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无为之道
破译老子之无为
破译老子之无为“无为”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有为”就是瞎折腾,“无为”就是不折腾。
折腾是为了求名求利,老子反对瞎折腾,主张清静无为。
老子认识到人类的“有为”是:剩余智慧→求名求利→胡作非为→反天道而行之→破坏人类内部及与自然平衡的行为。
无我无智无欲,平衡者无为;有我有欲有求,不平衡者有为。
老子倡导“无为”:剩余智慧→求存求活→无为→利于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平衡。
老子的“无为”是不因求名求利而破坏平衡,凡事顺其自然,但为了求存求活应当“无不为”,求存求活属于自然行为。
所以,老子的“无为”决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无为无不为”。
老子的自然无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两人思想的交集,大抵就是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老子针对人类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不平衡,开出处方:无知无欲+知止知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
老子路线:无我→无智→无欲→无为→无事→无极,有为是因为有欲,有欲是因为有智。
“无智”是无剩余智慧,而非生存智慧,老子希望人把所有的智慧都用于生存。
“无欲”是无求名求利之欲,而非求存求活之欲,老子提倡人的求存求活之欲能得到满足。
老子意思是在不违天道的前提下,人应当有所作为。
“无事”是不违背平衡规律,不要瞎折腾。
“无极”是保持准平衡,因为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剩余智慧是求名求利根源,求名求利则是破坏自然平衡的根源,所以,要做到“无为”就先得“无欲”,要做到“无欲”就先得“无智”。
《老子》中九次出现“无为”。
老子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认识到人类的“为”是:剩余智慧→求名求利→胡作非为→破坏人类内部及与自然的平衡。
所以,老子倡导“无为”: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无为→利于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平衡。
老子的“无为”是不因求名求利而反平衡,凡事顺其自然,但为了求存求活应当“无不为”。
老子“无为”的思想主要是反对人们为求名求利而瞎折腾,而求存求活属于自然行为。
一切为了生存的行为都是天经地义的,不属于瞎折腾,所以要“无不为”。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2)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老子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张扬;锋芒毕露,不能长保;光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经常善于争而不善让,会给人带来祸患。
老子就是通过这些言论来具体阐释其“无为”思想的。
《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是说让一切随缘、来去无意,万物善而不争。
在老子的理想中,“圣人”应持“无为”的哲学对待天下,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有所“为”。
“事无事”是说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无事”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理事情,最终会水到渠成。
从对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而言,寂静虚无求恬淡,纵情山水寻逍遥,愉悦心灵品人生。
“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
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人们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生活,其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
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教育方面: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应用。
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碎,或陪或堕。
”就是说世间万物物性不同,要允许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存在。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习惯、特长等,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充分地发展,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要数魏书生老师。
魏老师在当班主任时,他们班上的事情自己根本不用管,他把学校安排下来的事情根据情况分配给班里的同学,每位同学分别管理一件事情,这样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最终都将任务完成得很好。
有一次魏老师出差讲学,学校里举行运动会,他带的那个班最后在运动会上竟拿了第一名。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的哲学是中国哲学中最早而又有系统的思辨哲学的理论。
与儒,墨学家立足社会现实建构自己的理论观点不同,老子以自己的独特的睿智,率先发明了有为世界背后的无为和抽象层面的理论价值。
一但是所谓的无为到底又是什么呢?(一)、“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老子的“无为”观念,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解,使一些人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这和儒家积极有为的观念似乎完全背道而驰,也与今天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因此今天谈“无为”似乎不合时宜。
其实“无为”绝对不是不解决问题,什么都不做,老子对其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晚周纷乱的天下,贵族骄奢淫腐,法令繁如牛毛,苛政暴如猛虎,各国互相侵夺篡杀。
老子深信乱世的原因不在制度不良,而在制度的不足为治。
愈是想要以仁义礼乐、明主能臣来扭转局面,则愈是纷扰人心,适得其反。
