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2018版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1 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2 人民版选修4-人民版高中选修4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2 人民版选修4-人民版高中选修4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6c57104172ded630b1cb6f7.png)
专题综合测评(二)(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材料二他(亚里士多德)的卓越贡献主要是开创了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
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试图找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
(9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6分)【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提炼、概括历史信息能力。
可以从教授的典籍、道德和科学范畴等方面加以概括。
第(2)问地位可以从精神觉醒、科学兴起、社会发展等方面加以归纳。
【答案】(1)孔子以六经和六艺(或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强调伦理规范,相对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既讲授伦理学和人生哲学(或人文科学),又教授科学知识(或自然科学),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结合。
(2)成为西方人文主义之源;西方先于东方产生近代自然科学;推动西方社会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大同世界,关键就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弘扬和推行仁政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因此,孔子主张要自觉修行德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善”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
材料二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
他说:“见而识之”,就是要多见,并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记忆起来。
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知识被遗忘,通过接触感性事物,人们就可以重新回忆起被遗忘的知识。
[配套K12]2018版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3 人民版选修4
![[配套K12]2018版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3 人民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a75da90bfe4733687e21aa83.png)
专题综合测评(三)(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在17-18世纪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雄人物辈出,他们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运行。
观察下列三幅图,回答问题。
(1)按表格回答。
(10分)(2))【解析】第(1)问,填充表格,关键是要分辨出三幅图片分别是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总体评价要概括简练。
第(2)问,首先要判断出华盛顿更令后人敬仰,原因应围绕他的表率精神来回答。
【答案】(1)克伦威尔:马斯顿荒原战役、纳西比战役;革命中创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久又建立护国主统治;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虽有过失,但功大于过。
华盛顿: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独立战争胜利后,依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政权;他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
拿破仑:土伦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雾月政变”后建立执政府,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他对内大力改造法国,对外靠战争巩固了革命成果,但后期的对外战争又葬送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他不愧为大革命时期的杰出人物。
(2)华盛顿。
原因:①他坚决拒绝当国王;就任总统期间致力于完善民主制度。
②第二届任期终结时,决然引退,不当终身总统,为美国总统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
(言之有理即可)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乔治·华盛顿1732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的威克弗尔德庄园。
首先,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是一位成功的军事领袖。
其次,华盛顿是立宪会议主席。
再次,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
乔治·华盛顿在本国中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怎样认识他给美国所带来的历史意义。
华盛顿比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这样的人物排得高些,因为他的功劳比起他们的来说是更加不可磨灭的。
材料二列宁说:“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屡见不鲜的事。
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义是彼此相容的。
2018年高中历史 综合检测1 新人教版选修4
![2018年高中历史 综合检测1 新人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f188e30c0b4e767f5acfcee5.png)
综合检测(一)(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2018·扬州高二检测)“大地在我脚下……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请问这首主题歌所描写的是中国古代哪位帝王( )A.秦始皇B.唐太宗C.汉武帝D.康熙帝【解析】从材料中的“夷平六国”“统一称霸”等信息可以看出歌词描写的是秦始皇。
【答案】 A2.(2018·苏州高二检测)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 )A.皇权至高无上B.三公九卿形同虚设C.秦律严苛细密D.皇帝处理一切事务【解析】“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都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反映。
【答案】 A3.“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解析】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用,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制、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故B项正确。
行省制度是元朝时创立的,与秦朝无关。
【答案】 B4.(2018·宁德高二检测)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太宗曾击破东、西突厥,A、C两项不符合当时史实;D项从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唐太宗“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当时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答案】 B5.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
2018春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1—4选练题及答案
![2018春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1—4选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4a18c5aeaad1f346933fc1.png)
2018春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1—4选练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约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雅典建立了城邦国家的雏形,其标志是()A.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B.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组织的设立C.元老院成为最高决策机关D.债务奴隶制被彻底废除答案 B解析A、D两项是梭伦改革的内容,元老院成为最高决策机关是公元前7世纪以后的事情。
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出现了许多“六一汉”。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B.贵族对平民进行盘剥的结果C.城邦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答案 B解析古代雅典出现的“六一汉”是贵族盘剥平民的结果。
平民无力还债,只能替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5/6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1/6,因此被称为“六一汉”。
3.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学说答案 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社会主要趋势,因此法家思想被重用,故选C。
4.“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反映了商鞅的什么精神()A.不怕困难B.锐意创新、与时俱进C.讲求诚信D.勇于拼搏答案 B解析由“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可知是主张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所以选B项。
5.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战争时,鲜卑贵族驱使汉人为其打头阵的状况,这反映了当时鲜卑族和他统治下的各个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
6.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 (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
