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美国经济
美国1980年代的经济政策及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1980年代是美国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革的十年。
随着当时美国总统里根上台,他实行了一系列被称为里根革命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以期促进经济增长和刺激创新。
这些政策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美国1980年代的经济政策之一是税收政策的。
里根政府推出了1981年的经济复苏税法,大幅降低了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率。
这一政策的目标是减轻个人和企业的税负,激励他们增加投资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果,帮助美国走出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并在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强劲的经济增长。
然而,这种供给侧的经济政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减税导致了增加了国家负债,增加了财政赤字。
另一方面,这些减税政策并没有实质性地促进社会福利和广泛收益的提高,反而加剧了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和分配不公。
此外,减税也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限制了政府在改善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投资。
这种资金短缺限制了美国在全球竞争中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1980年代的美国经济政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措施。
里根政府推动了银行业的去监管,放宽了金融市场的管制。
这种政策促使银行和金融机构更加自由地运作和创新,但也带来了金融风险的增加。
同时,中央银行也开始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
这些政策使得利率上升,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加强了美元的地位。
然而,这些金融自由化政策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监管的减少导致了金融风险的快速累积,最终引发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
这一事件震惊了全球金融市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此后,美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并重建投资者信心。
最后,1980年代的美国经济政策还涉及对国际贸易和外国竞争的管理。
里根政府强调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试图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并支持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为这一政策的一部分,美国与加拿大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FTA),这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前身。
二战后美国各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启示
考点:二战后美国各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启示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时期发展特点原因20世纪50—60年代持续发展,出现战后的繁荣。
美国经济实力强大;战后广阔的国际市场;新科技的推动;稳定的政局,20世纪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进入“滞胀”时期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2.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要调整经济政策,防范经济危机;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等。
例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①新经济时代②迅速繁荣时期③持续调整时期④危机和滞胀时期A.④①②③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②④③①答案:D解析:题中所述的发展时期,具体时间分别是:①新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②迅速繁荣时期——20世纪50—60年代;③持续调整时期——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④危机和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
故选D。
例题2下列图表中,最能反映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是()答案:A解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发展上升,但20世纪70年代出现危机,进入滞胀时期,经济发展下降,之后再缓慢回升,图示A反映了这一状况,故选A。
1.以下表格反映的是战后哪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情况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西部和南部发展尤为迅速。
20世纪70年代出现负增长和“滞涨”现象。
20世纪80年代经济好转,但负担加重。
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仍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
A.美国B.中国C.日本D.苏联2.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处于()A.持续发展时期B.危机时期C.调整时期D.新经济时代3.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国际地位的提高B.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政治经济实力大增D.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创造经济发展环境4.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以下说法不相适应的是()A.要利用高新科技推动经济的发展B.要不断地调整经济政策C.要实现从农业到工业发展的转型D.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1.【答案】A【解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1、五六十年代:(1)表现:美国工业生产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急剧膨胀。
(2)原因:①美国大力拓展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②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大力发展高新产业。
③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七八十年代:(1)表现:①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
②80年代调整,经济开始复苏。
(2)原因: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
②受到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3、九十年代:(1)表现:①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状况大大优于其他发达国家。
②率先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2)原因:①突出面向未来的投资。
②以高科技带动经济发展。
③重视对外贸易,推行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方针。