老子看来,人们执于已见而与人争论,是造成社会纷乱之主要症结,想要消除纷乱,人们便须放弃“人为”的标准,而去体认大自然的和谐,而且不要妄自制订标准,必须“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也就以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为标准。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道,“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天下”,也就是说,能够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天下人,乐于舍身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老子是真正以负责任、爱民的态度在为治理者寻找治理理念,因此,无为,绝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是相对过分强制的行为来说的,是对作为的方式的一种界定。
(二)“无为”不是“为所欲为”老子在说明“无为”观念时,很容易造成另一种误解,认为如果管理者“无为”,就是任由个人所欲而为。
其实老子强调的“无为”固然呈现了超越人为规范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乃受老子所推崇的“道”的约束,也就是说:自由是有限度的,必须以不破坏自然和谐为范围。
否则,若只知去除人为而不遵行天道,“无为”就成了个人的“为所欲为”,即由统治者个人的“人为”、“为所欲为”,扩展为全民范围的“人为”、“为所欲为”,从而引发另一种纷乱?比如老子在《道篇》的第二章中就提出了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关键词:老子道家无为《道德经》保身修身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无为思想的涵义老子是道家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无为”思想,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无为”?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
《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
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
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
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
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
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 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无为”“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 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又说: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也就是说,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但“道”并不因此而把功劳占为己有,也不自恃有功对万物生长横加干涉,这是一种深远的德。
道之所以会具有这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的深厚的道德是出于道的自然本性。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不用心、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切。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第七十三章)。
道的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王弼以“顺自然”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精髓的。
在老子看来, 不仅道“无为”, 而且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因此人当然也不应例外。
所以老子得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这一结论。
所谓“自然”, 就道自身来说, 就是自己如此之义, 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 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自然而然地演化之义。
可见, 道的作为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而为”老子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天地无所偏爱, 听任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无所偏爱, 听任百姓自然地生活, 这种使天地万物“自化”顺其自然而为的结果就体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性质。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无为”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首次提出的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的落脚点,但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决不是不作为, 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有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意义Abstract:"Doing nothing" as a governing thought, is the first Taoist founders Lao zi propo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tao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othold, but Lao tze in the philosophy of" doing nothing "never is not as, but another way of" can do ". "Doing nothing" thought is Lao tze political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ore content, it emphasizes "tao always dose non-being but all for" to its further study for today we handle to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deep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Lao tzu tao non-being significance 导论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
