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非必需饲料诱导型免疫反应的影响
畜牧学
![畜牧学](https://img.taocdn.com/s3/m/5bb9621f6c175f0e7cd13746.png)
《畜牧学》复习提要一、饲料中营养物质分类水分粗蛋白粗脂肪柤灰分粗纤维无氮浸出物二、单胃动物、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单胃动物:1、单胃杂食动物:消化系统简单,由口及其附属腺体、食管、胃、小肠、大肠、胰和肝组成。
消化管容量较反刍动物小,微生物在消化管对纤维素的消化十分有限,消化过程主要靠胃肠道自身分泌的消化液和酶,适应精饲料,对粗饲料的消化能力差。
2、单胃草食动物:盲肠和结肠比杂食家畜发达,其中聚集着大量与宿主共生的微生物,可消化纤维素和合成维生素,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强,可适应青粗饲料,并以草食为生,但消化发生在消化道末端(大肠),对粗纤维消化能力不如反刍动物。
反刍动物:①没有门齿和犬齿。
他们依赖上齿龈垫和下切齿,结合唇和舌一起才是饲料。
②具有四个胃——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
其中前三者合称为前胃,瘤胃提供了一个能加工大量饲料所需容积和适宜大量微生物群生活的环境;皱胃又称真胃,其功能相当于单胃动物的胃。
③反刍特性。
反刍动物逆呕胃中的粗饲料,然后回嚼这些粗饲料所组成的食团,并再行吞下的过程称为反刍。
④产生嗳气(排出气体)。
由于瘤胃中微生物的消化作用对粗纤维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
三、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的概念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内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是指与动物的需要量相比,饲粮中含量不足的氨基酸,由于其不足从而限制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导致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四、总能、消化能、代谢能、净能的概念及英文缩写总能(GE) 饲料中有机物质在体外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物时所释放的热量消化能(DE)是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饲料总能与粪能之差;代谢能(ME) 指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UE)及消化道可燃气体的能量(Eg)后剩余的能量。
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风险与防控
![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风险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e2756bb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0.png)
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风险与防控人们常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而近年来,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风险不可忽视,对人类健康以及环境也造成潜在威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风险和防控措施。
一、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风险1. 耐药性的产生:长期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会导致家禽、牲畜等动物体内产生耐药性菌株,这些菌株可能传播给人类,减弱常规医疗手段的疗效。
2.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食用添加了抗生素的饲料,会增加人类摄入抗生素的量,长期下去可能会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过敏反应、肠道菌群紊乱等问题。
3. 对环境的污染:动物在进食抗生素添加饲料后,部分抗生素会随动物粪便排泄到环境中,从而导致环境污染。
二、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防控措施1.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监管,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控制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行为,减少滥用抗生素的发生。
2. 推广替代品:为了解决饲料中抗生素的问题,可以推广使用替代品,如益生菌、草本提取物等,来提高动物的健康状况,减少对抗生素的需求。
3. 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和消费者对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风险的认识,增强大众的食品安全意识,避免不必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4. 加强监测和检测: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加强对饲料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力度,确保饲料的质量安全。
三、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问题的国际经验1. 欧洲经验:欧盟国家严禁在饲料中添加生长促进剂,对抗生素的使用也有严格的限制,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2. 美国经验:美国允许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但对使用的抗生素类型和用量有明确规定,经过严格监管,以保证人畜共患病问题的控制。
3. 新加坡经验:新加坡实施“零增长战略”,要求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以保障食品质量与环境安全。
从国际经验可以看出,各国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但都以食品安全为出发点,通过严格的监管和政策制定来保障食品质量和环境安全。
现代养猪生产技术——告诉你猪场盈利的秘诀(技术篇)
![现代养猪生产技术——告诉你猪场盈利的秘诀(技术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0d29ba0029bd64783e2cf2.png)
第1章教槽料最新饲喂技术一、为什么是教槽料?二、饲喂教槽料十分重要三、关于成本问题四、教槽料的采食量五、未来——免疫球蛋白六、教槽料的使用管理七、教槽区——需要多大空间?八、未来的设施九、印迹第2章让窝产仔数更高一、目标二、问题和成本三、应对窝产仔数低四、一般因素五、青年母猪六、影响青年母猪窝产仔数的因素七、断奶猪或者未成年母猪八、短期优饲九、刺激而非应激十、经产母猪十一、切实可行的建议十二、正确的光照方案十三、光照模式十四、窝产仔数的离散度——一种很多猪场正在使用的窝产仔数检查方法十五、母猪群体年龄结构——不要弄得很被动十六、哺乳期短十七、返情(配种后返情)十八、疾病十九、生物安全二十、遗产基因第3章既要窝产仔数多又要初生重高一、目标二、初生重非常重要三、平均初生重掩盖的问题四、两点值得探索的建议五、初生重小的仔猪会影响猪场利润六、很难说服七、奖金创造奇迹八、用肺浮漂试验检测真正的死胎第4章避免断奶后的问题一、问题概述二、研究人员针对仔数的试验研究往往不够深入三、为什么说在过渡料上花费很多是值得的?四、鲜为人知的算式五、计算盈亏六、断奶时肠道中发生了什么?七、断奶时将母猪转走常常会发生什么?八、接下去发生什么?九、水分不足十、帮助断奶仔猪度过这个消化瓶颈期十一、饲喂方法必须正确十二、减少断奶后应激十三、早晨还是傍晚断奶?