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供给侧改革”是这样的
美国粮食供给调控与库存管理的政策措施
![美国粮食供给调控与库存管理的政策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fff65274028915f814dc2ae.png)
美国粮食供给调控与库存管理的政策措施作者:韩杨赵将张蕙杰黄建段志煌来源:《中国食品》 2018年第2期2008年以来,我国不断提高粮食收购的最低价和临时收储价,以弥补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和促进农民收入提高。
这一政策为提高农民收入与促进粮食生产的目标提供了保障措施,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08年的4761元提高到2015年的11422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从2436元提高到4503元。
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6214.5亿公斤,实现十二年连增。
然而,中国粮食市场出现了“三高”共存的矛盾现象,即高产量、高库存和高进口。
从粮食需求来看,中国粮食总需求为6400亿公斤,粮食缺口为200亿公斤,但是我国实际进口粮食却为1247.5亿公斤,超出缺口1000亿公斤,其中,大豆实际进口量为816.5亿公斤。
仅从大豆进口数量来看,中国至少存在600亿公斤的无效供给,而这些无效供给都进入到国家粮食库存。
根据学者估计,2015年玉米库存达到2000亿公斤,对中国粮食仓储库存造成极大压力和挑战。
由于中国库存管理效果欠佳,例如2015年库存玉米全部流拍,中国政府面临巨大的粮食库存财政负担。
为此,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
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美国从1933年出台第一个农业法案(AgriculturalAdjustmentAct,AAA)到2014年出台《食物、农场及就业法案》(Food,FarmandJobAct),迄今共制定和施行了17个农业法案,在粮食供给调控和库存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虽然,中美在国民经济结构、农场规模及农业组织生产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同,但同样面临过总量供给过剩问题,美国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历程是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的。
美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f108dcf8bd63186bcebbce5.png)
公 共 服 务 的 质 量 、效 率 与 公 平 。本 务 供 给 机 制 的 制度 变 革 的整 体 性 研 究 ,
提 炼 其 成 功 经 验 .作 为 中国 在 这 一 领 域 改 革 的 借 鉴 。
恰 如 美 国 “ 营 化 大 师 ”萨 瓦斯 民
( m n e Svs 所 E a ul aa)
说 : “ 旨在 改 善 政 府 作 为 服 务 提 供 者 的 绩 效 。 这 包 括 打
性 和 公 益 性 。城 市 公 共 服 务 的 供 给 ,是 形 成 和 完 善 城 市
多 种 功 能 、发 挥 城 市 中心 作 用 的基 础 性 工 作 ,其 建 设 和 发 展 状 况 直 接 影 响 着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速 度 和 质 量 ,以 及 政 府 与 社 会 、企 业 和 公 民 的 关 系 。 城 市 公 共 服 务 的 目标 ,
中 图 分 类 号 :D 7 . 7 1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5 X( 01 0 — 0 5 0 0 3 8 4 2 0) 9 0 4 — 4
公 共 服 务 ( u l ev e p b c sri )是 面 向 公 民 提 供 的 用 于 i c
满 足 共 同 需 要 的公 共 事 务 服 务 活 动 ,具 有 公 众 性 、公 用
例 如 ,公 共 选 择 理 论 主 张 用 市 场 力 量 来 改 善 政 府 的 功 能 ,
提 高 政 府 效 率 ,更 多 地 依 赖 市 场 机 制 来 提 供 公 共 服 务 ; 代 理 理 论 直 接 影 响 到公 共 服 务 市 场 化 中合 同 的 签 订 形 式 、 代 理 人 的选 择 以 及 代 理 人 的 激 励 等 :交 易 成 本 理 论 则 为 选 择 公 共 服 务 供 给 的最 佳 方 式 提 供 了理 论 引导 。
美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分析
![美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b4f55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1.png)
美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分析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美国经济一直走在世界经济前列。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断加速,呈现出多种调整和转型的趋势。
本文将分析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并探讨美国的转型发展路径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结构调整1.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服务业成为美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服务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截至2019年,美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其中包括金融、保险、不动产、交通运输、零售和医疗保健等领域。
2.制造业的萎缩制造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但近年来却呈现出萎缩的态势。
一方面是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压力和外包趋势,许多制造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成本,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
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也让制造业出现了就业岗位的减少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3.创新活力的增强美国一直是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其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能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美国政府积极加强创新和技术研发领域投入,不断推出创新政策和创新计划,为美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转型发展路径1.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科技创新是美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美国政府一直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加强投入,推动产学研联动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近年来,美国科技巨头如谷歌、苹果、亚马逊等企业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创新转型。
2.推进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是美国经济转型的另一重要路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逐渐取消了一系列过渡保护主义政策,推动了市场化改革进程,增加了市场竞争,优化了经济结构。
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国际贸易组织变革的推手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地位重要,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美国通过自主发展科技和推动市场化改革等转型路径,有着深远的全球经济影响。
