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复习归纳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3)
交友、出游 宁静、淳朴
已矣乎!
挣扎、无可奈何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乐观、旷达

• 厌倦官场

• 向往田园
乌 托

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并自主学习陶 渊明的《移居》·
三、归去如何
1、家居生活 2、田园生活
1、家居生活
写家居生活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表 现出怎样的生活情趣?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宁静、闲适
2、田园生活
田园生活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遗世独立的品格(自责——庆幸)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二、如何归去
1、行程路线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水路——陆路)
2、途中心情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 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 菊犹存。
欢快、喜悦 (声高气足)
4、特殊句式
①复驾言兮焉求 (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
回去吧
归去来兮辞 文体
助词
回去
语气助词
讨论探究
为何归去
归 去
如何归去
来 兮 归去如何

一、为何归去
1、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 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 昨非。
2、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 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辞(复习课)

归去来兮辞(复习课)

6.征夫 古义:行人; 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拐杖; 今义:扶持老人 8.风波 古义:指战乱; 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 作 10.去留 古义:指生死; 今义:离开留下 11.寻 古义:不久; 今义:寻找
三、词类活用
连词 表并列 连词 表转折 连词 表修饰 连词 表承接 连词 表修饰
9.之
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助词,取独
② 恨晨光之熹微
助词,取独
③ 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的
④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⑤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
⑥ 求之靡途

⑦ 公田之利
代词,它
⑧ 会有四方之事
助词,的
生活 容膝的小屋 将要
傲然自得的心情 幼儿,儿童
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 审容膝之易安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


② 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乐五)意动用法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悦
四、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副词,将,将要)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动词,行走)
② 相如引车避匿 (动词,牵,拉,引)
③ 引壶觞以自酌 (动词,拿来,取来)
④ 引赵使者蔺相如 (动词,召请,召引)
⑤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动词,避开,退却)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动词,引用,援引)
⑦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名词,前言,序文)
3.乘

《归去来兮辞》复习

《归去来兮辞》复习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把握文章主旨
通过阅读全文,把握《归去来兮辞》的主旨和 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结构
了解文章的段落安排和逻辑关系,提高整体把 握能力。
理解关键词句
分析文章中的句式
模仿《归去来兮辞》中的经典句式,提高文 言文写作能力。
创作相关作文
围绕《归去来兮辞》的主题,创作相关的作 文,锻炼写作能力。
时代背景对作品影响
东晋政治环境
东晋时期政治环境复杂,社会动荡不安,这使得陶渊明对官场生活产生了深刻 的反思和厌倦。
文学发展趋势
在东晋时期,文学创作逐渐摆脱了汉魏时期的束缚,开始追求个性化和自由化。 陶渊明的作品正是这种文学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以自然、真实、清 新为主要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句表达了陶渊明对世俗社会的失望和不满,认为世俗与自己格格不入,
因此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向往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经典语句翻译及赏析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翻译为“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这句话表达 了陶渊明对过去和未来的认识,他不再沉溺于过去的失误,而是积极面对未来,寻求新
《归去来兮辞》复习
目录
• 作者与背景介绍 • 文本内容解析 • 艺术手法鉴赏 • 文化内涵拓展 • 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 复习方法与策略建议
01 作者与背景介绍
陶渊明生平及主要成就
生平概述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 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 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派之鼻祖”。
自然意象
诗人运用大量自然意象,如山水、草木 、鸟兽等,构建出清新自然的田园画卷 。
VS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 (1)

四读
扩展阅读,积累名篇名段,形成 底蕴。
《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
《杂诗》八首之一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猛志固常在。
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五读

归 去 来 兮 辞

二读
概括地读,注意抓住层次脉络变 化的词语,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 的大意。
归去之
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请摘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已往 不谏,来者可追” “迷途未远,今是昨 非” 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 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三读
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 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论: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 复奚疑?”表达了一种悲观消极的思想?你 的看法如何? 参考: ——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 态度对待生死天命。此句是诗人 对“归去来”哲理性归结,“不 为五斗米折腰,乐安天命”是他 追求的最高境界。 ——同时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 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 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知识点归纳

《归去来兮辞(并序)》知识点归纳

《归去来兮辞》教与学知识点梳理一、基本常识1、题解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

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

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2、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家境贫寒。