十四、总结第5章免疫——每一个人的盲点一、提高对免疫力的认识二、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认识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免疫防护三、对于母猪,情况有所不同四、提高主群免疫力的行动计划五、初乳六、初乳质量七、分娩监护八、仔猪何时死亡九、加速分娩十、疾病流行谱分析十一、免疫力不足的代价十二、繁殖母猪的情况十三、青年母猪的免疫力十四、免疫力与猪群年龄分布十五、如何使“卧狮”的背部又高又平又长十六、总结十七、母猪更新速度过快会损害它的免疫力十八、40%~50%的母猪群更新率太高吗?十九、成本是什么?二十、病毒侵袭时会发生什么二十一、勿将抗原与抗体的概念混淆二十二、营养对免疫有帮助吗?二十三、三种方案二十四、使日粮的营养浓度与免疫力反应所需的营养水平相配匹——令营养师头疼的问题二十五、这很重要吗?二十六、饲料添加剂能够帮助免疫吗?第6章应激的含义及其对养殖利润的影响一、应激和紧张二、刺激三、如何计算应激在生产中的成本?四、应激和过渡拥挤五、青年母猪推荐的饲喂空间似乎太低六、应激和混群七、应激影响着床八、两种理论九、分娩和应激十、应激检查清单十一、40年应激检查积累的一些经验十二、测量和检测重要的信号十三、应激可以测量吗?十四、猪会和你说话吗?十五、你的猪真的喜欢你吗?十六、关键点十七、可操控的材料第7章现代高产青年母猪的管理一、目标二、选留青年母猪三、一些关注点四、有关订购青年母猪的建议五、对业务人员进行发问六、获得真相七、断奶青年母猪——新趋势(北美的幼龄小母猪)八、引进青年母猪九、适应、训化与融合十、为什么要在240日龄左右初配?十一、刺激青年母猪十二、我们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值?十三、是否所有这些工作都有必要?十四、是否有必要自己培育青年母猪?十五、基于你的国际经验,你认为哪个品种最好的?十六、青年母猪储备群十七、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青年母猪群组试验十八、如何管理青年母猪储备群十九、现代青年母猪的饲养二十、俯瞰相关青年母猪的饲喂方案二十一、重新学习新技能——代养母猪第8章生物安全——猪场需要真正落实的措施一、目标二、猪场一般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吗?三、预清洁是极为重要的四、正确清洁的价值/洗涤剂的使用五、经济学分析六、消毒七、消毒后应采取的措施八、饮水线的卫生九、饮水系统的消毒十、空气熏蒸消毒十一、石灰粉刷十二、为什么现代过氧乙酸/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对病毒尤其有效?十三、它们的工作原理——简单总结十四、对每一样东西必须使用过氧乙酸/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吗?十五、饮水线的消毒十六、现代卫生措施的成本和回报十七、所有一切都值得吗?十八、正确使用生物安全的成本十九、经济计算得出的结论二十、车辆和运输第9章毒菌霉素——另一个利润的隐性杀手一、问题(霉菌毒素中毒症)二、霉菌毒素中毒症是个问题吗?三、为什么它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四、那什么是霉菌毒素呢?五、你如何知道猪场是否有霉菌毒素问题?六、某些霉菌毒素的免疫抑制作用七、料仓清洗能起作用吗?八、霉菌毒素污染水平能进行检测吗?九、协同作用十、那么猪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阻止霉菌毒素侵入,并且他们何时执行该措施以何降低毒素的影响呢?十一、隐蔽十二、处理“漏网”的霉菌毒素十三、广谱吸附十四、优秀霉菌毒素吸附剂拥有不可思议的吸附区十五、霉菌毒素引起的经济损害十六、回报十七、整体概况和结论第1章教槽料最新饲喂技术为什么在一本描述各种猪的问题的书中专门列出一个章节来叙述教槽料的饲喂?这里有2个原因:问题1,教槽料绝不是万能的。
兽药残留的主要来源及危害
![兽药残留的主要来源及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3a0e1aa9cfc789eb172dc897.png)
兽药残留的主要来源及危害近年来,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兽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促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改善产品品质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但是兽药的使用无疑会导致动物体内的滞留或蓄积,并以残留的方式进入人体及生态系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广大民众越来越关注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无公害、绿色食品已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动物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已成为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所谓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用药后蓄积或贮存在细胞或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
兽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有多种:如致癌、发育毒性、体内蓄积、免疫抑制、致敏和诱导耐药菌株等。
其作用是慢性的、长期的和累积性的,往往易被人们所忽视。
一、兽药残留的主要来源(一)兽药使用不当1、用药不当用药的品种、剂型、剂量、部位或是超大剂量用药。
2、标签外用药或药物标签上的用法指示不当。
3、屠宰前用药物来改善症状、逃避屠宰前检查。
4、不遵守休药期的规定。
休药期指停止给药到允许动物屠宰或其产品上市的间隔时间,可以理解为从停止给药到保证所有食用组织中总残留浓度至安全浓度以下所需的时间。
影响休药期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
(1)剂型与给药途径不正确剂型和给药途径能影响生物利用度、分布或代谢程度,最终使药物从体内消除时间发生变化。
如长效制剂的使用,使药物从动物体内排泄时间延长,注射部位的组织中常滞留大量的药物,消除缓慢。
如肌肉注射磺胺类药物30天内,有半数动物在注射局部组织中仍可检出药物。
超剂量用药增大用药剂量可使兽药排泄延长。
(2)日粮的影响胃肠道充盈程度和日粮成分影响药物的吸收。
如油脂能促进脂溶性药物的吸收,钙、镁等二价离子能与一些药物形成螯合物使吸收降低,如四环素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摄入量会影响代谢酶的活性。
(3)年龄、性别、种属、个体的影响通常是综合性的,如肝的代谢功能、肾和胆管的排泄功能、药物分布容积和蛋白质结合率。
调节性B细胞调控寄生虫感染的研究进展
![调节性B细胞调控寄生虫感染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af5cdb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5.png)
调节性B细胞调控寄生虫感染的研究进展冯安妮;李其龙;张义伟;桑晓宇;陈冉;冯颖;姜宁【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24(51)2【摘要】寄生虫病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和家畜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寄生虫入侵宿主后,会激活机体免疫系统。
宿主通过先天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来对抗寄生虫感染,并通过多种调节机制来保护自身,以防止过度的免疫反应。
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 Bregs)是一类在寄生虫感染过程中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B细胞亚群。
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和过敏反应中研究较为广泛。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寄生虫感染可诱导Bregs的产生,并且Bregs可以通过分泌抑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寄生虫感染对宿主的伤害。