浅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无为” 是顺其 自然的无为。世 间万物都应遵 循其 自身的客观规 律, 不应 加 入 人 为 的 扭 曲 。 因为 事 物 本 身 就 存 在 发 展 的可 能 性 和 潜 在 性 , 顺 其 自然 即是“ 无为” 。掌握 自然存在 的规 律, 尊重客观规律 , 顺其 自然 , 不 强其难 , 就可大有作为。如老子所说 : 知常容 , 乃公 , “ 容 公乃王 , 王乃 天, 天乃 道 , 乃 久 , 不 殆 。 即 了解 规 律 的 人 是 无 所 不 包 的 , 所 不 包 就 道 没身 ” 无 能坦然大公 , 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全 , 无不周全 , 才能符合 自然 , 符合 自然 才能符合于道 , 顺道而行 , 才能长久 , 终身免于殆 。由此 可见 , 老子 的“ 无 为” 思想是要求人们掌握事物的发展 规律, 其 自然 , 顺 让万物 在 自身允许 的范围内得到充分 自由的发展。 ( ) 朴 归 真 三 反 老子 的“ 为至朴之 “ ” 同时也 是至真之 “ ” 至善之 “ ” 道” 道 , 道 或 道 或 至美之 “ 。为 了防止人性的异化 , 道” 老子 主张“ 绝仁弃义 ” 老子主张绝 , 弃, 旨在 回归于 自然之 “ ” 道 。保持 人的本 真面 目, 因外界 的因素丧失 不 自身 的本 性 。 让 自己 的本 性 得 到 发 展 , 性 得 到 张 扬 , 而实 现 自 己 的发 个 从 展。老子告诫人们“ 知其荣 , 守其辱 , 为天下谷 ”, 知道 自己优势 , 却使 自 己保持谦虚的心态, 而且宁愿像那天下 两山之间的空谷一样而虚怀 , 以复
性; 也使领导能够摆脱细小琐事的烦扰 , 集中精力去谋虑企业大局方面 的 事 。这 样 上 下配 合 , 司其 职 , 能做 好 工 作 。 各 才 “ 无为 ” 想 还 为人 们 提 供 了一 种 良好 的 社 交 技 巧 。 老 子 主 张 以 柔 思 弱退让处世 , 主张要谦虚礼让 , 厚待人 , 宽 因为“ 善用人 者为之 ” 老 子奉 , 行 的 以 退 为进 的社 交 风 尚 , 全社 会 推 广 , 会 形 成 一 种 互 相 尊 重 、 相 在 就 互 礼让 、 虚怀若谷 的高 尚社会 风尚, 这有 利于我们 国家安定 团结 , 从而使祖 国更加繁荣 富强 。宽厚 退让 , 有利 于调节 人际关 系, 实现社 会群体 的和 谐, 加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融合力 , 从而使中华全体名众齐心合力为建 设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作出贡献。 有、 无是对立的两种状态 , 又是统一 的, 但 都是道 的存在 形态。道家 主张无为 , 始终是在努力消除现实生 活中的两种对立 : 一是现实社会 中违 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 自然本性 的对立 , 二是 凭借有 限的知 识妄 自尊 大的人与 自在无为 的大 自然的对立 。老子告诫人们要 以谨慎的态度对待 人生 、 处世待人 。矛盾是在所 有事物 中普遍存在的。因此 , 就要使人不被 表面的现象和片面 的感觉所误 导 , 对事物 的转化保持清醒 的认识。这样 面对人生 、 看待事物 , 就会使我们 以平和 的态度看待一切 。 总之 , 老子 的无为思想不但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 而且是中 国哲 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 生态平衡 、 享乐主义等思潮 面前《 ,道德 经》 疑启示着我们对待 自身对待社会对待 自然的技巧 。 无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所生活的时代,诸侯内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而对百姓苛捐杂税,惨无人道地徭役男丁,各地贵族养纳食客食客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提出各种学说,为侯王出谋划策;甚至统治者内部家族为争夺王权而不择手段互相残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老子看到统治者主导的残酷的社会制度所导致的人性扭曲,人的欲望过度所带来的人与人,国与国的冲突,人的本性变化,再也不具有“自然”的本质,因此老子提出自己“无为”的主张一、提出“无为”“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大“道”象泛滥的河水一样广泛流溢、无所不到,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对万物却从不干涉,大功告成却不自以为有功。
(它)养育了万物却不自以为主宰,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是很渺小了;万物归附于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算得上是伟大。
正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造就了自己的伟大。
自然即无为。
从这里可以知道老子知道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具有其自身的所固有的规律,人类不能把人为的意志强加之于事物,人类应该做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以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因此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做,也不是妄为,而是努力的循其物理,顺其自然的“为”。
“道”作为宇宙的本源是如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在老子看来百姓生活之所以如此视如贫苦,民生之所以不安宁是因为统治者人为地制定各种社会制度过分地干预百姓的生活,“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6):“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说《老子》中的“无为”和“为”——兼论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
説《老子》中的“無爲”和“爲”—兼論老子的社會、政治思想#裘錫圭提要:《老子》書中的“爲”有一種專指老子所反對的不合“道”的行爲的特殊用法,這種“爲”與以“聖人”爲行爲主體的合“道”的“爲”義正相對。
