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通俗文学的当代形态_梁笑梅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现代部分)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

《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2.创造社1921年6命。

创造社命文学。

3.1923文、凌叔华等。

4.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

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

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

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美丽。

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5.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

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

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

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幽默小品”答:指林语堂的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小品文创作。

林语堂主张以看客的心态,写人间可笑之处,去除讽刺的尖酸刻薄和挑刺批评而以和解、理解甚至慈悲友情的眼光看芸芸众生,在作品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2、论语派现代文学流派。

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

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周作人。

林语堂始办《论语》,即提倡幽默,倡言“不谈政治”自命“言志派”,反对涉及“党派政治”的“载道派”。

《论语》初期文章尚多对国民党统治下黑暗社会的讽刺。

至《宇宙风》时期,林语堂则进一步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自命为“性灵派”与“语录体”的继承者。

论语派提倡的“无所为的幽默小品文”,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30年代前期,实际起了麻痹人民群众、导致青年逃避现实斗争的不良作用。

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文学阵营对“论语派”主张进行了必要的批评和揭露。

3、《画梦录》答:《画梦录》是何其芳的散文集,是其心灵的独语。

这本散文集反映了他的散文观:散文是独立创作的,有抒情性,有情调,通过诗情画意达到心灵幽深的意境,用文字构筑的唯美世界对抗现实的不美好。

4、《包身工》答:《包身工》是夏衍的一篇报告文学。

作者以阶级分析的眼光,鲜明地表现了完全真实的新闻故事,用细致的描写,揭露出东洋纱场这个人间地狱里的包身工惨绝人寰的生活真相。

16/33页第十六章30年代的戏剧一、名词解释1、南国社答:南国社是一个现代戏剧团体,由田汉创办并领导。

在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渝在上海创办《南国》半月刊。

1926年,田汉成立南国电影剧社,后又改名南国社,演出了许多小型剧目,展开了南国戏剧运动。

南国社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2、“国防戏剧”答:“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上海文艺界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并发动“国防戏剧”运动,创作了一批“国防戏剧”。

“国防戏剧”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作用,在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方言化”、“戏剧化”,代表作有《放下你的鞭子》、《我们的故乡》等。

柳永词的市民文化色彩_梁梅

柳永词的市民文化色彩_梁梅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10年4月第31卷第4期Apr.2010Vol.31No.4柳永词的市民文化色彩梁梅(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收稿日期:2009-12-14作者简介:梁梅(1978-),女,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宋元文学研究。

摘要:北宋前期,户籍制度改革,市民阶层出现,继而产生了与传统儒家文化迥异的市民文化。

出身于仕宦家庭的柳永醉心于其中,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词作中折射出耀眼的市民文化色彩,并成为明清市民文学的先声。

关键词:柳永;市民文化;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0)04-0050-03晚唐五代兵戈四起,政权更迭频繁,百姓颠沛流离,户籍管理紊乱。

北宋建国,百废待兴,确定有序的户籍制度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城市管理至关重要。

从太宗时起,北宋政府就已经开始着手重建户籍制度。

真宗天禧三年,新的户籍制度出台,将全国人口分为城郭户、乡村户(《宋会要辑稿》)。

这是古代户籍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第一次将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划分开,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此在城市中有了市民阶层,继而产生了与传统儒家文化大异其趣的市民文化[1]。

北宋的真宗、仁宗朝是宋代难得一见的天下承平、民不知兵的时期。

五代十国的血雨腥风、靖康之变的刀光剑影以及北宋后期愈演愈烈的朋党之争在此时都偃旗息鼓,风平浪静。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

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

举目则青楼画阁,棱户珠帘,雕车竞争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市的扩大、市民阶层的膨胀,都无可避免地带来了市民文化的蓬勃发展。

北京语言大学22春“汉语言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4

北京语言大学22春“汉语言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4

北京语言大学22春“汉语言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陈杲是《蝴蝶》中的人物。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2.范登高是()中的人物。