然而,关于Bregs增殖的信号通路以及激活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作者简要介绍了不同类型的Bregs及其表型,并对Bregs在疟原虫(Plasmodium)、血吸虫(Schistosoma)、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弓形虫(Toxoplasma)和锥虫(Trypanosoma)感染过程中发挥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总结,以期为寄生虫的治疗和预防策略提供新的见解。
【总页数】9页(P790-798)【作者】冯安妮;李其龙;张义伟;桑晓宇;陈冉;冯颖;姜宁【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5.99【相关文献】1.变应性鼻炎患者白细胞介素23和白细胞介素27对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细胞平衡的调控作用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通路调控细胞侵袭性的研究进展3.中药调控调节性T细胞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4.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结直肠癌调节性细胞死亡的研究进展5.中医药调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响饲料品质的10种抗营养因子及有毒有害物质
![影响饲料品质的10种抗营养因子及有毒有害物质](https://img.taocdn.com/s3/m/ca60877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b.png)
影响饲料品质的10种抗营养因子及有毒有害物质1、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能够抑制动物肠道中蛋白质水解酶对饲料的水解作用,进而阻碍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主要存在于生大豆中,能够降低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凝血酶等十几种酶的活性。
蛋白酶抑制因子可以保护植物本身,可以防止大豆自身发生分解代谢,以保证大豆种子处于休眠状态,同时还具有抵抗虫害的作用。
但蛋白酶抑制因子对人和动物就是一种抗营养因子,能够造成动物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引起动物胰腺增大、功能亢进,致使必需氨基酸的内源性损失,尤其是含硫氨基酸损失更为明显。
2、水溶性非淀粉多糖水溶性非淀粉多糖是指饲料中除去淀粉和蛋白质外,能溶于水而不溶于80%乙醇的多糖。
主要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寡糖、葡萄甘露寡糖、果胶等。
水溶性非淀粉多糖能够增加小肠内容物的黏度,降低消化酶在小肠内容物中的扩散速度,从而减缓酶解作用;水溶性非淀粉多糖还能减少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而蓄积在肠道内,给肠道中大量有害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繁殖环境,改变肠道内的酸碱度,降低消化酶的酶解作用,同时刺激肠壁,导致肠绒毛损伤,使肠壁增厚,出现黏膜形态和机能的变化,进一步降低营养成分的吸收;另外,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可以与胆汁酸结合,限制其作用;与胆固醇、脂肪结合,造成脂肪消化和吸收显着减少,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更为明显。
3、抗原蛋白抗原蛋白是指饲料中的大分子蛋白质或糖蛋白,人或动物采食后能够改变体液免疫功能,所以又称为致敏因子。
多数豆类、花生及其饼、粕中都含有抗原蛋白。
饲料中的抗原蛋白能够引起仔猪、牛犊等的过敏反应。
4、芥子碱和芥酸芥子碱是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丙烯胆碱酯。
芥子碱可以在水中溶解,它性质活跃,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发生非酶化的水解反应,分解为芥子碱和胆碱。
芥子碱味苦,是造成菜籽饼粕适口性差的主要原因。
调控动物采食量的内源因子
![调控动物采食量的内源因子](https://img.taocdn.com/s3/m/93abf94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15.png)
调控动物采食量的内源因子采食是畜禽获取营养素的前提,更是其生长发育和进行生产的基础。
在实际生产中,采食量往往是畜禽营养需要的第一制约因素。
目前研究调控猪食欲主要有三个控制靶点:刺激口腔化学感受器、抑制胃肠道的饱感信号、刺激下丘脑食欲中枢。
如我们传统的香味剂和甜味剂,主要通过刺激畜禽鼻腔、口腔的化学感受器来达到诱食的目的,而对于抑制胃肠道的饱感信号、刺激下丘脑食欲中枢等都还处于理论研究当中。
目前研究发现,动物体内存在的食欲调控因子主要有食欲促进因子如神经肽Y(NPY)、生长素(Ghrelin)、食欲肽(Orexin)、阿片肽(Opioid)、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黑色素聚集激素(melanin-concentratinghormone,MCH)、Y-氨基丁酸9人8人)和食欲抑制因子如瘦素(Leptin)、黑素皮质素受体(MCR)、胆囊收缩素(CCK)等,本文综述了NPY、Leputin、Ghrelin、Orexin、MCR、CCK和GABA等在动物采食调控上的作用机理、调控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一些调控因子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1神经肽Y(NPY)1.1神经肽Y的结构和分布NPY自1982年由Tatermato首次从猪下丘脑中分离得到以后,人们对它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NPY具有促进动物采食,影响激素分泌,调节体温、生物节律、性行为及情绪等作用。
Franciszek(1999)研究表明NPY是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单链多肽,该肽链折叠成发夹结构,Y是指分子两端的酪氨酸残基,它的结构与36个氨基酸的胰多肽(Ancreaticpolypeptide,pp)和肽YY(PeptideYY,PYY)极其相似,故认为同属胰多肽家族。
NPY有两个相互逆平行的螺旋区,一个富含脯氨酸的螺旋和一个&-螺旋,两个螺旋区都有两性电离的特定的3级结构,当某种因素造成这种分子的3级结构发生改变时,NPY的生物活性便消失。
动物免疫程序制定及其影响因素
![动物免疫程序制定及其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c2d3d471ec3a87c24128c4d6.png)
动物免疫程序制定及其影响因素作者:高秀妹,曹红收,刘占艳来源:《兽医导刊》 2017年第7期在养殖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传染病仍然是制约养殖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免疫接种疫苗仍然是预防该类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如何制定一个安全、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动物免疫程序的制定及其影响因素,普及合理的动物免疫程序。
一、不同类型疫苗的免疫机制不同机体的免疫作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细胞免疫作用,另一种是体液免疫作用。
弱毒苗能够启动细胞免疫作用和体液免疫作用,其免疫作用比较全面,且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所需要的时间较短,能很快产生作用,而且其刺激产生的的细胞免疫作用是局部免疫作用的主要力量,所以,一定要重视弱毒苗的免疫。
但是,弱毒苗刺激产生的体液免疫作用较弱,产生的抗体较低,维持时间较短,单纯依靠弱毒苗的免疫有时不能彻底抵抗病原的攻击;灭活油苗主要启动体液免疫作用,且其体液免疫作用很强,使用油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循环抗体,且其抗体在身体的维持时间较长,可以抵抗病原的在全身的扩散和影响。