④积极推动多边经济合作。
二、欧洲联盟:1、经济的恢复:(1)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技术素质高。
(2)各国政府不同程度地实行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
(3)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大量“美援”涌入西欧。
2、欧洲的联合:(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联邦德国等先后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组织。
(2)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组成欧洲共同体。
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
(3)1993年,成立了欧洲联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三、日本经济的发展:1、原因:(1)战后美国在日本强制推行民主改革,并实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3)日本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表现:(1)5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2)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198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问题:存在严重的对外依赖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苏联的改革与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1)时间:从1953年起开始改革。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扭转70年代经济滞涨采取了哪些措施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扭转70年代经济滞涨采取了哪些措施1,大幅度提升银行利率2,减税3,军费激增以刺激经济---凯恩斯主义的另类运用4,提出SDI计划---炒作新技术5,一定程度上削减公共开支美国当时的问题如下当时美国经济面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将使得经济计划相当难以预料)以及20%的银行利率(使得大多数人难以抵押贷款),将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劳工的平均时薪比起5年前下降了5%,而联邦政府征收的个人税率平均则高达67%。
国债则将近1万亿元。
里根的经济政策里根在经济上被视为是自由意志主义者,他主张减税、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对商业的管制。
具体措施里根第一届任期的主要目标便是复苏美国的经济,当时美国经济处于所谓的滞胀(经济发展停滞加上高通货膨胀)。
里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联邦政府对石油价格的控制,以恢复国内在石油生产和探测上的市场动力。
为了解决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里根支持了联邦储备系统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以戏剧性提升银行利率来达成减缩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计划。
经济学家米尔顿·佛利民描述当时里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货膨胀,金融的管制和短暂的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里根利用紧缩货币供应配合全面减税的方法来刺激商业的投资(依据里根的说法:“芝加哥经济学派、供应面经济学,随便你怎么称呼它。
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称它为里根经济学,直到它开始生效为止...”)。
里根的对手嘲笑这是“巫毒经济”、“涓滴效应”、和“里根经济学”,但里根成功的展开全面减税,1981年推行的减税法案规模是美国史上前所未见的。
减税不但将所得税率大幅降低,也消除了税赋制度的许多漏洞。
为了终结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的供应,使美国经济在1981年7月开始急剧的衰退,并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衰退几乎打破了大萧条的纪录。
然而,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年-1982年的衰退后,于1983年开始了戏剧性的茁壮复苏,这波经济成长还继续维持了好几年,直到里根任期结束前都还未停止,成为美国史上为期最久的经济扩张,原本高涨的失业率于1984年中旬已经降回了1981年早期的数字,并且在接下来几年里也持续下降。
【人类经济万年史—252】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经济
【人类经济万年史—252】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经济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经济经历了70年代的滞胀和危机的打击之后,1982年底,西方国家开始相继走出危机,走向经济回升。
持续性的通货膨胀这时也开始得到抑制。
但这一时期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快,且不稳定。
为进一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克服在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的结构性障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普遍进行经济政策调整。
1.80年代以来经济缓慢而不稳定的增长1982年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陆续走出危机,经济开始回升,翌年美国经济比危机低点增长了3.6 %,日本情况基本如此。
而在西欧,西德、法国和意大利这时经济才刚刚停止下降,只有英国的情况好些,所以西欧国家总的增长率仅在1 %左右。
从1984年开始,包括西欧国家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回升势头普遍增强。
并且这次经济回升持续的时间也是战后历次经济周期中最长的。
美国经济增长持续了8 年,日本、德国则为10年,直到1990年和1993年才先后进入新的经济衰退。
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快。
1985年以后各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升有降,1983-1991 年,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约为3.2 %。
比滞胀时期(1973-1982 年)2.4 %的增长率不高过1 个百分点,并且这一期间,各国都没有出现明显的经济高涨。
因此,只能说是低速增长。
进入9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先后进入新的经济危机,虽然危机打击较轻,但90年代以来的经济一直呈现不景气状态,未能脱离这种低速增长状态。
而伴随经济回升,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出现了下降趋势。
1983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首先下降到了3.8 %,西欧的通货膨胀率虽然还较高,但也从1982年的8.7 %下降到了6.2%。
随后,各国的通货膨胀率继续下降。
1985年,美国、日本的通货膨胀率和欧共体10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5 %、2.1 %和5.2 %。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阶段,70年代的滞胀阶段,80年代深刻的危机继之以低通胀的缓慢增长阶段,90年代以来的低通胀高增长阶段。
1.二战结束后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最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战后的大萧条使美国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大规模失业和资源利用不足。
为了应付经济危机,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
其基本精神是动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经济。
