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须知: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十种表现

合集下载

儿童常见的22种心理疾病

儿童常见的22种心理疾病

儿童常见的22种心理疾病儿童健康成长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除了要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外,还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虽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很多家长重视的是如何有效地工作来赚钱养家,给予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很多儿童会出现诸如语言发育迟缓、分离性焦虑之类的心理疾病,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给家庭带来较大的负担。

1分离性焦虑儿童在出生之后,如果和某个人待的时间非常长,比如妈妈、爸爸、奶奶等。

而这些人突然离开儿童时,儿童就会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主要表现是:烦躁不安、哭闹不止、一直发脾气。

如果症状比较轻,家长可以通过自己行为、语言来让儿童建立安全感,比如抱着孩子轻声说“爸爸在,爸爸陪你玩”,再向儿童解释情况,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如果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到医院进行音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若是仍不能奏效,可在医生监护下服用一些诸如盐酸舍曲林片之类的抗焦虑药物。

2攻击倾向攻击倾向,主要表现是骂人、打人、抢夺其他小朋友玩具等。

针对该种情况,需要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在出现骂人、打人行为时,给予必要的惩罚,千万不能姑息迁就,否则会纵容其下次再次犯错,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手段,比如让其闭门思过、取消其参与活动的机会等,切忌用体罚,因为这可能会给儿童树立新的攻击性榜样;重视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环境,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打架,需要文明用语,在观看节目时,尽量选一些和谐的,避免多看武打片、暴力片。

3退缩倾向退缩倾向,表现为害羞、担心、不愿意接触、尝试新事物,针对该种情况,需要家长尽量多为孩子创造条件,比如经常出去游玩、给孩子多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开阔孩子的眼界,但是要留给孩子成长的机会,不能指望短期内起作用。

4过分依赖表现为儿童对家长,特别是父母的过度依赖,这种情况需要尽早诱导培养自我处理问题能力,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有足够安全感之后,孩子才有信心战胜困难,才能独立处理困难和面对困境。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儿童过度焦虑儿童过度焦虑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

在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见。

这类患儿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看来很小的事情,也表现出非常敏感和不安。

2.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

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一10%,男童多于女童。

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征:(1)注意力缺陷。

与同龄儿童相比,患儿的注意力显著涣散,持续时间短暂,易受外界干扰,经常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有头无尾。

(2)活动过多。

患儿不分场合,特别好动。

在课堂上经常扭动座位,做小动作;在家里常常乱跑乱闹,扰乱别人;就连晚上睡觉也好来回。

(3)冲动任性。

患儿自制能力很差,遇事不加考虑就行动,活动交换频繁,缺乏条理;患儿易冲动,行事鲁莽.常有伤人和自伤行为。

(4)学习困难。

此类儿童大多智理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因其他认知障碍,学习过程受到严重影响。

导致阅读、拼写、计算、临摹绘图等困难。

(5)行为障碍。

多动症儿童由于好动、冲动等特征,易造成一系列违反课堂纪律,打架斗殴等行为。

3.儿童强迫症儿童强迫症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现。

儿童强迫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为多见。

主要表现包括:①强迫性洗手,一天可达十几次,一次持续十几分钟。

②强迫性计数,例如一遍又一遍地数课本或其他图书上人和物的数目,反复数自己走了多少级台阶等。

③强迫性自我检查,如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放整齐等。

④有的患儿表现为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4.学习困难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包括:(1)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但并非是智力低下,或缺乏学习动机。

(2)诵读困难。

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也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

(3)计算困难。

主要表现为缺乏数概念,不懂得数的大小,。

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大预警信号

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大预警信号

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大预警信号青少年抑郁表现孩子的情绪状态异常➤情绪容易变得低落,难以高兴起来;➤容易烦躁,不耐烦,发脾气;➤情绪敏感,容易悲伤哭泣。

孩子的兴趣改变➤对喜欢的东西兴趣变弱,乐趣减少;➤对新颖的东西没有兴趣,无精打采,经常有无聊感;➤喜欢寻求刺激,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例如抽烟、酗酒、自伤、离家出走等。

孩子在校表现的变化➤出勤情况:不愿意上学,甚至不想去学校;➤学业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变得很糟糕;➤行为问题:与人打架或者被打,被同学排挤孤立。

孩子的社交行为变得不正常➤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课外活动或周末活动的模式突然改变;➤远离人群,放弃以前建立的友谊和社交活动,退回到自己的房间或者转向网络世界等;➤过于黏人,不可控制地需要跟某个人待在一起;➤对他人的行为敏感,容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情绪反应。