例如,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贸易协定曾准备重塑国际贸易组织的格局,再次凸显了美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
美国供给侧改革的挑战、应对与启示
![美国供给侧改革的挑战、应对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faa342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f.png)
Forum
美国供给侧改革
挑战、应对与启示
经过里根时期供给侧改革、沃尔克控制通胀等努力,美国在上世纪90年 代以后“新经济”崛起并重新领导世界。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面临 的挑战与应对具有重大启示和借鉴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文=任泽平里根经济学的精髓及理论基础
1980年,共和党候选人里根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面对棘手的经济形 势,里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减税、降低社会福利、放松对部分行 业的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其中,减税、放松管制和紧货币是里根经济学的精髓。 1981年8月通过《1981经济复苏税法》(坎普-罗斯减税法案)。主要内容有:第一,1981年10 月降低税率5%,在1982、1983年的7月再分别削减10%,并且从1985年起实施个人所得税和通胀 指数挂钩;第二,将非劳动所得的最高税率从70%降至50%;第三,边际税率从14%-70%降为 11%-50%;第四,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并简化分类,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第五,对企业投资 给予纳税优惠:如购买汽车或研究设备减税6%;添置机器设备减税10%。 1986年,颁布了《1986年税制改革法案》。该法案的颁布旨在降低税率、扩大税基、堵塞税 收漏洞、实现税收公平。
里根政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放松了政府管制: 第一,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鼓励企业合理的竞争。政府颁布新的公司合并指导文 件,旨在促进有利于经济效率的合并,阻止那些削弱竞争的合并。根据该文件,美国司法部 对过去1200多宗判例重新审查,其中一些案例得到改判或撤销。 第二,放松石油价格管制。1981年,政府颁布行政命令,取消了对石油和汽油价格的管 制。取消后最初的两个月每加仑油价上升了12美分,但随后开始出现下降,降至低于管制前 的水平。同年,美国本土新钻油井就比1980年增加了33%。与此同时,石油消费下降6%。 第三,放松对汽车行业的管制。里根政府开始对限制美国汽车工业的规章条例进行全面 的审查,环境保护署和运输部宣布对34项有关规章予以重新考虑。这些管制改革使汽车工业 成本得到降低,使消费者每年节省15亿美元。 第四,放松劳动力价格管制。1982年,里根政府修订《戴维斯·贝肯法》,减少了对劳 动力市场价格的干预。变化主要有:对“通行工资”重新下定义,使之更加符合市场价格的 实际水准;允许企业雇佣非正式的员工,不受最低工资限制;制止过去农村地区工资攀比城 市标准的做法。 第五,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政府通过立法为中小企业发展消除制度障碍。例如,1982 年出台《小企业创新发展法》;1983年《小企业出口扩大法》。同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 税收、资金等全方位支持。 第六,鼓励企业创新,成功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里根政府通过立法不断鼓励企业创新 同时保障企业创新成果。《小企业创新发展法》(1982)、《国家合作研究法》(1984)、 《联邦技术转让法》(1986)、《综合贸易与竞争法》(1988)密集的法律文件的出台促进 了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以及技术应用。而《半导体芯片保护法》(1984)、《计算机安全 法》(1987)等一系列法律则保护了刚出现的信息技术,确保研发者的合法权利。另外, 1984年颁布的《国家合作研究法》允许竞争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并从法律上明确合作研 发豁免于反托拉斯法3倍惩罚,使得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高度统一起来。
80年代的美国经济
![80年代的美国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4b11ae2e453610661ed9f431.png)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媒体来源:国研网发布时间:07-11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作者:国家计委对外经济所张燕生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政策和结构调整的主线十分清楚:一是把供给管理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
二是美国体制结构调整在公平和效率的取舍上明显偏向效率。
三是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
四是摸索并建立了对付经济衰退和金融动荡的体制。
五是形成了以摆脱国际竞争对手为中心的发展新模式。
因此,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美国出现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导、以知识为基础、以生产率增长和结构转换为特征的新经济,与上述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是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宏观政策环境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末,美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一直是强调解决总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相机抉择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当总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时,采取赤字财政和通胀型货币政策,解决需求和就业不足问题;当经济出现过热和通胀时,则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反通胀。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通胀与失业之间有相互替代关系,只要通过合理的需求管理政策,就能够把失业率保持在自然率水平(当时认为约5—5.5%),把GDP保持在潜在增长率水平(当时认为约2.5%)。
这套政策组合虽然保证了美国经济在50至60年代的稳定增长,却无法解决美国生产率增长缓慢、竞争力日渐低下的供给问题。
由于政府干预扰乱了经济内在稳定机制,到60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通胀与失业的相互替代关系消失了。
80年代初期,美国宏观政策的重点从扩大有效需求转向了反通胀,同时实施了由需求管理政策向供给管理政策的转变,即由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信条转向促进生产力增长,加快供给结构调整。
为此,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政策,包括:(1)大幅度调减税负,改变高税负对生产、投资和消费产生的激励机制扭曲,使劳动者、投资者和消费者有更多税后收入用于储蓄、资本积累和长期消费,从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大幅度上升,使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协调增长,(2)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少人们对政府公共支出的依赖,在公平和效率的政策导向上向效率倾斜;(3)对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对象,扩大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范围,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4)政府增加对研究与开发投入和国防投资,促进军用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鼓励技术创新和扩散,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基础和创业环境;(5)政府学习日本扶持出口的政策,从贸易立法和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入手鼓励出口,打开国外市场;(6)确定以技术领先产业为核心的竞争提升战赂。