29岁起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解职归。

以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不堪行役之苦,转任彭泽令,仅80余天即辞归田园。

晋安帝义熙末,50多岁时,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

晚年穷到“窥灶不见烟”(《泳贫士》)的程度。

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卒年62岁。

陶渊明的诗留存一百二十多首,其中有20余首是写田园生活和景色的田园诗。

这些诗冲破当时“玄言诗”的风气,为五言诗开辟了新境界。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

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

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泳荆轲》、《读山海精.精卫填微木》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3、写作背景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二、字词语言1、古今异义词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指农事今:泛指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觉今是而昨非是古:正确今:判断词非古:过错、错误今:不恨晨光之熹微恨古:埋怨、遗憾今:仇恨、怨恨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2)形容词作名词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儿童、小孩子(3)名词作动词乐琴书以消忧琴书:抚琴、读书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划船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4)使动眄庭柯以怡颜怡:使。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2)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 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借“梅花”表达自己孤芳高洁、坚强不屈的品格。
练习: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作者的形象:
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
合污,热爱田园,有着高洁志趣 的隐者形象。
托物言志
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 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 意于物,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 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 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走进高考
卜算子 咏梅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 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怎 样的情怀?
课后作业
谈谈你眼中的陶渊明, 写一个小作文。
人生美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 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后生活?
本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 了弃官归隐之乐?
• (1)乡间故人的交往之乐 • (2)驾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 • (3)乡间的生活的自安自乐
分析重点句子,分析 人物形象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时代原因
表达对官场的鄙弃,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美在哪 里?请简要分析

《归去来兮辞》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归去来兮辞》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归去来兮辞·并序》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今是昨非: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

2.息交绝游:屏绝交游活动,隐居。

3.欣欣向荣: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4.乐天知命: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

5.倦鸟知返: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

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

6.逝者已矣来者可追: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了,将来的还是可以去追求追寻的。

7.晨光熹微:早上天上微明。

8.迷途知返:迷了路才意识到回来。

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9.矫揉造作:矫:使弯的变成直的。

揉:使直的变成弯的。

造作:制造。

形容很不自然地故意做作。

10.容膝之安:本指可以立足的安身之地,常用来谦称自己的居处狭小。

11.聊以慰藉:意思是姑且用来自我安慰。

12.觞酒豆肉:觞,古代盛酒器;豆,古代盛食器。

因以“觞酒豆肉”泛指饮食。

13.行将就木: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比喻人临近死亡。

14.闻名遐迩:意为名声很大,远近闻名。

15.巧同造化:指宇宙的造物能力。

形容人的能力很大,可与宇宙的造物能力相比。

16.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17.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反,指事情没能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

二、文化常识1.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楚国,又叫楚辞,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到了汉代,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富有浪漫气息,便于抒情。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2.《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吧。

《归去来兮辞》(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名句默写精选)

《归去来兮辞》(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名句默写精选)

《归去来兮辞》晨读晚背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与运用、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名句默写精选)一、文言词句释义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所赖以维持生活的,没有办法解决)。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有怀,求之靡(没有)途。

会(恰逢)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表被动)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害怕)远役,彭泽去(距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思念的样子)有“归欤”之情。

何则(为什么呢)?质性(本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急迫),违己交病[违反自己的意志,(身心)都感到痛苦]。

尝从(从事)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失意的样子)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连夜)逝。

寻(不久)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为什么)不归?既自以(使)心为形(形体)役(役使),奚(为什么)惆怅(失意)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挽回),知来者之可追(补救)。

实迷途其未远(确实迷了路,或许走得还不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阚(船缓缓前进),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怨)晨光之熹微。

乃(于是)瞻衡宇,载欣载奔(高兴地奔跑)。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代指隐士住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看)庭柯以怡(使动用法,使……愉快)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倚靠着南窗来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深知住在陋室中反而容易使人安适)。

园日涉(游玩、游览)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拄着)扶老以流憩,时矫(举)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峰峦),鸟倦飞而知还。

景(日光)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徘徊)。

归去来兮,请息(断绝)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不合),复驾言(助词,无意义)兮焉求?悦亲戚(亲人和朋友)之情话,乐(意动用法,以……为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复习重点知识提点

《归去来兮辞》复习重点知识提点

《归去来兮辞》复习重点知识提点《归去来兮辞》复习重点知识提点一.重点词语1.求之靡途。

靡:无、没有,如《诗经·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再如《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

2.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往往形旁表示词义,声旁表示读音,可以利用形旁并结合语境推测词义。

