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合集下载

1.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第一章-绪论

1.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第一章-绪论
➢ 高斯的成就遍及数学的各个领域,在数论、非欧几何、微分几何、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 论以及椭圆函数论等方面均有开创性贡献。他十分注重数学的应用,并且在对天文学、大 地测量学和磁学的研究中也偏重于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
➢ 在1818年至1826年之间高斯主导了汉诺威公国的大地测量工作。通过他发明的以最小二 乘法为基础的测量平差的方法和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显著的提高了测量的精度。
➢ 高斯亲自参加野外测量工作。他白天观测,夜晩计算。五六年间,经他亲自计算过的大地测 量数据,超过100万次。当高斯领导的三角测量外场观测已走上正轨后,高斯就把主要精力 转移到处理观测成果的计算上来,并写出了近20篇对现代大地测量学具有重大意义的论文。
1.3 测量平差的简史和发展
1.3 测量平差的简史和发展
•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校正 仪器 •计算加改正
尺长误差 i角误差
粗差 Gross error 即大的偏差或错误
•重复观测 •严格检核 •发现舍弃或重测
大数读错 输入错误 照错目标
1.1 观测误差 1.2 测量平差学科的研究对象 1.3 测量平差的简史和发展 1.4 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
1.2 测量平差学科的研究对象
系统误差处理 1.利用系统误差的规律性建立函数模 型,对观测中的误差进行改正。 2.采用相应的观测手段。 3.现代系统误差处理理论
1.1 观测误差
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系列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 符号上 都表现出偶然性,从单个误差上看没有任何规律,但从大量误差上看有一定的 统计规律,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研究对象:带有误差的观测值 经典测量平差:只含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 近代测量平差:观测值除了含有偶然误差,还含有系统误差或粗差, 或两种兼有。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知识点的不完全归纳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知识点的不完全归纳

第一章绪论1、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核心课程。

2、测量数据或观测数据是指用一定的仪器、工具、传感器或其他手段获取的反映地球与其他实体的空间分布有关信息的数据。

3、任何观测数据总是包含信息和干扰两部分(有效信息和干扰信息)。

采集数据就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干扰也称为误差。

4、观测数据总是不可避免带有误差。

5、误差即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6、当对某个量进行重复观测时就会发现,这些观测值之间往往存在差异,这是由于观测值中包含有观测误差。

7、误差来源于观测条件,观测条件包括测量仪器、观测者、外界条件。

8、偶然误差即总是假定含粗差的观测值已被剔除;含系统误差的观测值已经过适当改正。

在观测误差中,仅含偶然误差或是偶然误差占主导地位。

9、在测量中产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10、根据观测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性质,可分为偶然误差(Δ)、系统误差和粗差()三类。

【】11、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偶然性,即从单个误差看,该列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规律性,但就大量误差的总体而然,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如估读不准确)12、系统误差包括常差、规律差、随机性系统误差。

13、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符号上表现出系统性,或者在个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者为某一常数,那么,这种误差就称为系统误差。

(如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仪器下沉、水准尺下沉、水准尺竖立不垂直)14、系统误差的存在必然影响观测结果,具有一定的累加性,是影响巨大的。

15、粗差即粗大误差,是指比在正常观测条件下所能出现的最大误差还要大的误差。

(误差=错误,消除粗差的方法:多余观测进行发现、剔除粗差。

测量数据中一旦发现粗差,需要舍弃或重测)16、属于经典测量平差范畴。

17、如何处理由于多余观测引起观测值之间的不符值或闭合差,求出未知量的最佳估值并评定结果的精度是测量平差的基本任务(研究路线)。

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第2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第2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一、偶然误差特性
1、偶然误差
f ()
1 1 1 2
f ( )
1 1 exp 2 ( ) 2 2 2
2 2