在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和对外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新的政策和法令。
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配套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财政政策看,罗斯福政府抛弃了传统平衡财政预算政策,首开和平时期赤字财政预算的先河,通过大量举债的方法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和对落后地区进行开发,促使经济复苏和增长。
同时,又配合以相应的货币政策。
他们信奉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就业和实际产出的变化,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反对通货膨胀或刺激经济。
正是“新政”创造性地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很快就把国家从危机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
到年代末,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被美国最高当局所接受,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以后各界政府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
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工具是减税。
他们相信削减个人所得税可以促使家庭更多的消费,这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结果会导致产量增加而价格维持不变。
因为经济具有过剩的生产能力,生产性工人与机器处于闲置状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减税政策的效果是:失业率在1965年下降到4.4%,60年代的其余各年中则保持在低于4%的水平,而实际GDP从1964年1966年则以令人瞩目的5.5%的平均速度增长。
从总体上看,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经济处于高就业和价格稳定的状态。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在自由竞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大体上是十年左右爆发一次;20世纪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危机每隔七八年爆发一次;战后差不多四五年就爆发一次。
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957-1958)从1955年到1957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超过10%,被认为是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
但是,由于美国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的投资最容易出现过剩。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失业率上升到7.3%,是危机前的1倍。
与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2%。
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1958年美国出口总值下降了14.3%,贸易顺差从1957年的65.1亿美元减少到35.7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逆差。
这样,美国的危机持续时间延长了。
危机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各国。
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美国。
日本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
英国(忽略加拿大,因加拿大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强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
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
由此可见,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震中和首发地,但是美国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不足以向外转嫁危机,因此不能最先摆脱危机。
相反,西德经济却具备了向外转嫁危机的能力,成为摆脱危机的领头羊。
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1975)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美国的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
美国70-80年代经济滞涨历史
美国70-80年代滞涨历史回顾滞胀的成因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的影响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 6 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走出滞胀经过里根政府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 年迎来经济增长高峰,此轮滞胀历时13 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
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
因此,上世纪1970 年到1982 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本上属于“滞胀”阶段。
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
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1970-1982 年美国“滞胀”成因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 4 次经济危机(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
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及影响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及影响
美国经济的发展
①战后的繁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又称为黄金时期)
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3)政府也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表现: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②经济危机和经济调整(20世纪70—80年代)
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的原因:
(1)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经济危机,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西欧、日本的高速发展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70年代经济危机的表现:
(1)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3)1975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发展缓慢,
但通货膨胀)
80年代经济好转(但负担加重)的原因:
(1)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2)通货膨胀
(3)债务负担较重(受美苏争霸的影响)80年代经济好转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形式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③美国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