對《老子》中的“聖人”而言無爲”之義已由“天道 無爲”説的“不見其爲之之迹”變爲“没有不合4道’的行爲”了。
根 據《老子》用韻之文等線索,《老子》書中專指老子所反對的行爲的 “爲”和“無爲”之“爲”原來應該是讀去聲的。
從老子主張聖人應“爲”之事來看,他的社會、政治思想主要是消極、落後的。
關鍵詞:《老子》爲無爲自然無爲而無不爲*本文係復大學第一批人文社#學科傳世之作學術精品研究頂目《中國古典學的重建》(20I5CSZZ002)階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是在同事劉嬌的大力協助下完成的。
剴嬌是我帶的2009届博士研究生,現任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我因患眼疾,視力已經衰退到不能看書.不能手寫文章的程度,本文由我口 述,劉嬌録人.搜集、查閲、核對資料的工作也都由她負擔。
我們在文章録人過程中經常就問題的提法、文章的結構.表违的方式等問題進行討論,劉嬌在搜索資料的過程中有不少重要的發現,在與我討論時提出了不少好意見。
所以,没有她的幫助,迫篇文章也是不可能逹到現打的水平的,,.2 •中華文史論叢(2019.4,總第一三六期)前言:我對《老子》成書等問題的看法在正文之前,先交代一下我們對《老子》書的看法。
《老子》是春秋晚期思想家老聃的一部語録,現在所能看到的自漢初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以下的各種本子,都顯然輾轉出自同一個祖本。
在荆門郭店戰國中期楚墓中發現的三組《老子》簡,皆非《老 子》全本,三組總字數僅當今本的三分之一左右。
①三組内容基本不重複,只有與今本64章下半相當的那部分重見於甲、丙兩組。
其全部内容在今本中均能找到與之大體相當的章(包括只相當於一章中部分内容的情況)。
所以,它們應該是從我們所説的那個祖本中摘抄出來的。
道德经《无为而治-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无为而治-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无为而治-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二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浅论老子无为思想
浅论老子“无为胡绍玲"思想,出、峪(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老子强调出世的“无为”思想,表面上看,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是相对立的.但我们不能从字面来理解老子关于“无为”的主张。
,简单地认为“无为”只不过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代名词.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
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关键词:老子无为有为一、论“道”“道”是《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的总纲,更是该书的本核心.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是基于“道”而产生的。
“道”是万物之本源,更足脱离人而存在的一种内在规律,故有“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下引该书只注章次),作为万物的本源,道足永恒而不能被人强求并掌握的。
老子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万物,就是从这个既具体又抽象的“道”而逐渐生发出来的。
所以他将“道”又称为“玄牝”,“玄牝”自然为一,是本体,了解r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了(四十二章)。
从本体出发,“一”是道本身,是不可道的本体,是道气不分的混沌。
当这种本体被赋予人的观念时,他就有了原始的判断。
这种生发于本体的、自然的原始判断,使人类脱离混沌,逐渐形成阴阳观念,由此也就产生了“二”。
当阴阳转换的神秘促生了人类的自然崇拜后,人类也就由朦胧的认识阶段逐步走向实践探索阶段。
这种探索阶段,实质就是所渭的冲和之气,也就是老子说的“三”。
“i”是人类走}H本体(混沌)而真实存在的“此在”,正是因为有了“i”,万物的概念也就凶此而生成,故“三”是生万物的根本。
老子认为:“灭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三十九章),在这里。
“一”就是“道”。
老子这句话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是“道”应“法”“自然”而运行。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实质一、“无为”的实质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
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1]“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
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
《老子》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实践
《老子》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实践
根据《老子》的思想,其理想人格可以概括为无为而治、谦虚和自然,而人生实践则强调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真实自我。
理想人格:
1.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以无为的心态面对世界,不去过度干预,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生活的平衡和秩序。
2. 谦虚:《老子》强调谦虚,主张不自大、不傲慢,而是以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和自我,不争功名利禄,追求心灵的平静。
3. 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平和、自然,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欲望的困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人生实践:
1. 追求内在的真实:《老子》认为人生应当追求内在的真实自我,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不随波逐流,从内心出发,诚实而真实地生活。
2. 寻求心灵的宁静:《老子》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寂静,通过无为而得的心态,舒展心灵,排除外界干扰,保持内在的平静和稳定。