参数 和 2 分别是随机误差 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它们 确定了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
1 n i 0 对于随机误差: E () lim n n i 1
三、精度估计的标准
中误差、平均误差和或然误差都可以作为衡量精
度的指标,但由于:
中误差具有明确的几何意义(误差分布曲线的拐点
坐标)
平均误差和或然误差都与中误差存在理论关系
所以,世界上各国都采用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指
标,我国也统一采用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
三、精度估计的标准
4、容许误差(极限误差)
定义:由偶然误差的特性可知,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 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这个限值就是容许( 极限)误差。
P(| | ) 68.3% P(| | 2 ) 95.5% P(| | 3 ) 99.7%
测量中通常取2倍或3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误差;
即Δ容=2m 或Δ容=3m 。
m1 m2,说明第一组的精度高于第二组的精度。
说明:中误差越小,观测精度越高
三、精度估计的标准
2、平均误差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一组独立的真误差绝对值的数学 期望称为平均误差。 [| |] E (| |) lim n n
4 0.7979 5
三、精度估计的标准
1、中误差
解:第一组观测值的中误差:
0 2 2 2 12 (3) 2 4 2 32 (2) 2 (1) 2 2 2 (4) 2 m1 2.5 10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0

N bb

BT
N
1 aa
B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N
1 bb
(C
T
K
S
We )
(5)
将(5)式代入(1)式的第二式,得
CN bb1C T K S

CN
W 1
bb e
Wx
0
因为
Ncc

CN
C 1
bb
T
为满秩方阵,所以
KS

N
1 cc
(Wx

CN
W 1
bb e
)
将(6)式代入(5)式,得
(6)


(
N
1 bb

N bb1C T
N
cc1CN
1 bb
)We

N bb1C T
N
W 1
cc x
(7)
按(7)式求出参数估值后,将(4)式代入(2)式,得
V


P
1
AT
N
1 aa
(W

Bxˆ)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三、精度评定
LL
ˆ
2 0
V T PV r
V T PV cus

N
cc1CN
1 bb
B
T
N
1 aa
A
QLL
AT

N
cc1CN
1 bb
B
T
QKS Xˆ

N
cc1CN
1 bb
BT
N
1 aa
AQLL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错误理论是测量平差中的重要理论,主要作用是分析测量数据的误差特性,确定数据
的可信性以及求解测量平差参数。

测量平差把原始测量数据通过数学模型进行优化,以消
除测量数据中的误差,得到更靠近实际状况的测量结果,了解测量数据中误差特性,对测
量平差有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误差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潜在误差分析,即测量误差的性质及其
影响;二是测量误差的匹配,即推算出影响测量结果的误差幅度,同时考虑测量误差和设
计误差的叠加效应。

若测量误差在某种程度上已知,为了有效地求解平差过程,相应的应
该选择平差方法,也就是要精确解算测量误差。

因此,利用错误理论,可以分解原始的测量数据,以及测量误差的不同影响因素。


复杂的测量问题提出更适当的解法,从而减少测量平差中可能引起的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此外,错误理论还研究多参数的优化方案,及其偏差的估计,以便于设计更具拟合力的测
量数据优化方案。

误差理论是测量平差基础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测量前对误差作出足够重视,测量
过程也应精确,意义重大。

正确掌握误差理论及其应用,对测量精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试卷A(答案)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试卷A(答案)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系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偶然性。

即从单个误差看,该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规律性,但就大量误差的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2、函数模型线性化——在各种平差模型中,所列出的条件方程或观测方程,有的是线性形式,有的是非线性形式。

在进行平差计算时,必须首先把非线性形式的函数方程按台劳公式展开,取至一次项,转换成线性方程。

这一转换过程,称之为函数模型的线性化。

3、点位误差椭圆——以点位差的极大值方向为横轴轴方向,以位差的极值分别为椭圆的长、短半轴,这样形成的一条椭圆曲线,即为点位误差椭圆。

4、协方差传播律——用来阐述观测值的函数的中误差与观测值的中误差之间的运算规律的数学公式。

如,若观测向量的协方差阵为,则按协方差传播律,应有。

5、权——表示各观测值方差之间比例关系的数字特征,。

二、判断正误(只判断)(每题1分,共10分)参考答案:X √X √X X X √√X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参考答案:CCDCC四.填空题(每空3分,共15分)参考答案:1. 6个2. 13个3.1/n4. 0.45. ,其中五、问答题(每题4分,共12分)1. 几何模型的必要元素与什么有关?必要元素数就是必要观测数吗?为什么?答:⑴几何模型的必要元素与决定该模型的内在几何规律有关;(1分) ⑵必要元素数就是必要观测数;(1分)⑶几何模型的内在规律决定了要确定该模型,所必须具备的几何要素,称为必要元素,必要元素的个数,称为必要元素数。

