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勾股定理北师大版本第二课时教案

勾股定理北师大版本第二课时教案

勾股定理北师大版本第二课时教案教案标题:勾股定理北师大版本第二课时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1.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2. 教学课件或教学PPT;3. 直角三角形模型或示意图;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田地中,农民如何测量田地的边长?2. 引出勾股定理的概念和作用,并与学生进行简要讨论。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使用教学课件或教学PPT,介绍勾股定理的定义和原理。

2. 结合直角三角形模型或示意图,讲解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

3. 解释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并给出相关的例题进行讲解。

三、示范演练(15分钟)1. 在黑板、白板或投影仪上,给出几个勾股定理的应用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2. 选择几个学生上台讲解解题过程,并与全班共同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合作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发放一份勾股定理的练习册,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

3. 鼓励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讨论,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4. 指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勾股定理的概念、原理和运用方法。

2. 强调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 鼓励学生总结解题经验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按时提交。

教学反思:1. 教案设计合理,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2)》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2)》教学设计

课题:勾股定理(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基础上,学习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度,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几何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已知边与未知边长度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求出未知边长.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积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勾股定理计算线段长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把实际问题划归成勾股定理的几何模型(直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强调条件:1、是在直角三角形中2、是指明直角边和斜边,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习惯。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应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第三边,这在求距离时会起到重要作用.二、新知探究例1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 m,宽2.2 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解:在Rt△ABC中,AC2=AB2+BC2=12+22=5.AC = 5≈2.24因为AC 大于木板的宽2.2 m,所以木板能从门框内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几何模型,画出图形,分析已知量、待求量,是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套路。

)例2如图,一架2.6米长的梯子AB 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 为2.4米.(1)求梯子的底端B距墙角O多少米?(2)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米,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米吗?(学生思考、组内讨论解决,选一名学生演板)思考问题:如果知道平面直角坐标系坐轴上任意两点的坐标为A (x ,0),B (0,y ),你能求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吗?三、拓展提高:1、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分析:可设AB=x,则AC=x+1,有 AB 2+BC 2=AC 2,可列方程,得 x 2+52= (x+1)2通过解方程可得.师生共同小结: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1)正确理解实际问题的题意;(2)从实际问题中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运用相应的数学知识;(3)运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

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学案

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学案

《17.1 勾股定理(二)》教学案
《16.1 二次根式(一)》预习案
1、预习课本第1-3页
2、填空:
(1)面积为3 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面积为S 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
(2)一个长方形围栏,长是宽的2 倍,面积为130m2,则它的宽为______m .
(3)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 t (单位:s )与开始落下
的高度h (单位:m )满足关系 h =5t 2,如果用含有h 的式子表示 t ,
则t 为 。

3、你在上面的填空中得到的式子:
(1)这些式子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3)根据你的理解,请写出二次根式的定义.
4、二次根式和算术平方根有什么关系?
5、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
6、当x 是怎样的实数时, 2 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7、a 取何值时,下列根式有意义?。

《探索勾股定理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探索勾股定理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勾股定理1. 1 探索勾股定理第 2 课时教学设计1.学会应用勾股定理,并领会“数与行”相结合的应用思想.2.经历勾股定理应用的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使用方法.3.培养良好的合作、交流意识,发展数学观念,体会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教学重点】能熟练应用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教学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如图,这是一幅美丽的图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这幅图中的奥秘吗?带着疑问我们来一起探索吧.◆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勾股定理的初步认识问题1:观察下面地板砖示意图:你发现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问题2:观察右边两幅图:完成下表(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方法一:割分割为四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方法二:补补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方法三:拼将几个小块拼成若干个小正方形,图中两块红色(或绿色)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分析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想一想(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a,b 和斜边长 c 来表示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根据前面的结论,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以5 cm、12 cm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1)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成立吗?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a,b和 c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名字的由来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在西方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三、运用新知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口答):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求第三边.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例求斜边长为17 cm、一条直角边长为15 cm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四、巩固新知1. 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则此正方形的面积为 .2. 判断题①△Rt ABC 的两直角边AB=5, AC=12,则斜边BC=13 ( )②△ABC 的两边a = 6 , b = 8, 则c = 10 ( )3. 填空题在△ABC中, ∠C=90°, AC = 6, CB = 8,则△ABC 的面积为_____,斜边上的高CD 为______.4. 一高为 2.5 米的木梯,架在高为 2.4 米的墙上(如图),这时梯脚与墙的距离是多少?五、归纳小结◆教学反思略.。

