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 · 中秋》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86105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2.png)
1.诗词默写: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默写《水调歌头》,检查他们对词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 “现在,请同学们用10分钟时间,尝试默写《水调歌头》。完成后,我们互相批改,共同提高。”
2.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借鉴《水调歌头》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月夜为主题的诗词。
-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创作一首描绘月夜的诗词。可以借鉴《水调歌头》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展现自己的才华。”
2.情境创设: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沉浸在古典文化的氛围中,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 “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这首悠扬的古风音乐,想象自己置身于古代的月夜之下,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二)讲授新知
1.词牌介绍:解释《水调歌头》的词牌名,介绍其起源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词牌的相关知识。
- “《水调歌头》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词牌,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这个词牌有着特定的格律和韵脚,非常适合表达诗人的情感。”
-搜索并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比较与《水调歌头》在风格、主题上的异同,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
-创作一首以“月夜”为主题的诗词,可以借鉴《水调歌头》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展现个人的创意和情感。
-制作一份关于《水调歌头》的诗词鉴赏手抄报,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包括诗词原文、译文、作者介绍、诗词鉴赏等。
3.家庭作业: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情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家长签名确认的《水调歌头》默写,要求字迹工整、无误。
-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水调歌头》的鉴赏短文,不少于300字,要求有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
2.选做作业:
-组织诗词朗诵会、诗词鉴赏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教学案例(99) 水调歌头 中秋
![教学案例(99) 水调歌头 中秋](https://img.taocdn.com/s3/m/1d0cce68580216fc700afde5.png)
教学案例水调歌头•中秋一、教学设计理念《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生:他是眉山人。
生: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那代表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生:北宋书画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师:这代表了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
生:苏轼生于1037-1101年,21岁中进士。
师:你对他了解的真详细。
的确,他在词的方面造诣极高,看来,大家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苏轼的许多文学成就。
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
曾多次被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弟弟已有七年没见。
苏轼兄弟情谊浓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师:词和诗不一样,诗歌生:我喜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
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冷,所以打消念头。
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没有人举手,表示理解都有难度)师: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现作者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又怕禁受不住天上寒冷的矛盾心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https://img.taocdn.com/s3/m/1234257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12.png)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的确定】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疏通文意,读懂内容、情感。
3、品味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文的学习目标。
【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读懂内容、情感。
难点:品味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一、导入。
古今一轮月,千载记情思,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月情有独钟,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是如此,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二、读准字音。
诗词重在读,读诗词,第一我们要读准字音,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字音都读的非常准确,让我们读准字音,齐读水调歌头,苏轼。
三、读准节奏咱们读诗词不仅要读准字音,为了让咱们读的更加有韵味,还要读准节奏。
哪位同学试着来读一下,他读的怎么样呢?(语速太快,节奏不明显)为了咱们同学更好的把握节奏,老师把节奏给大家划分了一下,同学们听一下老师是如何读出节奏来的呢?(语速慢、有节奏、节奏有延长音)请同学们读准节奏,再读水调歌头指名同学读四、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合作交流解决。
解决疑难提问学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此事指的是什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在古语中的意向,指月亮)五、扫除了字词障碍,咱们来看看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呢?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原因上片:问月,写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下片:苦闷—埋怨—自我安慰—美好祝愿六、这样的内容,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中都有所体现,为什么这首词却备受推重,甚至给出了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高度评价,究其原因,还是里面蕴含的情感,让我们产生了共鸣,结合文本,说说你读出了苏轼怎样的情感?知人论世,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感情,咱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了这首词,这样的人生经历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情感,请同学们细读文本,看看你能不能找到体现他这种人生情感的句子。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教案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84caa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a.png)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水调歌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作者介绍、诗词的朗读、鉴赏、分析以及诗词意境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朗读和鉴赏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本诗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朗读、鉴赏和分析诗词,把握诗词的基本情感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月夜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作者介绍:介绍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带领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鉴赏: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水调歌头》2. 作者:苏轼3. 背景:介绍诗词创作背景4. 意象:月亮、银河、青天等5. 情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水调歌头》的理解。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涉及诗词背景、意象、情感、意境等方面。
2. 拓展延伸:收集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培养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诗词鉴赏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的意象分析。
2. 诗词的情感理解和意境体会。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4. 板书设计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展现。
5. 作业设计中的理解性题目和答案要求。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学设计_1](https://img.taocdn.com/s3/m/2fc3f920650e52ea551898c4.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导入请学生欣赏一组月圆的图片,教师谈话引入中秋节的介绍。
点题。
二、预习检查1、积累词语宫阙()琼楼()不胜( shèng ) 绮户()婵娟()2、自读课文,划分节奏要求:结合注释、旁批或所给的资料,再读诗文,加深理解;划出不懂的词句;同桌讨论。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疏通词意要求:结合注释、旁批或所给的资料,再读诗文,加深理解。
同桌讨论翻译课文三、读课文,思考问题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2、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小序词前的小序交待了作词的时间,作词的目的。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二)解读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比较二者的不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临行,叶叫他穿皮衣。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这句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上片:望月遣怀。
在“天上”“人间”徘徊矛盾。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ecfc883186bceb19e8bb8d.png)
《水调歌头》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词中的生字生词和苏轼的生平及其相关的文学知识。
2、了解苏轼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3、体会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于想象力的语言。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方法过程目标:
1、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价值目标:
