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破译老子之无为
破译老子之无为“无为”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有为”就是瞎折腾,“无为”就是不折腾。
折腾是为了求名求利,老子反对瞎折腾,主张清静无为。
老子认识到人类的“有为”是:剩余智慧→求名求利→胡作非为→反天道而行之→破坏人类内部及与自然平衡的行为。
无我无智无欲,平衡者无为;有我有欲有求,不平衡者有为。
老子倡导“无为”:剩余智慧→求存求活→无为→利于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平衡。
老子的“无为”是不因求名求利而破坏平衡,凡事顺其自然,但为了求存求活应当“无不为”,求存求活属于自然行为。
所以,老子的“无为”决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无为无不为”。
老子的自然无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两人思想的交集,大抵就是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老子针对人类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不平衡,开出处方:无知无欲+知止知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
老子路线:无我→无智→无欲→无为→无事→无极,有为是因为有欲,有欲是因为有智。
“无智”是无剩余智慧,而非生存智慧,老子希望人把所有的智慧都用于生存。
“无欲”是无求名求利之欲,而非求存求活之欲,老子提倡人的求存求活之欲能得到满足。
老子意思是在不违天道的前提下,人应当有所作为。
“无事”是不违背平衡规律,不要瞎折腾。
“无极”是保持准平衡,因为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剩余智慧是求名求利根源,求名求利则是破坏自然平衡的根源,所以,要做到“无为”就先得“无欲”,要做到“无欲”就先得“无智”。
《老子》中九次出现“无为”。
老子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认识到人类的“为”是:剩余智慧→求名求利→胡作非为→破坏人类内部及与自然的平衡。
所以,老子倡导“无为”: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无为→利于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平衡。
老子的“无为”是不因求名求利而反平衡,凡事顺其自然,但为了求存求活应当“无不为”。
老子“无为”的思想主要是反对人们为求名求利而瞎折腾,而求存求活属于自然行为。
一切为了生存的行为都是天经地义的,不属于瞎折腾,所以要“无不为”。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为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争名利、以柔克刚等哲学思想。
一、无为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无为的内涵包括自然、无为、不争、守柔等。
自然是无为的核心,老子认为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道的本质特征。
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是指人类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不争是指人类不要争名夺利,而是要淡泊名利,以柔克刚是指人类要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用强硬的手段。
二、无为的作用1.社会层面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无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化,而是要注重长远的利益和整体利益。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守柔不争,以和为贵,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个人层面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无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是要注重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同时,老子也强调人们应该以柔克刚,用柔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三、无为的应用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管理中,就有人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指管理者不要过度干预下属的工作,而是要顺应下属的能力和意愿,让下属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 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无为”“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 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又说: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也就是说,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但“道”并不因此而把功劳占为己有,也不自恃有功对万物生长横加干涉,这是一种深远的德。
道之所以会具有这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的深厚的道德是出于道的自然本性。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不用心、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切。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第七十三章)。
道的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王弼以“顺自然”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精髓的。
在老子看来, 不仅道“无为”, 而且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因此人当然也不应例外。
所以老子得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这一结论。
所谓“自然”, 就道自身来说, 就是自己如此之义, 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 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自然而然地演化之义。
可见, 道的作为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而为”老子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天地无所偏爱, 听任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无所偏爱, 听任百姓自然地生活, 这种使天地万物“自化”顺其自然而为的结果就体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性质。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人类自我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
推崇使得人 的个体价值不断被强化 , 人类开始狂热地谋求 自 我选择 、 自我设计 、 自我实现 。 这是被限制在抢夺有限物质资 源状 态下 的主体所表现 出来的应对社会现状 的普遍表现 , 个 人私欲 以一种居高 临下 的态势听任常人俯首称臣。‘ 个人主义的极端走 向导致个人本位 、 自我 中心 、 利己主 义的泛滥 , 人类精神 世界逐渐滑坡 , 道德缺乏明晰的认 同感 ,
甚 至 道 德 底 线 的 坚 守 也 日渐 力 不 从 心 ; 另 一 方 面 , 力 崇 而 权
题的解决和生态 可持续发 展也依赖于人类 处理好人 与 自然
的关系 ,自然不可能被视 为与人类独立平等 的道德 主体 、 价 值主体和权力 主体 。但 问题在 于 , 、 随着经济 的腾飞和利益矛
21 0 0年第 l 8期 总第 9 期 2
经济研究导刊
EC 0N0MI S ARC GUI C RE E H DE
No 1 , 0 0 .8 2 1 S f l .2 e a No9 i
浅 老 “ 为思 对 代 类 我 值 向 现 意 析 子 无 ”想 当 人 自 价 取 的 实 义
化价值的泛滥促使人 与人 的交往被 定格在你争我夺 的资源 利益争夺 的拉锯战中。 ( ) 三 极端“ 个人 主义” 向 倾
的地位的绝对性 、 至上性和唯一性 。人类 以“ 万物之灵长 , 自
然之主宰” 自居 。 为 自然 界的一切 为人 而存在 , 认 人的利益和
需要决定 自然的存在 和价值 ,只重视人类 的需要 和利益 , 无 视 自然资源的有 限性 、 自然生态的平衡性与规律性 以及人对 自然生态 系统 的依附性与不 可分离性 , 自然 界进 行着“ 对 征
