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巧合”\“突转”和“断续”之“曲法”

合集下载

巧妙的构思 曲折的情节——浅谈古典通俗小说的情节艺术

巧妙的构思 曲折的情节——浅谈古典通俗小说的情节艺术

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浅谈古典通俗小说的情节艺术我国的古典通俗小说非常讲究曲折起伏,惊险离奇的情节。

这一特色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古典通俗小说也因此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伏尔泰说:“情节必须是动人的,因为一切的心灵都要求受到感动”。

我国古典通俗小说讲究新颖有趣、上下相连、曲折有致、惊险离奇、这不仅构成了极强的故事性,而且使作品的情节非常“动人”。

“文似看山不喜平”,直接从话本演绎过来的古典通俗小说,在情节的发展中,从来都不是平铺直叙的,总是曲曲折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山重水复,层峦叠峰。

《三国演义》中的《温酒斩华雄》一段,虽然不过区区千把多字。

直接描写关羽的笔墨也不多,但却将关羽这一盖世名将,写得生龙活虎,声色俱备,表现出了他无比英勇威武的精神风采。

罗贯中在这一段中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是从人物之间的关系着笔,通过多种艺术手法,从侧面虚写,在情节的发展中完成了对这个英雄形象的塑造。

这一段充分描写华雄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赫赫战功。

他在盟军面前耀武扬威,狂傲宣称:“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经交战即旗开得胜,连杀盟军四员大将。

夜袭小霸王孙坚,使其丢盔卸甲,大败而逃。

华雄如此嚣张强悍,给读者产生了关羽能否战胜对手的疑虑,这是一折。

随之又通过盟军其他人物来烘托、映衬。

此时,盟军一方损兵折将、锐气大伤、先锋、主帅、众诸侯惊惶失措,束手无措。

面对这种沉闷、冷寂的场面。

刘、关、张三兄弟却立在公孙瓒背后“冷笑”,在背后冷笑,是因为刘、关、张此时在盟军诸侯中地位低下,不能踞前排站列,只能立足于众诸侯身后。

他们笑身为将帅却畏华雄如虎的众诸侯,同时也表现出了对狂妄不可一世的华雄的轻蔑与藐视。

这让人感到了刘、关、张的不同凡响。

华雄在阵前纵横驰骋、猖狂叫阵,众将帅面面相觑、噤若寒蝉、一筹莫展,关羽在此时,出列高喝要斩华雄之首,献于帐前,也就具有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但此时书中并未让关羽马上就与华雄对阵,而是写出了一个顿挫,让情节在这里形成一个波澜,袁术因关羽仅是刘备手下的一名弓马手而瞧不起他,怒喝:“安敢乱言,与我打出!”这时既有远见卓识,又爱才如渴的曹操为其说话:“试教出马,如其不胜,再责不迟。

文学作品中“突转”的功能意义

文学作品中“突转”的功能意义

EDU CATION CHE N GDU ED UCATION“突转”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出来的关于戏剧创作的一条重要的创作技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必须要有“突转”。

而“突转”就是指剧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转折,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包括“由顺境至逆境,或由逆境至顺境”。

作为一种创作技法,“突转”不仅适用于戏剧创作,而且对小说创作也同样适用。

因为小说作为叙事文学,同样讲究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

可以说在注重情节安排、讲求情节效应的传统小说中,“突转”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一、“突转”是情节形成高潮的重要一环,没有“突转”这一环节,高潮无法形成。

很多小说的情节“突转”之处便是情节的高潮所在。

高潮是情节发展过程中最扣人心弦、最具有震撼力的阶段,它往往由这样一些“突转”因素促成:事件的突然转折、人物命运的突然改变、人物心理的巨变、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人物活动场景的突然切换等等。

如果缺乏上述的种种“突转“,小说便难成为小说。

以契诃夫的《胖子与瘦子》为例。

在火车站,两个自幼相好的老友胖子和瘦子不期而遇。

二人互相辨认之后便各自讲述了别后几十年来自己的生活境况,主要以瘦子的讲述为主。

瘦子非常兴奋地向胖子介绍了自己的女人和孩子,胖子也愉快地倾听着。

二人都沉浸在他乡遇故知的喜悦和惊奇之中。

如果小说止于此,我们会觉得这更像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没戏。

但是,小说写到此,便让瘦子得知现在的胖子已是三等文官。

这对于仍是八等文官的瘦子来说无疑是重重的一击!瘦子一反常态,点头哈腰低声下气地连称对方为大人,他的妻子被吓得下巴都变长了,孩子竭力挺直身子立正以致于帽子掉在地上,可见,瘦子得知胖子已是三等文官,而心理产生了剧变,这便是情节的“突转”,它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小说因此由无戏而变得有戏。

