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刘方平
月夜刘方平译文
![月夜刘方平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8eb88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9.png)
月夜刘方平译文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诗句】: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简析】:
这首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
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
第三句的“春气暖”。
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
于是春意俱足。
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
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
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
然而。
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
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
就更为寥寥。
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刘方平《月夜》原文及赏析
![刘方平《月夜》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671ce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7.png)
刘方平《月夜》原文及赏析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月夜》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刘方平《月夜》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 / 夜月唐代: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注释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鉴赏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全诗赏析及诗文解释
![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全诗赏析及诗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cec4af2551810a6f52486ff.png)
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全诗赏析及诗文解释更深夜静,月光倾洒人间,诗人仰望寥廓天宇,发现斗转星移,感到时光流转,春其萌发,蛰虫涌动,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文解释】一:深夜明月西斜,照亮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才知道春天气候的温暖,虫声刚刚从绿纱窗那透过来。
二: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夜深人静、寒冷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
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词语解释】阑干:横斜的样子。
偏知:出乎意料地感觉到。
新:首次。
②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
③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④北斗、南斗:星宿名。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⑤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⑥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⑦偏知:指本来就知道。
⑧新透:第一次透过。
新:初【诗文赏析】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
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代为人传诵的名作。
这首诗轻倩流丽,写出春天来临的一片生意和诗人喜悦的心情。
月夜里洋溢着和暖的春气,新虫的鸣声透过碧绿的窗纱,这些描写,无不流露出对于生命、对于美好事物的咏赞。
刘方平《月夜》赏析
![刘方平《月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276358011ca300a6c39040.png)
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刘方平《月夜》赏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月夜:一作《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这句是说夜半更深之时月亮偏移,月色只能照到半边庭院。
北斗阑干南斗斜:北斗横,南斗斜,写的是更深时的景象。
北斗,即北斗星,与后面的“南斗”一样,都是星宿名。
阑干,横的意思。
新:初,初次。
透:透入,传入。
【古诗今译】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了人家的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也已经横斜了。
鸣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给人带来了春的气息和生机,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
【赏析】刘方平,生卒年代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生活在唐开元、天宝年间。
他一生没做过官,隐居汝、颖水边,与皇甫冉为诗友。
能诗,尤善写绝句。
五律有传世佳句,如《新春》之“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秋夜泛舟》之“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等。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这两句诗是写的仰观所见景象,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祥和而又恬静的星空月夜图。
明月西斜,月色自然就只能照到家家户户的半个庭院,“阑干”是横的意思,北斗已经横卧于天边,此时南斗星亦“斜”,可见写的是更深夜半时刻。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从听觉着墨,闻虫声而知春暖。
这两句诗互为因果,前者写结果——知春暖,后这些知春暖的原因——虫声透纱入室。
夜深人静的时候,鸣虫的唧唧名叫从何外面陆陆续续地透过窗纱,传到诗人的耳鼓,诗人忽然感觉到,夜深了,虫儿还在叫,天已经暖了,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在这静谧的月夜中,虫鸣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难免要触发诗人的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和创作的激情。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本诗大意系抒写物候变化之感。
”这首诗构思新颖别致,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读起来令人觉得仿佛身临一种静穆幽丽的境界,月挂西天,鸣虫唧唧,微风和煦,春意盎然,不禁令人春的萌动与遐想。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cece1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4.png)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2篇《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月夜忆舍弟朝代:唐朝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2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翻译凛冽的江风飘摇而起,吹得江边高树秋声萧瑟。
登上船头只觉清夜景色佳美,扬帆起航小舟前进。
舟上只见月儿随着碧山回转,水与青天相合而流。
晃晃悠悠仿佛行往遥远的星河,只觉得云压树林幽暗一片。
月夜 ·赏析·刘方平
![月夜 ·赏析·刘方平](https://img.taocdn.com/s3/m/907acb46a32d7375a41780ce.png)
