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论
谈谈老庄的无为
谈谈老庄的“无为”一无为之辩易中天认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
而老子和庄子虽然都谈无为,但二者的“无为”是有区别的。
庄子是真无为,老子是假无为庄子的无为,那才是透彻,而老子的无为,则是为了有为,而先装着无为。
一句话说到底,老子是在“装”,“装孙子”。
老易啊老易,你也可真会“装”。
你明明“无知”却偏偏要装做“有知”,难怪你对老子之道,有如此这般的解读。
易中天认为,老子所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不去做为,不去做事,也不应该存在什么成就感,因为没有了成就感就自然不去做事情。
于是,易中天得出一个结论,道家的无为,是“消极无为”。
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曾多次提到“无为”。
例如“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也多次提到“不争”。
例如:“夫惟不争,故无尤”,“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无为”,难道是真的劝人要无所作为吗?老子“不争”,难道是真的要人放弃“争取”吗?历史上某些对老子学说一知半解的所谓“学者”,断章取义地抓住了老子劝人“无为”和“不争”的论言,肆意地指责和攻击老子和道家学说“消极”、“倒退”,实在是非常无知和可笑。
老子在《道德经》中仅谈“无为”的妙处,因为无为可以通向无不为,但是,老子却隐藏了无为的前提避而不谈,这个无为的前提就是有为。
老子谈到“不争”,并非叫人真正不争,因为“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为了更好的争。
但是,老子在“不争”这个概念上也隐藏和省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争”。
为什么老子要省略和隐藏这个“有为”“有争”的前提呢,原来,老庄学说本来就是“君人南面之术”,老子之学为君王之学,庄子之学为真人之学。
老子他针对的对象并非是普通大众,而是“侯王”和“圣人”这些特殊身份的成功人士。
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或“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对于“侯王”和“圣人”而言,他们已经“为”过了,也“争”过了,根据道的循环律,如果此时不知节制和转换,就很可能遭来失败。
无为论钱财
无为论钱财作者:无为道人无为道人从无为山无为洞修道三十三年,到了公元一九零九年十二月的某一天,豁然顿悟。
为何钱财对自己无缘,他在百思不解中度过半个世纪,今天总算找出一点原因。
因为无为无能无胆,所以乌有钱财,这都是命里注定、上天的安排。
大概也出于此种原由,虽然生活的很狼狈,但他对钱财也就不看的十分太重。
再者,到了六十岁他就功德圆满,何况,三十多年的困境都挺过来了,怎么还会在乎这六、七年?保持晚节和道德良心比什么都重要啊!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给旺主持东家干了一点活计,伸手要了点应得的报酬,不料到主持东家的帐房道士从中作祟,做了手脚,事情败露,无为道人受到了牵连。
也许这笔钱财对他无缘,无为道人索性就不要了,反正通过此事,主持东家认识了帐房道士的本来面目,这是天大的好事,失去个仨瓜俩枣的,暴露一个奸贼还是值得的。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触目惊心。
无为道士看到了有的人为了钱财使尽浑身解数,用枯满腹伎俩;不择手段,丧心病狂。
无权力的道士挖空心思、受尽甘苦;有权力的道士,利用职务之便,假公济私,巧取豪夺。
这次奸贼道士的暴露并不奇怪,这是意料之中的事,谁人都知道这个帐房道士不是个好东西,几个副主持管家们对他也无可奈何,因为帐房道士在从事作业的若干年里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抓主持及副主持管家们的短处,几条小辫子被他抓的牢牢的。
当然,几位副主持管家里也有刚正不阿的,加之帐房道士做事很狡猾,一是没有给人留下过硬的把柄,二是想办他的人又投鼠忌器,毕竟目前他还在蒙骗着主持东家,得到主持东家的信任,你不能不佩服他将清朝大奸臣何申的伎俩运用的灵活机动、炉火纯青。
比如对上阿谀奉承、曲意逢迎,欺骗讨好;对同级耍两面三刀、嫉贤妒能,冷嘲热讽,下拌子使诡计;对违背自己意愿而有能力的下级进行压制、打击、报复等。
帐房道士虽然是道士,但与其他道士的信仰截然不同。
主持东家为了道观的和谐,在《道德经》研究会,不得不在诵经房给他挂个单。
但他对研究、诵经工作并不配合,经常给主抓研究诵经活动的无为道人出难题。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 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无为”“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 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又说: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也就是说,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但“道”并不因此而把功劳占为己有,也不自恃有功对万物生长横加干涉,这是一种深远的德。
道之所以会具有这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的深厚的道德是出于道的自然本性。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不用心、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切。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第七十三章)。
道的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王弼以“顺自然”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精髓的。
在老子看来, 不仅道“无为”, 而且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因此人当然也不应例外。
所以老子得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这一结论。
所谓“自然”, 就道自身来说, 就是自己如此之义, 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 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自然而然地演化之义。
可见, 道的作为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而为”老子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天地无所偏爱, 听任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无所偏爱, 听任百姓自然地生活, 这种使天地万物“自化”顺其自然而为的结果就体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性质。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第一章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论无为第一节老子提出“无为”概念现在我们讲老子的智慧的第四讲,就是讲讲老子的政治智慧。
我们上一讲讲了老子的哲学智慧,关于老子的哲学我们上一节谈到自然无为、道常无为。
那么道常无为也就是天道的无为,落实到无为,按照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这种天道无为要落实到人道上,人道也要效法天道,就是说人道也要无为,这才符合天道的基本性质,所以无为这样一个概念就成为老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除了前面我们讲的“道”就是“无为”了。
应该说老子著书立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或者主要的动机就在于发挥这个“无为”的思想。
他建立起的道论,他的形上学,也都是要突出无为思想,为这个无为思想制造一个理论的根本。
所以老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道论和无为论。
那么他的道论,我们上一讲从他形上学的角度、本体论的角度谈老子哲学的道的主要的内容。
那么我们这一讲主要是把“道”落实到人,那么人也无为,而且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就是社会的上层、管理者、统治者,当时当然都是春秋末期的各国的君主。
