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6个比
PKPM高层结构设计中经常要控制轴压比、剪重比、刚度比、周期比、位移比和刚重比“六种比值”
PKPM高层结构设计中经常要控制轴压比、剪重比、刚度比、周期比、位移比和刚重比“六种比值”高层结构设计中经常要控制轴压比、剪重比、刚度比、周期比、位移比和刚重比“六种比值”,-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位移比(层间位移比):-1.1 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1.3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1.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3.4.2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钢结构宽厚比要求-
梁单位mm工字型梁钢号截面高h截面宽b腹板厚tw翼缘厚tf腹板净高hw345400*********宽厚比高厚比b0/tf现值最小tf最大b梁轴力比hw/tw普钢规13.0693510.180.0高钢规——7度及以上9.061324662.06度及以下11.061129973.0抗震规12层以下~7度11.061129973.08度10.061227269.09度9.061324662.0柱(7度以上设防的框架柱长细比不宜大于60*sqrt(235/fy))工字型柱钢号截面高h截面宽b腹板厚tw翼缘厚tf腹板净高hw235400*********最大长细比95.469截面积9232Ix(mm4) 2.866E+08Iy(mm4)宽厚比高厚比b0/tf现值最小tf最大b偏压比hw/tw普钢规13.08.7142993700.275.9高钢规——8度及9度10.08.714291228643.07度11.08.714291131443.06度及以下13.08.71429937075.9抗震规12层以下~7度13.08.71429937052.08度12.08.714291034248.09度11.08.714291131444.0双工字组合柱钢号截面高H1截面宽B1腹板厚tw1翼缘厚tf1腹板净高hw13453002001024121截面高h2截面宽b2腹板厚tw2翼缘厚tf2腹板净高hw23002001024126最大长细比100截面积24140Ix(mm4) 2.286E+08Iy(mm4)宽厚比高厚比b0/tf现值最小tf最大b偏压比hw/tw普钢规20.0 3.958336802075.0高钢规——8度及9度10.0 3.958331240643.07度11.0 3.958331044643.06度及以下20.0 3.95833680275.0抗震规12层以下~7度13.0 3.95833952552.08度12.0 3.958331048548.09度11.0 3.958331044644.0翼缘外伸b096现值最小tw最大h46.0652846.0740946.0648246.0648246.0645646.07409翼缘外伸b0柱计算长度长细比x长细比y 122600034.195.53.647E+07每米重(kg)72.5现值最小tw最大h62.0545662.0925862.0925862.0545662.0731262.0828862.08264翼缘外伸b01柱计算长度长细比x长细比y 9515557159.9159.9翼缘外伸b02952.286E+08每米重(kg)189.5现值最小tw最大h12.1261912.1335512.1335512.1261912.1342912.1339612.13363。
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
引言: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的建筑物)的应用日益广泛,由于高层建筑相对较柔,水平荷载作用效应明显,在满足使用条件下如何才能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要求,这是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去追求与面对的。
对于混凝土结构,一般需要控制一些参数,宏观控制的5大比值: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剪重比,刚重比。
微观控制的6大比值:轴压比,剪压比,剪跨比,跨高比,高厚比(剪力墙),长细比(柱),位移比。
对于高层结构设计来说,位移比、周期比、刚度比、刚重比、剪重比、轴压比是保证结构规则、安全、经济的六个极其重要的参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以下简称为抗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以下简称为砼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下简称为高规)均在相关章节对以上”六个比”进行了严格控制。
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设计和审图人员对以上”六个比”都非常重视,各类结构设计软件也对这”六个比”有详细的电算结果输出,便于设计人员进行分析与调整。
本文仅以我国目前较为权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PKPM软件中的SATWE程序的电算结果,结合规范条文的要求,谈谈如何对电算结果进行判读、控制与调整。
1.位移比(层间位移比):1.1名词释义: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1.2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位移比的大小是反映结构平面规则与否的重要依据,它侧重控制的是结构侧向刚度和扭转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结构抗侧力构件布置更有效、更合理。
湖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试行草案(63号附件1)
湖南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试行)一、高等院校说明:1、少数省示范高中的高级结构比例经批准可增加1- 5%;2、小学中设置中学高级教师岗位职数专项下达。
三、中等职业学校五、医院说明:传染、结核、精神、血吸虫病及疗养院等医院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可参照同病床数医院控制。
承担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任务以及国家或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的三级医院,高级岗位比例经批准可增加1-5%,中级岗位比例经批准可增加3-8%.说明:对于湖区血吸虫病较为严重的县区,高级岗位比例经批准可增加1-3%,中级岗 位比例经批准可增加3-8%, 七、科研设计院所八、技术管理机构分析、检验以及从事其他技术管理为主的机构;二类技术管理机构指承担市(厅)级新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信息工程、行业产品质量分析、检验以及从事其他技术管理为主的机构;三类技术管理机构指县及县以下技术管理机构。
十、出版说明:一类出版社指规模较大,人才集中、承担国家或部级图书出版的重大项目,系统内有较大影响,具备相应学科高难水平书稿的编辑和审稿能力的出版社:二类出版社指有一定规模,出版图书的质量和水平较好,在系统内有一定影响的出版社。
一类期刊社是指主办单位层次较高,所办刊物有较高价值,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期刊发行量大,被评为省一级期刊或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期刊奖,有较大影响的期刊社;二类期刊社是指所办刊物具有一定价值,有一定期刊发行量和覆盖面的期刊社。