17.1 勾股定理 2课时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7.1 勾股定理 2课时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7.1 勾股定理 2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 1. 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和运用; 2.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 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2.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入勾股定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直角三角形吗?它有一个特殊的定理,叫做勾股定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股定理的应用和证明方法。

”2.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特点,确认直角三角形满足勾股定理。

学习(40分钟)步骤一:勾股定理的应用(2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直角三角形的图形,通过示例问题引入勾股定理的应用。

例如:“现在有一个直角三角形ABC,边长分别为a、b、c,其中c为斜边。

如果我们已知a、b两边的长度,如何求出斜边c的长度呢?”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具体计算示例,教师演示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并让学生跟随计算。

步骤二: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证明勾股定理呢?请思考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证明方法。

”2.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

3.教师给出经典的数学证明方法,并解释其原理和过程。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勾股定理的证明推理过程,并通过示意图进行解释和演示。

巩固(40分钟)1.学生进行练习题,练习勾股定理的应用和证明方法。

2.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勾股定理的应用和证明方法。

2.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的乐趣,并思考如何将勾股定理应用到更多实际问题中。

课后作业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再次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并以文字形式写出解题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
3.教师板书“勾股定理”,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勾股定理吗?知道它是关于什么的吗?”
4.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勾股定理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黑板,展示勾股定理的公式:a² + b² = c²。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的字母代表的意义,解释勾股定理的含义。
2.分步教学,循序渐进
针对勾股定理的教学,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引导学生理解定理的概念,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定理的证明方法,最后将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每个环节。
3.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勾股定理的内涵。
a.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哪些?
b.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哪些?
c.你还能想到其他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教师针对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点,设计适量、难度适中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5.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和练习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7.教学评价
2.从以下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深入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
a.勾股定理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十七章17.1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十七章17.1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7.1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巩固勾股定理联系二次根式的计算2.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难点】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难点: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一)介绍勾股定理与第一次数学危机:“一切数均可表成整数或整数之比”则是这一学派的数学信仰。

然而,具有戏剧性的是由毕达哥拉斯建立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却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信仰的“掘墓人”。

毕达哥拉斯定理提出后,其学派中的一个成员希帕索斯考虑了一个问题: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长度是多少呢?他发现这一长度既不能用整数,也不能用分数表示,而只能用一个新数来表示。