A.《登记》B.《三里湾》C.《小二黑结婚》D.《李有才板话》参考答案:B3.《春之声》表现“转机”,追求趋势性真实,体现了理想现实主义的特质。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4.《黑骏马》将《人生》式的关于“土地”的主题深化为“文化”的主题。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5.B.《热流》C.《乔厂长上任记》D.《美食家》参考答案:A6.倪吾诚是《蝴蝶》中的人物。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7.藏族作家益希单增的长篇小说《雪剑残阳》再现了本世纪初西藏军民抗击英国殖民侵略的英勇斗争。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8.阿城自觉地寻找东方文化的精髓,在东方文化精神中寻找审美理想。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9.《绿化树》在主题上是承接《灵与肉》的。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道家文化的人文价值。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1.《小鲍庄》以本土文化化解外来文化,是中国当代文学较早地对阶级本位文化的反思。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2.李锐的报告文学《热流》以宏大的气势真实地展现了河南大地正在滚动的改革热流,推出了一批立志改革的人物。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3.《长城万里图》标志着周而复超越了《上海的早晨》所体现的阶级模式而较为强烈地表现民族意识。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4.岳之峰是《春之声》中的人物。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寻根文学作家将目光投向整体的现实人生,注目于民族的生存状况,普遍地发现民族文化的危机。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6.蒋子龙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描写国务院某部围绕着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展开的尖锐复杂的斗争,其焦点就是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7.何申的《富起来的于四》表现了对富起来的农民的关怀,农民对新的人生价值的探索。

《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4、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五四时期及文学派系《学衡》派: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1)时间地点: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2)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3)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浅析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是与非——对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审视与思考

浅析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是与非——对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审视与思考
至 是 连 环 画 。这就 是 现 实生 活 中大 多数 人 的 阅 读 ,是 不 争 的 事 实 。 但 是 ,中 国 的通 俗 文 学 的 地 位 一 直 很
通俗 文 学 在 中 国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 从先秦 的寓言故事到如今这 个网络时代 ,
通 俗 文 学 已 经形 成 了一 个 一脉 相 传 的伟 大 的 传 统 , 这 个 传 统 中 , 着 自 己的 古 典 , 在 有 自 己的 过 渡 和 自己 的现 代 化进 程 。 可 以 这 样 说 ,通 俗 是 文 学 的 生 命 力 , 是 文 学 必 然 的 发 展 方 向 。 通 俗 文 学 的 兴 起 ,不 仅 改 变 了 文化 与 文学 的 格 局 , 改 也
高 武 侠 小 说 的 审 美 意 识 和 文 化 层 次 。 金 庸 的 小 说 , 不 但 有 奇 特 的 想 象 , 引 人 人 胜 的 故 事 ,富 于 娱 乐 性 , 更 是 以 感 人 的 艺 术 笔触 以及 渊博 的知 识 塑 造 了一 个 个活
什 么题 材 的 文学 创 作 。 所 谓通 俗 文学 ,
变了人的精 神生 活。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 不是 在 Ⅸ 铁是 怎 样 炼成 的 ) 钢 )和 《 青春 之 歌 》 熏 陶 下成 长 起 来 的 , 是 在 金 庸 、 的 而 琼
瑶 等 通 俗 文 学 的 影 响 下 长 大 的 。 当 代 青
年人的心理 、 人格和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受 到通 俗文学 的影 响 。通俗 文学 在现 代性
在 中 国 ,很 早 就 有 “ 春 白 雪 ” 与 阳 “ 里 巴 人 ”一说 。 通 俗 文 学 来 讲 , 是 下 就 便
种通 俗 易懂 、 少 皆 宜 即 “ 老 下里 巴人 , 和 者 盖 众 ”的 文 学 。何 谓 “ 俗 ”? 茅 盾 先 通