但是,油苗缺乏细胞免疫功能,且油苗免疫产生抗体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往往会出现较长的免疫空白期,在免疫空白期内如果有病原的攻击就会出现发病。
而弱毒苗和油苗的配合使用,能够互相弥补对方的缺点,并突出对方的优势,而且兼顾了细胞免疫作用和体液免疫作用,使动物产生很好的免疫保护。
二、免疫程序的内容免疫程序主要包括初次免疫起始月(年)龄、接种剂量、接种次数、接种间隔、加强免疫、联合免疫和几种疫苗同时接种。
三、免疫程序制定的依据1. 当地疫病流行情况。
这是制定免疫程序的第一依据,当地流行的重大疫病应该是免疫的重中之重,并应及时了解养殖场周围疫情变化,随时做出调整。
2. 养殖场的发病史。
每个养殖场都有自己的发病史,制定免疫程序时必须考虑该场发生过什么病,发病日龄、发病频率和发病批次,以此确定接种免疫的种类和免疫时机。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b07f9c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5.png)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鸡免疫抑制是指鸡的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导致鸡在面对病原微生物或疫苗时无法正常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有很多,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原因以及对应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1. 病毒感染:鸡体内某些病毒感染,如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鸡轮状病毒(Avian Rotavirus)等,会导致鸡免疫抑制。
这些病毒可以直接侵害鸡的淋巴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抑制免疫反应的产生。
临床症状:鸡体羽毛蓬松,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生长发育受阻,易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
防控措施:加强鸡舍的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定期清理禽舍环境;对于需饲养的鸡群,可以根据病情投放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
2. 抗生素使用不当:长期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破坏鸡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降低鸡体抵抗力,导致免疫抑制。
临床症状:鸡体出现频繁的消化道问题,如腹泻、食欲不振等;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守兽药使用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在饲养过程中加强对饲料和饮水的消毒处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
3. 坏死性肠炎病原体感染:如禽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等肠道病原菌感染,会引起肠道炎症,并释放出毒素,抑制鸡的免疫系统功能。
临床症状:鸡体进食减少,腹泻,体重下降,甚至死亡。
防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料的卫生,避免饲料受到细菌污染;对病情较严重的鸡群可进行抗生素治疗。
4. 疫苗应用不当:疫苗的质量不合格、接种程序不正确等因素,会导致免疫抑制。
临床症状:接种疫苗后无免疫效果,鸡体易受感染。
防控措施: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确保疫苗的质量安全;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正确的接种操作;定期检查疫苗免疫效果。
鸡免疫抑制对鸡的养殖和养殖业产业化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养殖户在饲养管理中要严格遵循兽药使用规范,注意饲养环境的整洁和维护,以保持鸡群的健康和免疫力。
引起动物免疫抑制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引起动物免疫抑制的原因和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9a4214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5.png)
引起动物免疫抑制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动物免疫抑制指的是当动物本身或外部因素影响其免疫系统时,动物体内的抗病原体能力减弱,使得寄生虫、微生物等传染病的感染及其所带来的疾病数量增加,从而导致动物机体健康受到损害,甚至死亡。
引起动物免疫抑制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1、遗传性因素。
这是由于动物体内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不全,造成免疫力弱,从而引起免疫抑制的原因。
2、内分泌因素。
动物免疫系统的成熟与内分泌水平密切相关,如果内分泌水平低,动物就会出现免疫抑制现象,从而可引起传染病的发生。
3、外界环境因素。
生存环境环境太坏,例如湿度、温度、空气质量等,都会降低动物体内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引起免疫抑制现象。
4、精神因素。
动物行为和情绪变化等心理因素也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减弱,从而引起免疫抑制现象。
针对上述原因,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来避免动物免疫抑制。
1、改善环境条件。
给动物营造良好的生存条件,保证其生长环境中温度、湿度、光照等合理,可有效抑制传染病的发生,消除动物免疫抑制的原因。
2、合理饲养。
控制饲料中营养成分的摄入,每日喂养的量也要掌握到位,以免动物在饲养过程中营养过剩,影响免疫力,从而引起免疫抑制。
3、合理调节饮水温度。
在动物的饮水温度控制上要合理,可保持动物体内温度的稳定,防止动物免疫力下降,从而避免免疫抑制现象的发生。
4、定期检测和进行传染病预防。
建立检测机制,及早发现动物患病,及时给予预防措施,以免病情恶化,避免动物免疫抑制蔓延。
5、施用免疫增强剂。
及时向动物施用免疫增强剂,提升免疫力,从而有效预防和抑制传染病的发生,减少动物免疫抑制的发生几率。
分析家禽生产中发生免疫抑制疾病的原因与防治
![分析家禽生产中发生免疫抑制疾病的原因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aefd6ca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a.png)
分析家禽生产中发生免疫抑制疾病的原因与防治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家禽产品也成为了常见的主食。
在家禽生产中,免疫抑制疾病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家禽的健康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分析家禽生产中发生免疫抑制疾病的原因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
家禽生产中发生免疫抑制疾病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接种不当家禽的免疫系统需要通过接种疫苗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如果疫苗接种不当,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使得家禽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和技术是预防免疫抑制疾病的关键。
2. 饮食不均衡家禽的饮食结构对其健康状态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家禽的饮食不均衡,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科学的喂养方法是预防免疫抑制疾病的重要手段。
