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是中国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而艰难的议题。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由弱国到强国的转变,并在外交政策上追求国家利益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平衡。

一、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从封闭到开放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社会的束缚。

曾经的中国帝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往极为限制。

这使得中国在与外界接触方面相对滞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未能跟上国际潮流。

然而,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欧洲列强的强大威胁与压力,中国开始逐渐意识到封闭政策的弊端。

此时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寻求现代化的道路。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自强与保守并行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自强与保守并行。

面对外来侵略与压力,中国明智地保留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

在自强方面,中国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改革。

例如,自19世纪末开始的戊戌变法,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国家机器、加强军事实力,并改革现有的政治与经济体制。

此外,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更是开创了“推翻专制,建设民主国家”的思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然而,保守主义观念在中国同样深入人心。

在国家利益和独立之间,中国往往倾向于稳定和保守。

这导致中国在一些重大时刻的外交政策上更为保守,不愿冒险。

三、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外关系的转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迎来了经济与社会的巨变。

改革开放以开放为基础而非封闭,中国更加注重与世界的互动与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推动与各国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和平崛起”。

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同时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自身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双赢。

四、副政策与新时代中国外交当前,中国正处于新时代的起点,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外交理念和政策,并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以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

加强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

加强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

加强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国际关系的日益紧密,加强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的追求。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之间的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加强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更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加强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分析其带来的好处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加强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

通过与其他国家开展贸易、投资、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技术共享以及市场开拓等好处。

例如,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并与其他发达国家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经贸关系。

这不仅带来了外来资金和技术的引进,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样,其他国家也可以通过加强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强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个国家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贫困问题等。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单个国家能够解决的,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合作才能够有效解决。

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各个国家可以通过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分享技术和经验等方式进行合作。

只有通过加强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并采取行动,才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

此外,加强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还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是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基础。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学习他国语言和习俗等方式,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信,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

例如,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文化交流与合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通过加强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在文化领域实现互鉴与共享,可以促进各个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六、对外交流影响: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七、对外交流的途径:(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郑和下西洋是世 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 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 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郑和下西洋,促 进了南洋的开发。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 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 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 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 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 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 亦不赀(赀:计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郑和下西洋
目 的
性 质
西方远航
宣扬国威,加强与外国联系, 开拓市场,攫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取暴利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 资本主义海 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外殖民活动
影 响
原 因
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 促进资本主义迅 猛发展,加强了 往来,但无益于国计民生 世界各地的联系 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 西方为资本 ”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 原始积累所 驱动,远洋 力 航海事业蒸 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 蒸日上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思维拓展: 奢侈品为主

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中国 的物品有何特点?这说明什么?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南亚 天竺
西亚 波斯 大食
天竺遣使来华,唐遣使
大食派使来华 使臣往来
入:珍珠、棉布、胡椒 出:丝、瓷、麝香等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入:佛、画、熬糖 出:造纸 造纸
欧洲 东罗 使节来华 马
丝、瓷
入:基督医、杂技 出:造纸
非洲
民间
训练
材料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 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 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 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5)双向交流。
七.隋唐时期
1.政治.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 圈的格局.
2.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日本 3.唐与印度的关系:以佛教为纽带. 《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
进的行影分响析;。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 影响。
六.魏晋南北朝
法显(东晋)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
《佛国记》 《法显传》从长安出发,经敦煌以西的沙漠到 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 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 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经 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 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到达建康(今南 京)。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 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法显的著作,重 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1.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屈辱外交(被迫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2.新中国成立后,一改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3.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综合国力是外交的保障。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一)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具体表现1.清朝统治后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俄、美、英、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

遭到英、法、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2)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原因与启示1.原因:(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近代落伍于西方,综合实力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4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4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54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主题概览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1.中国的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