希帕索斯的发现导致了数学史上第一个无理数的诞生。

天真的希帕索斯无意中向别人谈到了他的发现,结果被杀害。

但根2很快就引起了数学思想的大革命。

科学史上把这件事称为“第一次数学危机”,也让数学向前大大发展了一步。

引入斜边长为无理数时勾股定理的应用。

【活动二】讲解例1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m,宽2.2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分析:可以看出,木板横着和竖着都不能通过,只能试着斜着通过师生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练习: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4m,宽3m的薄木板(能或不能)从门框内通过.1m2m师生活动:学生板演,教师进行点评【活动三】例2 如图,一架2.6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为2.4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动0.5m吗?师生活动:学生先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讲解例题规范解题步骤【活动四】巩固提高完成书上26页练习题练习1 如图,池塘边有两点A,B,点C是与BA方向成直角的AC方向上一点,测得BC=60m,AC=20m,求A,B两点间的距离(结果取整数)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5,0)和B(0,4),求这两点之间的距离课堂小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2.勾股定理如何应用到简单问题的解决中?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2.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内容3.预习下节课内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个例题也是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它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为下面将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作铺垫。
例2、在垂直于地面的墙上2米的A点斜放一个长2.5米的梯子,由于不小心,梯子在墙上下滑0.5米,求梯子在地面上滑出的距离BD的长度.
此题要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变化,从而找到有用的条件,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这是勾股定理和三角形面积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到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反馈练习:
1.在ABC中,∠C=90°,AC=6,CB=8,
则斜边为上的高是多少?
2、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5厘米、12厘米,那么斜边上的高是()
A、6厘米;B、8厘米;
C、 厘米;D、 厘米;
4、已知在△ABC中,∠A=90°,a=13, b=12.求c的长?
5、如图,为了求出位于湖两岸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点C设桩,使三角形ABC恰好是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长160米,BC长128米。问: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多远?
1、2两题主要是对勾股定理内容的复习,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使用的前提条件:直角三角形中;
这是对例3的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总结出的结论的运用。从而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要学会不断地总结,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够真正的掌握、活用。
拓展练习:
思考:蚂蚁沿图中的折线从A点爬到D点,一共爬了多少厘米?(小方格的边长为1厘米)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构建图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求线段长的另一种基本方法:构建直角三角形。
反馈练习:
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有一朵美丽的红莲,它高出水面1米,一阵大风吹过,红莲被吹至一边,花朵齐及水面,如果知道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是是2米,则这里的水深是多少米?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如果在箱内的 A 处有一只昆虫,它要在箱壁上爬行到 B
处,至少要爬多远?
B
B
40
40
C
50 A 30 D 50
C
A
30
师:你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师:如何把没学过的立体图形求长度转化为学过的平面
图形? 同桌讨论后汇报思路,老师画出展开后的平面图, 学生独立解决 总结:注意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求线段长.
A A
C

OB
C
师:怎样转化为几何问题?你能否画出图形? 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完成 师:小组互评,答案见课本 26 页
独立思考
检测学生
小组交流 对方法的掌握
小组互评 情况
2.勾股定理拓展探究
(1)例 2:我国《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
大意是:有一个边长为 10 尺的正方形水池,在水池的中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7.1 勾股定理(第 2 课时)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 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几何计算必备的知识基础.它从直角三角形的三 边关系入手,在直角三角形中进行边的计算,为今后几何计算打下基础。
勾股定理的应用是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一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需 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几何模型进行实际问题数学化.
3、4 题练 习学生应用方 程方法解决问 题的能力
5.如图,一个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是 40cm,高是 30cm,一只小蚂蚁在圆筒底的 A 处,它想吃到上底与 下底面中间与 A 点相对的 B 点处的蜜糖,试问蚂蚁爬
行的最短的路程是多少?
独立思考 独立完成
第 5 题练 习学生立体图 形转化为平面 图形的能力

【精】《勾股定理》第2课时精品教案

【精】《勾股定理》第2课时精品教案

《勾股定理》第2课时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过程与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讨论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勾股定理以及简单的应用,现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什么是勾股定理?(引导学生回答)【过渡】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看来课下都进行了复习。

那么,现在我就要检验一下大家究竟会不会运用勾股定理。

课件展示简单的应用题。

学生回答。

【过渡】刚刚的问题只是非常简单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勾股定理的深一步应用。

二、新课教学1.勾股定理的应用(1)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过渡】我们首先来看勾股定理在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讲解例1。

【过渡】读过问题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道实际的问题。

在之前,我们学习过,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想办法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而实际的图形就需要转化为数学图形。

【过渡】从题目中,我们知道,木板的长和宽都大于门的宽度和高度。

因此,不论是横着还是竖着,都是不可能将木板弄进屋里。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斜着能否将其抬进去呢?【过渡】我们知道,在矩形中,其对角线的长度是最大的,因此,就将问题转化为比较对角线与木板长度的大小。

在这里,我们就需要用到勾股定理。

课件展示解题过程。

【过渡】现在,我们来看另一类问题。

讲解例2.【过渡】题目可以转化为比较BE与0.4m的大小,这样就能够将问题数学化,再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课件展示解题过程。

(2)立体问题【过渡】除了以上的问题之外,我们还会遇到在立体图形中的问题。

例3: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下底面上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从点A爬到点B , 蚂蚁沿着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π的值取3)【过渡】求至少要爬多少路程,根据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把圆柱体展开,在得到的矩形上连接两点,求出距离即可。

1.1探索勾股定理第2课时验证勾股定理(教案)