实际工程中为了确定该几何模型,所必须观测的要素个数,称为必要观测数,X F E 、0K KL Z +=LL D T LL ZZ K KD D =220ii P σσ=0)()()()(4320020=''+∆+∆+-''+-''-W y SX X x SY Y C ACA C C ACA C ρρABAC AC X X Y Y W αββ-++--=''4300arctan其类型是由必要元素所决定的,其数量,必须等于必要元素的个数。

测量平差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

测量平差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

5
0.014
2
0.006
0
0
177
0.495
误差绝对值
个数 (k)
相对个数(k/n)
91
0.254
81
0.226
66
0.184
44
0.123
33
0.092
26
0.073
11
0.031
6
0.017
0
0
358
1.000
①在一定的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 过一定的限度;(有界性)
②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 会要多;(密集性)
极限误差的作用: 区别误差和错误的界限。
第四节 误差传播定律及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未知量 不是直接观测的,而是通过观测值 计算出来的,观测值中误差与观测 函数中误差之间的关系定律,称为 误差传播定律。
倍数函数
函数形式:
Z=kx
式中Z为观测值的函数,k为常数(无误差),x为观测值
中误差关系式:
3.2
m1 ,m2说明第一组的精度高于第二组的精度。
说明:中误差越小,观测精度越高
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K 是中误差的绝对值m与相应 观测值D之比,通常以分子为1的分式 来表
示,称其为相对(中)误差。即:
m
K
1
D
D
m
一般情况 :角度测量没有相对误差,只有距 离测量才用相对误差来评定。
[ 例 ] 已 知 : D1=100m, m1=±0.01m , D2=200m, m2=±0.01m,求: K1, K2 解:
因为A、B两点间的高差等于各测站的观测 高差之和,即:hAB=h1+h2+…+hn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2.3精度及其衡量精度指标
精度、准确度和精确度的形象描述
准确度
31
精度
精确度
编辑ppt
2.3精度及其衡量精度指标
4、衡量精度的指标
精度虽然可以通过直方图或分布曲线的形状来描
述,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麻烦,且不能用一个数字来衡
量其高低。为此,人们希望通过一个数字来偶然误差
的离散程度。能反映偶然误差的离散程度的数字称为
二乘法
L AX
❖ 1806年,A.M. 二乘法
Legendre从代E(数) 角lim度提出了0, E最(L小)
n n
AX
❖1809年,Gauss在《天体运动的 02理Q 论 02》P一1 文中发
表,称为Gauss- Legendre方 法
❖1912年,A.A. Markov,对最X小二( A乘T P原A理)1进AT行P了L
武汉大学出版社
编辑ppt
3
❖ 怎样学好测量平差
Ch1 绪论
预习、复习加习题练习 独立思考并推导公式 平差思想和解题思路 高数 线代 概率
习题练习
习题练习
公式推导
公式推导
平差思想
平差思想
数学基础
数学基础
编辑ppt
4
Ch1 绪论
❖ 为什么要学测量平差? 1. 测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
照错目标 读错数
如何避免错误或及时发现错误? 解决方法:增加多余观测。
系统误差和粗差的集成,精确度可用观测值的均方误差
来描述M ,即( :L ) E ( S L L ~ ) 2 E L 2 ( E ( L ) L ~ ) 2
E(L)L~

,即观测值中不存在系统误差和粗差时,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引言在现代工程领域中,测量技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航空航天、机电制造、地质探矿、土建工程到工业品质检验,无不需要借助科学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实现质量控制。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误差影响测量结果,以及不同种类的测量值必须得到平差处理,所以测量技术的水平不但与测量精度直接相关,而且涉及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就必须依赖误差理论、测量平差等基础理论与技术。

一、误差的分类一般地,误差指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在实际测量中会受到多种误差的影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误差进行分类。