所以他的无为论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涉及到社会政治领域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如何实施他的各项的政治措施和管理。
那么老子就是把无为纳入到他的道的无为的基础之上。
那么我们说老子,第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上提出了无为的概念和思想,这也成为老子政治哲学的一个精髓,对后来影响非常大,而且应该说里面也充满了一种政治智慧,所以我们这一讲叫做老子政治智慧。
第二节老子的政治观点大家知道老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谈到政治、谈到政府,他把时代、世代、政府分成了四个等级。
在《老子》第十七章讲的这一段话叫“太上,不知有之”;其次是“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就是说“太上”就是最好的时代或者最好的政府,“太”就是最的意思,最好的,太上,上就好了,最好的时代或最好的政府。
那么是不知有之,下面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政府、不知道领导人是谁,这是最自然的。
无为有为辩论的辩论稿作文
无为有为辩论的辩论稿作文
无为啊,听起来就像是啥都不干,等着天上掉馅饼。
但其实呢,无为是说咱们得顺着事情的自然发展,别瞎掺和。
你就像那水,顺
着河流走,不是也能到大海嘛!无为,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智慧。
而有为呢,那就是跟无为完全相反了。
有为的人,就像那山间
的石头,硬邦邦的,啥都不怕。
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把山挖穿,把海填平。
有为,就是那种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勇气。
不过话说回来,无为和有为也不是那么绝对。
有时候,咱们得
无为一下,让事情自己发展;有时候,又得有为一下,去争取自己
想要的东西。
这就像咱们吃饭,有时候得吃清淡点,有时候又得吃
点辣的,才能满足味蕾嘛!
其实,无为和有为就像咱们生活中的调味品,少了哪一个,生
活都会变得单调乏味。
所以,咱们得学会灵活运用这两种态度,让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时候,咱们得像水一样,顺着事情的自然发展;有时候,又得像石头一样,敢于挑战和创新。
这样,咱们才能
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价值。
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在对待旧制度的态度上,与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站在继承与发杨殷周、尤其是西周文化的立场上,以继承西周文化为己任,并在旧文化中增添了新内容,使之适应新时达的要求。
例如在天道观上,一方面续宣扬西周以来的天命论,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另一方面,他不再强调上帝的人格形象,而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认为天并不发号施令,四时百物则自然地运行生长。
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孔子完全强调人为的作用,说:“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天的权利范围,强调了人的作用,消弱了人的绝对权威性。
再如在对待西周以来的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上,孔子极力主张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提出“立于礼”、“以礼让为国”等思想,同时又主张对礼乐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反对徒具形式的虚伪礼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就是说,礼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既要继承又要改变。
孔子为了挽救礼乐制度,特别提倡用“仁”的思想来充实“礼”的内容。
认为没有仁爱的思想,就谈不上礼乐。
他提倡“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思想,即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为好。
礼节仪式不在于繁多,而在于能否体现仁爱的思想。
在对待传统的礼义文明态度上,老子则与孔子不同。
老子对传统礼义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礼已是人民手中虚伪、欺诈的工具,成了祸首。
至于仁义,老子认为它只是在纯朴大道废弃之后产生的东西。
老子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
但老子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抛弃礼乐仁义的思想。
《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可见,老子并不一概否定礼乐文化。
如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同时又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这是要求去掉虚伪的仁义,而提倡真实的仁义。
第八讲 秦汉以来的道家政治思想
• 重视法律。
• 《淮南子》主张“君制臣,臣事君”,重 视势与术。 • 君臣异道、守职分明。君主要知统御之术
(四)作用
• 对迅速恢复经济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为 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世从大乱 走向大治时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提供了历 史借鉴。
三、《淮南子》的政治思想
• (一)《淮南子》的概括 •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代 对黄老之学作较为全面系统总结的代表性 著作。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所写。原书有 内书、外书、中篇等,现在仅存内书21篇 。通观全书,它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 又融合儒、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 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 供全面的治理方案。该书对当时影响有限 ,但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影响较大。
• 总之,《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是以儒家 思想为主导,以被改造了的道家思想为基 础,兼采各家对它有用的成分融合而形成 的吕氏独特的政治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不管秦王朝二世 而亡是否与秦始皇否定《吕氏春秋》的政 治主张有关,汉初的文景之治与《吕氏春 秋》政治理论的某些思想的联系是显然而 无疑的。
• 如何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最要本是在于君 主修身。古代圣王“成其身而夫下成,治 其身而天下治”,“为国之本,在于为身 ,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 为”。核心在于修身而自然之道,而达到 至公无私。 • 《吕氏春秋》认为君主治其身的一个重要 内容.在于自知、自罪。它说:“存亡安危勿 求于外,务在自知”。君主能够自知才能 反躬自责,有所戒惧。‘三代之兴王,以 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于王。”
秦汉以来的道家思想
汉初黄老、《淮南子》
• 道家学派没有明确的师承关系,思想也不 那么一致和清晰,道家只能是有大体一致 的思考路数和思考兴趣的一批知识分子。 一般认为“无为”是道家思想的共同特点, 但孔子也赞成无为。北大教授江荣海认为, 道家政治思想是一种自然主义政治观,道 家学说的共通思路是体验宇宙变与不变的 “道”,然后把这个“道”推衍到社会与 人类。
第五讲自然无为论
一、自然无为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对自然无为的理解 三、自然无为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概念