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主潮的五重奏

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主潮的五重奏

20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促成了新文学的诞生。

而新文学选择了现实主义作为主潮,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现实主义文学不仅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而且也是最适宜进行启蒙的文学,因为启蒙是面对现实的启蒙,如果文学缺乏现实的内容,启蒙就变成虚空的启蒙,不可能打动现实中的民众。

现代文学初期,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分别代表着“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两种主张。

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直接呼应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生活在“人间”,感受着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苦难。

创造社尽管强调艺术的激情,大举浪漫主义的大旗,但在启蒙和救亡的大的语境下,他们很快就转向了革命文学。

创造社的代表性人物成仿吾反省说:“我们自己知道我们是社会的一个分子,我们知道我们在热爱人类———绝不论他们的美恶妍丑。

我们以前是不是把人类忘记了。

”①创造社的同仁们就以现实主义的叙事来表达他们的浪漫和激情,将现代汉语思维的革命性发挥到极致。

中国现代文学就因为先天性地承载着启蒙的思想任务而将自己托付给了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在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就成为了最强音。

当代文学作为革命胜利者的文学,也就确立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正宗地位,现实主义文学成为当代文学史的主潮。

因此,描述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现实主义文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切入点。

仅仅从现实主义文学的角度去描述当代文学史,是不是过于狭窄了,是不是就会忽略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就无法涉及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以外的作家和作品。

如果我们仅仅把现实主义仅仅理解为一种创作方法,一种文学流派,那么就的确会影响我们对文学史的全面描述。

然而,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创作方法,而且也意味着一种世界观。

法国新小说派的领袖人物阿兰·罗伯-格里耶曾经很深刻地谈到现实主义与文学的微妙关系,他说:“所有的作家都希望成为现实主义者,从来没有一个作家自诩为抽象主义者、幻术师、虚幻主义者、幻想迷、臆造者……”罗伯-格里耶对此的解释是:“他们之所以聚集在现实主义这面大旗下,完全不是为了共同战斗,而是为了同室操戈。

汉语言文学(本科)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知识点期末复习整理

汉语言文学(本科)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知识点期末复习整理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整理一、文学常识1、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茅盾是1927年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最主要的笔名。

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被成为“社会剖析小说”。

◆主要创作:◇1927——1929年创作初期——“写人生”☆《蚀》的三部曲:长篇小说《幻灭》(1927.9)——静女士《动摇》(1928.1)——方罗兰(代表知识分子)、胡国光《追求》(1928.6) ——现实主义者:王仲昭、理想主义者:张曼青、浪漫主义者:章秋柳(女)悲观主义者:史循☆1928年6月去日本,客居日本期间写有(1)长篇小说《虹》(未完)(1929.6)——梅行素(女)(2)论文《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1929.5)等。

(3)第一篇短篇小说《创造》(1928年)☆散文:(1)《卖豆腐的哨子》、《雾》、《虹》,这些作品仲的哨音、浓雾、泥雨、彩虹为象征性投诉感情的对象,表达作者与大革命失败后一个时期的苦闷、孤寂和不但沉溺的个人心态,风格是沉潜、惆怅的。

(2)左联期间,以《雷雨前》为代表,这是一篇类似高尔基《海燕》式的文字,痛过寓意表达出迎接革命风暴到来的昂扬情绪。

◇1930—1937年创作的成熟期,大规模的描写中国社会全景的创作计划——“写社会”☆中篇《路》、《三人行》☆长篇小说(1)《子夜》(1931年创作,1933年出版),瞿秋白称其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女性张素素、林佩瑶(2)1937年抗战初期完成他长篇“急就章”《第一阶段的故事》(未完成)——何耀先☆短篇小说(1)《林家铺子》,代表茅盾短篇小说的最大成就,写小商人的命运。

