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第2课时
第1章勾股定理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PPT课件(北师大版)
13.如图,直线l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5 和11,则b的面积为( C)
A.4 B.6 C.16 D.55
14.如图,隔湖有两点A,B,从与BA方向成直角的BC方向 上的点C,测得CA=50米,CB=40米,求:
(1)A,B两点间的距离; (2)点B到直线AC的距离.
解:作BD⊥AC于点D.(1)由勾股定理得AB=30米 (2)由面积 法: 12 AB×BC= 12 AC×BD,得BD=24(米).答:A,B两点间的距离 是30米,B点到直线AC的距离是24米
A.0.7米 B.0.8米 C.0.9米 D.1.0米
9.如图所示是一段楼梯,高BC=3 cm,斜边AB是5 m,如果 在楼梯上铺地毯,那么至少需要地毯( C )
A.5米 B.6米 C.7米 D.8米
10.如图,一个透明的圆柱形状的玻璃杯,由内部测得其底面 半径为3 cm,高为8 cm,今有一支12 cm的吸管任意斜放于杯中, 若不考虑吸管的粗细,吸管露出杯口长度最少为____cm2.
17.为了丰富少年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某社区要在如图的 AB所在的直线上建一图书阅览室.该社区有两所学校,所在 的位置在点C和点D处,CA⊥AB于点A,DB⊥AB于点B.已知AB =25 km,CA=15 km,DB=10 km.试问:阅览室E建在距点A 多少千米处,才能使它到C,D两所学校的距离相等.
11.如图,小李准备建一个蔬菜大棚,棚宽4 m,高3 m,长20 m,棚的斜面用塑料薄膜遮盖,不计墙的厚度,请你帮他计算 阳光透过的最大面积.
解: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勾股定理可得,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 为5 m,所以长方形塑料薄膜的面积是5×20=100(m2)即阳光 透过的最大面积是100 m2
17.3 勾股定理 - 第2课时课件(共14张PPT)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回顾复习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
例题解析
知识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例1 如图,为了测得湖边上点A和点C间的距离,一观测者在点B设立了一根标杆,使∠ACB=90°.测得 AB=200 m,BC=160 m.根据测量结果,求点A和点C间的距离.
解:在△ABC中,∵∠ACB=90°,∴AC2+BC2=AB2(勾股定理).∵AB=200 m,BC=160 m,∴答:点A和点C间的距离是120 m.
例2 如图,在长为50 mm,宽为40 mm的长方形零件上有两个圆孔,与孔中心A,B相关的数据如图所示.求孔中心A和B间的距离.
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2=AC2+BC2.∵AC=50-15-26=9(mm),BC=40-18-10=12(mm),∴答:孔中心A和B间的距离是15 mm.
C
8
3.如图,公园有一块长方形花圃,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圃内走出了一条“路”,踩伤了花草.则他们仅仅少走了 步路. (假设2步为1米)
拓展提升
1.如图,某人划船横渡一条河,由于水流的影响,实际上岸地点偏离欲到达点25 m,结果他在水中实际划了65 m,求该河流的宽度.
解:根据题中数据,由勾股定理可得,AB2=AC2-BC2=652-252=3 600,则AB=60 m.答:该河流的宽度是60米.
随堂练习
1.如图是我校的长方形水泥操场,如果一学生要从A角走到C角,至少走( )A.140米 B.120米 C.100米 D.90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勾股定理)教育教学课件(第2课时)
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画出相应的△ABC,并求出它的面
积.
解:如图, AB a2 2a2 5a,
A
BC 2a2 2a2 2 2a,
B
AC a2 4a 2 17a,
∴△ABC即为所求,
C
S△ABC
=2a
4a
1 2
a
2a
1 2
2a
2a
1 2
a
4a
3a 2 .
总结
在数轴上表示 出无理数的点
A
A′
C
B C′
B′
探究
注意
l B AC
变式
归纳
利用勾股定理表示无理数的方法:
(1)利用勾股定理把一个无理数表示成直角边是两个正整数的直 角三角形的斜边. (2)以原点为圆心,以无理数斜边长为半径画弧与数轴存在交
点,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是负无理数,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是正无理数.
例题
例1 如图,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数为a,求a的值.
利用勾股定理 作图或计算
利用勾股定理解 决网格中的问题
通常与网格求线段 长或面积结合起来
利用勾股定理解 决折叠问题及其 他图形的计算
通常用到方程 思想
再见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学习目标
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一 些文化历史背景,会用面积法来证明勾股定理,体 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也是难点)
已知:如图,在Rt△ABC 和Rt△A ′B ′C ′中,∠C=∠C ′=90°, AB=A′ B ′,AC=A′C′.求证:△ABC≌△A ′B ′C′.