美国能源政策的发展与变化
![美国能源政策的发展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cb968e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9.png)
美国能源政策的发展与变化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其能源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就开始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调整,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介绍美国能源政策的主要变化和发展历程。
一、20世纪初至1940年代在本世纪初期和20世纪40年代期间,美国的能源政策主要是针对能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方面进行规策。
该政策实践的核心宗旨便是通过增加能源的产量进行扩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
可以说,初期的美国能源政策是“重工业,重化石燃料”的。
在1920年代末,美国成为了全球石油生产和消费的领导者,迅速发展成了依赖石油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1935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公共采矿法》,并成立了美国内勒特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研究美国石油生产能力,并提出了行政规范和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更多的石油开采。
二、1950年代至1970年代随着美国国家生产力的增长,可再生能源成为了当时美国政府关注的重要方面。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太阳能、风能以及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技术上进行了大力投资。
此时美国能源政策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且政策重点转向了调控和管理上。
随着1973年石油危机的发生,美国开始意识到石油作为能源资源不稳定的性质。
而且,石油的生产和使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美国政府采取了采购大量石油以稳定价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也重视了对清洁能源技术的支持和投资,以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性。
三、1980年代至19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重点关注的依然是能源供给侧的政策调整。
然而,与此同时,美国采取了一些环境保护领域的政策。
在成立环境保护署之后,美国出台了力度比较大的环保法规,如《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等,保护环境逐渐被看作一个和经济和社会成长同等重要的事情。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能源政策越来越体现出了可持续性和环保性两个方面的重要性。
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
![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355df1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4.png)
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政策的演变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经济政策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下所述。
1. 自由放任时期(1900-1929)20世纪初,美国政府重视保护私人财产和维持市场经济自由化。
在这个时期,政府几乎不干预市场,企业得以自由发展。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爆发导致政府开始重新考虑自由放任的理念。
2. 新政时期(1930-1945)在20世纪30年代,寻求解决大萧条的政策导致政府向市场经济转变,采取了新政政策。
政府大力投资于公共建设,如公路、桥梁、学校和医疗机构等。
政府还推动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如社会保险制度、最低工资标准和工会合法化等。
新政政策为美国复苏奠定了基础,也奠定了现代福利国家的基础。
3. 凯恩斯主义时期(1945-197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政府采取凯恩斯主义政策,即政府在经济放缓时增加支出和减税,以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并促进了消费和生产的增加,直到20世纪70年代油价飙升和通货膨胀引发了石油危机。
4. 新自由主义时期(1980-2000)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采取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经济问题上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自由市场和企业竞争。
该政策推动了经济创新和成长,但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和经济不平等的增加。
5. 新千年时期(2000至今)21世纪初,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和加强经济增长。
政府采取了定量宽松政策,即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债务证券来降低利率,刺激贷款和投资的增加。
政府还提高了对医疗保健的支出,推动了能源和环境政策以及推动国际贸易。
不幸的是,这些政策导致了货币紧缩和通货膨胀,使经济受到冲击。
总之,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对于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演变历程充分证明,经济政策的成功取决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以平衡增长和财政稳定之间的关系。
金融危机后美国“供给侧”改革效应
![金融危机后美国“供给侧”改革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cda40dafcc22bcd126ff0c6b.png)
金融危机后美国“供给侧”改革效应作者:韩永彩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7年第08期摘要再工业化是美国在危机后重振经济的重要战略,虽没有实现“倍增计划”,但美国能在危机后迅速复苏、保持国际竞争优势,源自生产要素供给改革。
对比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实施后中美两国贸易典型事实,分析美国“供给侧”改革措施及其效应。
事实证明,美国通过减税、培训、量化宽松、创造高级要素及组合现有要素等措施已逐步解除供给抑制、提高了企业生产率,从而获得新一轮改革红利。
这些都为中国“供给侧”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再工业化;“供给侧”改革;中美贸易;效应[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8-0046-09一、引言2008 年金融危机一方面凸显了发达国家“虚拟经济”影响之大,另一方面也预示美国相对衰落,新兴工业化国家影响力日趋突出。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再平衡背景下,美欧等一度“去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重新权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纷纷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09年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以重振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韩永彩,2016)[1]。