3. 善于保养自己:《老子》提倡养生之道,主张善待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保持健康、均衡的生活方式,获得身心的平衡与协调。
总之,《老子》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实践强调无为而治、谦虚和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真实自我。
通过顺应自然、保
持谦虚和内在修养,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和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一一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其至误解和曲解,而要辨明是非,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U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关键词:老子、无为思想、自然、善为老子及整个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道德经中所表述的中心思想:无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乃至人们的一般的观念及行为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然而,历来人们对老子无为主义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诸多的版本,如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愚民理论。
有的人认它为一种阴谋权诈之术,有的人认为它一种消极对待,厌恶世俗的腔调。
我认为这些见解,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片面的,有的完全是错误的。
但要真正辨明是非,我以为关键还是应切合当时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意,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LI的和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民不聊生,朝令夕改的昏暗时代,众诸侯混战,都想称霸天下,白姓苦不堪言,老子作为当时的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和认识肯定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观认识过去。
以下就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无为思想的含义。
一一“无为”即“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学立足于“无为”是有其理论上的内在逻辑依据的:老子的无为主义思想是从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老子认为:道作为本体,其实质就是无为所以“无为”是道之“德”的体现,“无为”是道的一种“上德”,老子说:“道常无为” “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
论《老子》的治国思想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
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的无为政治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出了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
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内容。
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
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
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
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
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谈、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
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
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
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
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
“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
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浅谈老子哲学"无为"思想以其上之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道德经》,七十五章,下同)可见老子在此所说的“有为”,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作为的涵义”根本不同,它是指统治者从自己和本阶级的私利出发,根本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倚仗武力和权势的强行所为,恣意妄为。
老子提出“无为”的概念,旨在告诫侯王等统治者不要违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强行所为和恣意妄为,期望他们能够效法道的无为和圣人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从而为人民的自主、自化、自成和社会自治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另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这里说的圣人的“好静”、“无事”、“无欲”也是“无为”的意思,突出强调了不强行干预事变的自然进程。
子看来,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否则会有大灾难来临。
“民不畏威,泽大威至”(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说的正是如此。
所以,老子极力地呼吁为政要“无为”。
“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
“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
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开宗明义,无为即是依道而为,绝不是不为。