A
A′
C
B C′
B′
17.1 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的应用 参考解析
17.1 勾股定理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前预习1.应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要先构建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求未知边的长.2.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计算和证明,其主要应用如下:(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求第三边;(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边,确定另外两边的关系;(3)证明包含平方关系的几何问题;(4)构造方程(或方程组)计算有关线段的长.3.一般地,n为正整数),通常是利用勾股定理作图.课堂练习知识点1 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1.如图,AB=BC=CD=DE=1,AB⊥BC,AC⊥CD,AD⊥DE,则AE=___2___.2.【核心素养·数学抽象】如图,在高为3米,斜坡长为5米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则地毯的长度至少需要___7___米.3.(教材改编)如图,滑竿在机械槽内运动,∠ACB为直角,已知滑竿AB长2.5米,顶点A在AC上滑动,量得滑竿下端B距C点的距离为1.5米,当端点B向右移动0.5米时,滑竿顶端A下滑___0.5___米.【解析】在Rt△ACB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C=22-=2.在2.5 1.5AB CB-=22Rt△EC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CE=22-=1.5.∴AE=AC -ED CD2.52-=22CE=2-1.5=0.5.即滑竿顶端A下滑0.5米.故答案为0.5.4.如图,小旭放风筝时,风筝线断了,风筝挂在了树上.他想知道风筝距地面的高度﹒于是他先拉住风筝线垂直到地面上,发现风筝线多出1米,然后把风筝线沿直线向后拉开5米,发现风筝线未端刚好接触地面.请你帮小旭求出风筝距离地面的高度AB.解:根据题意,得AC=AB+1,BC=5米.在Rt△ABC中,BC2+AB2=(1+AB)2.解得AB=12(米).答:风筝距离地面的高度AB 为12米.5.放学以后,小东和晓晓从学校分手,分别沿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回家,若小东和晓晓行走的速度都是40米/分钟,小东用15分钟到家,晓晓用20分钟到家,求小东和晓晓家的直线距离.解:根据题意作图,由图可知△ABO是直角三角形,OA=40×20=800(米),OB=40×15=600(米).在Rt△OAB中,根据勾股定理,得(米).答:小东和晓晓家的直线距离为1 000米.知识点2 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6.(2020玉溪红塔区期末)如图,数轴上的点A表示的数是-2,点B表示的数是1,CB⊥AB于点B,且BC=2,以点A为圆心,AC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D,则点D表示的数为(C).7.用直尺和圆规在如图所示的数轴上作出表示解:∵32+22=13,3和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课时作业练基础1.如图是由4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构成的“田字格”,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在这___8___条.30°,则以它的腰长为边2.有一个面积为的正方形的面积为___20___.3.如图,有两棵树,一棵高10米,另一棵高4米,两树相距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顶飞到另一棵树的树顶,小鸟至少飞行(B)A.8米B.10米C.12米D.14米4.《九章算术》是古代东方数学代表作,书中记载:今有开门去阃(读kǔn,门槛的意思)一尺,不合二寸,问门广几何?题目大意是:如图1,图2,推开双门,双门间隙C,D的距离为2寸,点C和点D距离门槛AB都为1尺(1尺=10 寸),则AB的长是(C)A.50.5寸B.52寸C.101寸D.104寸5.(2020盘龙区期末)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一架梯子斜靠在左墙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角的距离BC为0.7米,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AC为2.4米,如果保持梯子底端位置不动,将梯子斜靠在右墙时,梯子顶端到地面的距离A′D为 1.5米,则小巷的宽为(C)A.2.5米B.2.6米C.2.7米D.2.8米【解析】在Rt△ACB中,∵∠ACB=90°,BC=0.7米,AC=2.4米,∴AB2=0.72+2.42=6.25.在Rt△A′BD中,∵∠A′DB=90°,A′D=1.5米,BD2+A′D2=A′B2,∴BD2+1.52=6.25.∴BD2=4.∵BD>0,∴BD=2米.∴CD=BC+BD=0.7+2=2.7米.故选C.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坐标为(-2,3),以点O为圆心,OP的长为半径画弧,交x轴的负半轴于点A,则点A的横坐标在(B)A.-3和-2之间B.-4和-3之间C.-5和-4之间D.-6和-5之间7.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ABC的三边a,b,c的大小关系是(B)A.c<b<aB.c<a<bC.a<c<bD.a<b<c8.(教材改编)小明拿着一根竹竿要通过一个长方形的门,如果把竹竿竖放比门高出1尺,斜放就恰好等于门的对角线,已知门宽4尺,求竹竿的长和门的高. 解:根据题意作图,由图可知AD=4尺.设门高AB为x尺,则竹竿的长BD为(x+1)尺.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D2=BD2,即x2+42=(x+1)2,解得x=7.5.则x+1=8.5.答:竹竿的长为8.5尺,门高为7.5尺.9.【核心素养·数学抽象】一根直立的旗杆AB长 8 m,一阵大风吹过,旗杆从C点处折断,顶部(B)着地,离杆脚(A)4 m,如图.工人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在折断点C的下面1.25 m 的D处,有一明显伤痕,如果下次大风将旗杆从D 处刮断,则杆脚周围多大范围内有被砸伤的危险?解:在Rt △ABC 中,设AC 的长为x m ,则BC 的长为(8-x )m.根据勾股定理,得AC 2+AB 2=BC 2,即x 2+42=(8-x )2.解得x=3,即AC=3.当从点D 处折断时,AD=AC-CD=3-1.25=1.75,∴BD=8-1.75=6.25.∴AB=3675.125.62222=-=-AD BD =6 (m ).答:杆脚周围6 m 范围内有被砸伤的危险.10.