第八章 现代通俗文学

第八章    现代通俗文学

30年代上海外滩
包天笑(1876—1973),笔 名钏影楼主等。苏州人。 近代著名报人、小说家、 翻译家。
清末民初,包天笑主要创 作家庭伦理小说,1920年代 以后主要创作社会小说, 成为通俗文学社会小说代 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留 芳记》《一缕麻》和《上 海春秋》。译作有《迦因 小传》《空谷兰》《馨儿 就学记》等。
《金粉世家》在结构布局、人物 心理分析、白描手法、细节描写 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红楼梦》 的影子。
《啼笑因缘》
连载于1930年3月至11月上海 《新闻报》副刊《快活林》, 1931年12月由上海三友书社出 版单行本。
几乎囊括了通俗小说所有的 套路,堪称是一个兼容并包 的小说样式库。
富于社会批判的色彩。
李寿民(1902—1961),四川长 寿县人,原名李善基,后名李 寿民,笔名还珠楼主。
从1932年起创作《蜀山剑侠 传》,以“蜀山”为核心创作 了近30部武侠小说,构成了庞 大的蜀山系列小说。他的小说 以剑仙为主人公,想象奇特, 被称作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剑仙 派代表作家。
李寿民
与李寿民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王度庐、白羽、 郑证因、朱贞木等一批成绩突出、具有特色 的作家。
3. 他一位小说、散文作家。言 情小说的代表作品是《留声机 片》和《此恨绵绵无绝期》。
周瘦鹃
声音
我们需要的是血的文学,泪的文学,不是“雍容尔 雅”“吟风啸月”的冷血的产品。 (郑振铎《血和泪的文学》)
(1893—1976),上海人, 原名程青心,号茧翁。从 1914年开始,一直致力于 《霍桑探案》的创作。
1924年,张恨水接编《世界 晚报》副刊《夜光》。在这 前后,他的第一部有影响的 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在该 副刊上连载。随后一发不可 收,一生共创作一百多部中 长篇通俗小说,发表文字超 过二千万。其代表作有《春 明外史》《金粉世家》《啼 笑因缘》《八十一梦》等。

媚俗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文化、媒介的综合研究

媚俗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文化、媒介的综合研究

此外,媚俗化还对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产生了冲击。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通 俗文学往往追求大众化和商业化的创作模式,导致作品风格单一、缺乏个性, 限制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要改变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媚俗化的趋势,需要从文化、媒介等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文化部门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管理和引导,提倡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价值 取向,抵制低俗、恶俗的作品。其次,媒介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提高媒介素 养和道德水平,对通俗文学进行合理的宣传和推广,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 此外,作家和创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作品的艺术 性和思想性,拒绝为商业利益而牺牲文学的价值。
媚俗化是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在现代性冲击下呈现出的一个突出特点。具体表 现为对商业利益的过分追求,忽视文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过分强调情节和感 官刺激,忽视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深入挖掘。这种媚俗化现象的出现,既与市场 经济背景下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关,也与媒介的宣传和推广密不可分。
媚俗化对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媚俗化导 致了文学艺术性的降低。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的短期兴趣,通俗文学往往追求 新奇、刺激的情节和浅层次的情感表达,而忽视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其次,媚俗化导致了文学思想深度的匮乏。媚俗化的作品往往只表面的故事情 节,而缺乏对人性、社会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日常化是现代社会中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陷 入日常琐事的困扰,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疲于奔命。如同被困在无尽的家 务事中,我们很难抽身于现实世界的束缚,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真谛。这种 日常化的状态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碎片化是现代社会中的另一种现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信 息包围,从手机到电视,从社交媒体到新闻网站,无数的信息让我们目不暇接。 然而,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却很难帮助我们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让我们 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没有一种爱不是可怕的虚设——《中国第4代诗人诗选》对爱情的一种书写

没有一种爱不是可怕的虚设——《中国第4代诗人诗选》对爱情的一种书写

作者: 梁笑梅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当代文坛
页码: 65-67页
主题词: 《中国第4代诗人诗选》;爱情题材;个体自由;时代精神;性爱;世俗化
摘要:这是一个非激情时代,爱情遭遇尴尬。

她走出“雨巷”,进入中国“第四代诗人”后现代的文化视野。

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4代诗人诗选》是对整个第四代诗人的一次较集中的全面展示。