十二、图书资料、群文、文博、档案、党史、播音、翻译十四、文艺高、中、初级岗位所占百分比的计算基数,为单位经政府人社部门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敬。
3、一级、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未规定结构比例,但占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数。
4、高、中、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12个结构参数
1.轴压比目的:控制构件保持一定延性。
规范规定:限值各等级的剪力墙和框架(支)柱轴压比;注意:剪力墙的轴压比对应的荷载为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设计值;框架(支)柱轴压比对应的荷载为含水平荷载的工况组合,多为地震工况组合。
2.扭转周期比目的:限制结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
规范规定:限制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之比。
振型判别方法:振型方向因子来判断,因子以50%作为分界。
相关规定:全国超限建筑抗震设防中对周期比比值不足不是一项超限,广东抗震审查技术要求中无该条规定。
3.有效质量参与系数目的:保证考虑充足的地震作用。
要求:计算振型数应使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不小于总质量的90%。
4.刚重比目的:确定在水平荷载下,结构二阶效应不致过大,而引起稳定问题。
要求:高规5.4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注意:此处重力为重力荷载设计值,取1.2恒+1.4活。
5.剪重比目的: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下降较快,对基本周期大于3s结构水平地震下结构效应可能影响过小,偏于不安全。
要求:高规4.3.12:“剪重比”注:此处此处重力为重力荷载代表值。
6.位移比目的:限制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性规定限值:1.2、1.4、1.5和1.6计算要求:(1)风荷载不控制(2)单向地震+偏心算,而且是采用规定水平力的施加模式。
(3)双向地震下控制。
(4)单向地震+偏心,CQC不控制。
新增的1.6出处:7.层间位移角目的:同体系和高度有关,详见规范,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
计算要求:(1)风、单向地震均控制(2)单向地震+偏心不控制(3)双向地震不控制,除扭转特别严重外,一般双向地震同单向地震结构相近。
8.刚度比(软弱)目的:控制结构出现软弱层要求:高规(分结构体系)9.楼层受剪承载力比(薄弱层)目的:检验结构是否存在薄弱层要求:高规注意超限审查和高规中均提到,结构不应在同一层出现软弱层和薄弱层。
10.相邻楼层质量比目的:检验高层建筑中质量沿竖向分布不规则。
谈谈一些字体结构规律
谈谈一些字体结构规律友好一中徐连岭有“左右贯通横”字的结构“幸”字,“神策军”中,高宽7比6,由高宽3比6的矩形与高宽4比4的矩形构成。
“土”字中,高宽1比2,短横为长横的3分之2的3分之3,纵向上5均分,两横在下4份中分布。
“干”字,短横同“土”字中短横,长横为“土”字中长横的3分之2,在下部的正方矩形中,两横的高为矩形的一半(也可是其他的比例),上下余空比为1比4,两点宽为短横的宽高宽3比4,与长横相交,上接短横的下端,不相交时,高宽调整。
这次出现横向左、中、右不同的分割层面。
“玄秘塔”中,多个方面解释。
一、“土”字与两点结合,“土”字高宽1比2,短横为长横的4分之3的5分之3。
两点宽为长横的8分之3,高宽2比3,其上部“土”字的高度为土字宽的8分之3,高的4分之3,也就是说,与“土”字高度的4分之1重合。
下部,三横一竖在正方内,三横高占5分之3,纵向有重叠。
短横为正方的一半,高宽1比3,与两点纵向重合短横高的5分之2。
二、“土”字中短横与下部三横,“土”字中短横为下部长横宽的5分之3,下部短横为长横的2分之1,竖左右居中。
长横的中点居竖的左侧。
“寺”字,正方字,“土”字占上一半,竖右侧居左右中间。
短横为长横的5分之2,“寸”高占正方的下5分之3,宽为正方的4分之3,在正方的下一半和“寸”宽的矩形上横相三均分,纵向四均分,为分割点,笔画可呈合适高宽比。
业字,简写时,正方中,两竖居中间3分之1,两点在左右上下中间,横向正方两侧延伸,成高宽3比4。
繁体字,这是高宽3比6的矩形和高宽4比4的正方上下罗叠而成。
长横以上正方,两点之间宽为长恒横的一半。
两竖的宽与两点宽成合适的比例。
两点的高为长横的宽的4分之1,上接上部分高度的4分之3。
底部三横的高度为底部正方高度的3分之2,短横的宽度为长横宽度的5分之2,高宽1比2,第一短横底端到长横底端高度为短横宽度的一半。
这样就可以知道,纵向上各部分重叠的尺寸。
安徽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
关于印发《安徽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试行)》的通知
皖人办发[2009]56号
各市人事局,省直各单位,各大学: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皖办发〔2008〕17号)规定,按照全省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结合我省实际,本着优化结构合理配置的原则,制订了《安徽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事厅
二00九年五月十二日。
PKPM中的六个比值
查看结果阶段,宏观需要控制的6大比值:1)周期比(第一扭转周期和第一平动周期的比值,a类建筑不应大于0.9;b类建筑不应大于0.85)反映结构的抗扭性质,satwe wzq.out 文件中察看2)位移比(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避免产生较大的位移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使用要求,高规4.6.3),satwe wdisp.out 文件中察看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限制平面扭转不规则,考虑偶然偏心影响,抗震规范3.4.2)和最大层间位移角(抗震变形限制,不考虑偶然偏心影响)3)刚度比(侧向刚度规则要求抗震规范3.4.2要求),satwe wmass.out 文件中察看Ratx,Raty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Ratx1,Raty1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4)楼层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竖向规则要求之一抗震规范3.4.2 ,限制楼层承载力突变),satwewmass.out 文件中察看Ratio_Bu5)剪重比(抗震规范5.2.5 限制抗侧力构件必须承担的剪力),satwe wzq.out 文件中察看整层剪重比6)刚重比(结构的侧向刚度和重力荷载的比值)影响结构稳定和重力二阶效应,satwewmass.out 文件中察看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再补充两个比值!7) 参与振动质量比:即有效质量系数注:要密切关注有效质量系数是否达到了要求。
若不够,则地震作用计算也就失去了意义。