(3)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2.中国的对外关系(1)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就有广泛的交往交流;秦汉以来,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空前发展,中国与阿拉伯地区、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等均有往来;宋元时期,海路渐趋发达;明清时期,中国对外政策逐渐由开放走向了闭关自守。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两广地区设郡管理。

(2)汉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①出击匈奴:汉初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89年,东汉派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②西通西域: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

③屯戍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

(3)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及与流求的联系。

(4)唐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5)两宋: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中国古代、近现代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近现代对外交往

【知识网络】【要点归纳】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二、中国近代屈辱外交三、中国现代对外交往四、中美关系五、中日关系【命题视角】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阶段特征。

(1)秦汉时期我国同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汉朝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中国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

(2)三国时期,吴国与许多国家保持贸易交往。

(3)唐朝水陆路贸易并重,同朝鲜、日本、印度等国的海上贸易相当频繁,与大食友好往来。

(4)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贸易范围扩大,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5)明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及所带来的影响。

(1)古代史上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及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陷入落后而被动挨打的局面。

(2)近代史上外国列强从不平等的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及其对列强和对中国分别产生的影响:①特权: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开办工厂等。

②影响:a.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了大量的原料、劳动力和财富,输出了大量商品,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b.由于这些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3)现代史上中国实行积极主动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缩小了我国在科技、经济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了我国的经济繁荣与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新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根本原因);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2)启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建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地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关系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的原 因。
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 需要中国牵制日本。
(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对中国
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有力推 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10日 4月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 14日 大等五国乒乓球代表团 4月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到达纽约进行友好访 19日 问。美国掀起了一阵“乒乓热”
7月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 9日 华,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 1972年 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
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 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 义。(两点即可)
(2)材料二中“新的国际格局”有何特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 析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建交高潮到来的主要原因。
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主要原因:中国外交战 略的转变,中美关系的缓和。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 关系
2023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概况
(1)陆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地方
政权的联系加强,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
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 西汉
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清代前中期闭关锁国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决定对外锁国。 2、政治原因: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西方崛起之际,清统治者对西方的戒备之心 3、文化原因:传统文化的保守性 ——清统治者不知世界大势,固守天朝上国观念,自大保守心 态与无知。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特征: ——从被动开国到主动学习西方。
近现代中国全球化进程中的三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鸦片战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 中国加入WTO, 三次开放,从本质意义上说有什么差别?
鸦片战争是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是一种野蛮的 侵略,中国的被动开放伴随民族屈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是主权国家主动走向世界 的重大举措,出于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中国入世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性一步。
时势: 19世纪上半叶,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加速对外扩张。 经济、对外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4-18世纪末中西对外关系对比与演变
14世纪,西欧自给自足庄园经 济开始衰败,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后期,明太祖海禁政策
1500年前后,西方开辟新航路, 1500年前后,明代中国依然海禁 早期殖民活动,走向海洋,积 极扩张,世界市场初现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时代特征(统治者对开放的态度)?

史实: 2、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媒介? 3、对外交流的相关重要事件? 4、对外交流的成果?
评价: 5、对外交流对中外历史的影响?

A、汉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代特征:开放、包容、唐代最盛
汉代:交流途径: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交流史实:①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②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控制。 ③东汉佛教传来 交流成果:器物交流为主。 唐代:交流途径:陆上丝路的繁荣 (海上丝路也有) 交流史实:①安西、北庭都护府 ②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东西方文化融汇) ③遣唐使、东亚文化圈(新罗、日本、越南) 涉及国家:波斯、大食、天竺(伊朗、阿拉伯、印度) 朝、日、越 交流成果:文字、建筑、科举、政治制度、学者交往….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原因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原因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原因
1. 经济需求: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大国,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以获取所需的资源和商品。

对外交往可以促进贸易的发展,满足国内经济的需求。

2. 政治稳定: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可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外交可以帮助解决争端、避免战争,并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

3. 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对外交往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中国的思想、艺术、科技等方面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从其他国家吸收了新的文化元素。