孩子的身体状况变差➤容易疲劳,感到精力不足,喜欢赖在床上;➤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忧虑,害怕自己患上不治之症;➤出现与生理状况不匹配的身体不舒服,如头痛、胃痛等;➤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孩子的饮食失调➤对食物变得很挑剔,对食物的兴趣减弱甚至丧失了;➤突然有不可抑制的进食冲动,不能享受进食的乐趣,只是机械式把食物塞进口中吞下去,肚子很难受也无法停下来;➤突然吃超量的食物,食后催吐,吐后再吃。

孩子的睡眠不稳定➤失眠,入睡困难,翻来覆去睡不着,或者容易早醒,醒后无法入睡;➤睡得过多,即使每天睡十多个小时,醒来依然疲惫不堪;➤睡眠过程中梦多,容易惊醒。

孩子的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难,学习效率变低,需要花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功课;➤记忆力下降,不容易记住要学的知识,记住了也容易忘记;➤做事犹豫不决,即使简单的选择也变得很困难。

孩子的自我评价变低➤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失去活着的意义;➤不恰当的内疚感,将事情不好的结果过多归责于自己;➤反复思考死亡,觉得自己死了可能会更好;➤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甚至有具体的自杀计划。

影响安全的十种不健康心理

影响安全的十种不健康心理

影响安全的十种不健康心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也愈发加深。

安全是人民群众的重要权益,也是国家的重要责任。

然而,在我们追求安全的过程中,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会对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列举并探讨十种影响安全的不健康心理,以提醒读者正视这些心理问题,并努力改善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第一种不健康心理是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指的是对自身的安全问题持乐观、漠视的态度,认为自己不会发生不幸事件,从而对安全问题轻描淡写或不加重视。

这种心理在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在交通出行中不系安全带或闯红灯,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滥用电器不注意火灾预防等。

这种不健康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自身遭遇危险的风险。

第二种不健康心理是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产生于对安全问题的过度担忧和恐惧,导致人们盲目追求完美的安全环境,过度的防范行为甚至疑神疑鬼。

例如,有些人对食品安全问题过度担忧,即使食品符合正常标准也会因为不确定因素而感到焦虑不安。

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个人对真正安全问题的判断和应对能力,同时也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

第三种不健康心理是冲动心理。

冲动心理是指在面对安全问题时,人们因为情绪或其他原因做出不理智、不成熟的行为。

例如,有些人在面对事故或意外情况时,情绪激动冲动,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进而加大了事件的风险和危害。

冲动心理在人们的行为中常常显现为盲目行动、逆反心态等,容易让个人和他人陷入危险的境地。

第四种不健康心理是麻痹心理。

麻痹心理是指对安全问题长时间的习以为常,对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认为安全事故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

这种心理往往导致人们忽略或掉以轻心于预防措施,使得安全问题更容易发生和堆积。

麻痹心理需要人们时刻保持对安全问题的敏感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第五种不健康心理是习惯性思维。

习惯性思维是指对安全问题周期性地处理方式和方法,对新出现的安全问题缺乏及时的应对措施,无法适应和调整。

22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22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22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水准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

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

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

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

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

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5.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障碍

15.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障碍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障碍
一、神经发育迟滞
二、运动技能障碍
三、孤独症
典型的孤独症主要表现为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刻板的兴趣行为三个方面同时具有本质缺陷,即所谓的“三联征”。

除了三大核心症状之外,常见症状还有: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的行为方式,感知觉障碍,智能障碍。

四、情绪障碍
常见的类型有:儿童分离性焦虑、儿童社交性焦虑障碍(儿童社交恐惧症)、儿童广泛性焦虑症、恐怖性焦虑障碍(儿童恐惧症)、抑郁症、强迫症、适应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癔症。

五、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
六、抽动障碍
七、对立违抗性障碍
八、性身份障碍
九、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遗尿症、进食障碍(异食癖、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反刍障碍)、睡眠障碍(失眠、夜醒、夜惊、睡眠时摇头、梦魇、睡行症、过度嗜睡)。

家长须知的孩子安全教育知识

家长须知的孩子安全教育知识

家长须知的孩子安全教育知识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发展的迅速,儿童面临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

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各个角落,如何有效地保护孩子,并教会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是每位家长都应该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对儿童安全教育的知识进行探讨,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相关教育。