wmass.out中可察看8) 倾覆力距比短肢剪力墙结构《高规》7.1.2条: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距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距的50%;一、二、三级短肢剪力墙轴压比不宜大于0.5、0.6、0.7,对一字形短肢剪力墙轴压比限值相应降低0.1。
框架-剪力墙结构新抗震规范第6.1.3条、高规8.1.3条规定,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百分比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采用。
建筑结构(构件)高宽比限值
建筑结构(构件)高宽比限值一、定义建筑结构高宽比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
二.规范建筑结构的高宽比要求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3.2条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3.3.2的规定。
结构体系非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9度框架543-板柱-剪力墙654-框架-剪力墙、剪力墙7654框架-核心筒8764筒中筒8875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7.1.4条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宜符合表7.1.4的要求。
3、《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第3.2∙3条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的高宽比不宜大于表3.2.3的规定。
表3.2.3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注:1计算高宽比的高度从室外地面算起;2当塔形建筑底部有大底盘时,计算高宽比的高度从大底盘顶部算起。
4、高规第9.1.2条,筒中筒结构的高度不宜低于80m,高宽比不宜小于3。
对高度不超过60m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可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5、《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JGJ248-2012,第3.0.4条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总高度和总宽度的比值,6度、7度时不应超过2.5,8度时不应超过2.O o其总高度与总长度的比值宜小于1.5o当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时,其高宽比宜适当减小。
6、第4.1.6条,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中,核心筒高宽比不宜大于120规范对结构构件的高宽比要求高规第6.4.1-3条要求,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混规第63.1-2条,梁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3、高规第7.1.2条,剪力墙不宜过长,较长剪力墙宜设置跨高比较大的连梁将其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各墙段的高度与墙段长度之比不宜小于3,墙段长度不宜大于8mβ4、《钢筋混凝土深梁设计规程》CECS39:92第4.1.1条,深梁的腹板宽度b不应小于140mm o当跨高比IO∕h≥1时其高宽比h/b不宜大于25;当跨高比10/h<1时,其跨宽比10/b不宜大于25β深梁侧向宜与其他构件(如楼盖、屋盖)有可靠连接。
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
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引言:阻尼比是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描述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能量耗散能力,能够有效减小地震引起的结构振动。
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的确定对于结构的抗震设计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一、阻尼比的定义和作用阻尼比是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能量损耗的比例。
它反映了结构对地震波的能量吸收能力,能够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较高的阻尼比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动态响应,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阻尼比的影响因素1. 结构材料的性质:钢筋混凝土材料具有一定的阻尼能力,能够通过内部的摩擦和材料的吸能来消耗地震能量。
2. 结构的几何形态:结构的几何形态对阻尼比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柱子的截面积越大,阻尼比越高;而柱子的高度越高,阻尼比越低。
3. 结构的质量:结构的质量越大,阻尼比越高。
这是因为结构的质量越大,结构对地震波的作用力越大,从而能够消耗更多的地震能量。
三、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的方法1. 使用高性能材料:选择具有较高阻尼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材料,能够提高结构的阻尼比。
2. 增加结构的质量:通过增加结构的质量,能够提高结构的阻尼比。
可以采取增加结构的截面积、增加结构的体积等方式来增加结构的质量。
3. 设计合理的结构几何形态:合理设计结构的几何形态,能够提高结构的阻尼比。
例如,合理设置柱子的截面积和高度,能够使结构具有较高的阻尼比。
4. 设置阻尼器:在结构中设置阻尼器,能够有效地提高结构的阻尼比。
阻尼器通过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四、结语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对于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增加结构的质量、设计合理的几何形态和设置阻尼器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阻尼比,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抗震设计和评估中,我们应充分考虑阻尼比的影响,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
PKPM参数设置及几个比
PKPM参数设置1.风荷载风压标准值计算公式为:WK=βzμsμZ W。
其中:βz=1+ξυφz/μz在新规范中,基本风压Wo略有提高,而建筑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E、脉动增大系数ξ、脉动影响系数υ都存在减小的情况。
所以,按新规范计算的风压标准值可能比89规范大,也可能比89规范小。
具体的变化包括下面几条:1)、基本风压::新的荷载规范将风荷载基本值的重现期由原来的30年一遇改为50年一遇: 新高规3.2.2条规定:对于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或特别重要的高层建筑,应按100年一遇的风压值采用。