月夜·赏析·刘方平
月夜·赏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诗人,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以绝句为佳,意蕴无穷,艺术性较高。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前两句描写深夜之景,夜已深,清朦的月光半照着千家万户的庭院,庭院一半浸在月光中,另一半笼罩在夜色中;天上的北斗星和南斗星横斜在天空。
“半”字用得很妙,月光朗照就显得过于明亮,而半照中,一明一暗衬托了夜的宁静。
“斜”字暗示了它随着时间在不断推移。
大地一片沉寂,只有天空中的星月默默地随着时间流转,整个夜空一片幽静深邃。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两句写了夜中透出的春意。
夜更深,温度也降得很低,就在寒冷寂静的深夜里,偏偏
虫儿预先知道了春暖花开的日子即将到来,突然发出了清亮、欢快鸣叫。
这偶尔微弱的虫鸣声让诗人敏感地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这是万物复苏的先兆,诗人听到这个声音不禁产生了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绿”前一句的“春”照应,烘托了春的气氛。
诗人构思非常新颖独特,同样是夜景,却反映了不一样的情调,虫鸣代表着春天,春天总能让我们联想到姹紫嫣红、热闹非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
诗人独辟蹊径,写出了独特的春意,写得细腻而充满情趣。
苏轼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体验和刘方平这首诗中的春意体验是一样的,读者可以参读品味。
这首七绝诗写得清新灵动,细腻生动,非常优美。
【后人点评】
清人黄叔灿:写意深微,味之觉含毫邈然。
(《唐诗笺注》卷九)。
月夜北斗阑干南斗斜【唐】刘方平
![月夜北斗阑干南斗斜【唐】刘方平](https://img.taocdn.com/s3/m/d2d7e2cb5ef7ba0d4a733b6d.png)
思想感情
• 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 有欣悦之意和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
语言赏析
• 更深月色半人家, • 北斗阑干南斗斜。 • 这两句仰望写月夜之景,寥廓天宇,月色 空明,星斗阑干,暗含时光流转之意,表 现出月夜的静寂,其作用是衬托虫鸣声的 清脆欢乐以及给人的心灵震撼。富有画意, 语言平实清丽,淡雅隽永。
• 今夜偏知春气暖, • 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个“新”字写出了敏感的虫儿首先感到 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气息,从而发出了 第一声鸣叫,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 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
月夜
• • • •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xiá)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停顿 ,字音
词语解释
• • • • •
偏知: 才知。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指横斜的样 子。
原文翻译
•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 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 今夜格外地感到春天的来临,因为你 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 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唐诗赏析-刘方平《月夜》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刘方平《月夜》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8e33fbaa00b52acfc7ca7b.png)
刘方平《月夜》原文|译文|赏析'《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记叙诗人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注释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刘方平的诗《月夜》赏析
![刘方平的诗《月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1bfee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7.png)
刘方平的诗《月夜》赏析刘方平的诗《月夜》赏析唐代诗人刘方平的诗《月夜》,一起欣赏这首诗。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
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月夜》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
“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展现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能独特的审美视角,特别是一个“透”字,写出了“感觉”,可谓传神。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
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诗人写自己在一个月夜的感受。
古时候,人们把一夜分成五更,每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更深”是指三更,也就是半夜十二点以后。
夜半人静,渐渐地偏西了,朦胧的`月光斜斜地洒向大地,房屋、庭院、街巷、树木,一半浸浴在月色里,一半沉睡在暗影中。
天幕上,北斗星横转了,南斗星倾斜了,它们悄悄地移动着位置,默默地告诉人们:夜深了!忽而,一阵时断时续、微弱但是清晰的虫鸣声打破了夜的静谧,这虫声驱散了夜半的寒气,透过绿色的窗纱,送入了诗人耳中。
呵,今春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虫鸣声呢!天气确实暖和了。
伴着这欢乐的虫鸣声,万物也都该苏醒了吧!诗人似乎也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心里洋溢着欢乐的暖流。
(注)阑干:横斜的样子。
【刘方平的诗《月夜》赏析】。
月夜刘方平全诗解释
![月夜刘方平全诗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cc7771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c.png)
月夜刘方平全诗解释
这首诗啊,那可真是有意思极了!“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
斗斜。
”你看,这夜深了,月光只照亮了一半的人家,北斗星和南斗星
都倾斜着。
就好像是黑夜这个大画家,只给一半的地方涂上了银色的
颜料,而星星们呢,像是在玩累了在休息一样,多形象啊!(就像我
们玩累了会躺着一样)“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哎呀呀,今晚竟然格外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气息,虫子的叫声都透过那绿色的
窗纱传了进来。
这是不是就像是春天在轻轻地敲我们的窗户,告诉我
们它来了呀!(这不就像朋友来敲门告诉你好消息嘛)这首诗呢,写
出了月夜的静谧和春天即将到来的那种感觉,让人读着就仿佛身临其境。
它没有用很华丽的词藻,但就是能让人感受到那种美。
我觉得这
首诗真的很棒,很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呀!。
唐朝刘方平写的古诗《月夜》
![唐朝刘方平写的古诗《月夜》](https://img.taocdn.com/s3/m/6e88f64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7.png)
唐朝刘方平写的古诗《月夜》嘿,朋友!你知道唐朝刘方平写的那首吗?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
绿窗纱。
”这首诗就像是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卷,缓缓在我们眼
前展开。
你想想,“更深月色半人家”,这得多美呀!那月光不是满满地洒下来,而是只照亮了一半的房屋,难道不像一位害羞的姑娘,犹抱琵琶
半遮面?再看“北斗阑干南斗斜”,天上的星星都已经倾斜,这不就像
咱们忙碌了一天,累得东倒西歪的样子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哎呀,诗人在这静静的夜里,居然敏锐地感觉到春天的温暖气息,那新透窗纱的虫鸣声,多像春天
悄悄跟我们说的悄悄话呀!这要是在现在,咱们可能在温暖的屋里刷
着手机,哪能有这样细腻的感受呢?