一、交通安全交通安全是儿童安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汽车、摩托车及其他交通工具大幅增加,儿童在街道、马路上活动时面临着各种潜在风险。

为了保障孩子在交通中的安全,家长应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孩子认识交通标志:从小教育孩子识别常见的交通标志,如停车标志、斑马线、红绿灯等,使他们了解这些标志所传达的信息。

指导走路和骑行规则:在过马路时,要教孩子遵循“走路走人行道,过马路看信号”的原则。

同时,骑自行车或滑板车时要佩戴头盔等安全装备,并告知他们在何种情况下该停下来。

亲身示范:家长可以通过实际的过马路或骑行示范,让孩子直观感受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他们依赖并遵循这些规则。

制定出行计划:通过制定简单且易于执行的出行计划,教育孩子在不熟悉的环境下如何寻求帮助,例如找附近的大人或工作人员请求帮助。

二、居家安全居家是孩子主要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潜在安全隐患最多的地方。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需要细致入微地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防止意外伤害:确保家中的家具边角处有保护措施,以避免孩子因撞击造成伤害。

同时,将尖锐物品和重物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位置。

化学品与药品管理:一定要将清洁剂、药品等有害物质存放在高处或锁起来,避免儿童误食。

可以利用儿童安全锁来防止他们接触危险物品。

电器使用安全:教导孩子电器使用常识,比如不要用湿手触摸插座,不随意插拔电线与插头等。

同时,定期检查电线是否有破损,保持家庭电器的良好状态。

火灾预防与应对:让孩子了解火灾的一些基本知识,不玩火、不玩烟花爆竹。

如果发生火灾,可以教他们如何拨打报警电话,以及不使用电梯而选择楼梯逃生。

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疾病

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疾病

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疾病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可认为是精神疾病与心理卫生问题的综合,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本文阐述儿童与青少年期较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孤独症、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及神经性厌食。

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滞也称智力低下,是指18 岁以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智力发育不全/ 受阻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临床表现主要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前者用智商反映,通常使用韦氏智力测试测智商值;后者指患儿生活自理、社交技能和责任能力等较差或障碍,可用社会适应能力量表予以评定。

疾病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度,轻度患儿的智商在50——70.干预治疗干预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即儿童年龄越小,训练越早,效果越好。

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特殊教育训练及其他康复措施。

目前,常采用教育训练、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促进患儿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只有少数病因所致的精神发育迟滞可以进行病因治疗,如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对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存在的各种精神行为问题,如注意障碍、行为异常、情绪障碍等,或伴有癫痫等躯体疾病,程度较严重干扰患儿生活、社交活动时可用相应的精神药物进行治疗。

但需注意,应从小剂量缓慢加量,防止不良反应。

此外,也可试用吡拉西坦、氨酪酸等促进和改善脑细胞功能药物,需明确的是其并非特效药物。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发生于儿童时期,是指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注意力明显不集中、易分心、多动、冲动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疾病类型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多动症:(1)“注意缺陷型”儿童,常见表现是经常性粗心大意,常因忽视细节犯小错;在课堂中注意力难集中;与老师、家长说话时总心不在焉;常无法遵守纪律且按照指令做事;组织协调能力也很差;日常生活中丢三落四,易分心走神,表现“忘性特别大”.(2)“冲动多动型”儿童,特别爱说话,接话茬;不遵循常规顺序做事,总是干扰或打断别人;毛手毛脚,活动增多;上课时常离座,且不分场合四处乱跑,爬上爬下,连玩的时候也是难以安静,表现为“像装了马达一样忙个不停”.此症还常合并一系列情绪行为问题,如学习困难、行为障碍(说谎、逃学、对抗行为等)、情绪障碍及抽动症状等,这些合并症对儿童学业、生活影响巨大,故早期干预非常关键。

小学生心理特点、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小学生心理特点、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小学生心理特点、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要知道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首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

一、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

学过心理学的老师都知道,平常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平和状态,也就是没有太大的心理情绪波动,而稳定性差,就是说情绪波动比较大,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

”能把孩子的脸跟六月的天放在一起比较,足以说明孩子的心理稳定性差,也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

二、好奇、敏感。

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

三、好胜,但是韧性差。

什么事都想争第一想要赢别人,证明自己厉害,但是容易受挫折,一点小失败就觉得不得了了,天都塌下来了。

四、自控能力不足。

其实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儿童很常见。

上上课心就跑到操场上去啦,做做作业,就想着晚上妈妈买什么好吃的啦。

稍微严重一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一直要动,抓抓头啊,咬咬手指、咬咬铅笔啊等等。