4. 扩张领土:在古代,一些王朝为了扩大领土和势力范围,会通过对外交往来实现这一目标。

与邻国建立联盟、进行联姻等方式可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

5. 外交礼仪: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外交礼仪,通过与其他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可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声誉。

总之,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需求、政治稳定、文化交流、扩张领土和外交礼仪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促使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互动。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 活字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指南针、火药及武器传到阿 拉伯和欧洲。 特点:第一,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 在世界名列前茅。第二,宋元时期,科技发展对世界文明 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 主,贸易不营利 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 促进开发 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俞大猷,1565 葡占澳门: 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 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 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 · 特点: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 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开始抗击外国侵 略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涟源六中
颜灿玉制作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 1、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步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 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到欧洲、非洲。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近 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 接往来。 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 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 马帝国),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安敦派使正式 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5) 与中亚西亚的交往 a汉朝与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 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②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 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贸易谋获其利。 b隋唐和波斯的往来 ①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 ②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 来求援。 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c隋唐和大食的往来 ①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中。②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 d唐宋元时许多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长期杂居、 通婚,元朝形成回族

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一、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1、秦汉:与朝鲜、日本、西亚、欧洲的交往;交往方式:政治往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交通路线:丝绸之路开通,海上丝路可达印度半岛南端;阶段特征:以周边国家为主;以陆路为主;具有单向性。

2、隋唐:与新罗、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交往方式:政治往来、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交通路线:海陆交通发达,海上丝路最远可达波斯湾;阶段特征:交往范围广泛,交往领域广泛,交往渠道众多,具有双向性,中华文化圈形成。

3、明清: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强租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交往方式:政治上友好往来与反击外来侵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

交通路线:海路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

阶段特征: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自守;侵略与反侵略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交流以西学东渐为主。

二、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1与日本的交往:(1)秦汉: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给倭奴国;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2)隋唐: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中日贸易往来频繁。

突出人物:鉴真、吉备真备。

(3)明清:元末明初,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戚继光抗倭。

2、与朝鲜的交往:(1)秦汉:秦汉之际,燕、赵、齐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辰韩被称为秦韩。

贸易: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入朝鲜。

(2)隋唐: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留学生最多,唐朝的许多城市中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铜、制瓷技术等。

3、印度半岛:(1)秦汉: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路传入中国。

(2)隋唐:互派使节;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玄奘。

4、中、西亚:(1)汉: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西传。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2、主要外交活动和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缓解地区冲突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积极融入世界,推动多边经济的发展 例: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例:1991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2001年上海会议 1991年起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东盟会议 1997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2002年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会议主席卡迈勒 击槌通过中国入世。
“入世槌”收 藏在革命博物 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示意图
2001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3、1954参加日内瓦会议
意义: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1955参加万隆会议
“万隆精神”
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意义: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亚非国家作为一 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 建立了外交关系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交往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背景: 国际:第三世界崛起,和平反战力量壮大,两极格局 受到冲击 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 的工作中心 (2)调整: 出发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奋斗目标: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政策: 实行不结盟政策 全面对外开放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积极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 例:与俄、美、日、法等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 “伙伴关系”
(5)不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例: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与“七十七国集团”的关系获进展 (6)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致力于 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例: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 “上海合作组织” 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对外关系