落和悲剧 , 人类 自我 价值 的取 向和定位 开始在这个高速发展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己口口B.口5(中)i▲制占缸金I l政法论坛4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寇颖丹摘要“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
老子认为“道”是无言的存在,天“道”自然无为,因此“治”也应该符合“澎的自然特性,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无为而治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主要包括: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
关键词老子无为无事善为道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5-159-02一、老子无为思想的时代背景(一)社会根源老子生活的时代处于春秋末期,正是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无休止兼并战争,人民流离失所,这一切引起老予对统治阶层“有为”的反感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老子认识到统治者的有所作为是社会混乱的根源,为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无为思想是对当时统治阶层为了自身私利而恣意妄为的一种否定。
老子主张以“无为”治理天下,认为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存在都统摄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地道”、“人道”、“自然之道”是相通的,一切事物都是构建“在道”的合理秩序上的,并且只有这样才是合理的。
所以.圣人的治国之道应是“顺乎自然”的治理国家,“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唯一可取的道路。
(二)巫史文化背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形成,是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
除了我们上面说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之外,巫史文化传统也是重要的原因。
老子曾为周史官,《史记·老子传》记载,“老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张汤传》中说,“老子为柱下史”;虽然说法略有不同,老子徽过史官是可以肯定的。
作为史官,无疑能广泛接触当时所存典籍文献,并对其中的思想观点批判性的继承,因此对于中国的远古史,老子有着清醒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因而一般认为老子学说出于史官文化和历代帝王经验。
同时,远古时代的中国有着巫史不分的传统,巫史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尊崇自然力。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作者:李婷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春秋时期老子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用来告诉统治者如何以“无为”实现治世的愿望。
“无为”是指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这一思想主张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对后世影响重大,在现代社会管理中,仍被广泛地推广,意义深远。
关键词:道家无为而治现代管理现实意义一、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来源1.“无为而治”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老子“无为而治”这一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动荡的时期。
墨子对当时局面的描述则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从中就可以体会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
各能者纷纷提出自己的治世思想,而老子是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史官,从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冷静观察中,认为当权者的“有为”统治已经给社会、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祸患,所以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治世思想,构建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
《老子》这部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就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光辉。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其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老子的哲学体系就是围绕着“道”而逐步展开的。
在老子看来,“道”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2.老子“道”的阐释。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与“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道”的本质特性。
因此,对“无为而治”思想的剖析需建立在了解“道”的基础上。
春秋时期就已经把天体运行的轨道叫做天道,把人做事遵循的法则叫做人道了。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不仅吸取了春秋时期他人关于“道”的理解,更把作为规律、法则意义的“道”发展成为万物本原之道。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世界的本原与始基,是万物的主宰。
“道”除了是万物的根本,它还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正如《老子.二十五章》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所生活的时代,诸侯内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而对百姓苛捐杂税,惨无人道地徭役男丁,各地贵族养纳食客食客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提出各种学说,为侯王出谋划策;甚至统治者内部家族为争夺王权而不择手段互相残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老子看到统治者主导的残酷的社会制度所导致的人性扭曲,人的欲望过度所带来的人与人,国与国的冲突,人的本性变化,再也不具有“自然”的本质,因此老子提出自己“无为”的主张一、提出“无为”“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大“道”象泛滥的河水一样广泛流溢、无所不到,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对万物却从不干涉,大功告成却不自以为有功。
(它)养育了万物却不自以为主宰,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是很渺小了;万物归附于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算得上是伟大。
正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造就了自己的伟大。
自然即无为。
从这里可以知道老子知道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具有其自身的所固有的规律,人类不能把人为的意志强加之于事物,人类应该做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以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因此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做,也不是妄为,而是努力的循其物理,顺其自然的“为”。