原因:(1)美国政府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2)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
(3)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表现:
(1)经济增长加快(2)通货膨胀率下降(3)低失业率(4)财政赤字逐年递减,出现盈余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希望上面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复习资料的讲解内容,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吧。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调整概要
探究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
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内部原因: ①战后日本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④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提高生产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外部原因: 美国的经济扶持,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 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注意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 体制.
课堂检测
D 1、下列各项:不属于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内容是( )
A、国有企业私有化
B、压缩政府开支
C、削减政府福利
D、实行企业国有化
2、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D 主要原因是( )
A、限制垄断行为
B、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水平
C、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
(1)、趋势:多市场,少政府 (2)、特征
A、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得到加强 B、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加强 C、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
二、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经济模式的形成: ①确定发展的方针 ②经济模式的形成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的混 合经济模式 2、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D、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的确立
B 3、在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市场调节 B、政府指导 C、自由放任 D、货币主义
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4、主要内容:
⑴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⑵实现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⑶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开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
第三次科技革命为什么会在美国兴 起?
• 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的 科技人才,优越的地理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容 量,这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 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
• 二是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 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 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
• 政府高效的宏观调控是美国经济增长和稳定的重 要保障
• 企业的高水平管理和动作 • 经济全球化让美国经济迅速向全球扩展 • 国际经济协调 • 战后总体和平环境 • 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资源 • 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深远影响
• 美国经济在战后50-60年代获得飞越式的 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各种变革 在这一时期完成,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霸 主。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五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战后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初期的经济 调整和初步繁荣阶段。 ➢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后的低速幻灯片 增长期 (1954-1960年)。 ➢第三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增长期(1961-1969 年)。 ➢第四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滞涨”时期。 ➢第五阶段为“新经济”增长期。
• 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 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 历程。
• 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战后,随 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的白领工人 (以脑力劳动为主)人数开始超过蓝领工人(以体力劳动 为主)。
美国的变化
哈里·杜鲁门 1945年2月12日 1953年1月19日
罗纳德·里根 1981年1月20日 1989年1月19日
历次美国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危机演进
10 1857~1858
1857 年的繁荣是靠金融投机支 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推动美
德、俄
撑的。
国铁路业;英国造船业);货币
因素(美国科罗拉多金矿和内布
拉斯银矿发现);
繁荣导致投机、投资过度,生铁 新市场(南北战争结束,美国铁
英、美、法、过剩,消费能力小于生产能力。 路需求增加);货币因素(英国
11 1867~1868
德、俄
以金融危机为先导。
给美国铁路融资支撑英国产品的
需求);
繁荣导致投机、投资过度,重工 新市场(美国贸易保护,使得国
业严重过剩,消费能力小于生产 内市场相对增大;铁路); 能力;以金融危机为先导,由维
也纳交易所危机引爆;卡特尔、
英、美、法、
12 1873~1879
托拉斯、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形式
德、俄
1825 年,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史蒂芬孙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行
美国自 1783 年取得了对英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先后分别於(42)1825 年、(12)1837 年、 (10)1847 年、(10)1857 年、(9)1866 年、(7)1873 年、(9)1882 年、(8)1890 年、(10) 1900 年、(7)1907 年、(13)1920-21 年、(9)1929-33 年、(8)1937-38 年、(11)1948-49 年、(9)1957-58 年、(12)1969-70 年、(5)1974-75 年、(6)1980-82 年、(10)1990-91 年、(10)2000-01 年、(8)2008-09 年,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