1.自然万物;自然而然。 2.天道无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的变化同 样是无为的。 3.人道无为。自然无为是人道的最高法则。 4.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态度: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司马迁::“圣人不巧,是变是守。” 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对自然无为思想的理解 6.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为中国哲学提出 了“自然合理”的思维模式和重要的理 论根据。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 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不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期末考试复习题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错字、漏字、多字不得分)1、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所以,要挽救民族危亡,就要推翻清政府。
2、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3、王弼被公认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奠基人,就其理论深度和思想体系的完整性而言,成就远胜于何晏。
4、韩愈的道统论是基于排佛倡儒的需要提出来的。
5、张载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倾向,是以他的天人合一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6、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的,它是王道政治的根本。
7、汉武帝采纳的董仲舒的建议,终于举起了“独尊儒术”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指导思想的转换。
8、在充分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后,康有为又提出人性平等的资产阶级民权观。
9、严复政治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和强调自由。
10、李大钊以其言行与鲜血践行了“铁道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生信条。
1916年,他发表了一文,提出当时中国青年的唯一使命,在于急起直追,勇往奋进,创造“青春中华”,使“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我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我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我民族”。
11、西汉初年,黄老道家思想是统治阶者的政治指导思想。
12、基于清静无为的原则,《淮南子》作者认为君主治理天下,需要“法宽刑缓”,不可累施刑法。
13、王阳明政治思想上继承孔孟的仁政思想,提出了以“明德亲民”为核心的政治主张,这种政治思想是以其心学作为理论基础的。
14、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的批判远较黄宗羲彻底经世致用成为其主张的思想前提。
15、被誉为是“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写了《革命军》一书,教育了整整一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起到了振聋发瞶的作用。
16、王弼被公认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奠基人,就其理论深度和思想体系的完整性而言,其成就远胜于何晏。
17、张载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倾向,是以他的天人合一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18、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的,它是王道政治的根本。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一一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其至误解和曲解,而要辨明是非,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U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关键词:老子、无为思想、自然、善为老子及整个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道德经中所表述的中心思想:无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乃至人们的一般的观念及行为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然而,历来人们对老子无为主义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诸多的版本,如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愚民理论。
有的人认它为一种阴谋权诈之术,有的人认为它一种消极对待,厌恶世俗的腔调。
我认为这些见解,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片面的,有的完全是错误的。
但要真正辨明是非,我以为关键还是应切合当时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意,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LI的和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民不聊生,朝令夕改的昏暗时代,众诸侯混战,都想称霸天下,白姓苦不堪言,老子作为当时的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和认识肯定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观认识过去。
以下就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无为思想的含义。
一一“无为”即“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学立足于“无为”是有其理论上的内在逻辑依据的:老子的无为主义思想是从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老子认为:道作为本体,其实质就是无为所以“无为”是道之“德”的体现,“无为”是道的一种“上德”,老子说:“道常无为” “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无为有为辩论的辩论稿作文
无为有为辩论的辩论稿作文英文回答:The debate between wu wei (non-action) and you wei (action) has been a topic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for centuries. On one hand, proponents of wu wei argue that by not interfering or forcing things, we can allow nature to take its course and achieve harmony. They believe that by going with the flow and not exerting unnecessary effort, we can achieve more favorable outcomes. For example, in theart of cooking, a chef who practices wu wei would let the ingredients speak for themselves and not overcomplicate the dish with too many flavors.On the other hand, advocates of you wei argue that taking action is necessary for progress and success. They believe that by actively engaging with the world and making deliberate choices, we can shape our own destiny. For instance, in business, an entrepreneur who practices you wei would actively seek opportunities, make strategicdecisions, and take calculated risks to achieve growth and success.中文回答:无为与有为的辩论已经是几个世纪以来哲学讨论的话题。