此社会现象是(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答案 C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在地方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出任宗主,他们乘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二选修4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二选修4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b17056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54.png)
模块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为了实现统一和巩固统一采取了许多措施。
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他首创军功爵制,使军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B.他在统一方略上,从弱小的韩国开刀,最后灭赵C.他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思想、医学和种植的书D.他在全国设立36郡,郡下设县,避免国家重新陷入分裂局面答案 D2.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基本定型于康熙时期。
下列体现了康熙处理这一问题的事件有( )①尊孔开科,延揽汉人②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③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④修建清漪园作为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场所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 C解析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主权,与处理民族问题无关,故②错误;清漪园现为颐和园,兴建于清乾隆帝时期,故④错误。
C项符合题意。
3.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答案 A解析注意康熙帝在位时间是1661年~1722年,其晚年应是18世纪早期,这时荷兰、英国已经在政治上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得到极大发展,中国已经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正是出于对西方文化力量的警觉,康熙帝才有“中国恐受其累”的担心。
4.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XB.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答案 D解析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其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孔子试图利用周礼来重新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而柏拉图则通过《理想国》一书表达自己重新建构有序理想社会的国家,所以二人政治主X的共同之处在于力图构建新的和谐社会,故D项正确。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综合测评8含解析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综合测评8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7e16dd3968011ca200913b.png)
专题综合测评(八)(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
……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
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
……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
(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得出实用原则,“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得出目的,根据材料二“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得出极端态度,根据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得出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
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极端崇拜、极端排斥两个角度选择史实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K12学习]2018版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4 人民版选修4
![[K12学习]2018版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4 人民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4528362b14791711cc791772.png)
专题综合测评(四)(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
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
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请回答:(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10分)(2)的原因。
(5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可得出民族独立,和平共处;第二小问结合新旧三民主义中有关民族主义的阐述作答,即(三民主义)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新三民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三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概括为考试、监察(纠察)二权;第四小问结合民权主义借鉴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体形式作答;第五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概括为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第(2)问紧扣“思想路径”关键信息,孙中山表现为“……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即中西糅合。
高中历史 综合测试卷(一)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 综合测试卷(一)新人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b2a9a97827d3240c8447efff.png)
综合测试卷(一)(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秦始皇被不少史学家视为“千古一帝”。
下列各项中,属于秦始皇开创的有( )①第一次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②第一次进行全国文字统一工作③第一次统一全国的度量衡④第一次组织统一的科举考试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右图为秦始皇统一币制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统一后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②奠定了此后2 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状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④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3.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起到重大作用的措施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法4.《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5.下列三位皇帝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C.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D.实行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6.2009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温家宝总理强调“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促和谐”“实现以德治国”全面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以德治国”的主张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提出,这说明( )A.不管时代怎样,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否定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7.“理念”在古希腊文中的本义是“我们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却认为“理念”不应该是人们“感觉之眼”看到的事物的外观,而应是人们的“灵魂之眼”即理智所看到的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配套K12】[学习](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检测 人民版选修1
![【配套K12】[学习](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检测 人民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861ce20b0722192e4536f63d.png)
模块综合检测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8·衡阳高二检测)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他将其制定的法律刻画在16块白色的牌子上并公之于众,同时要求所有公民与官员发誓遵守这些法律。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梭伦确立雅典居民平等公正原则B.梭伦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民主政治C.城邦法律是西方各国的立法蓝本D.城邦法律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答案 D解析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民主固定下来,为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2.(2017·衢州高二检测)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时写道:“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受新的失败。
”这项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B.设立陪审法庭C.成立“四百人会议”D.按收入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答案 D解析按收入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扩大了有产阶级的势力,贵族的力量受到了打击,故D项正确。