如图,铁路上A ,B 两站(视为直线上的两点)相距25 km ,DA ⊥AB 于点A ,CB ⊥AB 于点B ,DA=15 km ,CB=10 km ,现要在铁路上建设一个土特产收购站E ,使得C ,D 两村到收购站E 的距离相等,则收购站E 应建在距离A 站多少km 处?解:∵C ,D 两村到E 点的距离相等,∴CE=DE.在Rt △DAE 和Rt △CBE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DE 2=AD 2+AE 2,CE 2=BE 2+BC 2,∴AD 2+AE 2=BE 2+BC 2.设AE=x km ,则BE=(25-x )km.x 2+152=(25-x)2+102.解得x=10.答:收购站E 应建在距离A 站10 km 处.提能力11.如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连接小正方形的三个顶点,可得△ABC ,则BC 边上的高是( A )A.223 B.1055 C.553 D.554【解析】由图形,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BC 的面积为2×2-12×1×1-12×1×2-12×1×2=4-12-2=32,再根据△ABC 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得32=12BC 边上的高.故选A. 12.有一辆装满货物的卡车,高5 m ,宽3.2 m (货物的顶部是水平的),要通过如图所示的截面的上半部分是半圆,下半部分是长方形的隧道,已知半圆的直径为4 m ,长方形竖直的一条边长是4.6 m.这辆卡车能否通过此隧道?请说明理由.解:能通过. 理由如下:如图,设O 为半圆的圆心,AB 为半圆的直径,在OB 上截取OE=3.2÷2=1.6(m ),过点E 作EF ⊥AB 交半圆于点F ,连接OF.在Rt △OEF 中,OF 2=OE 2+EF 2,即22=1.62+EF 2,解得EF=1.2 m.因为1.2+4.6=5.8(m )>5 m ,所以这辆卡车能通过此隧道.。
17.1 勾股定理(第2课时)-公开课-优质课(人教版教学设计精品)
17.1 勾股定理(第2课时)一、内容及内容解析1.内容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内容解析勾股定理是求解线段长度问题常用的工具之一,由勾股定理可知,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条边的长,就可以求出第三条边的长.勾股定理的应用分为实际生活应用和数学问题应用,本课时重在解决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体现了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借助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来研究数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之一.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二、目标及目标解析1.目标(1)能运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度,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几何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已知边与未知边长度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求出未知边长.2.目标解析目标(1)要求学生能根据勾股定理来求实际问题中线段的长度;目标(2)要求学生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能具体问题通过数学建模“翻译”为数学问题,根据数学问题呈现出来的特征选择或构造适当的直角三角形,建立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求出未知边的长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受已有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的限制,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选择合适方法求解.在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实际问题中呈现出来的可能是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此时勾股定理就作为求线段长的一个等量关系式,需要通过列方程解决求线段长度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寻找或建立适当的直角三角形,建立已知边和未知边长度之间的联系.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薄木板进门方向的选择和梯子下滑底端的位移,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需要直觉,但更需要借助数据说话,数学能帮助我们对生活现象作出更精确的判断与解释!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能叙述勾股定理的内容吗?追问:应用勾股定理能解决什么问题?师生活动:教师让学生叙述勾股定理的内容.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已知其中任意两条边可求出第三边.教师阐述:直角三角形是一个很重要的特殊图形,学习一个几何图形,通常要学习它的定义、性质、判定、应用.勾股定理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中一些与边长有关的问题.设计意图:给学生以学法的指导,同时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例1 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17.1(2)-1-1所示,一块长3 m,宽2.2 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D CA B图17.1(2)-1-1问题2 竖着或是横着能进去吗?师生活动:学生分析进门的方法,得出可以斜着试试看.追问1:如何判断斜着是否可以进入呢?追问2:斜着进入最大的长度是多少?如何计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17.1(2)-1-2,把矩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对于 Rt △ABC ,可以求出斜边的长度AC =5≈2.236>2.2,所以木板能从门框通过.图17.1(2)-1-2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几何模型,画出图形. 分析出已知量,得到待求量,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套路.跟踪练习:教科书第26页练习1.例2 如图17.1(2)-2,一架2.6米长的梯子AB 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 上,这时AO 为2.4米.图17.1(2)-2①求梯子的底端B 距墙角O 多少米? ②如果梯子的顶端A 沿墙下滑0.5米,那么梯子底端也外移0.5米吗?