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
所以说“无为”不是消极的,无奈的,而是从更高思想智慧出发的依道而为。
第二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中有两个“无”字,第一个无字即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无字是否定副词,即不的意思。
此句意为按照道和自然规律而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
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
第三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无以为”,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无心去作为,“以”是用的意思,无以为即无所为,没有企图。
浅谈老子的“无为”
【关键词】老子 政治 无为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道 家的创始人。据《史记》载,他姓李,名耳, 字聃。但是《史记》对老子短短五百余字 的含混不清记载给后世留下许多疑问,关 于老子其人的相关记载少之又少,所以学
. 界A对ll老子R其i人gh其t书s有R诸e多s争e议rv。关ed于.老子 其人其书的相关考证与本文主题相关不 大,不多加赘述,在这里取用冯友兰和李 泽华两位先生的观点:书中的思想大约是 老子提出的,老子其人在前,其书在后,该 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即本文中老 子其人与其书的思想是一体的,不加区 分。 因为有关老子的史料过少,所以后人 对老子本人政治倾向的解读看法极不相 同,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思想的解 读。“无为”众多的定义,也由此而来,以 下粗略分为五种。 一、无为,即完全无为
203
NEWS WORLD 语 言 · 文 学
为而治’的基本精神。”⑧ 虽然任继愈先生和刘泽华先生的观
点相近,但不同的是,刘泽华先生直接提 出,“无为”是一种政策。而接下来这种定 义的说法更加直接,他们认为,“无为”是 一种政治手段,是统治者的权术。
三、无为,统治者的权术
何兆武先生在其《中国思想发展史》 中写道:“老子认为。‘礼’治和‘法’治 都不行,最好的统治方法就是 ‘无为而 治’。他所谓的‘无为’,从反面来说也就 是‘无不为’。”⑨何兆武先生认为,老子 代表没落贵族阶级,他对新的封建制度不 满,大加批判,但作为统治阶级,“无为而 治”仍然是一种统治人民的办法。不过是 建议统治者用温和的手段让人民老实服 从统治罢了。“老子的‘无为’,是建议统 治者用一根无形的绳索捆住百姓的手足, 要他们无所作为,不能有丝毫的反抗。”⑩ 由此可见,“无为”,是统治者的权谋之 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子》的无为之道
作者:周黎岩
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8期
摘要《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无为,一般人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消极不做事,是无所作为的意思。
其实,老子无为的背后隐藏着更高明、更智慧的“有为”,老子称之为“无为而无不为”。
本文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角度,解读《老子》一书中蕴含的无为之道。
关键词《老子》无为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一部奇书,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短短五千言蕴含的智慧,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各种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
或视之为君人南面之术,或目之为气功长生之作,或以之为兵战之书,或崇之为仙道祖籍,或推之为哲学宝典。
《道德经》似乎是一个万花筒,可以随时变幻出不同的光彩图案。
可以说,《道德经》的玄妙是无法尽述的。
《老子》一书开篇就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的幽深玄妙观点,似乎让人坠入了云雾之中,不知所云。
其实老子也并非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而是因为一方面他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个孕育万物,滋长万物的“道”的真实存在,另一方面却又感到这个不可言喻的“道”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老子既对这个高深莫测“道”的充满着无限的敬畏之情,也有种大道莫可道的无奈之感。
这也是历来人们对老子思想的解读观点不一的根本原因,因为老子的思想实在太高超,太玄妙了!学术界历来对这个“道”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以为,这个“道”既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母,也是规律、法则的意思。
“道”是宇宙万物生存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人力所不能扭曲违背的自然法则,天、地、人三界都要遵循这个“道”去生存,去发展,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个“法”就是效法,遵循的意思。
道最终也是要效法“自然”,效法这个孕育万物的大自然,“自然之道”的核心所在就是“无为”。
大自然为什么能生长万物,滋养万物,就是因为它遵循了“无为”之道,不居功自傲,保持“为而弗争”的君子美德,它才能孕育滋养宇宙上的花草树木,山水人物。
老子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包容之德,以天之道推人之道,提出人类要向大自然学习,学习大自然的“无为”之道,“弗争”美德。
在一般人看来,儒家思想是一种“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积极有为的入世思想。
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则是主张无所事事,不负责任,逃避现实,只求个人自在逍遥、不关心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消极无为的出世思想,误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消极不做事,无所作为的意思。
其实,老子只是不推崇法家以“法”治天下和儒家以“礼”治天下的救世方法,老子是在寻求另一种救世、
治世方法。
老子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充满着关切之意,对整个人类的生存都饱含着忧患之心。