有多种视角可供我们尝试对这本书进行批评,选择爱情作为观察“第四代诗歌”的一个视角,是因为我相信当下唯一可以和金钱权力技术相抗衡的就剩下。

精选高三语文当代文学知识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精选高三语文当代文学知识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精选高三语文当代文学知识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查字典为**位同学整理了高三语文当代文学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学习.更多内容请关注查字典。

1、当代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文学。


赵树理的《小二黑》《李有才板话》ﻭ
孙犁《白洋淀纪事》《荷花淀》ﻭ
杨沫的《青春之歌》
柳青《创业史》ﻭ
古华的《XX镇》都是名家名作。


当代的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路遥、柯云路、张杭杭、王安忆、贾平凹等。


2、当代散文戏剧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ﻭ
柯岩的《周,我在哪里》ﻭ
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ﻭ
吴伯萧的《北极星》
杨朔的《茶花赋》ﻭ
秦牧的《花城》ﻭ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碧野的《阳光灿烂照天山》
舒婷的《橡树》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当代文学知识点。

ﻭ返回查字典首页ﻭﻭ。

沈从文与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流派(之一)

沈从文与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流派(之一)

内容摘要:x【内容提要】20世纪中期中国文学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即:外来现代主义、上海现代主义、中国学院派现代主义。

沈从文是学院派现代主义的先驱人物。

学院派现代主义受外来现代主义影响而形成,却有其独创性。

它不同于上海现代主义。

其典型作品有沈从文的《凤子》、《看虹录》、《水云》等。

这些作品从主题到技巧都充分证明了沈从文现代主义特征的一面。

沈从文的现代主义作品虽属“非主流文学”,但却影响了后来整整一代的现代派诗人和小说家。

x【内容提要】【关键词】沈从文/外来现代主义/上海现代主义/学院派现代主义“这是一个故事,要慢慢的看,才看得懂……我意思是文字写得太晦,和一般习惯不太相合。

你知道,大凡一种和习惯不大相合的思想行为,有时还被人看成十分危险,会出乱子的!”(沈从文,“看虹录”1992[1943]:47—48)我认为就20世纪中期中国的情况而言,文学中值得一提的现代主义流派至少有三种,沈从文是其中一派的杰出代表。

要给这几个流派冠名并不是简单的事。

我们姑且从中国的立场分别如下:(1)从西方和日本传过来的外来现代主义,(2)上海现代主义,(3)学院派现代主义。

诸多学者如严家炎(1989:100—104),吴中杰和吴立昌(1995),朱寿桐(1998),以及史书美(2001:96—127)等均令人信服地指出20年代许多思想前卫的作家,包括鲁迅和周作人,对西方现代派都很熟悉。

所以他们的某些作品颇有现代派的特点,不过既不是一种“模糊”的现代,又异于那种明确流行的“19世纪现代”色彩。

但我这里所谈的中国现代主义既不同于理论上植根于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现代主义,也不是郁达夫所表现的那种实验浪漫主义,更不要说郭沫若了。

我指的是中国主流文学之外所充分展现的那些现代主义流派,甚至与五四时期的主流思潮也大相径庭。

学院派现代主义作家们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引人注目,既不是因为他们熟悉国外现代主义思潮、作家或作品(这方面胡适与徐志摩始终都比沈从文要强,但他们的作品并不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也不是因为选材和主题的现代性(如郁达夫的某些作品),而主要在于这些作家对现代主义文学技巧不但心仪,且有才气。