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分析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并求解,引导学生抽象出如上图的两个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设计意图:由例1,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套路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例2继续深化这种经验,在问题解决中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需要直觉,但更需要借助数据说话,数学能帮助我们对生活现象作出更精确的判断与解释!跟踪练习:教科书第26页练习2.AOB C OD B2m问题 3 如果知道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轴上中任意两点的坐标为(x ,0),(0,y ),你能求这两点的距离吗?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两条互相垂直的坐标轴制造了直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常会利用直角三角形数形结合解决问题.(三)拓展提高 形成技能问题4 我国古代有很多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的名题,《九章算术》中就有这样一个问题(书本P 29第10题):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翻译成现代文如下: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水池正中央长着一株芦苇,芦苇露出水面1尺.若将芦苇拉到岸边,刚好能达到水池岸与水面的交接线的中点上.水深与芦苇的长各有多少尺? 追问1:本题的已知条件是否和上题解决的一样,是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 追:2:AB ,AC 边有何关系,能用同一个量来表示吗?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分析已知条件,可设AB =x ,则AC =x +1,可有AB 2+BC 2=AC 2可列方程得:x 2+52=(x +1)2,通过解方程可得AB ,AC ;教师规范书写步骤. 教师归纳:(1)重视对实际问题题意的正确理解;(2)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运用相应的数学知识;(3)方程思想在本题中的运用.设计意图: 体会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历史名题.(四)回顾总结 纳入系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有哪些基本步骤?2.你觉得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在哪里?你有什么好的突破办法?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注意点是什么?请与大家交流.3.本节课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都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五)布置作业.教科书第28页,2,3,8,11.图17.1(2)-3A B C六、目标检测设计1.在Rt△ABC中,AB=c,BC=a,AC=b,∠B=90゜.①已知a=5,b=12,求c;②已知a=20,c=15,求b.设计意图:考查勾股定理.2.如图,将一根长24 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5 cm,高为12 cm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是h cm,则h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考查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如图,在两面墙之间有一个底端在A点的梯子,当它靠在一侧墙上时,梯子的顶端在B点;当它靠在另一侧墙上时,梯子的顶端在D点.已知∠BAC=60°,∠DAE=45°,点D到地面的垂直距离DE=32m,求点B到地面的垂直距离BC.设计意图:考查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如图,一棵树台风吹折断后树顶端落在离底端3米处,测得折断后长的一截比短的一截长1米,你能计算树折断前的高度吗?设计意图:考查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答案:1.①c=119,②b=25.2.11 cm≤h≤12 cm.3.点B到地面的垂直距离BC为33m.4.9米.第4题第3题第2题。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勾股定理勾股定理2
数学来源于 生活,勾股定理 的应用在生活中 无处不在……
D
C
A
B
1m
2m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下册
17.1 勾股定理
第2课时 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
1. 会运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2.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几何模 型,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已知边与未知边长度之间的联 系,并进一步求出未知边长。
B3
解:由题意知有三种展开
方法,如图.由勾股定理得
B1
高三数学复习中的几个注意点
AB12 =102 +(6+8)2 =296,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 AB = 8 +(10+6) =320, 2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D
C
B
A
课 结堂
总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整理本节知识点 2.选做题: 同步检测题
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
由题意可知:AC=6千米,BC=8千米
距离及路径最短问题
检测目标
1.若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长为 10cm,第三边长为16 cm,那么第三边上的
高为 ( D)
A. 12 cm B. 10 cm C. 8 cm D. 6 cm
检测目标
2.如图,在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
由飞题机意 在可空知中:水平AC飞=6行千,米某,一B时C=刻8刚千好米飞到一个男孩头顶上方3千米处,过了20秒,C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千米.