中国对外关系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研 讨会的成功闭幕。预示着 和平共处原则在国际上得 到了普遍的认可。 • 虽然国际形势与50年前相 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 “五项原则”并没有过时, 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和平大国——中国
• 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中国 拥有博大精深、酷爱和平的中华文化,作 为当今世界的主要大国之一,在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指导下,理应为世界和平研究做 出自己独特的伟大篌贡献,这种贡献应该 体现为中国特色和平学的创建和发展.中 国特色和平学的创建和发展,必将促进中 国和世界的和平发展事业,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对外关系的原则
• 中国共产党在与各国政党交往中,遵循 “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 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 完全平等、互相尊重、 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基本原则。其中, 不干涉内部事务 独立自主原则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基 础。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各国党独立自 主的地位及选择本国社会制度和发展道 路的权利。完全平等原则是建立新型党 际关系的关键。
• 中国的崛起,外交是根本,首先要归功于 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正确决策,归功 于中华各族人民振兴祖国的坚强决心和辛 勤劳动,归功于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旗帜和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 道路。中国的发展,也毫无疑义借助外部 的适宜条件,得益于总体缓和与稳定的国 际环境,得益于世界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 契机以及各国谋发展、求合作大势而形成 的良好经济环境。“天时、地利、人和” 三大因素曲有利形势,造就了中国发展的 成功;而中国发展的成果,又促进了三大 因素积极效应的拓展。
中国对外关系存在的问题
• 现在的问题是国内消费力度不足,老百 姓基本是被动消费,并不心甘情愿地拿 出有限的钱来,于是把消费动力的问题 转移到了国外,相应地,带来对外关系 的紧张。

了解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中外交往的历史与变迁

了解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中外交往的历史与变迁

了解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中外交往的历史与变迁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自古以来就具有较为复杂的历史与变迁。

几千年来,中国通过外交方式与周边国家以及远方的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塑造了中国的外交格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外交关系的历史与变迁,以及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古代外交的起源中国古代外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商代,商王与周边国家的君主进行贸易交流,开展外交活动。

西周时期,周王朝大力推动“天下大同”的外交理念,与周边国家签订“和约”以保持和平。

古代中国外交的本质是以礼仪为核心的关系建立。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礼记》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外交礼仪,使得古代中国外交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变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和复杂。

那个时期,中国分裂为七个大国,彼此之间争夺领土、资源和势力范围。

面对外交挑战,中国秉持“以德服人”的原则,通过择善而从、修好而偏的外交策略,与各国建立互信和联盟关系。

例如,鲁国的孔子提倡“仁爱”和“中庸”,通过陶冶各国君主的德行,争取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

同时,各个国家也通过争夺权谋,进行外交较量。

这一时期的外交变迁推动了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并对后世的外交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秦汉时期的外交重心转移秦统一六国后,中国的外交重心转移到了对外扩张。

秦始皇通过修筑长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同时还通过同匈奴的外交手段,维持边境的和平稳定。

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为后来的中国外交奠定了基础。

汉朝时期,中国的外交重心不再放在对外扩张,而是更加注重与西方胡人的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西方奇异民族的贸易交流得以增强,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这一时期的外交交流加深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唐宋时期的外交盛世唐宋时期是中国外交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多次派遣使节出使周边国家,加强与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贸易往来。

同时,唐宋王朝还通过文化交流,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高三历史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贸易的特点
• 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 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
来为主 • 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 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回族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 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 落后
• 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 史发展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 历史发展潮流者亡。
• 清初,由于郑成功海上抗清力量的活动,清朝实行 海禁政策。统一台湾后,复开海禁。乾隆时,由于 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非法活动增多,清政府重新 实行海禁,而且越收越紧,走向闭关锁国,只留广 州一口通商。
• 明清的海禁政策是封建政权在外来势力威胁的情况 下采取的自我保护政策,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 基础,但这种政策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阻 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科技的进 步,使沿海地区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同 时隔断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加剧了中国的落后。
古代对外关系的趋势
•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 闭关。从汉代到明代前期,基本上实行了 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 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 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 影响和地位。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 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 危害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 方。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 ;
秦国,府库虚耗,第Ⅱ卷(表达题 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生,C 燕然未勒归无计,尤其是遭受家庭变故,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早年的事情是近代史,B“.南宋著名画家郑思肖擅长画兰,为那个时代默默的负重奔走。处。的发展,可我带了不同文字的《毛主