3. 环境因素家禽生产中的环境因素也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会导致家禽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从而容易发生疾病。
4. 疫病侵袭疾病的侵袭是导致免疫抑制疾病的重要原因。
一旦家禽受到疾病的侵袭,免疫系统就会处于高度激活状态,长期的免疫系统激活会导致免疫抑制,从而使得家禽更容易发生其他疾病。
1. 合理的疫苗接种要保证家禽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数量都是符合标准的,并且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接种,避免因为接种不当导致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生。
2.科学的饲养管理通过科学的饲料配方和合理的喂养方法,保证家禽能够获得充足、均衡的营养,增强其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提高免疫抵抗力。
4. 加强疫病监测定期对家禽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发现疾病的早期迹象,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疾病的扩散和免疫抑制的发生。
免疫抑制疾病是家禽生产中的一个常见问题,但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生,提高家禽的免疫力和生产效率,为家禽生产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影响动物免疫抗体水平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动物免疫抗体水平的因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714c84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5.png)
影响动物免疫抗体水平的因素及对策动物的免疫系统是保护其免受外界病原体侵害的重要系统,而免疫抗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识别和抑制病原体的作用。
动物免疫抗体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养殖中如何提升动物的免疫抗体水平,进而提高动物的免疫力,是广大养殖户和兽医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影响动物免疫抗体水平的因素及对策进行探讨。
1. 饮食因素动物的饮食对其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饮食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都是免疫系统正常运作所必须的物质。
缺乏这些营养物质会直接影响动物免疫抗体的生成和功能,降低动物的免疫力。
2. 环境因素动物生长的环境也会对其免疫抗体水平产生影响。
养殖环境中的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都会影响动物的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
高温、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动物的免疫系统紊乱,抗体水平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
3. 疾病因素动物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免疫抗体水平。
患病的动物免疫系统会忙于应对病原体,抗体生成的能力会下降。
而且一些疾病还会对动物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影响免疫抗体的正常生成和功能。
4. 遗传因素动物的遗传背景也会对其免疫抗体水平产生影响。
一些动物天生免疫反应较强的个体,其抗体水平往往较高;反之,免疫反应较弱的个体,其抗体水平可能较低。
二、提升动物免疫抗体水平的对策1. 合理营养合理的饲料配方和营养均衡的饲料是提高动物免疫抗体水平的基础。
为了提高动物的免疫抗体水平,养殖户应该根据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的需求,合理调整饲料配方,确保饲料中含有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
2. 良好的环境管理良好的环境管理是保障动物健康和提高免疫抗体水平的重要因素。
养殖户应该注意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适度调节养殖环境的温湿度,合理通风换气,减少环境应激,保障动物的正常生长和免疫功能。
3. 预防疾病预防疾病是提高动物免疫抗体水平的关键。
养殖户应该注重动物的定期检疫和疫苗接种,避免动物感染疾病,并及时进行疾病的治疗和控制,保障动物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8dae46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b.png)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一、引言鸡免疫抑制是指鸡体内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或失调,使得鸡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下降,易受感染和疾病侵袭。
免疫抑制不仅会影响鸡的健康和生长发育,还会对鸡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造成严重损失。
及时了解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对鸡的健康管理和养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生原因1. 病原体感染:各种病原体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鸡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免疫抑制的发生。
传染性法氏固体病毒(IBDV)感染会导致鸡淋巴器官的细胞凋亡和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免疫抑制。
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不当或疫苗不合格,会对鸡的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免疫抑制。
疫苗接种后出现严重反应或过敏反应,会损害鸡的免疫系统功能,使其易受感染。
3. 饲料问题:饲料中营养不良或毒素超标,会对鸡的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免疫抑制的发生。
饲料中霉菌毒素和重金属超标会损害鸡的免疫系统功能,使其免疫能力下降。
4. 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湿度和气味等因素对鸡的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疾病感染的风险。
5. 应激因素:鸡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如运输和屠宰过程中,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
6. 饲养管理不当:饲养密度过高、饲料质量不合格、水质不洁净等因素都会影响鸡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免疫抑制。
三、临床症状1. 免疫功能下降:鸡的免疫系统功能明显下降,易受各种病原体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2. 生长迟缓:免疫抑制会导致鸡的生长迟缓,体重增长缓慢,生产性能下降。
3. 全身恶状:免疫抑制的鸡表现为全身恶状,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体温升高或降低等。
4. 对疫苗反应较差:免疫抑制的鸡接种疫苗后,反应较差,免疫效果明显差于正常鸡。