2)、地面粗糙度类别:由原来的A、B、C类,改为A、B、C、D类。
C类是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为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3)、风压高度变化系数:A、B、C类对应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略有调整。
新增加的D类对应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最小,比C类小20%到50%4)、脉动增大系数:A、B、C类对应的脉动增大系数略有调整。
新增加的D 类对应脉动增大系数比89规范小,约小5%到10%。
与结构的材料和形式有关。
5)、脉动影晌系数:在89高规中,脉动影响系数仅与地面粗糙度类别有关,对应A、B、C类的脉动影响系数分别为,0.48、0.53和0.63。
在新规范中,脉动影响系数不仅与地面粗糙度类别有关,而且还与建筑的高宽比和总高度有关,其数值都小于89高规。
如C类、高度为5Om、高宽比为3的建筑,υ=0.46,比89高规小28%,若为D类,则小37%。
6)、结构的基本周期:脉动增大系数ξ与结构的基本周期有关(WoT12)。
结构的基本周期可采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对于比较规则的结构,也可以采用近似方法计算:框架结构T=(0.08-1.00)N:框剪结构、框筒结构T=(0.06-0.08)N:剪力墙结构、筒中筒结构T=(0.05-0.06)N。
其中N为结构层数。
2.地震作用1)、抗震设防烈度::新规范改变了抗震设防烈度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增加了7度(0.15g〉和8度(0.30g)两种情况(见新抗震规范表3.2.2)。
关于钢结构高度、高宽比和抗震等级的规范规定
抗震规范对不同类型钢结构的最大高度、最大高宽比的要求如下表。
表1钢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m)
结构类型
6、7度(0.10g)
7度(0.15g)
8度(0.20g)
8度(0.30g)
9度(0.40g)
框架结构
110
90
90
70
50
框架—中心支撑
表3钢结构的抗震等级
房屋高度
6度
7度
8度
9度
——
四
三
二
四
三
二
一
220
200
180
150
120
框架—偏心支撑(延性墙板)
240
2202Biblioteka 0180160筒体(框筒、筒中筒、桁架筒、束筒)和巨型筒
300
280
260
240
180
表2钢结构房屋最大高宽比
烈度
6、7
8
9
最大高宽比
6.5
6.0
5.5
钢结构的抗震等级也是重要的设计参数,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等确定规范的相关规定见下表。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六个比值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
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
7、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控制竖向不规则性;要求见高规。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自Tiger)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短柱问题的处理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
7、层间受剪承载力比:控制竖向不规则性,以免竖向楼层受剪承载力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高规4.4.3;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应按高规5.1.14予以加强。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降低本层层高和加强本层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和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或梁的刚度。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见抗规3.4.2,高规 4.3.5。
位移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4.3.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
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
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振动过程中,由于材料内部摩擦和能量耗散作用,使得振动能量逐渐减小的比率。
阻尼比的大小反映了结构在振动过程中能量耗散的快慢程度,是衡量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混凝土的强度、配筋率、截面尺寸、振动频率等。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采用试验方法或有限元分析方法来计算阻尼比。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例如增加配筋率、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添加阻尼器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度和周期,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总的来说,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是指结构在振动过程中能量耗散的比率,是衡量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提高结构的阻尼比可以有效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度和周期,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钢结构高厚比计算
钢结构高厚比计算
钢结构的高厚比指的是钢材的高度与厚度之比。
高厚比能够反映钢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钢结构的高厚比计算公式为:
高厚比 = 钢结构的高度 / 钢材的厚度
在计算高厚比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结构设计的要求、所用钢材的材质和规格等。
一般来说,高厚比越大,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就越好,但也需要满足设计要求和安全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高厚比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还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进行结构设计,如横向稳定性、纵向承载能力等。
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六个比值及例题