1. 按照产生原因分类ⅰ.人为误差如主观猜度、读数信号模糊、操作错误等。

ⅱ.仪器误差如仪器精度规定、系统灵敏度、温度、湿度、机械磨损、杂散噪声等。

ⅲ.环境影响如电磁辐射、磁场干扰、大气折射率、风吹雨打、光照变化等。

2.从系统设备模型分类ⅰ.常规误差该类误差是由于测量设备的设计或框架固定导致的。

如仪器设备误差、辅助公差、环量仪误差、补偿和漂移误差等。

常规误差可以在测量前后校正和补偿,通过校准手段,消除了常规误差的影响。

ⅱ.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是由于测量操作或非控制因素引起的。

如个人读数误差、抖动、瞬时环境修正等。

因为这种误差的出现不能事先预测,也无法校准和补偿,主要采取多次测量和配对测量方法,来降低其影响。

二、测量值的平差原理平差(Adjustment)即按照特定条件对各个测量结果进行修正,使其满足特定准则的过程。

该过程可以消除任何类别的误差,不同平差方法所制定的平差原则在基本假设和方法运作上存在不同。

平差的目的是在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将各个测量值之间保持合适关系,或将测量值与真值接近(最小二乘法)。

测量平差分为绝对平差和相对平差,其中绝对平差侧重于改正单个点的误差,而相对平差则侧重于改正一组数据测量中产生的各种误差。

1.多项式平差多项式平差是一种对多项式函数进行拟合的方法,常用于测量数据处理的多项式平滑,通常被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图校正。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第三章协方差传播律及权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第三章协方差传播律及权
参数估计
参数估计可采用最小二乘法或加权最小二乘法。在选择方 法时,需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权衡。
算法性能评估指标选取
精度指标
精度指标是衡量算法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的精度指标包括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 中误差等,可用于评估算法的估计精度和稳定性。
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指标用于评估算法在复杂环境和噪声干扰下的性能表现。常用的可靠性指标包括失 败率、误警率、漏警率等。
误差传递规律探讨
误差传递概念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观测值会存在一定 的误差。这些误差在传播过程中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即误 差传递规律。
线性函数误差传递
对于线性函数Z=aX+bY(其中a、b为常数),其误差传 递公式为D(Z)=a^2D(X)+b^2D(Y)+2abcov(X,Y)。可以 看出,误差传递与观测值的方差和协方差有关。
的线性相关程度。
对称性
Cov(X,Y) = Cov(Y,X)
加法性
Cov(aX+b, cY+d) = acCov(X,Y)
独立性
若X与Y独立,则Cov(X,Y) = 0
传播律意义与作用
传播律意义
协方差传播律描述了随机变量经过线 性变换后,其协方差矩阵如何变化。 这对于理解和分析复杂系统的误差传 递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权重因子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测量任务的要求进行,要综合考虑观测值的 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等因素。
使用方法
在平差计算中,应根据所选权重因子对观测值进行加权处理,以充分利用观测 值的信息并提高平差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加权或欠加 权的情况,以免对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04
基于协方差传播律和权的平差算法设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第二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第二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或然误差的计算: 1 通过中误差计算 2 误差按绝对值大小排列,取中数 教材:例 2-1
第二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中误差、平均误差和或然误差都可以作 为衡量精度的指标,但由于 中误差具有明确的几何意义(误差分布 曲线的拐点坐标) 平均误差和或然误差都与中误差存在理 论关系 所以,世界上各国都采用中误差作为衡 量精度的指标,我国也统一采用中误差 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


x1xn x2 xn 2 xn
第二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互协方差阵
X Z Y
DZZ
D XX DYX
D XY DYY
T
DXY
x1 y1 x1 y2 x2 y1 x2 y2 x y x y n 2 n1
x1 yn x2 y n xn y n
T
DXY E X E( X )Y E(Y ) DYX
互协方差阵是表达两组观测值间两两观测值相关程度的指标