再工业化以后,美国GDP增长率已从危机最低水平-2.8%逆势增长至2015年2.6%;通货膨胀率(按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的年通胀率)从2011年3.157%下降至2015年0.119%;经常账户余额得以改善,其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4.96%升至2015年-2.57%。
据美国劳动统计署官方网站公开的数据,再工业化战略后,美国失业率从2009年10月10.0%持续下降至2017年2月4.7%,已接近美国衰退期前2007年2月4.5%的最低水平。
从发展质量看,美国人均GDP在2009年触底,为47 002美元(现价),此后一路上扬,到2015年为56 116美元(现价)。
危机后六年增幅高达20%,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可谓难得的表现。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33bc9d0276c66137ee061959.png)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阶段,70年代的滞胀阶段,80年代深刻的危机继之以低通胀的缓慢增长阶段,90年代以来的低通胀高增长阶段。
1.二战结束后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最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战后的大萧条使美国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大规模失业和资源利用不足。
为了应付经济危机,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
其基本精神是动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经济。
在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和对外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新的政策和法令。
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配套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财政政策看,罗斯福政府抛弃了传统平衡财政预算政策,首开和平时期赤字财政预算的先河,通过大量举债的方法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和对落后地区进行开发,促使经济复苏和增长。
同时,又配合以相应的货币政策。
他们信奉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就业和实际产出的变化,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反对通货膨胀或刺激经济。
正是“新政”创造性地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很快就把国家从危机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
到年代末,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被美国最高当局所接受,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以后各界政府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
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工具是减税。
他们相信削减个人所得税可以促使家庭更多的消费,这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结果会导致产量增加而价格维持不变。
因为经济具有过剩的生产能力,生产性工人与机器处于闲置状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减税政策的效果是:失业率在1965年下降到4.4%,60年代的其余各年中则保持在低于4%的水平,而实际GDP从1964年1966年则以令人瞩目的5.5%的平均速度增长。
从总体上看,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经济处于高就业和价格稳定的状态。
供给侧改革简介
![供给侧改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2bae121ff00bed5b9f31d99.png)
里根经济学的精髓
1980年,共和党候选人里根以绝对的优势 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面对棘手的经济 形势,里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 内容包括:减税、降低社会福利、放松对 部分行业的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 其中,减税、放松管制和紧货币是里根经 济学的精髓。
美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
1、国内通胀有效控制,CPI也从1980年的13.5%降低到1982年的 6.2%,其后基本维持在在5%以下;另外,PPI也从1980年的14.1%降 至1982年的2%,之后也基本维持在6%以下。 2、 经济复苏,从1982年末开始,美国经济开始复苏。1983年GDP 增速达到4.6%,一直到里根任期结束GDP增长率维持在3.5%以上; 失业率也从1983年7月开始逐渐降低,至1989年末一直维持在6%以 下;工业生产指数于1983年2月开始稳定上升,至1989年12月达到 68.3,比1983年初增长29.8%。 3、产业结构升级。 4、里根时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涨2.3倍,之后经过调整,又走出 13年的大牛市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几大要素
为什么会出现供给侧经济学
凯恩斯学派的失败。“二战”后,美国政府不断增加社会福利 开支,并加强对经济的管制以抑制垄断、负外部性等各种市场失 灵;认为采用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财政货币刺激,就能实现充分 就业和经济增长;并以为,如果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美 国可以从根本上防止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悲剧的重演。结果,政 府过度依赖刺激政策,经济出现滞涨。
美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一、 两次修订税收法案,大规模减税。 二、 放松市场管制 。 1、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鼓励企业合理的竞争。 2、放松石油价格管制。 3、放松对汽车行业的管制。 4、放松劳动力价格管制。 5、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 6、鼓励企业创新,成功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 三、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等内容 四、减少社会福利,提高个人工作积极性。 五、 签订广场协议,贬值美元,降低贸易赤字。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调整概要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调整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3bf1d92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8.png)
探究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
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内部原因: ①战后日本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④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提高生产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外部原因: 美国的经济扶持,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 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注意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 体制.