•简介:对于一个合格的结构工程师来说,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就是自信和自学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不断地完善“真、善、美”的自身修养。
真,就是从实际出发,诚恳、实用、合理,不夸大,不缩小。
善,就是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积极主动地与建筑、水电、暖通等专业配合,积极主动地和甲方、施工、监理单位合作完成工程建设。
美,就是形式美观大方、自然简洁,语言优美动人,内容表达准确到位,做到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关键字:高层,结构设计,比值求,见抗规6.3.6 6.3.7和6.4.6。
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6的规定;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定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可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计算;2 表内限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的柱;剪跨比不大干2的柱,轴压比限值应降低0.05;剪跨比小于1.5的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3 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间距不大于lOOmm、直径不小于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螺旋间距不大于lOO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螺旋净距不大于80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lOmm,轴压比限值均可增加0.10;上述三种箍筋的最小酡箍特征值均应按增大的轴压比由本规范表6.3.9确定;4 在柱的截面中部附加芯柱,其中另加的纵向钢筋的总面积不少于柱截面面积的0.8%,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05;此项措施与注3的措施共同采用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5,但箍筋的体积配箍率仍可按轴压比增加0.10的要求确定;5 柱轴压比不应大于1.05。
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SATWE电算结果与规范条文的对照理解1.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1.1 名词释义:(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1.3 控制目的: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1.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3.4.2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高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结构休系Δu/h限值框架 1/550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筒中筒,剪力墙 1/1000框支层 1/10001.4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PKPM软件中的SATWE程序对每一楼层计算并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水平位移、平均层间位移角及相应的比值,详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但对于计算结果的判读,应注意以下几点:(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3)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4)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
构件设计与位移信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的结果(即构件设计可以采用弹性楼板计算,而位移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设下获得),故可先采用刚性楼板算出位移,而后采用弹性楼板进行构件分析。
(5)因为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几乎都会产生扭转,故楼层最大位移一般都发生在结构单元的边角部位(6)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形心的偏心距;可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SATWE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位移最大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也可找出位移最小的节点削弱其刚度;直到位移比满足要求2.周期比:2.1 名词释义:周期比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扭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侧振周期)T1的比值。
周期比主要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
因为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藕连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将明显增大。
2.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高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即周期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高规]5.1.13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振型数不应小于9,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小于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2.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计算结果详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因SATWE电算结果中并未直接给出周期比,故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需人工按如下步骤验算周期比:a)根据各振型的两个平动系数和一个扭转系数(三者之和等于1)判别各振型分别是扭转为主的振型(也称扭振振型)还是平动为主的振型(也称侧振振型)。
一般情况下,当扭转系数大于0.5时,可认为该振型是扭振振型,反之应为侧振振型。
当然,对某些极为复杂的结构还应结合主振型信息来进行判断;b)周期最长的扭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Tt,周期最长的侧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侧振周期T1;c)计算Tt / T1,看是否超过0.9(0.85)。