“道”作为宇宙的本源是如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在老子看来百姓生活之所以如此视如贫苦,民生之所以不安宁是因为统治者人为地制定各种社会制度过分地干预百姓的生活,“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6):“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老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中,他的“无为”人生观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的“无为”人生观,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人生观。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也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强调“无为而活”,即不要受过多的欲望驱使,过简单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无为而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无为而为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而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不再强求和控制他人时,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
同时,无为而治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加高效和谐地运转。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子的“无为”人生观过于消极,会导致人们不思进取。
但事实上,无为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在积极进取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干预和引导。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哲学思想。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无为”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
其中,“道”、“有”、“无”三个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试图深入理解老子的道本论,并探讨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老子无为思想的总结
老子无为思想的总结老子无为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和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自然为本,主张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和谐,以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以下是我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总结:首先,老子无为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遵循自然的运行规律,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人的行为和思想应该符合宇宙的道,即“道法自然”,追随大自然的变化和发展,得以实现个体和谐与整体和谐的统一。
其次,无为思想主张在无为中实现无尽。
老子强调,无为并不是完全的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人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去做事,即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顺其自然。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是最高的存在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才能彻底解放自己,实现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再者,老子无为思想拒绝权力的追求。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的统治和干预会破坏自然的秩序,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冲突。
相反,他主张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来领导人民,即减少政府的干预和控制,将权力还给人民,让其自由发展和自主实现。
此外,无为思想还强调了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自觉。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在的安宁和满足,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心境的自由和超越。
他主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调了自省和自知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正确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本质和局限,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最后,无为思想还与道家的道德观念密不可分。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和法则,是万物存在和运行的规律。
他主张人应该追随道的指引,以道德为准则来行为和判断。
他提出了道德的概念,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和谐。
总的来说,老子无为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追求内在平衡和和谐为目标,以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为原则,主张个体与整体的统一,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无为思想对于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世思想家、政治家等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为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实质一、“无为”的实质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
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1]“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
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作者:曹德品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0期摘要:《老子》一文五千言,论述阐发了老子的哲学核心——道,道它无为而无不为,在整篇《老子》中,无为的思想贯穿始终。
《老子》一文中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而是一种顺应规律和自然的有为,有它很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无;无为;有为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75-01一、什么是无为与有为整篇《老子》中,“无为”一词共出现了八次,可见“无为”在《老子》中的重要性。
“有为”一词,文章中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仅在第七十五章“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中出现一次,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有为”一词的理解。
因为“有为”一词与“无为”一词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可以从对“无为”的深刻了解进而了解到“有为”的含义。
《老子》一文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最后一次在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些章句虽然直接使用了“无为”一词。
但是对于我们理解它的本意的帮助并不大,要了解“无为”一词在文章中的意思和内涵,就要先对文章中的哲学概念“无”有所了解。
文章的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四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助于我们对“无”的理解。
十一章中讲由三十根条辐组成的一个轮子,正是由于它的中间空无才可以作为車的一部分使用、房间因为中间空,中间无才可以作为房室来装东西用。
但是我们要看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车轮之中的空不是凭空而空的、由无而无的,而是有条件的“空”与“无”的。