课堂检测
D 1、下列各项:不属于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内容是( )
A、国有企业私有化
B、压缩政府开支
C、削减政府福利
D、实行企业国有化
2、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D 主要原因是( )
A、限制垄断行为
B、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水平
C、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
(1)、趋势:多市场,少政府 (2)、特征
A、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得到加强 B、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加强 C、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
二、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经济模式的形成: ①确定发展的方针 ②经济模式的形成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的混 合经济模式 2、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D、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的确立
B 3、在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市场调节 B、政府指导 C、自由放任 D、货币主义
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4、主要内容:
⑴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⑵实现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⑶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开
美国经济的转型:罗斯福新政的贡献
![美国经济的转型:罗斯福新政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e23f30de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7.png)
美国经济的转型:罗斯福新政的贡献美国经济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型,即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向政府干预的计划经济转变。
这一转型得益于罗斯福新政的重要贡献。
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推出,旨在解决大萧条带来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
该政策的核心是政府干预市场,扩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并通过财政刺激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在罗斯福新政中,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法案和政策,其中包括《国家工业复兴法》、《公共扶贫法》和《社会保障法案》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美国经济的转型提供了政治、法律和经济支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工业复兴法》,该法案旨在促进制造业的增长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政府投入数十亿美元来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这使得工业生产和就业机会的数量在短短几年内显著增加。
另一个重要的政策是《公共扶贫法》,它为贫困家庭提供了资金和资源的帮助。
政府通过资助建造住房,提供医疗保健和食品券等手段,帮助了当时经济最困难的人们。
最后,我们必须提及《社会保障法案》,这一法案为美国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了重大的保障,并创建了一个计划经济的基础。
通过这一法案,政府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并对失业者提供了经济援助。
罗斯福新政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政策的实施,更在于改变了美国经济的转型方向。
罗斯福新政将政府介入市场和干预经济定位为主流思想,这种思想在未来几十年内塑造了美国的计划经济,对于今天的美国经济仍有深远的影响。
总之,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该政策的实施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力量和支持。
大萧条的教训证明了坚定的政治意愿和强有力的政策是在经济拐点关键时期中解决国家经济问题的关键。
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显而易见,它挽救了美国经济,并引导了整个国家经济的方向。
该政策成功地通过增加政府的政策作用来弥补自由放任经济体系的流弊,控制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缩小了贫富差距,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对美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美国经济政策分析
![美国经济政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b848d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6.png)
美国经济政策分析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政策对全球经济的走向有着重大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20世纪初,美国实行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以保护国内产业。
这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经济大萧条。
1930年代,罗斯福总统领导下的新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了社会保障系统和公共工程项目,以帮助经济复苏。
这些措施成功地提振了经济,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20世纪50年代,肯尼迪总统推出了“新经济学”政策,主张减税以刺激消费,同时提高政府支出以扩大就业。
这一政策被认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标志,为今后的经济政策制定奠定了基础。
60年代初期,林登·约翰逊总统继续肯尼迪政策,并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上升的情况。
为应对这种情况,尼克松总统推出了新经济政策,主张控制通货膨胀并加强社会福利。
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到来,里根政府推出了供给侧经济学政策,主张减税以刺激企业投资和经济增长。
在此基础上,克林顿政府在90年代推行财政紧缩和金融自由化政策,改革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并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协议。
21世纪初,布什政府推出了“增长和机会创新计划”,主张通过减税和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增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投资基础设施和推行医疗改革,以刺激经济增长,缓解失业和贫困问题。
美国经济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其经济政策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形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政策对全球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通过《禁酒法》、限制移民和加征关税等措施,严重妨碍了全球贸易,促进了大萧条的发生。
新政策的出现使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得以逐渐复苏,但这种复苏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形势产生了影响。
美国经济体制变革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美国经济体制变革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4b4a31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5.png)
美国经济体制变革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体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美国在经济领域所进行的一系列体制变革。
这些变革虽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但也确立了美国经济领先的地位,为发展中国经济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美国经济体制变革的核心思想美国经济体制变革的核心思想是倡导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采取开放政策和改革创新,以追求卓越的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是美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基石。
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追求最大程度的效率和效益。
自由贸易则是保护市场竞争、降低商品成本和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开放政策是美国政府在国际经济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美国权益的扩大。
改革创新则是完善和改进市场机制的行动方式。
二、美国经济体制变革的主要特点美国经济体制变革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的特点:1.市场化改革以加快改革和发展为中心。
2.资本市场化,促进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
3.创新模式,革新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4.行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竞争,强化企业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经济的力量不断增强,市场经济的机制逐步完善,有关部门的管理更加专业化。