5. 疾病易反复:免疫抑制的鸡易反复发生疾病,如鸡传染性鼻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
6. 其他表现:免疫抑制的鸡还会表现出其他不适症状,如羽毛蓬松、鸡冠发黑、腹水等。
猪免疫抑制的预防措施及常用药物
![猪免疫抑制的预防措施及常用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b97ed803f12d2af90242e68b.png)
猪 免 疫 抑 制 的 预 防 措 施 及 常 用 药 物
王 岩 王 越 李宽阁 ( 黑龙江 省宝清县畜牧兽医总站 黑 龙江宝清 1 5 5 6 0 0 )
免疫 抑 制性 囚素 主要 通过 损 伤免 疫组 织 器 官或 影 响免 疫 细胞 活性 , 干扰 抗原 的递 呈 , 抑制 或 阻 断免 疫 抗 体 的形 成 等途 径而 导 致机 体抗 病 能力 下 降 或免 疫 应 答 不完 全 ,造 成低 致 病力 的病 原 体或 弱 毒 也可 能 感 染发 病 。这 些 因素 通 常可使 各 生 产 阶段 的 猪发
还 可抑 制 免疫 母 细胞 ,从 而 阻 断体 液免 疫 和 细胞 免 疫 反应 。环 磷酰 胺作用 明显 , 副作 用 较小 , 且可 口服 ,
故 可常用 。
常 用抗 代谢 药 类 6 一巯 嘌呤 与硫 唑 嘌 呤 , 主要 抑
制D N A、 R N A和蛋 白质合 成 。硫 唑瞟 呤 的毒性较 小 ,
应用 过程 中宜监 测肝 、 肾功 能 。
前 养 猪 生 产 中猪 病 难 以诊 断 和 防 治 的 根 本 原 因 所 在。 笔者认 为 , 在养 猪生 产过程 中 , 应 该尽早 放弃 “ 头 痛 医头 , 脚痛 医脚 ”的片 面保 守 思想 , 只有 在 平 时 就 认 真 贯 彻落 实 预 防保 健措 施 ,充 分增 强 动 物 自身 的 体质, 培 育 优 质群 , 才 能 从 根 本 上减 少 猪 病 的发 生 , 提 高生 产 的经 济效益 。
响。环孢素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淋 巴细胞生成 干扰素。对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无影响 , 因而环孢 素 不 同于 细胞 毒类 药 物 的作 用 ,仅抑 制 T细胞 介 导 的细 胞免 疫 而不 致 显 著 影 响 机 体 的一 般 防御 能 力 。
核苷酸对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核苷酸对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4706f56be1e650e52ea998d.png)
核苷酸对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摘要:核苷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低分子化合物,近年来也被认为是半必须营养素。
它参与到动物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许多实验发现,在应激条件下,饲料中添加外源核苷酸能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和抗应激水平。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多篇相关文献,阐释了核苷酸对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并提出了应用前景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引言核苷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低分子化合物,除作为DNA、RNA的前体,也作为生理、生化过程的调节物质参与体内物质代谢。
核酸进入胃肠道后在胰核酸酶、核酸酶及脱氧核糖核酸酶、多聚核酸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单核苷酸,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
动物机体的细胞增殖及其它一些生理过程都需要一定量的核苷酸,特别是在淋巴组织和肠组织等快速分裂的组织中,它们需要核苷酸以合成核酸,而复制一个DNA至少需要109个核苷酸分子[1].虽然人们长期以来将核苷酸视为非必需营养素,因为动物机体能够由内源合成各种核苷酸,且缺乏时不表现典型的缺乏症,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当机体受到免疫挑战、肝损伤应激[2]、饥饿及快速生长的情况下,机体组织则更依赖于外源核苷酸。
添加外源核苷酸除了对动物机体胃肠道的生长发育、血浆中脂蛋白浓度、肝功能、神经细胞的营养等皆可产生重大影响以外,还可刺激动物的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影响与免疫有关细胞的发生与分化以及巨噬细胞、辅助性T 细胞的活性与数量及其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3(IL-2,3)等[3]。
2、水产动物免疫概述2.1鱼类的免疫和其他高等脊椎动物一样,鱼类免疫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鱼类的细胞免疫主要涉及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呼吸暴发和杀菌能力等。
而体液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特异性体液免疫。
凝集素、溶菌酶、抗蛋白酶、C-反应蛋白、干扰素-1、转移因子以及补体等参与非特异性体液免疫,其中补体又包括替代途径补体和经典途径补体。
使用饲料营养治疗猪病疗效好
![使用饲料营养治疗猪病疗效好](https://img.taocdn.com/s3/m/766f626adaef5ef7bb0d3c90.png)
使用饲料营养治疗猪病疗效好猪营养抗病的途径有:影响免疫系统发育与功能、影响肠道发育与健康、影响抗病基因的表达、影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缓解ROS的危害、缓解霉菌毒素的危害等六大途径。
猪营养与疾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动物的营养状况影响着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机体的健康状况又影响着动物的营养需要模式。
营养免疫学的诞生与发展为解决动物生产中的疾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国内外关于猪的营养与免疫研究的热点主要有两大部分:1、营养对免疫机能的影响(1)任何养分的严重缺乏,长期整体营养不良均损伤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免疫力;(2)对大部分养分,保证最佳免疫力的需要量高于生产性能的需要量;(3)养分种类不同对免疫机能的影响模式不同。
2、影响免疫反应的主要养分影响免疫反应的主要养分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1)蛋白质:在临床和试验方面,有关蛋白质营养与免疫的研究很广泛,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
蛋白质缺乏将会: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和淋巴器官发育;降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巨噬细胞的数量与活性。
(2)氨基酸:氨基酸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赖氨酸、含硫氨基酸、苏氨酸和支链氨基酸等几种必需氨基酸和谷氨酰胺。
氨基酸影响免疫机能的机制:①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速率及类型、RNA合成和抗体形成过程;②氨基酸的药理作用;③氨基酸的代谢产物影响免疫功能;④氨基酸通过影响其它必需营养素的代谢间接影响免疫功能。
(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大多数的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3PUFA降低了动物的淋巴细胞转化率、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和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的产生,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3PUFA 对心血管疾病、自动免疫疾病或炎症的缓解作用。