如果说此前的情节发展就像平缓流淌的河流,那么这条河流到此便陡起波澜。

二、“突转”能促使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并使人物性格得到最充分的揭示。

高中作文_小小说写作指导(4)

高中作文_小小说写作指导(4)

演练1
续写下面这篇未完成的小小说的结
尾。
那乞丐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 蓬头垢面,破衣烂衫,伸在我面前的 那双粗糙的大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怜悯之情由然而生:为了生计, 在饥寒交迫、贫困交加中苦苦挣扎, 真是可怜。我掏遍了所有口袋,想给 他一点钱,却连一个硬币也找不到, 除了手中攥着的那张百元大钞。 那乞丐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突 然……
死死拖住歹徒,直到周围的人们从睡梦中 惊醒…… “英雄,的确英雄!”人们异口同声地 称赞。 经过抢救,她已经脱离了危险,即将 苏醒过来。 病床前站着许多人:上级机关领导、 本单位负责人,本市《晚报》记者,电视 台和广播电台记者,英雄的家属等等。 英雄开始扭动,嘴唇一开一合。 等候在病床前的人们激动起来。英雄 马上就会苏醒,就会开口说话!——要知
掀波逐澜 曲折有趣
——小小说写作指 导
突转法 悬念法 抑扬法 曲笔法 误会法 伏笔法 巧合法
错位法
一、用突转
所谓“突转”,就是情节或人物在 发展过程中突然的变化和转折。
作用:使文章精彩巧妙,出奇 制胜,于平静处掀起波澜。
清人但明伦在《但评〈聊斋志 异〉》:
“文忌直,转则健;文忌庸, 转则新;文忌平,转则峭; 文忌窘,转则宽;文忌散, 转则紧;文忌浅,转则深; 文忌涩,转则畅;文忌闷, 转则醒。”
原文结尾
突然他将手伸入怀中,掏 出一大把揉皱的零钱来对我 说:“我能找开!”我的手 僵硬地呆滞在半空中。
演练2
续写下面这篇未完成的小小说的结尾。
英雄一语
邹世华
谁也没有想到,她,一个娇小玲珑、 天生丽质的姑娘,面对歹徒手中冷森森的 刀锋竟会有这样一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壮 举! 然而这是事实。现在她就躺在医院的 病床上,昏迷不醒。当歹徒撬开钱柜,即 将抢走数额惊人的现金时,她毫不犹豫地 冲了上去。她身中数刀,血肉模糊,但仍

小说情节考点归纳及方法点拨

小说情节考点归纳及方法点拨
(2)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3)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三“欧?亨利”式:是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所以又习称为“欧?亨利”式。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情节安排的常见技巧:
(1)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而高考所选的大都是篇幅不长的小小说,此种技巧值得重视。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部分)。
思路引导:
(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2)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略)。
高考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多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小说线索的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引出下文,使文章连贯等等。
(2)情节的安排技巧
情节的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浅谈巧合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浅谈巧合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浅谈巧合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散文标题:浅谈巧合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关键词:作用文学作品巧合散文分类:作文来源:店铺/sanwen巧合是文学创作中较为普遍的艺术手法,但往往会对作品产生很多特殊的作用。

运用恰当的话可以使文章添色不少。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形象的事例来了解一下巧合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首先,运用巧合可以展开故事情节,引出人物。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很多时候的确是这样。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巧合手法的运用便十分普遍,往往运用巧合来引出一个重要的人物,武松的出场便是如此。

呼保义宋江怒杀阎婆惜,无奈之下逃到了小旋风柴进的府上。

一日,宋江与柴进饮酒。

酒后,宋江站立不稳,一脚正巧踢翻了木锨,惹怒了正在木锨旁烤火的好汉。

一位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单臂擒方腊的英雄出场了。

一点也不突兀,巧合的合情合理。

第二,运用巧合可以暗示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对巧合的运用可谓是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

我们以他的小说《药》为例来剖析一下。

在《药》的结尾,清明节的早上,华大妈前去给儿子华小栓上坟。

她大哭了一场,儿子华小栓因痨病去世无疑是痛苦的。

对于他们老华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悲剧。

而就在华大妈上坟的时候,夏瑜的母亲恰巧也来给儿子夏瑜上坟。

夏瑜的母亲也哭了一通,儿子夏瑜遇害身亡对她来说是无比的痛苦。

对于老夏家来讲,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剧呢?仔细想一下,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巧合?为什么要在清明节,让这两个悲剧家庭的母亲相遇呢?这个巧合很让人回味,华家、夏家相遇,华家、夏家的悲剧,连起来是什么?华、夏,连起来就是华夏呀,而华夏代表了中国。

因此,鲁迅先生在这里运用巧合,十分巧妙而又含蓄的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是华夏的悲剧,也就是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而不仅仅是他们华家、夏家两个家庭的悲剧。