是先有由三十根条辐组成的轮子后才能使其中间的部分“无”的,若是先没有轮子的“有”是不存在中间的“无”的,也就不存在整架车子了。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实质一、“无为”的实质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
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1]“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
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意义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意义作者:王秦来源:《卷宗》2013年第08期摘要:老子的哲学体系核心是“道”,具体言之就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我们通过对老子其人、其思想观点的阐述,结合时代背景,引出对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思考,意义非常。
关键词:老子;无为;修养;发展“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是老子的思想结晶。
司马迁也在《史记》中指出,老子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由此得见,老子的无为思想仍对当代人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深入解读这古老而又不朽的思想的很有必要。
1 老子的生平和《道德经》问世开篇之初,我们先了解一下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
他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吏,比孔子年长,学识渊博,孔子曾去向他问礼。
后来,看到周朝腐败,决定脱离当时的政治斗争,隐居山林。
当他要出关时,关令对他说,你既要去做隐士,就一定要把你的学术著作留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写下了他的《道德经》才被放出关。
老子著书共五千多字,有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和一套范畴概念。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老子》的两种写本,对我们研究老子的思想有重要意义。
1993年,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出土,为我们了解老子思想的原貌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老子其著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的哲学核心是“道”,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
老子曾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也说明,老子所谓的“道”也就是“无”,它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的东西。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都是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几种或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如水、火、气等,而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源、万物的根本,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和发展,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以其上之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道德经》,七十五章,下同)可见老子在此所说的“有为”,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作为的涵义”根本不同,它是指统治者从自己和本阶级的私利出发,根本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倚仗武力和权势的强行所为,恣意妄为。
老子提出“无为”的概念,旨在告诫侯王等统治者不要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强行所为和恣意妄为,期望他们能够效法道的无为和圣人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从而为人民的自主、自化、自成和社会自治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另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这里说的圣人的“好静”、“无事”、“无欲”也是“无为”的意思,突出强调了不强行干预事变的自然进程。
子看来,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否则会有大灾难来临。
“民不畏威,泽大威至”(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说的正是如此。
所以,老子极力地呼吁为政要“无为”。
“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
“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
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开宗明义,无为即是依道而为,绝不是不为。
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
所以说“无为”不是消极的,无奈的,而是从更高思想智慧出发的依道而为。
第二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中有两个“无”字,第一个无字即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无字是否定副词,即不的意思。
此句意为按照道和自然规律而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
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
第三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无以为”,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无心去作为,“以”是用的意思,无以为即无所为,没有企图。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阐释
老子“无为”思想的现代阐释老子,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一位伟人。
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千百年来的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
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
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荦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虽然历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生活活动里而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
标签:老子;无为;无所作为;为所欲为一、老子无为思想的哲学背景老子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可惜有关他的平生事迹已难详考,就连他确切的生卒年月也未曾留下。
老子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司马迁在《史记》里为老子作传的时候,这样写道:“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已经非常严重了。
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老百姓的生活。
浅析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徐梗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现代社会中,一些对老子哲学智慧不了解的人,往往误解甚至故意曲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将这种高深的生命智慧简单地以“无所作为”、“不管”、“由着”等来解释、理解。