美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逐步加强了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使美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可和尊重。
三、美国经济体制变革对中国经济的启示1.加快市场化改革以发展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为出发点,推进市场化改革。
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做好适当的引导和监管。
可以采动因地制宜的方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尤其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江苏涟水县、广东连州市、浙江杭州等地方, 比较好地显示了在中国农村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道路。
2.深化资本市场化推进资本市场化,加强投资和融资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在发展资本市场化方面,可学习美国资本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全力推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为中国资本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供给侧改革与美国供给学派理论实践的区别
![中国供给侧改革与美国供给学派理论实践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26cf5a2d49649b6649d7474d.png)
中国供应侧改革与美国供应学派理论实践的区别中国的供应侧改革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创新,是问题导向下引领新常态的动力体系再造创新,是通盘规划的系统工程式全局长远创新,是以改革为核心、以现代化为主轴攻坚克难的制度供应创新。
在经济学中,供应与需求是同时存在、相辅相成的一对概念。
需求管理是总量管理,侧重于在反周期框架下,各个年度短期视野内调节经济生活中银根的松与紧、施行总量的刺激或收缩。
供应管理那么更多地着眼于中长期和全局的开展战略与开展后劲,考虑不同角度的结构优化,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调匹配等,而且需要引入制度供应问题,把物质生产力要素与人际生产关系变革打通来寻求优化方案。
结合全球经济实践经验,可知美国在二十世纪80年代曾出现过冠以“里根经济学〞之称的供应学派思路与主张,与中国现阶段着力推出的供应侧结构性改革,虽然都是从供应侧入手,但其内涵却有多方面的不同。
明显不同的宏观经济背景美国供应学派产生的主要背景是美国宏观经济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突发的“滞胀〞。
针对于此,在里根担任美国总统之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已利用需求管理手段来大力刺激宏观经济,甚至通过把名义利率提高到20%以上来试图压制通胀,但结果却是仅对于滞胀中的“胀〞来说发挥了一些作用,而对“滞〞的解决却毫无奉献。
1981年,里根提出“经济复兴方案〞,声明与过去美国政府以需求学派为指导思想的政策相决裂,改以供应学派理论为依据,采取了大幅度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减少政府干预及赤字压力,并主导了两次重要减税措施的制定和实施〔1981年和1986年〕。
在美国处于高通胀、高利率的不利形势下,里根经济政策有效平抑了通胀,并提升了经济活力。
中国供应侧结构性改革产生的主要宏观经济背景与美国二十世纪80年代所面临的“滞胀〞明显不同,中国所面临的是经济开展中的中长期增长面临结构不良的瓶颈制约。
过去30多年经历的高速增长堪称“中国奇迹〞,但2021年以来的开展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减速压力,经济可持续开展的难度显著加大。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及其启示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3996c3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2.png)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及其启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经济形势也愈加复杂多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少国家开始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国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经验和启示,以期为我国的改革提供借鉴和经验。
1. 美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中,美国政府一直在推动减税、放松监管、鼓励创新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以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
在减税政策方面,美国政府曾多次采取降低企业税率、个人所得税率等措施,以促进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在放松监管方面,美国政府也一直在推动简化审批流程、取消过时法规等措施,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美国政府也鼓励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从美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
减税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增长,激发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带动就业。
放松监管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鼓励创新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
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中,德国政府一直在推动教育、技能培训、劳动力市场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在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德国政府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鼓励学生学习实用技能,以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在劳动力市场改革方面,德国政府也一直在推动灵活就业、降低劳动成本、改善就业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从德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
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应该加大投入,提高教育和培训质量。
劳动力市场改革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提高就业率,增加经济活力。
吸引人才和投资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需要改善营商环境,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及其启示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f63e9f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3.png)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及其启示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各国经济改革的焦点之一,不少国家积极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途径,以应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挑战。
这些国家的实践和探索,对于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美国: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作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一直致力于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
美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方面。
美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科研攻关,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美国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税收优惠政策、科研项目资助等,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发。
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提升美国科技水平,还能推动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美国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生产过程数字化,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美国注重培育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着力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领域升级。
美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表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二、德国:注重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德国一直注重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培养,通过提升劳动力素质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德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体现在培育高素质劳动力和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方面。
德国通过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注重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工匠型人才和技术人才。
德国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投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德国加速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4.0,通过推动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提高产业效率和附加值。