(1)心惮远疫。

惮:害怕。

(2)犹望一稔。

稔:谷物成熟。

(3)眄庭柯以怡颜。

眄:斜看,随意看看,如《滕王阁序》“穷睇眄于中天”。

(4)时矫首而遐观。

遐:远,如成语“名闻遐迩”“遐思迩想”。

(5)云无心以出岫。

岫:山穴,此处泛指山峰。

(6)将有事于西畴。

畴:田地。

3.非矫厉所得。

得:能够,如《鸿门宴》“未得与项羽相见”。

4.觉今是而昨非。

是:正确的,对的,如成语“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5.恨晨光之熹微。

恨:遗憾。

6.三径就荒。

就:接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

7.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

8.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如《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

9.聊乘化以归尽。

乘,顺应,如《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

二.宾语前置句1.“自+动词”式特殊宾语前置句(1)自给:供给自己(生活)。

(2)自役:役使自己。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往往前置。

(1)复驾言兮焉求(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乐夫天命复奚疑三.作文素材1.自然生活,自在做人现实波诡云谲,那就像水一样的流淌,以自然的态度坦然以对,顺应自然,自在做人,活得坦然。

2.洁身自好,保持独立人格规则之外总有一些所谓“共识”性的“潜规则”,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此处不合爷,自有爷去处。

人身上总有一些之所以成为人的东西是不容丢掉的,丢掉之后就是“非人”了,它比黄金更值得珍存。

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生存的家园,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陶渊明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味地去征服自然最终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生态环境的恶化,生存在其中的人必承受其果。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归去来兮辞》文言学问归纳《归去来兮辞》是古代文人贾岛的一篇词作,以抒发离愁别绪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文以文言学问归纳的要求,以下是对《归去来兮辞》的文言学问归纳。

1. 文言词汇:《归去来兮辞》中运用了很多典型的文言词汇,如“归去来”、“兮兮”、“何所止”、“安能以尔所心”等。

这些词汇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运用,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

2. 文言语法:《归去来兮辞》运用了很多典型的文言语法,如主谓宾结构、状语从句、反问句等。

例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中的“田园将芜”是主语,将芜胡不归是状语从句,奚惆怅而独悲是反问句。

3. 借物寓意:《归去来兮辞》中接受了借物寓意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人物的情感。

例如:“云无心以出岫,水无情以落花”就是将云和水比方为无心无情的人,从而凸显出仆人公的离愁别绪。

4. 反复修辞:《归去来兮辞》中运用了反复修辞的手法,通过对同一词句的多次重复,使词意更加深远。

例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中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和“奚惆怅而独悲”都是对同一意思的反复表达。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 对仗押韵:《归去来兮辞》运用了对仗押韵的修辞手法,使整篇词作音韵和谐。

例如“奚苦其亡而求其生?”中的“亡”和“生”、“平生”和“惮”之间都是押韵的关系。

6. 借景写情:《归去来兮辞》借助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例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表现了仆人公的苦苦等待和离愁别绪。

7. 情感抒发:《归去来兮辞》通过对仆人公内心的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中蕴含着浓郁的离愁别绪,布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总结:《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运用了丰富的文言学问的词作,通过对文言词汇、语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抒发,使整篇词作布满了离愁别绪,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全)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全)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3)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二、古今异义1.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3.有事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4.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5.来者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6.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7.扶老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8.风波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9.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10.去留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11.寻古义:不久;今义:寻找12.交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日、每天②时矫首而遐观名作状,有时2.名词作动词①策扶老以流憩名作动,拄着②乐琴书以消忧名作动,弹琴,读书③或棹孤舟名作动,划船④实迷途其未远名作动,误入迷途(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①生生所资动作名,生活②审容膝之易安动作名,容膝的小屋2.动词作状语感吾生之行休动作状,将要(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倚南窗以寄傲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②携幼入室形作名,幼儿,儿童2.形容词作状语心惮远役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①审容膝之易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②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五)意动用法①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愉快②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③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意动,以……为善四、一词多义1.行Xíng①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动词,运行。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归去来兮辞知
识点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如下:
1. 诗人:此篇诗为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楚辞》中的一篇,作者是楚国的屈原。

2. 内容概述:该诗描绘了屈原在离开自己的祖国楚国后,对故土的思念和归乡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楚国的爱和对流亡境遇的无奈。

3. 诗歌结构:本诗为楚辞中的“离骚”曲,采用了对偶句的写作方式。

全诗由9个段
落组成,每个段落都以“归去来兮”句式开头,表达了当时诗人的心情。

4. 形象描写:屈原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写了他离开故土后的孤独
和流离失所的境遇,以及对故土的深深怀念。

5. 思想内涵: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厚意和对流亡生活的无奈和不满。

通过表
达自己的心声,诗人抒发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楚国社会的不公和统治
者的虚伪。