17.1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7.1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含义;2.掌握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白板笔、投影仪;2.学生准备:教科书、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大家知道什么是勾股定理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来求解问题呢?学生: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定理,可以求解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问题。
教师:非常好!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关于勾股定理的内容。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图像和公式,结合具体例子,向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含义。
教师:勾股定理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等于两腰边的平方之和。
表达式为:a² + b² = c²,其中c为斜边,a和b为直角边。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并提出问题。
教师: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6,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为8,那么斜边的长度是多少?学生:斜边的长度应该是10。
教师:非常好!你是如何求解的呢?学生:根据勾股定理,6² + 8² = c²,解方程可得c = 10。
3. 计算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计算练习,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解答。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并对解答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
示例练习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度分别为3和4,求斜边的长度。
示例练习2: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为5,直角边长度为4,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4. 综合应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综合应用题,帮助学生将勾股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炼关键信息,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解答。
示例题1:甲、乙两人站立在直线上,甲人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乙人离地面的高度为4米。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第2课时)》示范教学课件
1876 年美国总统 Garfield 证明
刘徽证明
例1 作 8 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2 条直角边长分别为 a,b, 斜边长为 c),再作 3 个边长分别为 a,b,c 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两个正方形(如图).你能利用这两个图形验证勾股定理吗?写出你的验证过程.
勾股定理(第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命题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 a,b,斜边长为 c,那么_________.
a2+b2=c2
如何证明呢?
右图是我国古代证明该命题的“赵爽弦图”.
赵爽指出:按弦图,又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为中黄实.加差实,亦成弦实.
你是如何理解的?你会证明吗?
解:由图可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b,则面积为(a+b)2,由左图可得 (a+b)2=a2+b2+4× ,由右图可得 (a+b)2=c2+4× .根据面积相等,所以 a2 + b2=c2.
用分割拼接法证明勾股定理,其依据是“分割拼接前后图形的各部分的面积之和不变”.
例2 某同学提出了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如图 1,点 B 是正方形 ACDE 的边 CD 上一点,连接 AB,得到 Rt△ACB,三边分别为 a,b,c,将 △ACB 裁剪拼接至 △AEF 位置,如图 2,该同学用图 1、图 2 的面积不变证明了勾股定理.请你写出该方法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
解:如图2,连接 BF.在图1中,正方形 ACDE 的面积为 b2,在图2中,∠BAC=∠EAF,则 ∠EAF+∠BAE=90°,故 △BA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 ABDF 的面积为: c2+ (b-a)(a+b)= c2+ (b2-a2).
勾股定理(第2课时)人教数学八年级下册PPT课件
连接中考
1.如图所示,圆柱的高AB=3,底面直径BC=3,现在有一只蚂蚁
想要从A处沿圆柱表面爬到对角C处捕食,则它爬行的最短距离
是( C )
A.3 1π
B.3
2
C.3
4 π2 2
D.3
1 π2
解析:把圆柱侧面展开,展开图如图所示,点A、C的最短距离
为线段AC的长.在Rt△ADC中,∠ADC=90°,CD=AB=3,AD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1.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的边.
B
B
AC=8 6
C
10
8
15
A
C
A
AB=17
C B
2
C
30° A
B
45° A 2
BC 1,AC 3
BC 2,AC 2
课堂检测
2.直角三角形中,以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为7和8, 则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15 .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5,0) 和B(0,4),求这两点间的距离.
课堂检测蚁从顶点A出发沿着
正方体的外表面爬到顶点B的最短距离是( B )
A.3
B. 5
C.2
D.1
2
B
C
B
1
1
A
A
2
提示: 由于蚂蚁是沿正方体的外表面爬行的,
故需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如图).
课堂小结
勾股定理 的应用
化非直角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模型
以木板能从门框内通过.
巩固练习
如图,池塘边有两点A,B,点C是与BA方向成直角的AC方 向上一点,测得BC=60 m,AC=20m.求A,B两点间的距离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的应用》(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的应用》(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的应用》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1节的内容,属于几何学的范畴。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进而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但是,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法、讨论交流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道具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勾股定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2.知识讲解: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例题解析:分析并解析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说课(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
如图,折叠长方形ABCD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的F点处,若AB=8cm,
BC=10cm,求EC的长.
解:在R
BF2=AF2-AB2=102-82=36,
D
A
∴BF=6cm.∴CF=BC-BF=4.
E
设EC=xcm,则EF=DE=(8-x)cm ,
在R
x2+ 42=(8-x)2,解得 x=3.