德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和产业用地政策等,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制造。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及其启示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317b22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a.png)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及其启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压力。
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国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对我们借鉴经验,而且对我们在改革中迎接风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美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美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减税和去除重重税负,以及政府保障贸易和金融自由化,是最核心的措施。
同时,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通过减少管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实施。
日本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遭遇了经济衰退、人口老龄化、通货紧缩等多重难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 reforms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地。
比如,优化税制,促进经济复苏;推行产业政策,刺激创新;改革劳动力市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等,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水平的提升。
德国作为世界第四经济体,拥有着久负盛名的职业教育和德国双元制度。
其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德国的制造业竞争力,在家庭、消费、政治等多方面营造良好的制造业生态,优化德国的供应链,打造出了标志性的德国品牌,并最终走向了全球市场。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结构性改革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中的问题。
这意味着,必须在资源配置、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等方面下大力气,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经济改善效果。
因此,稳步推进结构性改革已成为保持经济增长和各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促进政策协同和配套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政策协调和配套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政府的各项政策应当相互配合,提高政策的协同性,从而形成整体力量,使结构性改革可以更快地实现。
同时,政策改革的整合也离不开企业和社会的积极参与,而合理分配政策收益将有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
(三)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紧密结合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突破性和先进性为目标,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领域。
美国的“供给侧改革”是这样的
![美国的“供给侧改革”是这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57006de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6d.png)
政策上,美国先后于1981年 和1986年出台了旨在减税的经济 复兴税法和税收改革法案,如此 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前述货币政策 的结合,颇有点像一脚刹车、一 脚油门。而且,减税确实导致了
高雅的格调,来自于良好的 教育。一个怡人格调形成的过 程,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摘自《文苑·经典美 文》2016年第1期 汪国真/文)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5·3·
1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为什么要听音乐呢?为什么 要跳舞蹈呢?为什么要看画展 呢?为什么要旅游呢?就我来 说,这些不仅是为了丰富、愉悦 生活或广见博闻,也是为了提高 自己的格调。
据说,名贵的檀香木要顺利 长成,它的旁边必得有一棵比它 高大的树为它遮风挡雨,这棵树 又被称为伴生树。这一自然现 象,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意味深长 的格调。
一种怡人的格调的养成,有 赖于一种氛围的熏陶。诸如, 读最优秀的书籍,听最美好的音 乐,交最出色的朋友等等。
这样一种氛围不但是美丽 的,而且也是重要的。如果已有 这样一种氛围当然很好,如果没 有这样一种氛围,不妨去创造一 个出来。
如果与名人交往的动机,是 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这种想法 是可笑的;如果与名人交往的动 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格调,这 种想法是可爱的。
在以伊利诺伊州的卡特彼勒公 司和商业圆桌会议为代表的制造业 利益团体的持续游说下,美国直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汇率政策上 逐步放弃了自由和开放的原则, 人为进行了系列干预(广场协议 等)。也就是说,美国在80年代 大部分时间里都放任了扩张性财 政政策的挤出,并使其主要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供给侧改革”是这样的
戚自科
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实践被称为供给革命。
在中国热议供给侧改革的当下,让我们对美国当年的供给革命进行一些回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夯实了自1894年获得的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地位,美国经济也开始成为现当代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新理论在对应着新问题的出现而出现后,又大多通过影响美国政府经济决策而在美国经济实践中进行检验。
从理论出现到发挥作用的平均滞后期是10~15年,现实和理论自此互相促进、相互融合。
在上世纪70年代,与目前国内的学术热点相似,美国经济学界也曾热烈讨论过供给侧改革问题,出现了著名的供给学派。
在其后的上世纪80年代以里根为主的行政任期内,美国最顶层的经济智囊核心四人团(1993年克林顿执政期间变为五人,新增设一个国际经济委员会)中,供给学派包揽了财政部长[多纳德·里根(Donald T. Regan)、詹姆斯·贝克(James A. Baker, III)和尼古拉斯·布·雷迪(Nicholas F. Brady)]和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大卫·斯多克曼(David A. Stockman)、詹姆斯·米勒(James C. Miller III)和约瑟夫·怀特(Joseph R. Wright, Jr. ]两个职位。
在货币方面,受制于供给学派主张回归到金本位制的操作性,有类似的稳定诉求而且更为现实的货币主义因此受到青睐: 四人中最重要的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一职由主张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折中的默里·韦登鲍姆(Murray L. Weidenbaum)、供给学派的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及坚定的货币主义者伯瑞·普林克尔(Beryl W. Sprinkel)先后担任;著名的货币主义先锋保罗·沃克尔(Paul A. V olcker)则是当时的美联储主席。
这些重要人物的宏观管理取向彻底扭转了“我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的政策制定氛围,共同推动了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供给改革实践。
结果美国不但走出了70年代滞胀的泥潭,更为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美国供给革命的前提是明确的通胀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美国供给革命的前提是明确的通胀,而不是中国目前所处的通缩边缘。
按货币主义的思路,美联储从1982年起开始以M2作为调控中介目标,让货币增长等于年增长率和预期通胀率之和。
结果表明,这个思路对美国来说是适用的。
自1973年宣布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美国货币发行开始失去黄金平价,纸币具有的天然多发倾向和70年代石油危机共同导致的成本推动加需求拉动型通胀,使负利率频频出现,企业由此脱媒,倒逼出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
此时提出明确的货币增长目标无疑有利于公众形成稳定的预期。
增长的动力
光有通胀被控制显然还是不够的,增长的动力怎么保障?理论上,拉弗(ArthurBetzLaffer)在微观上提出了减税,斯蒂格勒(GeorgeJosephStigler)在中观上提出了调整产业准入。
政策上,美国先后于1981年和1986年出台了旨在减税的经济复兴税法和税收改革法案,如此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前述货币政策的结合,颇有点像一脚刹车、一脚油门。
而且,减税确实导致了后续的财政危机,但就结果来说,政策是成功的,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连续92个月、平均4%的增长,减税更是因此
成了供给经济学的代名词,并已融入经济学的传统智慧,小布什和奥巴马期间都有所效仿;另一方面,国会则举行了上百次有关准入听证会,在运输(航空、公路货运、公共交通、铁路)、通信、能源(天然气、电力)、金融(银行和财产和责任保险)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掀起了一场解除管制的运动。
减税和货币稳定的共同效果,则是美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突出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
但到底是怎样的作用机理,使得两者共同促成了这样的结果?