古代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对外交往古代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对外交往历史悠久,以其独到的文化优势和智慧,在国与国之间建立了广泛而深厚的友好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王朝和政权,他们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与外族和其他国家进行交往,大部分的交往都是以和平方式为主,这也闪烁着中国在文化和思想领域的独特光芒。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和周边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从最早的与夏商周相邻的诸侯国,再到战国时期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的割据,都有广泛而深入的人文交流。

文化交流的最大的载体是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是无可替代的。

儒家思想讲究“仁义礼智信”,给当时的世界带来了智慧、理性和书写的观念,也提升了当时中国的“国家形象”,深受各国民众的推崇。

尤其是孔子提出的“仁政”理念,更是推动和促进了中国古代国家和外国之间的和平交往。

秦朝时期的统一,也标志着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新时代”的到来。

在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中,先后也融合和消化了北方的匈奴族、南方的百越、西部的若羌和东部的东胡等外族的文化。

同时,从欧亚大陆的西方和中亚,到东海和南海周边国家,也在文化、艺术和手工艺品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交流。

秦朝朝廷成立郡县制,对外设立了朝贡(交换)和商业贸易的机构和派遣使者的职务,大大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商业贸易。

汉朝时期,尤其是汉武帝时期,也是中国对外交往历史的辉煌时期。

在该时期,中国的和平外交开展得更加广泛和深入,达到了巅峰的阶段。

汉武帝也秉持着孔子的“仁政”理念,采取“还民”的政策,积极主动地向周边国家派遣使者,扩大了中国的领土,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统治。

同时,他也安抚了周边国家、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使中央政府得到了周边国家的支持和认可。

在其它历史时期,唐朝是著名的“花费”的时期,处理了许多国际关系。

唐朝是中国长达200多年的黄金时代,政治、文化、经济都达到了极致。

唐朝开始向外扩张,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古代贸易的特点
• 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 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 来为主 • 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 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回族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 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 落后 • 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 史发展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 历史发展潮流者亡。 •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的重要条件 • 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 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 友好的人民。
古代对外关系的趋势
•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 闭关。从汉代到明代前期,基本上实行了 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 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 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 影响和地位。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 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 危害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 方。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 影响:唐代的对外交往扩大了 唐朝的对交 流,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增强了唐朝的国 力。 清代的闭关自守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 联系,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 中国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买下了隐患。
如何认识明清的海禁政策
• 明后期实行海禁,这是由于元末明初以来,倭寇骚 扰东南沿海地区,朝廷误以为“倭患起自市舶”, 因而严禁民间入海“通番”。 • 清初,由于郑成功海上抗清力量的活动,清朝实行 海禁政策。统一台湾后,复开海禁。乾隆时,由于 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非法活动增多,清政府重新 实行海禁,而且越收越紧,走向闭关锁国,只留广 州一口通商。 • 明清的海禁政策是封建政权在外来势力威胁的情况 下采取的自我保护政策,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 基础,但这种政策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阻 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科技的进 步,使沿海地区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同 时隔断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加剧了中国的落后。
比较唐朝和清朝的对外政策
• 对外政策: • 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清代实行对外 闭关政策 • 原因:唐朝时当是世界上的大国,疆域辽 阔,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唐朝统治者比 较开明,注重发展对外交往。 清朝专制主 义的中央集权政治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不 断骚扰我国边境地区;清朝统治者的愚昧 无知。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阶段特征
• 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 阶段:一是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这是 经济重心还在中原。二是唐代至明清,以 海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加上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北方多战乱,也由于指 南针的用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等。中 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突出特点是:重礼仪和 友谊,进行平等友好交往。
中国的对外交往与 对外关系
古代对外交往的条件和途径
•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包括:国家 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 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 渠道和途径有:《全优设计》54页
古代对外交往的原因和目的
• 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后,中国才有同外界 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因此,根本 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 主要目的: • 1、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 影响,树立大国的形象。2、发展贸易,丰富自己 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3、学习外国文化, 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 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 和巩固封建统治。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是与 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 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