解:如图,过点A作AD⊥BC于D.
∵∠ADC=90°,∠C=60°,
1
∴ = 2 = 5
在R
在R
=
2 − 2 =
= 2 − 2 =
∴BC=BD+CD=11+5=16.
102 − 52 = 5 3.
142 − (5 3)2 = 11.
课程讲授
3
勾股定理与几何图形
习
3. (中考·厦门)已知A,B,C三地位置如图所示,
∠C=90°,A,C两地的距离是4 km,B,C两地的距离是3 km,则A,B两地
5 km
正北
的距离是________;若A地在C地的正东方向,则B地在C地的________方向.
随堂练
习
4.如图,在△ABC中,AB=AC,D点在CB 延长线上,
2
点.容易知道,长为
的线段是两条直角边的长都为1的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
长为 13 的线段能是直角边的长为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的
斜边吗?
新知导入
想一想:
利用勾股定理,可以发现,直角边的长为正整数2, 3
知识
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
13 .由此,可以依照如下方法在
数轴上画出表示 13 的点.
如图,在数轴上找出表示3的点A, 则OA=3,过点A作直
1.1探索勾股定理第2课时验证勾股定理(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勾股定理是指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它是解决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问题的关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3、4、5这组勾股数,展示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探索勾股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测量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情况?”(如测量墙角到地面的距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勾股定理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探索了勾股定理的验证,这是一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我注意到,在理论讲解部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概念接受得相对顺利,但到了实际操作和验证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他们积极讨论、动手操作,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验证勾股定理。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进行代数推导时,对平方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基础概念的讲解和巩固。
勾股定理(第2课时)(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勾股定理应用的常见类型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求第三边;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边确定另两边的关系;
3.证明包含有平方(算术平方根)关系的几何问题;
4.求解几何体表面上的最短路径问题;
5.构造方程(或方程组)计算有关线段长度,解决生产、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
1.一种盛饮料的圆柱形杯,测得内部底面半径为2.5㎝,高为12㎝,吸管放进杯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BD,再利用
勾股定理便可求CD.
北东
A
C
D
Q
课堂练习
P
解:∵AC10,BC8,AB6,
B
∴AC2AB2BC2
北东
A
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C
D
Q
1
1
而S△ABC BC AB AC BD
2
2
24
解得:BD .
5
2
24
在Rt△BCD中,CD = BC 2 BD 2 82 6.4
路线最短?
B
A
B
A
方案①
B
A
方案②
方案③
针对练习
(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成一个长方形,点A到点B的最短路线是什么?
你画对了吗?
B
A
B
A
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方案③的路线最短.
A
针对练习
(3)蚂蚁从点A出发,想吃到点B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
多少?
解:在Rt△ABC中,
C
B
AC=12 cm,BC=18÷2=9(cm).
在Rt△A′DB中,由勾股定理得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1探索勾股定理(第2课时)(19张PPT)
课堂小结
勾股定理的验证
探索勾股 定理
勾股定理的简单运用
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 平方和 等于斜边的 平方 .如果用a,b 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 a2+b2=c2 .
2. 我国历史上将弦上的正方形称为弦图(如图).
1. 已知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6 cm,则以它的高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 积为( B )
2
22
a 化简,得
b
B
a2 b2 c2.