1.1探索勾股定理第2课时验证勾股定理(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勾股定理是指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它是解决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问题的关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3、4、5这组勾股数,展示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探索勾股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测量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情况?”(如测量墙角到地面的距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勾股定理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探索了勾股定理的验证,这是一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我注意到,在理论讲解部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概念接受得相对顺利,但到了实际操作和验证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他们积极讨论、动手操作,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验证勾股定理。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进行代数推导时,对平方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基础概念的讲解和巩固。

《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学方案

《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学方案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会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2.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分析能力;3.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的灵活应用;4.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应用.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回顾】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勾股定理的内容,并通过简单的练习巩固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接着通过小情境引入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²+b²=c².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和b,斜边长为c.(1) 已知a=5,b=12,则c=;(2) 已知a=6,c=10,求b=.答案:(1) 13;(2) 8.【情境引入】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一个问题,原文是:今有方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水深、葭长各几何?提问:你能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上面的问题吗?【合作探究】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译出上一页出示的问题,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并分组作答,最后用课件展示解答过程.译: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芦苇,它高出水面一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的中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 水的深度与这根芦苇的长度分别是多少?思考:(1)水的深度与芦苇的长度有什么关系?(2)水的深度、半个水池长与芦苇的长度有什么关系?预设答案:(1) 水池的深度+1尺=芦苇的长度(2) 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解:设水深AB=x尺,则芦苇长AC=(x+1)尺,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x2+52=(x+1)2 .解得:x=12,则AB=12尺,AC=13尺.所以,水的深度是12尺,芦苇的长度是13尺. 【归纳】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①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图形;②确定所求线段所在的直角三角形;③找准直角边和斜边,根据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④求得结果,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熟悉解答过程熟悉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路通过归纳让学生熟悉利用股勾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常见思路,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环节三应用新知【典型例题】【例1】现有一楼房发生火灾,消防队员决定用消防车上的云梯救人,如图(1). 已知云梯最多只能伸长到10m,消防车高3m. 救人时云梯伸至最长,在完成从9m高处救人后,还要从12m高处救人,这时消防车要从原处再向着火的楼房靠近多少米?(精确到0.1m)(1)明确例题的做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转化思想,分析:如图(2),设A是云梯的下端点,AB是伸长后的云梯,B是第一次救人的地点,D是第二次救人的地点,过点A的水平线与楼房ED的交点为O .解:∵OE=3m,BE=9m,∴OB=9-3=6(m),OD=12-3=9(m).∵OB=6m,AB=10m,在Rt△ABO 中,AO²=AB²-OB²=10²-6²=64.解得AO=8(m). 设AC=x,则OC=8-x,在Rt△DOC中,OC²+OD²=CD²,(8-x) ²+9²=10²,解得x=8-√19≈3.6 答:消防车要靠近约3.6米.【例2】已知:如图, 在Rt △ABC中,两直角边AC = 5,BC = 12. 求斜边上的高CD的长.解:在Rt △ABC中,AB²=AC²+BC²=5²+12²=169 AB=√169 =13. 又∵Rt △ABC的面积,2.《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在“勾股”章中记载了一道“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翻译成数学问题是:如图所示,△ABC中,∠ACB=90°,AC+AB=10,BC=3,求AC 的长.若设AC=x,则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3.如图,修公路遇到一座山,于是要修一条隧道.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想在小山的另一侧同时施工.为了使山的另一侧的开挖点C在AB的延长线上,过点C作直线AB的垂线l,过点B作一直线(在山的旁边经过),与l相交于点D,经测量∠ABD=135°,BD=800米,则应在直线l上距离点D多远的C处开挖?(2≈1.414,结果精确到1米)答案:1.A;2.x2+32=(10-x)2;3.解:∵CD⊥AC,∴∠ACD=90°.∵∠ABD=135°,∴∠DBC=45°,∴∠BDC=45°,∴BC=CD.在Rt△DCB中,根据勾股定理,CD2+BC2=BD2,即2CD2=8002,。

八年级数学数学《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数学《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部五环”教学模式设计《18.1.2勾股定理》教学设计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8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2课时。

2、设计理念本设计以“活动----参与”教学法为主,辅之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以问题为主线,练习为核心,活动为载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引导其经历探索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更好地理解勾股定理应用价值,强化“用数学”的意识。