3.观察下图,图示中的①、②应分别填写的内容是( )A.贵族、平民B.平民、君主C.贵族、奴隶D.贵族、君主答案 A解析要注意图中的“斗争与改革”,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其中的“斗争”指的是贵族与平民的斗争,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就是贵族与平民的斗争过程,雅典的三次改革也是贵族与平民的斗争所推动的,所以图示中的①②应分别填写的内容只能是“贵族、平民”,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就是A。
4.(2017·德阳高二检测)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
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据材料“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知,变法措施削弱贵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会遭到贵族的反对,故①③正确;吴起以法家思想变法,但一个人不能说明整个楚国法家思想盛行,故②错误;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故④正确,C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综合测试卷(二)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 综合测试卷(二)新人教版选修4](https://img.taocdn.com/s3/m/c1d6e675a98271fe910ef9ff.png)
综合测试卷(二)(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2. 右边是秦朝官府遗址出土的《秦小篆字砖》(拓片),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秦朝使用的标准字体是小篆B.秦朝推行标准字体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C.秦朝的教育制度平民化D.秦朝注重加强文化统治3.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A.提拔尉迟敬德B.提拔房玄龄C.起用杜如晦D.重用魏征4.史载,唐太宗时期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曰:“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实的正确理解是(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
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
这些盛世景象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6.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7.孔子和柏拉图的相似之处有( )①所处时代大致相同②其政治思想在当时均未实现③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④两人都曾有游历经历⑤都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⑥其思想对后世都产生深远影响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⑥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8.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A.都对自然科学有较深的研究B.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推崇C.都曾提出了有关中庸的思想D.都是著名教育家并收徒讲学9.克伦威尔在其“护国主”任上曾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1人民版选修3201706190295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评1人民版选修3201706190295](https://img.taocdn.com/s3/m/dc1a8ba0b9d528ea81c77970.png)
专题综合测评(一)(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
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了法国以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力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材料二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威廉二世的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帝国。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德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为此,德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5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德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5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说明德国对外政策变化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5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应依据材料一中“防止法国……找到盟友”等信息进行说明;第二小问可结合三国同盟的形成过程进行回答。
第(2)问的第一小问应依据材料二中“凡是外国人”、材料三中“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等信息进行归纳;第二小问需要联系德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
第(3)问应注意结合德国对外政策的目的,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答案】(1)核心:防止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法国复仇,尤其是防止法国与别国结盟来反对德国。
措施:1879年,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1882年,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建立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
(2)变化:由称霸欧洲大陆发展到争夺世界霸权。
2018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4检测:专题高效整合1 含解析
![2018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4检测:专题高效整合1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281d01aaea998fcd220e12.png)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 秦王嬴政即位之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其表现不包括()A.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B.商鞅变法较为彻底C.六国出现政治危机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解析:秦国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各地联系日益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等。
六国实力虽不如秦国,但并未出现政治危机。
答案: C2.贾谊《过秦论》中指出:“……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秦王”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的重大举措是()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文字C.统一度量衡D.修筑驰道解析: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官吏由皇帝任命,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避免了分封制诸侯纷争的局面。
答案: A3.右图是秦朝官府遗址出土的《秦小篆字砖》(拓片),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秦朝使用的标准字体是小篆B.秦朝推行标准字体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C.秦朝的教育制度平民化D.秦朝注重加强文化统治解析:从图片来看,主要说明了当时秦朝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全国的标准字体。
B、D两项是焚书坑儒所反映出来的;C项说法错误。
答案: A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再认再现能力。
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排除含④的A、B、D三项。
答案: C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解析:由题干中的“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可以判断A项正确。
[K12学习]2018版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4 人民版选修3
![[K12学习]2018版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4 人民版选修3](https://img.taocdn.com/s3/m/e3d5cacaba0d4a7302763a72.png)
专题综合测评(四)(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3年4月,罗斯福授意雷斯特·戴维斯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安排的设想,要求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罗斯福相信,由于战争中英、苏、中等国都仰仗美国的经济、军事援助,凭着美国的实力,他可以利用战时的“大国合作”来实现其“蓝图”。
……丘吉尔对战后世界结构的第一个设想是实现在英国领导下的欧洲统一,建立欧洲地区联邦。
丘吉尔主张成立一个世界性组织,下面分设欧洲、美洲、太平洋地区三个委员会。
英国可以通过组织经济、政治和军事联合体在欧洲委员会中起主导作用,同时还可通过英属殖民地、附属国在太平洋地区委员会中发挥作用,以此来保证其国际地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和丘吉尔提出设想的背景和目的。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后来的历史发展与罗斯福和丘吉尔的设想有何不同。
(9分)【解析】第(1)问要求分析两种战后世界设想的背景及目的,战后设想也属国家外交的表现或延伸,故可分别从国际形势——二战即将胜利,各国国力变化,美国相对实力进一步增强,英国衰落;各国原有外交政策,美国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就想领导世界,而英国则是继续维系霸权。
第(2)问要求比较战后世界秩序格局与罗斯福、丘吉尔的设想的区别。
罗列描述战后国际秩序(冷战、两极格局、第三世界兴起、欧洲一体化等)与罗斯福、丘吉尔的主张予以比较即可。
【答案】(1)背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英国由欧洲强国走向衰落。
目的:美国想攫取世界霸权。
英国想继续维持世界霸主地位。
(2)①与罗斯福的设想不同:美苏开始了冷战,苏联未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形成两极格局;欧洲联合成立欧共体;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综合测评1含解析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综合测评1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6f0d1af61fb7360a4c6592.png)