欧几里得证明勾股定理
如图,过 A 点画一直线 AL 使其垂直于 DE, 并交 DE 于 L,交 BC 于 M.通过证 明△BCF≌△BDA,利用三 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 系,得到正方形ABFG与矩形 BDLM等积,同理正方形 ACKH与 矩形MLEC也等积,
A. 36 cm2 B. 27 cm2 C. 18 cm2 D. 12 cm2
2.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9和40,则第三条边的长的平方是
(C)
A. 1 681
B. 1 781 C. 1 519或1 681 D. 1 519
3. 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为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则这三条边的长分
【基础训练】
1. 如图,在△ABC中,CE平分∠ACB,
CF平分△ABC的外角∠ACD,且EF∥BC交AC于M,
若CM=4,则CE2+CF2的值为( D )
A.8 B.16 C.32 D.64
2. 已知Rt△ABC的两直角边分别是6 cm,8 cm,则Rt△ABC斜边上
的高是( A )
A. 4.8cm
B.2.4cm
C.48cm
第2课时 勾股定理(2)
第2课时 勾股定理(2)预学目标1.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不作草图就能熟练地运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的长.2.探索并总结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一般方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同一个图形的面积,从而列出等式并化简推导得到勾股定理.知识梳理1.勾股定理的运用(1)在Rt △ABC 中,∠A 对的边是a ,∠B 对的边是b ,∠C 对的边是c ,若∠C =90°,则_______2+_______2=_______2.若∠A =90°,则_______2+_______2=_______2;若∠B =90°,则_______2+_______2=_______2.(2)在Rt △ABC 中,∠A =90°,BC =13,AC =12,则AB =_______. 在Rt △ABC 中,∠B =90°,BC =8,AC =10,则AB =______.在Rt △ABC 中,∠C =90°,AB =61,BC =60,则AC =_______.在Rt △ABC 中,∠A =90°,BC =25,AB =20,则AC =_______.在Rt △ABC 中,∠B =90°,AB =24,BC =7,则AC ______.2.勾股定理的验证一个直立的火柴盒在桌面上倒下,启迪人们发现了勾股定理的一种的验证方法,如图1,火柴盒的一个侧面ABCD 倒下到AB'C'D'的位置,连接CC',设AB =a ,BC =b ,AC =c ,利用四边形BCCD'的面积验证勾股定理:a 2+b 2=c 2.S 梯形BCC'D'=12( ______+______)·______(梯形的面积公式) =12(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2( ______+______)2. S 梯形BCC'D'=S △ABC +S △AC'D'+______=12______12+______12+______, ∴______=______,化简得____________.例题精讲例1 如图,将长为10米的梯子AC 斜靠在墙上,BC 的长为6米.(1)求梯子上端A 与墙的底端B 之间的距离AB .(2)若梯子下端C 向后移动2米到C 1点位置,则梯子上端A 向下移动了 多少米?提示:分别在Rt △ABC 和Rt △A 1BC 1中运用勾股定理.解答:(1)由题意,得∠ABC =90°,在Rt △ABC 中,AB 2+BC 2=AC 2, ∴AB 2=AC 2-BC 2=102-62=64.∴AB =8米.点评:梯子在移动过程中,不变的是梯子的长度.此外,题目中隐含着直角的条件,要能够发现其中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例2 如图,直线l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5和11,则b的面积为( )A.4 B.6C.16 D.55提示:求b的面积即求AB或AD的平方,图中△ABC≌△DAE.解答:由题意,得AB=AD,∠BCA=∠AED=90°,∠CBA+∠CAB=90°,∠DAE+∠CAB=90°,BC 2=5,DE 2=11.∴∠CBA=∠DAE.∴△ABC≌△DAE.∴AC=DE.∴b的面积=AB 2=BC 2+AC 2=BC 2+DE 2=5+11=16.∴选C.点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边长的平方,此题综合考查了勾股定理及全等的问题.热身练习1.在Rt△ABC中,∠C=90°,∠A对的边是a,∠B对的边是b,∠C对的边是c.若a=5,b=12,则c=______ ;若a=15,c=25,则b=______;若c=61,b=60,则a=______;若a:b=3:4,c=10,则S△ABC=______.2.若△ABC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两边长分别为8和15,则第三边的平方是( ) A.161 B.289 C.17 D.161或2893.若△ABC的三边长为3、4、5,则最长边上的高为______,最短边上的高为_______.4.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0 cm,底边长为16 cm,则面积为( ) A.96 cm2B.48 cm2C.24 cm2D.32 cm25.如图,P为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将△ABP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到△CBE的位置,若BP=8,求以PE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参考答案1.13 20 11 24 2.D 3.2.4 4 4.B 5.128。
1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学PPT课件(华师大版)
C. a 1, 2a,a 1
D. a 1, 2a,a 1
当堂检测
5.若三角形ABC的三a,b,c满足a2+b2+c2+50=6a+8b+10c. 试判断
△ABC的形状.
解:∵ a2+b2+c2+50=6a+8b+10c ∴ a2-6a+9+b2-8b+16+c2-10c+25=0. 即 (a-3)²+ (b-4)²+ (c-5)²=0. ∴ a=3, b=4, c=5 即 a2+b2+c2.
“直角三角形”为条件,数量关系a2+ b2= c2 数量关系a2+ b2= c2为条件,“直角三角形”
为结论. 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为结论. 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联系
都与直角三角形有关,都与三边数量关系a2 + b2 = c2有关
讲授新课
典例精析
【例1】下面以a、b、c为边长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若是,请指
∴△ABC直角三角形.
当堂检测
6.一艘在海上朝正北方向航行的轮船,在航行240海里时方位仪坏了,凭经
验,船长指挥船左传90°,继续航行70海里,则距出发地250海里,你能判
断船转弯后,是否沿正西方向航行?