6. 文学价值:《归去来兮辞》作为《楚辞》中的一篇,是屈原为了表达自己的痛苦和
抱负而写成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主题和主旨:这首诗揭示了作者离乡背井的苦闷和对故土的深情厚意,抒发了作者
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境遇的不满,同时也对楚国的统治者进行了思考和批评。

8. 诗歌语言特点:该诗采用辞章辞藻婉丽、音韵优美的语言风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
手法,如比喻、夸张、象征等。

以上就是《归去来兮辞》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归去来兮辞 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归去来兮辞 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归去来兮辞 并序》一、文学知识积累作家作品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的咏怀诗;一类是少有先例的田园诗。

前一类以《饮酒二十首》最为有名,其中“结庐在人境”流传最广;后一类中包括《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归园田居五首》等,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大约在晋宋易代前后,他写下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篇流传千古的作品。

在辞赋方面,其代表作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和《归去来兮辞》等,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在散文方面,《桃花源记》最为有名。

本文背景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挂印离职。

二则是因为“质性自然”。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二、文言知识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以、而、”两个文言虚词用法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连词,同“而”,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同 “而” ,表并列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连词,表目的,来门虽设而常关 连词,表转析觉今是而昨非 连词,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连词,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表承接古今异义(1)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指家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并序》 (1)

词义所指范围缩小了)
实词 ①悟已往之不谏(谏,谏正,劝止) ②知来者之可追(追,挽救,补救) ③三径就荒(就,近于) ④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 ⑤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⑥时矫首而遐观(矫,举) ⑦帝乡不可期(期:至,及) ⑧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 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遑遑,不安的样子) ⑩曷不委心任去留(委,随,顺从)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
不能移。
-----孟子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
而终穷。
----屈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 ?
----李白
读悟归纳:
诗人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愉快轻松; 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 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 特立独行、逍遥于世的自由自在。 时不我与的惆怅,年华已逝的无奈。 ---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苦恼之后,悟出 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真谛。
生”。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 文家,浔阳柴桑人。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 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 格。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
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 “田园诗人”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 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 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 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纳整理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纳整理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纳整理
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指农事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是古:正确今:判断词非古:过错、错误今:不
恨晨光之熹微恨古:埋怨、遗憾今:仇恨、怨恨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
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儿童、小孩子
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

愉快
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乐:以。

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以。

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善:以。

为善羡慕
一词多义

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导、引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引兵欲攻燕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避开、退却

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四的代称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纳总结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纳总结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纳总结《归去来兮辞》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创作的一篇散文。

词意深远,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使人读后深感思索和沉思。

本文归纳总结了《归去来兮辞》的知识点,并根据其主题和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

《归去来兮辞》的主题主要有三个:生命的无常、人生的归宿和离别的思念。

谢灵运通过描写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

他用江河流水和春秋轮回来描绘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不可逆转,表达了对光阴之美的珍惜。

在生命归宿的探讨方面,他用“归去来兮”暗示人生的起伏和轮回,而最后的“虚室生白云”则寓意着回归本真和解脱。

在离别的思念上,谢灵运写道“古人笑今人哭”,描绘了离别带来的思念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追忆。

《归去来兮辞》的语言特点主要有三点:形象生动、情感深沉和辞章优美。

谢灵运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与人类生活,使文章富有形象感。

比如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描绘时间流逝的无情,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来描绘人生的离别。

情感深沉是谢灵运文章的另一个鲜明特点,他通过对时间流逝和离别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和人情之美的思考和追求。

此外,谢灵运辞章优美,采用了平仄对偶、词藻讲究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音韵优美,字句生动。

综上所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情感的散文。

通过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离别的悼念,谢灵运展现了对光阴之美的珍惜和对人生归宿的思考,使人读后深感思绪万千。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形象描写,使其中的情感和哲理更加生动鲜活。

不仅如此,文章还回顾了传统文化,涉及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哲学思考以及人生的价值观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谢灵运的《归去来兮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一、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词类活用: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二、一词多义: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求之靡途(代“官职”,代词)四方之事(助词“的”)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三、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四、文言句式:1 、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 、倒装句(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

“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3、省略句(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 、被动句(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

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词性和含义(作用)。

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2、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不译)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拿)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目的,来)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不译)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不译)几点规律:1、“以”作介词时,后边往往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它常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常常作后置的状语。

2、“以”作连词时,表关联作用,也就是说,它有连接前后项的作用,而前后项或者是动词,或者是形容词,很少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便是,也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的。