试析《通俗文学十五讲》的文化视角缺失

试析《通俗文学十五讲》的文化视角缺失

试析《通俗文学十五讲》的文化视角缺失
梁笑梅
【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8)005
【摘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求,笔者认识到教材<通俗文学十五讲>用以确定叙述对象的文化视角有失缺失.如果要真正把握中国20世纪通俗文学的所谓真相,多视角的引入和参与中的互见是必然的,市民文化之外加以政治文化和媒介文化的视角,可以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诸多现象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总页数】5页(P177-181)
【作者】梁笑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试析《通俗文学十五讲》的文化视角缺失
2.文化创意产业:以实践性为中心——评《文化创意产业十五讲》
3.平行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评《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4.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评《科技哲学十五讲》
5.基于科技哲学视角探讨人类发展观——评《科技哲学十五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地理学:华文诗歌空间形态研究的新视境

文学地理学:华文诗歌空间形态研究的新视境

文学地理学:华文诗歌空间形态研究的新视境
梁笑梅
【期刊名称】《中外诗歌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一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涵着某种意义。

这是西方学者列斐伏尔关于空间的名言。

诗与人同在,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诗歌。

作为世界性的诗歌现象,同一文化渊源的华文诗歌住发展中有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同时在世界各地,华文诗歌又自成格局,呈现出同中之异。

【总页数】6页(P152-157)
【作者】梁笑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开拓文学史研究之新境——《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序 [J], 傅璇琮
2.多维视野下的纯文学谱系建构--论毕光明《纯文学视境中的新时期文学》的三种研究维度 [J], 粟超
3.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会通之境——读《文学地理学会通》偶得 [J], 杜雪琴;
4.文学地理学视阈下《阿娜的憨敦敦》情境空间书写论 [J], 刘梅兰
5.文学地理学视阈下《阿娜的憨敦敦》情境空间书写论 [J], 刘梅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笑梅出任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

梁笑梅出任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

梁笑梅出任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

【期刊名称】《中外诗歌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2007年4月24日。

中国新诗研究所召开全所师生大会,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向雪琴教授宣读了“西南大学关于任命梁笑梅同志为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的通知。

【总页数】1页(P34)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
【相关文献】
1.成立30周年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推出《中国现代诗学丛书》 [J], ;
2.第一家中国新诗研究所——回眸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 [J], 杨本泉;蒲华清
3.笑对灵魂在白玉里流转——序梁笑梅《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艺研究》 [J], 吕进
4.一份答谢,三个意外——在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黄亚洲国外行吟诗新作研讨会”上的答谢词 [J], 黄亚洲
5.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庆祝建所35周年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纯粹的城堡还留在世上 --《画梦录》的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味

纯粹的城堡还留在世上 --《画梦录》的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味

纯粹的城堡还留在世上 --《画梦录》的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

梁笑梅
【期刊名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1)2
【摘要】本文认为何其芳的<画梦录>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独白体散文诗."画梦体"这种文体形成的内在驱动除了故乡情结以外,更多的决定于诗人个人的艺术气质和对中西艺术创造性的现代选择.<画梦录>是建筑在个人记忆上的,那些个人记忆拒绝被历史简单同化.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梁笑梅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新诗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浅析《画梦录》文体风格方面的“独语”格调 [J], 钟良鸣
2.《画梦录》对现代散文文体建设的意义 [J], 陈喆
3.孤独画"梦"——从《画梦录》看早期的何其芳 [J], 张韫
4.国产手机同床异梦之画梦录 [J], 邱兵;郑茂柱
5.也谈何其芳与艾青围绕《画梦录》的论争 [J], 周思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纯粹的城堡还留在世上_画梦录_的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味

纯粹的城堡还留在世上_画梦录_的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味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2005年第2期 第21卷——No.2. 2005 Vol.21.收稿日期:2005-1-8作者简介:梁笑梅(1967—),女,重庆人,博士,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教授。

纯粹的城堡还留在世上——《画梦录》的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味梁笑梅(西南师范大学新诗研究所,重庆北碚 400715)摘 要:本文认为何其芳的《画梦录》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独白体散文诗。