解:由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AB=240海里,BC=70海里,AC=250 海里; 在△ABC中AC2-AB2=2502-2402 =4900=702 =BC2 即AB2+BC2=AC2 ∴△ABC是Rt△ 答:船转弯后,是沿正西方向航行的。
解:因为a2=c2-b2,所以a2+b2=c2,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股定理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拼图,用面积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2.通过实例应用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 学习过程 二.自学新知:
1.阅读课本第80-81页,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称为股,斜边称为弦。
图(1)称为“弦图”,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法时给出的。
图(2)是在北京召开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TCM -2002)的会标,其图案正是“弦图”,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你能用不同方法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吗?
2.剪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将它们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
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两种表示方法,看看能不能得到勾股定理的结论。
用上面得到的完全相同的四个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如下图所示的图形,与上面的方法类似,也能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方法(请逐一说明) 。
归纳其共有的证明思路:利用图形的割补,借助前后的面积相等形成关于三边的数量关系。
三.例题学习:
例1.在Rt △ABC 中,∠C=90°.
(1) 已知:a=6,b=8,求c ; (3) 已知:c=13,b=5,求a ;
(2) 已知:a=40,c=41,求b ; (4) 已知: a:b=3:4, c=15,求a 、b.
2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长为5,4,求第三边的平方。
4.如图,△ABC 中,∠C=90°,CD ⊥AB 于D , AC=12,BC=9, 求:CD 的长。
5.如图 ,为了求出湖两岸的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点C 设桩,使三角形ABC 恰好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 长160米,BC 长128米.问从点A 穿过湖到点B 有多远?
6.如图,A 、B 两个村子在河CD 的同侧,A 、B 两村到河的距离分别为AC=1km ,BD=3km ,CD=3km ,现在河边CD 上建一水厂向A 、B 两村输送自来水,铺设水管的费用为20000元/千米,请你在CD 选择水厂位置O ,使铺设水管的费用最省,并求出铺设水管的总费用。
四:自主小结: 五.当堂检测:
1.如图,64、400分别为所在正方形的面积,则图中字母A 所 代表的正方形面积是 _________ 。
2.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5、12,则斜边上的高为 。
3.已知甲往东走了4km ,乙往南走了3km ,这时甲、乙两人相距 。
4.一个长方形的长为12cm ,对角线长为13cm ,则该长方形的周长为 。
5.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P 、Q 、K ,若S P =4,S Q =9,则S k = 。
6.假期中,小明和同学们到某海岛上去探宝旅游,按照探宝图, 他们登陆后先往东走8千米,又往北走2千米,遇到障碍后又 往西走了3千米,再折向北走了6千米处往东一拐,仅走了1 千米就找到宝藏,问登陆点A 到宝藏埋藏点B 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400 64 A
六.适度作业: (一).核心价值题:
1.填空: 在Rt ΔABC 中,∠C=900
.
①若a=6,c=10 ,则b=____; ②若a:b=3:4,c=10,则a=____,b=____; ③若a=6,b=8,则斜边c 上的高h=______。
2.选择:
①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6、8、x ,则x 的长为 ( ) A.6 B.8 C.10 D.以上答案均不对
②如图,△ABC 中,∠B=90°,两直角边AB=7,BC=24,三角形内有一点P 到各边的距离相等,则这个距离为 ( ) A .1
B .3
C .4
D .5
③如图所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B=6,BC=8,将三角形ABC 折叠,使AB 落在斜边AC 上,折痕为AD,则BD 的长为 ( )
A .3
B .4
C .5
D .6
④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为5、12,则其斜边上的高为 ( ) A .6
B .8
C .
13
80 D .
13
60 3.①如图3,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7cm,则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之和是______。
②如图4,小方格的面积为1,找出图中以格点为端点且长度为5的线段。
③如图5,这是美国第20届总统加菲尔德的构图,其中Rt ΔABC 和Rt ΔBED 是完全相同的.AC=BD=b,CB=DE=a,∠C=∠D=90°, AB=BE=c. 请你试用此图形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④如图6,以ΔABC 的三边为直径的3个半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请你说明理由。
图3 图4 图5 图6
4.如图,四边形ABCD 中,AC ⊥BD ,AC 与BD 交于O 点,试说明2222AD BC CD AB +=+
(二).知识与技能演练题 :
6. P 为正方形ABCD 内一点,将△ABP 绕B 顺时针旋转90° 到△CBE 的位置,若BP =a.求:以PE 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三).知者加速题:
7.如图,折叠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的一边,使点D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若AB=8,AD=10.
(1)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线段的长? (2)求EC 的长。
△若Rt ΔABC 三边的长分别是x 、x+1和5,则ΔABC 的周长为____________,ΔABC 的面
积为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