这需要把美国经济放在更广阔的全球经济背景下进行说明。
美国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贸易逆差巨大,而简单进行跨时经常项目逆差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主要是由财政赤字的扩大推高了利率,进而抬高了汇率所造成的。
在以伊利诺伊州的卡特彼勒公司和商业圆桌会议为代表的制造业利益团体的持续游说下,美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汇率政策上逐步放弃了自由和开放的原则,人为进行了系列干预(广场协议等)。
也就是说,美国在80年代大部分时间里都放任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并使其主要发生在贸易部门。
大规模的对外投资
值得关注的是,同期的美国企业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投资。
为平衡国际收支而导致的国际资本流入,使美国在80年代由债权国彻底变为债务国,但债务主要被政府支出在了军事和提高社会福利等方面。
这样,借着资本的出出进进,美国把竞争力已经处于强弩之末的制造业转移了出去,国内的军事科技和基本生活水平或者说消费却得到了保证,GDP按产业部类来说,其增长也逐渐过渡到由按产业递进规律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来支撑。
而且由于服务业中一半以上是作为连接第二第三产业纽带的生产性服务业,结合着人口结构和能源价格走低等有利因素,美国劳动生产率必然呈现跃升态势。
这样的经济结构结合着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美国国家创新机制,共同带动了90年代的信息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比较来看,与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呼吁政府由需求力量变为供给结构调整推手相比,美国的供给改革似乎更偏重于市场化的准入改写。
其实,政府从来不曾在供给方面有过缺失,因为投资是个极其特殊的变量,先期形成的需求,过后就成为供给,有效的供给能与需求相匹配甚至引致需求,而无效的供给就构成所谓的产能过剩。
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就好比一只插入投入产出表的上下翻飞的手,替各类经济主体打着如意的算盘。
另外,美国供给改革之所以能成功,是与制造业和贸易部门被倒逼分不开的,否则劳动生产率不可能出现有利变化。
类比来看,中国目前的某些产业不景气和国际竞争力缺损应该不难接受,问题是维持经济增长的目标与之难以协调。
国家创新机制
还有,美国的国家创新机制,似乎和当前由政府来鼓励创新的呼声不谋而合,但该机制在鼓励的过程中依然秉承了供给经济学的基本思路——通过改善市场的运作环境(比如1980年制定了技术创新法和中小企业专利程序法来保护知识产权)来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而直接拨付资金或制定某产业方向仅是其中的部分且次要的内容。
这里仅以中国跨出国门的旅游者对外释放的奢侈品购买力为例,规模上万亿元的巨大市场无疑给供给提供了可能的成长空间,可是,同时我们看到,PRADA 因为在中国设厂而致使今年的年报非常难看,因为这样的品牌树立是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淀的,而完全为了满足需求的功利性供给,会彻底损伤品牌的公信
力,从而动摇企业生存的基础。
奢侈品虽然奢侈,但其利润依然是社会平均利润率,维持品牌的运转和持续的市场研发及创新都需要巨大投入。
市场近在眼前,却无法催生出有效供给,从中折射出的正是创新的积累规律。
最后,稳定的货币环境和通胀预期是一切改革成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以上就是在回顾美国供给革命中给我们带来的一些角度和思考,如果非要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正如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得曼所评价的:“供给经济学其实就是最最基本的经济分析,它只是假定经济主体会沿着高回报的路径前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