“画梦体”这种文体形成的内在驱动除了故乡情结以外,更多的决定于诗人个人的艺术气质和对中西艺术创造性的现代选择。

《画梦录》是建筑在个人记忆上的,那些个人记忆拒绝被历史简单同化。

关键词:《画梦录》;独白体散文诗;故乡情结;个性气质;个人记忆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05)02-0034-04“五四”以后,以“独白”为特征的散文诗在中国文坛有所显露,特别是30年代陆蠡、丽尼、何其芳和李广田等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是一群青年作家的精神独白,他们疏离人群,无意甚至是有意拒绝与人对话,一意诉诸自我孤寂的内心,寄托于阴冷的意象和抑郁的氛围。

何其芳是这一群青年作家中最能深刻反省和把握个体创作经验的文艺理论家,他说:“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

我企图以很少的文字制造出一种情调:有时叙述着一个可以引起许多想象的小故事,有时是一阵伴着深思的情感的波动”。

[1]何其芳或许开始创作时对其散文诗的体式并不自觉,但他作为是一位沐浴欧风美雨的现代派诗人,他采取了将诗意渗入诗的近邻——抒情散文的方式。

虽然从文体发展的共时性角度来看,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某些审美因素确实渗透到散文诗的产生和发展中,但散文诗有其自身的文体特征和规律。

《画梦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调子,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独白体散文诗。

它和鲁迅的《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散文诗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2010年/4月/9日/第024版
文艺评论
现代通俗文学深受多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再只是“武侠、言情、公案”,而当代通俗文学以影视剧为主导,其推手是新的媒介文化
关注通俗文学的当代形态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梁笑梅
通俗文学是在传播与接受的互动运作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学形态,人们之所以习惯于从大众品味、娱乐消遣功能,以及其自身的商品属性等方面,分辨出它与一般文学的原则分野,其原因就在于通俗文学这种特殊的产生机制和生存机制。

尽管通俗文学历史相当悠久,但由于传播方式的更新,接受模式的变化,通俗文学的形态也随之不断出现新的气象。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通俗文学观,与其将通俗文学定义为一成不变的文学类型,不如将它定义为不断发展的文学形态。

理解了这样的道理,就能历史地、理论地概括通俗文学的近代形态和现代形态,进而认识通俗文学的当代形态。

最典型的通俗文学一般认为是近代城市化生活兴起,市民阶层形成,文化消费市场初步发达的结果,不过如果按照这样的内涵理解和阐释通俗文学,正像通行的通俗文学概念那样,犯了对此前业已形成并发挥很大作用的古代通俗文学过于忽略的错误。

其实典型的通俗文学不过是通俗文学的近代形态,或可称为市民通俗文学,它往往以市民的休闲趣味为主体内容和价值目标,同时也以市民为接受主体,这样的通俗文学往往满足市民普遍的猎奇心理、粗糙的道德意识,加之富有民间风情的想象和崇拜,从而形成了武侠、言情、宫闱、公案、侦探、滑稽等传统和经典类型。

即便是到了当代社会,只要类似的市民趣味仍然流行,只要类似的文化市场继续存在,这种传统的通俗文学近代形态就会依然存在。

实际上,以琼瑶为代表的言情文学,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文学,虽然加进了现代意识和当代情感,但其基本类型反映的仍然是通俗文学的近代形态。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源于政治要求的文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就一直没有真正止息过,而且在不同历史阶段都簇生了相应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与传统的通俗文学的近代形态拉开了距离,体现出浓厚的现代政治要求和人生意味,代表着通俗文学的现代形态。

这些通俗文学已不再典型地体现文学市场化的特征,而是政治文化视域中的通俗作品。

通俗文学的这种现代性因素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胡适、周作人等人“白话文学”、“平民文学”的倡导,而30年代流行的文艺“大众化”和文学下乡、文学入伍的运作,40年代初展开的“民间文学形式的讨论”,50—60年代“红色经典”的创作潮流,以及各种“工农兵文艺”,这些都应该被视为通俗文学的现代形态。

现代形态的通俗文学以政治要求取代了其近代形态的市场要求,因而必须从“政治文化”角度及其历史合理性加以阐释。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和鲍威尔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映。