本文针对这种世俗偏见,从分析老子“无为”的哲学思想出发,阐述其“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内涵,在真正理解老子“无为”哲学智慧的基础上,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得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实践。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73-01一、王弼所理解的无为无为而治,是所有学者对道家思想中理解产生分歧最多的内容之一,提倡“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特点特色,也是真正的大智慧,而且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就是对智慧本身的真挚、强烈,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
不少学者专家认为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不去作为”、“不作为”。
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不做、不想不问、不思考不辩驳,而是指反对违背自然规律、客观规律的作为,强调要以按照自然规律、客观规律、客观实际、顺其内心的方式去作为去办事。
事实上,道家的“无为”其实是“有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使人们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从“无知”发现“有知”从“熟知”到“求真”。
老子所讲的是“无为”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无为。
而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内涵呢?现今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是王弼的解释,王弼注:“顺自然也。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情不需要作为就能够到达成功,也不是每一件事做了就一定能成功。
“无为而无不为”即是作为或者不作为都是做事做人的最高境界,处理好这两者就是到达顶峰,这样才是人生的境界,是对完善人生境界的意义与价值。
“无为”与“无不为”在某种意义上同义词,是同一事物事情的两个方面的体现,其实就是对待事物、自然的一种人生态度。
浅谈老子的“无为”
【关键词】老子 政治 无为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道 家的创始人。据《史记》载,他姓李,名耳, 字聃。但是《史记》对老子短短五百余字 的含混不清记载给后世留下许多疑问,关 于老子其人的相关记载少之又少,所以学
. 界A对ll老子R其i人gh其t书s有R诸e多s争e议rv。关ed于.老子 其人其书的相关考证与本文主题相关不 大,不多加赘述,在这里取用冯友兰和李 泽华两位先生的观点:书中的思想大约是 老子提出的,老子其人在前,其书在后,该 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即本文中老 子其人与其书的思想是一体的,不加区 分。 因为有关老子的史料过少,所以后人 对老子本人政治倾向的解读看法极不相 同,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思想的解 读。“无为”众多的定义,也由此而来,以 下粗略分为五种。 一、无为,即完全无为
203
NEWS WORLD 语 言 · 文 学
为而治’的基本精神。”⑧ 虽然任继愈先生和刘泽华先生的观
点相近,但不同的是,刘泽华先生直接提 出,“无为”是一种政策。而接下来这种定 义的说法更加直接,他们认为,“无为”是 一种政治手段,是统治者的权术。
三、无为,统治者的权术
何兆武先生在其《中国思想发展史》 中写道:“老子认为。‘礼’治和‘法’治 都不行,最好的统治方法就是 ‘无为而 治’。他所谓的‘无为’,从反面来说也就 是‘无不为’。”⑨何兆武先生认为,老子 代表没落贵族阶级,他对新的封建制度不 满,大加批判,但作为统治阶级,“无为而 治”仍然是一种统治人民的办法。不过是 建议统治者用温和的手段让人民老实服 从统治罢了。“老子的‘无为’,是建议统 治者用一根无形的绳索捆住百姓的手足, 要他们无所作为,不能有丝毫的反抗。”⑩ 由此可见,“无为”,是统治者的权谋之 术。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
浅谈老子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1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关键词:道家;无为“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
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
“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学号:20083876姓名:陈勇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及班级:建筑材料工程2班摘要::“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无为” 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
老子的“无为”,实际是要人们遵循规律,客观地去做事,让社会在和谐中发展。
老子的无为哲学有着其崇高的思想境界,顺其自然,无为不矜,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当今社会有着其广泛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老子“无为”的哲学思想顺其自然无为不矜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道德观与孔子、墨子的道德观有明显的区别。
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道”与“德”的解释有两层涵义。
一是在哲学意义上,“道”指世界的本原,“德”指万物的本性。
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意思是说,万物靠道生长出来,又靠自己的本性孕育、成长、发展,因此万物都要“尊道而贵德”。
二是在伦理意义上,“道”指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德”指人类的本性或品德。
他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即是说,圣人以与世无争作为自己的最高生活准则。
他又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这里的德,则是指人的品性。
在老子那里,自然与道德观是相通的。
他说:“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就是说,人类生活中的“道”与“德”,应当以自然界的“道”与“德”为依据。
老子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应依循天道,做到自然无为。
正是从这样的道德观念出发,老子提出了自己一套以“无为”为原则的道德观。
老子把“无为”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则和人的至善品德。
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人人做到“无为”即朴素无欲,无所作为,即能“天下将自定”。
他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天下统治者与老百姓都以“无为”为美德,就能天下太平,民众富裕。
老子竭力称赞“无为”的品德。
他指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思是说,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万物的成长辛劳而不居功自傲,为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万物,这才是至高至善的品德。
这些话表面上是称颂作为世界的本原的“道”的,其实也是指人道的,把“无为”看作是圣人的最高美德。
老子认为,从人类到自然界要以无为、无欲即“自然”为其活动的准则。
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认为,“无为”才符合人的本性。
任何“有为”,都会引起社会的混乱,道德的倒退。
“无为”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道”,他批评儒家的仁义忠教和礼德,认为这些都是放弃了“无为”这个“大道”而引起的。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
他还指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簿而乱之首。
”。
在他看来,道德的最高境界是“道”即“无为”,其次是以道为依据的“德”;第三是“仁”,虽仁德有所作为,但“无以为”;第四是“义”,有作为,有追求;第五是“礼”,完全败坏了无为的道德原则,因而礼德是最坏的,是对道德的最大背叛。
老子在《道德经》八十一章中,有十章谈到“无为”。
细细品读,老子的“无为”哲学,包含了四种境界。
其一顺应自然。
他在第二章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蔫而不为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他说,圣人懂得道体,一切顺应自然,以“无为”的态度来做事,用“不言”的方式去教导别人,像道一样任凭万物自然地去生长变化,而不去干预;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培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其能;成就了万物,而不自居其功。