这个巧合的运用堪称经典。

第三,运用巧合可以为后文埋下伏笔。

茅盾先生曾经用“当年海上惊雷雨”来赞美《雷雨》在上海演出的成功。

起伏作文之作文的生动在于起伏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抑扬法虚实法相错法

起伏作文之作文的生动在于起伏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抑扬法虚实法相错法

作文的生动在于起伏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抑扬法虚实法相错法【篇一:高三语文作文指导_四法兴波澜全国通用】四法兴波澜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悬念、误会、巧合、抑扬、虚实、详略、断续、张弛、离合、突转、渲染、烘托等手法。

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本次我们先介绍悬念、误会、巧合、抑扬四种方法。

1、悬念法“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

《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设置悬念的方法有:1.抑制法,即有意识地控制住解开悬念的触发点,使读者期待的心情逐渐加深,最后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叹。

2.大小连环套,即开篇设置一个总悬念,在发展过程中派生各种小悬念,形成大小结合的环扣,一个悬念解决,另一个悬念又产生了,使情节波澜起伏,险象丛生,高潮迭起。

3.间隔法,也就是突然中断读者关心的正在发展的故事情节,转移话题,适当时候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设置悬念时要注意:1、.制造悬念的目的是有利于事件的展开、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自然合理,不可滥用。

2.制造悬念,要不着痕迹,切合情理,切不可故弄玄虚,否则会弄巧成拙;要适时释“悬”,解开悬念既不能过于匆忙、简单,又不能枝蔓横生,致使读者眼花缭乱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误会法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

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

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又如《三国演义》第28回,刘备兵败,与关、张失去联系,曹操乘机收买关羽。

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技法例谈

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技法例谈

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技法例谈作者:葛乃宏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11期巧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构思情节的一种手法,它是对生活偶然性的一种巧妙的运用。

巴尔扎克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

”作家们精心构置事件的“巧合”,将生活中种种现象与人物的活动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生发,去碰撞,去展现生活的韵味和内涵,从而使文学作品有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艺术诱惑力。

它可以把互不关联的故事串连起来,可以让素不相识的人走到一起,使人物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之中,从而充分展现人物性格,制造矛盾冲突,这就让读者不得不投入到作品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幸福着他的幸福,悲哀着他的悲哀,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文学作品中构成巧合的因素有很多,它基本有以下几种类型:时间的巧合。

构成巧合的情节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间。

人物、事件及诸种因素似乎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

《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按照常规,写心情高兴应该用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等美景形容,形容悲伤心情应该用愁云惨淡、倾盆大雨来形容。

但作者很巧妙地运用了“巧合”的艺术技巧,奔赴疆场偏偏是春景灿烂,让人好不伤感,多情的杨柳也似乎在挥手作别,出生入死凯旋时,偏偏是阴雨连绵,强烈的对比,更显出震人心魄的力量。

时机的巧合。

有些事情,客观条件决定了它只能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而不可能在其他情况里出现。

《社戏》中偷豆的情节,一方是热情好客的农家少年,一方是城里来的新客,看戏时,“迅哥”想喝豆浆没喝上,桂生心里总有些过意不去,于是提议“偷豆”,白天偷会被大人发现,肯定偷不成,看戏是在晚上,偷豆因而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从而在让人们享受农村夜晚特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去见识农村少年的淳朴可爱。

天气的巧合。

天气其实也是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有时它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可小看、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祥子是一位本分勤劳又争强好胜的人,怎样表现他的这些特点?让他干最苦的差事——拉黄包车,让他面对最难受的天气——“烈日”、“暴雨”,正是在让人难以忍受的特殊环境之中,从而更好的表现了祥子生活的悲惨。

记叙文如何巧妙构思作文构思的几种方法

记叙文如何巧妙构思作文构思的几种方法

记叙文如何巧妙构思作文构思的几种方法1、笔锋突转法。

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路瓦栽夫人为偿还女友的项链而穷尽一生艰辛时,女友借给她的项链竟然是假的。

不仅文中的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广大的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入地思考。

2、蓄积突转法。

所谓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它—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

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逆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

这样在浓墨重彩蓄势的基础上,陡然逆转,造成感情上的大转变,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艺术魅力,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3、抑扬相生法。

“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4、巧设悬念法。

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

为了创设好的悬念效果,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插入好多情节,紧紧攫取读者希望探得事情结果的心理。

5、创设误会法。

社会生活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矛盾的产生有多种,其中也有因误会产生的。

如果能扣住因误会而产生矛盾这一点进行叙事,就能把事件叙述得曲折生动。

文学与写作知识:小说创作中的转换技巧

文学与写作知识:小说创作中的转换技巧

文学与写作知识:小说创作中的转换技巧小说创作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灵感的艺术,其难点在于如何将一个故事从起点一直写到终点,并且让读者对故事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投入。

转换技巧是促成故事发展、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要因素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些小说创作中的转换技巧。