专题综合测评(一)(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
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摘编自班固《汉书·张骞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及成功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的历史贡献。
(7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可以从西汉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攻势和大月氏欲联络汉朝共同对付匈奴两方面回答。
回答第二小问时主要结合材料“……月氏遁而怨匈奴。
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归纳总结。
第(2)问主要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反击匈奴、中外联系及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等角度归纳总结,同时注意结合材料“……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即可。
【答案】(1)背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攻势;大月氏欲联络汉朝共同对付匈奴。
原因:利用匈奴和西域各族矛盾;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西汉国力强盛,张骞个人的优秀品质。
(2)贡献:为西汉抗击匈奴胜利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综合测评6含解析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综合测评6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8d52cd192e45361166f59f.png)
专题综合测评(六)(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1.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
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
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材料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
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
(10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
(5分)【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他……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历代药书都……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等信息概括。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分类、内容、编写形式等角度归纳。
第(2)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综合测评(一)(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
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
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摘编自班固《汉书·张骞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及成功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的历史贡献。
(7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可以从西汉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攻势和大月氏欲联络汉朝共同对付匈奴两方面回答。
回答第二小问时主要结合材料“……月氏遁而怨匈奴。
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归纳总结。
第(2)问主要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反击匈奴、中外联系及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等角度归纳总结,同时注意结合材料“……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即可。
【答案】(1)背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攻势;大月氏欲联络汉朝共同对付匈奴。
原因:利用匈奴和西域各族矛盾;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西汉国力强盛,张骞个人的优秀品质。
(2)贡献:为西汉抗击匈奴胜利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地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
五代后晋时,刘晌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这是有事实根据的。
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
……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
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
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
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10分)【解析】第(1)问“贞观之治”的表现,从“盛世”的内涵入手,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进行作答;第(2)问“变化”,从材料第一段中的“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地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和材料第二段中的“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可分析出评价由对唐太宗持绝对的肯定态度到对贞观之治肯定,但对唐太宗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的变化。
说明,对人物的评价要根据时代变化和时代的需要进行。
【答案】(1)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2)变化: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之治,同时非议他的个人品行。
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6分)【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并结合唐玄宗时期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边疆政策与用人政策等分析回答。
第(2)问,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来回答其功过,可以从对唐朝统治、丝绸之路、开拓西域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
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
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
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
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
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
”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8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获取有效信息。
第(1)问结合材料中“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等信息,从成吉思汗的目的、丘处机的才能与学识等角度回答。
第(2)问从民族融合、元朝的统治以及文献记录等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海瑞,广东琼山人,1549年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摘编自《海瑞传》(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海瑞治理地方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时代的“海清天”现象。
(9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海瑞“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从中可以总结出海瑞治理地方的特点,重视降低赋税,吏治清明,纠正冤假错案,维护社会公平,重视水利工程和农业的发展。
第(2)问海瑞被称为“海青天”是封建时代下人民对清官渴盼的反映,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我们应当从当时的思想主流来看,分析出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为政以德”,但是毕竟海瑞现象只是个例,不是普遍现象,封建社会这样的好官还是太少太少了,整个社会还是很黑暗与腐败,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制度方是万全之策。
【答案】(1)特点:重视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重视吏治的清明,维护司法公正;重视公共工程和农业发展。
(2)分析:“海青天”现象是儒家“仁政”“为政以德”等理念在治国方面的反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在封建时代,“海青天”现象只是个例,它改变不了整个封建时代吏治的黑暗与腐败;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比单个“海青天”更能有效地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材料二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
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
”……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
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
(8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
(3分)【解析】第(1)问,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结束了以往争霸割据的局面。
第(2)问,清朝统治者鉴于台湾的重要地理位置,设台湾府,实施有效统治。
第(3)问不管何种措施,三位古代政治家本身就是属于统治阶层,当然其目的都是为维护统治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1)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
(2)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原因: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
(3)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