更为重要的是,“以”作连词时,作用相当于“而”。

也就是说,用作连词的“以”可以用“而”替换。

3、判定“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

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

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

上例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问征夫以前路”“农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又都是作状语的(其中后两句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换,因而判定它们都是介词。

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连接的都是形容词或动词,又都能用“而”替换,所以是连词无疑。

三、分析两个特别的倒装句式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由于诗歌表情达意和句式平仄对应等方面的需要,诗歌中有些语句常常打乱正常语序,文中这两个句子就是这样的。

在讲课时,由我提出这个疑问来,让学生自己探寻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倒装句式,很有意思。

第一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倒装句,因而在译文时应译为:“(我的)门虽然有设,却常常关闭着,(因而,我)每天在园中走一走,自成一种乐趣。

”第二个句子是定语前置的倒装句,所以在译文时,要译为“既要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字词1、枕: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2、维:时维九月(介词,在)3、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4、上: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5、披、闼:披绣闼(开,小门)6、旷: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7、浦: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 8、甫: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9、遄:逸兴遄飞(副词,迅速) 10、凌: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11、迥:天高地迥(形容词,远) 12、数: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13、舛: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 14、疏、引: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15、赋:一言均赋(动词,铺陈)(二)、一词多义1、故: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告子下》,连词,所以)③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副词,特意)④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名词,原因)2、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③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全部用出)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3、属: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4、即: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②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副词,就)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连词,则,就)5、引: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②恭疏短引(名词,序)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④引次江北(《三国志·周瑜传》,动词,后退,退却)6、穷: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③日暮途穷(《史记·伍子胥列传》,动词,阻塞不通)④不忍穷竟其事(《后汉书·济南安王刘康列传》动词,穷究,追究到底)7、数:A、shù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名词,数量)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名词,技术)B、shǔ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动词,数落,列举罪状)C、shuò项庄数目项王(副词,屡次)8、趋: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②入而徐趋(《触龙说赵太后》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③今背本而趋末(《论积贮疏》动词,趋向,奔向)④使者驰传督趋(《礼记·乐记》动词,通“促”,催促)⑤趋令销印(《汉书·酷吏咸宣传》副词,通“促”,赶快)9、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副词,姑且,暂且)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鸿门宴》连词,尚且)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10、矣: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了”)②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语气词,相当于“了”)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语气词,表示疑问)三、词类活用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四、句式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状语后置)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状语后置)五、成语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兴尽悲来高朋满座命运多舛达人知命天高地迥人杰地灵老当益壮逍遥游文言知识1.通假字(1) 三餐而反(返) (2) 小知不及大知(智)(3) 此小大之辩也(辨) (4) 而御六气之辩(变)(5) 而征一国者(能) (6) 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7) 北冥有鱼(溟) ⑻已——矣⑼而后乃今培风(凭)2.词类活用。

名词用如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向南飞)使动用法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形容词作名词鲲之大(大:庞大的体形)志怪(怪:怪异之事)3.古今异义。

海运:海波动荡范例讲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范例讲解:南冥者,天池也野马:游动的雾气范例讲解:野马也,尘埃也果然:饱的样子范例讲解:腹犹果然众人:一般人范例讲解: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羊角:旋风范例讲解: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怒:奋发范例讲解:怒而飞,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不过:不超过范例讲解:不过数仞而下的意思,现代汉语是转折连词。

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①而莫之夭阏者(否定句,代词作宾语)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③之二虫又何知(疑问6.一词多义,结合课后练习三。

(1)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记述、记载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2)名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名称、名字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名利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名义(3)图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图谋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地图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谋划、筹划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图画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谋取、设法对付(4)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购置、添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放下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摆、设(5)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尽、止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生活困难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走到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得志,与“达”相对(6)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凭、乘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7)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代词,代第一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代词,代第三人称其真无马邪难道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中吾其还也还是(8)且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再说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尚且且尔言过矣况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而且县官且顺群臣言暂且且战且退一边……一边……彼且奚适也将要且适南冥也将要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9)乃而后乃今培风,才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②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竟然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⑤与“无”连用,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⑥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10)时时则不至,有时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⑤按时(学而时习之)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10)知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②知识,见解(孰为汝多知乎)③了解(知我者,鲍子也)④知己(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⑤主持(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11)修未有知其修者,长①整治,治理(修守战之具)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高(邹忌修八尺有余)(12)比行比一乡,联合①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白乘)②挨着(天涯若比邻)③处处(比比皆是也)④勾结(朋比为奸)⑤认为和……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⑥等同(与天地兮比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