1.突然性转换突然性转换是指从一个场景、情节或角色到达另一个场景、情节或角色的方式具有突然性,常用于小说中突破困境或产生某种极端情感的时候。

例如出现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让主人公从生活的平静中瞬间进入到那场灾难中。

这种技巧需要注意配合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转换的强烈性,同时需要让情节或角色的转变有明显的必然性,以免读者感到突兀或牵强。

2.渐进性转换渐进性转换是指通过渐进的叙述方式改变场景、情节或角色,常用于讲述人物内心变化、描述季节变迁或描绘周遭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

例如把春天逐渐地描述成温暖的季节,或让一个角色慢慢走出孤独的状态,渐渐地融入到集体中。

这种转换方式需要注意尺度的把握,避免叙述过分的冗余。

3.呢喃式转换呢喃式转换是一种朦胧的、凝固感情的转换方式,常用于创造想象空间或增强情感的张力。

通过呢喃式的声音、描述或感官体验来改变场景、情节或角色,这种方式比较难以用语言表达。

例如利用音乐、风声或雨声描绘一种难以形容的情感转变,或利用美术、雕塑作品描述主人公心理世界的变化。

这种方式需要小说家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和表现力,过度使用容易让作品产生沉闷感。

4.反复升华式转换反复升华式转换是指将场景或情节反复描写、深化,以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这个转换方法只能在一些更为重要的情节或场景上使用,把它烘托成一个最为突出的点。

例如使用一连串具有象征意义的景象或事物来描述某一个人的痛苦经历,这种手法需要审慎使用,以免过度矫情。

小说中的转换技法需要根据情况选择和巧妙运用,它们可以帮助小说家快速地传达故事的情感和内涵。

然而,不要为了突出技巧而牺牲了整个小说的连贯性,始终要以讲好故事为目的,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小说作品。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技巧 离合断续素材(通用)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技巧 离合断续素材(通用)

离合断续【导语】记叙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应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畅达,然而有时却特意中断情节,暂时搁置,或插入其他的人物事件,或作补充说明,或回忆往事,或出现梦幻想象,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主要事件或人物的描述中去,旧话重提,断线再接。

这种离而复合,似断而续的写法,使文章在情节上推起新的波澜,显得摇曳多姿,在内容上扩展了容量。

古人称这种方法有“横云断岭,飞桥锁溪”之妙。

离合断续的写法往往是以插叙、补叙等形式出现的。

鲁迅的《故乡》的主线是“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当母亲说起闰土时,“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紧接着回忆起儿时与闰土交往的情景。

待回忆结束后,又回到叙述的主线上来。

小说正由于运用了插叙,使闰土以二十年前后截然不同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用这种鲜明的对比,展示出中国社会的衰败,农村的凋敝和人民的苦难,插叙要注意交待转换点,即应有必要的过渡。

此外,补叙也是一种好方法,它可以弥补顺叙的不足,对前面叙写的人物事件作简短的补充交待,以克服叙述的拖沓呆滞,造成波澜,因而古人曾誉之有“添丝补锦,移针匀绣”之功效。

鲁迅《范爱农》一文的最后部分,在写到范爱农噩耗传来和寄予深切的悼念之后,便用“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一句进行转换过渡,补充叙述了范爱农死前的境遇和落水而死的详情。

补叙结束后又自然地与前文衔接,离而复合,似断而续,情节连贯,而又错落有致。

【示例】夜桌上的一盏台灯放出柔和的光,照着这间精心布置的新房。

他默默地坐在沙发上,脚下放着两只旅行袋。

平时就沉默寡言的他,现在更无话可说了。

身边坐着他新婚不久的妻子,对面是他的父亲——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去看看你妈吧。

”父亲缓慢地说。

“嗳。

”他应了一声,站起身到外间去了。

“妈,我明天就要走了,你以后可要多当心身体。

”“嗯,你一到那儿就来信,信写勤快点。

”母亲抽泣着说,“你也要当心身体,多买点东西补补,别舍不得花钱。

”“知道了,妈,你睡吧。

如何在写作中设置合理的转折和高潮点

如何在写作中设置合理的转折和高潮点

如何在写作中设置合理的转折和高潮点写作是一门艺术,而设置合理的转折和高潮点是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的关键。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论文,都需要通过合理的转折和高潮点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加作品的张力和吸引力。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写作中设置合理的转折和高潮点。

首先,要在写作中合理运用转折。

转折是指在故事情节或论述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或突变,它可以让读者感到意外和惊喜,从而增加作品的吸引力。

在小说中,可以通过突然的事件或人物的行为变化来设置转折。

例如,在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中,男主角原本是一个冷漠的人,但突然遇到了一个善良热情的女孩,这个转折可以让读者感到意外和惊喜,增加小说的吸引力。