这些疾病的特点是免疫反应失控,从而产生过多的炎性细胞因子,对机体造成损伤。
-3和-6PUFA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关对-3PUFA影响免疫的机理为:①影响了细胞膜的脂肪酸组成,从而影响了细胞的流动性;②改变了类二十烷酸的种类和数量;③改变了细胞的信号转导系统;④改变机体的脂质过氧化水平;⑤影响免疫细胞的关键基因的表达。
无抗饲料名词解释
![无抗饲料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70f926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5.png)
无抗饲料名词解释无抗饲料(Non-Antibiotic Feed Additive)是指在畜禽饲养过程中,用于替代抗生素的一类饲料添加剂。
在传统饲料中,常常会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动物的疾病,促进生长和增加产量。
然而,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抗生素滥用和滥用导致的微生物耐药性问题,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潜在威胁。
无抗饲料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同时保障畜禽养殖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无抗饲料能提供与抗生素相似的功能,例如优化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和促进生长,从而取代了传统饲料中的抗生素成分。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无抗饲料主要包括益生菌制剂、中草药抗菌剂、酵素制剂等。
其中,益生菌制剂是最常见的一类无抗饲料。
益生菌具有促进肠道消化和吸收、增强肠道免疫力、抑制有害菌生长等功能。
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益生菌,可以维持动物肠道菌群平衡,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腹泻和其他肠道疾病的发生。
中草药抗菌剂是另一种常见的无抗饲料成分。
中草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并且多数具有低毒、低残留等优点。
通过将中草药制成饲料添加剂,可以替代部分含有抗生素的饲料,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
酵素制剂是无抗饲料中的另一类重要成分。
酵素可以促进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的降解和吸收,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
通过添加适量的酵素制剂,可以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并减少对抗生素的需求。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类无抗饲料成分,还有一些新型的无抗饲料,如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提取物等。
这些成分可以提供动物所需的营养,并拥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从而减少对抗生素的使用。
总之,无抗饲料是为了解决抗生素滥用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替代方案。
通过使用无抗饲料,可以降低畜禽饲养业对抗生素的依赖,减少抗生素滥用引发的问题,促进畜禽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无抗饲料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多样化,为畜禽饲养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7.2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7.2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02abd8ed6f1aff00bed51eea.png)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异物性指作为抗原的物质,其化学结构与宿主的自身成分不同,或机体的淋巴细胞在胚胎期从未与它接触过。
(foreignness)抗原因素抗原性异物主要包括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改变和隐蔽的自身物质同种异体物质一般来说抗原所属物种与宿主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抗原的免疫原性越强。
异种物质•血型抗原:ABO 、Rh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改变和隐蔽的自身物质隐蔽抗原(hidden antigen)体内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处于隔绝部位的抗原成分 精子眼晶状体:交感性眼炎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改变和隐蔽的自身物质改变(修饰)的抗原自身物质由于烧伤、电离辐射、药物以及感染等因素作用,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抗原决定簇而成为修饰的自身抗原。
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10KD 100KD弱免疫原性强分子量一般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化学性质、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免疫原性从强到弱依次为:>>>蛋白多肽多糖核酸、脂类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分子构象和物理状态抗原表位的易接近性宿主的因素抗原因素•遗传:MHC,TCR和BCR库•年龄:青壮年对抗原的应答能力高于幼年和老年•性别:女性较男性抗体生成高•健康:健康状态好,反应强免疫方式抗原因素•途径:皮内>皮下>肌肉>腹腔>静脉注射,一般不用口服•剂量:需适中,太高或太低可诱导免疫耐受•免疫次数与间隔时间:适中,不能太频繁•佐剂:选择合适的佐剂THANKS!。
养猪场内可能用到的免疫抑制药有哪些
![养猪场内可能用到的免疫抑制药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ec5cb0d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f.png)
养猪场内可能用到的免疫抑制药有哪些核心提示:以下文章给韩庄镇介绍,养猪场内可能用到伊马替尼的免疫抑制药有哪些?环孢素(ciclosporin,cyclosporinA)是霉菌Tolypocladiuminflatum生成的第一种脂溶性环状十一肽中间体化合物。
它可选择地作用于T淋巴细胞降解初期。
辅助性T细胞被活化后可生成增殖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环孢素可抑制其生成;但它对抑制性T细胞无影响。
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干扰素。
它对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无影响。
因而环孢素不同于关键作用细胞毒类药物的作用,它仅抑制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而不致显著影响机体的一般防御能力。
低剂量环孢素可被吸收,但不完全,其生物利用度仅20%~50%。
口服后2~4小时血浆浓度达峰值。
有40%的药物存在于血浆,50%在红细胞,10%在白细胞。
在血浆中与蛋白的结合率于95%。
它在体内几乎全部被代谢,从尿中排出的原形物不足服用量的0.1%。
其t1/2约16小时。
据网友建议环孢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止异体器官或骨髓移植时排异等不利的免疫反应,常和糖皮质激素合用。