我觉得呀,刘方平这首真的太妙啦!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一
个无比美妙的月夜场景,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
温暖。
这不就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吗?。
古诗月夜刘方平带拼音版
![古诗月夜刘方平带拼音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309d6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1.png)
古诗月夜刘方平带拼音版古诗月夜刘方平带拼音版yuè yè月夜liú fāng píng刘方平gēng shēn yuè sè bàn rén jiā更深月色半人家,béi dǒu lán gān nán dǒu xié北斗阑干南斗斜。
jīn yè piān zhī chūn qì nuán今夜偏知春气暖,chóng shēng xīn tòu lǜ chuāng shā虫声新透绿窗纱。
古诗月夜刘方平翻译注释1.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
2.北斗、南斗:星宿名。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3.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
4.新透:第一次透过。
译文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
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古诗月夜刘方平表达的感情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这类诗是诗人对外界自然事物、气候加以精细体察而萌发于心的一种敏感,灵感凝成的景象。
诗的首二句是写仰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隐时辰流转;后二句是写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感知春之信息。
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表达了诗人热衷于品味生活,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思想情怀。
中秋古诗《月夜》刘方平赏析_古诗大全
![中秋古诗《月夜》刘方平赏析_古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9895e3dba1aa8114431d98b.png)
精心整理
中秋古诗《月夜》刘方平赏析_古诗大全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斜”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
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
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
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窗纱的绿“春。
刘方平《月夜》
![刘方平《月夜》](https://img.taocdn.com/s3/m/2e96891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4.png)
刘⽅平《⽉夜》刘⽅平《⽉夜》更深⽉⾊半⼈家,北⽃阑⼲南⽃斜。
今夜偏知春⽓暖,⾍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平《⽉夜》《⽉夜》是唐代诗⼈刘⽅平创作的⼀⾸七⾔绝句。
这⾸诗记叙作者对初春⽉夜⽓候转暖的独特感受。
诗的前⼆句写景,记叙星⽉西斜,夜深⼈静。
诗的后⼆句记所闻、所感,因⾍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
诗中描绘了⼀种优美宁静⽽富有⽣机的境界,令⼈感到物候在变化,⼜是静美的。
注释①更深:古时计算时间,⼀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②⽉⾊半⼈家:⽉光只照亮了⼈家房屋的⼀半,另⼀半隐藏在⿊暗⾥。
③北⽃:在北⽅天空排列成⽃形的七颗亮星。
④阑⼲:这⾥指横斜的样⼦。
⑤南⽃:有星六颗。
在北⽃星以南,形似⽃,故称“南⽃”。
⑥偏知:才知,表⽰出乎意料。
⑦新:初。
新透:第⼀次透过。
译⽂夜静更深,⽉光只照亮了⼈家房屋的⼀半,另⼀半隐藏在⿊夜⾥。
北⽃星倾斜了,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鸣,头⼀遭⼉传到了屋⼦⾥来了。
鉴赏 《⽉夜》⼜题《夜⽉》,写的是诗⼈刘⽅平在⼀个初春之夜的感受,堪称⼀幅美好恬静的春夜图。
“更深⽉⾊半⼈家,北⽃阑⼲南⽃斜”这开篇⼆句,是从视觉⾓度描写初春的⽉夜之美,⽽两句的着眼点⼜各⾃不同。
⾸句为近景,是从空间的下⽅落笔,写出早春夜深时分皓⽉普照的景⾊。
夜深⼈静,皓⽉西斜,将如⽔的清辉洒向⼤地,照到了地上⼈家的半边庭院。
⼀个“半”字,⽤得精确传神,使画⾯明暗相间,错落有致。
次句则写的是远景,是从宇宙空间的上端摹景的。
在这迷⼈的夜晚,天空⽉朗星稀,只有北⽃、南⽃等晶莹璀璨的星⾠在夜空中与明⽉交辉,令⼈感到宇庙⼴袤,视野开阔。
这⼀句是写景,同时也透露出⽉斜星横,夜阑更深时诗⼈难寐的信息,为下⽂作了铺垫。
三、四句“今夜偏知春⽓暖,⾍声新透绿窗纱”,是⽤倒叙⼿法从⼼灵和听觉感受的侧⾯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
夜深更阑,诗⼈却毫⽆睡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只知道—— 惊蛰后的⾍声突然在庭院的墙根下鸣起,奏响这⼀年的第⼀⾸春曲,将春的信息带到⼈间,使诗⼈蓦地因季节物候的变迁⽽惊⼼。
月夜译文刘方平
![月夜译文刘方平](https://img.taocdn.com/s3/m/0dbd4f8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8.png)
月夜译文刘方平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的诗作。