在散文或论文中,可以通过引用一个反面例子或提出一个相反的观点来设置转折。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中,可以先描述环境破坏的现状,然后突然提出一个环保措施的成功案例,这个转折可以让读者感到意外和惊喜,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其次,要在写作中合理安排高潮点。

高潮点是指故事情节或论述过程中最紧张、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它可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加作品的张力和吸引力。

在小说中,可以通过设置一个紧张刺激的情节来安排高潮点。

例如,在一篇以冒险为主题的小说中,可以描述主角在险象环生的情况下勇敢地面对困难,这个高潮点可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加小说的吸引力。

在散文或论文中,可以通过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或结论来安排高潮点。

例如,在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中,可以先描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然后提出一个关键的观点或结论,这个高潮点可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此外,要在写作中合理安排转折和高潮点的位置。

转折和高潮点的位置对于作品的吸引力和张力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转折和高潮点应该在作品的中间或后半部分出现,这样可以让读者一直保持对作品的关注和兴趣。

如果转折和高潮点过早出现,可能会让读者失去兴趣;如果转折和高潮点过晚出现,可能会让读者感到乏味。

小小说创作三法

小小说创作三法

小小说创作三法小小说创作三法(内容有删节、调整)作者不详(一)巧合法明确:通过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种巧合,构成曲折的故事来表现主题。

例:寒冬里--维娜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缩颈揣手,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

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铜板吧。

”绅士看了看这个裹着破烂棉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秃头老汉,便开始摸自己的衣袋,但摸遍了衣袋也没有找到一个铜板——他身上没有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因为他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点拨】巧合一:绅士欲给乞丐钱,但却没有带钱;巧合二:绅士把帽子给乞丐,秃头乞丐发现绅士也是秃头。

这种巧合突出了绅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善好施,而是舍己助人。

(二)误会法明确:(1)作品中的人物迷惑于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悲剧或喜剧性的冲突。

(2)可以是一方误会另一方,也可以是双方互相误会;可以是一个误会,也可以是多个误会;可以是悲剧性的误会,也可以是喜剧性的误会。

例:枪--【台湾】林双不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

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

报纸上几乎天天有出租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抢色,甚至还要伤人的报道,为什么我这么大意?果然,车子刚开不久,我就感到异样了。

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

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车窗外一片漆黑,正是苗栗一带的山间,歹徒下手最理想的所在。

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

可什么事也不曾发生。

他的手又伸了上来,放在方向盘上,没有拿什么东西。

我看到,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

古诗中的巧合法

古诗中的巧合法

古诗中的巧合法
嘿,朋友!你知道古诗里有一种特别神奇的手法叫巧合法吗?这就
好比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正迷茫地走着,突然一盏明灯照亮了你前
行的路,那种惊喜,那种意外,巧合法就有这样的魅力!
就说杜牧的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
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你瞧,这赶路的行人在忧愁之时,恰巧就遇
到了能指路的牧童,这难道不是一种巧妙的安排?如果没有这一巧合,诗人的愁绪又该如何化解,我们又怎能感受到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再看看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
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哎呀!去年在这里遇到了美丽的姑娘,今年
再来,恰巧姑娘不在,只有那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绽放。

这巧合多让人
遗憾和感慨呀!要是没有这巧合,又怎能让我们体会到那种物是人非
的失落呢?
巧合法在古诗里,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一下子打开我们情感
的大门。

它让诗歌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让我们读起来心潮起伏。

朋友,难道你不觉得巧合法是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吗?它让古诗
变得更加引人入胜,更加让人陶醉其中!
我的观点是:巧合法为古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韵味,是古诗创作
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法。

古代文学中的作品节奏

古代文学中的作品节奏

古代文学中的作品节奏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独特的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愉和思考。

在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节奏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它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节奏是指作品中音韵、语调、句式等元素的有序排列和变化。

在古代文学中,节奏的运用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的长短、音节的重复和变化、句子的呼应和对偶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合理的运用节奏,作品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

在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作品以其独特的节奏而闻名于世。

例如《红楼梦》中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章,通过对句子长度的精心设计和变化,以及音节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悠扬而富有韵律感的节奏。

这种节奏给人一种如诗如歌的美感,使读者更加沉浸在作品的情节和氛围中。

另一个例子是《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水帘洞”一章。

这一章以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而著名。

作者通过对句子长度的变化和音节的运用,使整个章节呈现出一种欢快而有力的节奏。

读者在阅读中仿佛能够感受到猴王孙悟空的活力和激情,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小说,古代诗歌也是节奏的重要表现形式。

古代诗歌以其简练而有力的语言和独特的节奏而著称。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通过对句子长度和音节的变化,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起伏跌宕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登高的过程中的心情起伏和体力消耗,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古代文学中的节奏不仅仅体现在句子和诗句的排列上,还体现在整个作品的结构和布局上。