在治疗自体免疫性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尚在探索中。
其毒性反应主要在肝与肾,在应用过程中宜监控肝、肾功能。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常用的有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
它们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均有影响。
主要是多半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也阻碍淋巴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破坏淋巴细胞,使外周使得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并损伤浆细胞,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缓解变态反应对体液的损害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非必需饲料诱导型免疫反应的影响
作者:王晶晶
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5年第03期
摘要:广泛分布在各种饲料成分中的β-甘露聚糖会引起饲料诱导型免疫应答反应,从而影响肉鸡的生产性能和均匀度。
本文通过试验表明,饲料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可以降低血清AGP的水平,降低使用可引起免疫应答反应的不必要饲料的成本,进而提高生产性能。
关键词:饲料诱导型免疫应答反应;β-甘露聚糖酶;生产性能
作为对半乳甘露聚糖一种反应的饲料诱导型免疫应答反应(Feed Induced Immune Response,FIIR),会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均匀度产生潜在的威胁。
β-甘露聚糖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分子,广泛分布在包括豆粕、葵籽粕、棕榈籽粕、椰子粕和芝麻粕在内的各种饲料成分中(图1)。
自从豆粕(Soybean meal,SBM)成为世界各地所产饲料中的一种主要蛋白质来源,β-甘露聚糖就出现在大多数的饲料中。
豆粕中的β-甘露聚糖属于一类线性多糖,由循环的β-(1,4)甘露糖、β-(1,6)半乳糖和/或与β-甘露聚糖碳架相连的葡萄糖单元组成。
它们是一类具有高黏性、抗高温的水溶性化合物,在豆粕加工的干燥/烘烤阶段中能保持活性。
β-甘露聚糖可以被先天性免疫系统识别,并会被肠黏膜的多种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识别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包括血清蛋白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 Binding Lectin,MBL)以及在重要免疫细胞中的多种细胞表面受体,如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和在重要免疫细胞中的其它受体。
因此,它们会引发肠道微细胞免疫反应,进而消耗并浪费能量。
甘露聚糖可粘附在许多病原体的表面,可能会导致先天性免疫系统对其产生保护性识别。
目前,MBL被认为参与了吞噬含有病原体的甘露糖以及回收坏死细胞,后者可以有效排列进行信号传导的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构架。
先天性免疫系统由病原体中的分子模式激活,豆科饲料如大豆中的大分子甘露聚糖是其中的一种分子模式,这种分子模式能够诱导产生强烈且高成本的免疫反应。
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s,APP)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些APP 会在血液中富集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以此来响应各种形式的应激。
在家禽上,测定APP是监测应激的一种便利工具。
附加研究的结果显示,测得的APP水平可以预测肉鸡和火鸡的生长性能。
在家禽上,被称为β-1-酸性糖蛋白(β-1-acid glycoprotein,AGP)的APP非常敏感,且很容易通过放射免疫扩散法测定。
在鸡和火鸡试验中,通过测定该AGP水平来检测先天性免疫系统刺激已经成为很实用方便的方法,因为AGP水平与通过放射免疫扩散法测定的先天性免疫反应相关。
来自肉鸡的圈养试验结果表明,当β-甘露聚糖酶水解豆科饲料中的非淀粉多糖(半乳甘露聚糖)时,肉鸡的饲料转化率将显著提高,同时血液AGP水平还大幅度地下降,并可阻止由先天性免疫反应增强带来的该先天性免疫反应。
一旦β-甘露聚糖酶水解了半乳甘露聚糖,由此产生的甘露聚糖寡糖片段不再能被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MBL)识别。
因此,通过消除饲料中的FIIR,β-甘露聚糖酶会有助于节约宝贵的能源,该能源进而可用于促进动物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1 材料与方法
在乔治亚大学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通过向饲料中添加富含半乳甘露聚糖的豆科饲料获得的甘露糖含量,与通过酸水解和气相色谱法测得的血液中AGP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加入测试原料,并利用精心处理的成分,基础日粮可配制成对先天免疫系统“刺激较低”的日粮。
在试验肉鸡0~2周龄时,测得的血清中AGP(μg/mL)的水平可以作为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的标准。
该结果见图2。
此外,另一项肉鸡试验用来分析β-甘露聚糖酶对肉鸡上市时的生产性能和均匀度的影响(表1)。
试验由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组和在阴性对照组基础日粮中添加酶制剂的低能量阴性对照组组成。
2 结果与讨论
结果表明,为应对日粮中半乳甘露聚糖水平的不断提高,血清AGP水平相应增加。
添加纯的β-甘露聚糖酶可以降低血清AGP的水平,同时AGP水平的变化与饲料中甘露聚糖的含量成正比(根据用GC测得的甘露糖含量)。
测得的饲料甘露糖含量可以用作β-半乳甘露聚糖不断升高的浓度指示剂。
研究表明,FIIR 真实存在于饲料中,并会影响肉鸡的生产性能。
β-甘露聚糖是一个能重现其影响的理想模型。
β-甘露聚糖酶可能会限制它们的影响,降低使用可引起免疫反应的非必要饲料成本。
生长肥育舍肉鸡活重均匀度的提高将会带来家禽加工产品一致性的提高。
研究人员为评估β-甘露聚糖酶对肉鸡活重均匀度的影响,用该酶和肉鸡进行了多项圈养试验,并得到了可喜的结果。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按225 g/t和400 g/t的浓度添加β-甘露聚糖酶,可使肉鸡43日龄的体重分别显著增加4.6 %和8.7 %,变异系数(CV,%)减小1.4~2.7个单位(表1)。
这些研究还证明,FIIR真实存在于饲料中,并会影响肉鸡的生产性能。
β-甘露聚糖是重现其影响的理想模型。
β-甘露聚糖酶能够限制其影响,并能降低使用可引起免疫应答反应的不必要饲料成本。
3 结论
β-甘露聚糖酶改善料/肉比和提高家禽体重均匀度的效果主要是源自内源性b-D-甘露聚糖酶能够降解目前饲料配方中所用半乳甘露聚糖的结果。
肉鸡在感染三种阿尔梅里亚(Almeria),同时日粮中无抗生素后,血清AGP的水平显著提高。
在21~42日龄的肉鸡实验和达到上市重的火鸡试验中,在玉米/大豆日粮中添加b-甘露聚糖酶,与根据体重调整的饲料转化率实验显示结果相同,都能显著降低血液AGP水平,但也能使生长性能显著提高。
这些作用也可能与酶对肠道内容物黏度的影响有关。
β-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黏性多糖,会促进消化器官增生,引起胰液分泌增加,因此可提高肠道的能量需求。
β-甘露聚糖酶还可以通过减少小体重肉鸡的比例使体重的CV大约下降2 %。
这一改善的价值将最有很可能在加工厂中得到实现,但它可能会使肉鸡的全净膛重改善大约0.4 %。
原题名:Managing the impact of an unnecessary feed induced immune response (英文)
原作者:Marco A. Martinez-Cummer、Christophe Bostvironnois和Karl Poulsen(美国Elanco动物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