19 世纪最后 30 年和 20 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产业政策-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产业政策\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本文在介绍美国产业政策变化的基础上,对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原因进行了探讨。
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学习美国的经验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制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一、引言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实力相对衰落的背景下展开的。
美国经济相对衰落主要表现在:1.美国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竞争受挫,处境恶化。
80年代日本汽车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对美国汽车工业的压力不断增加。
美国的钢铁工业,到70年代末也陷入了深刻的危机。
2.美国部分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也遭到明显削弱。
从70年代末开始,美国半导体工业的领先地位受到威胁,从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退居到次要角色。
半导体工业的衰落直接导致美国电子工业的滑坡。
美国的民用飞机工业也受到了欧洲公司的强大竞争。
3.美国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
1979年美国劳动生产率下降1.2%,1980年再下降0.3%。
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要求委员们提出改善生产率的具体建议。
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涉及美国经济一系列根本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它对美国对外竞争力的影响是深远的,为此必须做出长远安排。
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产业政策的改变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日本和欧洲的竞争挑战,产业政策在美国受到关注。
里根政府采取了放松经济规制和减税等措施,营造产业创新的氛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节奏,克林顿政府开始正视产业政策的作用。
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企业对产业创新和竞争力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适应美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以促进创新为核心的新式产业政策应运而生。
(一)创新转型、市场失灵与产业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技术革命中,由于创新活动发生了深刻转型,也使市场失灵表现出新的特点。
八十年代美国税制改革与美国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与税收政策案例内容:1980年底,里根入主白宫前后,即同他的经济顾问班子研究确定了贯彻供给学派主要主张的“经济复兴计划”和后来被称为“经济复兴税法”及“公平、简化和促进经济成长”的税制改革计划。
此计划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减税、减支和减少政府干预来增加私人储蓄和投资,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1981年到1984年的四年中,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降低了25%,从原来的最低税率14%和最高税率70%,分别降为11%和50%。
同时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实行个人所得税指数化。
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美国历史上最短的折旧办法。
折旧期分别为3年、5年、10年、15年。
如汽车折旧期仅为三年。
实行这些计划并加上有利的国际环境,使美国经济有了较快回升。
1984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4%,这是从1954年以来没有过的增长速度,1982年以来对新工厂和设备的实际投资每年增长15.4%,这是二战后没有过的速度,失业率从1982年的10.7%降为1985年的7.4%,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3%降为1984年的4%。
里根对他在第一任期的四年里取得的成果是满意的。
他说:“四年来我们联邦政府的工作也开始发生了悄悄的但是深刻的革命,我们遏制了当时看来是一股不可抗拒的趋势:政府干预越来越多,税收越来越高,开支越来越大、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防务力量越来越弱。
”里根竞选连任总统后于1986年10月他又签署了被称为是“美国第二次革命的核心”的税制改革方案,在继续减税的同时,着重解决税制过于繁琐的改革。
因此,把这次税改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简化、公平和促进经济的增长”。
1.简化——从累进税制向比例税制过渡具体说来有,他们将最高税率为50%,最低税率为11%的15级累进税制改为15%和28%的两档税制。
另对高收入者征5%的附加税。
在公司所得税方面,把原来15%到46%的五级税率,改为15%、18%、25%、33%四档税率,并对特定的数额范围加征5%的附加税。
80年代的美国经济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媒体来源:国研网发布时间:07-11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作者:国家计委对外经济所张燕生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政策和结构调整的主线十分清楚:一是把供给管理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
二是美国体制结构调整在公平和效率的取舍上明显偏向效率。
三是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
四是摸索并建立了对付经济衰退和金融动荡的体制。
五是形成了以摆脱国际竞争对手为中心的发展新模式。
因此,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美国出现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导、以知识为基础、以生产率增长和结构转换为特征的新经济,与上述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是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宏观政策环境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末,美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一直是强调解决总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相机抉择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当总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时,采取赤字财政和通胀型货币政策,解决需求和就业不足问题;当经济出现过热和通胀时,则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反通胀。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通胀与失业之间有相互替代关系,只要通过合理的需求管理政策,就能够把失业率保持在自然率水平(当时认为约5—5.5%),把GDP保持在潜在增长率水平(当时认为约2.5%)。
这套政策组合虽然保证了美国经济在50至60年代的稳定增长,却无法解决美国生产率增长缓慢、竞争力日渐低下的供给问题。
由于政府干预扰乱了经济内在稳定机制,到60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通胀与失业的相互替代关系消失了。