例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一章,通过对章节的划分和句子的排列,使整个章节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黛玉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痛苦和对爱情的追求。

总之,古代文学中的作品节奏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它通过调整句子的长短、音节的重复和变化等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古代文学中的节奏都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韵律感而闻名于世。

小说创作中情节节奏感与紧凑度的把控技巧

小说创作中情节节奏感与紧凑度的把控技巧

小说创作中情节节奏感与紧凑度的把控技巧小说,作为一种引人入胜的文学形式,其魅力不仅在于精彩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表达,还在于情节的巧妙编排。

其中,情节的节奏感和紧凑度的把控至关重要,它们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决定着一部小说是引人入胜还是索然无味。

一、情节节奏感的重要性情节节奏感就如同音乐的旋律,有起有伏,有快有慢,能让读者的心情随之波动。

一个良好的情节节奏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和兴趣,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当情节节奏过于缓慢时,读者可能会感到沉闷和无聊,失去继续阅读的耐心。

比如,过多的环境描写、冗长的人物内心独白或者无关紧要的细节叙述,都可能拖慢节奏,使故事的发展变得拖沓。

相反,如果情节节奏过快,读者可能会感到应接不暇,无法充分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和内涵。

例如,在短时间内频繁地切换场景和情节,或者过于仓促地推进故事的关键事件,会让读者感到眼花缭乱,难以跟上作者的思路。

因此,掌握好情节的节奏感,是小说创作中一项关键的技巧。

二、如何营造情节节奏感1、合理设置情节的起伏情节的起伏是营造节奏感的关键。

故事中应该有高潮和低谷,有紧张激烈的冲突和相对平静的过渡。

比如,在一部悬疑小说中,可以先设置一个神秘的案件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线索逐渐接近真相,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主角的个人生活和情感经历,以缓解紧张的气氛,最后在真相大白的时刻达到高潮。

2、控制情节发展的速度情节发展的速度要根据故事的需要和读者的接受能力来调整。

在重要的情节和关键时刻,可以适当放慢速度,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人物心理刻画来增强紧张感和悬疑感。

而在一些过渡性的情节中,则可以加快速度,简单交代,迅速推进故事的发展。

3、运用多样化的叙述手法灵活运用不同的叙述手法也能影响情节的节奏感。

比如,顺叙可以让故事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发展,给读者一种稳定的阅读感受;倒叙可以先揭示结果,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再逐步回溯原因和过程,增加故事的悬念;插叙则可以在主线情节中插入相关的背景信息或支线情节,丰富故事的内容和层次。

小说情节节奏感与紧凑度的优化技巧

小说情节节奏感与紧凑度的优化技巧

小说情节节奏感与紧凑度的优化技巧小说,作为一种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学形式,其魅力不仅在于精彩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表达,还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而情节的节奏感和紧凑度,就如同小说的心跳与脉搏,决定着作品能否吸引读者一路追随,沉浸其中。

一、理解情节节奏感与紧凑度情节节奏感,指的是故事在发展过程中,情节的起伏、快慢、轻重所形成的一种韵律和规律。

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有舒缓的前奏,激昂的高潮,以及余音袅袅的尾声。

一个节奏把握得当的小说,能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时而紧张,时而放松,始终保持着对故事的好奇与期待。

紧凑度则侧重于情节的密度和连贯性。

它要求情节的推进不拖沓、不冗长,每一个情节元素都紧密相连,为故事的发展服务。

紧凑的情节如同一场紧张刺激的赛车比赛,没有多余的停留和徘徊,始终朝着目标疾驰。

二、影响情节节奏感与紧凑度的因素1、情节的设置冲突与悬念的构建:冲突是故事的核心动力,无论是人物之间的矛盾、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还是内心的挣扎,都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而悬念则像钩子,勾住读者的心,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

情节的转折:合理且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能够打破读者的预期,增加故事的新鲜感和刺激感。

但转折不宜过于频繁,否则会让读者感到混乱。

2、人物的行动与决策人物的主动性:积极主动的人物能够更快地推动情节的发展,他们的目标和行动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决策的速度与后果:人物在面临选择时,决策的速度和所带来的后果会影响情节的节奏。

快速果断的决策可能会让情节迅速推进,而犹豫不决则可能导致节奏放缓。

3、叙述的速度场景描写的详略:过多冗长的场景描写会拖慢节奏,而适当简洁的描写则能让情节更加紧凑。

对话的运用:精彩的对话可以加快故事的节奏,传递重要信息,同时展现人物性格。

但过于冗长或无关紧要的对话则会让情节变得松散。

4、章节与段落的划分章节的长度:过长的章节容易让读者感到疲惫,适当划分章节,能够给读者提供休息和调整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控制节奏。