译文如下:
夜深了,月色入户,洒在每一户人家的房屋上。
夜空中,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经横斜。
出乎意料的是,今夜我感受到了初春的暖意,还听见了春虫的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
鉴赏: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月夜刘方平古诗的意思翻译
![月夜刘方平古诗的意思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19f25f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9.png)
月夜刘方平古诗的意思翻译
月夜
刘方平〔唐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夜静更深,朦胧的斜月撒下点点清辉,映照着家家户户。
夜空中,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今夜出乎意料地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注释
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刘方平《月夜》的诗意与赏析
![刘方平《月夜》的诗意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686b0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4.png)
“今夜偏知春⽓暖,⾍声新透绿窗纱”的诗意:就在这夜深⼈静、寒冷袭⼈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息;你听,冬眠后⼩⾍的叫声,第⼀次透过绿⾊纱窗传进了屋⾥。
这两句展⽰出了⼀个独特的、很少为⼈写过的境界。
在静谧的⽉夜的⾍声标志着⽣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
使得全诗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出⾃唐朝诗⼈刘⽅平的《⽉夜》。
原⽂: 更深⽉⾊半⼈家,北⽃阑⼲南⽃斜。
今夜偏知春⽓暖,⾍声新透绿窗纱。
诗意: 夜深了,⽉⼉向西落下,院⼦⾥只有⼀半还映照在⽉光中;横斜的北⽃星和倾斜的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夜深⼈静、寒冷袭⼈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息;你听,冬眠后⼩⾍的叫声,第⼀次透过绿⾊纱窗传进了屋⾥。
赏析: 《⽉夜》写得⾃然流畅,⽣趣横溢,洋溢着诗⼈对春天、对⽣命的赞颂。
“⾍声新透绿窗纱”⼀句,展现诗⼈捕捉物象的敏锐能独特的审美视⾓,特别是⼀个“透”字,写出了“感觉”,可谓传神。
这⾸诗写的是⽉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
诗⼈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出⽣命的萌动,从⼏声⾍叫引起⼈们对春回⼤地的美好联想。
这⾸诗意境清新明丽:夜深⼈静,朦胧的⽉光斜照着村落⾥的.⼈家,庭院⼀半沉浸在⽉光下,另⼀半笼罩在夜的暗影⾥。
这明暗的对⽐更衬托出⽉夜的静谧。
辽阔的天空中,⼀轮斜⽉和横斜的北⽃星和南⽃星在暗⽰着时间的流逝。
然⽽,就在这寒⽓袭⼈、万籁俱寂的夜晚,⼩⾍⾸先感受到了夜空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因此情不⾃禁地鸣叫起来,⽽诗⼈也在⾍鸣声的启发下感受到春的来临,发现透过窗纱能够隐约看出⼀丝新绿。
此诗以静谧的⽉夜为背景,采⽤了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
【刘⽅平《⽉夜》的诗意与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
方
平
历代写月名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 多。但他的这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 在当时独具一格。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 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 脆、欢快的虫鸣声。
说说“新”字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
这个“新”字写出了敏感的虫儿首先感到在 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气息,从而发出了第一 声鸣叫,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 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
北宋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 实际上刘方平在他之前就在《月夜》中成功地表现过 这种诗意体验,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月
夜 ( 刘方平 )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本诗前两句在 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仰望写月夜之景,寥廓天宇,月色空明, 星斗阑干,暗含时光流转之意,表现出月夜的静 寂,其作用是衬托虫鸣声的清脆欢乐以及给人的 心灵震撼。
今夜偏知春气暖, 透绿窗纱”,写敏 感的虫儿首先感知到春天的信息,从而情不 自禁地鸣叫起来,春气暖,虫先知,诗人在 “新透窗纱”的虫声中感到春天的来临,感 受细腻敏锐,贴近生活,富有哲理,落笔新 颖别致,不落俗套,与苏轼的“春江水暖鸭 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1、《月夜》的作者是( 唐 )朝的( 刘方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