大众传播在影响大众意见方面仍能产生强大的效果。
纽曼发现,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以往的教学理论中,对于“沉默的螺旋”的实质和含义等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简要地分析一下这种现象,并探讨其原因,以便为“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沉默的螺旋”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S.A.弗罗姆。
他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一个不受欢迎的情境中时,他就会对那种情境做出无声的抵抗,但这种抵抗却引起了更多人的反感。
人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由于言语的相互冲突导致的。
当一个人陷入孤立无援的情境时,他采取保持沉默的态度,却被人看成是冷酷无情,因此他又采取反击的方法,结果引起更大的冲突。
弗罗姆根据心理学的这些原理,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实证调查,提出了他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曾经是解释人类集体行为的最好理论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群体动力学等许多领域,成为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化——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揭示了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与自身压力
共同作用下而引起的自我意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即:“公开的我”——“私下的我”——“我在别处”。
“公开的我”指一个人内心里真实的自我形象,也称之为“表层的我”。
它包括个性倾向(如热情、支配、顺从等)和意识倾向(如同情、拒绝、幻想等)。
个性倾向和意识倾向总是交织在一起,构成“我在别处”的完整内涵。
“我在别处”是个人的潜意识活动。
个人在独处时,只有通过这种心理机制才能保持自己真正的内心生活。
它告诉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每个人都存在一个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情感——意识过程,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心理和行为的牺牲品。
反省自己,你是否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了以下几条错误呢? 1、当你不愿与他人交流时,是否将他人排除在你的社交圈之外? 2、当你心烦意乱时,是否拿别人来撒气? 3、当你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是否怨天尤人? 4、当你遭受批评时,是否把责任推给别人? 5、当你与朋友发生争执时,是否得理不饶人? 6、当你做错事时,是否常常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