小说情节编排寻觅故事内的高潮与转折

小说情节编排寻觅故事内的高潮与转折

小说情节编排寻觅故事内的高潮与转折小说情节编排:寻觅故事内的高潮与转折小说,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梦境,引领读者在文字的世界中穿梭,感受喜怒哀乐,体验人生百态。

而在这场梦境的构建中,情节的编排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高潮与转折的设置,更是决定了小说是否能够引人入胜,让读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高潮,是小说情节的巅峰时刻,是所有矛盾冲突的集中爆发,是情感宣泄的最强音。

它就像夜空中绽放的绚丽烟火,瞬间照亮整个故事,让读者的心灵为之震撼。

一个成功的高潮,能够让读者在紧张与激动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生死考验,一同感受情感的激荡,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转折,则是小说情节的神来之笔,是打破读者预期的意外惊喜,是引领故事走向新方向的关键节点。

它如同道路上的急转弯,让读者猝不及防,却又充满好奇地想要追随下去。

一个巧妙的转折,能够瞬间改变故事的发展方向,让读者对后续的情节充满期待。

那么,如何在小说中寻觅和编排这些令人心动的高潮与转折呢?首先,我们要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核心冲突。

所有的高潮与转折,都应该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

比如,在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中,主人公面临着爱情与事业的抉择,这就是核心冲突。

而高潮可能是主人公在关键时刻为了爱情放弃了梦寐以求的事业,这个决定让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转折则可能是原本以为已经失去的爱情,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重新出现,给主人公带来了新的希望。

其次,人物的塑造也是关键。

生动、立体、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能够为高潮与转折的产生提供坚实的基础。

当读者对人物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会更加关心人物的命运,更加容易被情节的起伏所打动。

比如,一个勇敢坚强的主人公,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突然表现出了脆弱的一面,这就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能够让读者对主人公有更深的认识。

再者,情节的铺垫和伏笔至关重要。

高潮与转折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之前的情节中逐渐积累和孕育的。

通过巧妙的铺垫和伏笔,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作者精心设计的陷阱,当高潮与转折来临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横云断山出奇峰——断续法

横云断山出奇峰——断续法

横云断山出奇峰——断续法横云断山出奇峰——断续法在写作过程中,有时由于文意的需要,常常于论说、描写和叙述中,故意忽然终断文路和行笔,停顿之后,插入一些有关的内容,或议论、或引证、或抒情、或说明、或描写、或其它情节的叙述、补充,这样就把原来的文脉割断,似乎搁在一旁不再予以理会,可是当插入的内容表达完之后,却又突然“旧话重题”,“断线再接”,继续回到了原来的文路上。

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断续法。

断续法,实际上是一种“阳断而阴连”,明分而暗合,似断非断的一种表现方法。

这种方法,有人称之为“离合法”,因分离时,可使作品的主脉悠然断裂,引人注目;而合一之际,又使断脉处接续得天衣无缝。

这就像是人们的悲离合欢,故名之。

其实,这种称谓法不太妥当,因为“离合法”另有说法,它是指作者在行文中能把思路放开,大力铺叙后,又能收得拢来,即:放开、收拢。

这和断续法虽有相似之处,却也有较大差异(详情可参看“离合法”一节)。

此外,也有人称这种断续法为跳脱法。

这是因断和续之间有跳脱的特色,即虽跳出去,脱了节,但间距短,很快就跳了回来。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实可作为断续法的别名。

断续法,古称为“横云断山法”和“鸾胶续弦法”。

意为文章主线犹如山脉连绵;而插入的内容、宛若山间环绕的白云,遮住了人们的视线、看似断、实未断、是形断神连。

当穿云破雾之后,不露痕迹地把前文连接起来,就像是用鸾胶把断了弦接续起来。

清人方东树《昭味詹言》中说:“叙事能磊落跌落中又插入闲情,分外远致。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予书法》中,评点《水浒》时指出:“有横财倾命事等是也。

只是文字太长了,便恐累赘,故从半腰间暂时闪出以间隔之。

”刘熙载也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

”明断暗续古人称之为“文章之妙”。

由古人的论说可知断续法实是一种重要的、难度较大的表现手法。

运用这一手法,关键在于要“断乎其所当断,”“断亦即是续、续乎其所当续”,“续不显其断”,断的巧、续的妙、断续均无阻,而插入的事件、内容等,又能与原来所叙的事暗相接连,环环相扣,断中有续,断续有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巧合”\“突转”和“断续”之“曲法”
翻开许多优秀作品,名家笔下的“曲法”无不令人赞叹不已。

一、巧合法
恩格斯说过,文学作品要有“情节的巧妙安排”,鲁迅先生也曾将构思中的“巧”列为创作的经验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凭借意料之外的因素而创造人物奇遇或情节叠出的巧合,会给作品带来曲折多姿的艺术魅力。