习题:2.6.18,2.6.19
第二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小结:
1、几个名词
1 f () exp ( ) 2 , 2 2 2 1
式中: 和 为参数。
第二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由密度函数 1 1 2 f () exp ( ) , 2 2 2 知,偶然误差 为一维正态随机变量。所以又称偶然 误差为随机误差。 下面来看参数 和 是什么。 对正态随机变量 求数学期望:
第二章 误差分布与精度指标
§2-2 正态分布
当偶然误差的个数 n 时,偶然误差出现的频 率就趋于稳定。此时,若把偶然误差区间的间隔无限 缩小,则直方图(图1、图2)将分别变为图3所示的两 条光滑的曲线。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习题集Word版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习题集Word版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习题集Word版第⼀章绪论§1-1观测误差1.1.01为什么说观测值总是带有误差,⽽且观测误差是不可避免的?1.1.02观测条件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它与观测结果的质量有什么联系?1.1.03测量误差分为哪⼏类?它们各⾃是怎样定义的?对观测成果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1.1.04⽤钢尺丈量距离,有下列⼏种情况使量得的结果产⽣误差,试分别判定误差的性质及符号:(1)长不准确;(2)尺尺不⽔平;(3)估读⼩数不准确;(4)尺垂曲;(5)尺端偏离直线⽅向。

1.1.05在⽔准测量中,有下列⼏种情况使⽔准尺读数带有误差,试判别误差的性质及符号:(1)视准轴与⽔准轴不平⾏;(2)仪器下沉;(3)读数不准确;(4)⽔准尺下沆。

§1-2测量平差学科的研究对象1.2.06 何谓多余观测?测量中为什么要进⾏多余观测?1.2.07 测量平差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3测量平差的简史和发展1.3.08 ⾼斯于哪⼀年提出最⼩⼆乘法?其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1.3.09 ⾃20世纪五六⼗年代开始,测量平差得到了很⼤发展,主要表现在那些⽅⾯?§1-4 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1.4.10 本课程主要讲述哪些内容?其教学⽬的是什么?第⼆章误差分析与精度指标§2-1 正态分布2.1.01 为什么说正态分布是⼀种重要的分布?试写出⼀维随机变量X的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式。

§2-2 偶然误差的规律性2.2.02 观测值的真误差是怎样定义的?三⾓形的闭合差是什么观测值的真误差?2.2.03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量的偶然误差呈现出什么样的规律性?2.2.04 偶然误差*服从什么分布?它的数学期望和⽅差各是多少?§2-3 衡量精度的指标测值⽐误差⼤的观测值精度⾼?2.3.07 若有两个观测值的中误差相同,那么,是否可以说这两个观测值的真误差⼀定相同?为什么?2.3.08 为了鉴定经纬度的精度,对已知精确测定的⽔平⾓α=45O00’00”作12次观测,结果为:45o00’06” 44o59’55” 44o59’58” 45o00’04”45o00’03” 45o00’04” 45o00’00” 44o59’58”44o59’59” 44o59’59” 45o00’06” 45o00’03”设α没有误差,试求观测值的中误差。

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一、名词解释1、测量平差:依据某种最优准则(最小二乘法),对一系列带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消除它们之间的不符值,求出未知数的最估计值与精度的理论方法。

2、偶然误差:即从单个误差看,该列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规律性,但就大量误差的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3、系统误差: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做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系统性,或者在观测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者为某一常数,那么,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4、粗差:明显歪曲测量结果的误差,是指比在正常观测条件所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还要大的误差。

5、平均误差:在一定观测条件下一组独立的偶然误差的绝对值的数学期望称为平均误差。

6、或然误差:当观测误差出现在(—,+)之间的概率等于1/2时,称为或然误差。

7、条件平差:一个几何模型中有r个多余观测,就产生r个条件方程,以条件方程为函数模型的平差方法,称为条件平差。

8、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在平差问题中多选择了u个独立量为参数(而0<u<t)参加平差计算,就可建立含有参数的条件方程作为平差的函数模型,称之为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

9、间接平差:在平差问题中,当所选的独立参数个数等于必要观测数t时,可将每个观测值表达成这t个参数的函数,组成观测方程,这种以观测方程为函数模型的平差方法称为间接平差。

10、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在平差问题中,多余观测数r=n-t,所选参数u>t个,其中包含t个独立参数,则参数间存在s=u-t个限制条件。

平差时列出n个观测方程和s个限制参数间关系的条件方程,以此为函数模型的平差方法称为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