80年代初期,美国宏观政策的重点从扩大有效需求转向了反通胀,同时实施了由需求管理政策向供给管理政策的转变,即由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信条转向促进生产力增长,加快供给结构调整。
为此,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政策,包括:(1)大幅度调减税负,改变高税负对生产、投资和消费产生的激励机制扭曲,使劳动者、投资者和消费者有更多税后收入用于储蓄、资本积累和长期消费,从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大幅度上升,使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协调增长,(2)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少人们对政府公共支出的依赖,在公平和效率的政策导向上向效率倾斜;(3)对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对象,扩大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范围,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4)政府增加对研究与开发投入和国防投资,促进军用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鼓励技术创新和扩散,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基础和创业环境;(5)政府学习日本扶持出口的政策,从贸易立法和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入手鼓励出口,打开国外市场;(6)确定以技术领先产业为核心的竞争提升战赂。
美国经济发展历史与种族歧视
美国经济发展史概括: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经过以削减税收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政府对私人企业的放松管制、联邦储备委员会紧缩通货的政策,以及削减社会福利及民用项目的政府开支等调整措施,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了1973年石油危机后陷入的“滞胀”困境,迎来了一个在较低通胀的环境下稳定增长的时期。
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成功地使美国经济摆脱了已持续10年之久的“滞胀”局面,但同时使美国经济陷入了财政和对外贸易双高赤字的新困境。
在财政赤字屡创新高的同时,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也大幅攀升。
80年代末的“垃圾债券”市场的崩溃伤害了证券市场的信用,美国联邦政府为挽救储贷协会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又使财政赤字大幅上升,银行业在80年代经济增长时期向房地产业和企业并购大量注资使金融风险增加。
从1992年下半年起,老布什败给了当时在联邦政坛上仍算是名不见经传的克林顿,美国经济拉开了大幅的增长序幕。
90年代的美国经济总体上是在低通胀、低失业条件下高速增长的十年,同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泡沫也为新世纪美国经济的快速下滑和整体疲软准备了条件。
2000年的美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起伏动荡的局面,由于下半年经济快速下滑,网络公司纷纷倒闭,高技术企业大量裁员,利润难以达到预期。
进入2004年,美国经济扩张的势头是好的。
但是尽管能源开支在加大,消费者和企业的购买热情不减,消费支出仍呈现增长势头。
当前,困扰美国的最大问题就是次级房贷危机和油价的居高不下,尤其是2007年第四季度的油价迅速上涨,高达30美元的涨幅在过去几年里是非常罕见的。
对于这轮油价的上涨,从供给方面来看我们认为主要是美元贬值。
关于美国种族认识的种族歧视是指否定某些种族对宝贵的社会资源的平等使用权。
在美国, 尽管所有的少数民族仍然是受歧视的目标, 但黑人在所有的种族中往往更易于受到歧视, 遭受歧视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由于奴隶制、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长期影响, 美国黑人作为一个整体, 和白人相比, 在很多领域处于明显的劣势。
谈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谈美国五次并购浪潮美国五次并购浪潮自20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活跃的并购市场之一。
无论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市值,还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美国企业经常通过并购来实现它们的目标。
这种并购浪潮既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也塑造了美国商业界的格局。
本文将重点讨论美国五次并购浪潮,深入分析每次浪潮的原因和影响。
1. 第一次并购浪潮(1897年-1903年)第一次并购浪潮始于19世纪末,这个时期美国经历了工业化的高峰期。
大型工业公司如钢铁、电力、石油等开始崛起,并迅速通过并购来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
这一浪潮的最典型代表是约翰·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通过控制石油市场上下游的公司,成功地垄断了整个行业。
这次浪潮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为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第二次并购浪潮(1960年-1969年)第二次并购浪潮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出现的。
随着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公司开始寻求通过并购来实现快速增长和差异化竞争。
这次浪潮的代表案例包括康乐(Conglomerate)公司,这是一个拥有多个不相关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
然而,由于管理复杂度的增加以及盈利能力的下降,这些康乐公司很快就崩溃了。
尽管如此,第二次并购浪潮仍然推动了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第三次并购浪潮(1980年-1990年)第三次并购浪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
这个时期,美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高利率的问题,许多公司陷入了困境。
同时,华尔街的投资者开始对潜在的低估价值公司感兴趣,并主动发起了并购活动。
典型的案例是雷克斯办公室用品公司和乐购超市公司的并购案。
这次浪潮推动了企业重组和割据流程,帮助许多公司重新找到了成功的道路。
4. 第四次并购浪潮(1995年-2000年)第四次并购浪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的。
这个时期,互联网的兴起和全球化的趋势改变了经济的格局,许多高科技公司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
11第十一章-八十年代美国的经济改革和调整政策PPT课件
2021/3/12
3
二、里根经济学的成功
(一)采用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基 本“治”住了恶性的通货膨胀。
(二)通过减税和事实上扩大财政支出政策手段 促成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2021/3/12
10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外贸 逆差
一、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1980年,美国贸易逆差为254.8亿美元,1987年 达到1592亿美元,外贸逆差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比重,由1980年的0.8%提高到1987年的4.2%。 外贸逆差的对象国来看,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 差最大,其次是台湾、德国和加拿大。
从贸易逆差的商品结构来看,主要出现在工业原 料、汽车和非食物消费品三大类商品。
2021/3/12
11
二、出现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1.产品竞争力与外贸逆差 2.需求变化与美国外贸逆差 国内需求过旺,国外需求相对减弱 3.跨国公司的市场扩张与美国外贸逆差 国外资本大量输入美国
2021/3/12
12
三、采取扭转外贸逆差的措施