论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论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作者:王娟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1期摘要:老子作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提出的“道”的概念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而他的思想也是极具深邃和奥妙。
本文拟揭示老子的政治哲学中的“无为”思想的本质就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而这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中的“无为”对当代教育仍然有值得借鉴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有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19-01在先秦各学派中,道家以其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特殊性独树一帜。
而老子则是其奠基者。
老子曾作为周守藏吏,学识渊博,传说孔子曾向老子请教。
而道家学派的教育思想体系以追求“复其初”为目的,体现了其独特的理论风格和深刻的理论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拟从老子的无为思想来谈讨它对当代教育的价值及其启示。
一、老子无为思想的本质:道法自然老子的治国之道和人道可以用“自然无为”来进行概述。
而这个理论基础就是“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道既是宇宙的本原,又是万物的根本法则,那么有关人道的一切问题都必须以“道”为根据。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而“道法自然”是说大道以自己本来的样子为法则,自然而然。
对人来说,从“法地”、“法天”,归根到底还是要“法道”,而所谓的“法道”就是要法“道之自然”。
在人道的问题上,老子的无为论完全是从“人法道”和“道法自然”中引申出来的。
道之自然本身就表明了“道恒无为也”。
因此人做一切事情,特别是诸侯王治理国家的时候都应该像道那样走一条“无为”之路。
而“无为”的本质说到底,也就是“辅自然”或“顺自然。
由此老子得出一个结论:自然者,无为也。
人类对万物应该循道而行,尊重自然本身的状态。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吝”(《老子·第五十九章》)他要求人们仿效种庄稼的原则来对待人事和自然,要顺应万物自然的生长规律,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生硬的人为干扰。
老子“无为”浅解
老子“无为”浅解老子及整个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其著名的“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
老子的无为主义政治哲学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乃至人们的一般的观念及行为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然而, 历来人们对老子无为主义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存在着较多的歧见, 其中不乏各种误解和曲解。
如有的认为它是一种愚民哲学、“人君南面之术”, 有的人贬之为一种阴谋权诈之术, 有的人斥之为一种消极厌世、反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哀叹, 等等。
这些见解, 各有千求,但要真正辨明是非, 我以为关键还是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学说的本意,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
首先我们从“为”说起。
在老子的无为学说中, 老子并不一般地反对“为”, 而是区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为”: 一种是一般人特别是统治者和儒家所推崇的“为”即“有为”, 一种是道家所一贯倡导的“为”即“无为”。
前一种“为”主要指各种政事法令、功业道德, 以及追求名位福禄、声色货利的行为。
一般人、当政者及儒家总以为这些东西多多益善、对它们迷信崇拜、贪恋不已,不懂得节制和收敛, 往往走向极端。
而这些东西一旦过度和泛滥, 就必定成为个人、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祸害。
对于这些“为”即“有为”, 老子是坚决否定和批判的, 他说: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第二十九章)。
企图靠“为”来取天下、治天下, 非但达不到目的, 还会招致失败。
如果再加以执持, 不知回头, 反而更强做妄为, 那就会遭到更大的失败。
至于儒家所热衷标榜的仁义道德, 完全是违逆人的自然本性、丧失真朴自然的道德之后的强做妄为、胡说八道, 必须彻底否定。
老子曾激愤地谴责说: “夫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第三十八章)、“大道废, 有仁义。
”既然这样, 宣扬和推行仁义道德的各种“有为”当然是越少越好。
后一种“为”就是我们所讲的“无为”,概括的说,他的“无为”并不是“不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而是一种特殊的“为”——无为之为, 即要弃绝外在的、人工的妄为, 使之成为无造作、无偏执、无骚扰、无文饰, 任其自发、合乎自然的行为和状态。
老庄“自然”、“无为”论
在处理人与地,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与自然 和谐相处。同时,老子也认为,人是与道、 天、地并重的,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人既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 然,又利用自然,对自然产生影响,但人 对自然的利用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 下进行,不能以人的无限需求为主导,向 自然无度的索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敌 对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人应该 爱护自然,促使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这 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又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认为只有凭 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 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 所待、无所累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 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超越生死、物 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 境界。庄子认为,只有到达这一境界,才 是绝对的无待、无累,才是绝对的自由。 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 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二者都是对老子无 为思想的极端发展。
应该说,“有为”论和“无为”论都有其合理 成分,都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意义。“有 为”与“无为”这一矛盾是辩证矛盾,不 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而要正确地把握其 辩证统一关系、互补关系、平衡关系。
谢 谢!