11、秩亏自由网平差:如果网中不设起始数据或没有必要的起算数据,而且又设所有网点坐标为参数,这样的平差问题称为秩亏自由网平差。

12、精度: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程度。

13、准度:随机变量的真值与数学期望之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1 T k 1 T k ˆ X ( B P B) B P L
Pi k 1 Pi
k
(vik )
vik
k ˆ V BX L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二、抗差估计基本原理
3、 等价权的选取
Huber 函数
| v | c v (v ) c sign(v ) | v | c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二、抗差估计基本原理
1、 最小二乘估计
P1 P Pn
b1 L1 b L ˆ L 2X ˆ 2 VBX nt bn Ln
二、抗差估计基本原理
2、 抗差M估计
转换
(vi ) b Pi vi 0 vi i 1
n T
等价权
( v i ) Pi Pi vi
法方程
B PV 0
T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二、抗差估计基本原理
2、 抗差M估计
抗差解
迭代解
T 1 T ˆ X ( B P B) B P L
分析: 1、有界 2、分段 3、高效 4、连续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三、应用实例——基准转换
背景
基准转换一般通过公共点坐标求转换参数; 公共点坐标难免有误差,甚至有异常误差; 我国经典大地基准是通过三角测量、导线测量传算 的,累积误差明显——边远地区误差达数米或数十 米; 利用公共点坐标求解转换参数必然歪曲坐标基准间 的真正关系; 进而扭曲转换后的大地网。
V BX L
2 P V i i min i 1 n
权阵:P
B PV 0
T
T 1 T ˆ X ( B PB) B PL
wi
(vi )
vi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二、抗差估计基本原理
2、 抗差M估计
n
(v i ) vi
(v i ) pi pi wi pi vi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三、应用实例——基准转换
模型
t x f Xi Xi Y Y t d 3 y i i d 2 Zi N Zi O tz d 3 f d 1 d 2 X i Y d 1 i f Zi O
Tukey权函数
pi (1 (vi /c) ) pi 0
2 2
| vi | c | vi | c
分析: 有界;连续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二、抗差估计基本原理
3、 等价权的选取
IGG1权函数
k1
k0
k0
k1
| v i | k0 pi Pi pi k0 / | v i | k 0 | v i | k1 0 | v i | k1
一、背景 抗差估计及最小二乘检验
最小二乘检验
LS 估计
抗差估计
残差
统计 检验
拒绝
分析 修正
抗差 估计
残差
统计 检验
权函数
分析 修正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一、背景 正态分布下,LS估计是最优估计; 观测值不精确服从正态分布; 统计检验一般基于正态分布; 残差不能精确反映粗差情况; 如果粗差存在,标准偏差可能严重歪曲。 有时将导致粗差无法探测。 ei cσi , pi = 0 ; ei = 0.999cσi 时 , 权 不变?
ˆ W e A
2 w P 1 0
{ p
i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xi
(e x ) p y (e y ) pz (ez )} min
i i i i i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1、背景
2、抗差估计原理
3、实例
4、发展与应用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一、背景 例一: 隐差现象
LS Robust
Bound LS
例二: 硬性拒绝
Robust Bound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分析: 1、有界 2、分段 3、高效 4、跳跃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二、抗差估计基本原理
3、 等价权的选取
IGG3权函数
k1
k0
k0
k1
IGG3权函数
| vi | k0 pi k1 | vi | 2 Pi pi (k0 / | vi | )d i k 0 | vi | k1 d i k1 k0 0 | vi | k1
b11 b12 b b22 21 B bn1 bn 2
b1t b1 b b2t 2 bnt bn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二、抗差估计基本原理
1、 最小二乘估计
vi 0
极值条件
n
P (v ) min
i 1 i
i 1 T i n i i 1 T i
b (v ) b 抗差解
n
(v i )
vi
比较LS解
T B PV 0 b p i vi 0
i 1 T i
BT PV 0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pi pi pi c / | vi | | vi | c | vi | c
-c
-c
Huber 权函数
分析: 1、无界 2、分段 3、高效(含LS)
第五章 抗差估计(Robust Estimation)
二、抗差估计基本原理
3、 等价权的选取
Tukey函数
v(1 (v / c )2 )2 | v | c (v ) | v | c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