五、自尊心和自主欲强烈。

稍微批评两句,他就觉得很委屈,或者一点小矛盾他反应就很强烈。

然后认为他自己什么都对的,别人什么都错的,以自己为中心。

六、批评力不足。

不懂得自我批评,有时候,会一时分不清对错,做错了事自己都不明白,甚至不知道悔改。

七、人际关系简单化或不知所措。

就是说不会与人相处,跟人交涉、特别是跟大人相处时惶恐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这些是儿童主要的心理特点,每个学生都会有,而且不是单独存在。

(比如一般不会说一个学生他光是情绪变化大,其他都好的,或者就是好胜,其他都好的,这些表现都是存在的但平时不明显,哪一个方面稍微强一点,那一个方面就变成了心理问题)那么,以上的心理特点一般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逃学与厌学问题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

他没兴趣,学习吃力,导致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可能老师也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习积极性。

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玩;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的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按习惯的说法,心理不健康的表现都可以统称为心理障碍。

由轻到重,心理障碍可分为心理问题、心理异常、心理疾病三种类型。

1.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障碍,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障碍,大致相当于平时人们所说的“心理困感”“心理困扰” “心理误区” 等。

心理问题有三个特点:一是情境性,常由特定的情境诱发。

二是暂时性,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暂时的。

比如有些学生考试前会特别紧张,考试结束紧张现象自然消失。

三是心理状态无病理性变化。

即精神活动正常,不存在意识水平降低和丧失,自知力正常,能清楚意识到自己心理问题的存在。

心理问题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显现,主要包括烦恼、焦虑、急躁、自卑、冲动、压抑、孤独等。

反映在生活上,就成为学习心理问题、职业心理问题、人际心理问题、恋爱心理问题、婚姻心理问题、性心理问题等。

2.心理异常如果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化解,久而久之,就成了心理异常,狭义上叫作心理障碍。

与心理问题相比心理异常有如下特点:一是非情境性,即与发病原因、特定情境无关,已经泛化到其他情境中了。

二是持久性。

三是特异性或者说典型性。

四是病理性,即有某些症状。

心理异常主要包括感知、思维、言语、注意、记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本能行为、意识、自我意识等方面的障碍。

3.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属于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是多种心理障碍的集中表现。

有时,单一方面的心理障碍如果比较突出,有明显的稳固性和病态性,也可以构成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可分为轻性心理疾病和重性心理疾病。

所谓轻性心理疾病,一般是指非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包括各种神经症(或称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和性变异等,人们平常所说的“心理有病了”,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心理有病了”的情况下,当事人通常具有自知力或自知力稍显不足,但仍能应付日常生活。

非精神病性心理疾病也叫作心理疾病的边缘状态,简称边缘状态,是临床心理学的工作对象。

而重性心理疾病,说的就是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了。

这样的患者,不再是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工作对象,而需要由精神科医生诊治。

儿童心理健康的十个方面

儿童心理健康的十个方面

儿童心理健康的十个方面
1.缺乏抚爱:由于离婚和其他原因,孩子只与母亲或父亲生活,缺乏父爱或母爱,或在幼托中得不到关心与照顾。

2.态度不一:父母双方对待儿童的态度不一致,如父严母宽,或前后态度不一致,忽而亲热万分,忽而冷淡不理。

3.儿权社会:视独生子女为心肝宝贝,太上皇,随心所欲,搞绝对自我中心。

4.经常惩罚:为一点小事就经常惩罚或虐待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损伤。

5.过分苛求:从大小便习惯训练到学习阅读等,对儿童提出不现实的过高要求。

如要求背诵十首、百首唐诗等。

6.不良诱惑:有意无意地用不良行为或感情诱惑儿童,造成不良习惯行为或心理。

7.欲求挫折:对儿童的生理欲求如饮食、身体接触(皮肤抚爱)作出冷淡的或抑制性的反应,以及儿童不愿进食时强迫进食。

8.角色混乱:要求儿童扮演或担负与其年龄、性别和能力不相称的角色,如男扮女装。

9.父母操纵:强迫儿童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或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和喜好。

10.弄虚作假:经常对儿童说假话,不守诺言,对孩子
问的问题或回避或说假话。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解读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解读

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解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健康儿童的定义不再只是身高、体重和有否疾病,精神神经的健康已成为发育与行为儿科学的重要方面。