道家主张无为。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德无 为而无以为” 、“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都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态度。但老子的无为 论不是彻底的。老子也承认“有为”,他认 为“无为”就是“有为”,或者是通过“无 为”达到“有为”。但总的来说,在“有为” 与“无为”的选择上,老子更倾向、偏重于 “无为”。 庄子是一个彻底的“无为”论者,在庄子看 来,“无为”是真正的目的。他主张“安时而 处顺” 、“以无为为常” ,主张舍弃一切 “有为” 。
无为与有为议论文论据
无为与有为议论文论据
大家好!老子曾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一观点阐述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
而孔子却又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一观点强调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
这看似矛盾的双方,实则辩证统一,互相包容,这要求我们将“有为”和“无为”之声共同奏响,以无为保根基,以有为促国家繁荣。
老子说“为者败之”,是指圣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从不按自己的想法随意行事。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顺应自然,不过度消耗自然。
在面对粮食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时,更应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顺应自然。
当今社会,不少人将“无为”曲解为“安于现状,无所作为”,以此消极倦怠,日渐佛系、躺平,这是万万不可的。
“有为”不是乱作为,它需要“无为”的制约。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重视自然、协调发展,它同样需要“有为”的赋能。
“有为”与“无为”如鸟之双翼,一方的存在须另一方的制约与促进,一方的践行离不开另一方的指导与规划。
无为保证了国家根基的稳定,有为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正如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中的表现一样,有能力、有责任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以己之躯护卫国家的安全,是为“有为”;而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则居家抗疫,不给党和国家添乱,这体现的恰恰是“无为”,二者共促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
“无为”是国家赖以稳定、协调发展的精神根基。
因此,我们应将“有为”与“无为”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立足于当今时代之大变局,共同促进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愿诸君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以“无为”保国家根基,以“有为”促民族复兴,在“有为”与“无为”的统一下,为实现国之复兴发一份热,发一份光。
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
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李刚摘要:本文认为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由下列内容构成:一、道性自然,自然虚空,自然独化。
二、人的真性自然,忘于人道之情;物性自然,因循物性。
三、圣人无心,虚心顺物,认识自然之道。
四、生死寿夭、人生命运听任自然;动而常寂,入于自然。
五、一中之无为;率性而动,为而无为。
六、圣人驭世,恬淡无为。
主题词:成玄英自然无为道士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人(今河南陕县),生卒不详,曾隐居东海。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
高宗永徽(650-655)中,流郁州。
在流放期间注疏《老》、《庄》及撰述其他著作。
今《正统道藏》存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三十三卷,此注疏又收入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一书。
[1] 成玄英的《老子》注疏已散佚,现有其《老子》注疏的三个辑校本:蒙文通《老子成玄英疏》六卷,严灵峰《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五卷,日人藤原高男《辑校赞道德经义疏》。