他一反传统的现代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经济政策, 一方 面改行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政策, 同时也兼顾 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政策,从而出现了恢复和振兴美国 经济的新局面。
2021/3/12
2
“里根经济学”集中体现在里根两届任期中,分 别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及《经济增长和机 会的第二任期计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2021/3/12
5
连年的巨额财政赤字为“美国经济运行创造了 一种新的机制”,即:
高财政赤字 高利率 高汇率 高贸易逆差
1980美元购买力
1980美元购买力
美元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货币之一,也是美国经济的核心货币。
1980年,美国经济处于经济衰退期,美元的购买力也受到了影响。
1980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7.1%,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水平,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美国各项金融投资收益低迷,股市行情不景气,让投资者没有太多的投资机会。
此外,由于美国经济衰退,美元的汇率也受到了贬值的影响,使得美元购买力持续下降。
根据1980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报告,在当年,美国消费品价格上涨4.8%,而美元购买力在同一时期仅上涨了1.9%。
这表明,1980年的美元购买力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随着美元购买力的下降,美国消费者也受到了影响。
1980年,美国消费者的消费量显著下降,这也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通货膨胀的增加也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使得美国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
因此,1980年的美元购买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这也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影响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当时,美国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通货膨胀也加剧了经济衰退的影响。
综上所述,1980年美元的购买力受到了经济衰退的重大影响,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衰退的影响减弱,美国经济也开始复苏,美元的购买力也随之恢复,使得美国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媒体来源:国研网发布时间:07-11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作者:国家计委对外经济所张燕生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政策和结构调整的主线十分清楚:一是把供给管理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
二是美国体制结构调整在公平和效率的取舍上明显偏向效率。
三是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
四是摸索并建立了对付经济衰退和金融动荡的体制。
五是形成了以摆脱国际竞争对手为中心的发展新模式。
因此,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美国出现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导、以知识为基础、以生产率增长和结构转换为特征的新经济,与上述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是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宏观政策环境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末,美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一直是强调解决总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相机抉择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当总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时,采取赤字财政和通胀型货币政策,解决需求和就业不足问题;当经济出现过热和通胀时,则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反通胀。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通胀与失业之间有相互替代关系,只要通过合理的需求管理政策,就能够把失业率保持在自然率水平(当时认为约5—5.5%),把GDP保持在潜在增长率水平(当时认为约2.5%)。
这套政策组合虽然保证了美国经济在50至60年代的稳定增长,却无法解决美国生产率增长缓慢、竞争力日渐低下的供给问题。
由于政府干预扰乱了经济内在稳定机制,到60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通胀与失业的相互替代关系消失了。
80年代初期,美国宏观政策的重点从扩大有效需求转向了反通胀,同时实施了由需求管理政策向供给管理政策的转变,即由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信条转向促进生产力增长,加快供给结构调整。
为此,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政策,包括:(1)大幅度调减税负,改变高税负对生产、投资和消费产生的激励机制扭曲,使劳动者、投资者和消费者有更多税后收入用于储蓄、资本积累和长期消费,从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大幅度上升,使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协调增长,(2)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少人们对政府公共支出的依赖,在公平和效率的政策导向上向效率倾斜;(3)对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对象,扩大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范围,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4)政府增加对研究与开发投入和国防投资,促进军用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鼓励技术创新和扩散,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基础和创业环境;(5)政府学习日本扶持出口的政策,从贸易立法和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入手鼓励出口,打开国外市场;(6)确定以技术领先产业为核心的竞争提升战赂。
这一系列供给管理措施奠定了90年代美国的整体竞争优势。
美国在80年代的经济增长态势是强劲的,但政策调整一直伴随着结构不平衡性发展:(1)减税和增加政府公共支出的政策组合,为企业创业、创新和私人消费提供了激励,但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1.94%上升为1985年的5.34%,到1990年仍高达3.99%,人们担忧美国预算赤字将导致财政危机。
(2)1980—1985年美元持续升值3,5%,抑制了通胀,但严重削弱了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使贸易赤字从1980年的314亿美元上升到1985年的1336.5亿美元。
为此,美国在1985年第一次召开了七国集团会议,迫使其他国家货币升值,到1987年美元贬值了34%,但1988年美国的商品贸易赤字仍高达1433亿美元,人们担忧美国贸易赤字难以为继。
(3)实施“紧”货币与“松”财政的政策搭配,同时增加外资流入,美国利率始终保持在高位水平。
(4)80年代美国股市价格大起大落,也反映了人们对结构调整后的经济前景抱不确定预期。
由于供给结构和效率发生转变,在经过80年代高财政赤字、高外贸赤字、高利率的困扰,美元汇率大升大贬的货币动荡以及1989—1991年经济衰退后,美国经济从1991年3月以后进入了战后最长的增长期。
二、创新是推动美国供给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使其成为新技术策源地美国世界技术领先地位与其经济规模、要素禀赋、企业制度以及重视教育和研发投入有密切联系。