细品《老子》,你会发现《老子》一书中充满对人类社会之秩序、状态的忧虑,体现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之情。
老子讲“无为”,讲“自然”,不是消极、无所事事,而是要人“为,无为”而后达到“无不为”,就是要人顺应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因势利导,最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老子意在用无为的方式达到有为的目的,也就是说,无为是手段,有为是目的,老子不但有所为,甚至是大有作为,无所不为,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更讲究“有为”的方式方法,其实是一种权谋,谋略。
在现实问题面前,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用“无为”的方式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呢?笔者以为,在问题面前,只要我们持有顺向和逆向两种思维方式,善于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我们就能无所不为。
1顺向思维方式的“无为”之道
思路决定出路。
思维方式是破解问题的首要关口。
顺向思维方式告诉我们,遇到问题要用顺应自然的方式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顺应自然就是要善于因势利导,顺势而上,乘势而为,唯此,方能取得事倍功半之效果。
顺应自然的无为之策,任其自在自为的不作为,看似一种无为,不做事,其实是在分析了客观形势之后,跳出问题看问题,跳出问题解问题的更智慧、更高明的“有为”。
世间万事万物,有很多事情确实是人力所不能强求的,如果我们不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地去逆向而行,反而会弄巧成拙。
我们要有善于采取顺向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大智慧,因人因事地去“无为”,盲目地去“积极”有为,有时未必就是正确的方法,有时积极有为反倒有可能会弄巧成拙,“有为”变成了破解问题的阻力。
比如说,环保这个主题,我们就要善于用顺向的思维,用无为的方式去处理一些问题。
我们现在对大自然的保护提倡一种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就是远离,远离就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在保护大自然、保护珍稀物种这个方面,人类在早期错误地认为保护物种就是积极有为地去介入,去干预。
保护动物就是把动物圈养起来,给它吃,给它喝,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不尊重动物天性,违背自然生态法则的保护,反而是一种更大程度上的破坏。
人们在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之后慢慢地醒悟过来,走出了“圈养”误区,懂得了要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生态法则的道理,采取了“放养”的保护方式。
让珍稀物种回归大自然,还它们自然天成的生活环境,不去惊扰它们,不人为地干涉它们的生活方式,让它们去经受大自然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挑战,自在自为地生老病死,反而有效地保护了珍稀物种。
这就是顺应自然法则的“无为”之道。
所以,在问题面前,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善于用顺向思维方式、无为之法去破解难题。
2逆向思维方式的“无为”之道
《老子》告诉我们,遇到问题还要善于用逆向思维方式去分析,用无为之法去处理。
逆向思维是说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能跳出常规,逆事物的常规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简而言之,就是要善于逆势而为,能聪明地“倒过来想”。
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有时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日本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喜郎曾说过:“如果我取得了一点成功的话,那是因为我对什么问题都倒过来思考。
”老子的“倒过来想”就是要懂得“贵柔守弱”的道理。
在一般人看来,柔弱之势不胜刚强之势,多数人推崇强者必胜柔弱的道理。
但老子却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的智慧。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我们知道性质最“弱”,装在方器中则方,装在圆器中则圆,可以说水性是“至柔”的,但又是“至坚”的,水滴可以石穿,“柔可胜坚”,无坚不摧,达到“强者莫之能胜”的境界。
因此老子说水的这种性格是“上善”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有着与世无争的至善美德。
老子以水喻道,告诉我们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地保持一种“柔弱胜刚强”的思维方式,采取无为的方式处理问题。
中国古人历来讲究“恩威并重”、“软硬兼施”的智谋和策略,其实也说明“守弱”也是一种克敌制胜、破解问题的方式方法。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宇宙之本的“道”就是具有了“守弱”的智慧,才能以弱胜强,无为而无不为。
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不胜枚举,孙膑减灶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是历史上的齐魏马陵之战,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史书上称这种策略为“欲擒故纵”,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一书博大精深,智慧的光芒闪烁了几千年,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从中汲取营养,吸取智慧。
老子尊重世间万物的自然天性,尊重世间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讲究“无事取天下”,其实是一种讲究策略的“有为”,是一种深谙世事之后的“无为而为”。
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认为《老子》一书无非就是个“装”字,装什么装弱,装糊涂,装孬,装无为,装得越像越能够胜利,说到底,还是要得到,还是要有所为,只不过为了有为先装着无为。
老子的这种“装”的方法,领导者用称“韬晦”,老百姓用称“装蒜”,其实这都是权谋、谋略。
可见,老子的无为思想不能等闲视之,必须熟读深谙,方能领悟其中之奥妙精髓。
注释
李耳.道德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