上海《大众医学》日前组织全国专家对学龄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调查显示:注意力差、偏食挑食、明显多动被列十大问题行为之首。

调查还认为,这些幼年的行为问题,轻者将影响今后的学习、就业和生活,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行为,应引起儿科医生、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重视。

为此文汇报特邀全国优生协会发育和行为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金星明解读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

一、注意力差,容易分心,难以完成任务,在幼儿园坐不住,来回走动正常儿童的注意维持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延长的,一个即将入小学读书的儿童,有目的的注意时间应该达到15 分钟左右。

一些父母比较溺爱孩子,总觉得孩子尚小,长大了自然会好,对孩子缺乏适当的行为约束,由此造成人为的注意问题。

另外,有部分儿童由于发育迟缓、大脑损失,或其他的医学因素,引起注意分散,这需要医生加以鉴别。

近期和远期影响:对幼儿园孩子来说,注意分散造成的影响并不太大。

入学后,这一行为问题将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差,还会破坏课堂纪律。

矫正策略:在模拟教室的情景下,进行注意的行为训练,可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时间从5 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5 分钟或更长。

二、偏食挑食,吃饭慢,不肯吃硬食物该现象往往由于父母的溺爱和纵容,以及缺乏科学的喂养方式所致。

如:1 岁以内的婴儿迟迟不愿吃泥糊状食物,1 岁以后仍以吃奶为生,2 岁以后还吃软乎乎的食物;每一种新食品的添加,缺少8 次以上的尝试,父母强化孩子喜;喜爱吃的食品等等。

近期和远期影响:短期内可引起儿童营养不均衡、体重较轻或营养不良,长期可因营养问题而导致影响身高、生长迟缓、贫血或微量元素锌的缺乏。

此外,因长期咀嚼不良,还可造成口腔运动功能问题。

矫正策略:抓住半固体食物添加的关键期(4 —6 个月),注意,添加的食物质地要由软到硬,鼓励孩子尝试新食物,讲究平衡膳食。

儿童心理健康常见的精神疾病和干预方法

儿童心理健康常见的精神疾病和干预方法

儿童心理健康常见的精神疾病和干预方法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今社会日益突出。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健康常见的精神疾病,同时介绍一些干预方法。

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

这一疾病主要表现为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以及冲动问题。

儿童在学校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完成任务。

在家庭中,他们可能会更加活跃,难以保持安静。

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一些常用的干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家庭教育和药物治疗。

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儿童学会控制冲动,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家庭教育则有助于父母更好地管理儿童的行为。

在一些严重病例中,药物治疗可以被用来调节儿童的注意力和活动水平。

二、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常见于成人,也存在于儿童中。

儿童抑郁症的症状可能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自我负责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儿童抑郁症的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儿童可以学会独立面对负面情绪,并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

此外,建立支持系统、提供温暖的家庭环境也是帮助儿童克服抑郁症的关键。

三、焦虑症焦虑症是另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焦虑症的症状可能包括过度担心、恐惧、害羞以及身体不适等。

对于儿童焦虑症的干预,认知行为疗法也是常见的方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儿童可以学会面对与焦虑相关的具体情境,并采取适当的行为应对焦虑。

此外,良好的家庭支持和稳定的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在克服焦虑时感到安全。

四、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这一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交往困难、语言沟通障碍以及刻板重复的行为。

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早期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早期干预可以通过行为疗法、语言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等方式,帮助儿童提高社交和日常生活技能。

幼儿园儿童健康体检家长须知及健康管理方案

幼儿园儿童健康体检家长须知及健康管理方案

幼儿园儿童健康体检家长须知及健康管理方案幼儿园儿童健康体检家长须知及健康管理方案一、幼儿园儿童健康体检家长须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健康是最重要的。

而幼儿园儿童的健康体检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

家长们需要了解幼儿园儿童健康体检的相关内容,以便及时发现孩子身体上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 了解健康体检的重要性幼儿园儿童的健康体检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身体问题,还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确保孩子的身体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照顾。

家长们需要重视健康体检,及时带孩子去做相关的检查。

2. 掌握健康体检的相关知识家长们需要了解幼儿园儿童健康体检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包括哪些项目需要检查,检查的频率是多久一次,以及检查后如何处理等。

只有充分了解健康体检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保护孩子的健康。

3. 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健康体检工作家长们需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健康体检工作,主动参与相关的活动,如家长会、座谈会等。