正由于不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就永垂不朽。
简而言之,“无为”即不刻意去作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即辅助万物去自然发展,而不敢勉强按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其二无为不矜。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灿烂,社会也习惯于以创事立业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当这些成为社会思潮时,急功好利,炫耀吹嘘便不可避免。
细想,这恰恰与创事立业的志向自相矛盾。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他说人不带偏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功过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当首领。
在二十四章又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依靠自我偏见的,反而看不分明;自以为是的,是非判断不清;自我夸耀的,反而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不能当首领。
所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六十四章)。
能够做到无为,就没有失败;不偏执,也就不会有损失。
因此,如果不是以一颗平常心去做事,很可能会功亏一篑,遭受挫折。
其三无为自化。
老子在五十七章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意思是说我无为而治,百姓自然化育归顺;我喜欢静,百姓就自然纯正;我不兴事,百姓就自然富足;我没有私欲,百姓就自然淳朴。
所以无为,并非一无所为,而是不造作,不妄为,而是以无为的手段,达到自化的目的。
治国治人更应如此,每个百姓都有自治的能力或潜在的人性,不必一味去强制干预他们,应该以“百姓心为心”,促使百姓人人自治自化。
其四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外在行为看“无为”,实际上没有一件事情不为。
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处事艺术。
他在第十七章里把统治者分为了四等:“上之,下有知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统治者,用无为的方式处事,推行不言的教化,人们仅仅知道有它的存在。
次一等的统治者,用德教感化百姓,以仁义治理国家,人们都亲近它、称赞它。
更次一等的统治者,用严酷的刑法管理百姓,人们都畏惧他。
最次一等的统治者,它对百姓不讲信用,愚弄压榨百姓,人们蔑视它。
老子的无为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其广泛的启发意义和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修身养性方面:中医学和现代很多长寿的人士都借鉴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第七十三章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认为没有欲望心就会平静下来,一切都会变好。
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让一切顺其自然。
如果一切能顺其自然,就能生生不息,老子这种朴素的道家思想,对我国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皇帝内经》便吸取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理论。
《老子》第二十九章说:“去甚,去奢,去泰”,他认为追名逐利,嗜好过多,都是找灾引祸,也是百病丛生的根源。
《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豪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老子》第八十章告戒人们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恬淡清心,皆知寡欲。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则极力主张“少欲”,认为“多欲则智昏”“纵情恣欲”“皆衰寿命”。
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对中医学及其养生理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此外,《老子》第四十六章说:“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四季更替,寒暑分明,人应顺应自然。
中医学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中,处处强调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称“天人相应”。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人们要顺应自然养生才能健康长寿。
日本的铃木大拙在他86岁时,弟子问他有关养生之道:他说疲倦了就休息,想睡就睡。
并且我们知道他的禅式坐睡最有名,其实这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无为”养生之道。
他80岁后天天讲学旅游,90岁后天天读书讲学为乐,94岁参加檀岛第四次哲学家会议,成为当时著名的新闻人物。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已九十多岁了,身板还很好,思维还很敏捷。
有人问他有没有好的长寿秘诀,他的回答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想吃啥就吃,心理不要有负担,顺其自然,经常保持精神愉快,乐观豁达,内心要达到心平气和就行”。
其实,从季老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也借用了老子“无为”的方法养生,从这两个具体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只有顺应自然的“无为”,才能达到真正修身养性的目的。
在企业管理方面:对于老子“无为”的思想成功运用的例子也很多,山东鲁南化肥厂能起死回生,可以说也是无形中借用了该思想。
《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下之知之,其次亲而誉制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信不足焉,悠兮其资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最英明的领导者,从不轻易发号施令。
山东鲁南化肥厂在1987年亏损452万元,当时企业上下人心涣散,面临倒闭。
新上任的领导改变了前任领导事无巨细皆管而且经常朝令夕改的管理方式:领导只是了解问题,不乱指示,只把握企业总的发展方向,不干涉具体的生产过程。
由原先领导“为”而下层“无为”,现在变成领导的“无为”从而实现了员工的“有为”,员工相应地变成了企业的主人,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年的功夫,企业就转亏为盈上缴利税1000万元。
企业整改成功后领导总结经验说:只有领导“无为”工人才“有为”。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
在锅里煎小鱼如果不断翻动,它烂得越快,治理一个国家如果不断更改法律政令,那么老百姓肯定痛苦不堪。
对于一个国家,国君不应该经常改动法律政令,确保政策和法令的持久性,让人民安居乐业,扰乱民心国家就会动荡不安。
用“无为”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楚庄公应该算一个成功的例子。
楚庄王平时不显山露水,谨慎地藏起自己的锋芒。
他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而是在默默无闻中积累丰富的政治经验,“不鸣则则已,一鸣惊人”,所以最终成就了大业。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是要“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教”。
所谓“无为而教”就是教育者不过多地强迫灌输,应该遵循学生身心成长发展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间接教育手段,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自省地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
老子“无为”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今天在我们已经经过最大努力而无结果的情况下,我们要试着用“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情。
我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自由地发展,不要违背客观规律去做过多的强求,这样或许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