[2] 本文即据其老庄注疏对他的“自然无为”论作分析。
一、道性自然,自然虚空,自然独化成玄英阐述了“道”的自然性。
他认为,道是自然存在的,人与万物都难逃自然之道的法则。
《庄子〃大宗师疏》所说的:“夫物不得豚者,自然也,孰能逃于自然之道乎!”就是阐明这个道理。
在他眼中,道的本性为自然,老子讲“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因为“道性自然,更无所法,体绝修学,故言法自然也”。
[3] 道自体的本性是自然,那么从道性自然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的含义是什么呢?在成玄英那里,道的自然性与其虚通性是同一的,如《庄子〃外物疏》所云:“虚空,故自然之道游其中”。
虚空为自然之道提供了运行的场所,而自然之道本身也就是虚空。
其《老子注》中反复阐明“道”是虚空之理。
他说:“道以虚通为义”;[4]“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
[5] 其《庄子疏》也诠释“道”为虚通。
《庄子〃天下疏》说:“道,达也,通也”。
《庄子〃大宗师疏》称:“虚通至道,无始无终”。
《庄子〃知北游疏》讲:“至道玄通,寂寞无为”。
无为高中作文字
无为高中作文【1200字】道家的“无为”论是最容易让人迷惑的。
无为,从字面上看是“不作为”的意思,可真要这样理解,那中国官场上就会涌出一大堆道家门生了,因为很多人是确实“不作为”的。
啥事不干的后果只会是饿死,李庄两位堂堂的哲学家自然不会傻到告诉别人:“别干活了,回家饿死吧,那才是天道。
”“无为”的意蕴不是不干活这么简单,相反地,它很容易转化为“无不为”,而且从概念的角度讲,“无为”本身也是一种“为”。
《庄子》中有很多小寓言在讲述无为的好处,大致框架是某贤人治国,不改法令、政策,几年后国泰民安,很有20世纪初美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守夜人”的意味。
这里的“无为”就是不妄为,即不轻率地、随便的改变国策,广泛来讲就是不经辩证分析不改变事物运行状态,是一种求稳的行事原则。
在国家进行建设时,“不妄为”是最重要的,历史上教训惨痛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都是不经仔细辩证分析而作出的决策,对新中国的发展起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事实证明,“无为”是让一切事物顺应自然之道发展,并非真的无所作为。
细化到个人身上是:个人有什么天赋就从事什么职业,没有天赋不要硬干;个人可能通过适当努力得到的事物就去得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得不到的就放弃;个人能向上攀登就向上攀登,不称职就退位让贤。
顺应自然之道的无为才是真“无为”。
正如世间万物都有阴有阳,有“无为”的存在也就有“无不为”的存在。
美国在第一次经济危机时,总统胡佛仍坚持政府不干预市场,由市场自主调整,结果是经济危机愈演愈烈。
而在被胡佛骂作“法西斯”的罗斯福上台后,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调控市场,虽然触犯了公民财产私有权,但美国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这就是典型的“无不为”。
无不为也自然不是什么都做,而是把所有该做的的事、能做的事完成,这一点更符合我们对政府的看法,毕竟市场经济有着很多缺陷,不是单靠自然发展就能构建社会主义的。
“无不为”的思想老庄并没有过多谈及,因为春秋战国时各诸候国的国君做的事情太多了,需要用“无为”的思想教化,以救天下百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天无为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天科学理论,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到《尚书·尧典》,从《易》到《春秋繁露》,从《道德经》到《皇极经世经》,从太极图到元极图,形成了一条人天相通的主线。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对宇宙的研究,得出“异质同构互感,同质同构互感”的科学结论,并越来越重视将宇宙研究与人联系起来。
由此推之,人天同构自在其中。
人与天的联系,人与天的相互作用,人天相合的层次等,都是人天科学所要研究的课题,同时又都贯穿在人天无为的运化中,产生无不为的人天效应。
人天系统既奥妙无穷而又自然淳朴。
天者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包括日月星辰、昼夜寒暑、风雨明晦等;也包含地的内涵,即万物赖以生长的地理环境和各种物产:在地理环境方面,有山林沼泽、原野河川之类,在物产方面,则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无机物。
将天地合起来研究,是因为天地阴阳交感,元气、元光、元音运化无穷,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人是天地阴阳交感运化的全息再现,古人称之为万物之灵,是具足元气、元光、元音的一类,可与天地相参,位列三才。