只有与学校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儿童健康管理方案除了了解健康体检的相关知识,家长们还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幼儿园儿童的健康管理,以便在平时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

1. 营养均衡的饮食家长们需要关注孩子的饮食结构,在饮食上要做到营养均衡。

尽量避免过多的零食和油炸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2. 科学的作息时间孩子的作息时间也需要家长们去规律管理,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休息环境。

3. 加强体育锻炼在幼儿园儿童的健康管理中,体育锻炼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多参与适合他们芳龄的体育活动,例如游泳、球类运动等。

4. 定期体检除了学校的健康体检外,家长们也需要定期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全面的体检,以确保孩子的身体健康。

总结和回顾幼儿园儿童的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

通过了解健康体检的重要性、掌握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以及科学合理地进行幼儿园儿童的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1、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1.1好动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几个方面。

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

注意力不集中具体来说是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疑神发呆。

自控能力差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怒或冲动,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1.2焦虑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

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显得过分焦燥。

1.3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癖,表现出攻击性。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理论积淀不够深厚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在摸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再加上目前我国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比较薄弱,相关的积淀不够深厚,这就导致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上比其他国家落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有些幼儿教育机构只是在指导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是采用一些零散的书籍。

我国专门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不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会忽视对一些引进资料理解和消化。

这样,理论的高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低下就形成了矛盾。

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

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

我们提倡的是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消化和理解教育家和外国专家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而且要结合当前的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1)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

多见于女孩。

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分离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环境分离时出现过分焦虑;其二是社交焦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式出现持续的过分退缩,妨碍与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虑,患儿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可能遇到的事物或情景。

(2)学习障碍:是学龄前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学习技能忽的障碍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人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症。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

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4)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5%和8.3%。

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

患儿还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动,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5)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

(6)儿童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

儿童中最常见的是害怕动物、死亡、昆虫、黑暗、学校等。

(7)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常伴有抑郁、焦虑。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或模仿怪相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障碍,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幼儿常见心理疾病

幼儿常见心理疾病

幼儿常见心理疾病幼儿常见心理疾病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

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

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

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

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

从心理出发,培育灿烂的花——学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的思考

从心理出发,培育灿烂的花——学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的思考

从心理出发,培育灿烂的花——学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的思考【摘要】学前孩子心理健康是孩子内心的基础和发展的根本,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必备条件。

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可能会让年幼的孩子得到充分发育。

反过来,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不足,就会对孩子的发育造成限制,性格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也是存在于以后的发育过程中的。

幼小的孩子们,像花儿一样,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沐浴着爱的雨露,绽放着美丽的花朵。

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滋养,更能赋予孩子成长更健康、更茁壮的养分与能量,让孩子练就一颗强大的心灵,拥有一颗完善的人格。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心理出发,培育灿烂的花,从而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收获更幸福丰盛的果实……【关键词】学前孩子,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当下的幼儿教育我们会发现学龄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心灵的内在基础和发展的基础,是儿童完善人格的必备条件。

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可能会让年幼的孩子得到充分发育。

反过来,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不足,就会对孩子的发育造成限制,性格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也是存在于以后的发育过程中的。

幼小的孩子们,像花儿一样,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沐浴着爱的雨露,绽放着美丽的花朵。

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滋养,更能赋予孩子成长更健康、更茁壮的养分与能量,让孩子练就一颗强大的心灵,拥有一颗完善的人格。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心理出发,培育灿烂的花,从而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收获更幸福丰盛的果实……学前孩子这一阶段的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焦虑:指突然出现的恐惧状态,身体原因不明显。

具体表现为自信心不足,过于敏感,胃口消沉,莫名其妙地大哭一场。

这类孩子对陌生环境反应灵敏,产生忧虑、恐惧,甚至惶恐、哭闹,常会担心被别人嘲笑,对还没发生的情况,过度集中注意,伴有杞人忧天之事,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会引起孩子的警觉和恐惧,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孩子的情绪就会出现对于一些日常小事,也显得过于急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须知: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十种表现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

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

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

霍夫曼还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
常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
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经常疑神疑鬼
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

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过分追求表扬
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贬低、妒嫉他人
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嫉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家因自卑而产生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尽管这往往并不奏效。

自暴自弃
占大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

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

要是遭到家长指责,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辩解。

回避竞争、竞赛
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断定自己绝不可能获胜。

由此,绝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逃脱,甘当”逃兵”。

语言表达较差
据专家所作的统计,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

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

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