但80年代以来,美国在汽车、造船以及一般制成品领域面对着东亚等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竞争,在电子、化工、家用电器、金融等产业面对着日、欧企业的竞争。
为此,美国政府除积极推行供给管理政策外,还把鼓励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重振竞争力和国力的重要举措。
1、提供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为建立以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的供给结构,美国在1980年制定国家技术政策,以求强化技术创新,并制定政府军用研究成果转移到民用企业的技术创新法、大学和小企业专利程序法。
1984年颁布国家合作研究法,鼓励企业间的合作研发与联合竞争。
1986年颁布联邦技术转移法,建立各方合作研发机制。
1988年制定综合贸易和竞争法规,提出“先进技术计划”和。
制造业发展合作计划”来提升美国竞争力。
1990年制定实施“美国技术政策”。
当90年代世界各国发现在信息技术落后开始追赶时,上述“软件”的欠缺已成为它们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体制约束。
2、建立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融资和激励的金融体系美国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但对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激励机制和融资渠道的,主要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风险资本和二板市场。
美国金融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金融市场具有高度竞争性、流动性和开放性,使其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二是金融监管规则严格透明,并以不抑制金融创新和竞争力为前提;三是有宽松的创业创新金融环境。
撒切尔夫人曾指出:欧洲在高科技方面落后于美国,并不是在科技方面落后,而是在风险投资方面落后十年。
美国波士顿大学科图姆和哈佛大学勒纳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与一美元研发投资所产生的专利相比,一美元风险资本所带来的专利要高出3至5倍。
虽然目前风险投资风靡全球,但在企业的创业环境和企业家文化方面,其他国家仍无法与美国相比。
3、企业家文化是美国成为新技术策源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除拥有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外,其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环境也吸引了世界优秀人才到美国求发展。
在这方面美国比欧盟和日本有更大的优势。
欧盟缺少弹性的工资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日本相对封闭的社会结构和独特企业文化,都抑制了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成长。
据统计,美国年研发总投入23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5%,超过欧元区诸国和日本的总和。
1985年至1996年间美国大学新增的科学和工程博士中有2/3是外国学生。
人才、资金和创业环境的结合,使美国成为高科技企业家成长的摇篮,取得突出业绩。
三、经济全球化为美国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市场规模政策和体制结构调整,使美国的生产力和竞争力获得明显进步。
而经济全球化又加快各国市场开放,为美国的全球扩张创造了最有利的契机,也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1、美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巨大利益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性超过了国际贸易,金融全球化的作用已超过贸易自由化,美国从事知识创造和分配的就业比重已超过物质产品生产,但贸易仍是美国获得经济全球化利益的重要手段。
据WTO统计,1998 年全球贸易总额达到6.5万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额5.2万亿美元;美国商品贸易出口6830亿美元,进口9446亿美元,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1/3左右。
美国的贸易利益主要表现在:(1)跨国公司建立的全球生产体系,使跨国公司内部和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超过传统跨境贸易方式。
(2)美国利用其技术领先优势,不断扩大国际贸易条件的剪刀差,即美国进口品相对价格由于全球性生产过剩有长期下降趋势,美国的出口品由于技术领先而不断创造出新的全球性需求,使贸易成为美国发展的重要工具。
(3)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优势,通过保持巨额贸易逆差来获得国外廉价产品。
这对美国把劳动力和金融资源转移到新兴产业部门,弥补美国内需增长缺口,平抑通胀,增加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美国通过其金融优势推动金融市场全球化由于美国有制度规范和增长稳定的投资环境,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交易工具,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因此近年来成为全球投资中心。
1998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328.3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为1933.7亿美元,都名列世界第一,投资规模约占全球直接投资1/4左右。
此外,美国证券投资资产(购买外国证券资产)1028.2亿美元,证券投资负债(外国投资者购买美国证券资产)2668.3亿美元。
这种投资结构使美国寻求到最大的经济利益。
一是通过对外投资把美国企业的触角渗透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寻求全球市场开放的最大利益;二是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组合世界各国的优势产业,既解决海外投资可能带来的本国资本空心化问题,也有助于增加就业和产业多元化发展;三是1997年至1998年的两年中,美国通过证券市场吸引了国际资本650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其国外直接投资流量,由此推动了美国股市、债市等金融交易的繁荣。
其财富效应又刺激了美国内需的增长。
可见,政策和体制结构调整→创新浪潮→生产率增长→金融市场提供科技激励和融资→证券市场繁荣→投资和消费兴旺,其中金融市场一体化解决了美国技术和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和全球扩张的资金需求。
3、美国跨国公司成为其新经济产业全球化的主力军1999年世界前五百家大公司中,美国占185家,在计算机、软件、电信和证券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通过跨国并购强化其企业规模和全球市场控制力。
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内配置其供应链的区位优势,通过全球资产组合多样化降低系统风险,使其全球收益达到了最大化。
据统计,到2000年2月底,名列美国股市市值增长前十位的都是与信息、通讯产业有关的大跨国公司,而传统的大跨国公司市值有所下降,这预示着未来大跨国公司的结构将发生变化。
四、美国经济未来走势及隐患1、美国经济增长将减速近三年来美国保持了年均4%的经济增长率,持续高出其GDP潜在水平(估计在3%左右),因此,人们预测美国经济将减速。
其原因:一是美国科技创新的边际收益开始递减。
增长动力开始减速。
近来美国股市的连续调整,反映了科技股服价由泡沫向真实价值回归,使投资者对科技和网络股的投资更加冷静。
二是美国的经济全球化收益,将随着日本、东亚和欧盟经济转强而下降。
三是由于担心美国经济硬着陆,国际资本流入欧盟、日本及世界其他地区的速度在加快,对美国股市、馈市、汇市、期市及整个债务链将产生收缩性反应。
四是为实现经济软着陆,美联储不断对投资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发出危机警告,影响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这对美国股市和内需将有紧缩性效应。
五是美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在增大,提高利率吸引外资净流入,可能产生美元升值压力,对内需和出口增长有“挤出”效应。
问题是美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