曹禺的《雷雨》,思想深邃,情节动人,人物关系复杂,他们的悲欢离合无不烙上“巧”的印记。

诸如鲁侍萍三十年前在周家当佣人,并与周公子周朴园发生了关系;三十年后,他的女儿四凤也在周家当佣人,并与周家公子周萍发生了关系。

这是一个何等相似的巧合!三十年前鲁侍萍被周朴园逼迫投江去自尽;三十年后,周朴园为掩盖事情真相,又把四凤解雇了。

这又是一个何等相似的巧合!作品正是通过如此众多的巧合,勾画出一幕幕封建大家庭罪恶生活的复杂画面,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了封建大家庭里下层使女的悲惨命运。

《相声传统作品选》里有篇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运用巧合法推动情节发展,堪称绝妙;不学无术“连名字也写不上来”的张好古赴京赶考,可因晚了,城门已关,正好“西直门外进水车”,趁机溜进,一巧;进城后碰上魏忠贤的马,本要遭杀,可魏一时高兴,想要”看看他”,又想“问问他”,一看一问,因祸得福,倒送张一纸名片,二巧;监考官见了名片,误以为张是魏的亲戚,便代笔效劳,白送他一个第二名,三巧;有了第二名,获得魏的青睐,被百官保荐做了翰林;四巧;做了翰林,得以给魏祝寿,获联一副,后魏倒台,成为反魏的依据,被连升三级,五巧。

如此一个“巧”,巧得出奇,巧得有趣,恰似一根链条,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使情节层层推出,多彩多姿,完成了对“一群混蛋”的丑像塑造,实在妙极!
二、突转法
高明的文学大家,为了让作品产生异峰突起、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往往在情节和人物发展到最后,来一个逆向运动,使读者始料不及,从而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

这便是运用了突转法。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运用此法出神入化:穷汉苏比,为求蹲监狱过冬,故意制造一系列犯罪事件——骗食、砸橱窗、再骗食、扰乱治安、调戏妇女、讹诈雨伞,六起六落,警察不予理睬,终于求捕不能。

可是,当苏比受教堂赞美诗感化,决心改弦易辙,“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他,并判了三个月监禁使人瞠目结舌!作家的这一“突转”之笔,使前面的六起六落的同向情节,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犹如一道溪流突然跃入悬崖,激起美妙壮观的飞花,该作品正是藉此映现出了一个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龌龊世界!而莫泊桑的《项链》却是借助事物进行“突转”:小说以项链为线索,按“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顺序发展,读者的思路沿着小说的情节顺势而下,可到最后,作家反弹一笔,揭明借去的项链是假的,让小说异锋突起,力重千钧,就像平静的水面激起翻腾的波浪,正所谓“出尽风头仅一夜,吃尽苦头竟十年”,这样的“突转”之笔,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喜剧色彩和悲剧内核的双重涵量,也使读者交织起轻松的笑意和沉重的叹息这两种情感,不
由得体察到人情关系的虚假,进而认识到社会本质的虚假。

三、断续法
古人讲文法,分析为四种,“曰伏、曰应、曰断、曰续。

……伏处不必即应,断处亦不必即续,此要诀也。

”(林纾《春觉斋论文》)鲁迅先生是运用断续法的高手。

请看《祝福》的三断三续:祥林嫂第一次被雇到鲁家,不久便被婆家抢走,抢走后情况怎样?作家没有接着写,只是交待“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记了”,一断;待到第二年“卫老婆子来拜年”,才由她之口说出祥林嫂抢后被逼嫁、生孩子等情况,一续。

“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了”,又一断。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又过了两个年头”,祥林嫂“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再接上对祥林嫂的叙写,又一续。

此后又过了两个年头,祥林嫂成了“木偶人”,被赶出鲁家,此后的情况又没有接着写,三断;当“我”回到鲁镇后,才又接上祥林嫂成了乞丐死在雪地里的叙写,三续(即倒叙前的开头文字)。

如此三断三续,笔如游龙,不仅节省了大量篇幅,使故事紧凑集中,而且又使作品显出伏脉千里、波峰浪谷互为叠出的艺术特色来。

断续法的另一种形式是使用插笔,王愿坚的《普通劳动者》是使用插笔的典范。

小说本是描述林将军参加十三陵水库举建劳动经过的情形的,可文中却巧妙地穿插了下列几个内容:一是将军九年前指挥的一场战斗;二是将军二十八年前的矿工生涯;三是将军在东渡黄河的战斗中被打断了一根肋骨。

这些内容的插入,不仅让作品显出离合变化、往复百折之美,而且把昨天和今天联系了起来,昭示出将军昨天的不平凡经历和辉煌功绩,表明今天的将军是带着当年的风尘来参加劳动的。

这样,其“普通”中透视出来的伟大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总之,园林艺术贵曲,文学创作亦然。

“巧合”、“突转”、“断续”使众多文学作品催生出令人喝彩的艺术魅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