体现“人人学有价值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整个数学设计流程突出以学定教,体现“设计问题化,过程活动化,活动练习化,练习要点化,要点目标化,目标课标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动态功能,丰富教学可视性材料,增大课堂容量,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3、知识背景分析本节课在学习勾股定理后,要求学生能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以及运用能够够多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从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初步掌握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4、学情背景分析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勾股定理的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以及运用能够够多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的积累本节课以学生练习与合作探究为主,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指导、点评。

5、学习目标5.1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练的叙述勾股定理的文化的内容,能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

2.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3.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问题。

5.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从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初步掌握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经历探究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到生活中,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

《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案 人教数学八年级下册

《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案 人教数学八年级下册

17.1 勾股定理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应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2.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能说出勾股定理,能运用勾股定理的数学模型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经历探究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例题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2课时共3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直尺、练习本、三角形模型.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波平如镜一湖面,3尺高处出红莲.亭亭多姿湖中立,突遭狂风吹一边.离开原处6尺远,花贴湖面像睡莲.请君动脑想一想,湖水在此深几尺?示意图见课件,就是求AD的长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完本节课知识后,自己再想想怎么计算此题吧!(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4-6,探究勾股定理解决线段长度问题教师问: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m,宽2.2 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学生答:不能,因为木板的长3m大于2m,宽2.2m大于1m. 教师问:木板能横着或竖着从门框通过吗?学生答:不能.教师问:这个门框能通过的最大长度是多少?学生讨论后回答:如图所示,小于线段AC的长度才可以.教师问:怎样判定这块木板能否通过木框?学生回答:求出斜边AC的长,与木板的宽比较.师生一起解答:解: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AC2=AB2+BC2=12+22=5.AC= √5≈2.24.因为AC大于木板的宽2.2 m,所以木板能从门框内通过.出示课件7,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2.出示课件8-9,探究勾股定理解决线段移动问题教师问:如图,一架2.6米长的梯子AB 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 上,这时AO 为2.4米.求梯子的底端B距墙角O多少米?学生回答:解:(1)在Rt△AOB中,根据勾股定理,OB2=AB2-OA2=2.62-2.42=1.OB=1.答:梯子的底端B距墙角O为1米.教师问: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米,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米吗?学生回答:在Rt△COD中,根据勾股定理,OD2=CD2-OC2=2.62-(2.4-0.5)2=3.15.OD=√3.15≈1.77.BD=OD-OB≈1.77-1=0.77答:梯子底端B也外移约0.77米.出示课件10,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教师:学了前面的知识,接下来做几道练习题看看你掌握的怎么样吧。

勾股定理2教案

勾股定理2教案

勾股定理2教案教案标题:勾股定理2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解决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计算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直角三角形模型、计算器、白板、黑板笔等。

2. 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回顾并复习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二、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演算,巩固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

三、拓展应用(15分钟)1. 教师出示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教师辅导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导。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勾股定理的概念、原理和应用方法。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复习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并进行拓展应用和巩固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案

《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案

17.1 勾股定理(二)一、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使学生熟悉定理的使用,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

并学会利用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

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能力。

四、课堂引入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

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

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在Rt△ABC,∠C=90°⑴已知a=b=5,求c 。

⑵已知a=1,c=2, 求b 。

⑶已知c=17,b=8, 求a 。

⑷已知a :b=1:2,c=5, 求a 。

⑸已知b=15,∠A=30°,求a ,c 。

分析: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

⑴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

⑵⑶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

⑷⑸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

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

后两题让学生明确已知一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比设参的数学方法,体会由角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

例2(补充)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

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形计算。

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已知: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是6cm 。

⑴求等边△ABC 的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数形结合,让学生每做一道题都画图形,并写出应用公式的过程或公式的推倒过程,在做题过程中熟记公式,灵活运用。

2.分类讨论,让学生画好图后标图,从不同角度考虑条件和图形,考虑问题要全面,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培养思维意识,发展数学理念,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作图工具
四、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