1、掌握词中苏轼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苏轼喜爱人间生活,对离人的祝福之情,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及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准备:
1、放音机、课堂教学磁带
2、小黑板、生字卡片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设想:
在授课时先以朗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欣赏词人笔下神奇且富有感情的月亮。
进而品味其优美的语言,最后感受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怀。
六、内容及步骤:
六、板书设计:
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喜爱人间生活
出世→入世
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对离人的祝福
现实→理想。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教案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972b8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1c.png)
教案: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
2. 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再现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讨论点拨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生理解诗意。
4. 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
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作者苏轼及其生平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二、诵读(10分钟)1. 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2. 学生跟读,体会诗的节奏。
3. 分组诵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解析(20分钟)1. 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悟意境。
2. 解读名句,领会诗意。
3. 讨论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四、品鉴(10分钟)1. 欣赏多媒体展示的诗的意境。
2. 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创意表达。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课堂内容,巩固所学。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教案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6c6b1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b.png)
九上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水调歌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知识、诗词的朗读与欣赏、诗词的意境解析以及诗词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调歌头》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朗读、赏析,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解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词的朗读与欣赏、背景知识了解、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展示《水调歌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韵律美。
2. 背景知识介绍介绍作者苏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
3.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赏析(1)解析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从字面到内涵,逐步深入理解诗词。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5.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习题为例,讲解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调歌头》2. 内容:(1)作者:苏轼(2)背景:北宋,中秋节(3)修辞手法:比喻、对偶(4)意境:月夜漫步,思念亲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水调歌头》。
(2)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
2. 答案:(1)背诵内容见教材。
(2)短文示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在诗词的写作技巧方面,还需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_3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_3](https://img.taocdn.com/s3/m/075cedd7856a561252d36fbc.png)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关键问题,把握诗歌主题
在学习、欣赏、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握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
章
传
新
意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苏轼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在词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词人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不如意,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悲伤;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8.面对明月,作者发出了怎样的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9.全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明确: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韩愈、柳宗元
二、熟悉背景
苏轼与苏辙自幼情谊深厚,苏轼比苏辙大三岁,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写此词之时,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宦途失意,虽然他一心报国,最终还是被贬官密州,心情抑郁。这时其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二人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面对皓月当空,作者欢饮达旦,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于是就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教案(2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教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8dc13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9.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描写月光的语句,牢记并运用哲理名句,理解感悟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背诵默写这首诗。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难点】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教学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导入正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
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
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二、诵读词作,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学生代表反复朗读后,各组代表进行比拼,老师点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理解词作的主要内容(一)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对照课文注释书面翻译全文,让他们交流,教师提供译文参考校对:【翻译一】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6bf2e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a.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教案篇1: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教案教学重点: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4) 全班齐读3、疏通全文(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笔记,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6) 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4、能力训练(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1) 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7、学生总结(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三、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水调歌头》知识点一、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25375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60.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2.过程与方法:学会想象和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世人超然豁达的思想及对人生的热爱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提高欣赏能力,感悟作者所表达的人生哲理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音乐欣赏王菲《明月几时有》。
中秋佳节,合家团圆,品佳肴,赏明月是中华几千年来的传统。
在中秋之夜,多少文人骚客留下了动人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
清代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苏轼。
(二)作者背景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苏洵和苏辙并成为“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而苏辙就是本词序中所提及的“子由”。
苏轼可以说自幼秉承良好的家教,二十二岁参加礼部的考试,虽然文章第一,但是因为欧阳修误认为是弟子曾巩所作,因为避嫌使其屈居其二。
苏轼为官的时候正值北宋政治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政治危机。
苏轼既不满意王安石的变法,也看不惯守旧党的行为,所以不管是新法当政的时候,或者是守旧派当权的时候,苏轼都不为朝廷所容。
所以苏轼的一生都在各处流放,颠沛流离,但是他每到一处,都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cac15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02.png)
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宋词欣赏》,教学内容为《水调歌头》。