“政治文化”无疑可以为我们研究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观察中国通俗文学由近代形态向现代形态演进,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通俗文学的研究往往将某些通俗化、大众化的文艺排斥在外,是因为研究者习惯于甚至拘泥于以通俗文学的近代形态为基础的通行概念,忽略了通俗文学除了其典型的近代形态而外,还有相异其趣的现代形态和当代形态。

在通俗文学的现代形态考察中,是否具有“商业性”早已不是重要的衡量指标,而须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取这种文学现象,虽然这样的文学仍然以最广大群体的读者面为追求对象。

随着经济建设和市场机制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逐渐占主导方面,政治文化不再强烈地影响文学特别是文学的通俗化运作,但文学的通俗化运作并没有停歇,只是以新的形态和方式更多地回归市场,形成了它的当代形态,其展现的方式主要是走出传统传播构架的媒介文化。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大众传播的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朗,随着文化市场的形成和扩张,中国内地的媒介文化取代精英文化的主导地位,形成了覆盖面极广、渗透性极强的媒介文化潮流。

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已经有了质变,原本大众文化是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但是在今天,只有媒介文化才是真正的大众文化,它超越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纠结,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以商业化为运行方式,以世俗化为价值尺度,显示出开放性、技术化和市场化的当代风格与气派。

大众传媒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关系,决定了媒介文化产品的适俗性质与消费性质。

通俗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事实上在媒介文化的当代已经具备了一种社会化的生产和消费的性质。

媒介文化决定了当代通俗文学的存在和发展,这一文学现象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相伴而生,是以文学生产为标志,以都市市民大众为消费主体,以报刊、广播、影视、广告、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具有商品化、技术化、共享化和消费性、流行性、通俗性等特征,文学已经成为一种集体的大众性消费行为。

与媒介文化紧密相连的通俗文学的当代形态,以影视剧为主导。

经典的文学样式(主要是小说)已无力与之抗衡,文学大面积地沦陷为“脚本”。

大众媒介对文学的选择相当苛刻,其价值尺度仍然是看当代媒介传播功能的发挥程度。

当代媒介不仅是文学艺术别无选择的载体,而且是社会阅读趣味,甚至是读者群的规训者与制造者。

其作品不仅可以被复制,而且就是为了被复制而创作的,它们具有工业消费品的特征,可以归于被称为“娱乐产业”的商业范畴内。

然而,当代媒介文化的快餐式消费,有可能窒息个性化的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存空间,这种当代通俗文艺受众越多,艺术消费行为就越被动、越无鉴别性和批判性。

在网络传播时代,新的文学艺术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必须能够适应新交流系统的特性,文学艺术生产者面临着如何解决作品的时代适应性和媒介适应性的难题。

通俗文学艺术与大众媒介的结合,不是形式上的机械组合,而是通俗文学为自身的发展繁荣寻求到了新的路径。

无疑,媒介文化视域下的通俗文学的当代形态,无论就作品的质量还是就运作的影响,都会超过政治文化视域中的通俗文学的现代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代形态就必然地高过现代形态。

政治文化视域中的通俗文学的现代形态在一定时期内起着历史性的正面作用,只是由于政治文化的强势作用往往使得这一时期的通俗文学对于接受者来说处于非自然的状态,多少与通俗文学的消费机制有所悖逆。

通俗文学的真正活力在于自然形态下的接受活动,因此,当代形态的通俗文学,包括媒介文化影响下的通俗文艺,都须尊重这样的艺术规律,最大可能地调动当代观众和读者的自然兴味,使得通俗文学对于接受者的吸引力保持得更为持久,也更具有当代意义。

媒介文化视域中的通俗文学其接受层面,也早已溢出市民社会而成为整个社会共享的对象。

而这种形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体现着通俗文学发展的方向。

因而,处在当代媒介文化的强势之中的当代通俗文学,应当对其现代形态与近代形态有更多的激活与借鉴,坚持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导向,才可能使得当代通俗文艺发展得更为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