元极图剖判出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是元气、元光、元音,三元的自生、自化、自返和互生、互化、互返,极化出三元的运化层次:太极元气层次,皇极元光层次,无极元音层次。
在人天的关系中,天为无极层次,揭示出天的三元阴阳合和及运化。
人在天的阴阳运化中达到全息再现,属皇极层次。
人天之间的相关和奥秘可用元极图揭示出来(图1)。
图1:元极人天图。
人和天之间,具有全息相关和全息对应的关系。
天是母系统,人则是其子系统,构成“人在天中,天在人中”的有机整体。
商周之际的尹文指出:“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在宏观上,古人早就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理论;在微观上,古人也有一系列的发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这些看似牵强,其内涵却是丰富的,具有较高的人天研究价值。
元极学依据元极图的运化,从人天内在联系的生化返运化中剖判出人天同元、人天同序、人天同参、人天同律及人天同体,其归根则是人人同体、人物同根、人天同元。
人天结构以三元的自生、自化、自返及互生、互化、互返形成人天双向调节的自然控制系统。
古人提出“天时地利人和”。
天者为道的自然规律,时者运化的过程;地者容纳万物的有形环境,是自然规律无的有形全息;利者畅茂通达,各得其宜;人者天地无有运化的灵根,和者既能顺自然运化而生化返,又能在生化返中调控非自然的运化,达到和谐与平衡。
元极图运化揭示出人天亲和的奥秘(图2)。
《元极秘箓》说:“阴起阳,阳起阴,万物三元来发生,天地阴阳生化定,四时二至出乾坤”。
人天是在阴阳调和、三元运化的过程中得到交融和协同。
阴阳无形化运,产生有形的天和日月的运动形成日月年周及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的递嬗。
正是阴阳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才显示出人天大千世界。
阴阳的运化构成四时,即一阳生而出冬至,一阴生而出夏至;阳的平分点上有春分,阴的平分点上有秋分;依据阴阳的层次,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化规律。
人在阴阳的生化返运化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独立的新体系。
人一旦处于元极图中皇极的地位,则构成人天最佳的稳态系统,达到“心心相印,息息相连”的人天效应。
所谓心心相印,指“慧心元明合天心”,即人体的运化规律符合于天地的运化规律;所谓息息相连,指人天形成“息息相转有无间”的往复与升华,这里天之息为三元生化返运化的阴顺阳逆的升降,人之息则是“出入窍穴发毛间”的先天能量的出人。
《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从图2中可见一个具有天之全息的人,依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阴阳的化育,才得以位列三才。
人与天的三元交换,可概括为同气相求,同光相和,同音相贯。
人的元气、元光、元音与天的元气、元光、元音是同构的,人在炼功中可以展现天地信息,是人之先天三元与天之三元在不同层次上交流的结果,是人天潜能的开发。
人在天的四时运化中,不断吸收天之三元完成自生、自化、自返的运化和人天互生、互化、互返的全息运化,达到天人一体。
人天在物质上同构,在能量上同律,在信息转换上同参,在起源上同元,在归根上同极,这些都在无有运化中生化返,形成人天的特有规律。
《元极秘箓》中指出:“无生生无无不生,有化化有有亦化。
”无为潜在的运动,有为显现的运动,无有是系统运化的两个方面规律性的概括。
“无为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人)之母”,无有既自生、自化、自返,又互生、互化、互返,展示大道无为的自然规律。
这里的生是指潜在、萌动的运变;化是指显现、升华的运变。
“无生生无无不生”乃指无的自生、自化、自返。
无属无极层次,包含自然的全部信息。
生则表明无是运化的。
生无指无的自身运化过程,属太极层次,乃潜在的运变。
无不生是指无的内在极化形成新的体系,具有生化天地万物的基础,既是无的运化结果,亦是有的转化起点。
故无不生中的生具有自生和生它的双重特点( 图3)。
“有化化有有亦化”,亦为有的自生、自化、自返的揭示。
通过元极无生图进行研究,皇极中的有为该系统的无极。
化有则为有的自身的阴阳运变,为太极层次;有亦化属皇极的生化万有,亦是经生生不息的有化而返还到无(图4)。
“无生生无无不生,有化化有有亦化”的主旨即“无生无为而无不为”。
将元极图和元极有化图迭加起来则可形成元极无为图(图5)。
元极无为图剖判出无存在于人天运化的始终,保持了人天在不同层次的全息。
为是自然而然,不化而化的运变。
无不的含义是有。
“无生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无遵循自然生化返的运化达到皇极层次,称无为,是无的运化的新体系,是有之根。
无为新体系仍遵循生化返的运化,产生新的皇极层次,为皇极中的皇极,称之无不为,即形成了有的新体系,是万物的产生。
无乃道,为自然之道,谓之心。
无为处皇极层次,是运化达到和的标志,称为德,元极以和为德。
无不为乃皇极中之皇极,为和中之和,称为法。
“德化乾坤万法明”。
故“心德法”揭示出无为的核心。