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

预习新知(阅读教材第66至67页,并完成预习内容。


1.①在解决问题时,每个直角三角形需知道几个条件?
②直角三角形中哪条边最长?
2.在长方形ABCD中,宽AB为1m,长BC为2m,求AC的长.
问题:(1)在长方形ABCD 中,AB 、BC 、AC 的大小关系? (2)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1所示.
①若有一块长3米,宽0.8米的薄木板,问怎样从门框通过? ②若薄木板长3米,宽1.5米呢? ③若薄木板长3米,宽2.2米呢?为什么?
(二)新课教授
例1、在Rt △ABC 中,∠C=90° ⑴已知a=b=5,求c ; ⑵已知a=1,c=2, 求b ; ⑶已知c=17,b=8, 求a ; ⑷已知a :b=1:2,c=5, 求a ;
⑸已知b=15,∠A=30°,求a ,c 。

分析: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
清边之间的关系。

⑴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

⑵⑶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

⑷⑸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

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

后两题让学生明确已知一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比设参的数学方法,体会由角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

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
和12,求第三边。

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形计算。

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已知: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6cm。

⑴求等边△ABC的高。

⑵求S△ABC。

分析: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
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
法。

欲求高CD,可将其置身于Rt△ADC或Rt△BDC中,
但只有一边已知,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求
1AB=3cm,则此题可解。

AD=BD=
2
例4:如图2,一个3米长的梯子AB,斜着靠在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的距离为2.5米.
(1)求梯子的底端B距墙角O多少米?
(2)如果梯的顶端A沿墙下滑0.5米至C.
算一算,底端滑动的距离近似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三)例题讲解
例1.填空题
⑴在Rt△ABC,∠C=90°,a=8,b=15,则c= 。

⑵在Rt△ABC,∠B=90°,a=3,b=4,则c= 。

⑶在Rt△ABC,∠C=90°,c=10,a:b=3:4,则a= ,
b= 。

⑷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
别为 。

⑸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 和5cm ,,则第三边
长为 。

⑹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 ,
则它的高为 ,面积为 。

解:
17;
; 6,8; 6,8,10;
4
例2.已知:如图,在△ABC 中,∠C=60°,AB=34,AC=4,AD 是BC 边上的高,求BC 的长。

解:8;
例3.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解:48。

(四)巩固练习
1.填空题
在Rt △ABC 中,∠C=90°, ⑴如果a=7,c=25,则b= ; ⑵如果∠A=30°,a=4,则b= ; ⑶如果∠A=45°,a=3,则c= ; ⑷如果c=10,a-b=2,则b= ;
⑸如果a 、b 、c 是连续整数,则a+b+c= ;
A
B
⑹如果b=8,a :c=3:5,则c= 。

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DC ,
AB ⊥AC ,∠B=60°,CD=1cm ,求BC 的长。

答案
1.(1)24;(2) 43;(3) 32;(4) 6; (5)12;
(6)10;
2.
3
3
2
(五)课堂小结
1、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

2、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3、学着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六、板书设计
B
七、课后作业
1.填空题
在Rt △ABC ,∠C=90°,
⑴如果a=7,c=25,则b= 。

⑵如果∠A=30°,a=4,则b= 。

⑶如果∠A=45°,a=3,则c= 。

⑷如果c=10,a-b=2,则b= 。

⑸如果a 、b 、c 是连续整数,则
a+b+c= 。

⑹如果b=8,a :c=3:5,则c= 。

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DC ,
AB ⊥AC ,∠B=60°,CD=1cm ,求BC 的长
3.已知:如图,在△ABC 中,∠C=60°,
AB=AC=4,AD 是BC 边上的高,求BC 的长。

4.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答1.24;

; 6; 12; 10; 2

3
3.8; 4.48。

八、教学反思
荷兰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
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B
而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与旧大纲的要求不同,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勾股定理是中学数学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既是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拓展,也是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它紧密联系了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量——数与形,能够把形的特征(三角形中一个角是直角)转化成数量关系(三边之间满足a2+ b2= c2)堪称数形结合的典范,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归纳能力,初步掌握了探索图形性质的基本方法. 但是学生对用割补方法和面积计算证明几何命题的意识和能力存在障碍,对于如何将图形与数有机的结合起来还很陌生.
基于以上三点的原因,本节课把学生的探索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从而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