对于多塔结构周期比,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这时应该将多塔结构分成多个单塔,按多个结构分别计算、分别验算(注意不是在同一结构中定义多塔,而是按塔分成多个结构)。
(2).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连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几个振型为其主振型,但对于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
总之在高层结构设计中,使得扭转振型不应靠前,以减小震害。
SATWE程序中给出了各振型对基底剪力贡献比例的计算功能,通过参数Ratio(振型的基底剪力占总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可以判断出那个振型是X方向或Y方向的主振型,并可查看以及每个振型对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
(3).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
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计算。
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
至于振型数的确定,应按上述[高规]5.1.13条执行,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
(4).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
即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
考虑周期比限制以后,以前看来规整的结构平面,从新规范的角度来看,可能成为“平面不规则结构”。
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
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要加强结构外圈,或者削弱内筒。
(5).扭转周期控制及调整难度较大,要查出问题关键所在,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a)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无关,只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b)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周边墙与核心筒墙成斜交布置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满足:c)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控制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竖向构件刚度,增大平动周期;d)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别小的层,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e)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各层抗扭刚度无突变,说明核心筒平面尺度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墙厚,增大核心筒的抗扭刚度。
f)当计算中发现扭转为第一振型,应设法在建筑物周围布置剪力墙,不应采取只通过加大中部剪力墙的刚度措施来调整结构的抗扭刚度。
(6)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提高结构的扭转刚度;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
3 刚度比3.1 名词释义:刚度比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也称层刚度比),该值主要为了控制高层结构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薄弱层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
[抗规]与[高规]提供有三种方法计算层刚度,即剪切刚度(Ki=GiAi/hi)、剪弯刚度(Ki=Vi/Δi)、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Ki=Qi/Δui)。
3.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高规]4.4.2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高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高规]10.2.3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E的规定:E.01)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
E.02)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与底部大空间层相同或相近高度的部分的等效侧向刚度与转换层下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
3.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规范对结构层刚度比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也要求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
对于有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层刚度比并找出薄弱层,然后在真实条件下完成其它结构计算。
(2)层刚比计算及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的结果详建筑结构的总信息WMASS.OUT。
一般来说,结构的抗侧刚度应该是沿高度均匀或沿高度逐渐减少,但对于框支层或抽空墙柱的中间楼层通常表现为薄弱层,由于薄弱层容易遭受严重震害,故程序根据刚度比的计算结果或层间剪力的大小自动判定薄弱层,并乘以放大系数,以保证结构安全。
当然,薄弱层也可在调整信息中通过人工强制指定。
(3)对于上述三种计算层刚度的方法,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或多层建筑及砖混结构应选择“剪切刚度”;对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时或有支撑的钢结构应选择“剪弯刚度”;而对于通常工程来说,则可选用第三种规范建议方法,此法也是SATWE程序的默认方法。
(4)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降低本层层高和加强本层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和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或梁的刚度。
4.刚重比4.1 名词释义:结构的侧向刚度与重力荷载设计值之比称为刚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