课文详细描绘了作者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月亮这一自然意象,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亲情的珍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品味词中的艺术特色,如意象、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词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亲情,培养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家庭、珍视亲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词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品味词的艺术特色,感悟词中所表达的亲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中秋月圆的美景,引发学生对月亮的想象,进而引入课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词牌、词律,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的拟人手法。
4. 情感体验:结合课文背景,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调歌头》2. 板书内容:词牌:水调歌头词人:苏轼意象:月亮、酒、青天修辞手法:拟人、设问、对偶情感:亲情、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词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举例说明词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3)谈谈你对词中家国情怀和亲情的理解。
2. 答案:(1)意象作用:月亮象征团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酒代表愁绪,抒发词人的离愁别绪。
第14课《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f98a53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6.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情感表达与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诗词情感,发现修辞手法,并探讨其效果。
2.教学难点
(1)对古代诗词韵律的掌握: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韵律感知较弱,需要通过反复朗读、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举例:通过对比朗读、教师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平仄、押韵等韵律特点。
(2)深入理解诗词意境:学生对诗中的意境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引导、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举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提炼出意境,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自然景象。
其次,在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时,学生们的辨识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设计一些更具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对诗词内容理解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下次讨论中,提供更多的话题选择,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讨。
第14课《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教案20
《水调歌头》教案,选自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水调歌头》的作者介绍、背景了解及诗词的朗读与解析;2.掌握诗中的关键字词、句式结构、韵律特点;3.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情感表达及修辞手法;4.通过对比阅读,了解《水调歌头》与其它两首诗词的差异与共通之处;5.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教材,注重知识深度与实用性,旨在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f12429f7ec4afe04a1df9e.png)
(封面)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熟读成诵;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词作的意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3、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难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感受词作的意境,结合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教学过程4.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水调歌头一:情境导入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掂来几句。
比如:(生答)思念家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思念亲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杨柳岸,小风残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院锁清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
教师继续引导:在上册课本里,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就由优美的月色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慨。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一起走进他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又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板书课题:《水调歌头》文学知识介绍:1、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文字,如:雨霖林水调歌头卜算子长相思菩萨蛮2、“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曲牌名。
3、曲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一首词的格式由它的词牌决定,有多少句,每一句有多少字,平仄等都是,只要选定一个词牌名,这首词的格式也就定了。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教案_18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教案_18](https://img.taocdn.com/s3/m/b9f125ccdaef5ef7ba0d3c64.png)
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岫岩县第一初级学孙华伟水调歌头(课时1)一、教学内容分析《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词上阕写中秋赏月,因月引发对于于仙境的奇想,通过“天上”与“人间”的相互比较,指出“何似在人间”。
下阕望月怀人,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结构上,由月及人。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并非是作者的自慰和共勉,也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旷达心境。
设计意图: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能熟练的朗诵甚至是背诵此诗词,通过学习,了解诗词大意,能够解读词人当时的心境,本词词句优美,在朗读背诵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充分领略到古代诗词的魅力。
二、教育对象分析本课时的教育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大概了解到了一些古代诗词的知识,对古代诗词的意境、词句已经有了大概的理解,所以初一学生对于词并不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喜欢读诗词,但因为年龄及生活面的局限性,又使他们对词的意境、如何鉴赏难于把握。
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欣赏水调歌头的诗句,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训练学生的背诵诗词。
2、水平目标养成良好诵读诗歌习惯,培养学生朗读水平和联想、想象水平。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引导学生培养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情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学会欣赏古代诗句方法,培养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五、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情怀,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六、教法分析1、情景创设法通过欣赏邓丽君的演唱,导入一段情景,营造课堂氛围,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时学习,经过情景交融的感染,能够协助学生理解《水调歌头》的意境。
2、设疑导思法教师通过设置疑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水平,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水平。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31ff2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1.png)
13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写作背景及相关常识。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诗歌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
“中秋佳节人团圆”,这样真挚的愿望却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达成的。
自古以来,人们为生活而奔波操劳,现实的艰辛磨砺着人们,以至于最简单的愿望都无法如愿。
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心中的思想情感的吧。
二、把握基础,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生难字词(1)字音宫阙(gōng què) 低绮户(qǐ) 婵娟(chán juān)(2)词义【宫阙】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去。
【何似】哪里比得上。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3.朗读指导(1)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2)自读、齐读、竞读。
2.节奏划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合作探究,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导入。
二、复习:
1、课题。
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起伏不断。
谥文忠。
苏轼学识广博,多才多艺。
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立意新颖,机趣横溢,开一代之大观。
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开豪放派新风。
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1)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2)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
(3)仕途坎坷: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
四、初步感知:
1、正音。
2、指导朗读。
五、疏通全文:
1、小序。
(1)重点词语讲解:达旦子由
(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重点词语讲解:把天上宫阙何年琼楼玉宇
不胜清影何似
(2)指导翻译。
3、下阕。
(1)重点词语讲解:朱阁绮户无眠恨何事
全婵娟
(2)指导翻译。
六、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词的上阕?
2、如何理解词的下阕?
3、试分析这首词的写作特色。
七、巩固练习(小结)。
八、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中秋》
上阕: 把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下阕: 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旷达胸襟课后反思:。