若应用于人的炼功,则为“心德功”。
人天万物各有其心,各有其德,各有其法,古人称之“一归万法,万法归一”就是指无为生化返的全息过程。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天地无为说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万物作焉而不为其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元极图理论进一步论述了人天无为理论体系。
溯其源,宇宙鸿蒙,三元的自生、自化、自返及互生、互化、互返的运化,使清轻者上升为天,浊重者下降为地。
天地既成,阴阳交感至和,生化万事万物。
天地空间的运化,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阴阳化变的时间结构。
四时的变化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元极图概括为生化返。
天覆地载,日月普照,四时交变,周而复始,化育万物而生,万物而长,万物而存,万物而返。
这是天地的自然规律,即是无为之道。
人法天地自然,应具有“天地之胸怀,日月之光辉,四时之灵慧”,方可通达人天无为之境。
无为是永恒的运化,其标准则是和。
《元极秘箓》中说:“无有和则生阴阳,阴阳和则生天地,天地和则生万物”。
和生一切,一切皆返归于和。
从元极图中可知,和处皇极层次,具有自省互爱的特点。
自省即是自生、自化、自返,自我完善,“独立而不改”,保持自我本性;互爱则是互生、互化、互返,与外界环境相交相融,合于一体。
和的运化有三个层次,即“性命和则生,人物和则亲,人天和则灵”。
性命和是母系统内部达到的稳态,具有通达无碍的基础;人天和是母系统对子系统的主宰,使子系统保持全息态。
人物和是子系统与外界各层次的对应,是无为的展现。
人天万物本是亲和一体,相互依存,是你呼我吸、我呼你吸、和谐发展的。
其皇极为德的层次,与母系统息息相关,而又生发新的体系。
德的运化靠无极的心来主宰。
人天之心的内涵就是慈悲。
所谓慈是欲使万物得到幸福温暖,帮助万物得到幸福温暖;所谓悲,是欲使万物解脱烦恼痛苦,帮助万物解脱烦恼痛苦。
具足慈悲心,方能生慈悲行。
天地覆载万物,不弃一物,具有慈悲的胸怀;日月东出西没,普照万物,济养群生,具有慈悲之德;四时八节调控阴阳,按规律珍摄万物,具有慈悲之行。
天地之慈悲规律,时刻调控着人德的运化。
人体潜存着无为之德,概括来说,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
无为运化是自然而然,生化不息。
作为炼功者,则是内合于己,外合于天,事事合无为,时时有无为。
一方面与无相契,同时又要与有相融。
即无为与无不为,无为与有为要相融,就如鱼儿在湖塘中游动一样。
水与鱼是相亲相合的,湖塘是方形、圆形、三角形,这是一个法则、一个法度或规律,在这个法度和规律之内鱼可以畅游自在。
可见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
循自然之规律就是无为。
天地的变化,四时交替,寒热往来:春天万物萌发,人着夹衣;夏天万物茂盛,人着单衣;冬天万物伏蛰,人着棉衣,人天皆顺应自然而为之。
无为是天地之德,万物得天地化育、日月普照,皆生皆长,没有亲疏,亲和一体。
顺应这个规律则生,逆行这个规律则亡。
比如田地的谷子、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它的生长过程经过春夏秋冬四时蕴育,春天播种,夏天生长,哪块地里的作物能适应,就能茁壮,达到生化返而结果;若不能适应会消亡。
物择天演、优胜劣汰是天地自生、自长的运化规律。
人为作物施肥、除草、浇水都是帮助其适应自然的生长,达到无为。
至此作物长势好,种植人心中乐滋滋,待到秋收更是喜洋洋,人物亲和在此中展示出来。
达到此种境界,人物之间没有界限。
人中有物,物中有人,没有亲疏之别,没有人物之分。
去分别,舍相对,此谓禅家要谛,亦无为境界之妙也。
由此推之,人与人的无为关系应是无亲疏之分,无地区之别。
无分亲疏惟剩亲,这个亲正如天地化育众生、日月普照万物一样,是一种内在的本性的亲和,一如老子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才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的真正亲和,是老子所推崇的那种“无弃人、无弃物”的至公、至善、至和的境界。
《太平经》云:“道兴无为,虚无自然”,若能无为而为,乃大道大德,自得天然。
天地万物皆在无为中生,在无为中长,在无为中返。
无为处于皇极层次,既是先天精华聚集的结晶和全息再现,亦是后天化生万物的起点。
无为是在运化中自生、自化、而又新生、新化,完成无为无不为的“化运”。
无为的特点是“日月新,新之又新”。
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时时创新,刻刻求真。
无为乃皇极,不断吸取阴阳之精华凝合而成,达到无极的全息,形成自身的三元场才能自生、自化产生新的体系。
农民种庄稼,先要顺季节合天之场,次要整地合地之场,有了天地之场,作物的种子播下去就能顺自然规律生长。
人要办好每件事,首先要考虑诸方面的因素,概括起来无非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而形成三元场。
这种场形成得越好,事情就办得越顺利,达到自然运化,无为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